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高教版】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 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 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 史作用。
一段最古的长城
匈奴自失去其赖以生存的阴山腹地之后,每每 想起无不痛哭懊悔。反映了匈奴人对阴山的强烈 的感情,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环境艰苦。
作者更赞颂其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封建君主能够排除巨大 阻力,摒弃陈规陋习,勇于向异族学习,锐意改 革进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改革精神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思考:写赵长城,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
写秦始皇,是为了反衬赵武灵王。从工 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向背等 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 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在大青山下
4
第4段谈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 都是进一步印证第2段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 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因为“据考古报告” 所知道的古城遗址,毕竟“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 南麓”,所以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 就有必要引述历史典籍,做进一步说明。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经济意义: 苑囿 对匈奴
内
军事意义: 跳板
蒙
访
对汉族 排除威胁,守住心脏 古
第一层(第1段-2段),交代行踪, 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段-7段),写大青山一 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 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段最古的长城
绵亘( gèn):(山脉等)接连不断。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赞英雄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补短处)
这部分的十二个段落可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
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特色。
(3)能够理解并描述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旅游和探险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内蒙访古》,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制作PPT、编写小剧本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3)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制作PPT、编写小剧本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相关的短文或作文,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ppt课件2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 的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嬴姓赵氏,名雍, 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 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 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死后
[沐(mù)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
梳理文章结构(学生讨论后明确)
• 全文共两大部分,由26段组成,其结构为: •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 第二层(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
•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 明确:作者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 2、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
论起了什么作用? • 明确: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
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的古长城遗址、赵武灵王 的胡服骑射等。这些内容是根据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 4-7段的议论,强 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说明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修建长 城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 3、这部分分几个层次?各有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 4、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 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 明确: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 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 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 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 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 是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 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 更好。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
补充交代:
选材上:这篇游记是别具一格的。一般游记,多偏重于记述游览的过程和即
教学记录, 景抒情,本文大体上也是按空间转移来写的,但记游很少,考证、议论较多。
调适、反
结构上:两节有共同特点,都是先作一般概括的记述,在写对具体古迹的游
思
览,最后发表议论,这两部分虽然独立成章来自但又连接紧密,浑然一体。2
本文是 1961 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
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
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
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明确: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作者正是以此把全
2
1
文所有的材料贯穿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给加黑的字注音,释义。 居庸关(yōng) 山麓(lù 山脚下) 苑囿(yòu养动物的园) 青冢(zhǒng坟墓) 绵亘(gèn空间上延续不断) 塞外(sài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峪口(yù 山谷) 驿站(yì 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 民怨沸腾(fèi):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 之声像沸水翻腾。 高阙(quē):乌拉山与狼牙山之间的缺口。 镂空(lòu):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步步为营(yíng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恩赐(cì):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屏障(píng):像屏风那样遮挡的东西。 隐然(yǐn):看起来不清楚的样子。 夯筑(hāng):打夯筑成。 研习新课 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这一部分共 12 段,题材中心是赵长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1、2 段)写出关后的感受;第二个层次(3—7 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 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地的争夺;第三个层次(8—12 段)写赵 长城,赞颂武灵王。 2.对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三种理解: A、二者都是赵武灵王做的好事,所以一并称颂。 B、采用“胡服骑射”打击了贵族官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因而修长城未挨 骂。 C、修长城是抵御敌人入侵的伟业,而“胡服骑射”是学习敌人的长处。 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明确: A、不符合文意。文章中心显然不是为赵武灵王歌功颂德,作者也不是从加强 对外防御的角度来肯定“胡服骑射”的。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教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
2.教学课件和教具。
3.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呈现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的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Step 2 阅读训练1.教师出示一篇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图。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们是否同意文章中的观点?为什么?给出理由和例子支持你的观点。
