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散文阅读二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特训14吾心安处是故乡含解析
吾心安处是故乡1、阅读下边的资料, 依据要求写作。
春节时期 , 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谈。
这些话语引人关注:①我喜爱上海, 她有国际视线和多数市气味。
②老家很漂亮, 又有新政策支持, 我想回来创业 , 还可以陪同家人。
③我哥在外国, 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 父亲母亲向来念道。
④大城市压力大, 节奏快 , 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 可爸妈不肯意走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 , 作为“ 00 后”的你读了上边资料 , 有如何的感想和思虑 ?请以此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立立意 , 写一篇文章 , 表达你的人生愿景。
要求选好角度 , 明确文体 , 自拟标题 ; 不要套作 , 不得剽窃 : 许多于 800 字。
答案1 答案:参照作文一:【考场优异作文】于繁荣处诗意栖居观京华烟云 , 赏开封古都 , 城市的繁荣大气让人心生神往。
泛舟秦淮, 西子湖畔 , 平庸的烟火气却更切近人心。
以人为本养都市之气, 让人文与发展齐飞, 繁荣共优雅一色。
大城市如同时代明镜, 既目睹着个体的逐梦之旅, 也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弊端。
城市,以国际视线包含人材, 以规则次序塑造格局, 以都市气味点亮万千梦想。
让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乘风前行。
但 , 原子化的城市人际疏解了温情, 空巢青年的孤单亦是时代痛点。
快节奏与压力蚕食着个体的幸福感, 繁荣的幻景与生活窘境形影不离, 莫非城市不过资本与建筑的集聚?非也 ! 城市的竞争高压与生活成本诚然严重, 但以人为本的设计亦能让都市洋溢人文气息。
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四时美景与都市同呼吸, 市民于摩天大楼间也可采撷一份盎然绿意; 翡冷翠的古建筑壁画保留到现在, 走近艺术殿堂即可一览灵心慧意; 杭州西湖享誉千年, 现代便捷的基础设备又可赐予市民舒心之旅时间沾染了人的呼吸便成了历史。
建筑熏染了人间烟火便成了文明, 当城市汲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沉重的压力也可获取开释, 快节奏也挡不住诗意的绽开。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名作导读】齐豫在《橄榄树》中深情地歌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张抗抗的《故乡在远方》也深情地感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我究竟来自何方?”“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故乡是一个很温馨的词语,它是可以把人心拴一辈子的地方,也是人生浮沉时的情感寄托。
远方是一个很美妙的字眼,它缥缈空灵,充满无限的诱惑和期待,所有的人生幸福大约都可以包含其中。
对于现代人而言,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但现实有时也让人背井离乡,四处奔波忙碌,这时候怎样找到精神的皈依便更值得人们思索。
张抗抗用她那清新优美的文字给我们指出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
【名作展示】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鞯奈髯雍?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
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周伟《阳光故乡路》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周伟?阳光故土路?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①故土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
②我站在笔直的水泥村道旁,望而却步。
当俯下身来时,我看见成群结队的蚂蚁。
顿时,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
它们也许小得只是一只蚂蚁,也许贱如草根,却总是无比的勤劳、团结和强大。
潮湿温暖肥沃的土地,是它们的安身之处、立足之地、生命之本。
你看看,一只只蚂蚁,总是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一起捕食。
一个个,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过它们体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们轻而易举地拖回巢中。
它们尽管没有飞翔的翅膀,从低处爬行,但也能跃上树枝,登上高楼。
③有一天,我读到美国学者吉姆?罗恩说过的一段话,他认为蚂蚁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
第一部:永不放弃;第二部:未雨绸缪;第三部:期待满怀;最后一部:竭尽全力。
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哲学!读完,我的心灵也为之一颤!④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
蚂蚁有很强的求生欲望,我们常常看见被水淹没的蚂蚁,它们总是努力地挣扎,拼命地爬上爬下,找寻生命的出口,脱离危险和困境。
是的,热爱生命的蚂蚁启示我们,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珍贵的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更是美好的。
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才会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⑤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反蚂蚁。
对于养蚕,我却很上心。
奶奶常常抚摸着我,笑说我像一个蚕宝宝:白白的,肉肉的,胖胖的,嫩嫩的。
奶奶见人就说,宝宝馋,宝宝蚕;馋宝宝,蚕宝宝,饱养蚕宝宝呢!奶奶还说我跟蚕宝宝一样,整日地吃了睡,睡了吃,养得白白胖胖,滑嫩光鲜。
奶奶说,尽管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一家人总是勒紧裤带省下来给我吃。
奶奶还跟人说,养蚕宝宝跟养儿没有什么两样,都娇嫩得很,冷不得热不得。
冷时,要用干柴千草给蚕宝宝取暖Q这样,蚕宝宝才会长得快,长得好。
