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进行实验)(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解析】【分析】【详解】[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内容?A.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C. 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D.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2. 在电路中,下列哪种元件是提供电压的装置?A. 电阻B. 电灯C. 电源D. 开关3. 关于声波,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声波是一种电磁波B. 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声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D.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 下列哪种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A. 镜子中的倒影B. 彩虹C. 太阳光直射地球D. 日食5. 关于能量守恒定律,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不能被创造或销毁B. 能量可以从无到有C. 能量可以被销毁D. 能量只能存在于物体内部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
()2. 磁铁的两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
()3.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阻上是相同的。
()4.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最慢的。
()5. 温度是衡量物体热量的唯一指标。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是受到了______的作用。
2. 在电路中,电流的单位是______。
3.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4. 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方式改变。
5. 当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时,会发生______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 什么是电路中的短路?它有什么危害?3. 光的反射和折射有什么不同?4. 什么是机械能?它包括哪两种形式的能量?5. 简述热传递的三个基本方式。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kg,以3m/s的速度运动,求它的动能。
2. 如果一个电池的电压是6V,电路中的电阻是4Ω,求电路中的电流。
(完整版)初二物理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检测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 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每次的时间约为10sB.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C.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0kgD. 我们的教室的长度约为10m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B. 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 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4、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B. 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C. 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D. 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 水面“折”笔B. 看见水中的“鱼”C. 水中的“拱桥”D. 墙上的“手影”6、如图所示,蜡烛经透镜所成的像是()A. 倒立缩小的实像B. 正立放大的虚像C. 倒立放大的实像D. 正立缩小的虚像7、0℃的水与0℃的冰比较()A.℃的水比0℃的冰更冷B.℃的冰比0℃的水更冷C.0℃的冰与0℃的水同样冷D.无法比较8、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C.乙是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9、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A.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 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 向右移动游码10、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50g,则该空瓶的容积是(ρ水=1g/cm3,ρ酒精=0.8g/cm3)()A. 400cm3B. 350cm3C. 250cm3D. 200cm3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单位换算:500m=km,30min=s.12、亚洲最大的沉管隧道—上海外环隧道于2003年6月21日通车,隧道全长736m,记者乘轿车从浦西入口到浦东出口只需1min,则轿车在江中管段行驶的平均速度为m/s。
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1.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学家是()A. 法拉第B. 欧姆C. 安培D. 奥斯特2.如图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足球踢出后向前飞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 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C. 足球离开脚后还能继续运动,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D. 空中飞行的足球上升到最高点时,若它所受力全部消失,一定是静止状态3.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 拦河大坝B. 茶壶C. 锅炉水位计D. 船闸4.人们常用“生沉熟浮”来判断饺子是否煮熟,煮熟后的饺子会漂起来的原因是()A. 饺子的重力减小了B. 饺子的重力和浮力都增大了C. 饺子的重力不变,浮力增大D. 饺子的重力和浮力都减小了5.如图所示,玩滑板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运动。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 人和滑板滑行的速度越快,惯性越大B. 人在滑板上滑行转弯的时候受到的合力不为零C. 人对滑板的压力和滑板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滑板底部安装有滚轮,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强6.下图所示的四种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 天平B. 镊子C. 钓鱼竿D. 钢丝钳7.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A. B.C. D.8.我国“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在返回地球匀速下降过程中,它的()A. 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B. 动能减少,势能不变,机械能增加C. 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D. 动能不变,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9.如图所示,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操作能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的是()A. 减少钩码的个数B. 将钩码悬挂点的位置向右移C. 保持拉力方向不变,将弹簧测力计向右移D. 保持弹簧测力计悬挂点的位置不变,使其向右倾斜10.如图装置中,物体A重100N,物体B重10N,在物体B的作用下,物体A在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如果在物体A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拉力的功率为10W,使物体B匀速上升3m所用的时间为(不计轮与轴之间的摩擦,不计轮重、绳重)()A. 6sB. 5sC. 4sD. 3s11.工人师傅利用如图所示的方式,用120N的拉力将重为300N的货物从图示位置匀速向上提升一段距离,货物上升速度为0.01m/s。
初中物理+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在答题卡上涂黑,选对的得2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所示,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
爱护盲道,关注盲人,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关于盲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盲道上凹凸不平的刻纹减小了鞋底的压强B.盲道上凹凸不平的刻纹减小了鞋底的受力面积C.盲道拐弯处的圆点状凸起增大了人对地面的压力D.盲道拐弯处的圆点状凸起减小了人对地面的压强2.暑假到了,某夏令营活动现场,教官带领学生们练习水上划船,如图所示,关于划船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船静止不动时,船没有受到力的作用B.用力向后划船,船向前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停止向后划船,船逐渐停止运动,说明力维持了物理的运动D.一旦出现学员落水,救生衣可以减小学员受到的浮力3.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
热心为班级做贡献的小明同学在门与门框之间垫上一块硬纸片,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合理是A.垫硬纸片前,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B.垫硬纸片前,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门受到的摩擦力C.垫硬纸片后,门没被风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大于门受到的摩擦力D.垫硬纸片后,门没被风吹开是因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了门受到的摩擦力4.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关于小孟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加速前进时,速度变快,惯性变大B.骑车转弯时没有加速和减速,小孟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C.骑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小孟由于惯性身体会向前倾D.自行车所受重力与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5.我国智能手机发展迅速,一部普通智能手机的重力约为A.1.5NB.0.15NC.15ND.150N6.三峡大坝建设5级船闸,让货船利用船闸来实现上下大坝的需求,下列选项中与三峡大坝通航原理不相同的是7.下列情景中,与大气压强无关的是8.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分别装有密度为ρ1、ρ2的两种不同液体,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在两容器中.小球静止时如图所示,两容器液面相平,两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F1>F2B.ρ1>ρ2C.甲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小于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D.甲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小于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9.杆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称址工具,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
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考试试卷和答案
