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专题讲授能力训练合计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1 1 2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3 3 6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2 2 4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2 2 4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2 2 4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2 2 4第七章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心理分析 3 3 6第八章自行车交通心理 2 2 4第九章行人交通心理 2 2 4第十章道路工程心理 1 1 2第十一章汽车工程心理 1 1 2第十二章交通管理心理 4 3 7第十三章交通警察心理 1 1 2合计26 25 51【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心理学的一般常识,明确什么是心理与心理学;掌握交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第三章交通心理学
注意指向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向里面,还是向外面?
向里面,还是向外面?
影响因素: 一、客体方面的特点,内容丰富新颖而又富 于变化的对象,注意容易稳定,反之,容易 分散。 二、主体方面的特点,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 他对客体的兴趣和态度等。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 对象或活动。 北齐刘昼“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波尔哈姆一边口诵诗歌,一边手写另一诗歌
一、注意的概述
1、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 程的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
人在某瞬间心理活动选 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 另一些对象,这就是指 向性。
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 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 个对象上集中起来,这 就是集中性。
注意的分配 对于人的实 践活动是必 要的,也是 可能的。
注意分配的条件: 首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 是不熟悉的,而其余的活动非常熟悉,能打 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程度,这是注意分配 的首要条件。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要相 互联系、能够成一个完成的动作系统,有利 于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 其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一般来说,被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上越有 规律,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 大。 其二、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 其三、受到活动任务的影响 一般来说,活动人物越多,注意范围就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 一事物或活动上,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稳定性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心理学的一般常识,明确什么是心理与心理学;掌握交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简要讲述)一、心理现象二、心理的实质三、心理学的任务第二节交通心理学概述一、交通心理学的概念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道路交通系统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交通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交通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铁乘务专业的一门的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根据交通服务工作的需要,掌握交通服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交通服务心理学的知识做好为乘客的服务。
通过学习交通服务心理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与服务意识。
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重在结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设计思路
本课在进行了交通服务行业岗位调研、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内容,并依据交通服务岗位需要的能力设计实训内容。
依据课程的工作领域分类,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紧紧围绕从事交通服务岗位工作需要的交通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作为设计出发点,力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运用交通服务心理学技能做好交通服务工作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交通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能掌握交通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能掌握交通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能掌握乘客的感知觉等心理活动
•能掌握乘客的需要与动机
•能掌握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掌握交通服务的态度与要求
•能掌握交通服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能掌握交通服务中的沟通策略
•能掌握不同交通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与策略
•能掌握交通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四、课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评价原则是坚持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即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相。
大班交通安全心理教案
大班交通安全心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理解交通事故的原因及危害。
3.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
4.培养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2.交通穿行规则的学习3.交通事故的分析及原因探讨4.道路交通常识的学习与讨论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观看交通事故案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
2.学习交通安全知识(20分钟)通过师生的互动讨论,学生们可以共同探讨交通规则,一起了解交通标志和交通警示灯的意义,以及在不同交通情况下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3.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20分钟)通过讨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正确的交通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提醒学生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不驾驶无证车辆,不违法停车等。
4.实践环节(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学校或周边社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例如制作宣传海报、演绎交通安全剧等。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当天所学的交通安全知识,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通过学生在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五、教学资源1.交通事故案例的视频2.交通标志和交通警示灯图片或实物3.交通安全宣传海报的制作材料六、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交通局,了解和接触实际的交通安全设施和相关工作。
2.可以邀请社区交通警察或交通安全专家来学校开展交通安全讲座,加深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七、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得到了增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适当结合实地观察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
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的认识,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
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模块1
2.揭示心理规律 对心理学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测量,
