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每日一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期末试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
物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转基因植物操作时,受体细胞用植物的受精卵或者体细胞均可
B.限制酶一般不切割自身的DNA分子,只切割外DNA
C.DNA连接酶连接的是黏性末端两条主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
D.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质粒,因为其具有能自我复制,含有标记基因,为单链DNA等特点参考答案:
D
2. 下列生物大分子中,参与构成细胞膜骨架的是()
A.多肽B.蛋白质C.核苷酸链 D.磷脂分子
参考答案:
D
3.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C.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在该值上下波动
参考答案:
B
4.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旁灭菌
B.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有可能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参考答案:
D.
A、进行平板划线操作之前,用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灭菌;A错误.
B、平板划线操作应在火焰旁进行,不能在火焰上进行;B错误.
C、由题图可知,5区域是最后一个区域,有可能在5区域获得所需要的菌落,在4区域也有可能得到所需要的菌落;C错误.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试题:第4章第1讲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试题:第4章第1讲种群的特征及
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1、(2017年高考浙江理综)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假设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以下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假设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那么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假设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a点时,假设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假设该种群出生率提高,那么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答案:A
2.
(2017年高考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以下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根据曲线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存活率逐渐减少,说明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生存,因此a代表的种群营养级较高,个体数少,但个体一般体型较大,同时也说明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种群密度超过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逐渐加剧,因此d点时并非最剧烈。D项中“竞争”一词也有误,竞争指的是种间关系,而此题强调种内关系。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中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大约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计数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培养5 h后,无法确定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已经达到K值。
【名师点睛】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准。
(2)取洁净的血细胞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室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3)将菌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滴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室,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
(4)静置片刻,使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5)计数时若计数室是由16个中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中方格(即100 个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个中方格组成的计数室,除数上述四个中方格外,还需要数中央1个中方格的菌数(即80个小格)。为避免重复计数和漏计,在计数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每周一测5含解析
每周一测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所有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无关
C.光照强度、动物等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D.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有的群落水平结构不同2.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D.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
3.下列哪个环境中群落的丰富度最大
A.云南西双版纳森林
B.内蒙古草原
C.吉林长白山
D.塔克拉玛干沙漠
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上后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
B.在对酵母菌计数之前,不需要对培养瓶进行轻轻振荡
C.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D.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呈现“J”型增长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
高考题目
1.(2021·全国卷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故选C。
2.(2021·全国卷乙,31) 8.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每日一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时的两套实验装置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为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完全吸收,可在B瓶前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B.实验中发现C瓶先变混浊后又澄清了,说明实验不成功
C.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E瓶中物质会出现灰绿色
D.D瓶封口后应立即接通E瓶,防止D瓶中的培养液被分解完
【参考答案】A
等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消耗完瓶中的氧气后再接通E瓶,D项错误。
解题必备
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
(1)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见下表):
学霸推荐
1.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②⑥
B.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③⑤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2.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类型的装置,如果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证明酵母菌
A.只进行有氧呼吸
B.只进行无氧呼吸
C.可能死亡
D.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
1.【答案】C
【解析】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酒精,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是②⑥,A正确;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在线粒体中产生CO2和水,故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只有③⑤,B正确;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17 实验与探究 Word版含解斩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17 实验与探究
1.(2019•北京卷•T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解析】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2.(2019•北京卷•T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
2019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七实验与探究
专题七实验与探究
第14讲实验与探究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与技术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法、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
(1)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没有还原糖。(×)
(2)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可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5)摩尔根等人通过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6)“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构建法。(√)
(7)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8)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9)应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某种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
(10)黑光灯诱捕法与取样器取样法的原理均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
◎
1.向某试管内的植物组织研磨液中加入斐林试剂,经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能否表明该试管内含有葡萄糖?为什么?
