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尊重是最好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是最好的教育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2016新年伊始,借助于《共读一本好书》群的帮助,开启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的阅读。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

的学习生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形成。要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权力,就要在课堂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虽然刚刚读这本书,但从佐藤教授真实记录的滨野、八木、涩谷、藤田、小林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他们的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马斯洛需要学说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他的智力因素才能正常发挥,他也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

一、尊重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推出以后,有这样一句“关心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他们的课堂上确是这样做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人的尊严都得到维护,完整的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中认真的倾听构成

了教学的中心。小林老师在上“比例”这一课时,当健治对“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这一问题的解释完全不懂时,小林老师让不同的学生一次一次的帮助,直到他弄明白为止。整节课堂,可以清清楚楚的体会到这节课的律动。健治面对最大的障碍与其说是对“比例”意义的理解,不如说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健治同学在20分钟里借助同伴的帮助克服了这个困难,他最后的解释活用了之前所学,再次与同伴进行沟通。从不懂到懂。小林老师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为前提,没有放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

二、尊重体现在“三位一体的学习论”的构建。宁静的课堂是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是达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其课堂的根基是儿童们富于个性的、多样化的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是儿童相互倾听的关系。涩谷老师在讲“平均数”这一内容时,因为孩子们喜欢打篮球,但设计了“3 个班级竞赛,每人抽球5次,由于有人缺席,三个小组人数分别是3人、4人、5人。于是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公平。那么如何做到公平呢?”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反复思考后,在全班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了一个意见“统计总分,然后用人数去除,得出平均分。”之后学生围绕“每一个人份”来求“平均”的意义展开了讨论最终认可明白了“平均”的意义。在这节课上,涩谷老师只是在倾听孩子的发言、讨论。没有交给学生结论。教师不是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依赖与期待。“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

是精彩的”,只有关注孩子与文本、与孩子之间、与自己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学习。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常常沉醉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精巧,课堂上是多么热烈;我们的课堂也常常是在老师的导演下由“好的发言”串联起来而展开的教学。课堂上“好的发言”往往成为了老师完成教学的“重要棋子”。这样,关注过多的是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更多的关注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三位一体”的真正的学习的课堂。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上次在北师大参加国培时,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周荫昌老先生《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的精彩讲座。年近八十的周老在谈到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时,跃然而起: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视理性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重视了显性教育而忽视了深层教育;重视了外在的表达教育而忽视了内心的教育。重说轻教,重道轻为,重知轻行,重表达轻表现,浮躁、功利思想成为了我们整个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宁静的课堂革命”尊重每一个孩子,创造“学习共同体”,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探究性学习等核心素养的形成正是符合21世纪社会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要回归教育本原还任重道远,“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坚信每一朵花都有它盛开的理由和权力”这也必将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