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2018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和分类。
2. 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基本飞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制作方法和基本飞行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PPT、风筝制作材料、风筝模型、风筝飞行场地。
2. 环境准备:教室内外的风筝飞行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了解学生对风筝的了解程度。
2. 风筝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通过PPT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作用和意义。
3. 风筝的分类(10分钟)通过PPT介绍风筝的分类,如传统风筝、现代风筝、竞技风筝等,并展示不同类型的风筝模型,让学生了解各种风筝的特点和用途。
4. 风筝的制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风筝制作材料和风筝制作步骤的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说明,动手制作风筝。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5. 风筝的飞行技巧(15分钟)在风筝飞行场地进行实际操作,教师示范风筝的飞行技巧,如如何放线、如何控制风筝的高度和方向等。
学生根据示范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6. 风筝的比赛与分享(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风筝飞行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
通过比赛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制作风筝,并尝试不同的制作材料和飞行技巧。
2. 组织学生参加风筝制作和飞行比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风筝制作和飞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语文S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描绘风筝飞翔的古诗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提问学生:“你们放过风筝吗?风筝在空中飞翔的情景是怎样的?”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风筝的认识。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想的追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强化情感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风筝”、“翱翔”等,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风筝飞翔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沟通等社交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守,激发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幸福。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面对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教师需充分考虑以下学情因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课文阅读、词汇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然而,在追求理想、面对挑战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3.课堂互动,深度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感受到理想的美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理想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风筝寓意。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对理想的追求。
3.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2理解风筝的寓意,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的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和感受。
2.自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结构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学习课文4.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2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5.探讨风筝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风筝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组讨论6.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6.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7.2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8.作业布置8.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8.2学生反馈作业要求,确保作业质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情景交流?3.学生对风筝寓意的理解是否深刻?4.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5.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学生完成情况如何?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背景;2. 掌握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量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2. 教学难点:风筝的飞行原理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风筝制作材料、风筝模型;2. 教学素材:风筝的历史资料、制作步骤、飞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风筝飞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并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制作过风筝?你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2. 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10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风筝的起源和历史,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传统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重要性。
3. 风筝的制作(30分钟)a. 分发风筝制作材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的指导制作风筝。
b. 教师演示风筝的制作步骤,并解释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c.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风筝的制作,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风筝的飞行技巧(30分钟)a. 通过幻灯片展示风筝的飞行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风筝场地、掌握风筝的起飞和降落技巧等。
b. 教师示范风筝的飞行技巧,并让学生进行摹拟操作。
c. 学生分组进行风筝的飞行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飞行技巧,展示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风筝制作和飞行的经验和感受。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和飞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他们对风筝制作和飞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评价学生对风筝起源和历史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风筝飞行原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 邀请风筝制作和飞行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示范,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掌握风筝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方法;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风筝制作所需的材料(纸张、竹子、线等)、投影仪、PPT等;2. 环境:教室内的空旷地方,以便学生进行风筝飞行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风筝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风筝的好奇心。
2. 了解风筝(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可以讲述古代中国人发明风筝的故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风筝的作用和意义。
3. 风筝的构造(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风筝的基本构造图,并向学生详细解释每一个部份的作用和功能。
学生可以边听边做笔记,以便后续的制作过程中参考。
4. 风筝的制作(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制作的材料,并一步一步地教导学生制作风筝。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匡助,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独特的风筝。
