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中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物流网络和体系,为国内外货物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和速度。
同时,物流园区的建设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运营环境。
2. 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中国物流业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物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了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物流信息化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升了物流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3. 物流企业发展壮大中国物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崭露头角。
这些企业通过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并积极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1. 物流网络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需求将继续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中国物流业将进一步优化物流网络,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2. 物流技术创新物流技术的创新将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物流企业将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物流运作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
3. 绿色物流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物流将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物流企业将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发展绿色物流还将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跨境电商物流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物流也将成为中国物流业的重要增长点。
物流企业将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包括国际运输、清关、配送等环节,满足跨境电商的物流需求。
5. 冷链物流发展随着消费升级和生鲜食品的需求增加,冷链物流将迎来快速发展。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中国物流业是指在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的产业。
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 产业规模扩大:中国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物流总额达到280.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
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技术应用推动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逐渐引入了新技术,例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物流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定单跟踪、库存管理、运输路线优化等功能,提升了整体物流管理水平。
3. 供应链整合优化:中国物流业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管理,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供应链金融也逐渐发展起来,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4. 环境意识增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物流业也在积极推动绿色物流发展。
物流企业开始采用清洁能源车辆,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1. 供应链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供应链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灵便性。
2. 物流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的仓储设备、智能调度系统、智能配送机器人等将成为物流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工具。
3. 绿色物流发展:环境保护将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物流企业将进一步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推动电动化和氢能源技术的应用。
同时,优化运输路线、减少包装废弃物等措施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4. 跨境电商物流: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跨境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新增长点。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物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保障商品流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物流业发展迅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1. 总体发展情况中国物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物流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物流总额达到280.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
物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逐年提升,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为物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物流合作与发展。
3.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物流企业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全程可追溯和实时监控,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4.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物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流企业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优化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1. 绿色物流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物流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物流企业将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物流业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也将加大对绿色物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2. 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物流业产生深远影响。
物流企业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物流的融合,通过电子商务、物流平台等手段,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冷链物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冷链物流将迎来快速发展。
冷链物流可以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也在不断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1.1 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国物流总额达到28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5%。
1.2 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物流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物流科技应用不断创新,物流信息化、物流智能化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2.1 物流服务多元化未来中国物流业将向多元化发展,包括冷链物流、快递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不同领域的服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2 物流智能化发展物流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物流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等,将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2.3 绿色物流成为主流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物流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包括节能减排、绿色包装等环保措施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挑战3.1 物流成本持续上升中国物流成本持续上升,包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等,将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挑战。
3.2 物流服务质量不高部份地区和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不高,包括配送延迟、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3.3 竞争激烈中国物流业竞争激烈,包括国内外企业的竞争、价格战等,将是未来物流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4.1 政府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将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等。
4.2 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将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创造业、电商等,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4.3 推动物流业国际化发展政府将推动中国物流业国际化发展,包括加强国际物流合作、提升中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中国物流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物流总额达到280.3万亿元,同比增长5.8%。
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交通、仓储、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为了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中国物流企业在服务水平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物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物流企业还加大了对人材培养的投入,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3. 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物流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物流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业务需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物流企业通过引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智能化设备,提高了物流效率和配送速度。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中国物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1. 绿色物流的发展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物流将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物流业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变。
