哲学生活常见主观题
哲学与生活主观题汇编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汇编1.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趋势图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发布。
(2)从哲学角度看,人们怎样才能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推动经济发展。
(6分)【答案要点】①经济建设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经济建设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
(2分)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经济运行态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发现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2分)③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建设平稳发展。
(2分)2.2008年年初,受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等影响,我国南方诸省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湖南某市政府在灾情发生后,紧紧围绕“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奋起抗灾。
交通、公安、通信等部门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调运大量的药品、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
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级部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广大干群团结一致,最终赢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答案要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
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3分)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因此“抗灾不由天”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在抗灾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3分)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
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哲学主观题

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哲学主观题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哲学主观题事物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它可以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理解。
在哲学中,我们常常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它们背后的真相。
然而,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经验,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思考这些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的哲学主观题。
首先,让我们以一朵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于一个花农来说,花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会关注花朵的生长过程、如何照顾花朵以及如何利用花朵来获得经济利益。
对于他们来说,花是一种资源和商品,它们代表着劳动和收入。
然而,在这种观点下,我们可能会思考:是否将花仅仅视为商品是对其价值和美感的剥夺?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浪漫主义者来说,花代表着爱情、美丽和纯洁。
他们欣赏花朵的色彩、形状和香气,将其视为自然界中最美的艺术品。
在这种观点下,我们可以思考:是否将花仅仅视为美的象征是对其生命力和自由的忽视?此外,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花是一个研究对象。
他们会关注花朵的结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他们来说,花是一种生物现象,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解释和理解。
然而,在这种观点下,我们可能会思考:是否将花仅仅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对其独特性和神秘性的忽视?最后,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花代表着存在和意义。
他们会思考花朵存在的目的和它们与人类存在之间的联系。
对于他们来说,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美好和无限可能。
在这种观点下,我们可以思考:是否将花仅仅视为象征是对其个体性和现实性的忽视?通过以上不同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些哲学主观题,例如: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的观点和经验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些问题引发了对于真理、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哲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探讨和辩论来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哲学生活主观题常用观点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观点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观点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观点]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观点1]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观点2]尊重、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观点3]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观点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观点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观点3]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观点1]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要求我们与时惧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观点2]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解法共32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主观题常见题型及 其解法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综述: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时要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制,组织答案时一般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板块知识作答。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的模式。
“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23年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联络观中范围答题(中观)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①A决定B②B对A具有反作用。
体现: 对旳旳B会增进客观事物旳发展, 错误旳B会阻碍客观事物旳发展。
此模板合用于: 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1)(回答关键概念)A旳含义是B旳含义是(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旳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旳关系区别: ①定义不一样②A与B旳特点、地位、作用不一样(灵活运用, 假如没有就不回答)联络: ①A离不开B(简朴解释+联络材料)②B离不开A(简朴解释+联络材料)③两者在一定旳条件下互相转化(联络材料)(3)措施论: ①坚持A(联络材料)②坚持B(联络材料)阐明: 此模板合用于: 矛盾旳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重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旳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旳设问一般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一样状况。
大范围指题目规定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旳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规定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有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规定运用某一特定旳详细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旳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旳知识范围, 才能有旳放矢地寻找有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 1.物质 2.意识 3.规律 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 1.实践 2.认识 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措施与创新意识): 1.联络 2.发展 3.矛盾 4.否认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发明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见的四种题型

农” 势 , 泛 听取各 方意见 , 形 广 经 养老保 障制度势在 必行。② 坚持 作 贡 献奠 定基 础 ,在 改 造客 观世 过慎 重考 虑 作 出的 重 大 决 策 。 矛盾 的观 点 。 劳 动 者 应在 履 行 义 界 的 实践 中实现 人 生价 值 。 材 料 是 如 何 体 现 矛 盾 分 析 务 的前 提 下 , 享 受 权 利 , 到 权 去 做
相结 合 , 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
3 .回答 时 注 意 多 角度 思 考 。 导人们 的行 动。③把 发挥主观 能 用 , 碳 生 活 生 产 方 式 , 生 态环 低 对
必然 为越 来越 多 例7 .国 家重 视 环 保 工 作去 年 动性和 尊重客 观规律 结合起 来 , 境 具 有 改善 作 用 ,
在 低 碳 生 活 方 式 已 成 为 一 种 时 切 从 实 际 出发 , 实事 求 是 。
尚 ,这 必将 影 响 和 改 善 人 类 的 生
产 方 式和 生 态环 境 。
盾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我 们 必 须 正视
请 用 实 践 与 认 识 的辩 证 关
方 式 的必 然 性 。 题 型 四 : 如 何 ( 样 ) 到 是 怎 做
法的?
