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导论
自然科学导论

11、朱大奎《海洋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3
12、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 版社,2000
13、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王军《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
教学内容简介
❖ 在上个世纪的100年中,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 快的历史时期,在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 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 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得到迅猛发展,特 别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与 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 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迅速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第二十章 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 ❖ 第二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 ❖ 第二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 第二十三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教材及参考书目
❖ 教材:袁运开著《现代自然科学概论》华东 师大出版社。2002
❖ 参考书目:
1、冯敬阳 《现代自然科学与哲学 》 广东科技 出版社。 1987 2、袁运开、周瀚光《中国科学思想史》(上中下)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00、2001 3、R.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构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0 4、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 1995
遇难者总数到2004年12月27日已超过2.4万
印尼再发现5000多尸体 海啸遇难人数升至16.2万 又有上万具尸体被发现 海啸遇难者总数接近17万
……
海啸
......由海平面矗起的水墙,地球上最强大的 自然力,排山倒海,展现惊人的破坏力, 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死亡之浪......
自然科学概论导论 PPT课件

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 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 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 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 的教育质量。其期限是从1985年至2061年。
我国的2049计划
中国科协于1999年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 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 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目标是到 2049年使18岁以上全体公民达到一定的科 学素质标准,使全体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 识,并学会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 理各种事务。
3、了解科学研究的类型
4、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内涵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及二者关系
二、科学研究的类型
三、关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内涵及测定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
1、什么是科学
2、什么是技术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什么是科学
讨论:你所理解的科学是什么?
科学——“ science”,本义是“知 识”,什么是科学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 的回答: 在梵语中,“科学”指“特 殊的智慧”; 在拉丁语中, “科学” 指“知识”; 在法文中,指一切的学习形式;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今后的
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学习方式与要求
学习形式:讲授、讨论、研究性学习;注重理 清学科体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信 息资料的方法及信息处理的方法;
本课程强调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概 念、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鼓励学生在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和平时学习的积 累,不主张期末突击复习、考试的投机学习行 为。
作业与思考
1、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什么是科学的。
自然科学导论复习题20226

自然科学导论复习题20226一、名词解释1.堰塞湖: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首先倡议,全世界的科学家联合起来,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的基因组,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以获得人类基因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3.纳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4.抗生素: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体外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5.光热转换技术:是将太阳辐射的能量通过各种集热部件转变成热能后被直接利用。
6.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7.优生学:在社会的控制下,运用人类遗传学和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防止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
8.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9.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
10.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11.减毒疫苗:是指病原体经过各种处理后,发生变异,毒性减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
将其接种到身体内,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病原体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起到获得长期或终生保护的作用。
12.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13.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现代自然科学导论

现代自然科学导论第一章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基本测量1O、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作为今天高级智慧生物的人类,在远古时期也与别的动物一样,对自然界的感受没什么不同。
那时的人类和一般动物一样,都能感受到饥饿、疼痛、疲倦、危险、光亮、黑暗等等。
后来人类和高级一点的哺乳动物一样,也能感受到食物、敌人、恐惧、花草、树木、别的若干动物等等。
或许这些感受从某个时期已经能上升到意识的地步,但还远远达不到形成概念的程度。
人类能与普通的动物区分开来,或许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或许是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自然地迫使人类大脑的进化达到其功能可以把对环境的感受提高到意识的地步,并进而能形成相应的一些粗略概念。
在原始人类头脑中的众多原始而又粗略的概念中,有三个发展出了数学和物理学。
这就是物品的多少、物品的远近和诸如日月星辰的升落及等待过程的长短。
显然,物品的多少首先就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数量的概念就是数学发展起点。
但物品的多少这个概念还可以发展出另一个极有价值的概念,那就是质量。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物品的远近无疑可以发展出距离的概念,而日月星辰的升落及等待过程的长短,可以发展出时间的概念。
或许某些动物的头脑中也形成了物品的多少、物品的远近和诸如日月星辰的升落及等待过程的长短等概念。
但为什么它们没有象人类一样发展出数量、质量、距离和时间这些计量的概念呢?这个问题用于人类发展的历程又过于久远而太过于复杂,因此是很难完全搞清楚的。
但有几个要素可以提供一点线索。
首先,在人类还未从灵长类动物分化出来的1700万年以前,和灵长类动物一样,有一个特殊的生理结构,那就是它们的前肢可以方便地抓拿物品。
其次,自然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使得某些灵长类种群的栖息地的森林逐步消亡。
这就迫使这些灵长类种群逐步地从树上下来,到地面上寻找食物。
这时,这些灵长类种群的前肢就不再是平时要抓住树枝,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而是用它们的前肢来搜寻抓拿食物和其他物品。
自然科学导论课后练习答案

