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诗品

合集下载

《诗品》读后感

《诗品》读后感

《诗品》读后感《〈饮酒·其五〉读后感》一、原文:《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衍生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人境”:人世间。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南山”:一般指庐山。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世俗追名逐利生活的厌弃。

情感上,诗中充满着悠然自得的情绪,诗人隔绝尘世的喧嚣,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表现手法上,它非常巧妙。

首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设下悬念,然后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答,强调心灵上对世俗远离的重要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堪称绝句中的经典,诗人在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南山,这种自然的动作在诗人笔下充满了诗意,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完美展现出来。

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又进一步烘托了这种宁静氛围,并且蕴含着一种要像飞鸟归巢一样回归自然的潜在寓意。

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留在心中的真意不必言说,也难以言说。

四、作者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归隐田园。

他的诗歌一般分为田园诗和抒情咏怀诗等类型,田园诗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和质朴的农村生活,展现出他对宁静、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他的诗风平淡自然,很有韵味。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喧嚣的城市里整天忙碌奔波的我,内心疲惫不堪。

有一次回到老家农村度假,看着那宁静的田野,space;忽然就理解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的意境。

这里虽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但是只要自己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功名利禄的干扰,一样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享受到那片刻的惬意。

例子二:朋友小明最近很是烦躁,觉得职场竞争压力太大,他向我吐露心声。

诗品评价李贺风格特点

诗品评价李贺风格特点

诗品评价李贺风格特点
李贺的诗歌风格特点可以用"悲冷凄苦"来形容。

他的诗歌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

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

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

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

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一、简介《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的一部著作,初创于唐代,经过宋朝以来的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它对古代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为了后世文人和学者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

二、意境韵律类1. 丰富多彩的意境古代诗歌中,意境是诗人通过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二十四诗品》在评价诗歌时,将意境的丰富多彩视为一个重要标准。

优秀的诗歌应当能够通过运用形象的描写、鲜明的对比以及隐喻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冲击。

2. 和谐的韵律韵律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十四诗品》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当具备和谐的韵律,并且能够通过韵律的运用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韵律的优美与和谐能够使诗歌达到音乐般的效果,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情感表达类1. 真实的情感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二十四诗品》认为,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表达出诗人真实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反映出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这种真实的情感可以使诗歌更加触动人心。

2. 深邃的意蕴优秀的诗歌应当具备深邃的意蕴,即通过凝练的语言和艺术的形象表达,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这种深邃的意蕴不仅能够提升诗歌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四、艺术技巧类1. 生动形象的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十四诗品》认为,诗歌中的描写应当能够通过形象的直接传递,将人物、景物等事物的外在和内在特征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2. 优美的修辞手法修辞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十四诗品》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当能够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效果更加抓人。

五、审美观点类1. 协调统一的整体效果诗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要使诗歌具有艺术的价值,需要将诗歌的各个方面协调统一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效果。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总目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总目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总目1、《诗经今注》高亨注1980年12月1版1次大32开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极多,著作如林。

高亨研究先秦文学卓有成就,本书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成果,有许多地方别具识见,并对每篇加以说明注释。

2、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1996年12月1版1次1997年4月1版2次大32开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

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

3、司马相如集校注,西汉,司马相如著金国永校注1993年8月1版1次大32开 122页平4.75元精7.90元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于汉赋有开创之功。

他的大赋侈肆闳丽,被扬雄誉为“不似从人间来”,成为后人模仿的宏篇;他的骚体赋委宛缠绵,被朱熹誉为“古妙最近楚辞”,开后世抒情小赋的先河;他的散文苍劲沈雄,被刘勰誉为有“骨”。

本书以明末张氏刊本《百三名家集•司马文园集》为底本,收司马相如全部传世之作,按体裁序次,加以解题校注。

4、扬雄集校注,汉,扬雄著张震泽校注1993年11月1版1次大32开扬雄是西汉重要的文学家,前人常把他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

扬雄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辞赋,他的四篇大赋创立了汉赋的蕴藉风格,四言体小赋,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所发展,语言浅近自然,不像大赋多用奇文怪字。

他还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连珠。

本书辑集扬雄赋、文、书、颂、诔、箴等57篇,为现存扬雄文集中最完备的一种。

书末附《扬子云轶事》、《扬雄佚作目》和《扬雄年表》。

5、阮籍集,魏,阮籍著李志钧等校点1978年5月1版1次大32开阮籍是魏晋间的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

