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表2-1(a) 分工前两国的生产情况
葡萄酒量 (单位)
1
1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20
8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70
110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b) 分工后两国的生产情况
国家 英国
葡萄酒产量 (单位)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三、里昂惕夫之谜
•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一问题进一 步加以研究,得出结论:资本要素丰裕的 国家倾向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资 本要素稀缺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 密集型商品。发达国家在生产熟练劳动密 集型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 家在生产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因此,熟练程度不同,劳动生 产率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是使国际贸 易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是美国经济学家 弗农提出来的。他认为产品具有不 同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 不同阶段,一国出口和进口商品结 构是不同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 三个阶段:见下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三、里昂惕夫之谜

第二章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精选文档

第二章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精选文档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 是实现工业化,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是在封闭状态下完成的。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无法回避如何定位对外贸易在工 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的战略选择。 如何定位对外贸易在本国工业化,进而在本国经济发 展中的地位,成为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 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为国内产品开辟了 市场,扩大了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201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2019年, 贡献率则接近于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通过调整后的模型 进行测算,认为从1987年—2019年的20年间,外 贸出口和进口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分别达到 2.7和1.5个百分点。
特殊性表现:
1)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介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对外贸易/全部交换:比例的主要决定因素? 2)是联系国内生产、国外消费,或国外生产、国内 消费的中介,以国际市场为载体。
3)影响对外贸易中介地位的因素更为复杂。
二、新时期以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
处于辅助地位,仅起调剂余缺的作用,以至外贸长 期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 2、“左”的思想的束缚; 3、特定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1953年-1978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由1.23%下降到0.75%,世界位次由第17位后移至 第32位。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 首先提出自由贸易论点的是(

• A.英国古典学派
• B.法国重农学派
• C.德国历史学派
• D.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一书 中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 阐述了国际分工产生的原 因、方式及其效果。
• 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 A.货币
• B.生产力
• C.消费的商品
• D.对外贸易
• 但是,货币是国际间商品流通的手段,若 各国都限制金银的外流,其结果只能是制 约了贸易,阻碍了金银的流入。重商主义 在实践中认识到货币只有在运动中、流通 中才能增值,于是重商主义的发展开始超 越其早期阶段进入晚期,货币差额论发展 成为贸易差额论。
•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 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它认为一 国在产品的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 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与国际分工 从贸易中获取利益,但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 自由贸易。
分工前
分工后
小麦

小麦

法国的劳动投入
100
100
100+100=200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中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中文)

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英文名称:Foreign Trade of China

一、课程简介

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伙伴、贸易方式等角度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和国际地位;梳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法律制度、关税收取和海关管理规则;运用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政策、法律制度及中国对外贸易关系,并运用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课程实践2学时)

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以及对外贸易方式。

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3.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习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外贸发展基本现状

重点、难点:

1. 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

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3.新常态下外贸发展特点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课: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过度

(二)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主要内容:

1.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2.贸易理论对中国的应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期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外贸易理论

对外贸易理论

一、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是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16世纪至18世纪,重商主义的理论家为国家干预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支持,其核心是,财富的代表是金银,要取得金银就应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取得对外贸易顺差。亚当.斯密秉承他的“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观点,对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进行了有力批判,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这可以说是传统贸易理论的开端。

1、绝对成本论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本国制造的还要便宜,那么最好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而不要自己生产。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说明社会分工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使交易的某一方获得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强调绝对优势的理论隐含着一个前提,即贸易双方分工和贸易状况是吻合的。

2、比较成本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各国均获益。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就能从中获利,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知识

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知识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 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 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 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 完全的自由贸易。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 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 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 好地和整体地普遍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鼓励勤 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 特殊力,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 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 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 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主张如果外国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便宜, 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生产条件下生产的 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生产。他 举例说,在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生产出 很好的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进口一样的葡萄 酒,但要付高出30倍的代价。如果真这么做, 那就是明显的愚蠢行为。斯密认为,每一个国 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 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 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因此,斯密这个理论也称为绝对利益理论 (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实例分析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分工前〕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分工前〕
•分工前后的世界产量〔全世界投入劳动总量:29〕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 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视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动摇 的基础。
❖ 存在缺陷:静态分析的局限性;未全面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开展 的原因;未能解释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 际内容。
❖ 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 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 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与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而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 优势的国家能否来自百度文库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利,绝对优势 理论并没有给出答案。
〔三〕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要素禀赋论是指生产要素比例学说,用不同国家生产要 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一国进出口 贸易类型。
广义的要素禀赋论,除了生产要素比例学说之外,还包括要素 价格均等化学说。
1. 生产要素比例学说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3〕商品成本比例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4〕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