⑥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
长大了的我来到了城里,来到城里的我似乎忘记了蚕的生长全过程。
或许是我只记得饱养蚕宝宝的幸福和快乐,或许是奶奶没有跟我细说蚕长大后破茧成蝶的道理。
此心安处是吾乡阅读答案
此心安处是吾乡阅读答案【篇一: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七)】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吾心安处是吾乡——评台湾作家舒国治
2说来也巧,这位舒先生虽然出生于台北,但籍贯却是我的家乡浙江。
不知是否因为水土相宜的缘故,我与舒先生之作品可谓“一见钟情”。
从《门外汉的京都》到《台北小吃札记》,我跟随舒先生的脚步走过了这些土地,方自觉明了其一二心肠——能为心中欲求之物倾尽一生,不言放弃,舒先生便是这样的人。
一九八三至一九九零,七年浪迹美国后返回台北,又四处旅行,行踪不定,如今年过六十,尚未成家。
“关於舒国治,中年男子,好流浪,散文绝妙,出书不多。
”见到这句评论时,不禁拍案叫绝。
他从不做朝五晚九的工作,而是竭尽全力的“生活”。
“作家”,与其说是他的职业,不如说是组成他“流浪”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
他从七十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只出过四本书。
他早年曾因一篇《村人受难记》名声大噪,他却转身便去了美国。
有人称他为“城市的晃游者”,有人说他是在“优雅的浪游”,但没有人会否定他的灵气与才华。
他刊登在报上的文章,被许多人剪报留存,因为大家无书可寻,不剪太可惜。
那通透古朴的文字仿若一闪而逝的流行,又仿佛时光洪流中的吉光片羽,带给人以一种“顿悟”的快感。
而,舒国治,只是踩着他不急不徐的不点,吃饭,睡觉,旅游,走在时光中而已。
他天生就是个不一样的人。
文风清简利落,没有半分冗余,又随意流淌出一段古人风。
他的观念既古老又前卫,对待生活既简单又着意于细处讲究。
他的家中没有空调没有电视,也从不肯吃空运进口的极甜的葡萄,因为缺乏葡萄本该有的微酸味道。
同样是描写美食,他的笔下有与梁秋实、蔡澜等人不同的味道。
与其说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是提高生活质量,倒不如说他是在寻觅美食的过程中,欣赏生活。
梁文道曾经对舒国治做过一个访谈,在谈及台北的小吃时,舒国治谈到,“我找小吃已经是为了要找到台湾人的可爱”。
什么是可爱?与精致、美丽、恢弘等形容词都不同,舒国治想看到的是人们烹调食物时的快乐与专注,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朴素的美。
他的文章向来纯粹,谈吃便谈吃,丝毫不论什么味道后的故事,店铺里的历史,食物的伟大仅在于它本身。
此心安处是吾乡征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征文“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一句深含思想的话语,它传递的是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安居乐业的向往。
故乡,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地方。
它承载着人们的成长记忆和人文关怀,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温馨、最舒适的归宿。
在我的家乡,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令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各种花卉竞相绽放,五彩缤纷,更是美不胜收。
每一个回忆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馨。
我出生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每一次回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这里的氛围和乡情,家乡的变化虽然巨大,但是它独特的气质已然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
我想这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正的内涵所在,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坚定地认为,是故乡给了我们成长,也是故乡让我们感受到了归属感和温暖。
故乡,不仅有美景还有家人,家校之间的距离也很近。
这种距离短,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更多的爱与关怀。
家人们时刻关注着我们的成长,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他们都是我们最温暖的依靠。
周末,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走在街头,看看变幻的景物,闻闻缕缕的花香,感受家乡的亲人情、那淡淡的怀旧和温暖。
这种感觉是美妙的,它让我兴奋不已,仿佛我是一个刚刚放松、恢复康复的人。
故乡的熟悉和温暖,可以让我们在生活的路途中多些一份安稳和平静。
有一种难以言语的亲近感和感悟,独一无二的情感积淀,更是让我们难以割舍,恋恋不舍。
每一次回到故土,我都沉浸在这种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调和、交融、散发出来的香水般的温馨和依恋之情中。
我感谢故乡,就像感谢一个有情的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美好向往和深刻感受。
故乡,如同父母,给了我们身心上的照顾,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温馨的栖息之所和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情感,用心地爱护我们的故乡,发扬它的美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美好与特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理想,让抱有此心的人们,能够永远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故乡。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Ⅱ散文阅读考点理解词句含意题型理解句意
提
考
考
题 ·
题型二 理解句意
能 ·
以
以
题
题
觅
试
法
法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 1《比邻而 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 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 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 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 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 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 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 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 说再织几件。
