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篇短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文章先以六个出生低微,经历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

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理国家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基于本文说理的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及教科书的编排惹图。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M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培养阅饯文言文的能力4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探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哉生于忧患,死于安球"的含义。

并从中获得效益,増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荐生活。

理清论证的思路,把握说理的方法总教学的重点。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曲道理,从中获得教益是难点。

二、说学情。

首先,初中学生文言文积累有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文义理解方面存在困难。

教学时,要注意文意的疏通。

其次,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

只要能理解文中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教益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再次,议论文学习一般比较枯燥,而且议论文学习一般议论文体知识较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读一一议一一析”相结合。

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诵读法理清文意,培养阅读能力。

一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选择三段阅读教学法,让琅琅的读书声伴随整个课堂。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教给阅读方法,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言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并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等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

这篇文章是孟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从内容上看,文章开篇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崛起的事例,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从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忧患意识,往往会走向灭亡,从而得出“死于安乐”的结论。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文章所传达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如“舜、畎亩、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拂乱、曾益”等。

-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于、以、其”等虚词的用法,“舜发于畎亩之中”等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 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散文的雄辩特色,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哲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2、归纳文章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反复练习诵读学习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

(3)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联系实际体会本文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所以我对教学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归纳文章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三、说教法理解阅读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卖报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苦难中的孩子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教五岁女儿唱这首《卖报歌》时对她说的一些话引出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生齐唱,使教师更贴近学生,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回顾旧知1、接力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旨在诵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等方面。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背诵。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3、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三、重点、难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难点)四、学情分析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五、教法学法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

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六、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

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课文,先自由诵读课文,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4)理解逆境成才,并以此砥砺人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2)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四)教学难点学生对论文结构、论证方法及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二、说教法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难点因此根据该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特征,以读为核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教学和多媒体运用相结合三、说学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及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问题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2)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等(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四)赏读课文拓展延伸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教师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开辩论会。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新人教版
2. 点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效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反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指导。
5. 调整:根据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案例来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同时,我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 为了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参与度,我将在课堂中设置更多的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我将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2. 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问题。
作业评价:
1. 认真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他们对《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人文底蕴:通过学习《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 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会泽县待补中学刘元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编排在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6课,是一篇文言议论文。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课堂流程;五、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推荐篇目之一。

文章由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入题,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古往今来成就大业、接受重任的人,之前都要经受种种肉体到精神的折磨,都要吃大苦,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超常的才干。

接着作者进一步深化,由人到国,从忧患使人生存,安乐让国灭亡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诫人们学会正确看待挫折和逆境,注重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而不要拘囿于安乐之中。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文采斐然、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代的初中生来说,本文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首先他能正确面对挫折,增强了自己的抗挫力;其次,他会反思自身的情况,形成忧患意识,甚至因此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增强了前行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我在学校所教班级为两个普通班,尽管到了八年级,但学生的基础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同学的朗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

八年级学生已正式学习议论文,通过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二)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和《孟子》2.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 苦的磨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就是来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揭示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第三四段阅读: 1、找出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明确】 “衡”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梗塞,不顺;“拂”通“弼”,辅弼,辅佐。
2、怎样理解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明确】人们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要勤奋努力,肯于吃苦,在 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增长才干,而后才有所作为,切莫贪图 享乐而丧失志向、才能,导致自己的失败,以至于国家也遭受重 大损失而灭亡。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明确:连用六个排比,说明“逆境中造就人才”,并由个人类 推到国家,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用了举例 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讲课稿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讲课稿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优秀讲课稿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优秀讲课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教案设计:王卓教学目标:1.2. 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 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1. 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 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商量"顺境和逆境,对人的不同影响"或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国人〔邹,今山东邹县〕,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辩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概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三.读课文,学字词. 听FLASH朗读.学生自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全班朗读.〔方法:可学生提问,或上黑板写出不理解的字词,或用纸条写出不理解的字词〕1. 讲解注音〔课件显示重点生字〕2. 讲解"苦""劳""饿"等重点词语.〔课件显示重点词语〕3. 其它字词.畎亩:畎,quǎn。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说,yuè。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发:起,指被任用。

市:市井之间。

任:责任,担子。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常。

过:这里意思是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

辅佐。

入:里边,指国内。

出:在外面。

指国外四.<一>分析第—段.〔课件,显示人物的画面〕1. 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作用?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受到过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概,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2. 女生读,读出排比的气概.3. 默读,找出同样使用排比的句子.<二>分析第二三段1. 分析第二段〔课件,显示第二段〕思考:前二段的关系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别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决、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与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学情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说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五、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反复诵读、不断弓|导的方法使学生来理解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

接着利用拓展探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最后通过展示让学生来积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六、说学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真切地讲述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解除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并且思考如下问题: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2.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针对提出的思考题),并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

经过学生回答,我总结出: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三)深入研读
在对这篇语言简洁凝练的文章进行教学处理时,我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语句,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明确: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此句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要经历磨难的考验,必须使自身具备超乎常人的素质。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该句从个人延伸到国家,道理相同。

最后全篇的末句再次将本文的观点明确了出来。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明确: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即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2.针对问题,探究体悟。

2.针对问题,探究体悟。

(1)本文在讲述一个道理的时候,为什么在开篇先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
明确: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道理的得出更加有说服力。

(2)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应该经过哪些考验呢?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曾益其所不能",才能使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使这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四)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体会,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将自己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让自己变得不平凡。

(五)小结作业
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然后总结并布置开放性作业,如下所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
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课下同学们再去搜集有关名言警句类的故事,并将读完之后的感想写出来,字数400-600。

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再次感谢
各位评委老师。

(鞠躬,擦黑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