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具体内容:诵读课文: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

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2、自主翻译:具体内容:翻译全文:设计策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虚词:于、以、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

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

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1、畎亩:田间,田地2、举:举用,选拔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4、动心:使心惊动5、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10、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12、入:在里面。

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14、出:在外面。

指国外15、喻:了解,明白16、苦:使……受苦17、劳:使……劳累18、饿:使……饥饿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老师板书〕二、提醒目的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

师生正音。

2、老师范读。

明确停顿。

〔幻灯〕3、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疑难处,做上记号。

〔不能借助参考资料〕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3、小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难,其他学生帮助解答。

答对的学生,请他说出理由。

假如都不会,老师解答。

老师引导总结文言文词语常用推断方法〔板书〕构造分析^p 法成语联想法新旧联络法语境推断法等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答复中考课外文言题。

〔幻灯〕五、理解分析^p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

这样划分可以吗?学生考虑,讨论请学生答复理由最后,幻灯明确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二)教学目的: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p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局部语句比拟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背景。

3.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的经历。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2.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勇气和信心。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经历。

第四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作业:1. 思考并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并记录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展。

第五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含义。

1.3 教学方法使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理解文章主题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论点和证据。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2.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相关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批判案例。

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的问题。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应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情况。

4.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应对特定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3 教学方法提供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评估标准。

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促进合作和沟通。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主要观点和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应用课程内容到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程的主要观点和思考。

提供反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课程内容到个人生活。

5.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

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促进深入思考。

第六章:小组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一内容解读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论点。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的事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二技法总结1.据事论理,层层推进。

文章列举同类事例,揭示出“成就大业”与“艰苦磨炼”之间的关系。

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催人奋进。

2.语言精练,精用修辞。

文章文辞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排比句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对偶句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论证多样,逻辑严密。

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再如罗列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例等。

短文开头用排比句式举出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承接这些事实,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让人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充分体现出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

三主题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闯关第一关朗诵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quan )亩傅说(yue )胶鬲( ge )孙叔敖( ao )拂乱( fu )曾益(zeng)拂士( bi )舜 (shun)百里奚( xi )2、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

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

(出示课件)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第三关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第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

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

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

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教案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寓意和来源。

2. 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寓意和来源。

3. 分析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挑战和困难,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困难是生于忧患的?”引导学生思考。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寓意和来源。

a. 解释“生于忧患”的含义:指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挑战和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让我们不断地成长。

b. 解释“死于安乐”的含义:指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舒适和安逸,这些舒适和安逸会让我们变得懒惰和安逸,让我们失去成长的机会。

c. 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分析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a.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和挑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困难和挑战的原因,例如:学习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

c. 让学生思考,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a. 让学生思考,如果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例如:保持乐观、寻找支持、积极改进等。

c. 让学生实践,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抗挫折的过程,并互相支持。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应对,并不断成长。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了解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并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组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代表分享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4.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1)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由一则资料导入。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

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述:首先,我们先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处。

学生答:作者是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3、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⑴、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⑶、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2、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舜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拂
3、听录音。

(注意朗读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4、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后同学间评价朗读情况。

5、学生欣赏6位古代名人的图片和文字。

(投影出示)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学习指导)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⑴述:自学暂停,下面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请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

⑵述:下面翻译下加横线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所以动心忍性,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学生依次回答,如有错,请学生更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⑶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答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本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
估计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③、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五、随堂练习(投影出示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
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
1、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2、然后投影播放相关人物与图片。

七、布置作业(投影出示)
1.熟读、默写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

3、小结,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

2006年11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