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一)

合集下载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金融机构承担着为乡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任务。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需要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首要难点是信息不对称。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

而金融机构需要准确了解乡村企业的运营状况、资金需求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才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

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乡村企业的沟通,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

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建立信用体系,推动乡村企业加强信用记录和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另一个难点是融资约束。

由于乡村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发展基础较弱,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抵押物、信用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导致融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创新融资方式,如小额信贷、股权融资等,降低乡村企业的融资门槛。

还可以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经济领域。

政府也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为乡村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减轻融资压力。

乡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也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难点之一。

相比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较小、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针对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资源投入,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不足,提升服务能力。

乡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也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一个难点。

相比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产品种类有限,金融市场也相对不完善。

针对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乡村金融市场的投入,推动乡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乡村金融市场,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地区合理流动。

“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最新范文

“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最新范文

“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摘要]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不仅有赖于政府宏观财政投入,而且也需要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

现实层面中金融支农存在着四大制度缺陷: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合作性金融发展迟滞、非正规金融发育失范。

为此,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路径创新:一是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农体系;二是优化政府宏观导向功能,消除金融市场运作失灵;三是强化三农自身发展,提高吸纳资金能力。

[关键词]金融支持;制度缺陷;路径创新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有赖于持续规范的资金注入与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主要出发点就在于解决三农难题中的资金缺乏问题。

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表明,金融支持已经成为继政府财税支持之后,推动“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动力”。

大量的实证分析显示,在三农难题化解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显著的制度缺陷,从而制约与束缚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未来金融支持体系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金融支持制度缺陷分析从宏观层面考察,尽管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格局,但这一体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却存在结构性缺陷与功能性缺陷两大困境。

从结构性视角出发,表现为政府主导型金融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民间型、互助型、区域型、地方型金融严重不足;从功能性视角出发,表现为金融支农功能残缺不全、自我发展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从现实层面分析,在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的制度缺陷大致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表现出来。

1.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

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主体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创设的主旨在于及时修正“市场失灵”,运用资本运作完成那些不能借助于竞争性市场来实现的农村金融目标,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因此,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具有财政无偿拨付与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特征。

金融支持“三农”问题诌议

金融支持“三农”问题诌议

金融支持“三农”问题诌议作者:石海峰郑其敏李万业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3期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以及现有金融制度的缺陷使得国内金融支持“三农”仍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亟需进行相关制度创新,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金融支持制度创新一、金融支持“三农”过程中存在问题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由众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组成,信息资料难以收集,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加上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出于盈利动机考虑,金融机构必然会收缩农村金融市场。

2.信贷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各级农融机构普遍采取了严格的信贷管理、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信贷投放的审慎性明显增强。

但与严格的管理考核相比,涉农金融机构,如农发行、农信社等在业绩激励方面的制度措施相对欠缺。

即便不发放贷款也没有损失,而一旦发放贷款收不回,信贷员乃至金融机构本身则要承担相应责任。

商业化运作和简单的责任追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金融缺乏激励和动力,影响县域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3.农业业务担保体系不完善。

农户普遍缺乏有效担保资产。

目前,农民可供担保的抵押物可以说几乎没有,而一些可供担保的抵押物,如农民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无法纳入担保抵押范围,而林权尽管可以抵押,实际操作过程仍存在较大难度(主要是林权较难定价)。

在担保中介机构方面,国内许多担保公司尽管名义上实行的是商业化运作,但由于是政府出资成立,人员由政府部门组成,运作过程带有行政色彩,存在较多的不规范因素。

4.农村保险发展迟缓。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双重风险,加之农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发展农业保险显得尤为迫切。

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制度性缺陷及政策建议

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制度性缺陷及政策建议

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制度性缺陷及政策建议简介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是解决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限制了其有效发挥作用。

本文将分析这些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完善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制度安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制度性缺陷1. 资金来源不稳定当前,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和金融机构配套资金。

然而,由于受限的财政预算以及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市场的风险偏好,导致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资金来源不稳定,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金融需求。

2. 审批流程繁琐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批标准和流程,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审批流程繁琐,导致申请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各种审批手续。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融资的成本,还限制了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使用率。