本书以明代陈德文、范钦刻《阮嗣宗集》为底本,进行校点,是研究阮籍和魏晋时期文学、哲学的参考资料。

6、陶渊明集校笺,晋,陶潜著龚斌校笺1996年12月1版1次2005年9月1版3次大32开本书以陶澍注《陶靖节集》为底本,以宋绍熙曾集刻本等多种有价值的本子校勘。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钟嵘诗品_2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钟嵘诗品_2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钟嵘诗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被誉为齐梁文苑诗坛“奇葩双树”之一的钟嵘《诗品》,第一次较为具体地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诗学的审美标准,并形成特定涵义的审美理论。

一、“滋味说”探源“味”的概念起源于饮食,先秦时期,味的含义主要是指味觉及其所带来的生理快感,与声色等而视之。

《吕氏春秋•仲春纪•情欲》:“故耳之欲无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无味,情也。

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皇帝,其欲桀纣同。

”这说明味只是一个表示生理感受的词语,还没有同艺术联系起来。

但古人又认为,饮食之味实蕴有审美的因素在内,《说文解字》训“味”为“滋味”也,“滋味”不仅指咸、酸、苦、辣诸般味道,还特指能引起人的愉悦心理的味感,这种味感里面即包含美感的成分。

《论语•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以“肉味”来比喻音乐有韵味,孔子把听乐时心理上所产生的美感与甘美的肉味在生理上所获得的快感加以类比,认为前者超过了后者,并对音乐有如此大的美感效力感到十分惊奇。

孔子已经初步感觉到诗歌、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开了后世以“味”即以美感论诗乐的先河。

魏晋以来,诗章勃兴,“味”开始同诗歌等文学创作发生了直接关联,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第一个明确地用“味”来说明艺术感染力的是陆机的《文赋》,把“味”引进了文艺鉴赏的专论中,他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陆机之论,应是从《乐记》之文中获得启示,用肉味来譬喻诗文,雅而不艳,他认为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有美质又有文采的文章,才能产生真味、余味,给人以美感。

陆机之后,画家宗炳在文艺领域进一步发展“味”的理论,直接把“味”这个概念引入审美理论,提出了“澄怀味象”的命题。

之后的刘勰亦谈到了“味”,《文心雕龙•宗经》篇谈运用旧典能“馀味日新”,《隐秀》篇谈有滋味的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美感。

钟嵘《诗品》精彩书摘

钟嵘《诗品》精彩书摘

钟嵘《诗品》精彩书摘《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一部文学评论专著,该书主要对古代诗歌作品进行了分类和评价。

在《诗品》中,钟嵘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提出了自己对于诗歌品评的观点,对于古代诗歌发展的规律和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诗品》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下面是一些精彩的书摘,展示了钟嵘对于古代诗歌的独到见解。

1. “诗者,言之也。

君子之言也,故其语杂而不乱。

”这一摘录强调了诗歌的特点和目的。

钟嵘认为,诗歌是通过言语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而且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杂乱感,即诗歌的语言应该丰富多样但不乱。

2. “古之诗也,始于风雅,继于赋,成于诗。

”这一摘录揭示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钟嵘认为,古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风雅之辞,而后发展为赋,最终形成了诗。

他将风雅看作是古代诗歌的源头,并认为赋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夫诗者,言之所由发也。

”这一摘录强调了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

钟嵘认为,诗歌是人们通过言语来表达内心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抒发。

4. “古人之诗也,亦有不见其风味而言其章句者,此其不足以为诗也。

”这一摘录指出了诗歌的风味和章句的重要性。

钟嵘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优美的章句,而且诗歌的语言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5. “古之诗者,有以名风者,亦有以名德者。

”这一摘录强调了古代诗歌中对于风俗和道德的表达。

钟嵘认为,古代诗歌既有以歌颂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为主题的,也有以弘扬道德和崇尚美德为主题的。

他认为,这些不同主题的诗歌都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方面。

《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于古代诗歌的分类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钟嵘的精彩书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一步认识到古代诗歌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影响。

诗品品诗议论文参考

诗品品诗议论文参考

诗品品诗议论文参考诗品品诗议论文参考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题记曹操,魏武帝。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有记载曰“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受汉乐府影响,诗风纵横豪迈,慷慨悲凉,反映了那个丧乱的时代,可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却在《诗品》中被置于下品,后人多有异议:陈延杰《诗品注》中有:“惟觉曹瞒之悲壮,彭泽之豪放,当列上品。

与阮亭若甚符合。

其余名家,不劳改置,差可为定品焉”,王士桢《渔洋诗话》中:“嵘以三品诠叙作者,自譬诸‘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乃以刘桢与陈思并称,以为文章之圣。

夫桢之视植,岂但斥鷃之与鲲鹏耶!又置曹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

他如上品之陆机、潘丘、宜在中品;中品之刘琨、郭璞、淘潜、鲍照、谢眺、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下品之徐幹、谢庄、王融、帛道猷、汤惠休、宜在中品。

