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2012]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连加、连减》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连加、连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连加、连减》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对于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连加、连减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比较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规律。
2.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连加、连减的概念。
2.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练习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通过实物、图片、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练习题。
4.小组合作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实物,呈现连加、连减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运算的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巩固所学的内容。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这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
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P68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二)认识对称图形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
(飞机、鱼、龟)2、动手剪对称图形(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三)认识对称轴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四)巩固练习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统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整理。
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标: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够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教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高兴,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学生数,并回答:“30个”)教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学生数,回答:“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教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行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教师:“现在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十分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生:“想。
”三、新授1、初次接触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教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现在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行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学生开始动手数,并汇报)教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指,学生一起数)教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回答:“29人”)教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教师出示幻灯片)教师:“好,拿出表1,开始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教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展示)教师:“这位同学真勇敢,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内容涵盖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概率和统计等基础知识。
本册教材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认识、基本的运算规则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直观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支持。
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数的认识,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拼组和计算,学会使用计量单位进行量的估计和计算,能够运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际操作等活动,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我成就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基本运算规则,几何图形的拼组和计算,计量单位的应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
2.教学难点:数的认识,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几何图形的变换和计算,概率和统计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实际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教学PPT、实物教具、练习题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一份有创意的教案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作用,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是无忧文档我为您分享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自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一等奖教案】(Word版,130页)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加、连减算式思考笔算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回忆旧知。
2.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对加减笔算还很熟悉,知道要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连加连减(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学习列1(1)竖式笔算。
出示例1 让学生说说条件和要求问题。
提问:求三个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样列式?(板书连加算式)这是一道连加算式,你认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指出:这里的连加要先算19加27的和,再把这个和与26相加,所以这样分两步列竖式笔算得数。
(2)小结方法指出:连加笔算,可以分两步写竖式,也可以把竖式像这样连起来写。
连起来写竖式算,可以简便一些。
2 完成“试一试”。
引导: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先相互讨论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
指出: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也可以把两步竖式连起来写。
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
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观察,这里计算的是哪两道?两道竖式都是怎样写的?让学生在竖式上计算。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做第2题,指名板演。
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拿走4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作业设计:见《补充习题》第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进行计算。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题、 “试一试”及 “想想做做”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
使学生在书写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能书写规范、工整,提高运算能力。
3.初步掌握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导入1.竖式计算。
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2+4+3= 30+40+20= 2+30+5=70-30-20= 17-7-5= 14-9-2=活动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9+27+26(1)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计算吗?(2)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3)还可以怎样计算?(4)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2.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并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如何很快知道答案的。
二、谈话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2.1.交流例1中的内容,思考:(1)题目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2)你是如何列算式的?(3)交流书中两种竖式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苏教版⼩学⼆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通过让学⽣观察实物,使学⽣初步体会从不同⾓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空间相象能⼒,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左侧⾯、右侧⾯)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组:四本语⽂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度拍摄的四本《语⽂读本》的照⽚、从四个不同⾓度拍摄的娃娃的照⽚; 教师:杨桃、从上⾯拍摄的四本《语⽂读本》的照⽚、从四个不同⾓度拍摄的学⽣照⽚、若⼲从不同⾓度拍摄的⽣活物品照⽚。
教学过程: ⼀、激趣导⼊: 学们认识⽼师⼿上的这个⽔果吗?对,杨桃。
今天⽼师就要给⼤家讲⼀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天,美术⽼师带来了杨桃让⼤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也画了⼀张。
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星啊! ⽼师⾛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星) 杨桃从不同的⾓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观察物体。
⼆、探究体验 1.活动⼀:观察物体找图⽚(体会从不同⾓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样)。
(1)观察找照⽚:在每个⼩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读本和⼀些照⽚,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中找出来,放到⾃⼰的⾯前。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一、指导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总体目标: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一)、数与代数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8+9+57+3+619-6-717-9-52、用竖式计算19+2790-25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 只,小紫折了 27 只,小兰折了 26 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2、探索新知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
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 2 题。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 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算理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45+28+16 92-44 -232、9+4-616 -7+8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呀?(放风筝)仔细看看这根线是什么样子的?(直的)再看这根线呢?(弯弯的)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2、感受线段的“直”。
在你们的桌上有一根棉线,提问:你知道这根线是什么样的?(弯弯的)你能把它变直吗?(学生动手拉直)3、揭题。