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补充阅读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一篇补充阅读文章,并让学生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同意文章的观点?为什么?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Step 4 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一篇议论文的范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据。
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指导学生写一篇类似的议论文。
Step 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检查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进行辅导和指导。
Step 7 课堂延伸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辩论赛、写作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和指导。
2.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运用关键词语和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内蒙访古的话题有所了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了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讨。
(2)小组代表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内蒙访古的作文。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出写作要求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作文:以“内蒙访古”为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流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文: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蒙访古》教案2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描述和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3)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内蒙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尊重,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的一些特殊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内蒙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内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内蒙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2)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分享和报告。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中提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以及调查研究的结果。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报告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理解、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全面了解内蒙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课件2
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
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
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向我们今
天一样,通过各族人们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
第一层(1-2):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
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原野,一个用
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
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我们都想从铁道 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 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 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 甜菜等等,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 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 平原。
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 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 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只要读一读《战国策·赵策》就知道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 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赵武灵王 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 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去。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 一个大大的英雄。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课文节选 词语解释 课文重点 名作欣赏 资料汇编 课外欣赏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特色教案、曾作公开课用)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杂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中评介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
文中涉及了教多的历史、地理知识,这些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介绍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辅助手段加以介绍,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材料丰富,篇幅教长,学生阅读起来不知如何入手,还会出现顾此失彼、或把握文意失准等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法、思路归纳法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教师导读中不断提问或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后归纳要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文章能力。
教读中兼顾课后练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
“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笕佰赞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
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课后作业全册答案
1 胡同文化一、A二、1.冷眼旁观:用冷静或者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多指可以参加而不愿意参加)。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件之外,毫不关心。
2.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者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3.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三、1. 一个“嘿”字形神兼备,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的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2.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
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种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 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会贯通,言简字约,准确生动。
在平淡朴素的口语中,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言简意明。
四、1.不可以。
原句从用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易于满足和节俭。
如果把“滴几滴”改成“淋上”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一意思了。
2.不好。
“留”是有意识地保留。
“挺”是勉强支撑的意思。
从少数“宅门”的勉强支撑,看出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2 废墟的召唤一、1.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2.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4.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就有气势。
5.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二、1.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建筑遗迹成了海洋当中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
将静态化为动态,不但表现出废墟破败零落的景象,而且表现出圆明园被毁的悲惨命运。
2.点睛之笔:前面六个自然段,都是为“醒悟”蓄势,一步一步地接近“醒悟”,犹如先画龙,再点睛。