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考试试卷和答案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1. 下列物体中,质量最大的是:A. 铅笔B. 铁球C. 棉花D. 空气2. 物体沿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大小不变B. 速度方向不变C. 加速度大小不变D. 加速度方向不变3. 下列能量中,属于机械能的是:A. 热能B. 光能C. 动能D. 化学能4. 如果两个物体质量相同,但速度不同,它们的动能大小:A. 相同B. 不同C. 无法确定D. 与速度无关5.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加速度大小不变B. 加速度方向不变C. 速度大小不变D. 速度方向不变二、填空题(共15分)1. 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_______状态。
2. 用力做功的物体是_______。
3.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等于物体的_______。
4. 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但速度的_______可以改变。
5. 把物体从高处抬起放下,物体的重力势能_______,动能_______。
三、简答题(共25分)1. 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条件是什么?2. 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3. 什么是动能?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4. 什么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四、计算题(共40分)1. 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水平运动,质量为2 kg,求物体的动能。
2. 一个物体质量为5 kg,抬高5 m,求物体的重力势能。
3. 一个小球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2 m,求小球的加速度大小。
4. 一个力为20 N的物体,用该力对物体做功15 J,求物体移动的距离。
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C4. B5. C二、填空题1. 静止2. 有力3. 总机械能4. 方向5. 减少,增加三、简答题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力的作用条件是有力的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存在接触或非接触的接触面。
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电流的单位是:A. 欧姆B. 瓦特C. 伏特D. 安培答案:D2.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一个导体:A. 电阻很大B. 可以传导电流C. 隔离电流D. 不能导电答案:B3.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千克,重力加速度是10米每秒平方,那么它的重力是:A. 1千牛B. 10千牛C. 100千牛D. 1000千牛答案:C4.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一个绝缘体:A. 可以导电B. 隔离电流C. 电阻很小D. 可以传导电流答案:B5.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一个电路中的电阻:A. 限制电流流动B. 提供能量C. 控制电压D. 改变电流方向答案:A6. 电阻的单位是:A. 安培B. 瓦特C. 欧姆D. 伏特答案:C7.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一个半导体:A. 可以传导电流B. 隔离电流C. 不导电D. 电阻很大答案:A8. 电压的单位是:A. 安培B. 千瓦C. 伏特D. 瓦特答案:C9. 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A. 静电力B. 电场C. 电势差D. 截面积答案:D10. 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一个电源:A. 转化电能B. 限制电流流动C. 改变电流方向D. 控制电压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0kg,重力加速度是10m/s^2,那么它的重力是___牛顿。
答案:10002. 电阻为10欧姆,电流为5安培,根据欧姆定律,该电路的电压为___伏特。
答案:503. 电阻为20欧姆,电压为100伏特,根据欧姆定律,该电路的电流为___安培。
答案:54.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0kg,重力加速度是10m/s^2,那么它的重力是___牛顿。
答案:5005. 电阻为5欧姆,电流为10安培,根据欧姆定律,该电路的电压为___伏特。
答案:50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解释什么是静电和动电。
答案:静电是指电荷在物体表面累积而未流动的情况,而动电是指电荷在导体中自由流动的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完整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B.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需要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2、如图所示,一个密封的圆台状容器,内装一定质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现把它倒置过来,则()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减小B.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C.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D.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减小3、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右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B.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D.两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4、图是同一弹簧两次受力的情景.通过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A.大小有关B.作用点有关C.方向有关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5、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维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显微镜6、如图展示了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景,哪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A. B. C. D.7、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A.振幅一定更大B.振幅一定更小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8、重力为25N的书包放在桌面上,用20N竖直向上的力提书包,此时书包受到的合力为()A.20N B.5N C.0N D.45N9、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实心小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8N。
把实心小球浸没在密度为0.8×103kg/m3的油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N,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球受到的浮力是2N B.小球的质量是0.8kgC.小球的体积是2.5×10-4m3D.小球的密度是3.2×103g/cm310、为了提高行车的安全性,有的汽车装有日间行车灯,如图所示.当汽车启动时,S1闭合,日间行车灯L1立即亮起,再闭合S2,车前大灯L2也亮起.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符合这一情况的是()A. B.C. D.11、对于图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B.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C.丙图中活塞向下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D.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12、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13、如图所示,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为p 甲和p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甲>p乙B.p甲=p乙C.p甲<p乙D.无法确定14、水平桌面上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M、N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两球状态如图所示,两容器内液面相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两小球所受浮力F M<F N B.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C.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D.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15、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米),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则()A.v甲<v乙,t一定为10秒B.v甲<v乙,t可能为30秒C.v甲=v乙,t可能为10秒D.v甲=v乙,t可能为30秒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如图所示,在1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 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B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________(选填“左”或“右”),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2、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________(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________(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一对平衡力.3、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__ m。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3.0分)1.某人用10牛的力在2秒钟内使物体移动了4米的距离,则()A. 他对物体所做的功一定是40焦B. 他对物体所做的功不一定是40焦C. 它的功率为20瓦D. 它的功率为80瓦2.如图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使弹簧秤的示数变为原来的,杠杆仍然平衡,可以()A. 增加两个钩码B. 减少三个钩码C. 把钩码向右移动一个格D. 把钩码向左移动一个格3.如图所示,小刚用滑轮组匀速提升一个重为400N的物体,物体匀速上升0.2m所用时间为1s,人拉绳的力F为150N,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2m/sB. 人拉绳做功的功率为90WC.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6.7%D. 匀速上升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不变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吸盘挂钩悬挂重物是利用了大气压强B. 钢笔吸入墨水是利用了大气压强C. 火车站上,人要站在以外,是由于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D. 如果没有重力,人们吃饭喝水都将变得无比困难5.关于大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同一地点的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B. 大气压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的C. 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准确测量大气压的数值D. 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的水银面上方有大气压6.2020年6月1日起,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要求骑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必须戴头盔,开车必须系安全带。