3. 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缺乏风险分担机制也成为其制度性缺陷之一。

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风险承担较高,而农民则缺乏风险分担的渠道。

这导致部分农村金融再贷款项目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策建议为了克服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制度性缺陷,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提升资金来源稳定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的财政拨款以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中,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提高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2. 简化审批流程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再贷款工具申请审批标准和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减少申请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3.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可以设立农村金融再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农村金融再贷款项目提供风险补偿。

金融机构可以参与基金的设立,并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农村金融再贷款项目的风险。

这样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再贷款项目的承担能力,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金融系统在支持“三农”有效发展上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金融系统在支持“三农”有效发展上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金融系统在支持“三农”有效发展上面临的问题与建议作者:张莉娜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2期一、金融系统在支持三农发展上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产量低下。

近几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底子薄、人口多,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村金融系统发展起步晚,目前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从宏观看,现阶段金融业服务“三农”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农村金融业务开展受到农村经济水平的制约。

目前,农村经济水平仍十分落后,综合生产力低下,农村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的收益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农民文化程度低,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在农村开展业务。

第二,农村金融业务水平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一些粮棉油出口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粮棉油价格波动起伏不定,走势很不明朗,这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粮棉油的收购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第三,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贷款业务。

由于农村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农民的收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民的收益大大减少,其损失将无法弥补,金融系统承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同时,一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一旦发生亏损,将会给金融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四,金融支持“三农”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的立法还很不完善,许多方面仍存在无法可依,在贷款抵押物方面,我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农民可用于贷款的抵押物有哪些,主要依靠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一般企业的贷款抵押物为参照,实际上,农民拥有的自有资产非常少,由于贷款条件的苛刻,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贷款,而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的考虑,一般不会向没有合理抵押物的农民贷款。

(二)从微观看,信贷支持农业面对的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业务单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对多种业务的需求。

金融支持:“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

金融支持:“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

[ 摘
要】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不仅 有赖于政府宏观财政投 入 , 而且也 需要持 续规 范的金融 支持 。现 实层 面中金
融支农存在 着四大制度缺 陷: 政策性金融步履 维艰 、 商业性金 融 市场失灵 、 合作性 金融发展 迟滞 、 正规 金融 发育 失 非 范。为此 , 应从 三个层 面进行路 径创 新 : 一是整合农村金融 资源 , 优化金 融支农体 系; 二是优化 政府 宏观 导向功 能, 消
机 构 发 展 面 临 困境 , 法 为 三 农 提供 充 足 持 久 的 资 无 金 支 持 的前 提 下 , 正 规 金 融 机构 的培 育 与 生 长就 非 成为 弥补 三农金 融支 持 缺陷 的理 性 选 择 。而 现实 情 况 却 表 明 , 我 国 农 村非 正 规 金 融 支持 体 系远 没 有 在
构性 视 角 出发 , 现 为 政 府 主 导 型金 融 处 于 绝 对统 表 治地 位 , 间型 、 助型 、 民 互 区域 型 、 方 型金 融 严 重不 地 足 ; 功 能性视 角 出发 , 现为 金 融 支农 功 能 残 缺不 从 表 全、 自我发 展 机 制 与 可持 续 发 展 能力 弱 化 。 从 现 实
的市 场 化 改 革 , 为 以 农产 品特 别 是 粮 食 为主 要 服 作 务客 体 的 农业 发 展 银 行 , 经 营 机 制 的转 型与 服 务 其
从宏 观层 面 考察 , 管在 我 国 已经 初 步 建 立 起 尽
了农村信用合作社 、 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三足 鼎立的农村金融格局 , 但这一体系在具体运作过程 中却存在 结构 性 缺陷与 功 能性 缺 陷 两大 困境 。从结
体 系 的制度缺 陷大致 通 过 以下几个 层 面表现 出来 。 1政 策 性金 融步履 维 艰 。作 为 国家 政 策 性金 融 . 主体 的 中 国农 业 发 展 银 行 , 创 设 的 主 旨在 于 及 时 其 修 正 “ 场失 灵 ”运 用 资 本 运 作 完 成 那 些 不 能借 助 市 , 于 竞 争性 市 场 来 实 现 的农 村 金 融 目标 , 农 业 与农 为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金融领域也相应加大对于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但是,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掌握,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顺利推进。

