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_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钴配合物的制备

钴配合物的制备钴(III)离子通常是以Co(OH)2(氢氧化钴)或CoCl3(氯化钴)的形式存在。
在化学实验室中,有许多途径可以制备钴(III)配合物。
以下将介绍两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氯化钴和过量亚硝酸钠反应法。
在该反应中,通过加热将氯化钴溶解在水中,然后慢慢滴加过量的亚硝酸钠溶液。
在滴加的过程中,会观察到溶液颜色由玫瑰红变为蓝色。
这是因为过量的亚硝酸钠氧化了氯化钴中的钴离子,生成了钴(III)离子。
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oCl3+6NaNO2+6H2O→Co(NO)3+6NaCl+5HNO3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钴(III)配合物可以用于催化剂、草甘膦制剂等领域。
第二种方法是氯化钴和过量过氧化氢反应法。
在该反应中,将氯化钴溶解在水中,并慢慢滴加过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在反应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
该方法的方程式如下:CoCl3+2H2O2→Co(NO)3+3HCl+O2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钴(III)配合物也常被应用于催化剂和电化学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制备钴(III)配合物时需要避免接触空气,因为钴(III)离子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为钴(IV)离子或钴(II)离子。
因此,实验室中的操作应尽量在惰性气氛下进行,并使用干净的设备和试剂。
此外,制备钴(III)配合物时还可以使用其他氧化剂,如亚硝酸银或高锰酸钾,具体的选择取决于实验的要求和条件。
综上所述,制备钴(III)配合物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氯化钴和过氧化氢反应法以及氯化钴和过量亚硝酸钠反应法。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验室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考虑。
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Co(NH3)5NO2]C l2和[Co(NH3)5ONO]Cl2键合异构体红外光谱
讨论与分析:
实验一:[Co(NH3)6]Cl3配合物的制备及Co含量测定 本实验制备终产率较低,主要由于[Co(NH3)6]Cl3 在水溶液中溶解度较高(293K,6.9g/100ml),溶液 量较大,因此残留在溶液中的产品较多; Co含量测定中,相对平均偏差符合要求,而结果 大于理论值,可能是方案存在系统误差。可能原因有: 1、加入纯净水中的溶解O2 将I- 氧化导致测定结果偏 高;2、滴定终点判定存在误差;3、硫代硫酸钠溶液 放臵时间较长,可能存在少量变质,导致结果偏高。
实验二:键合异构体[Co(NH3)5NO2 ]Cl2和[Co(NH3)5ONO]Cl2的制备
本实验需制备[Co(NH3)5 Cl]Cl2 作为中间原料,相比与制备 [Co(NH3)6]Cl3 两者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在没有活性炭存在时,由氯化亚钴与过量的氨、氯化铵反应 的主要产物是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Ⅲ),有活性炭存在时 的主要产物是三氯化六氨合钴(Ⅲ)。 制备键连异构体时主要制备条件差异在于溶液PH的控制。 当溶液呈酸性时,产物为棕黄色粉末,为[Co(NH3)5NO2 ],而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产物为橙红色粉末。可能的原因是由 于在酸性较强的体系中,亚硝酸多以分子形态存在,氧上连 有氢,因此此时N与Co配位更容易;而在中性或弱酸性体系 中,存在较多以游离的亚硝酸根,氧的配位能力较强,且氧 个数多于N,因此在此时O配位更具优势。
键合异构体[Co(NH3)5NO2 ]Cl2和[Co(NH3)5ONO]Cl2的制备 2.2.1 键合异构体(I)的制备: 称取1.0 g[Co(NH3)5C1]Cl2(紫红色)溶于15 mL 2 mol〃L-1 氨水中,在水浴中加热,使其溶解,过 滤除去不溶物,滤液冷却后用4 mol〃L 盐酸酸化 至pH=3~4。加入1.5 g亚硝酸钠,温和加热使其 全部溶解,过滤除去不溶物。溶液冷却后,小心 注入15 mL浓盐酸(在通风厨进行),再在冰水中冷 却,使结晶完全,抽滤,用无水乙醇洗涤两次, 风干,产品为黄色。
钴配合物的制备实验报告

钴配合物的制备实验报告《钴配合物的制备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钴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钴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钴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谱特性,为其在催化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引言:钴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其配合物在化学、材料和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钴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实验方法:1. 合成钴配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CoCl2·6H2O + 2L → CoL2 + 2HCl + 6H2O其中,L为配体。