戴头盔、系安全带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其原因是在遇到交通事故时()A. 头盔能防止人头由于惯性而受到撞击B. 安全带能防止人体由于惯性飞出车外C. 头盔能减小人头的惯性,从而减小撞击力的大小D. 安全带能减小人体的惯性,从而减小撞击力的大小7.小明在饮料吸管中塞入一些细铁丝作为配重,并将一端封闭,制作了一只简易密度计;将其先后放入甲、乙两杯液体中,当密度计静止时,两杯中液体深度相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密度计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更大B. 密度计的刻度线,越往上标注的密度值越大C. 密度计放入后,乙杯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更大D. 适当减小配重,可以增大该密度计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使测量结果更精确8.2020年5月24日,珠峰高程测量队为登顶珠峰,测定珠峰高度,部分队员动身前往海拔7028米的C1营地。
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1.下列物体重力接近15N的是()A.人民英雄纪念碑B.一头牛C.一个中学生D.一只鸡答案:D解析:D【详解】A.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力约为5,故A不符合题意;610NB.一头牛的重力约为5000N,故B不符合题意;C.一个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故C不符合题意;D.一只鸡的质量约为1.5kg,重力约为15N,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一内壁光滑的竖直圆筒,筒底固定一根弹簧。
将一小球放置在弹簧上,静止时位于A点(如图乙)。
现将小球下压至B点,并用此处的装置锁定(如图丙)。
解锁后,小球向上弹出筒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乙中圆筒对桌面的压力小于图丙中的压力B.图乙中圆筒的重力与桌面对圆筒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图丙中小球开始运动到脱离弹簧的过程中速度先变大后变小D.图丙中小球开始运动到脱离弹簧的过程中速度一直变大答案:C解析:C【详解】A.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图乙、丙对桌面的压力相等,都等于圆筒、弹簧和小球的总重力,故A错误;B.图乙中圆筒、弹簧和小球的总重力与桌面对圆筒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 错误;CD.释放后,小球开始运动到脱离弹簧的过程中先是弹力大于重力,到达A点时弹力等于重力,然后到脱离弹簧前重力大于弹力,所以小球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故D错误,C 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滑滑梯是我们儿时喜欢的游戏,下列对小梦滑滑梯过程分析正确的是()A.下滑过程中,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小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若滑梯表面绝对光滑,下滑过程中小梦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C.小梦躺着比坐着下滑受力面积大,增大了摩擦力D.下滑过程中,小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A解析:A【详解】A.下滑过程中,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小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若滑梯表面绝对光滑,小梦将做加速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所以下滑过程中小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B错误;C.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压力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小梦躺着比坐着下滑受力面积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压力大小没有变化,所以摩擦力不变,故C错误;D.下滑过程中,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与重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小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word完整版)【期末试卷】八年级物理-2017-2018学年下学期(附答案).docx
考试时间: 90 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 6 小题,共 12 分)1.下列估计中,与实际偏差较大的是()A 人奔跑的速度约为8m/sB 人体正常温度约为37℃C 将一袋 10kg 的大米从地面抗到肩上,做功约15JD 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大约为500N2.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它可达到的最大下潜深度为7km,具有无动力下潜上浮先进技术,具有近海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多项先进功能,其中“深海潜水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主要是在潜水器两侧配备 4 块压载铁,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调整。
海水密度近似为水的密度,g 取 10N/k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潜水器在水面下处于悬停时,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与浮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若潜水器最快下潜的速度是43m/minC 水下 7km 处水产生的压强近似相当于700 个大气压D深海潜水器采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与潜艇上浮的原理一样3.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将小球系在橡皮筋一端,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的 O 点上, M 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球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N 点是小球从O 点自由释放后所能达到的最低点。
关于小球运动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从 O 点到 M 点的过程中,球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B 从 O 点到 M 点的过程中速度增大,因为球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C 运动到 N 点时,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 运动到 N 点时,球对橡皮筋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4.有一空心球,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整个球体积的一半。
将此球放入水中,稳定后恰有34的体积浸入水中,如果此球是实心的(与空心球为同种物质组成),放入水中将会()A 漂浮在水面B 下沉到水底C 悬浮在水中D 无法判断5.如图所示,轻质细绳将物体A、 B 通过两个定滑轮分别连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其中 G A=10N,G B=100N,B 是边长为20cm 的正方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B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C B 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为100ND B 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为 2.25× 103Pa6.如图所示,物重 G 为 2000N,小红用 800N 的拉力花2s 的时间把物体沿斜面匀速移动了4m,提升高度h 为 2.5m(不计滑轮、细绳重,不计细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FA 拉绳子自由端的速度4m/sB 拉力所做的功大小为5000JC 物体受到斜面对它的摩擦力为1150N hD 整个系统的机械效率为78.125%二、多选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7.由做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理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D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8.如图所示,一水平传送带始终匀速向右运动,现把一物块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左侧,物块将随传送带先做匀加速运动后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在此过程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整个过程中,物块一直受摩擦力的作用B整个过程中,物块的机械能先增大后不变C当物块匀速时,物块没有惯性D当物块匀速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块不受力的作用9.如图甲所示,盛有液体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如图乙所示,用细线栓一铝块,将铝块的一半浸在液体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改变了80Pa;如图丙所示,将细线剪断,铝块沉到容器底部,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又改变了460Pa,容器的底面积为 100cm2,铝 =2.7g/cm 3,g 取 10N/k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铝块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是0.8NB 铝块的体积是 200cm3C 铝块沉底时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 4.6ND 液体的密度是 0.8g/cm 310.工人师傅利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式,将重均为 300N 的货物从图示位置向上缓慢提升一段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3)如图③所示,用手指轻叩课桌,使正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则能听到叩击声.这个实验表明:________(4)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5)如图⑤所示,我们把水倒入瓶中时,通常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断瓶中水的多少.【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由高变低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真空不能传声音调变化【解析】【详解】(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所以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敲击瓶子时,声音主要是瓶身和水柱振动发出的,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从左向右敲打瓶子,音调由高变低;(3)敲课桌的另一端的时候,耳朵贴在桌面上是靠固体传播声音;耳朵离开桌子的时候靠空气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所以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则能听到叩击声.(4)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经过科学推理可得:真空不能传声;(5)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2.小玉所在物理实验小组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动,发声时,感觉梳子在振动。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 .(4 分)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的常见伴奏乐器有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不同,分辩出是哪种乐器在演奏。