5 .① 同一事物 的矛盾在不同
利 与义务 的统一。③ 坚持矛盾普 发 展 阶段 上 具 有 不 同 的 特 点 。 会
例6 .随 着人 口剧 增和 生 产 生 遍 性 与特 殊 性 的 统 一 。 试 点 将 在 议 认 真 研 判 了 “ 农 ” 势 , 泛 三 形 广 活 方 式 的 无 节 制 , 氧 化 碳 大 量 “ 二 十一” 前启 动。④人 民群众是 实 听取 各 方 意 见 ,经 过 慎 重考 虑 才 排 放 造 成越 来 越 严 重 的 气候 问 践 的主 体 , 历 史的 创 造 者 。 中 是 党 作 出 了重 大 决策 。 会议 强调 指 出 ,
高二哲学与生活主观题集锦

高二哲学与生活主观题集锦一、问答题:1、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升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1)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
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有经验的制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
老猎手仅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
茶叶工人可以凭嗅觉判断茶叶的质量……(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问题(1)得出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从事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真正发挥科学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是党的领导核心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们的许多论述,把发现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运用典型指导工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从哲学上说明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典型”属于矛盾的特殊性,但却包含着同类事物的普遍性、共性。
抓好先进典型,可以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从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2)先进典型体现的是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能够对人们起鼓舞和激励作用,注重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哲学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

《哲学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一、宏观角度: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这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微观角度: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观、“把握思维的奥妙”)、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规律与主观能动性①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③这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宏观角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生活主观题答题

——请你运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材料?注意:该种类型的题属于综合类题型,答案要点较多,要求观点要全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根据材料筛选↓)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材料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材料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材料⑤(选,备)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材料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要求我们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完善和发展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联系观(注意结合材料)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哲学主观题(最新)

高三政治《哲学生活》主观题默写内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观点的对立上: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
其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③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要求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定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又是普遍的。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6、一切从实际出发: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不生搬硬套。
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哲学主观题答题技巧.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运动 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意识能够反 作用于客观事物。
(2)材料中由于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后来,由于实 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使环境逐步好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说明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抓重点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
3.只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 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种矛盾的解 决,才能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1、树立辩证思想: 辨析题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到目前为止,我们几乎已看 不到完全正确和完全错误的辨析题,而是对中有错,错中有对, 因此,我们切不可肯定一切、否定一切,要善于辩证思维 2、严格审题,明确辨析题的类型,以便对症下药 3、寻找辨析点,点点分析,简要总结, 4、对于背景材料辨析题,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演绎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的?