2. 实验中选用了适当的配体,并按照一定的摩尔比进行了反应。
反应后,通过适当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得到了纯净的钴配合物产物。
3. 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所合成的钴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钴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所得到的钴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谱特性,为其在催化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合成了一种稳定性良好的钴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钴配合物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望:钴配合物在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性能优化。
同时,也可以探索更多新型配体和合成方法,以拓展钴配合物的应用范围和提高其性能。
钴配合物的制备和组成分析及电子光谱测定

钴配合物的制备和组成分析及电子光谱测定钴配合物是由钴离子和配体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催化反应、材料科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验室制备钴配合物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有溶剂热法、溶剂挥发法和沉淀法等。
组成分析和电子光谱测定是研究钴配合物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一、钴配合物的制备方法1.溶剂热法:将适量的钴盐和配体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然后在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加热,通常得到配位数较高的钴配合物。
溶剂热法制备的钴配合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晶体形态和纯度。
2.溶剂挥发法:将适量的钴盐和配体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慢慢挥发,最终得到钴配合物。
溶剂挥发法适用于制备无水或低水合度的钴配合物。
3.沉淀法:将适量的钴盐和配体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然后加入过量的沉淀剂,形成沉淀。
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即得到钴配合物。
沉淀法制备的钴配合物适用于一些配体和氧化态较高的钴离子。
二、钴配合物的组成分析对于钴配合物的组成分析,通常可以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等手段来进行。
1.元素分析:通过燃烧法或干燥法等方法,确定钴配合物中钴的含量,从而得到配合物的化学式和配位数。
2.红外光谱:利用红外光谱测定配合物中的特征振动频率,可以确定配体中的官能团和求得配位键强度等信息。
3.核磁共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钴和配体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确定配体的结构和配体与钴的相对排布。
4.质谱:利用质谱技术测定钴配合物中的分子离子信号,可以确定配合物的分子式和分子量等信息。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过测定钴配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和吸收波长,可以推断其电子能级分布和配位特征。
2.红外吸收光谱:通过测定红外光谱,可以研究钴配合物中金属-配体振动频率,从而了解钴配合物中的金属-配体键的强度和振动模式。
3.磁化率: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钴配合物的磁化率,可以得到配合物的磁学性质,如配合物的顺磁性或反磁性。
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基础化学实验I课程小论文题目: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姓名王一贺学号及专业化学**********姓名徐剑光学号及专业化学**********指导教师曾秀琼浙江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 1 月前言:在水溶液中,电极反应Eθ(Co3+/Co2+)=1.84V,所以在一般情况下,Co(Ⅱ)在水溶液中是稳定的,不易被氧化为Co(Ⅲ),相反,Co(III)很不稳定,容易氧化水放出氧气(Eθ(Co3+/Co2+)=1.84V >E θ(O2/H2O)=1.229V)。