乐手演奏琵琶时手指不断改变在弦上的按压位置,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 .(4 分)10 月3 日晚,杭州亚运会女子4×100 米接力决赛中,我国女子短跑接力队,交接棒时,为保证交接顺利(选填“运动”或“静止”);最终裁判员是通过(选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
3 .(2 分)在通常情况下,火箭中使用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气态的,但罐装到火箭中时是液态的的方法使这些气体液化的。
4 .(2 分)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画面奇丽壮美。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其实是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发生了所成的像。
(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5 .(2 分)晾晒衣服时,人们通常将湿衣服展开,放在太阳下的通风处6 .(2 分)如图,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F 为凸透镜的焦点,请在图中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不考虑薄凸透镜对光的反射)7 .(2 分)如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 m。
8 .(4 分)凸透镜成的虚像与平面镜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且(选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凸透镜所成虚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平面镜所成虚像的大小与有关。
9 .(2 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则图像中的(选填“A”或“B”)表示乙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0 .(4 分)如图所示,杯中装有60cm3的某种液体,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90g,打开龙头,当注入的液体体积为200cm3 时,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250g ,则液体的密度为kg/m3 ,杯子的质量为g。
11 .(3 分)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叶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进行实验D .得出结论12 .(3 分)以下测量中,三次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A .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B .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C .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D .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鹅卵石的体积13 .(3 分) “镓”是一种奇特的稀有金属,它的熔点很低,只有29.8℃,被称为“半导体工业新粮食”。
物理八年级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物体所含叫做物体的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2.周末小明和爸爸来到友兰湿地公园玩,他们坐上脚踏船在河中徜徉,小明用力蹬螺旋桨脚踏板,小船的运动速度变快,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小船的质量(选填“变大”或“不变”).3.晚上小明家楼上的孩子正在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产生的.琴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他关上窗户,这是在控制噪声.4.如图所示,电视屏幕上正播放出一幅美丽的彩虹图象,彩虹是光的现象形成的,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多彩画面,是由(选填“红黄蓝”或“红绿蓝”)三基色光混合而成的.5.小明站在平面镜前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叹由于长期没有注意健康用眼,早早就戴上了近视眼镜,她戴的眼镜对光起(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小明在镜中能成像,是因为光从他身上向镜面后发生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6.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侧.7.神州十一号返回舱下降到离地面只有一米时,”舱底的反推发动机点火,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燃气,返回舱下降的速度进一步降低”,这个现象说明了.返回舱落地后把地面砸了个坑,这说明力能使物体的.8.把一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如图所示,稳定后测力计的示数为N,则该物体的质量为g.(g=10N/kg)9.铅笔和圆珠笔是好朋友,都爱在纸上“玩”,不同的是,铅笔在纸上“滑”,圆珠笔在纸上“滚”.(选填“铅笔”或“圆珠笔”)与纸面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把它们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选填“受”或“不受”)摩擦力的作用.10.重力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假如失去了重力,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写出一个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现象:.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A.18nm B.18mm C.18cm D.18dm1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1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1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C.超声波清洗机D.真空罩中的闹钟15.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B.折射成像的有①③⑤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16.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束来引导掘进机B.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C.空游泳池中注水后,看起来变浅了D.海市蜃楼17.一瓶矿泉水被小华喝了一半,则剩下部分水的密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18.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给自行车的车轴处加润滑油B.汽车轮胎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C.缝衣针的表面做得很光滑D.为了移动重物,在它下面垫上圆柱形钢管19.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照相机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蜡烛的像向上移动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20.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了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C.2~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5~7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21.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22.请你画出图中乒乓球此时所受力的示意图.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4分)23.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小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在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得出的结论.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2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的玻璃板做实验;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关系.(2)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电池A,移动玻璃板后的电池B,直到看上去电池B与电池A的像.(3)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4)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25.某中学环保小组在唐河边取适量河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河水密度的测量:(1)小明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直至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河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河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g,然后再将烧杯中的河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河水的密度为g/cm3.③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河水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丁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③把河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和河水的总质量为m3;④则河水的密度表达式ρ=(纯净水的密度用ρ0表示);⑤小亮测算河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三种物理方法中的A.控制变量法B.等量代替法C.类比法.26.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选用以下能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形状相同的木块和铁块、表面平整的长木板、弹簧测力计等.小明做的部分实验如表所示(实验时,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序实验方法图示号1把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2把铁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铁块,使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3木块在下,铁块在上叠放在一起后放到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们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小明发现,三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均不相同,即F1≠F2≠F3,且F1<F3.(1)比较1、3两次实验,由F1<F3得出的结论是;(2)比较1、2两次实验,根据F1≠F2,小明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小明得出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是.(3)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把摩擦力的大小转换为.为了保证转换的正确性,实验中采取的措施是.(4)小明想:木块表面粗糙还是铁块表面粗糙?请你利用现有器材增加一次实验,解决小明的问题.写出实验方法和结论:方法;结论.五、综合应用题(每题10分,共20分)27.