三、(1)这两个成语都有“遵纪守法”的意思,但“安分守己”强调的是性格上的规矩老实;“奉公守法则多指个人行为准则。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2)讲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让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对关键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2)学会欣赏历史文化,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内蒙古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底蕴;(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2. 欣赏历史文化,提高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2. 相关历史文化图片;3. 生字词卡片;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美丽风光;(2)展示相关历史文化图片,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特点;(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喜爱;(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蒙访古》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内蒙地区访古所见所感的游记。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内蒙大草原的壮美和历史的厚重。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民族情感的传递。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游记类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的历史底蕴。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2)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内蒙的风光、历史遗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内蒙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地区。
(2)教师简要介绍内蒙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问题。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字词归纳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字词集锦50份一.(拓展)第一单元字词1.《胡同文化》1)房檩.国子监.蛤蟆..陵2)婚丧.嫁娶熬.白菜陆润庠.王垿.约.二斤鸡蛋街坊.2.《废墟的召唤》1)妲.己褒姒..远瀛观.甲胄...窈窕海晏.堂断碣.残碑嗫嚅....迤逦荷梗.绮.辉窸窣..蘸.料2)奇耻大辱若无其事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瞬息万变一蹴而就3.《过万重山漫想》1)夔.门攲.侧啃噬..不盈.不溢.摧山坼.地抟.端倪.翎.毛燧.木取火2)洪荒无恙4.《内蒙访古》1)迥.乎不同苑囿..南麓.汾.河高阙.绵亘.夯.筑庐朐.稒.阳县虖.河城呼韩邪单于.....款塞.青冢.2)举世闻名青红皂白步步为营二.(拓展)第二单元字词1.《过秦论》1)崤.函窥.囊.括八荒连衡逡巡..镞.鞭笞.阡陌藩篱..黔.首隳.锋镝.甿.隶墨翟.铦.钩戟.长铩.谪戍..之众度.长絜.大锄耰棘矜........约纵.离衡流血漂橹.瓮牖绳枢2)行伍迁徙2.《鸿门宴》1)飨.鲰.生卮.酒戮.力郤.玉玦.樊哙.瞋.目彘.肩人为刀俎.桮杓..2)沛公欲王.关中数目..项王参乘..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3.《寡人之于国也》1)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谨庠..之义饿莩...序之教孝悌2) 谷不可胜.食衣.帛4.《兰亭集序》1)琅琊..临沂.修禊.癸.丑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虚诞.三.(拓展)第三单元字词1.《祝福》1)钝.响寒暄.绞丝镯.子烟霭.(和蔼)朱拓.踌躇....不更.事谬.论俨.然桌帷.讪讪怔怔..蹙.缩窈.陷蹒跚..2)监.生间.或一轮新正.炮烙..歆.享牲醴.浸.得通红瘦削.悚.然雪褥.山墺.门槛.草窠.呜咽..拗.不过2.《春之声》1)采撷.咣.的一声涟漪..高亢.三叉戟.蕨.麻入场券.怏怏....偌.大醪糟贫瘠.瓦楞.鹌鹑..揿.键钮寒碜.3.《一个人的遭遇》1)狙.击雏.儿瓦砾.嗜.好一撮.盐胡谄.塞.车塞.责边塞.活塞.堵塞.4.《老人与海》1)鯖鲨....吞噬.攮.黏.液蹂躏..脊鳍戳.榫.头2)蹿.上来下颚.攥.住舵.手撬.开咔嚓..猖狂..模.样四.(拓展)第四单元字词1.《文学的趣味》1)仿佛.知、好.、乐.笃嗜....绮靡玩索.囿.于2.《米洛上午维纳斯》1) 凝眸.妩媚..滑稽.荒诞.执笏.迥.然不同3.《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1)遐.想给.予伦.理怆.然涕.下梵.高深邃.4.《获得教养的途径》1)狭隘.闲暇.(遐.想)沉溺.慰藉.(书籍.)麻痹.戕.害符箓.五.第五单元1.《想北平》1)廿.七黏.合什刹.海(刹.车刹.那古刹.)菜圃.愧.杀2.《肖邦故园》1)马厩.夙.愿通衢.大道瘠薄..玲珑剔.透茕.茕孑.立天籁.缱绻..命运多舛.簌.簌养尊处.优荒诞.不经3.《中国画与西洋画》1)皴.法衣褶.花卉.曲廊.解剖.骨骼.纤.丽琐.碎4.《古希腊的石头》1) 炯炯..有神粗糙.庇.护泯.灭苍劲.聆.听隧.道神谕.亢奋..篝.火葱.茏呵.护磨砺.甬.道掰.开兀.自暧昧..战战兢.兢坍.塌六.第六单元1.《六国论》1)嬴.洎.2. 《游褒禅山记》1)褒禅..山庐冢.窈.然咎.幽暗昏惑3.《国殇》1)国殇.左骖.殪.霾.絷.援玉枹...怼.挟.4.《孔雀东南飞》1) 自缢.箜篌..如天地..磐.石否泰..蹑.玳瑁踯躅..聘.礼拊.掌..公姥.腰襦.葳蕤摧藏.仕宦..。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写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关注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内蒙访古》。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分享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内蒙访古》。
2. 注释和工具书:为学生提供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优质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1优秀课件.ppt
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
侯锦红课件制作
写作背景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 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 内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 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 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 古》。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 节。
•
侯锦红课件制作
•
侯锦红课件制作
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
? 有何内在的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和平生 活;“和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看似矛 盾,实则统一,两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 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特别是 “和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 向少数民族学习,难能可贵。
“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 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
侯锦红课件制作
△本文的“形散”表现在:描述 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 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 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 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 人一事 ,不拘一时一地……
•
侯锦红课件制作
△本文的“神不散”体现 在: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 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 全文的材料由此贯穿起来。
•
侯锦红课件制作
翦伯赞
•
侯锦红课件制作
•
侯锦红课件制作
分析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给本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3、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 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
侯锦红课件制作
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 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描绘图片、编写导游词等方式,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内蒙访古》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2)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内蒙访古》,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2)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内蒙古大草原画面,并配以适当的文字描述。
(2)学生编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3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4
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 零的迟,远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沐(mù)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
梳理文章结构(学生讨论后明确)
• 全文共两大部分,由26段组成,其结构为: •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 第二层(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
编者语
• 要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
1、往前坐
•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实地听完整堂课。
•
3、课前预习
•
课前预习新课内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预习后尝试做课后练习题,不要怕出错,因为老师还没有讲,出错也是正常的。
学习字词
[居庸(yōng)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
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 [塞(sài)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 [峪(yù)口] 山谷 [绵亘(gèn)] (山脉等)接连不断。亘:空间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