但在有配合剂氨水存在时,由于形成相应的配合物[Co(NH3)6]2+,电极电势E θCo[(NH3)63+/ Co(NH3)62+]=0.1V,因此Co (Ⅱ)很容易被氧化为Co(III),得到较稳定的Co(Ⅲ)配合物。
Co(Ⅲ)可与多种配体配位,能形成多种配合物。
实验方案简述:一、实验中采用H2O2作氧化剂,在大量氨和氯化铵存在下,选择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将Co(Ⅱ)氧化为Co(Ⅲ),来制备三氯化六氨合钴(Ⅲ)配合物,反应式为:2[Co(H2O)6]Cl2(粉红色)+ 10NH3 +2NH4Cl + H2O2 活性炭 C 2[Co(NH3)6]Cl3(橙黄色)+ 14H2O 将产物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以除去其中混有的催化剂,抽滤除去活性炭,然后再在浓盐酸存在下使产物晶体析出。
293K时,[Co(NH3)6]Cl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26mol·L-1,K不稳=2.2×10-34,在过量强碱存在且煮沸的条件下会按下形式分解:2[Co(NH3)6]Cl3 + 6NaOH 煮沸2Co(OH)3 + 12NH3 + 6NaCl样品中的Co(Ⅲ)用碘量法测定:2Co(OH)3 + 2I- + 6H+ 2Co2+ + I2 + 6H2OI2 + 2S2O32- S4O62- + 2I-二、2[Co(en) 2 Cl2]Cl的制备:2CoCl2·6H2O+4HCl+4en trans- 2[Co(en) 2 Cl2]Cltrans- 2[Co(en) 2 Cl2]Cl•HCl•2H2O △trans- 2[Co(en) 2 Cl2]Cl↓+ HCl+2H2Otrans- 2[Co(en) 2 Cl2]Cl △cis- 2[Co(en) 2Cl2]Cl仪器:100mL锥形瓶,布氏漏斗,量筒,胶头滴管,蒸发皿,恒温水浴,抽滤泵,烘箱,分析天平,台天平,250mL碘量瓶,滴定管,红外光谱仪,烧杯。
钴配合物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钴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2. 研究钴配合物的性质,包括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质等。
3. 探讨钴配合物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钴配合物是由钴离子与配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体可以是氨、氯、水等无机配体,也可以是有机配体如联吡啶、羧酸等。
钴配合物具有多种性质,如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质等,这些性质使其在化学工业、催化、药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 钴盐:氯化钴(CoCl2·6H2O)- 配位体:氨水(NH3·H2O)、过氧化氢(H2O2)- 试剂:无水乙醇、浓盐酸、硫酸- 仪器:锥形瓶、滴管、水浴加热装置、抽滤装置、温度计、蒸发皿、量筒2. 实验步骤(1)制备氯化钴氨配合物将一定量的氯化钴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加入适量的氨水,搅拌至溶液呈透明黄色。
将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待晶体析出后,抽滤、洗涤、干燥,得到氯化钴氨配合物。
(2)制备三氯化六氨合钴将一定量的氯化钴氨配合物溶解于水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搅拌至溶液呈橙黄色。
将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待晶体析出后,抽滤、洗涤、干燥,得到三氯化六氨合钴。
(3)研究钴配合物的性质① 颜色:观察制备的钴配合物的颜色,并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
② 溶解度:测定钴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③ 氧化还原性质:利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研究钴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颜色氯化钴氨配合物呈透明黄色,三氯化六氨合钴呈橙黄色。
2. 溶解度氯化钴氨配合物在水、乙醇、丙酮等溶剂中溶解度较好,在乙酸乙酯等溶剂中溶解度较差。
3. 氧化还原性质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氯化钴氨配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可与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五、结论1. 成功制备了氯化钴氨配合物和三氯化六氨合钴。
2. 研究了钴配合物的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质等性质。
3. 钴配合物在化学工业、催化、药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钴配合物的制备和组成分析及电子光谱测定解析

钴配合物的制备和组成分析及电子光谱测定解析钴配合物是含有钴离子和其他配位基团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通常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但也可以是可溶于溶剂的配合物。