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进一步探求其规律。每当某种心理事实 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条件时,这种心理事实就必然会出现, 也就是说,这种心理事实将合乎规律地发生。
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1.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1.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1)普通心理学。
1.基础领域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普通心 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正常成年人心理(认 识、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概括 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普通心理学包括感知觉心理学、 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情 绪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普通心理学为各 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 观现实的认识,个体就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客 观现实进行积极、主动地改造的意志行动,那么人的性格、能 力、信念、世界观等就不可能形成;
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可以调节心理过程的进行, 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如人们的兴趣、动机不同,他们的 认识活动的指向、内容也有所不同;性格不同的人,其情绪表 现也不同。因此,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
学上是指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 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及其之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 联系。
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1.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3.揭示心理的机制 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与之相对应的生理机
培训学习资料-交通心理学1_2023年学习资料
基础2记忆与思维-识记-复现-保持-再认-无意识识记-有意识识记-储存知识-印象重复出现-事物的再度感知有意义-蠡-保持记忆的百分此-19分-1小时-9小-10-30天遗忘稳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戒买
思维-预见事物-揭示事物-发展过程-反应客观-间规律-事物本质-特征-例:-汽车变速器声音-变速器齿轮破碎 →停车治理
基础1生理与心理发育紧密相连-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等,生理发育成熟年龄在250岁之间。-交通方面,多国要求领取汽车驾驶执照、取得驾-驭权的人,都要年满18周岁和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年 驾驶员事故率比中年驾驶员事故率高,与人-的生理发育成熟及心理发展完善与否有密捌关系。-美、德、法-16岁驶摩托车-21-45岁-大型客车、无轨电车-18岁-9座以下车辆-18-50岁-大型货车-21-23岁-9 以上或公共汽车-18-60岁-其他车型
Traffic-Psychology-基础-口交通心理学生理及心理特性-▣经验补充
第一部分-交通心理学概念及理论基础-纠正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包含的范围很广,凡 跟人有关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交通心理学:通过对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对机-动车驾驶人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遵 交通心-理的规律,提高驾驶人员的驾驶心理水平和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以减少交通事故,更好地宽-成交通运输任务 一门科学-交通心理学:研究对象: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及时空因素。-减少交通事故三个要点:技能、交通安全 识-道路环境
经验补充-。-最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龄?-领取驾照2-4年时。-原因分析:-1、刚领取驾照驾驶员胆小谨慎,行 -速度始终较为缓慢。-2、5年以上驾龄的老驾驶员经验丰富-,有一定的交通安全思维-3、2-4年驾龄者,开始 解车辆性能-、并对自身驾驶技术有足够信心,但-又缺乏经验,易引发交通事故。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Urban Rail Transit课程代码:学时数:32学分:2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适用专业:轨道交通运输先修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交通工程大类专业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讲授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心理学问题以及摆在首位的安全问题。
课程内容对于提高运输企业员工安全至上的理念和素养,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从而预测和预防运输事故的发生,确保运输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在讲授普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心理学的内容及应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分析手法,分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心理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了解现代心理学学派及研究领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2.难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理论,理解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掌握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1—2.难点:人的心理的个别开展(三)感觉与知觉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感觉的种类和知觉的分类,理解感觉知觉的基本特性,掌握感觉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觉的种类和知觉的分类2.难点:知觉的具体分类(四)表象与记忆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表象和记忆的种类,了解表象的特征和记忆的心理过程,掌握表象的功能;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表象的特征和记忆的心理过程;2.难点: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五)注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注意的概念及功能,理解注意的类型,掌握注意的特征;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派、转移的四种特征2.难点:注意的类型(六)情绪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联系、情绪产生的理论,理解情绪的功能、社会化复合情绪、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掌握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情绪的功能、社会化复合情绪、情绪与情感的分类2.难点:情绪产生的理论(七)意志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理解意志的特征与品质,明确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2—系,掌握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的方向;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2.难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的方向(八)人格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格的定义、特征、结构,理解需要和动机的种类,掌握需要层次理论;了解气质类型学说,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需要层次理论2.难点:气质类型学说(九)人际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技巧2.难点: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十)心理安康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掌握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2.难点: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十一)运输安全心理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运输安全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掌握生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了解心理因素在运输安全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3—2.