而位置颠错,黑白淆讹,千秋定论,谓之何哉!”和《艺苑卮言》里:“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曹丕在《典论》中亦有对曹操的叙述,“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可见当时大多数士人对曹操的推崇。

在这里仅对曹孟德之于下品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钟嵘《诗品》中记录:“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钟嵘在《诗品》中对于重要的诗人单独立传、评论和分析,次之则几个诗人归入同类评论。

我认为此处把曹操和曹睿归入同篇多有不妥。

世人皆可吟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又有几人会把曹睿的句子挂在嘴边?试比曹操和曹睿的《苦寒行》,曹操的苍凉、悲壮该是无人能及的,令人望尘莫及。

曹睿的“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龄。

赋诗以写怀,伏轼泪沾缨”和“顾观故垒处,皇祖之所营”从文学和军事上对武帝的高度推崇。

《诗品》中“品”为“品评”之意,所以钟嵘的《诗品》不仅对诗人的性格、品性、人品和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褒下优劣做了品评,同时区分流派,并追溯起渊源,指出诗人作品的特点,属于哪个流派,其流派的特点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又追本溯源,区分流派的源头。

曹植被钟嵘《诗品》誉为“建安之杰”,并称其诗歌“骨气奇高,词采 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论述。

曹植被钟嵘《诗品》誉为“建安之杰”,并称其诗歌“骨气奇高,词采 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论述。

曹植(192年-232年)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学家、诗人。

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钟嵘的《诗品》中,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这表明他在建安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

曹植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骨气奇高和词采华茂的特点。

他的诗歌常常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景观、人物心情等,并以优美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比喻、富有哲理的意象和精细的构思来表现其主题。

例如,《白马篇》它描写和歌颂的是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

对于歌颂的这个人,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写他的胞弟曹彰,也有的说是写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但读完此时,我倒是觉得,两者都不是,应当是写自己的,勉励自己要向汉代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样勇武杀敌。

;《七哀诗》这首诗写的很凄冷,曹植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荡子妇,以一名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简直比路人还陌生。

曹植有感与兄弟之间的境况悬殊,暗自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奈何曹丕的绝情寡义,令曹植愤慨不已,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总的来说,曹植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许多文学评论中都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曹植的散文也是著名的,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题材,例如写景、讽喻、议论等。