问题一:金融资源分配不均当前,金融资源依然倾向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大量落后地区还处于金融资源匮乏的状态。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融资成本较高,同时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的评估也比较困难,这都制约了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

一个缺乏金融支持的落后地区,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即使有其他的资源支持,也可能会因为金融缺口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长。

对策一: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我们需要加强金融服务网络的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政府可以鼓励金融企业积极进入农村市场,增加对乡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文化和金融知识,让农民理解金融产品与服务,搭建乡村金融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普及率。

问题二:金融创新不足当前,在金融领域创新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金融产品与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还不够贴近。

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仍然倚重传统的信贷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这种不足的创新性,会导致金融运作效率低下,增加运营成本,降低银行盈利空间,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投入意愿,产生一定形式上的困境。

对策二:积极发掘金融创新乡村振兴需要不断的创新,并将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政府可以加强对于金融创新的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开发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产品与服务,采用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同时满足金融机构的利益最大化。

问题三:金融监管不严乡村金融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关乎乡村经济安全。

但是,由于乡村金融的数量较少,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相对不足,加之一些地方监管机构对于乡村金融的关注度不足等原因,导致监管不够严格,金融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改进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农村金融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分析农村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

1. 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一大问题。

传统上,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都聚集在城市,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民、农村企业等乡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乡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较少,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不足,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金融产品匮乏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不够丰富多样化。

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多样化,但是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不能有效满足这些需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不高。

4. 农村金融风险管控不足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农村金融风险也相对较高。

但是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不足,容易出现风险控制不力、风险暴露等问题。

二、农村金融模式改进路径1. 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金融补贴资金,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机构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深度,增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保障。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研发出更加贴近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性,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时,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乡村振兴是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主题,而农村金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之一,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的解决方案

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的解决方案

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的解决方案在中国,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民是国家的支柱,他们的生产活动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

但是,由于乡村金融服务的不完善和三农经济的特点,导致三农经济融资难题一直存在。

本文将探讨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金融机构在乡村的布局。

金融机构在乡村的布局严重不足,造成乡村金融服务不足。

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在乡村的布局力度,设置更多网点,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针对三农经济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的需求。

例如,推出农业保险、农村信用贷款等产品,提高农民的融资能力。

三、加强乡村金融人才培养。

乡村金融服务需要专业人才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金融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乡村金融行业,提升服务水平。

四、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

金融科技是解决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

政府在乡村金融服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延伸,确保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六、促进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

金融机构可以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乡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服务水平。

七、鼓励金融创新和创业。

创新和创业是解决乡村金融服务与三农经济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和创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八、加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

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九、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乡村金融服务存在各种风险,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各类风险。

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国际金融机构在乡村金融服务中具有丰富经验和优势,可以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解决三农经济融资难题。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例子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例子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
例子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
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一些功能缺陷,这些缺陷影响到了农
民的发展,导致农民的贫困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由于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农民的信贷兴趣率普遍较高,但是农民的信贷质量较差,贷款利率较高,
借款负担增加,造成了农民发展动力的不足。

这些功能缺陷,严重制约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贷款质量低。

由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机构的监管能力较差,贷
款审查标准较低,贷款审查流程也相对比较简单,审查效率低下,这样就
影响了贷款质量的提高。

2、利率高。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一定的市场机制,但是农村金
融体系的缺陷,尤其是贷款质量的问题,影响了利率的设定。

农民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受到利率高的影响,很多农民不能进行贷款,从而
影响农民的发展。

3、信用体系不健全。

由于信用记录不完善,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
影响了对农户的信用评级,而且银行在农户的授信严格,农村金融体系给
农村居民带来了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金融服务的困难。

二、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对缓解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XIANGCUNKEJI 2018年5月(下)43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徐璐(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决定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也是近年来中央政府一直关注和扶持的对象。

在国家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号召下,农业产业日渐活跃,作为金融支持“三农”的中坚力量,涉农企业贷款服务也在全国各大商业银行中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当前市场上的农村金融供给依旧无法全面覆盖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一些深层次的贷款风险问题、商业银行与涉农企业之间的贷款供需矛盾日益彰显。