提示:不能。有砖红色沉淀,只能表明含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但未必是葡萄糖。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三__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含解析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地方卷:2018海南卷;2017江苏卷;2015广东、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考问2 实验流程
(1)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
(2)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
考问3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
(4)(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操作及结果处理的考查
1.[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答案:C
2.[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全国版)专题13实验与探究(原卷版)
专题13实验与探究
【2020年】
1.(2020·课标Ⅰ)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
实验材料实验目的
A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蝗虫的精巢细胞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C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人口腔上皮细胞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2020·课标Ⅱ)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
B.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时,可用肉眼直接观察
C.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时,可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
D.用细胞融合的方法探究细胞膜流动性时,可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
3.(2020·山东卷)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C.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
4.(2020·天津卷)某同学居家学习期间,准备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材料。在下列方法中(每天换一次水),根尖生长状况最好的是()
A. B.
C. D.
5.(2020·江苏卷)采用新鲜菠菜叶片开展“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
B.研磨时加入CaO可以防止叶绿素被氧化破坏
C.研磨时添加石英砂有助于色素提取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海淀区高三生物期中试题(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生物2018.11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细胞结构与其包含的主要化学成分,对应不正确
...的是()A.核糖体——蛋白质和RNA B.溶酶体——蛋白质和磷脂
C.染色体——蛋白质和DNA
D.中心体——蛋白质和固醇
2.下列蛋白质所在位置及对应的功能,不正确
...的是()
A.位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激素
B.位于类囊体膜上的A TP合酶,催化A TP合成
C.位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物质跨膜运输
D.位于细胞质中的抗体,引起特异性免疫
3.在电子显微镜下,蓝细菌(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4.下列生化反应一定不.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B.水光解生成[H]和O2
C.O2和[H]结合生成水
D.ADP和Pi合成ATP
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宿主细胞DNA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DNA
B.能在宿主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C.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D.用动物血清培养基培养动物病毒
6.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兴奋时Na+的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B.水分子只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肾小管细胞
C.性激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靶细胞
D. 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7.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B. 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均来自光能
C.酶催化的生化反应必须由A TP提供能量
高中生物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③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原因?需要做重复实验吗,目的是? 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 取其平均值。
-12-
④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怎么做?其 目的是什么?
-23-
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B组的发酵进行 得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环境容纳量最大; 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 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三个组别的酵母菌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 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能量影响酵母菌 的繁殖,三个组别的酵母菌数量变化与其供能情 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故培养一段时间 后个体数量也最少。
解析 答案
-27-
实验解读 应用探究 真题演练
3.(2017全国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 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 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 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4)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值时及时控制种群
密度 ( ✘ )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答案
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椽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n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营养不良,④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C.正常情况下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
D.饭后4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
2.用图1装置测量神经元的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2 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图2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
②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
③a至b段为静息电位
④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相反
A.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3.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肌肉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14讲 种群和群落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案
第14讲种群和群落
考点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种群的特征与数
量变化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a
2.标志重捕法 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b
5.环境容纳量 a
6.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a
7.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 a
8.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
变化
c
群落的结构与演
替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a
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a
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a
4.顶极群落的概念 a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含义
2.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并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比率如发生较大变化,那么会降低出生率进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3.种群密度的调查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 =M ·n
m
[(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4.种群的分布型
(1)概念: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集群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集群分布。 5.种群的存活曲线
(1)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1 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
C.2T/20 D.m·23T
解析:选D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现“J”型增长。细菌每分裂一次,数量变为原来的2倍,即以2的倍数增长,T小时细菌共可繁殖T×60/20=3T,则种群数量为m·23T。
2.在灭鼠时,如果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再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
A.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B.会继续下降,然后快速增长
C.保持数量不变
D.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
解析:选A 在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约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灭鼠时如果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其增长速率最大,能够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3.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Y比曲线X的资源丰富
B.曲线X没有K值
C.增加空间或资源,可提高K值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选A 曲线X呈“J”型增长,曲线Y呈“S”型增长。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
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解析:选B 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时的增长速率为0,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5.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
必修3第二单元第1讲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年安徽安庆检测)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导致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正确;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C正确;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此二者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错误。
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2018年山东德州测试)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中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大约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计数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培养5 h后,无法确定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已经达到K值。
【名师点睛】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准。
(2)取洁净的血细胞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室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3)将菌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滴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室,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
(4)静置片刻,使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5)计数时若计数室是由16个中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中方格(即100 个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个中方格组成的计数室,除数上述四个中方格外,还需要数中央1个中方格的菌数(即80个小格)。为避免重复计数和漏计,在计数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6)计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细胞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擦拭,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
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
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
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的浓度会影响酵母菌数量
B.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均应计数
C.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1.【答案】B
【解析】接种后,对培养液再灭菌会将酵母菌杀死,导致实验失败,A错误;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B正确;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含酵母菌的培养液,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