难点:运输平安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和方法(十二)心理过程与运输安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感知觉对运输平安的影响,了解视觉功能与运输平安,了解情绪对运输平安的影响,掌握轨道员工情绪控制何调节,了解注意对运输平安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轨道员工情绪控制何调节2.难点:注意对运输平安的影响(十三)个性心理与运输安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气质与运输安全,了解性格与运输安全,了解能力与运输安全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气质、性格、能力与运输安全的关系2.难点:无(十四)生理心理与运输安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疲劳的概念、分类及表现,理解疲劳对运输安全的影响及改善措施,掌握疲劳产生的原因;了解生物节律与运输安全,了解年龄、生活习惯与运输安全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疲劳与运输安全2.难点:人体生物节律(十五)运输安全干预(心理压力干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全面压力管,理解职业压力与运输安全,理解紧张、应激与运输安全,掌握心理疏导及放松技术,了解抗压训练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压力与压力源2.难点:抗压训练方法—4—3、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中的案例问题内容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内容课前准备,讨论课上由教师依据学员分组情况随机抽取学号,由被抽中的学生上讲台主讲,并教师点评和打分,计入最后总评。
《交通安全心理学》PPT课件
通过研究驾驶员的心理活动,帮助驾驶员了解自己的驾驶行为和心理 状态,提高安全意识。
优化道路设计
通过研究驾驶员和行人的心理特征,优化道路设计,提高道路的安全 性和舒适性。
制定安全宣传教育策略
根据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制定有效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策略,提 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评估交通安全措施的效果
增强自信心 培养冷静心态 提高耐挫能力 增强适应能力
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从 容地应对复杂的交通环境。
教育驾驶员和行人保持冷静的心态,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通过培训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耐挫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挫 折和失败,减少因挫败感导致的交通事故。
案例分析
典型交通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驾驶员疲劳驾驶
长时间连续驾驶或在疲劳状态下驾驶 ,导致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 钝,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驾驶员情绪不稳定
驾驶员情绪波动大,如愤怒、紧张、 焦虑等,会影响其判断力和驾驶操作 ,增加事故风险。
驾驶员酒后驾车
酒精会降低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 力,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影响。
注意力训练
通过训练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 注意力水平,使他们更加专注 于路面情况,及时发现并应对 危险。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驾驶员 和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思维模 式,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
压力管理
帮助驾驶员和行人学会应对压 力的方法和技巧,降低因压力
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心理素质
的自觉性。
B
C
D
应急处理教育
教授驾驶员和行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对 措施,如紧急制动、避险车道使用等,提 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交通心理学》第2章2.2知觉
内部因素
• 注意力水平 • 情绪状态 • 驾驶经验
知觉与交通行为的关系
1 驾驶决策
准确的知觉可以帮助驾驶 员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 如超车或变道。
2 风险感知
准确的知觉可以帮助驾驶 员识别潜在的交通风险, 并可以帮助驾驶 员适应交通流的变化,如 保持适当的车速和与其他 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交通心理学第2章2.2知觉
知觉是交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涉及人们如何感知交通环境和交通信 息。本章将探讨知觉的定义、组成和对交通行为的影响。
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交通心理学中,准确的知觉对于驾驶员正确识别交通标志、 判断车速以及维持安全距离至关重要。
知觉的主要组成部分
视觉知觉
通过眼睛感知环境中的视觉信息,比如道路标志、 车辆和行人。
听觉知觉
通过耳朵感知环境中的声音信息,比如汽车喇叭 声和警报声。
触觉知觉
通过皮肤感知身体与外界物体接触的感觉,例如 方向盘的触感。
嗅觉知觉
通过鼻子感知环境中的气味,比如汽车尾气或燃 油味。
知觉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 光线条件 • 环境噪音 • 视线障碍物
研究方法和工具
1
实验室研究
利用模拟器和眼动仪等工具,研究参与
问卷调查
2
者在控制环境中的知觉表现。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驾驶员的知觉体验和 意见。
知觉心理学的应用前景
了解人们的知觉过程和行为反应,可以帮助设计更安全和人性化的交通系统, 并为驾驶员培训和安全教育提供依据。
交通心理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交通心理学任课老师:黄琪专业:交通工程班级: 201205327学生姓名:董硕硕交通心理学心理学引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汽车驾驶员和行人在交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活动是指人的认识活动、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
驾驶员的活动是在人、车辆、道路、环境等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的复杂条件下进行的。
心里现象对于人的心里现象,人们很早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心里的奥秘是有史以来人类就企图认识的重大课题之一,人们把研究心里现象的科学称为心理学。
心理学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的学科区别开来。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学,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研究对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交通心理学一般研究以下问题:①驾驶员的视觉、听觉、触觉、平衡感觉、情绪、注意力、反应等特性及其与驾驶机能的关系。
因为视觉可给驾驶员提供80%的交通信息,所以首先要定量地确定视力、视野、视差、视觉阈限、由暗处到亮处和由亮处到暗处的适应性、眩光等各项指标。
并要研究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长短与情况复杂程度、训练情况、心理-生理状态、疲劳影响等的关系。
②道路线形、坡度、道路设施、交通环境对驾驶员的心理作用。
通过在各种路线上的行车试验,总结出道路线形各元素之间、线形与环境之间相协调的规律,以指导道路线形设计。
在道路设施,如道路照明、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方面,主要研究照明效果,标志的大小、形状、颜色、设置地点对驾驶员的心理作用。
为了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法国试验将多发事故地点的路面涂成红色,日本试验在某些地点设立警察模型。
交通环境单调会使驾驶员产生乏味的感觉,从而分散注意力,酿成事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研究设计能使驾驶员感到心旷神怡的交通环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
③酒精和药物对驾驶员驾驶机能的影响,以及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的检查方法。
④驾驶员驾驶疲劳的规律、测定方法和指标。
⑤驾驶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的检查方法与考核方法。
魏广东主讲应用心理学:第九章交通心理学
社会环境:规章制度
做事业,交朋友,享受人生
应用心理学
2.交通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汽车工程心理学:车辆设计和制造的角度重点研究人、车辆 的关系,使得车辆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提高 车辆操作、舒适和安全性能等。
道路工程心理学:从道路的角度设计和建设角度重点研究人物理环境(道路)的关系。 驾驶员心理:从驾驶员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重点研究人-人、人 -车辆、人-物理环境、人-社会环境的关系。 行人心理:指导和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保障行人在道路上 与驾驶员、车辆共处时各方的交通安全和效率。 交通管理心理学: 这些划分具有重叠性和相对性。
每10万 人口死 亡人数 万车死 亡人数
12.5 12.8
1.6 日本
韩国
中国
做事业,交朋友,享受人生
应用心理学
交通事故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