【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 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每点 2 分)
吾心安处即吾乡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_
吾心安处即吾乡作文800字“心若失去了方向,到哪里都是流浪。
”不少人为了追求追寻梦想,出门远行,终于迷失在了途中。
他们忘却了梦寐以求的终点,也难返魂牵梦萦的故乡,因为他们忘却了寻找真正使自己心安之处。
若无精神家园,到哪儿都为流浪。
人生来就有离家的欲望。
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北上广,可当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敲醒,他们哑然了,他们在北上广生存艰难,有了无家可依之感。
而导致这一切的正是他们缺失了能够守望的精神家园,若是你把奋斗之地作为自己心灵栖息之处,你便不会有无枝可依的孤寂感。
当你用你的汗水,用你的心血寻得了心安处,你便觉一切都完满。
靖节先生寻得了令他归隐的南山;梭罗远离家乡来到瓦尔登湖,却谱就人与自然共生的不朽诗章;马思聪因思乡而谱写《思乡曲》;而莫言却扎根于高密写作《红高粱》。
他们中的人,有的为了追寻梦想出门远行,有的安土重迁扎根故土,有的身处异地思念故园,但他们并不孤独并不有漂泊之感。
因为他们明白,只要心里有了寄存之处,精神便不会真的空虚。
沈从文流浪半生,愿长眠于湘西边城;三毛穿过万水千山,终于寻得撒哈拉;高更远离俗世隐遁塔希提岛。
从地理意义上来说,他们皆是远离家乡的。
但是,故乡真的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吗?当你真正跋涉万里回到家乡,你真的不会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吗?不少文人回到家乡,看到早已变成工厂的田野,闻到浑浊的空气,内心已经泣血。
故乡,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模样。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若将归宿系于出生的故土,你恐怕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家园。
将对物质的依赖转化为寻找精神的家园,不失为一剂良方。
沈从文、高更、三毛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莫问出生地是何处,只寻心安之处。
那位踏遍欧洲的皇帝坦言:“我这一生从未过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我从未寻得真正的归宿。
”而我们,踏遍青山定要寻得自己寄居的精神家园。
方能在这滔滔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亦或是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真正踏实下来。
为了心安之处,我愿不辞劳苦踏破山河万朵。
申论此心安处是吾乡议论文
申论此心安处是吾乡议论文
心安之处是故乡——实施乡村振兴重塑梦中故乡
当代中国被称为流动的中国,许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远离父母、妻儿,举家迁徙,但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城市容得下梦想,却无处安放乡愁,根脉所系之处——
乡村是我们共同的故乡,然而回望乡村,破败不堪。
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重塑梦中故乡。
振兴乡村要振其外。
谈到环境问题,我们往往会想到雾霾蔽日、垃圾堆积如山、护城河发出警告的城市,却不知乡村也是环境问题的重灾区:房屋居所残破荒凉,牲畜家禽粪便乱排,村间道路扭曲狭窄,虽在远离喧嚣却也难见绿色……人们判断一个村庄是否有活力,首先会通过其外在村貌来判断,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会给人欣欣向荣之感,蒙尘、破败的乡村很难与富裕、整洁的新乡村联系起来。
因此,振兴乡村要振其外,翻新、重建房屋民居,规划村间道路,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振兴乡村先要美其外表。
振兴乡村要内外兼修。
内、外犹如硬币的两面,代表的硬币的不同形态,同时又共存于硬币这一主体,村容村貌与乡村实力、村民精神风貌也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存于乡村振兴这一主体之中。
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展现村庄的筋骨肉,雄厚实力、文明乡风展示村庄的精气神,只注重外在不修内里的乡村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华而不实又不能长久;只修内里忽
略外在的乡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外兼修才是振兴乡村的正当要道。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乡村是所有人共同的故乡,振其外,兴其内,内外皆修,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一定就在不远处。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故乡他乡皆精彩,此心安处即吾乡”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故乡他乡皆杰出,此心安处即吾乡”导写及范文【原题出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终究却回到故乡,用全部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杰出。
对于留在故乡、建设故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摸索。
要求:选准角度,肯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很多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道题仿照四省过渡性适应考试作文命制,将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材料《廊桥上的人生》联系起来,更具情境性。
材料共一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讲述了素秋留在故乡、建设故乡的挑选,第二层则提出“留在大城市也能够活出自己的杰出”的观点。