绪论1.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等。
2.自然科学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特点和功能?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产科学三个层次。
特点功能:P3的最下面到P4。
3.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科学理论有新的革命性突破。
2科学形态上形成了大量综合科学。
3科学认识上走立了新的思维方式4.自然科学对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的作用?P8上面的(四)第一讲行星轨道的力学1.科学中也常讲究美学,你认为、、、符合美学吗答:有,符合。
自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给古希腊人原始的信念以莫大的冲击,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椭圆,它的美也逐渐被人们发觉。
椭圆像是具有伟大的母性气息,它把诸如圆,抛物线,双曲线等圆锥曲线囊括于内,所以更完美。
地球的形状符合美学。
2 开普勒定律能说明行星运动快慢吗?能,近日点速度快于远日点3 估算地球到土星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
T^2/R^3,所以29.5^2/R^3=1,R=9.55.(9.56?)距离最远为R+r=10.55,最近R-r=8.554 “杞人忧天”的故事如何评价杞人忧天指担心天会掉下来,指不必要的忧虑或者困扰,但实际上自然科学社会需要想象力并且离不开想象力,倘若一味制止想象,对假设进行批判,就会使社会过于功利化,缺少许多诱发科学新兴因素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会使科学停滞不前。
5 开普勒定律对牛顿力学的意义?在P10的最后一段以下是百度的【首先,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
其次,开普勒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密的本轮系,把哥白尼体系从本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它带来充分的完整和严谨。
第三,开普勒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明晰概念。
它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和谐”)系统。
可以说开普勒定律是天体力学的基石,继哥白尼之后及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力的宏观思考,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1滚动的球一会停下来。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外部作用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失去力的维持,球就会停下伽利略:力是改变问题运动状态的原因,球受阻力作用而停下2 为什么称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斜面试验的意义因为他定义了“科学”+P11的惯性定律的第二段意义:把实验理想化,即运用了理性思维的威力3 科学哲学家波普:“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谈谈看法1.同意这个观点。
自然科学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宁波财经学院

自然科学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宁波财经学院第一章测试1.要建造一个飞船可以飞过的虫洞,需要的是?A:暗能量 B:反物质 C:暗物质 D:奇异物质答案:奇异物质2.只要存在回到过去的时间机器,就会产生时间悖论。
A:对 B:错答案:对3.在0.8倍光速的车里,再以0.5倍光速前进,其结果是?A:1.3倍光速 B:0.5倍光速 C:等于光速 D:大于0.8倍光速,小于光速答案:大于0.8倍光速,小于光速4.我们在一个接近光速运动的系统中的话,我们能切身感觉到时间在变慢。
A:对 B:错答案:错5.出现A比B年轻,B也比A年轻符合的原理是?A:速度叠加原理 B:双生子原理 C:光速不变原理 D:相对性原理答案:相对性原理6.无论在任何惯性参考系,用静止的时间测量运动的时间,都发现运动系统的时间会变慢。
A:错 B:对答案:对7.回到过去的时间机器,需要的前提是?A:超光速 B:时间逆流 C:接近光速 D:时间变慢答案:超光速8.历史必然和平行宇宙完美的解决了时间悖论。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科学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特点是?A:可重复性 B:可验证性 C:可推理性 D:可证伪性答案:可证伪性2.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A:对 B:错答案:对3.逻辑推理应该是?A:必须基于实验数据 B:不允许有假设 C:是一种思想行为 D:是一种实验行为答案:是一种思想行为4.“这句话是谎话。
”是一个假命题。
A:错 B:对答案:错5.科学的发展形势是?A:前进式发展 B:螺旋式发展 C:直线式发展 D:圆圈式发展答案:螺旋式发展6.京茨堡和朗道提出的理论揭示了超导的本质。
A:对 B:错答案:错7.对于科学,也存在一些不能被解决的问题,被称为?A:真空缺陷原理 B:希尔伯特原理 C:哥德尔不完备定律 D:宇宙不完美法则答案:哥德尔不完备定律8.我爱你的否命题是我不爱你。
A:错 B:对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下列哪位是古希腊的哲学、科学领域集大成者?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欧几里得 D:阿基米德答案:亚里士多德2.二十四节气的太初历,是我国的农历。
自然科学导论