小明暑假到三门峡旅游,给酷爱书法艺术的爷爷买了一个澄砚台,如图所示,他听说澄砚台是用黄河泥陶制成的,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砚盖的质量为88.8g,再把砚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29.6g,求:(1)这个砚盖的体积是多少?(2)请你帮小明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3)若测得整个澄泥砚的质量是318g,则该澄泥砚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4)小明发现在操作过程无误、测量方法正确,所用测量器材完好的情况下,测得澄泥砚所用材料的密度总是偏大,你认为的原因是.28.大明开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1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波信号,2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则:(1)以汽车为参照物,测速仪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该测速仪(选填“能”或“不能”)探测“天宫二号”在太空中的运行速度.(2)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km/h?(3)汽车以此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为多少km?(4)若大明乘车行至某隧道前,看到路边有如图2所示信息,据此可知,根据交通规则,车(车长可忽略)通过隧道的时间至少需要多少分钟?2016-2017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考点】22:质量及其特性.【分析】本题弄清质量的定义、单位,明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就能轻松解题.【解答】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故答案为:物质的多少;千克(kg).2.周末小明和爸爸来到友兰湿地公园玩,他们坐上脚踏船在河中徜徉,小明用力蹬螺旋桨脚踏板,小船的运动速度变快,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小船的质量不变(选填“变大”或“不变”).【考点】6G:力的三要素;22:质量及其特性.【分析】①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②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解答】解:小明用力蹬螺旋桨脚踏板,小明用的力变大,小船的运动速度变快,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小船的质量不变.故答案为:大小;不变.3.晚上小明家楼上的孩子正在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琴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他关上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考点】91:声音的产生;9L: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①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②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人耳处、传播过程中和在声源处进行减弱.【解答】解: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优美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小明为减小噪声关上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振动;传播过程中.4.如图所示,电视屏幕上正播放出一幅美丽的彩虹图象,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多彩画面,是由红绿蓝(选填“红黄蓝”或“红绿蓝”)三基色光混合而成的.【考点】AP:光的色散;AQ: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分析】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是按照三原色的不同比例合成各种色光.【解答】解:彩虹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色彩是有光的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合成的.故答案为:色散;红绿蓝.5.小明站在平面镜前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叹由于长期没有注意健康用眼,早早就戴上了近视眼镜,她戴的眼镜对光起发散(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小明在镜中能成像,是因为光从他身上向镜面后发生了镜面(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考点】BA: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A9:镜面反射.【分析】(1)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平面镜表面光滑,可使反射光线射向集中的方向,属于镜面反射.【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为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小明能在镜中能成像,是因为光从他身上向镜面后发生了镜面反射,光线射向比较集中的方向.故答案为:发散;镜面.6.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右侧.【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解: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其构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即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相当于将铅笔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能看到铅笔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即当铅笔大于该“凸透镜”的1倍焦距后,即成倒立的像(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你会看到笔尖指向会改变,即指向右侧.故答案为:放大;右.7.神州十一号返回舱下降到离地面只有一米时,”舱底的反推发动机点火,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燃气,返回舱下降的速度进一步降低”,这个现象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返回舱落地后把地面砸了个坑,这说明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改变.【考点】6I:力作用的相互性;6F: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必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解答】解:(1)返回舱内发动机向下喷气,对空气施加向下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会对返回舱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加而减速下降.(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落地形成的大坑,发生了形变,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故答案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形状改变.8.把一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如图所示,稳定后测力计的示数为 1.6N,则该物体的质量为160g.(g=10N/kg)【考点】7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78:重力的计算.【分析】(1)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线相垂直;(2)在得出物体的重力后,再利用公式G=mg,可以求出物体的质量.【解答】解:读数可知,弹簧测力计将1N分成了5份,其分度值就是0.2N,故其示数为1N+0.2N×3=1.6N;根据G=mg得,m===0.16kg=160g.故答案为:1.6,160.9.铅笔和圆珠笔是好朋友,都爱在纸上“玩”,不同的是,铅笔在纸上“滑”,圆珠笔在纸上“滚”.铅笔(选填“铅笔”或“圆珠笔”)与纸面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把它们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不受(选填“受”或“不受”)摩擦力的作用.【考点】7H:摩擦力的种类.【分析】根据摩擦力的种类和物体与接触面的关系对摩擦力进行分类.【解答】解:因为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发生相对滑动,因此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而圆珠笔在纸上写字时,是利用圆珠在纸上滚动,因此圆珠笔在纸上写字时的摩擦是滚动摩擦.把它们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故不受摩擦.故答案为:铅笔;不受.10.重力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假如失去了重力,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写出一个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现象:人就会漂浮在空中.【考点】76:重力.【分析】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正是因为有了重力,我们才可以在地上走、在床上睡,正是因为有了重力,月球才会以一定的距离围绕地球转动,如果没了重力,那么原来一些现象就会乱了套.【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人能在地面上行走,是因为人受到重力的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了重力,则人就会漂浮在空中;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水受到重力的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了重力,则水就不会向低处流了,而是漂浮在空中;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包裹着地球,这是由于大气受到地球重力的缘故,如果地球上没有了重力,则空气就会逃离地球,地面附近没有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了.故答案为:地球;人就会漂浮在空中.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A.18nm B.18mm C.18cm D.18dm【考点】63:长度的估测.【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180mm=1.8×108nm左右.故选C.1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考点】64:长度的测量.【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解答】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5cm.故选:C.1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考点】9F:响度.【分析】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解答】解: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故选B.1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C.超声波清洗机D.真空罩中的闹钟【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故选D.15.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B.折射成像的有①③⑤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考点】A6:光的反射;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2)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来分析此题.【解答】解:①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属于虚像的是②③;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故只有选项C正确.故选C.16.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束来引导掘进机B.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C.空游泳池中注水后,看起来变浅了D.