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求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 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 己地区客观的真切了解。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 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 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 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

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矛盾观点:转化、转变、既… 又… 、有针对性地…、全面… 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调动、引导、艰苦、探索、下决心、发扬…
前进性与曲折性:艰难、漫长、艰辛、来之不易、多次失败、挫折…
④边审材料边简要拟列提纲,防止遗漏知识点(不要忽视整体观点)。
3、组织答案要点 ——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1)要点: ①段落化; ②序号化:①②③、abc; ③规范化(专业术语+时政语言) (2)技巧: ①先重点,再其它; ②先观点,再材料; ③先教材,再创新(时政语言);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二、三、 四单元)
辩证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7、8、 9、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社会历史观(11课)
历史唯 物主义
人生观、价值观(12课)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哲学常识
一、解题三部曲
世界观→方法论→联系实际(多为材料语言) 二、注意答题范围
①(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 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 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 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
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 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 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
2、审材料(主题→分析、综合)
①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整体观点)——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
②划分层次(根据标点符号)→把握大概的知识点;
③中心句,关键词(划出来、圈起来)→联系具体知识点; 主要矛盾:重点、中心、要害、主要、关键、第一、首要、最根本的…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模板(一)有关“唯物论(de)知识”(de)命题1.运用唯物论(de)知识,说明人们做某件事情(de)依据设问模式: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侧重世界观).答题模板: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de)能动作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材料答题要素: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de)指导作用. ②规律是普遍(de)、客观(de),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de),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e)具体体现设问模式:材料中(de)×××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de)答题模板: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答题要素:①尊重物质运动(de)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de)事物出发;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③规律是普遍(de)、又是客观(de),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唯意志主义与消极无为(de)做法; ⑤贯彻唯物辩证法,根据变化发展了(de)实际做事情.3.唯物论(de)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必会)(1)世界(de)物质性原理①原理:自然界是物质(de),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de)物质性.世界是物质(de)世界,世界(de)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de)物质性,即物质(de)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de)能动作用①原理:意识活动具有目(de)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②方法论:要重视意识(de)作用,重视精神(de)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de)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de)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de)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②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规律(de)客观性、普遍性原理①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de)运动是有规律(de),规律是客观(de),是不以人(de)意志为转移(de),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5)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de)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世界(de)运动是有规律(de),规律是客观(de),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de).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二)有关“认识论(de)知识”(de)命题认识论(de)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决定认识①原理:实践是认识(de)基础:实践是认识(de)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de)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de)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de)目(de)和归宿.②方法论: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第一(de)观点.(2)真理(de)客观性,是具体(de)有条件(de)①原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最基本(de)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de)和具体(de).②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和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认识(de)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①原理:认识(de)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de)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de)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de)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de).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de)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e)循环,是一种波浪式(de)前进或螺旋式(de)上升.②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de)追求和永恒(de)使命.(三)有关“唯物辩证法(de)联系观”(de)命题1.如何运用联系(de)观点分析问题(必会)设问模式: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观(de)哪些知识答题模板:联系(de)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方法论+材料答题要素:(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de)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de)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de),不以人(de)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de)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de)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de)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de)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de)发展推动整体(de)发展.(5)整体和部分(de)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de)关系,掌握系统优化(de)方法,要着眼于事物(de)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de)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de)优化趋向.((特征、要求、用综合(de)思维方法看问题)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de)生活启示(必会)设问模式:运用整体与部分(de)辩证关系说明为什么×××.答题模板:总(de)关系+具体关系+方法论+结合材料答题要素: ①总(de)关系(辩证统一).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②具体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联系).原理内容:(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de).①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de)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de)全局和发展(de)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de)局部和发展(de)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二者(de)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de)功能;部分在事物(de)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de)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de).①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de),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de)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相互影响:部分(de)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de)功能,关键部分(de)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de)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de)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de)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de)场合,它就成了整体.③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de)发展).方法论要求:(1)(因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de)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de)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de)理想效果.(2)(因为部分(de)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de)功能,关键部分(de)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de)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de)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de)发展推动整体(de)发展.④结合材料,指明材料中谁是整体,谁是部分.(四)有关“发展(de)观点”(de)命题如何运用发展(de)观点分析问题(必会)(1)发展(de)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de),要求我们用发展(de)观点看问题.(2)(2)发展(de)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3)事物发展(de)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de)统一.一切新事物发展(de)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de)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de)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4)(4)事物发展(de)状态——量变与质变(de)统一.Ⅰ.原理:①事物(de)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de)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de)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de)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de)基础上开始新(de)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Ⅱ.