基于此,本文以涉农贷款为核心来反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现状,并就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农”发展;涉农贷款;风险因素[中图分类号]F832;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5-43-3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备受我国各届领导人的关注。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增收创富。

农村金融资源短缺、资金力量不足可谓是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健康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涉农贷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户、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提供贷款,以图解决农村地区的资金问题。

200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问题。

相比以往,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金融支持“三农”问题更是提高了要求。

在政策原文的第十一条中就资金供给明确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无独有偶,2018年4月3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详细阐述了农民直接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等八大方面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

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

**县反映金融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一、金融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但是当前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还存在,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尚未形成服务三农的有机整体,从而抑制农村金融完善和农村经济发展。

但农村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其业务变更与这种要求相差较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商业银行呈现拿出不同程度的离农倾向。

为了增收节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一些乡镇网店,即使留下来的网店也更大程度体现出吸储功能,基本没有放贷功能。

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更好地偏好于一些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而对处于成长期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户则慎贷、惜贷,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体现为农村正规金融主题缺位,农业政策性银行日渐萎缩。

商业金融的趋利性是推进商业金融改革的根本动因,而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借贷风险大助长了商业金融在农村的撤退。

2、我国农村合作社社会金融业是定位于农村的基本金融机构,但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合作社金融经营效率低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合作金融内部人控制,甚至合作金融的趋利性动机,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

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城撤离以及农村基金会被清理后,邮政储蓄获得了超长发展,导致大量资金从农村经济体系中流出。

4、农村非正规金融尚未得到法律认可和规范。

非规金融业称为民间金融。

但这种金融借贷关系单纯依赖社会关系作为信用的保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在正规金融为了规范农村市场的风险,不愿顾忌农村金融市场时,乡镇中小企业和农村只能从正规金融之外寻求金融支持,这种非正规金融便应运而生。

非正规金融虽然对推动农村金融建设,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一直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在实际运行和操作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弊端。

金融支持农业科创的缺陷与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科创的缺陷与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科创的缺陷与建议金融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不利于支持科技创新业务开展。

农业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可抵押资产较少的特点,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企业在创新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知识产权质押、农产品抵押、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发放规模有限。

而且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升级为产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无形资产价值认定非常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

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由于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而黑龙江省单个农户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规避农业生产过程的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弱,急需参加保险转移风险。

但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导致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目前,黑龙江省开办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主要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

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012年,种植业保险覆盖面积仅为8551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植面积的39.2%,赔付金融仅为11.71亿元。

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10亿元。

担保体系弱小,放大能力不足以支持农业科技信贷需求。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质押物或通过第三方进行担保。

但企业能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质押物。

金融支持“三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思考

金融支持“三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思考
额少 、 户数 多 , 贷前调查 、 贷 中审查 以及贷后检 查 成本 高 , 放 款 规模难 以拓 展 。
农村抵 ( 质) 押担保方式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 抵押 贷 款试 点 管 理办 法 ,在 经批 准 的地 区
开展 试 点 ;慎重 稳 妥 地开 展 农 民住 房 财产 权抵
押试 点 ; 健全 完善 林 权抵 押登 记 系统 , 扩 大林 权
或收入减少 , 可依据 国办发 [ 2 0 1 4 ] 1 7号 《
抵押贷款规模。推广 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
具、 水域滩涂养殖权 、 承包土地收益权等为标 的 新 型抵 押担 保方 式 。 以上赋 予农 村 土地 有 序 流 转、 抵押担保 、 入股等权利 , 将对解决“ 三农” 融 资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 的政策支持 。但是 由于 集体土地确权难 、 流转不规范 , 因而在贷款不能 收回情况下 , 抵押物难 以处置 , 这些都是金融机
( 三) 农 村 地 区金 融 机 构 网点 少 , 农 村 金 融 机 构覆 盖 面 小。目前 , 涉农 金 融机构 主要 有农 业
余年以中央“ 一号文件” 安排部署支持“ 三农” 的
发展银行 、 农业银行 、 邮政 储 蓄银 行 、 村 镇 银 行
政策意见。 农村信用社 、 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
北方 金 融 l l \N 。 R T H E 翌 曼善m J o u R N A r
李丽 生
( 中国人 民银行乌兰察布市中心支行 集宁 0 1 2 0 0 0 )
继 1 9 8 2年 至 1 9 8 6年 连续 五年 发 布 以 “ 三
农” 为主题 的中 央“ 一 号 文件 ” 之后 , 又 已连续 十
( 一) 组 织制订农 村 土地抵 押 融 资办法 , 推进 农 村抵 押 融 资 。十八 届 三 中全会 以及 中央 农村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实际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金融支持也面临着一系列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匮乏。