海市蜃楼【考点】A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解答】解:A、开凿隧道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B、平静的水面能形成岸上景物清晰的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B错误;C、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故C错误;D、海市蜃楼是由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17.一瓶矿泉水被小华喝了一半,则剩下部分水的密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考点】28:密度及其特性.【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解答】解:一瓶矿泉水喝掉一半后余下半瓶,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但仍是水,所以密度不变.故选C.18.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给自行车的车轴处加润滑油B.汽车轮胎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C.缝衣针的表面做得很光滑D.为了移动重物,在它下面垫上圆柱形钢管【考点】7I: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解答】解:A、给自行车的车轴处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B、汽车轮胎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符合题意;C、缝衣针的表面做得很光滑,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C不合题意;D、为了移动重物,在它下面垫上圆柱形钢管,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有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__(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____________ m/s.【来源】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小0.033【解析】【分析】【详解】(1)利用速度公式v=st.(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中知s AC=10.0cm,t AC=3s,v AC=ACAC 10.0cm3sst==3.3cm/s=0.033m/s.【点睛】(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st测量;(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项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目的是__________;(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 =_________cm 、v AB =_________m/s ;(4)小车到达C 点后,没有立即停止计时,而是过了一会才停止计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AC 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5)AB 、BC 以及AC 各段速度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用“v AB ”、“v BC ”和“v AC ”表示);(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车在做_____(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速度越来越_______。
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其()A. 加速度为零B. 速度变化C. 运动状态改变D. 受到非平衡力答案:A2. 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物体具有惯性?()A. 抛出物体后,物体继续向上运动B. 紧急刹车时,人向前倾倒C. 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不会滑动D. 用力拉弹簧,弹簧长度变长答案:A3.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A. 299,792,458 m/sB. 149,000,000 m/sC. 587,000,000 m/sD. 3×10^8 m/s答案:A4. 下列哪种现象是光的折射?()A. 平面镜成像B. 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浅C.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D. 影子的形成答案:B5.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这是()A. 热传导B. 热辐射C. 热对流D. 热力学第一定律答案:A6. 下列哪种现象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A. 滚摆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B. 压缩空气做功,空气温度升高C. 物体从高处下落,速度变快D. 摩擦生热答案:D7. 下列哪种单位用于测量长度?()A. 千克(kg)B. 米(m)C. 秒(s)D. 牛顿(N)答案:B8. 下列哪种现象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A. 抛出物体后,物体继续向上运动B. 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不会滑动C. 用力拉弹簧,弹簧长度变长D. 物体悬挂在绳子上,绳子产生弹力答案:A9. 下列哪种单位用于测量时间?()A. 千克(kg)B. 米(m)C. 秒(s)D. 牛顿(N)答案:C10. 下列哪种现象是浮力的应用?()A. 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不会滑动B. 用力拉弹簧,弹簧长度变长C. 物体悬挂在绳子上,绳子产生弹力D. 物体在液体中浮动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加速度为______。
答案:零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物理八年级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以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2.以下估测与实际相符的是()A.人感觉舒适的室温为37℃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m/sC.正常成人午餐吃米饭约4kg D.手指甲的宽度约1.0mm3.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四个步骤,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如图所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那么,对接后的“神舟八号”飞船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A.月球 B.地球C.太阳 D.“天宫一号”飞行器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D.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也相同5.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6.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B.盛夏,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清凉,是蒸发的原因C.深秋,时有白霜生成,是凝固所致D.隆冬,冰冻的衣物晾干,为升华现象7.下列关于成像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针孔照相机能得到倒立的像B.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都是物体的虚像C.有时摄影师让我们离他近些,是想让底片中的像更大D.平面镜能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是因为像比物体离镜子更远8.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A.B.C. D.9.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逐断放掉容器中的水,器底的光斑将()A.向右移动 B.向左移动 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10.小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A.10:21 B.21:10 C.12:01 D.10:5111.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12.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13.如图所示,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竖直放置,乙倾斜放置,此时液面恰好相平,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无法判断14.用同种金属制成的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球,其中有一种是实心的,有一种是空心的.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金属球是空心的B.甲、乙两种金属球的质量之比为5:3C.空心的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3D.空心的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5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5.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使其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这是用法来说明鼓面在振动.16.听到铃声我们自信地走进考场,说明声可以传递;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可以传递.17.晶晶站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自己的像,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当她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8.如图1中物体A的长度是cm,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是℃.19.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于,当水滴滴到图中(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20.西昌邛海是我省第二大淡水湖泊,邛海海湿地公园更是一处集休闲和防护相结合的超级湿地景点,邛海“水清鉴人”,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而形成人的(选填“实像”或“虚像”);漫步河畔,看到湖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的缘故,秋日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雨后的天空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彩虹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21.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2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页面上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折射角的大小为.23.体积为100cm3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为g(冰的密度为0.9×103kg/m3)24.用质量均为1千克的水和甲液体(甲液体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配制密度为0.9×103千克/米3的乙液体.则最多能配成乙液体千克.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6分)25.如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26.请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27.如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9分)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由图1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cm.