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读完材料,我们很容易得出三个立意:第一,留在故乡,建设故乡;第二,外出闯荡;第三,不管留在故乡、建设故乡还是外出闯荡都可以活出自己的杰出。
当下的农村虽然解决了贫困的困难,但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里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农村的发展需要当代青年的参与。
而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城市的繁华,更应当包括农村、农业、农民的复兴,当代青年人应当将个人的杰出融入到故乡的杰出中,因此,留在故乡、建设故乡实际上是一个更能够彰显青年责任与担当精神的挑选。
另外,这道题目的引子是《廊桥上的人生》中的素秋,而素秋的挑选是留在故乡,守护故乡的廊桥,那么这样的安排是否意味着命题者的情感偏向呢?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对留在故乡、建设故乡这一立意相干素材的积存是更加丰富的,黄文秀、杨宁、秦玥飞、徐淙祥、林占熺等人物的事迹频繁显现在各种作文素材和学生的读书笔记中。
因此,留在故乡、建设故乡的立意是一种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挑选。
【优秀范文】1故乡他乡皆杰出,此心安处即吾乡华光一瞬,流表千年;人生天地,志趣各异。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心安即吾乡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心安即吾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生根;随着全球化进程,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国外求学谋生。
人们距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
其实,所谓“故乡”,不止是我们的生养之地,也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文化的原乡。
乡愁源于人的内心,不仅是因身体远离故乡而生出的念想,更是因心灵之家遭遇变故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现象。
故乡日渐远去,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有人心怀乡愁,故乡成为心灵的慰藉;有人放下乡愁,为进入他乡的新世界而欢欣……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主要讲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待故乡的不同态度。
审题时要注意思考:材料中第一段长长的文字,主要是展现社会现实背景,暗示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希望你以关注现实的眼光,从时代变化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去思考,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本作文审题时要聚焦的核心句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把握好“此”字的含义,就是解开题目的钥匙。
按上下文的承接,“此”所指应是:故乡日渐远去,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可转换为:如何在故乡日渐远去之时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后面的两句提示语:“有人心怀乡愁……”“有人放下乡愁……”,这是提示两种不同的思考路径,省略号表示还可以有第三种第四种思路,只要你的思考扣住了“乡愁”“故乡”“安顿心灵”等关键词就好,然后辩证深入地展开自己的思考。
可以展开的立意有:“怀念故乡,又不囿于故乡,才能展翅远翔”“心中倘若有故园情,何处不闻莼鲈香?”“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把他乡当故乡”“心系故乡,方能立足天下”“四海为家,是时代的召唤”“身在远方,心在故乡”“维系于原乡,进取在他乡”“乡愁为舟,伴我远航”等。
范文展示心安即吾乡纵然一直在不断地行走,路过许多的城,遇见无数的风景,可心中最柔软的一处,依旧是那个叫作故乡的地方,简净无恙。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留住乡风乡韵”主题作文全素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留住乡风乡韵”主题作文全素材01事件导入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总结了各地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法规政策、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四个方面的经验,并列举了具体做法,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留住传统村落的乡风乡韵,既不能“标本式保护”,也不能“破坏式开发”,而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02素材解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聚落的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开展的,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脱离了人去谈保护和利用。
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激发各地村民参与保护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
为此,可以根据传统村落不同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多元发展模式。
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支撑,传统村落也不例外。
不少传统村落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形成了“见人、见生活”的乡村聚落。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乡村,愿意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离不开各地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深,更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