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曹植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蜀汉政局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为蜀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成为蜀汉后期的政治主流,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 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 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 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 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 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总论》)
10
必须综合运用三种创作方法,不能只偏重于一 种: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专用 赋体,患在意浮,义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 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他将“兴”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对艺术特征的 认识,也是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因为“兴” 是突出地表现力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的。
11
钟嵘把“味”字扩展为“滋味”,并上升到 了诗歌批评标准的高度,从而成为中国诗歌 批评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滋味”论诗的评 论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司空图的 “辩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稹的 “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与钟 嵘的“滋味说”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因此,诗歌产生的根源,乃在于自然事物和社会事 物对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外在事物是诗歌 产生的源泉。
李贽——三袁——袁枚(倡童心,抒性灵)实现与 钟嵘对接 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云: 天涯有客太詅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 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詅痴:称文拙而好刻书行世的人
5
2、诗作的最高美学原则是“自然英旨”
出变置裁断,请寄托给懂诗的人吧。15 Nhomakorabea 第四章
声律论和文、笔之辨
16
一、声律论
魏晋时期已开始注意文章的语言音乐美。 “魏武论赋,嫌于积韵”(《文心雕龙》); “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 响,又感渔山之神制”(《高僧传》)。 南朝刘宋时期,沈约、谢朓、王融等发现了 “四声”,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即“永明 体”),并提出了“八病”的禁忌:平头、 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 纽。
主张自由抒情,追求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反对刻 意雕琢。
“其体华艳,兴托不寄。巧用文字,务为妍 冶”(评张华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 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 足贬其高洁也。……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颇以繁芜为累”(评谢灵运诗)。
由此,钟嵘提倡“直寻”,强烈反对永明体声律论。
滋味:诗歌作品产生美感的效能、功用。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他批 评玄言诗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 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如何产生滋味?以兴、比、赋三种创作手法。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 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总论》)
12
5、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以《诗》、《骚》分五言诗人为两大系统。
《小雅》(怨而温柔):阮籍 《诗》《国风》(怨而悲壮):曹植、左思、刘桢、陆 五言 机、谢灵运 诗人 《骚》(怨而激愤,悲情更重):李陵、曹丕、嵇康、
陶潜
值得注意的是,钟嵘对陶潜、曹操等诗人的评 价与今天有所不同。
13
6、为古今诗人定品第
21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 这是四季的节令气候给人的感触表现在诗歌里的。好的集会 寄诗来寓托亲情,离开群体依托诗来表达怨恨。至于楚国臣 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妾媵辞别宫廷,有的尸骨横在北方的荒 野,魂魄追逐着飞去的蓬蒿;有的扛着戈矛出外守卫,战斗 的气氛雄起于边地;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 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配印辞官离朝,一离去就忘掉回 来;女子有扬起娥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姿色动人), 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心灵,不作诗用什么 来舒展它的情义?不用长篇的歌咏用什么来畅抒它的情怀?4
7
反对堆砌典故,认为诗歌以“吟咏情性”为天职。 此外,还“重韵轻律”,批评了以沈约为代表的声 律派理论,“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既肯定诗 歌需要重视音律,又反对过分的声律限制,“但令 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音韵的重视要 有一个度,不能过分琐碎、严苛,不影响感情的自 由表达即可。
8
3、风骨论:提出了“建安风力”的概念:
第三章
《诗品》
1
一、钟嵘生平及《诗品》写作情况
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人,和刘勰同时 代。出身贫寒,“位末名卑”,很不得志。 曾上书齐明帝和梁武帝,但建议未被采纳。 曾求誉于沈约,被拒绝。 《诗品》为其晚年之作,是针对当时文坛 现实而作的。这是第一部专门论诗的著作。
2
二、《诗品》的内容体系
1、诗歌的本质属性是表现人的情感(性灵动感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诗是主体心灵的外现;情感是 由外物引起的。 陆机所谓“物”主要指四时变化的自然之物,刘 勰“人心感物”之“物”不仅指自然事物,也包含 社会事物。 钟嵘所谓“物”与刘勰之“物”相同:
3
17
声律论明确、定型了中国古代诗歌对 特殊格律的讲究,为唐诗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但其规则太严,在当时造成 了片面追求形式之美的缺点。 “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 (皎然《诗式》)
18
二、文、笔之辨
最早的文笔区别,可能主要着眼于文体的不 同功能。文指诗、赋,笔指诏、策、奏、章。 前者是艺术文,后者是应用文。 《南史· 颜延之传》云:“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 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随着音律说的兴盛,文笔区别更着眼于文体 的音韵之美。 《文心雕龙· 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6
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 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 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颜廷、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 始中,文章殆同书抄。 至于吟咏诗歌抒发性情,又何必看重运用典故?“思君如流 水”,就是就眼前所见而想;“高台多悲风”,也只是即目所 见的情景;“清晨登陇首”,没有典故;“明月照积雪”,岂 是出于经书史籍?观察古今的佳句,多不是拼凑假借古人词句, 而都是由于直接抒写。颜延之、谢庄的诗,用典更是繁多细 密,在那时(诗风)受他们的影响。所以(刘宋)大明、泰 始中间,诗文大几同于抄书。 直寻:直接探求(描写感受)。 即目:写眼前所见。 补假:借用古人典故或语句
14
陆机的《文赋》,通达而没有褒贬;李充的《翰林 论》,疏略而不切实;王微的《鸿宝》,细密而没有 裁断;颜延之的论文,精细而难以读懂;挚虞的《文 章志》,详细而广博丰富,很可以说是知音之言了。 观这几家(的论著),都是就诗歌体裁来谈,不显示 优劣。至于谢灵运收诗成集,碰到诗总是收录;张隲 《文士传》,碰到文章就书写下来。诸位英俊记录的 书,用意都在收录作品,未曾品评高低分别等级。我 现在所记录的,只限于五言诗,虽是这样,包括古今 作者,(他们的)作品大都收集殆尽,轻率地要辨明 清浊,指出优劣好坏,共计一百二十人。列入这个流 派中的人(按,指列入《诗品》中的人),就称为才 子。至于这三品的升或降,大抵不是定论,将来要提
19
其后文笔区别进一步着眼于文体的情感之美。 萧绎《金楼子· 立言》云:“吟咏风谣,留连 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 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笔退则非 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 已。至如文者,惟须绮榖纷披,宫徵靡曼, 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20
习 题
滋味说 声律论 文、笔之辨
他不满前代文论“不显优劣”,“曾无品第”,而 采取以品裁士的方法显示诗人优劣。 将历代诗人分 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 品72人。 “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 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 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观斯 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于谢客集诗, 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 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 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 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 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 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刘琨诗:清刚之气,清拔之气
(1)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 (2)真实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弊; (3)有内在风神,而非单纯的形似; (4)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
9
4、“滋味”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