对外贸易理论篇

对外贸易理论篇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
01
在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过程中,产出的增加并不是递减的,
而是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
规模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02
指导各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规模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03
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不充分。
产品差异理论
1 2
产品差异理论的基本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总结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张国家通过干预贸易 手段,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详细描述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干 预贸易手段,如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措施 ,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从而为 本国企业谋求更多利益。这种政策旨在实现 本国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提高本国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详细描述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产品会经历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从创新期到成熟期再到衰退期。在创新期,产品主要在 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成本的降低, 产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最后,当产品进入衰 退期时,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则转 向新的产品创新。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反映了国际贸易格 局的变化以及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变化。
自由贸易政策的政策建议
在实施自由贸易政策时,政府应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避免外国企业的垄断地位,同时 应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应加强 对国际贸易的监管,确保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对外贸易概论

对外贸易概论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对外开放

1 时间,标志: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人我国新宪法,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最终确立了。

2 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

对外开放是与闭关钡国相对而言的范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它不仅仅限于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3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6 3 1)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先进技术;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4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5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6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这三项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主要内容。

发展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根本内容。

二对外开放格局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1.建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 1987年中央批准海南建省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实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2.1984年5月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

开课对象:2005级国际商务(专科)学时:36

一、课程性质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我国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将外贸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课程。对于国际商务的学生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为国际商务理论的四门课程之一,成为其取得国际商务的执业资格,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针政策和实际问题,使其了解并熟悉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了解并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方针政策和运用的外贸战略;

2、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工作的具体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外贸理论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分析研究我国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1、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2、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对外贸易的作用

4、中国对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章中国发展外贸的理论依据

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3、新贸易理论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1、出口商品战略

2、以质取胜战略

3、科技兴贸战略

4、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5、进口商品战略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

1、对外贸易的立法管理

2、对外贸易的经济调节手段

3、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

第五章对外贸易价格与经济效益

1、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

2、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作价原则

3、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5)、李斯特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经验告诉我们,风力会把种子从这个地方带到 那个地方,因此荒芜原野会变成稠密森林;但是 要培养森林因此就静等着风力作用,让它在若干 世纪的过程中来完成这样的转变,世界上岂有这 样愚蠢的办法吗?如果一个植林者选择树秧,主 动栽培,在几十年内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这倒不 算是一个可取的办法吗?历史告诉我们,有许多 国家,就是由于采取了那个植树者的办法,胜利 实现了它们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两个国家都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绝对优 势的部门。 2、双方进行贸易,可以用本国劳动率高、成本低, 也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劳动率低、 成本高,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进行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国际专业 化分工,双方都发挥了本国的绝对优势,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由于国 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存在着差异。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 Xi——一国i产业的出口额; Mi——该国i产业的进口额; Ai——该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量值在0-1间 变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越 接近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质量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质量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质量

在经济领域中,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人才供需的矛盾,高校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人才,根据《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进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产业升级面临着:如何发挥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能呢?关键在于创新,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知识的传授方法应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中国对外概论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方针、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題的能力,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必要性

1.1 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将国际贸易理论有机结合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践中,具有三个特点:综合性、宏观性和发展示性。

第一,综合性。《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涵盖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例如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借鉴了国际贸易学中的相关西方理论,关税的计算借鉴了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术语的知识,宏观分析中国的贸易规模等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GDP的相关知识。教学教师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历史和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 2.2单位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葡萄牙
2.125单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英国生产两种产 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两国不会发生贸易分工;
李嘉图认为,英国虽然生产两种产品成本 都比葡萄牙高,但是比例不同:毛呢为 100/90=1.1倍,葡萄酒为120/80=1.5倍,因此, 毛呢的成本相对低一点,具有比较优势。—— 两害相权取其轻,应该专门生产毛呢。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三)要素禀赋理论
又称要素比例理论,或者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提出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要素禀赋论简称H-O定理,该学说主要通过 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 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 进出口贸易类型。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 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 率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基础。
该理论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 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 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能获利。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4.信息要素理论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 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 来利益的信息的总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 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这样的传统生产 要素,更需要信息这样的无形生产要素。
葡萄牙——两利相权取其重,应该专门生 产普通酒。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2-3:毛呢与葡萄酒交换结果
国家
毛呢(单位) 葡萄酒(单位)
英国
1.2
葡萄牙
1
1 1.125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 业化分工, 两个国家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 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2)贸易双方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两国 进行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发挥了本国的比 较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种商品(毛呢和葡萄酒)和 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假设两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 商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两国分工前后的对比表
表2-1:分工前
表2-2:分工后
分工前 毛呢
葡萄酒
分工后 毛呢
葡萄酒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3 要素比例、要素价格与比较成本
要素比例
要素价格