5. 风筝的飞行实践(20分钟)制作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的空旷地方进行风筝的飞行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风筝飞行比赛,以增加学生的参预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6.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风筝的制作过程和飞行实践的体验。
鼓励学生分享制作风筝的心得和感受,并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作品。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风筝制作的讲座,深入了解风筝的制作技巧和艺术;2. 组织学生参加风筝比赛,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作品,并评选出最佳风筝;3. 鼓励学生自主制作风筝,并在学校的开放日或者其他活动中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风筝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评价学生在风筝飞行实践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 采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效果。
【语文S版】2018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26 理想的风筝 教案2
26 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言背后的深意。
2、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开朗、乐观、风趣、坚强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3、学习通过见物思人、典型事例和边叙边议的方式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抒发内心真挚情感的写作方法。
4、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深切思念。
2、学习本课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腻的描写和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抒发内心真挚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的理解、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由放风筝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
2、板书课题,设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风筝为什么会有理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2、检查自读情况,特别注意读准“哽、蜈、蚣、翩”的字音。
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多读几遍,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尝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10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和放风筝这三件往事。
第三段(11—12自然段):直接表达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作者一看到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由景及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抓住“又”和“每逢”等词语感受作者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理想的风筝语文S版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风筝的种类和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风筝制作比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作者描述风筝的生动形象。
4.教师创设放飞风筝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风筝飞翔的喜悦,理解作者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美好未来努力奋斗的决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风筝的描写和赞美。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风筝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师设计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风筝放飞过程反映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4.教师设计问题:“你心中的理想风筝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发挥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制作和飞行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风筝的起源和历史。
2. 风筝的制作材料和步骤。
3. 风筝的飞行原理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制作出自己的风筝,并成功飞行。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包括风筝的起源、制作步骤和飞行技巧等内容。
2. 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风筝和制作材料。
3. 制作工具:纸张、竹子、胶水、彩色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风筝的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制作过风筝,以及他们对风筝的了解程度。
2. 风筝的起源和历史(15分钟)通过PPT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是中国,以及风筝在不同国家的传统和文化意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作用和用途。
3. 风筝的制作(30分钟)a. 材料准备:展示不同种类的风筝和制作材料,让学生了解风筝制作所需的材料。
b. 制作步骤:通过PPT展示风筝的制作步骤,包括选择纸张、剪裁、竹子的加工和组装等。
可以请一名学生示范制作过程,并让其他学生跟随操作。
c. 制作指导:老师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风筝。
4. 风筝的飞行(30分钟)a. 飞行原理:通过PPT讲解风筝的飞行原理,包括风的作用和风筝的重心平衡等。
b. 飞行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放风筝、调整风筝的角度和使用线轮等技巧。
可以在室外进行风筝飞行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风筝的飞行乐趣。
5.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飞行体验和感受。
可以提问学生对风筝制作和飞行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风筝的想法和期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历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风筝并成功飞行,达到了教学目标。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理想的风筝》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段,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
结尾,回到现在,紧接前文把刘老师放风筝升华为“理想的风筝”。
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印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说教学目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能力。
为了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设计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自主中快乐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本课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以及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2)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了解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骤;3.掌握风筝的基本飞行原理;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骤;2.教学难点:风筝的飞行原理和飞行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风筝制作材料;2.教学素材:风筝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飞起来的吗?”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的形式,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介绍不同国家的风筝文化,并引导学生对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骤进行讨论。
3.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一套风筝制作材料,让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匡助。
4.风筝飞行实验(20分钟)学生制作完成后,到操场或者室外空旷地方进行风筝飞行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放飞风筝,并让学生体验风筝飞行的乐趣。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进行总结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筝的飞行原理和飞行技巧,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和飞行经验。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风筝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出独特的风筝;2.进行多种风筝的比较实验,探索不同形状、材料的风筝对飞行效果的影响;3.组织学生参观风筝博物馆或者进行风筝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骤。