无所不在:现代交通工具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和工 作几乎离不开它们。
给当事人及亲属造成直接伤害或损失:交通事故影响面广。
间接影响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是社会行为。
做事业,交朋友,享受人生
应用心理学
3.视野
视野:指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可靠视力范围:人的视野非常宽,但并非视野所有区域都同样 清晰。以视线中轴为中心,水平方向8°,垂直方向6°的一个 圆锥范围内的物体,其映像落在视网膜的中央凹,清晰度最高, 这个范围称为~。视野其它区域称为移动视力范围。
应用心理学
三、交通心理学的方法
1.观察法
非干预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在被观察者没有觉察的情况 下进行观察研究。
车内观察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同一车辆内。
观察者效应:即被观察者的行为可能因为观察者的存在而不同 于平常。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了解意志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意志的调节和控制;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意志的特点、形成和发展2.难点: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八)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心理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心理学的概念、内容和应用,理解心理学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中的作用,掌握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心理学的概念、内容和应用2.难点: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的方法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和标准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为本课程的全部内容,考试时间为2小时。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考核标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五、参考书目1.《心理学概论》(美)XXX著,XXX等译,北京:XXX,2002年。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心理学》(XXX,2016年)3.《城市轨道交通心理学》(XXX,2018年)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XXX safety。
We will start by understanding the XXX willpower。
n。
and ns。
and XXX.Moving on。
we will discuss XXX。
its n。
features。
and structure。
and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needs theory。
We will also delve into the theory of XXX.Next。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Traffic Psychology课程代码:062055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课程类别:理论课先修课程: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交通心理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及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实际情况,进行交通心理规律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人的心理规律入手,掌握人在交通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分析,应用交通心理规律来研究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事故与安全,寻求最佳的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法,最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课程为培养从事交通政策研究、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人员应用基本心理与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课后作业和上机实作,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交通心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2、能够依据交通心理学有关人、车、路、环境的心理学知识背景,进行交通心理分析、交通问卷设计及调查分析,撰写交通问卷调查报告;3、掌握交通心理学中交通参与人对安全的影响及相关国家规定,培养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应用人才的“以人为本”社会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4、能够就交通系统安全的人因研究问题进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交通人因研究的具体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能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基本内容4.1 理论教学(支撑教学目标1、2、3)4.2 课程项目实践与实验(支撑教学目标1、2)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设计对道路交通系统中交通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某个具体方面的交通参与者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专题讲授能力训练合计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1 1 2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3 3 6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2 2 4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2 2 4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2 2 4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2 2 4第七章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心理分析 3 3 6第八章自行车交通心理 2 2 4第九章行人交通心理 2 2 4第十章道路工程心理 1 1 2第十一章汽车工程心理 1 1 2第十二章交通管理心理 4 3 7第十三章交通警察心理 1 1 2合计26 25 51【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心理学的一般常识,明确什么是心理与心理学;掌握交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简要讲述)一、心理现象二、心理的实质三、心理学的任务第二节交通心理学概述一、交通心理学的概念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道路交通系统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交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
三、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內容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车骑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交通管理心理;交通警察心理。
第三节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二、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心理测验法复习与思考题:1. 简述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內容。
2. 举例说明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机动车驾驶人感觉、知觉的概念和种类,掌握视觉、听觉以及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错觉的定义及在驾驶过程中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机动车驾驶人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种类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难点:机动车驾驶人视觉、听觉以及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错觉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感觉的基本概念(简要讲述)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的种类三、感受性及感觉阈限四、感觉的变化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觉一、机动车驾驶人的视力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人的眼睛能够分辨出两物体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二、暗适应与明适应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对高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称为明适应;明、暗适应对交通的影响。
三、视野人的眼睛注视前方,头部和视线固定时,所能看到的全部范围称为视野(静视野);视野与车速的关系。
四、炫目影响炫目的因素;炫目对视力的影响;炫目距离;防炫目措施。