[麓(lù)] 山脚下 [高阙(quē)]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qu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二、教学设想
• 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文,运 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中评介历史人 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 点。文中涉及了教多的历史、地理知识,在学习 过程中,应了解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 及的地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 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 进行查阅,开阔视野,增加感性认识,快速概括 内容要点。
•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
理清这部分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 这部分可分几层?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 明确:这部分分两层:
• 第一层:写汉代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
• 第二层:写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汉代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对匈 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产物;也是作者对民族 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的观点—肯定了抗击侵 略的正义行动,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 民族团结的根本利益。
写作背景
• 《内蒙访古》最早发表于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后 收于文物出版社出的《内蒙访古》集子中,1961年夏,作者和范 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邀 请,访问了对史学家富有诱惑力的内蒙,历时2个月,行程 15000余里。归来后,作者欣然挥笔写下了这篇别具风格的访古 记。开头,以小序形式交代了撰文起因。正文以游踪为线索写访 古见闻,共分六章。课文选了二、三两章。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宫~。 [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 [步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
密。 [镂(lòu)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花纹或文字。镂:雕刻。 [驿(yì)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 [青冢(zhǒng)] 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高二十米,面积20多
•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 对汉代城堡和昭君墓的议论是本部分内容的要点,加上第 一部分关于赵武灵王的议论、构成这篇夹叙夹议散文的核 心思想。
本文两个部分是怎么联结成一个整体的?
• 可以说“形神联系”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将两部分串联起来!文章起笔于塞 外风光,接着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然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 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再写大青山下古长城。评价其修筑着赵武灵王的 功绩,又引出他“胡服骑射”的主张,接着集中笔墨写汉代古堡和昭君墓。 这么多内容一线穿下,联系紧密可谓“形联”;“神系”是指围绕中心,前 后两部分密不可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民族纷争是各民族统治者之 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而各族人民都有友好的愿望,他们之间的民族团结和友 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作者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思想主旨贯穿全文, 将前后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谥号武灵。
王昭君
• 名嫱(qiáng),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昭妃,为避讳 (huì)晋朝时司马昭,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 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朝汉元帝期间,和亲于南匈奴单 于呼韩邪为皇后。因其传奇的人生经历被后人以各种艺术形式传 唱千年。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时的故事;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时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的故事)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 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 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杂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
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
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 第三层(8-12)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共14段,分为二个层次。 • 第一层(1-9)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强调在民族关系
紧张时期和平往来仍未间断。 • 第二层(10-14)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 阅读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部分,思考问题
阅读课文“在大青山下”,思考、讨论下列 问题:
1、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按什么路线来游访的?
• 明确:离开赵长城后,作者从大青山游访到大青山下, 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
• 2、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在 一起的?
• 明确: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
•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 的。
议论的作用: 阅读思考:作者对古堡和青冢发表了哪些
议论?有什么作用?
• 明确:对古堡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中的“驿站”、 “没有被遮断”等描写都高度评价了阴山一带作为民族之 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的历史作用,并特别强调了民族会见 间文化交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 对昭君墓,作者的议论集中在10、13、14段,指出昭君墓 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 好的多”的观点,充分肯定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表达了 加强民族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嬴姓赵氏,名雍, 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 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 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死后
是老师在上课时补充讲解的,如果不听讲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些重点。
•
所以,上课的时间一定要专注于课堂,决不能打开别的习题集去学习,这样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提高成绩最快的方法。因此,困难也要先听课,那对你将来的自学一定会很有帮助,哪怕你只是记住了一些经常出现的术语,上课的内容好像马上就忘光
了,但等到你日后自己学习的时候,也能让你回想起很多内容。
•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 明确:作者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 2、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
论起了什么作用? • 明确: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
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的古长城遗址、赵武灵王 的胡服骑射等。这些内容是根据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 4-7段的议论,强 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说明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修建长 城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 3、这部分分几个层次?各有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 4、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 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 明确: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 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 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 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 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 是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 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