(2)若实验中发现光屏上像的位置如图2所示,应将光屏向(填“上”或“下”)调整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当蜡烛距凸透镜18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立、的实像,(填光学仪器)就是根据这个成像规律工作的.(4)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的大小将变.29.如图,是小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小玮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论怎样移动蜡烛,像和物都不能完全重合,则原因可能是:.(4)小玮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确定像的位置后测出了一组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即得出实验结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你认为小玮的做法是否合理?.理由是:.30.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1)锡的熔点是,凝固点是.(2)在BC段,锡处于状态;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锡处于态;(3)锡的熔化用了min,它熔化过程中要热,但温度.31.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用托盘天平已测得矿石的质量是175g(2)因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cm3.(3)矿石的密度是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五、计算题(共2小题,32题5分,33题6分,共11分)32.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前20s内通过的路程是240m,后40s内通过的路程为640m.求:(1)汽车在前20s、后40s平均速度为多少?(2)汽车通过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1位小数)33.某人从江南玛瑙市场拾到一块原石,他找来一个装满水后总质量为250克的烧杯;把该原石放入烧杯中,溢出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350克,取出石块后总质量变为220克.求:(1)溢出部分水的质量;(2)原石的密度.2015-2016学年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以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考点】机械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而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解答】解:“行星转动”、“骏马奔腾”、“枯叶飘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鲜花怒放”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B.【点评】此题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进行考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2.以下估测与实际相符的是()A.人感觉舒适的室温为37℃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m/sC.正常成人午餐吃米饭约4kg D.手指甲的宽度约1.0mm【考点】温度;质量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正常成年人午餐吃米饭不超过400g=0.4k g.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手指甲的宽度在1cm=10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3.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四个步骤,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如图所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那么,对接后的“神舟八号”飞船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A.月球 B.地球C.太阳 D.“天宫一号”飞行器【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专题】推理法.【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运动方向和快慢都相同的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解答】解:“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州八号”是静止的.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选择,不仅考查基本知识,还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D.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也相同【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植树造林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②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响度不但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正常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B、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故B正确.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而不是20Hz~2000Hz.故C错误.D、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不一定相同,因为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学一些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综合题.也是中招的热点.5.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考点】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同样的力说明声音的响度相同,同是C调音符4,说明音调也相同;但钢琴声和手风琴声在音色上有很大的区别;即音色不同;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6.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B.盛夏,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清凉,是蒸发的原因C.深秋,时有白霜生成,是凝固所致D.隆冬,冰冻的衣物晾干,为升华现象【考点】蒸发及其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专题】应用题.【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正确,不合题意.B、电风扇转动时,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加快,从而加快吸收人体更多的热量.正确,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错误,符合题意.D、冰冻的衣物变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决此题要求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7.下列关于成像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针孔照相机能得到倒立的像B.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都是物体的虚像C.有时摄影师让我们离他近些,是想让底片中的像更大D.平面镜能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是因为像比物体离镜子更远【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A、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知道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我们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成实像时,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大.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解答】解:A、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利用针孔照相机能得到倒立的实像,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站在岸边我们看到的水里的物体,是由从水中折射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摄影师让我们走得离他近些,物距减小,所以成的像更大.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本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成像的不同情况,平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规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8.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A.B.C. D.【考点】蒸发及其现象.【专题】应用题;图析法.【分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合题意,D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蒸发特点和现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从而错选了B,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9.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逐断放掉容器中的水,器底的光斑将()A.向右移动 B.向左移动 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光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当打开阀门,容器里的水逐渐流出的过程中,但入射点逐渐降低且向左移动,折射光线照射在容器底的光斑会逐渐向左移动.【解答】解:当水位在a时,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在容器底部形成一个光斑在P点,当打开阀门,容器里的水逐渐流出的过程中,但入射点逐渐降低到b时,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在容器底部形成的光斑在P′点,所以在水逐渐流出的过程中,光斑将向左移动,如图所示: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注意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的,折射光线向下偏折.10.小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A.10:21 B.21:10 C.12:01 D.10:51【考点】平面镜的应用.【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由像再做出物,还原实际图象后再读时间.【解答】解:根据平面镜中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规律,可以通过对称性由像做出物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因此实际时间为:10.51,故C正确.也可以利用对称性规律,从像的背面去直接读取.故选D.【点评】该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性,对于给出钟表在镜面中的像,来读取时间问题可以把试卷反过来直接去读.11.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解答】解:由题干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12.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考点】匀速直线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知v甲===0.2m/s,乙的速度v乙===0.1m/s,v甲>v乙,故A正确.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故C 错误、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13.