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二训练:3.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二)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二)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
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2.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3.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B.植物开花,鸟类鸣叫都属于行为信息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定期焚烧落叶,有助于促进物质循环,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B.限制家养猪的活动,目的是减少能量的散失,使能量更多的储存在体内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不同的气候、季节条件下可能发生改变D.光敏色素是存在于植物叶、芽中的化学物质,可用于感受多样化的物理信息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中被固定,以CO2的形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循环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不能同时进行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7.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二、非选择题8.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
2025届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探究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答案在最后)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任务1完善与碳循环相关的内容(1)碳在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
(3)循环过程:碳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作用、作用实现的,而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则是通过和实现的。
任务2观察碳循环过程图(见图文智连),回答相关问题(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
(2)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是呼吸作用)③化石燃料的(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 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 2的调节能力。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①: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②:物质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任务3完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任务4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的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找到具有双向箭头的两种成分,多个内指箭头可判断为大气CO 2库(不能写“非生物环境”),另一成分为生产者,然后再逐步分析,得出答案。
任务2图示1.与物质循环有关的几个易误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2)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3)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4)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1)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非生物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某些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
(3)两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高考生物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性跟踪检测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第32讲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级·基础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自身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解析:选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内,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也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C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弱;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3.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解析:选B 图甲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环中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015备考·最新考纲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3.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年5考)(2013四川卷,2012山东理综,2011安徽理综……)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2.信息传递的作用或应用作用作用或应用举例个体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①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②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①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②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作用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①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②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避;③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应用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利用音响设备诱捕或驱赶有害动物3.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功能(海南高考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考点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B.大气中CO2含量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不会有明显季节变化C.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调整碳的含量D.分解者在碳循环中不可缺少2.(2020广西南宁摸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过程⑦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C.过程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3.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B点后乙生态系统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5.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B.大气中CO2的增加与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C.异养生物①和异养生物②都是消费者D.碳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7.(2021广西桂林模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及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课时规范训练(34)【基础题组】1.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
由题图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主要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
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是只来自生物。
3.旱灾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不具有抵抗干旱、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对干旱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D.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不可能由其他生物来代替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都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加深,其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减弱,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以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来代替。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考点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2.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5.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
污染初期,某小组分别于早晨6时和傍晚18时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甲、乙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总复习: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
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特点
(1)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__越__大__。 (2)生物富集也具有_全__球__性__。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过程 范围 特点
沿食物链(网)_单__向__ 流动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_单__向__流__动__、_逐__级__递__减__
信息 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表现及行为
2.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信息源 信道 __________
信息_产__生__的部位 信息传播的媒介
信息受体
信息接收的__生__物__或__其__部__位__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个体水平
_生__命__活__动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种群水平
生物种群的_繁__衍__,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四)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__逐__级__递__减__ 全球性、循环性
往往是__双__向__的
范围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__生__物__环__境__之间
途径 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3 第5章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 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形式 能量流动 光能→化学能→热能(一般 形式) 物质循环 以化学元素形式 流动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课前自主学习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生物(人教版)
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解析: 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 息、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微量的性引诱 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 性。
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
A 为生产者。 A 、 D 、 E 、 F 均有箭头指向 B ,则 B 为分解 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 A→D→E→F ,故 E 减少,短时间内 D 增多, F 减少。碳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CO2 的形式循环,在生物
2015届《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课件:3.4.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 3.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1)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典例 1] 不 正确的是 .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 ( )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 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 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 态系统的稳定。 (2)应用:
①提高 农产品和畜产品 的产量。
②对 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连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答案:D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 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 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生物群落
① ②
大气中的CO2
③
化学燃料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过程来减 少大气中的 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解析]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
3.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辨析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调节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
答案: D2.右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d代表光合作用,过程b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过程d为呼吸作用,过程b为光合作用,A错误;甲为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流动,D正确。
答案: A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释放CO2;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学燃料的使用。
答案: D4.下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甲、丁、戊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D.大气中丙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乙、丁、戊的活动和增加甲的数量能得到缓解解析: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B错误;图中的甲、丁、戊只是代表营养级,所以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C错误;图中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甲,消费者丁、戊,分解者乙,丙为大气中的CO2库,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增多,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D错误。
【师说】2015高考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3-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说习题拾阶而上练能力1.上海世博会“零碳馆”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零碳馆”房顶植物吸收的CO2将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B.馆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碳在叶肉细胞内的转化途径之一为CO2→C3→(CH2O)→丙酮酸→CO2D.碳循环的破坏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解析:植物吸收C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叶肉细胞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是CO2→C3→(CH2O),在呼吸作用中的转化途径(CH2O)→丙酮酸→CO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
答案:B2.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
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不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项正确。
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项正确。
答案:B3.(2015·苏北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稳定性。
高考生物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解析:选B 用黑光灯诱捕、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
2.橘小实蝇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
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橘小实蝇。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B.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C.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D.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C 橘小实蝇的幼虫及卵活动范围有限,活动能力弱,应使用样方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对于橘小实蝇的成虫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因此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解析:选A 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D正确。
【师说】2015高考生物全程复习构想课件:3-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 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 —— 生产者和分解 者;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 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 ——食物链 (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 环往返。 (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 时进行。