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更倾向于支持城市发展,而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投入较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弱,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风险认知较高,因此很少愿意在农村地区进行金融支持。

为解决这一难点,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投入。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增加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农村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较低。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们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有限,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意识。

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增强其金融服务需求、使用和管理能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

可以通过改善金融服务的可视化、便捷化,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接受度。

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不够完善。

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金融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提升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

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其他限制因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现代金融科技基础薄弱,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

除了上述难点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还面临着诸如信贷风险管理不足、金融机构支持意愿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投入外,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与对策乡村振兴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难点。

本文将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之一是融资需求多元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涉及到农业、农村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以农业为例,农民需要贷款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农作物种子等,而农村产业发展还需要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乡村企业的创业等。

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各个方面的融资需求。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还包括信用环境较差。

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没有信用记录,缺乏适当的担保品,这给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带来了挑战。

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农民对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较低,导致金融产品的使用率较低。

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同时创新信用评估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点还包括乡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

当前,乡村金融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农民的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但他们往往难以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大对乡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乡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支持和金融资源投入,促进乡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三是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浅析摘要: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瓶颈,创新融资模式,打破融资瓶颈,使“三农”资金需求者与金融机构实现有效对接,是解决我国金融服务“三农”融资难、促进“三农”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途经。

本文对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三农”融资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创新融资模式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三农”融资难题;创新一、引言金融的支持是“三农”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全面发展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也是“三农”能够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这个问题,因而,对于“三农”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每年的“两会”上,“三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2013“一号文件”已经做出明确规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该是地域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农村金融服务“三农”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农村金融资金大量外流,“三农”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随着不断深化的金融机构改革,已经开始出现商业化运作雏形,特别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和经营策略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过程中,其着重点基本上都投向了行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客户。

在抗风险能力上,农村金融相对缺乏,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情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并且,在信用意识上,农村社会也比较缺乏,农村资产也相对较少,在处理担保缺乏抵押品及担保抵押难的问题上,无法进行有效的缓解。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足农业作为一个整体仍处于高风险的弱质产业,高风险、低收益是农业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对于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也对农村信贷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

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以辽宁省北票市为例

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以辽宁省北票市为例
阳市 政 府 的重视 , 通 过现 场会形 式 在朝 阳辖 内全 面推
2 . 支持“ 三农 ” 政策不足, 金融机构服务信心减弱。
近年来 , 由于农业 发展银行政 策 l 生 化解、 农业银 行股改 不 良资产 剥离 、 邮储 银行成 立时 间较 短 , 县地 域农村金
融机构 9 0 %以上的信贷业务仍然集 中在当地农村信用
地信用社贷款。至今北票农村信用社 累计发放此类贷
款8 7 7 9 笔, 金额 5 6 1 8 万元 。2 0 1 0 年将 评选地方 十星级 道德信 贷户活 动与农 户信用评 分工作相 结合 , 创新 “ 文
机构存量小 、 增长慢 , 构成仍然以传统的国有银行和地
方l 生银行为 主 , 单一 的金 融组 织体系难 以满足 “ 三农 ” 发
l 1 - 4 万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电子档案, 全市评 出信用乡
镇3 个, 信用村 7 4 个, 评 定 A级 ( 含 A级 ) 以上信用农 户 2 . 8 万 户 。2 0 0 8 年 以此为依 托 , 指导 和推动北 票农村信 用社创新 “ 农 户信 用评级+ 信贷 ” 管理模式 , 农 民凭 “ 农户 贷 款证 ” 及本 人身份 证 , 就 可在核定 的额度 内随时到 当
展的资金需求。同时, 县域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 且有金 融机构淡出农村地区趋势 , 甚至业务上存在“ 惜贷” 和
“ 倒吸” 的现象 , 不能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
明评比+ 信用评分+ 信贷” 新型服务模式 , 推动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 健康、 持续发展, 全市共 计完成农户道德信贷基础信用采集5 . 6 万户 , 占全市总 农户数的4 3 %, 据此向6 7 8 4 户道德信用户发放信用贷 款3 5 1 0 . 1 万元 。这种 模式得 到人 民银 行沈 阳分 行和朝