本 劳动 土地 劳动 土地
日本 小麦a1
1
5 1日元 4日元 21日元
纺织品b1 10
1
1日元 4日元 14日元
澳国 小麦a2
1
5 2澳元 1澳元 7澳元
纺织品b2 10
1
2澳元 1澳元 21澳元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成熟阶段: 1、随着国外市场不断扩大,出现大量模仿 者,企业间竞争不断增强,产品的成本和价 格越来越重要; 2、创新国开始在东道国投资生产; 3、知识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 入增加,生产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 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2 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数(人/年) 单位) 人数(人/ 年)
英国
0
0
葡萄牙 2.375
190
2.7
190
0
0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3 毛呢与葡萄酒交换结果
国家
葡萄酒产量wenku.baidu.com单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 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 滞时期,全期又分为需求时滞、反应时滞 和掌握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初期):技术创新国 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 时间间隔。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比较成本理论
英 国 经 济 学 家 大 卫 · 李 嘉 图 ( David Ricardo,1772~1823)于1817年出版的《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 。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 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论证 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 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 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 国际分工,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主要有以下 4 种: 1.技术差距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 4.信息要素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是 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该理论把 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 ,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引起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 举例说明
在表3中,a1/b1 :a2/b2=21/14:7/21=3/2:1/3 ,表明日本纺织品成本比较低,澳大利亚 小麦成本比较低。因此,根据要素禀赋比 率造成的比较成本差异,日本和澳大利亚 的分工格局应该是:日本生产纺织品并向 澳大利亚出口,澳大利亚生产小麦并向日 本出口。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种商品(毛呢和葡萄酒)和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假设两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 商品。 (见下表)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1 分工前
国家 英国
葡萄酒产 量(单位

所需劳动 人数(人/
年)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
动人数 (人/年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举例说明
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使用劳动和土地两种要 素,生产小麦和纺织品两种产品。两国生产 小麦和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即两种产品的要素 投入比例相同。日本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因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澳大利亚土地资 源相对丰富,因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要素 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小麦和纺织品生产 上的比较成本差异(见表3)。
反应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 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 的时间; 掌握时滞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 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A国生产、出口
T0 T1
需求差距
B国生产、出口
反应差距 模仿差距
A国生产
A国出口
T2
T3
T
B国生产
掌握差距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四)里昂惕夫之谜
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 劳动力相对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因 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有相 对优势。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实际验证结果却恰恰相反,这一矛盾被 称为“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毛呢产量(单位)
英国
1
1.7
葡萄牙
1.375
1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3. 绝对成本论的主要结论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 工,两个国家都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绝 对优势的部门。 (2)双方进行贸易,可以用本国劳动率高、成本 低,也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劳动 率低、成本高,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进行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国际专 业化分工,双方都发挥了本国的绝对优势,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阶段:
1、创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权 ,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可以出 口到与创新国收入水平类似的国家或地区;
2、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竞争的关 键不是生产成本。
3、新产品的生产地确定在创新国; 4、生产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产 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 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上密集使用 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H-O定理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 生产要素。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假设:两个国 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 • 斯密是英国古 典 经 济 学 家 , 1776 年 发表了著名的《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一书,在书中 他系统地论述 “劳动 分工”的理论。他认 为“劳动分工”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基本原理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 差异之上。用本国比较擅长生产的产品与 别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那么贸易 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标准化阶段: 1、技术和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企业日益 增加,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 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产品生产地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是发 展中国家转移; 3、创新国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对此类产 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产品生命周期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 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比如正 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 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 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 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的, 后经威尔斯等人的不断发展、完善。
该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 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循环及其对国际贸 易格局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 含义,生产要素不仅仅是要素禀赋理论所 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 、研究与开发、信息及管理等等,都是生 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 工基础和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 理论依据
2020/12/9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 2 部分: 一、古典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有以下 4 方面内容: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四)里昂惕夫之谜。
(四)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逐渐为西方经 济学界普遍接受。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运用其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 的情况为案例,计算了在1947年和1951年生 产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产品和每百万美元 进口竞争产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发现 美国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 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般认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常常也是 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因此人力资本丰裕 是这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
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 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3.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
研究一般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 工艺紧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 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 2 方面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 产品,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又称为部门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又称部 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 类型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