如图所示,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竖直放置,乙倾斜放置,此时液面恰好相平,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无法判断【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先根据图判断两液体的体积关系,再根据ρ=判断两液体的密度关系.【解答】解:由示意图知,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液面相平时,乙试管中液体的体积较大,已知两种液体质量相等,由公式ρ=可知:乙液体的密度较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得出两者的体积关系.14.用同种金属制成的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球,其中有一种是实心的,有一种是空心的.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金属球是空心的B.甲、乙两种金属球的质量之比为5:3C.空心的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3D.空心的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5【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天平的使用.【专题】推理法.【分析】(1)根据“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可知3个甲球的质量正好等于5个乙球的质量,由此可得则甲球是实心的,乙球是空心的,进而可对选项AB作出判断.(2)求出总体积等于甲球的体积V,乙球的实心部分体积V2=V2=,则空心部分V3=V﹣V2,然后求出空心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比,即可对选项CD做出判断.【解答】解:“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可得3m甲=5m乙,即=,因m甲重,二者体积相等,所以甲球是实心的,乙球是空心的;总体积等于甲球的体积V=乙球的实心部分体积V2=,空心部分V3=V﹣V2=﹣=,空心金属球中实心部分体积与空心部分的体积比:==.空心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比:==.综上分析,选项ABD正确.故选ABD.。
物理期末考试卷(八年级)及答案
物理期末考试卷(八年级)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1.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速度的正确方式?A. 路程/时间B. 力/质量C. 能量/功D. 高度/重力2. 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下列哪个陈述是正确的?A. 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B.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下落速度C.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力无关D.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高度无关3. 力的单位是什么?A. 秒(s)B. 米(m)C. 千克(kg)D. 牛顿(N)4. 下面哪个选项是描述加速度的正确方式?A. 速度/时间B. 力/质量C. 能量/功D. 距离/时间5. 对于下列哪种运动,物体的速度保持恒定?A. 匀加速直线运动B. 自由落体运动C. 抛物线运动D. 匀速直线运动6. 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以下哪个陈述是正确的?A. 物体一定是静止的B. 物体一定具有匀速运动C. 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D. 物体的速度会逐渐减小7.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力的正确方式?A. 质量/加速度B. 质量/速度C. 质量/密度D. 质量/体积8.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什么定律?A. 作用力定律B. 加速度定律C. 保持状态定律D. 作用-反作用定律9. 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的正确方式?A. 力和加速度成正比B. 力和加速度成反比C. 力和加速度无关D.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不确定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动量的正确方式?A. 速度/时间B. 质量/时间C. 力/质量D. 质量/速度第二部分:填空题(共30分,每小题3分)1.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_______。
2.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_______。
3. 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总动量 _______。
4.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每个作用力都伴随一个 _______。
5. 动量的单位是 _______。
第三部分:解答题(共30分)1. 请简要描述牛顿第三定律,并给出一个例子。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⑴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此实验说明。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 o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理由是。
【答案】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解析】【分析】【详解】⑴田⑵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腐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⑵⑶⑷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⑸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⑹⑺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
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2.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2020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 机械运动
【答案】 匀速直线运动不合理。用10cm长试管做实验,气泡运动时间短,实验误差较大。由图像可知不同气泡的速度各不相同,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解析】【ຫໍສະໝຸດ 析】【详解】(1)[1]测量物体速度的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
(2)[2]由表中数据在图中标出对应点,然后用圆滑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3]通过描点、连线作出的图像可知,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都相等,所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4]晓彤的实验中选择的试管太短,气泡运动时间太短,不便于测量,误差大,而且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三个气泡的速度本来就不相同,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4)由图知,小车从A到C的路程: , ,
则全程平均速度是 ;
(5)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小;0.48m;3s;0.29m/s;大。
2.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 cm、内径10 mm的均匀玻璃直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在管的下方用注射器注入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
【答案】v= s/t小0.48m3s0.29m/s大
【解析】
【详解】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由B到C小车的路程: ;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________
【来源】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1mm3.12(3.11~3. 14皆可)0.310.81不相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如图,每大格表示1cm,每大格分为10小格,则分度值为1mm;故10圈读数为3.12cm,则铜丝直径为:0.31cm。
(2)[4]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时间为
[5][6]小球摆动20次与脉搏跳动25次所用时间相同,为
t2=0.8s×25=20s
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
细线在接触挡板后,线速度和轨道半径均发生变化,则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也将发生变化,故摆动1次所用时间不相同。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使斜面坡度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目的是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3)若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c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
(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学质量检测)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小雪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请你用“实心圆点”在图中标出不同时刻气泡的位置,并将这些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_________)
时间t/s
路程s/cm
0
0
4
12
8
24
12
36
16
48
20
60
(3)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小气泡的运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填“陡”或“缓”)些。
(4)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 较小延长12小于C
【解析】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
(2)[2][3]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3)[4]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
s1=60cm,
所用时间
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2cm/s;
[5]上半程的时间
tAB=3s,
下半程的时间
tBC=2s,
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等,
tAB>tBC,
由v= 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6]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即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图象C符合题意,故选C。
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铜线的直径。他将铜线在笔直的木棍上紧密排绕了10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其宽度,如图甲所示。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10圈铜线的宽度为_____cm,铜线的直径为_________cm。
(2)小明同学测得自己的脉搏1min跳动75次,则他脉搏每跳动1次的时间是_______s。接着他把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表”测摆(如图乙所示)的时间,小球摆动20次,脉搏刚好跳动25次,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s。若在细线的摆动线路上水平放置一固定挡板,小球摆动将如图丙所示,比较乙与丙实验,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应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