2. 物流智能化的推进物流智能化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引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3.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企业需要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
同时,物流企业还需要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发展。
4. 跨境物流的发展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跨境物流成为物流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和跨境贸易的发展,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9篇)

中国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9篇)1. 概述: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物流市场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物流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差距。
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 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物流成本过高是中国物流业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其原因在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
此外,长期以来缺乏创新、规范化管理等也是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
3. 物流服务质量的不足物流服务质量的不足也是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
其中,非标准化服务、配送时间长、配送环节中的损耗量大等都是导致物流服务质量不足的主要因素。
4. 中国物流业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物流和信息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快递业务等日渐繁荣。
同时,消费升级也使得零售业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这些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新机遇。
5. 发展对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中国应加强运输网络建设,提高道路、铁路、航空、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6. 发展对策: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创新等方面。
强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7. 发展对策:加强政策引导要实现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发布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创新科技加入到物流行业中来。
8. 发展对策:促进国际物流合作优化国际物流竞争环境,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促进物流合作,加深市场合作等这些政策将是加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物流企业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9. 发展对策:培养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业化、品牌化、技术化发展为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中国物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通过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将产品从生产地点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物流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物流总额达到28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14%。
中国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之一。
2. 行业结构逐步优化:中国物流业行业结构逐渐优化,物流企业数量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同时,大型物流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巨头。
3. 物流技术不断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物流企业普遍采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对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全程跟踪和管理,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4. 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中国物流业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物流企业通过提供定制化、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同时,物流企业还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的合作,形成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中国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中国物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供应链整合与协同发展: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企业将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便性。
2. 绿色物流的推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物流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物流企业将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和方法,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互联网+物流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对物流业产生深远影响。
物流企业将更加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物流与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
4. 冷链物流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冷链物流将迎来快速发展。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物流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1. 总体概况中国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物流业总规模超过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5%。
2. 市场结构中国物流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特点。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大型综合物流企业、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快递配送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
其中,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占据较大比重。
3. 物流基础设施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物流网络体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及大型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
4. 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物流业开始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物流信息化、物流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逐渐普及,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5. 人才培养为了适应物流业的发展需求,中国各级政府和高校加大了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
目前,物流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1. 增长潜力中国物流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同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为物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 绿色物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中国物流业将逐渐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物流包装等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 供应链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企业将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网络,物流企业可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
4. 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第一部分)1 中国物流总体概况1.1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物流作用一项专业的技术,在世界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但物流概念本身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
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
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
此后在我国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运输、仓储、包装等业务被分散于生产、流通等企业内部,沿用着传统的业务模式,“物流”很少能被人认识和理解。
1999年,是我国物流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随着全球的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我国也掀起的遍布全国的电子商务热潮。
然而,电子商务并没有发展起来,障碍之一就是突然显现出的物流瓶颈,这使大家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和发展迫切性。
在2000年,我国开始出现“物流会议热”,各种类型的企业、各级政府都对其表现了巨大的关注;2001年又出现了“物流园区热”,各地方政府都开始制定本地的物流发展规划;进入2002年,中央政府将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列为重要工作。
总体上来讲,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成立新一轮企业发展的动力。