科学的历史经验科学的产生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源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动力:人类的求知本性和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历史继承和发展科学的意义:发现和创新科学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推动:1:对社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多样性、生产和经营方式和社会整体经济结构2: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科学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古代科学是多源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和古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世纪末:古希腊公元6世纪至公元15世纪:阿拉伯公元16世纪以后:欧洲、美国科学与教育:科学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科学和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科学的社会建制⏹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建立,科学基金的设立,科学产业的形成及大科学城、科技园区的建立,国际学术团体的出现,跨国研究机构的出现⏹某种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活动因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被社会认可,成为一个特定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等。
⏹科学的价值观:求真科学的精神:创新李约瑟难题自然经济的阻碍封建专制的束缚科技自身存在的缺陷文艺复兴(14~16世纪):实质:人为中心vs神为中心人权vs神权人性vs神性理性vs神启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10月12日)十六世纪:第一次环球航行(1522年9月2日)积极意义:1: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上的水体是连在一起的3:对气候带和风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4:一批反映时代新内容的地理著作和地图相继出版问世5:刺激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航海热情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1:太阳为宇宙的中心 2:所有行星都在以太阳为圆心的同心圆上运动3:行星离太阳越近,运转的越快时代局限性:1:回避了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 2:没能摆脱一切天体都是做匀速运动的传统观念 3:没有追究地球和行星运动的原因与教义搏斗的布鲁诺文艺复兴时代的唯一的真正哲学家《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1584年与教义搏斗的赛尔维特《基督教的复兴》1553年1:描述了根据人体解剖结果发现的血液小循环的情景2:科学和宗教是永远不能调和的,其著作也同时被焚17世纪上半叶伽利略及其运动理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相对性原理(在描述力学过程方面各个惯性系都是等效的)⏹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定律动量的定义开普勒的新宇宙⏹第一定律(轨道):行星沿椭圆形路径运动,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等面积):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任何地点沿轨道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周期):行星绕日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各自离日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自然科学导论习题---练习题