制备钴配合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一种制备钴配合物的方法是通过配位反应。
这种方法中,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含有配位基团的化合物与钴盐反应来制备钴配合物。
例如,可以将乙酸和化合物[CoCl2(H2O)4]进行反应来制备[CoCl2(CH3COO)(H2O)3]。
在这个反应中,乙酸作为配位基团取代了一个氯离子,形成了一个含有乙酸基团的钴配合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钴配合物。
另一种制备钴配合物的方法是通过溶剂热反应。
这种方法中,将钴盐与一个或多个有机配体在高温下反应。
通过调节反应的条件,可以控制所得产物的结构和组成。
例如,在钴(II)氯化物和2,2'-联吡啶反应的情况下,以乙二胺作为溶剂,可以得到[CoCl2(NH3)2]。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氨基配体配位的钴配合物。
对于已经制备得到的钴配合物,可以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来确定其组成和结构。
首先,可以使用质谱法来确定其分子量和成分。
质谱法是一种通过将样品中的化合物转化为带电粒子来测量其质量-电荷比的方法。
通过测量钴配合物的质谱图,可以确定其分子量和成分。
此外,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法(NMR)来确定钴配合物的结构。
NMR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和组成的方法。
通过测量钴配合物的NMR谱图,可以确定其中配位基团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从而推断出其结构。
最后,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测定钴配合物的电子结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测量分子吸收电子的能量和波长的方法。
通过测量钴配合物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可以确定其中的电子跃迁和配位模式。
综上所述,钴配合物的制备可以通过配位反应或溶剂热反应来实现。
通过质谱法、核磁共振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其组成和结构,并揭示其电子结构。
含有酰胺键的三核钴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A n y a n g N o ma r l U n i v e r s i t y , A n y a n g 4 5 5 0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Co — c o mpl e x c o n t a i n i n g a mi do — b o nd wa s sr ma l — me t ho d u s i n g 2
信阳师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7月
J o u r n a l o 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i t i o n Vo 1 . 26 No 3 J u 1 . 2 0 1 3
个c 0 原子 . 配合物 的热分解 分两段进 行 , 最终产物 为钴 的氧化 物.
关键词 : 溶剂热 法; 2 , 6 - 双( N, N’ 一 5 一 乙基 一 1 , 3 , 4 一 噻二唑- 2 一 甲 酰胺 ) 吡啶 ; 三核 ; 钴 配 合 物
中图分类 号 : 0 6 1 4 . 8 1 2
Co.
Ke y w o r d s : s o l v o t h e r m a l — m e t h o d ; 2 , 6 - b i s ( N, N’ 一 5 - e t h y l — l , 3 , 4 - t h i a d i a z o l e 一 2 一 f o r ma mi d ) p y r i d i n e ;t h r e e — c o r 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7205215.第一作者:女,33岁,讲师.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钴(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3熊 云 姚胜来 廖展如(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9)摘 要 合成了3种新的钴( )的多核配合物,它们是:Co 2(L )C l 4·10H 2O ,Co 3(L )C l 6·13H 2O ,Co 2(L )(NO 3)4·8H 2O ,其中L 为N ,N ,N ′,N ″,N ,N 2六(2’2苯并咪唑甲基)三乙四胺.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紫外2可见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 ( )的氯化物与L 可形成双核、三核配合物,而其硝酸盐与L 易形成双核配合物.在配合物中,L 通过苯并咪唑基3’位N 与叔胺N 与Co ( )配位,Co ( )均为五配位及六配位.