通过实践操作和飞行实验,学生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体验到了风筝飞行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预,互相合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和飞行实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量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延伸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风筝文化的了解。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掌握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风筝的飞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2. 教学材料:风筝制作工具、颜料、彩纸等;3. 教学环境:宽敞的操场或者空旷的地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0分钟)通过PPT展示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各个时期的风筝特点。
3. 风筝的制作(30分钟)3.1 材料准备向学生展示风筝制作所需的材料,包括竹子、纸张、胶水、颜料等。
3.2 制作步骤步骤一:学生根据提供的竹子和纸张,按照指导书上的要求制作风筝的骨架。
步骤二:学生将彩纸剪成适当的形状,粘贴在风筝骨架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步骤三:学生使用颜料给风筝上色,让风筝更加美观。
3.3 制作要点指导学生注意风筝的结构和比例,保证风筝的平衡和飞行稳定性。
4. 风筝的飞行技巧(30分钟)4.1 风筝的起飞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地点和天气条件,拉直线或者奔跑起飞,掌握风筝起飞的技巧。
4.2 风筝的操控教学示范风筝的操控技巧,包括拉线的力度和角度的调整,让学生掌握风筝的操控方法。
4.3 风筝的降落指导学生掌握风筝降落的技巧,如逐渐减小拉线力度,平稳降落。
5. 制作风筝比赛(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制作一个风筝,并进行飞行比赛,评选出最佳飞行和最美观的风筝。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还掌握了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
通过制作风筝和进行飞行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自由设计风筝的图案和上色,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和种类,并能够描述风筝的特点和功能;2. 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风筝的制作步骤和技巧;2. 风筝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制作工具、彩纸、竹子、胶水、剪刀等;2. 学生准备:彩纸、竹子、胶水、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引入风筝话题,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小时候玩过风筝吗?风筝有什么特点和功能?”2. 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向学生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和重要意义。
3. 分组制作风筝(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彩纸、竹子、胶水、剪刀等材料。
教师向学生演示风筝的制作步骤和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彩纸和竹子、剪裁彩纸、固定竹子、粘贴彩纸等。
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行制作风筝。
4. 风筝展示和飞行(15分钟)学生完成风筝制作后,进行风筝展示和飞行活动。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并简要介绍风筝的特点和功能。
然后,学生们一起到操场或开阔地方放飞风筝,感受风筝在空中飞翔的美妙。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风筝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制作风筝的步骤和技巧。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制作心得和飞行体验。
6.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风筝节庆活动,如中国的“清明风筝会”和印度的“国际风筝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筝的起源、发展和种类,还掌握了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风筝展示和飞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风筝在空中飞翔的美妙,培养了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子、绳子等;3. 风筝飞行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0分钟)通过PPT展示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风筝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并介绍风筝的种类和用途。
3. 风筝制作(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份风筝制作材料。
老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制作步骤,并赋予适当的指导。
学生根据指导,利用纸张、竹子和绳子等材料制作风筝。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在风筝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4. 风筝飞行(20分钟)将学生带到风筝飞行场地,让他们亲自体验风筝的飞行乐趣。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地将风筝放飞,并教授一些风筝飞行的技巧。
鼓励学生相互匡助和合作,共同享受风筝飞行的乐趣。
5. 总结(5分钟)请学生回到教室,让每一个小组介绍他们制作的风筝和飞行的经历。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味,总结风筝制作和飞行的重要性,并强调创造力和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风筝制作步骤:1. 准备材料:纸张、竹子、绳子等;2. 制作框架:用竹子搭建风筝的框架;3. 贴纸张:将纸张贴在框架上;4. 添加尾翼:用纸张制作尾翼;5. 绑绳子:用绳子将风筝绑在竹子上;6. 绘制图案:在风筝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掌握了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技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3篇
(封面)《理想的风筝》说课稿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理想的风筝》评课稿与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出示:问题解决单二、我会读。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支撑急速风筝拄着甩掉转向拉动蹦跳泛起跳跃仰望追赶酸涩旋转漾出抓住(1)指组读词语。
三、我会说。
说说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师生交流: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事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事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教师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追风筝。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制作和飞行原理,并培养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培养。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述风筝的起源和制作过程,了解风筝的飞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量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起源、制作过程和飞行原理。
2. 教学难点:风筝的飞行原理的讲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子、线等)、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外的风筝飞行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问询学生对风筝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对风筝的好奇心。
2. 风筝的起源和制作过程(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制作过程。
讲解风筝的起源可以引用有趣的故事,如中国古代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然后,详细介绍风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剪裁、装饰等。
3. 风筝的飞行原理(1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风筝,向学生展示风筝的飞行原理。
通过图示和简单的语言,讲解风筝的升力原理和平衡原理。
引导学生思量为什么风筝在空中能够飞行,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有趣的风筝飞行故事。
4. 风筝制作实践(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由三至五名学生组成。
为每一个小组提供风筝制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风筝。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赋予指导和匡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独特的风筝。