自然科学导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球生态学指研究整个地球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又称生物圈生态学。
2.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3.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4.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5.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6.中国生态农业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指导下, 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 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运用生态工程的手段因地制宜地改进或优化设计的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7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8、.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9、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10、生物技术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以人们意志设计,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
11、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是指常染色体的数目或者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常染色体病有着共同的临床表现,如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可伴有五官、四肢、内脏及皮肤等方面的异常。
)12、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13、光热转换技术通过反射、吸收或其他方式把太阳辐射能集中起来,转换成足够高温度的过程,以有效地满足不同负载的要求。
14.黑洞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而形成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和星体(非一个“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的自然,自然的生活
——美丽的气象科学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古人充满禅意的诗句,简单自然地揭示了四季气象。
是的,在自然科学中,恐怕气象科学是最亲近生活的了。
气象科学离我们是那么近。
它是屋外淅淅沥沥的雨,它是冬日冰凌的雾凇;它是自西伯利亚呼啸而下的寒潮,它是墨西哥湾肆无忌惮的飓风;它是江南绿了池塘的梅雨,它是华北渴了庄稼的春旱……
作为一名文科生,可能是高中三年学习地理知识的原因,虽然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气象科学却让我颇有亲切感。
原以为在大学里没有机会再学习地理了,但在自然科学导论课上上到这一课时,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光。
一直以来,气象科学都给我一种文科的感觉。
没有高深的公式,不是为了便利或者盈利而改进技术,它一直都那么亲民,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与自然相处而不断发展。
首先,概括地说,气象科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古老,早在五千年前的甲骨文上就有天气的记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
这些经验有的记载在史书、地主志中,有的以天气谚语形式流传民间。
例如《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了8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西汉《淮南子》一书中有完整的24个节气。
许多天气谚语,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东北风、雨祖宗”、“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很有科学价值,至今仍被应用。
说年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技术、通信、遥感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快速发展,天气预报已从主观、定性走向客观、定量,预报时效大大延长,准确率明显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计算技术和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世界天气预报出现了新的飞跃,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
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
就像现在我们每天在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中看到的一样。
而我认为,气象科学也是一门美丽的科学。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了几篇关于气象的文章。
当时觉得挺无趣的,可现在回过头看看,我却是真的被它们所打动了。
一篇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开首第一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多么清新,多么可爱的自然啊!
还有一篇是让很多同学印象十分深刻的《看云识天气》。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优美生动,比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
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气象带给我们的那种简单纯粹却又壮丽的美。
气象的美还可以反映在很多静雅动人的中国古代诗词中。
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古诗中,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佳句。
其实这反映了每年清明前后,正值大陆上冷、暖两股空气的势力相当,相持滞留在江南或者华南一带,造成当地连绵不断的霏霏细雨的天气现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则涉及到了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地方性的特殊气候现象。
古诗词中有不少名句对气候的差异也进行了形象的刻画。
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农历五月正值仲夏,江城,即武汉,梅花花期已过,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由此可以看出内地与塞外气候差异之大。
正因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所以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描述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
正是因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的现象。
还有那句著名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
事实上,它形象地描绘了夏季局部地区雷雨的景观。
夏季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在一座城市里,同一时间,会出现东边艳阳高照,西边却阵阵大雨的两种不同的现象,正如诗中所言,东边日出,西边下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原因在于,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热力条件。
下垫面性质的差异使下垫面接受太阳辐射不均,有的地方气温高,有的地方气温低。
于是,产生了局地热力环境。
地面冷区空气向暖区流动,暖区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向冷区流动,冷区上层空气下降。
所以称之为局地热力环境,是因为该环境是下垫受热不均匀引起,且范围较小。
海陆之间、山谷之间、城乡之间均会产生局地热力环流。
局地热雷雨就产生在地面暖区,而冷区则一片晴空。
气象的美丽还在于它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最好见证,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的纽带。
气象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除了出行,农作,甚至还有健康。
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对气象与健康有一定认识。
他们把自然现象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认为六气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条件。
六气不正常称"六淫",在六淫作用下,要诱发各种疾病。
比如阵痛多在夜间开始,自然死亡多在拂晓,人体生长发育春夏比秋冬快,心肌梗塞夏季比冬季多。
这说明人体生理机能随季节、昼夜有周期性变化。
其实,气象对人体影响,主要是温、压、湿、风、光和降水。
据研究表明,空气中存在正、负离子。
负离子被誉为"空中维生素",对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由气象引发的疾病可分为三类:一是急剧天气变化引发的疾病。
例如一次寒潮后,感冒、哮喘、关节痛、心脑血管疾病明显增多。
关节痛与天气关系特别密切,当气温升降≥31℃,或气压变化≥3百帕,或相对湿度变化≥10%时,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二是异常天气引发的疾病。
例如夏季持续高温使心脑血管和中暑病人大量增加。
1988年7月4-20日持续高温,南京4500多人中暑,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66%。
三是空气污染产生的疾病。
严重污染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病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气象是美丽的,是亲近我们的生活的,然而它也能变得残酷无情。
且不说干旱、台风等常见的气象灾害。
近一个世纪一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全球变暖正不断加剧,极端气象灾害,
如厄尔尼诺、拉尼娜,更是屡见不鲜。
过去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5℃,南、北极融冰4100立方公里,全球海平面升高18厘米。
按目前的速度到2025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2℃;到2025年,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升高30-50厘米。
由此引发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纵观历史上全球性异常天气约4-5年发生一次,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发生。
1991年南部非洲、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和我国华北、华南严重干旱,太平洋东部沿海国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等)和我国长江流域特大洪涝。
在我国,5月18-7月12日56天中,江淮流域降水700-1000毫米,太湖流域500-700毫米,其中安徽金寨1775毫米、黄山1644毫米、全椒1200毫米、江苏兴化1294毫米。
7月16日太湖水位4.79米,超过警戒水位1.29米,比1954年最高水位还高0.14米。
2000年我国北方严重干旱,沙尘暴频繁。
至8月初,全国受旱面积2.7亿亩,夏粮减产110亿公斤。
干旱导致内蒙东北部、黑龙江北部森林大火,新疆、山西、山东、河南大面积蝗灾。
冬春西北、华北发生13次沙尘暴。
由此可见,气象的美丽还得靠人类来努力维护。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是的,自然的瑰丽让我们震撼。
那么,为了那一份自然的生活,为明天还能看到那动人的云卷云舒,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爱护自然,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