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加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1.2 物流已经获得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政府和领导都在关注着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1999年11月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书面讲话,提出中国现代化物流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日前,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在会上讲话,提出要研究部署,推动商业流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要在生活上,为老百姓提供更贴身的服务。
2001年3月1日,国家经贸委联合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共同签署文件,发布了印发《关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6月底,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联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
这次大会总结了近年来全国开展物流工作的基本情况,交流了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在发展物流中的做法和经验,发布了《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体制形式、服务方式。
另外江主席和朱总理在多种场合提出,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力强在2002年初表示,国家经贸委针对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在今年拟重点做好“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制定标准”三件事:在2002年内提出《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并与国家计委商定,共同编制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消除国内物流相关部门和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减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发挥投资的综合效益;成立全国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编制并大力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
2002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物流定为重点推行对象之一。
1.3 我国已具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已有较大的发展。
1.3.1交通基础设施1.3.1.1公路公路总量继续大幅度增加。
200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0.27万公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24.57万公里。
“九五”期间年均增长公路里程4.91万公里,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93%。
在公路总里程中,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高速公路达到了1.63万公里、一级公路2.01万公里、二级公路15.27万公里、三级公路27.67万公里、四级公路75.03万公里,等外公路18.67万公里。
按公路路面等级分组,高级路面里程达到了19.14万公里、次高级路面40.41万公里、中级路面33.97万公里、低级路面38.77万公里,无路面7.99万公里。
按公路行政管理等级分组,国道公路里程达到了12.05万公里、省道19.73万公里、县道40.67万公里、乡道62.35万公里、专用公路5.46万公里。
公路技术结构进一步改善。
全国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了86.69%,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二级及以上技术等级公路达到18.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3.48%,分别比上年和“八五”末增加0.96个和5.2个百分点。
公路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
有路面公路里程达到132.3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达到94.3%,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里程达到59.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达到42.5%,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
我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共新增高速公路4709公里,超过“九五”期间年均增加2835公里的水平,使“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0.1%。
全国拥有高速公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28个,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6个(山东、河北、广东、江苏、辽宁、四川),其中山东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2006公里。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速度加快。
2000年年底已建成规划里程的一半。
全长分别为658公里和1262公里的京沈、京沪两条重要交通干线年内相继全线通车,使连通东北、华北、华东的交通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
公路密度及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
2000年全国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6公里,比上年增加0.48公里。
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8.3%和89.5%,分别比上年增加0.1个和0.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2000年年底,东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9.6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5.4%;中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7.3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3.7%;西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3.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0.9%。
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由“八五”末的12.3%提高到19.5%,中部地区由7.7%提高到12.5%,西部地区由4.5%提高到7.7%,分别提高了7.2、4.8、3.2个百分点。
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路桥梁及长大隧道建成。
2000年全国公路桥梁达到24.06万座、865.5万延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98万座和64.9万延米。
特大桥梁达到1139座、108.2万延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05座和19.8万延米。
公路隧道达到1360处、50.05万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43处和9.4万米。
特长隧道达到15处、5.8万米,分别比上年增加5处和2万米。
1.3.1.2内河航道内河航道里程增加,航道网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0年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9万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946公里、二级航道1960公里、三级航道3387公里、四级航道5416公里、五级航道9351公里、六级航道20953公里、七级航道17354公里、等外航道5.79万公里。
等级航道达到6.14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为51.4%;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0.83万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比重为6.9%;五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3万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比重为19.3%。
长江干流航道2807公里中,一级航道2423公里,二级航道384公里。
1.3.1.3港口泊位港口深水泊位增加,吞吐能力增强。
2000年全国港口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2858个,比上年减少128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784个,比上年增加88个。
沿海港口拥有泊位3700个,比上年减少7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了651个,比上年增加64个。
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1万至3万(不含3万)吨级泊位437个、3万至5万(不含5万)吨级泊位105个、5万至10万(不含10万)吨级泊位90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
沿海港口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达到了332个,其中煤炭泊位82个、原油泊位37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42个、粮食泊位24个、集装箱泊位80个,专业化运输系统逐步完善。
全国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到29158个,比上年减少49个。
其中万吨级泊位达到133个,比上年增加24个。
1万至3万(不含3万)吨级泊位100个,3万吨级及以上33个。
1.3.2公路、水路运输装备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
2000年全国公路运输货车达到486万辆,比上年增长6.2%,大型货车达到191.5万辆。
集装箱专用汽车达到1.96万辆,比上年增长26.6%。
城乡个体(联户)拥有的公路运输货车达到了206.9万辆。
水上运输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
全国水上运输机动船和驳船达到23万艘、5128万净载重吨位、103万客位、1935万千瓦、35.2万标准箱位(TEU)。
船舶艘数比“八五”末下降了5.7%,净载重量比“八五”末增加1.8%。
货船平均吨位达到223.3吨/艘,比上年增加25.4吨/艘。
国际海运能力增加。
我国船公司拥有的海运运力达到1.1万艘、3076万载重吨位,其中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超过0.3万艘、2200万载重吨位。
内河运力相对稳定。
全国内河船舶达到22万艘、2052万净载重吨位、752万千瓦功率,基本与上年持平。
1.3.3货物运输1.3.3.1公路运输公路货物运输量稳步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高。
2000年全国公路货运量达到103.9亿吨,比1999年增加4.9%,货物周转量达到61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7.1%。
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8.3%和14.2%,运量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周转量比重与去年持平。
东、中、西部地区完成的货物运量及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大致呈5:3:2的比例。
东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50.9亿吨、2924亿吨公里,中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33亿吨、2046亿吨公里,西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20亿吨、1160亿吨公里。
公路货物运距持续增长。
2000年全国公路货运平均运距达到59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1.2公里。
公路集装箱运输量增长显著。
2000年公路集装箱运输达到931.7万TEU、1.03亿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26.5%和45.6%。
1.3.3.2水路运输2000年,水上货运量完成12.2亿吨,比上年增长了6.8%;货物周转量完成23734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