浅谈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文章分析了财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如何解决的意见和方法,使金融行业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服务。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

在国家经济转型并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期,金融行业如何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作用,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农业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占到越来越大比重,农业产业化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服务“三农”,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成效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等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金融市场已出现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

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系列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

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推送。

就拿我们农业银行来说,秉着“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近几年开展的“惠农通”、“普惠金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金融业服务“三农”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虽然“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但是,农村市场因其长久形成的经济模式,对于开展金融服务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

金融支持三农的难点及破解之道

金融支持三农的难点及破解之道

金融支持三农的难点及破解之道曾入科【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189-190)【作者】曾入科【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力度持续加大,农村金融对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效果日渐明显。

但是,整体诚信环境不佳等因素仍然困扰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而使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难以持续。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培育新的动力源。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因此,必须正视问题,破解难点,加大金融创新,推动“三农”发展。

一是整体诚信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一些农户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足,有的农户把贷款当成扶贫资金看待,不愿意还款,涉农贷款不良增长快速。

以农业银行为例,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县域贷款不良率分别比全行高出0.28和0.35个百分点。

一些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大型企业,从而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是成本高。

服务县域及以下地区,要付出远高于服务城市经济的成本。

除了在网点建设等初始投入外,金融机构更关注运营所需的交通、时间成本,以及由于客户分散带来的过高的人力成本。

三是风险大。

“三农”客户信息不充分、不规范问题突出,普遍缺少齐全规范的财务报表与权属凭证,传统的风险防范措施难以起到实质作用。

农业产业风险偏大,农村客户大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在经济下行周期受到的冲击更大,风险管控的难度也更大。

四是担保少。

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一直是制约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

农户很难拿出合法的、有效的、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权属凭证,许多担保公司对涉农贷款的担保相对谨慎。

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三农”发展与防控金融风险是各个涉农金融机构都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支持:“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一)
摘要]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不仅有赖于政府宏观财政投入,而且也需要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

现实层面中金融支农存在着四大制度缺陷: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合作性金融发展迟滞、非正规金融发育失范。

为此,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路径创新:一是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农体系;二是优化政府宏观导向功能,消除金融市场运作失灵;三是强化三农自身发展,提高吸纳资金能力。

关键词]金融支持;制度缺陷;路径创新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有赖于持续规范的资金注入与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主要出发点就在于解决三农难题中的资金缺乏问题。

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表明,金融支持已经成为继政府财税支持之后,推动“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动力”。

大量的实证分析显示,在三农难题化解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显著的制度缺陷,从而制约与束缚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未来金融支持体系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金融支持制度缺陷分析
从宏观层面考察,尽管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格局,但这一体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却存在结构性缺陷与功能性缺陷两大困境。

从结构性视角出发,表现为政府主导型金融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民间型、互助型、区域型、地方型金融严重不足;从功能性视角出发,表现为金融支农功能残缺不全、自我发展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从现实层面分析,在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的制度缺陷大致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表现出来。

1.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

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主体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创设的主旨在于及时修正“市场失灵”,运用资本运作完成那些不能借助于竞争性市场来实现的农村金融目标,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因此,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具有财政无偿拨付与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特征。

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公共金融产品”提供主体的农业发展银行,却由于其初始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与现实运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其金融支持运作格局的困境与艰难。

一方面,由于资本来源的信贷配给制度,导致了农业发展银行自我发展动力的缺失与资金使用效率的非效益化,“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初始设计根本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难以进行正常的资金融通,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无法实现资金的自我良性循环,从而缺少金融支持必要而充足的资本支持。

与此同时,伴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创新与粮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以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为主要服务客体的农业发展银行,其经营机制的转型与服务模式的创新相对滞后,从而进一步限制与束缚了其金融支持功能的有效释放。