关键词 钴;多核配合物;合成中图分类号 O 614.812钴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均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1].关于钴的配合物的研究在药理学、配位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大量关于钴的配合物的研究报道.我们根据生物体内含钴的配合物配位环境中均有多个咪唑基的特点,合成了一种含多个苯并咪唑基配体及其与钴的配合物.1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邻苯二胺与三乙四胺六乙酸为化学纯,其余为分析纯.用Perk ing 240B 型元素分析仪测C ,H 和N ;由I CP A TOM SCOM 2000检测设备测Co ;用PE 983型红外光谱仪测红外(200~4000c m -1,远红外用C s I 压片);用日本岛津265型U V 2V is 分光光度计测U V 2V is ;用DD S 211型电导率仪测摩尔电导.1.2配体的合成配体的合成同文献[2].1.3配合物的合成1.3.1Co 2(L )C l 4·10H 2O ( )的合成 将1.16g 配体(1.25mm o l )和40mL 无水乙醇溶液与0.59g CoC l 2·6H 2O (2.5mm o l )的10mL 无水乙醇溶液混合,立即有深蓝色物质生成,后变成天蓝色.搅拌下反应2h ,析出绿色沉淀,继续反应4h 后,静置24h ,抽滤,用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淡绿粉末.元素分析(%,括号内为计算值):C 47.37(47.40);H 4.87(5.41);N 16.67(16.39);Co 8.50(8.62).1.3.2Co 3(L )C l 6·13H 2O ( )的合成 将1.16g 配体(1.25mm o l )的40mL 无水乙醇溶液与0.89g CoC l 2·6H 2O 的10mL 无水乙醇溶液混合,立即有深蓝色物质生成,渐变成为天蓝第32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 .32N o.11998年3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CH I NA NORM AL UN I V ER S IT Y (N at .Sci .)M ar .1998色.室温搅拌下反应2h ,生成物仍为天蓝色,继续反应3h ,静置24h ,抽滤,用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天蓝色粉末.元素分析(%,括号内为计算值):C 41.80(41.78);H 4.31(5.15);N 14.46(14.44);Co 11.20(11.40).1.3.3Co 2(L )(NO 3)4·8H 2O 的合成 将Co (NO 3)2·6H 2O 与配体按2∶1的物质的量比在乙醇中反应,2h 后过滤,用乙醇、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暗红色粉末.元素分析(%,括号内为计算值):C 44.80(45.09);H 4.43(4.87);N 19.02(19.48);Co 7.90(8.20).2结果与讨论2.1电子光谱由表1可见,配合物中相当于配体部分的苯并咪唑基Π2Π电子跃迁吸收,其波长均发生紫移,即表现出283.7(配体)→279.0(配合物)及276.8(配体)→273.0(配合物),这是由于配位发生在苯并咪唑基Π2Π共轭链3’位N 原子上,从而使吸收发生变化.配体在大于300nm 处无吸收,而配合物在300~900nm 间有很多吸收峰出现,其中在300~500nm 附近的吸收为配体到金属离子的电荷迁移谱带(LM CT ),大于500nm 的吸收为金属离子的d 2d 跃迁吸收.配合物 在310nm 附近的吸收为NO 3-的反离子谱带.表1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DM F ,10-4mo l ·L -1)配合物Κ nm (Ε L ·c m -1·mo l -1)279.9(3.4×104),274.3(3.3×104),340.2(342), 610.6(189),393.3(364), 640~660(br )(187). 279.2(4.1×104),273.0(4.0×104),340.4(1107), 610.1(802),666.0(915),380.7(980), 640.4(865)(sh ).279.0(1.43×104),273.8(1.41×104),310.1(1200)(sh ), 370.0(576),340.0(880)(sh ), 520.0(77)(sh ).表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c m -1)配合物红外特征吸收Μ(Co-C l )Μ(-C=N -C=)Μ(C=C )Μ(H 2O ) 375(w )1453(vs )1623(vs )3400(vs ,br ) 377(w )1454(vs )1622(vs )3427(vs ,br )1453(vs )1621(vs )3427(vs ,br )2.2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在10-4m o l ·L-1的DM F 溶液中测得配合物 , , 的摩尔电导值依次为:115S ·c m 2·m o l -1,80S ·c m 2·m o l -1,280S ·c m 2·m o l -1.表明配合物 为2∶1型电解质, 为1∶1型电解质, 为4∶1型电解质[3],同时说明在 , 中C l -参与了配位,在 中NO -3未参与配位,这与红外分析所得结果一致.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数据见表2.