方法论:要做好量(de)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de)飞跃和发展;还要坚持适度原则.(5)事物发展(de)原因——内因与外因(de)统一.(6)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de)统一,事物(de)变化发展是有规律(de).(7)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de)环节,要求坚持创新.(五)有关“唯物辩证法(de)实质与核心”即矛盾观点(de)命题1.矛盾(de)观点常用答题术语(必会)(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de)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2)矛盾(de)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de)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de)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de)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矛盾(de)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de)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5)主次矛盾(de)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de)主次方面(de)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7)两点论和重点论(de)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de)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2.矛盾分析法答题术语:(必会)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e)根本方法,主要包括:(1)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2)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3)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de)方法解决矛盾.(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本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方面(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de)统一.(六)有关“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de)命题1.辩证否定观(必会)(1)含义:辩证(de)否定,是事物自身(de)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de)否定是发展(de)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de)根本途径.②辩证(de)否定是联系(de)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de)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de)基础.(3)实质:辩证否定(de)实质是“扬弃”.(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2.辩证法(de)革命批判精神(1)依据: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de)即发展(de)普遍性.(2)内容: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de)肯定(de)理解(肯定(de)是必然性、合理性)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de)否定(de)理解(否定(de)是过时、不合理(de)),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de)理解(即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de)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de)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如小树是暂时(de),会长成大树)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de)、革命(de)和创新(de).(3)要求: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de)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de)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de)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必会)3.创新(de)社会作用(划线必会)(1)推动社会生产力(de)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de)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de)进步,提高了劳动者(de)素质,开辟了更广阔(de)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de)发展.(科学(de)本质是创新)(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de)变革.实践基础上(de)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de)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de)创新.(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de)发展.实践基础上(de)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de)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de)同时,也使得人类思维(de)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de)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de).(七)有关“唯物辩证法”(de)命题1.用生活素材说明唯物辩证法(de)知识(必会)设问模式: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相关道理答题模板:联系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发展观点(实质、途径、状态、原因)+矛盾观点(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创新观点(辩证否定观、革命批判精神)答题要素: ①联系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②发展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③矛盾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④创新意识(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2.用唯物辩证法(de)知识如何解决某问题(必会)设问模式:上面做法给我们(de)唯物辩证法启示有哪些答题模板:承认矛盾(de)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办事情要抓住重点和中心,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答题要素:①联系观角度(某做法、符合(de)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②发展观角度(某做法、符合(de)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③矛盾观角度(某做法、符合(de)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④创新意识角度(某做法、符合(de)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八)有关“社会历史观”(de)命题1.社会历史观(de)知识范围(必会)(1)唯物史观(de)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是有规律(de),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de)主体(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根据材料领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会)设问模式: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e)辩证关系对材料进行分析.答题模板:辩证关系(从一般到个别:决定作用+相对独立性)+分析材料答题要素:①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de)反映;社会存在(de)变化决定社会意识(de)变化),分析材料.②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de)社会意识具有不同(de)反作用),分析材料.③相对独立性(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de)发展).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de)社会历史地位(de)(必会)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de)创造者.答题模板:具体原理+关键词句+二者结合答题要素:①物质财富方面(创造者、结合材料).②精神财富方面(创造者、结合材料).③社会变革方面(决定力量、结合材料).4.“关注民生”(de)哲理依据(必会)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de)创造者.答题模板:人民群众(de)历史地位+价值观(de)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de)两个标准答题要素:①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de)创造者,是社会历史(de)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材料). ②导向作用(先进(de)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结合材料). ③作出正确(de)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de)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de)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de)立场上,结合材料).(九)有关“人生价值观”(de)命题1.价值观知识包括(必会)(1)是什么: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de)统一.人(de)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2)为什么:人生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e)活动具有重要(de)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de)选择具有重要(de)导向作用.(3)怎么做:作出正确(de)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de)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de)立场上.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de)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2人生价值观(de)材料分析题设问模式:运用人生价值观(de)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答题模板:人(de)价值(de)内容+人(de)真正价值+实现人生价值(de)途径+结合材料3.实现人生价值(de)途径(必会)设问模式: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答题模板:价值观(de)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de)途径+结合材料答题要素: ①重视价值观(de)导向作用(用正确(de)价值观引导).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de)反作用,对人们(de)行为具有重要(de)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作出正确(de)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de)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de)立场上).③实现人生(de)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de)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de)统一). ④实现人生价值(de)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十)有关“值判断与价值选择”(de)命题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de)来源和形成(1)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de),而是社会存在在人头脑中反映,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源于社会存在.(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形成(de).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de)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性差异,在阶级社会从具有阶级性3.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de)主观因素(必会)⑴冲突表现(即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de)主观因素):①人们(de)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主体不同:不同(de)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会做出不同(de)价值评价.③人们站在不同(de)立场上,就会有不同(de)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de)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⑵处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de)立场上,把人民群众(de)利益作为最高(de)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de)思想,把献身人民(de)事业、维护人民(de)利益作为自己最高(de)价值追求.4. 