(2)图 2——根据 A 与 C 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 是生产者,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 A、B、 D 的箭头都流向 E,可进一 步判断:B 是初级消费者, D 是次级消费者, E 是分解者。 (3)图 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 A 和 E,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 CO2 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 都箭头指向 A,所以 A 为大气中的 CO2 库, E 为生产者。然后观 察剩余的几个成分, 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 C, 所以 C 是 分解者,剩余的 B、 D、 F 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 E→ F→ D→ B。
A.热带雨林比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弱 B.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恢复力稳定性强 C.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比较。热带雨林 的营养结构比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干旱地区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少,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 性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若超过该限度,生 态系统将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 节。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后练习(含2014新题,含解析)
课时训练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期14 •湖南联考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 类群丙的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之一D. 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解析:结合图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D2. ♦冀州检测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由生产者、n、川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过程能量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碳元素的流动在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在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解析:W是分解者,不是构成食物链的成分;I表示C02库,①过程获得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①(光合作用)过程中C02被固定,⑦⑧(呼吸作用)过程中碳元素以C0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②③④⑤⑥是群落中碳元素的传递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⑥过程表示的是分解者分解生产者的枯枝落叶等,而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
答案:C3•打,广东质检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B. 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C. 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功能D. 无机环境中的C0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由图示中的箭头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高考生物 试卷讲义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内容要求——明考向近年考情——知规律(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规律;(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5)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6)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活动)。
2021·广东卷(17)、2020·全国卷Ⅲ,(6)、2020·山东卷(10)、2019·天津卷(5)、2019·江苏卷(26)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含义: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2)碳的存在形式及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3.生物富集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方式是光合作用(×)(3)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循环(×)(5)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有效途径(×)(6)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7)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8)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箭头分析法”分析常见物质循环模型(1)“三看法”快速判断(2)模式图常见形式分析①图1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高考生物 第5章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第5章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后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产生的变异是(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突变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DNA复制,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项正确。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项错误。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都可以发生,引起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则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引起的变异为基因重组,C项正确。
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可能发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的分离异常,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项正确。
答案:B2.(2012·海南高考)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
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
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
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一般情况玉米的两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偶然的杂交后代F2中只有两种表现型,类似于基因分离定律,说明这两对基因可能发生了染色体易位,移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A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可能不是遗传病;只携带隐性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高考生物 第5章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后巩固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第5章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后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武汉模拟)如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哪一营养级,哪一营养级即是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所指向的那一类生物应为分解者,且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即它们靠呼吸作用产生CO2)。
答案:A2.雌萤火虫通过发光来招引雄萤火虫完成交尾;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可以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壤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得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解析: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植物根分泌的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受到干扰后,种群数量波动范围小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文】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之一D.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解析】结合图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D2.【题文】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过程能量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碳元素的流动在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在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解析】Ⅳ是分解者,不是构成食物链的成分;Ⅰ表示CO2库,①过程获得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①(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被固定,⑦⑧(呼吸作用)过程中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②③④⑤⑥是群落中碳元素的传递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⑥过程表示的是分解者分解生产者的枯枝落叶等,而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
【答案】C3.【题文】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功能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由图示中的箭头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答案】A4.【题文】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D5.【题文】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种群与种群、个体与个体、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信息传递【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对于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种群繁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性引诱剂的使用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
【答案】B6.【题文】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早期藻类大量繁殖,以藻类为食的水蚤数量随之增加,当水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藻类数量随之下降,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由于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剧了污染,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7.【题文】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河流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个事例说明() A.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D.生态系统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解析】做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其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答案】B8.【题文】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保持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主要的措施是()A.增加生产者的个体数量B.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同时对外来物种的引种要十分慎重D.减少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解析】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主要由生物种类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C9.【题文】下列有关生物圈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和受体参与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解析】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通过胞间连丝来实现,B错误;在农业生产中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打破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D正确。
【答案】B10.【题文】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也可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D.图中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解析】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①②③中以无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A正确。
图中生产者将吸收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植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进入该生态系统,进入生态系统的大部分能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C正确。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答案】D11.【题文】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雄鸟给孵卵的雌鸟发出的是物理信息B.上述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C.上述实例可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D.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解析】用力抖动两翼属于雄鸟发出的行为信息。
由于该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鸟之间,因此不能证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从而保证本物种不会灭绝,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答案】C12.【题文】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解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
【答案】C的__________,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D每增重10 kg至少消耗A______ kg。
(3)利用表中信息在如图框中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
(4)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__________越高,生物体中铅、汞的浓度也越高,即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富集作用。
(5)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需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
每一种生物的RQ是污染物的摄入剂量对临界水平的比率。
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
运用表中RQ数据分析汞、铅对该生态系统内4种生物生存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输入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动力,如果没有能量输入,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D每增重10 kg 至少消耗A为10÷20%÷20%=250(kg)。
(4)由表格分析可知,随着营养级升高,生物体内铅、汞的浓度也越高。
(5)D中两种污染物的RQ都超过了1,说明D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A和C的RQ都小于1,它们的生存不会受到两种污染物的威胁。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全才给分)能量输入(供应)(2)有机物250(3)如图(4)营养级(5)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Hg)的RQ>1,铅、汞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且汞的威胁更为严重;由于A和C生物的RQ<1,生物A及C的生存不会受到此两种污染物的威胁14.【题文】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________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它们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就越高。
(2)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参与过程⑦的主要生物类群除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要调查研究后者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
(4)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能量的流动途径,则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归入________(填序号)来计算,一般情况下,②________③+⑤(填“>”“=”“<”)。
【解析】准确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物质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生理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据图可知,A为次级消费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分解者。
对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1)A、B、C、E抵抗力(2)①④⑤⑥⑦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3)取样器取样(4)②>15.【题文】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图为甲、乙两种招潮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