五、颜色视觉视网膜的颜色区;颜色的分类;颜色视觉的联觉。
六、夜间视觉特性日落前后环境照度及视力的变化;夜间颜色的辨认;对比度对夜间视力的影响;夜间辨认与物体大小、高度的关系;夜间对行人的辨认;夜间对路面的观察。
第三节机动车驾驶人的听觉一、听觉的基本概念(简要讲述)二、机动车驾驶人的听觉机动车驾驶人的听觉特性;听觉对行车安全的意义。
第四节机动车驾驶人的其他感觉(简要讲述)一、机动车驾驶人的平衡觉二、机动车驾驶人的震动觉三、机动车驾驶人的触觉第五节机动车驾驶人的基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简要讲述)二、机动车驾驶人的基本知觉(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三维知觉,是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向等的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二)运动知觉运动知觉也叫移动知觉,是对于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现象。
(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四)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线条错觉;自然错觉;听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复习与思考题:1.简述机动车驾驶人视觉的内涵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简述机动车驾驶人听觉的内涵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3.简述机动车驾驶人基本知觉的内涵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机动车驾驶人注意的概念内涵、功能及其分类,明确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掌握注意品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及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机动车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内涵;注意品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方法。
2.难点:驾驶人注意的特点;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
第一节注意的基本概念(简要讲述)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分类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注意的广度与安全行车。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持续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与安全行车。
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注意的分配与安全行车。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与安全行车。
第三节机动车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培养一、注意与汽车驾驶驾驶人注意的特点:相对的确定性和动态性;指向和集中;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注意力控制。
二、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工作兴趣;单调环境;交通参与者行动特点的了解程度。
三、驾驶人的意识状态与注意意识状态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与觉察能力;意识障碍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辨别意识状态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1. 简述机动车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内涵。
2. 举例说明机动车驾驶人注意的特点。
3.简述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及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方法。
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概念,明确情绪、情感与意志在行车安全中的作用,掌握调节不良情绪、培养高尚道德情感和顽强意志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概念内涵;情绪、情感与意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2.难点:情绪、情感与意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第一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与情感一、情绪、情感的概念(简要讲述)二、驾驶人情绪、情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心境、激情、应激等情绪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三、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宽阔的胸襟;理智消解不良情绪,加强性格锻炼;积极创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
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意志一、意志的概念(简要讲述)二、机动车驾驶人的意志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并充分认识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目的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与安全行车。
(二)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并坚决执行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与安全行车。
(三)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与安全行车。
(四)意志的坚忍性意志的坚忍性是指一个人执行决定时坚持不懈,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坚忍性与安全行车。
三、机动车驾驶人意志品质的培养树立高尚理想,提高认识能力,确立行为的目标;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培养坚忍性和顽强性;注意做好情绪调控,发挥主观能动性。
复习与思考题:1.简述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概念内涵。
2.简述情绪、情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3.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机动车驾驶人需要和动机、能力和技能、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的内涵,掌握个性心理在驾驶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个性心理的内涵;不同个性心理驾驶人的行为特点;个性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难点:个性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机动车驾驶人的需要和动机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简要讲述)二、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需要安全需要;通畅的需要;低耗的需要;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需要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三、机动车驾驶人的动机冒险动机;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动机;机动车驾驶人安全动机的培养。
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和技能一、能力(简要讲述)(一)能力的概念(二)能力的分类(三)能力的结构(四)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机动车驾驶人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注意力、对方向距离和速度的判断力、驾驶动作的反应能力以及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等。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技能(一)技能的概念(简要讲述)(二)驾驶技能(三)驾驶动作的准确性(四)驾驶技能的形成(五)驾驶技能的迁移和干扰第三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气质一、气质的概念(简要讲述)二、气质类型与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一)胆汁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二)多血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三)粘液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四)抑郁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第四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性格一、性格的概念(简要讲述)二、性格与汽车驾驶(一)机动车驾驶人的性格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对现实态度。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性格类型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A型性格、B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