演示: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线段)(ppt)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线段的初步认识)谁上来拉一拉线段,哪段是线段?(生:中间)它是怎样的?(直直的)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不直了)二、感知线段的特征1、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直的)讲述:线段可以这样的图形表示,再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讲述:线段两头的点叫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谈话:刚才我们把毛线拉直,两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端点。
谁来指出老师这条线段在哪里?端点在哪里?老师改变毛线方向以及手抓的位置考验学生。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谁再来说一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小结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板书)2、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我们来看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
比如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还为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
2.难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画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教师用实物和教具展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行四边形实物、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黑板、衣服的口袋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发现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用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同时,教师用实物和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5的乘法口诀》4
白板系统 教师操作,总结
学生自学、展示
评价
播放动画
跟读口诀
白板系统
写口诀、算式
总结 结束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数学 的眼光看生活。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 1 至 4 的乘法口诀,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也具备了根据乘法算式编 写乘法口诀的能力,知道一句乘法口诀口诀可以用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但掌握尚不熟练,所以 在课堂中还需强调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表示的方法,要让学生理解每一道乘法算式及口诀所表示 的含义。
'52''
个 5 就多 5。 是多少。
编 5 的乘 08'52''-20 正确编出 5 编写口诀并 根据表格写算式、编 及时展示,取长补
法口诀 217''
的乘法口诀。 简单运用。 口诀。
短,共同进步。
练习巩固
20217''-2 5'13''
熟练记忆新 编口诀。
利用口诀进 口算、猜口诀。
行正确计算。
方式新颖,吸引学 生眼球。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熟记 5 的乘法口诀。解决措施:借助主题情景理解口诀的由来及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反复练 习,学用结合。
五、教学设计
起止时间 教学环节
(’”-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猜口诀
00'00''-03 '40''
复习旧知,引 入课题。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1、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所在学校: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任课教师:王瑾学科数学版本册数苏教版第三册课目名称认识乘法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认识乘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加、减法的含义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乘法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
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或不同的数相加,对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接触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有的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会背乘法口诀,有的甚至学生知道乘法的计算,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但对于其表示的含义却是不明确的,所以学生需要经历从加法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学校参观学习,看!可爱的小鸡带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快乐草坪!【设计意图】课一开始,老师通过“参观学习”的谈话,引出参观地点——动物学校,带着学生开始第一站的学习。
二、感知几个几——快乐草坪。
1.出示情境图看小动物正在草坪上玩耍呢!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有小兔和鸡)2.观察小兔子,你有什么发现?②(1)小兔每组有几只?有这样的几组?和学生一起数一组、①媒体出示动物学校的一封信,亮丽的图片,充分感染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课题:四位数的写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法则,能够正确迅速地写出万以内的数。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顺序表、计数器、小黑板、卡片等。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口答:从右边起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学生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2、教师读数,学生在反馈卡上写下来,然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写的?五百零八七百六十三八百四百五十3、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位数。
(2)一个数是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四位数都是几千的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的知识里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读写法、四位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四位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四位数的写法。
2、教学四位数的写法。
(例8)(1)教学1342的写法。
①师生一起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上3个珠子,十位上拨上4个珠子,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
a.提问:这个数是多少?怎样写这个数。
b.在千位上拨上一个珠子。
提问:这是一个几位数?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我们写342时,是从哪位写起的,每一位上的数是怎样写的?那么这个四位数又该怎样写呢?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自己的数位顺序中写出这个数,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说出:写三位数342时,从高位(百位)写起,哪位有几个珠子就对着那位写几,所以千位上有一个珠子就对着手位写1,百位上有3个珠子就对着百位写3,十位上有4个珠子就对着十位写4,个位上有2个珠子就对着个位写2,这个数写下来就是1342.(教师板书:1342)c.“1342”这个数写的对吗?指名读“1342”,其他同学看看“一千三百四十二”检查一下是否和例题相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4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 4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 4初步认识除法》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
但是,对于除法这样的新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练习题和卡片,用于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上有4个苹果,然后问学生,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几个苹果?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二(上)教学进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
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
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一、教学内容: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表内乘法(一) 13课时表内除法(一) 9课时厘米和米 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观察物体 2课时期末复习 4课时五、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51名学生,男生居多,小朋友们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特别是班上的洪逸、林义煊、梁涵曦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天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尚不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
本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如今年轻的家长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数急剧上升,将子女交给父母、岳父母看管的比比皆是。
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
这样,给学校教育增加了不少难度。
除了要上好课,更应做好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及时走访,加强老师与家长们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
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80%的同学课堂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团结协作的能力。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8+9+5 7+3+619-6-7 17-9-52、用竖式计算19+27 90-25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2、探索新知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
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算理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45+28+16 92-44-232、9+4-6 16-7+8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探索新知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出示试一试60-38+40=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指名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集体评议。
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第三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练习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练习教学过程:一、口算下面各题。
4+26 35-7 35+645-20 68+9 70-8二、算出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填在()里。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4、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四、思考题思考: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第四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1.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把两种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同样多”。
2.是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我们班要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吗?一队10人,二队6人,行吗?为什么?怎么样就公平了?2. 你们喜欢玩串珠吗?今天就来研究关于串珠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提问: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说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什么办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三种方法。
第一种:小军再穿4个彩珠。
第二种: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走4个。
第三种:拿出芳芳穿彩珠给小军2个。
4.总结,加强对比:你有什么体会?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抓住两串相差4个,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