5. 风筝飞行体验(20分钟)将学生带到室外风筝飞行场地,让他们亲自体验风筝的飞行乐趣。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线和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和高度。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飞行体验和观察到的现象。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请几个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并邀请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和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赋予肯定和鼓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想的追求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苏教版六下22课《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苏教版六下22课《理想的风筝》说课稿尊崇各位指导、教员,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6课,这是一篇回想性的文章。
以一个先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员的笼统。
文中的刘教员失望开朗,爱先生,爱任务,对生活充溢了剧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先生体会并学习刘教员对人生积极失望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肉体。
为了落实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特点,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二、说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才干目的: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写作方法。
3、情感目的:体会刘教员对任务对生活有着剧烈的爱,及其失望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作者回想了刘教员的那几件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探求刘教员是个怎样的教员,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那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厚细腻,文字繁复明快,易于激起先生的阅读兴味,适于先生独立阅读才干的培育。
在学习方法上我设计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协作探求,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谐和的情境,用鼓舞性的言语诱发先生思想,用阶梯式的环节推进课堂深化。
在对等对话中充沛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致。
五、说教学进程:1、质疑课题,顺情引导。
经过质疑课题激起先生学习兴味,引抢先生去深化的解读文本。
2、读景品情,授之以渔。
经过精心创设、引领阅读,让先生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初步感知人物笼统。
3、精读感悟,研读品析。
4、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依照集体对知识的拓展和情感的内化,我设计了两项作业:必修题:运用本课所学习的写作方法,写写你印象最深入的教员。
选修题:摘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制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培养自己的梦想。
3.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1.3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风筝,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特点和寓意。
1.2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3.2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5.感悟课文情感5.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5.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6.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7.作业布置7.1朗读和背诵课文。
7.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梦想和友谊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五、教学延伸1.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风筝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2.开展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
六、教学资源1.课文《理想的风筝》2.生字词卡片3.风筝图片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通用5篇)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通用5篇)《理想的风筝》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
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Y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甩掉转向拉动蹦跳
泛起跳跃仰望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写刘老师的事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
幽默在哪儿?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
(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笑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提问的事情,边读边想,你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对于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呢?
(刘老师写板书很艰难)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敬业负责、身残志坚、有执着追求的刘老师)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边听边思考,说说你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从亲手扎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个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2)教师出示:“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
让学生读这一段话,然后思考: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3)同学们,老师脸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从“飘”这个字,大家又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
(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5、在学习第四个典型事例时,我运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依照刚才的学法去概括出刘老师的特点。
(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过渡:在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后,如何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这一教学难点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2、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刘老师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生活的满怀激情;理想就在刘老师旋转的拐杖里,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理想就在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
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
相机画风筝。
4、刘老师放飞的风筝给予我们什么?(刘老师的身传言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当作者苏步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
)
七、说作业安排:
以“一个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26 理想的风筝
乐观向上身残志坚热爱生活挑战自
我
↑↑↑↑笑谈丢腿喜欢提问放飞风筝追赶
风筝
↑↑↑↑
截去微仰手持撒脱支撑眯起擎着拄着
甩掉品味拉动蹦跳泛起亲切仰望追赶
酸涩关切漾出抓住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之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充分利用文中这样几组重点词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
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
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之二:
小学六年级的长课文是与初中相衔接,是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作准备的。
如何长文短教、精处细读?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如何让学生学会取舍;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去理清文本的线索,去统领全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在这节课中我作了一些渗透。
相信学生能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学到一些阅读长文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