由表2可见, 在1700~1800c m -1间无吸收,说明NO -3未参与配位[4]; , 在350c m -1附近的吸收,说明其中的C l -参与了配位,在1454c m -1处的强吸收(配体在此处无强吸收)说明配体的苯并咪唑基3’位N 参与配位[5].结合元素分析结果,在3200~3400c m -1范围的宽的强吸收峰,表明配合物中含有结晶水[6].94 第1期熊 云等:钴(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我们曾试图合成该配体与Co (NO 3)2·6H 2O 的三核配合物,但据元素分析结果及其性质,合成的配合物仍为双核配合物.图1 配合物 的内界2.3热重分析配合物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 , , 在80~130℃温度范围内均有一失重突跃,失重率依次为40.9%、37.5%和28.2%.相当于失去全部水,由此判断化合物中的水均为晶格水.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结合文献报导,得出如下结论:1)钴( )的氯化物与我们合成的配体L 易形成双核、图2 配合物 的内界三核配合物,而钴( )的硝酸盐与L 易形成双核配合物,这可能是由于NO -3较大,不易参加配位,且Co ( )易形成较高配位数的配合物,故Co ( )的硝酸盐与我们合成的配体L 仅形成双核配合物(参见图1~图3).2)3种配合物中,钴的配位环境如下:在双核配合物 中,每一个金属离子均与3个苯并咪唑基3’位N 、两个叔胺N 和一个C l -构成六配位;而图3 配合物 的内界在三核配合物 中,有两个金属离子各与两个苯并咪唑基3’位N 、一个叔胺N 和两个C l -构成五配位,另一个金属离子则与两个苯并咪唑基3’位N 、两个叔胺N 与一个C l 2构成五配位;在双核配合物 中,每个金属离子均与3个苯并咪唑基3’位N 和两个叔胺N 形成五配位.上述3种配合物的结构式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推测如图1~图3(尚需经单晶X 射线衍射证实).参考文献1 Robert W H ay .B i o 2ino rganic Chem istry .Ch ichester :E llis Ho rwood L i m ited Publishers ,1984.2 熊 云,李东风,郑雪峰,等.1,1,4,7,10,102六(2’2甲基苯并咪唑基)三乙四胺与锰( )的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0(3):297~3003 Geary W J .U se of conductivity m easurem ents in o rganic so lvents fo r characterizati on of coo rdinati on compounds .Coo rdChem R ev ,1971,7:81~1224 R ichadson H W .Spectral and m agnetic p roperties of copper ( )1,52naph thyridine 1,52di oxode compound .Ino rg Chem ,1976,15(11):2916~29205 Gatehouse B M .Infrared spectra of som e nitrato and o ther oxy 2ani on coo rdinati on comp lexes .J Ino rg N ucl Chem ,1958,8(8):756 M athur P,C row der M ,D is m ukes G C.D i m anganese comp lexes of a sep tatentate ligand functi onal analogues of the m an 2ganese p seudocatalase .J Chem Soc ,1987,109:5227~5233S Y NTHESIS AND CHARACTER IZAT I ON OFM UL T INUCL EAR COBAL T ( )COM PL EXESX i ong Yun Yao Shenglai L iao Zhan ru(D epartm en t of Chem istry ,Cen tral Ch ina N o rm al U n iversity ,W uhan 430079)Abstract A series of m u ltinuclear Co ( )com p lexes have been syn 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 ectra ,electron ic sp ectra ,conductivity and chem ical anal 2yses .T hese com p lexes are Co 2(L )C l 4·10H 2O ,Co 3(L )C l 6·13H 2O ,Co 2(L )(NO 3)4·8H 2O ,and the ligand is N ,N ,N ′,N ″,N ,N 2hexa (2’2m ethylenebenzi m idazo ly )triethylenetetraam ine .Fo r th is ligand ,w e found that the n itrate of Co ( )is easy fo rm b inuclear com p lexes ,and the ch lo ride of Co ( )is easy to fo rm b inuclear ,trinuclear com p lexes.F rom the study ,w e also know that Co ( )is five coo rdinated o r six coo rdinated .Key words cobalt ;m u ltinuclear com p lexes ;syn thesis15 第1期熊 云等:钴(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