迄今为止,农业发展银行已经由过去涉足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金融领域逐渐蜕变为目前单一支持粮棉收购的“季节性收购银行”,其业务拓展与服务领域日渐萎缩,政策性金融作用远远满足不了三农工作的客观需求。

2.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

作为国家商业性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农业银行,其业务运作具有一般意义上工商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日渐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寄希望中国农业银行无偿支农或者低效支农并不现实,这也不符合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在这一特定背景之下,受盈利最大化倾向与农村资本回报率低下的双重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商业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及其中国农业银行支农力度的弱化便不可避免。

姑且不论其他商业性银行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撤退,单就中国农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其农业分支机构与服务网点大幅度缩减,仅2002年,中国农业银行就减少下属机构5043个,减少比例达12.43%;另一方面在中国农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中,支农贷款所占比重已经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98%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中国农业银行的支持重心已经实现了
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轨。

伴随着这种符合市场理性的业务重心转轨,农业银行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弱化,其业务运作呈现出明显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倾向。

3.合作性金融发展迟滞。

在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之后,农村信用合作社便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主体;但是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优胜劣汰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却表现出创新迟滞、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等缺憾,从而使三农难题化解中的金融支持更加匮乏。

一是在产权设计方面存在先天性缺陷,表现为主权虚置、主体缺位、法人治理结构失衡、内部人控制突出;二是作为政府主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金融体系,由于政府隐形保护惯性的作用,其创新动力不足,经营约束机制软化;三是受金融改革市场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运作过程中表现出日益强化的“商业化”倾向,其金融支持重心与资金使用流向日渐偏离三农,而相对集中于风险小利率高的非农产业与城镇工商业;四是数量庞大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过高,—般在30%—50%之间,2003年不良贷款总额达5000多亿元,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正常的金融支持体系。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的单一化与垄断性,而且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金融支持三农资金的流失与农村发展金融需求的严重断层。

4.非正规金融发育失范。

在农村金融三大正规机构发展面临困境,无法为三农提供充足持久的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培育与生长就成为弥补三农金融支持缺陷的理性选择。

而现实情况却表明,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支持体系远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首先,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然沿用传统的保障方式,即民政部门的灾害救济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商业化农业保险,显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其次,邮政储蓄运行失范。

邮政储蓄目前在我国农村信用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其只吸储不放贷的经营格局,致使邮政储蓄不仅不能有效地支持三农,而且引发了农村发展资金的大量外流,1993—2002年通过邮政储蓄方式外流的农村资金达11235.1亿元,年均1123.51亿元。

再次,民间互助性金融资源配置混乱。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压抑与管制,民间互助性金融机构难以有效生长,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格局无法形成,不仅使广大农户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补充与满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溢,引发了正规农村金融组织金融支持改革与创新动力与压力的普遍缺失。

尽管有资料显示,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十分活跃,但是农村民间金融事实上并没有取得合法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地位,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保护,因此其对三农工作的金融支持作用也十分有限。

二、金融支持创新路径选择
面对上述困境,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制度格局的现实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支持的先进经验,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第二动力”的应有功能,应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创新路径选择。

路径之—: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伴随着国家宏观金融体系的创新,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重构是当务之急。

金融支农的力度与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农村金融资源的分散化、无序化与非竞争性。

为此,三农金融支持创新的首要选择应当是根据市场需求与公平竞争原则,适应三农工作的新形势与新特点,重新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建构起金融支农的有机系统。

第一,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充实农村信用社服务内容。

按照股份制原则对现有农村信用社进行彻底的产权界定与机制重建,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导力量,利用“产权明晰、社员人股、民主管理、共担风险”的创新思路,合理区分与对待其存量资本与增量资本,增强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能力,充分体现其合作性金融主体的功能地位。

从现实层面来讲,评判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两条,一是产权是否清晰、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善、
内部人控制是否合理,二是业务范围能否拓展、支农贷款是否到位、金融服务重心是否回归。

为此,在农村信用社改制创新的基础上,还应及时充实其服务范围,以农产小额信贷与农户联保贷款为基础,根据三农工作需求,进行信用社资本资源整合,借助于内部股权与治理结构的改革整合内部资源,借助于外部资源引入与其他金融资本参与实现外部整合,在此前提下,适度向农村非农产业领域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