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de)客观因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否遵循社会发展(de)客观规律.3.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国家根据形势作出某项决策(de)原因(必会)(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de)变化决定社会意识(de)变化.所以要根据社会形势作出新(de)决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de)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de)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要通过制定正确(de)决策来推动社会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de)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de)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de)普遍规律.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de)发展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de)要求.(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de)不断解决中实现(de),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de)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de)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de)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e)强大动力.(5)其他角度:主要是结合决策(de)具体内容来分析,如涉及民生问题(de),用人民群众是历史(de)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de)立场上等知识;涉及价值观问题(de),要用价值观(de)导向作用等知识.。
《生活与哲学》典型主观题(精选)

《生活与哲学》典型主观题(精选)(2009-12-17 22:02:28)1、2008年9月11日晚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随着行业内的各大知名企业也纷纷被查出产品含三聚氰胺,乳制品行业面临着信任危机。
为应对危机,有人认为:相关企业应针对这一事实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问题奶粉,对受害儿童作出相应赔偿,提供检查、治疗费用等;乳制品行业应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乳制品行业应该尊重价值规律,生产优质的产品。
结合背景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乳制品行业怎样应对信任危机。
(12分)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总的来说,“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
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问题。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试用唯物论有关道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
(3、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
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源区域、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生活常见主观题29题1、辨析: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作用。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的力量,就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就会造成混乱。
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2、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可能正确或者比较正确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也可能错误和歪曲地反映,所以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史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题中观点把所有哲学都看成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正确。
3.辨析: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
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的力量.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命题的观点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观点则是错误的。
4、辨析:“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①这句话表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就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即要"服从"自然。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即"命令"自然④人们认识、改造自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又要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蛮干。
5、辨析: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把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作为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坚持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会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
但是认为" 三个代表 "是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
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③因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属于意识范畴 , 只能起指导作用。
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只能把客观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
④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 把客观实际作为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和以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 二者的紧密联系将会使我们取得更大成功。
6.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的精华(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面对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既可能是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是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反映,而只有那些能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3)因此该观点的讲法不够科学7、有人认为“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你是如何认识的?(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根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
(2)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回答在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作具体分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乏不够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局限性。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大力提倡。
(3从本质上说,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回答是错误的,但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4)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8、心想事成。
( 6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②对“心想事成”要作具体分析,如果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以正确意识为指导,创造充足条件,就能达到预期目的,从而心想事成;但如果是在否定物质决定意识,在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错误意识为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目的,心想不可能事成。
③不加分析地认为"心想事成",是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题目观点是片面的.9、辨析:人定胜天。
(9)(1)如果“天”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人定胜天”就是指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胜天”。
三峡工程就是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3)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但不能“胜天”,还会受到“天”的惩罚。
(4)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0、谈谈对“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认识。
①题目正确揭示了人与规律的关系,天灾不由人,承认了规律是客观的,抗灾不由天,肯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更不能违背它。
天灾的发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说“天灾不由人”是正确的。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因此说“抗灾不由天”也是正确的。
③题中观点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11.辨题: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由人类社会活动形成的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答:(1)“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是正确的。
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4分)(2)社会活动的确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社会的确也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但是由此认为“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是错误的。
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其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即使是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所以说,人类社会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不能错误地认为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6分)(3)所以,题目观点是不科学的。
(1分)12、辨题: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全面概括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分)③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只涉及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一个方面。
(3分)④题目观点是不科学的。
1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九八抗洪全面胜利正说明了这一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强调于事在人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对“成事在天”则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把战胜洪灾的胜利归于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就是正确的。
如果把战胜自然的希望寄托在“天意”“神意”上,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4分)②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客观实际,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如果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是正确。
(4分)15. 辩题:真理是可以被人为修改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人们不能随意修改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否则,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而且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对太阳行星的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