实际上,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过程正是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过程,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所在。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持续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和模式,以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兴旺,让更多村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高考作文】此心安处是吾乡
【高考作文】此心安处是吾乡心中有一片乡愁,那是故乡的味道,那是家乡的气息。
无论身在何处,心总是向往着故乡,向往着这片安宁的土地。
在高考作文题目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句颇具深意的话,它传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深情。
故乡,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地方,这里有亲人、有家庭、有记忆,更有信仰和情感。
在这个题目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发散思维,展开对家乡的思考,写出一篇关于家乡的抒情散文,用文字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可以从家乡的地理环境入手,来展现家乡的自然风光,用文字描绘家乡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展现家乡的美丽和壮阔。
如家乡的山水如画,风景如诗;家乡的春光明媚,夏日酷热;家乡的秋意渐浓,冬日鹅毛大雪。
通过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写,可以将读者引入到家乡的美好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壮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家乡的乡土文化进行描述,展现家乡的乡土风情,用文字展现家乡的传统民俗、风土人情。
如家乡的民歌、舞蹈、传统节日,乡村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等。
这些都是家乡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可以反映出家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让读者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我们可以通过对家乡的人情故事进行抒发,展现家乡的人情味道和家乡人的情感。
如邻里相亲、互助合作、世代相传的故事等。
这些人情故事反映了家乡人的淳朴和热情,让读者感受到家乡人的情感温暖和真诚之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千言万语,道尽了我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无论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归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地。
通过对家乡的自然风光、乡土文化、人文景观和人情故事的描述,我们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家乡的魅力所在,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温馨。
虽然身在他乡,但心依旧牵挂着故乡,因为家乡给予我们的是深沉的情感和美好的记忆,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家乡的描写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让读者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和真情。
用文字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染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和温馨。
中考语文专题1散文专题训练(解析版)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
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
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
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
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
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
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
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
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
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
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此心安处是吾乡》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此心安处是吾乡》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
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
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
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
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人类不能没有故乡。
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
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
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
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2021高三材料作文“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材料作文"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一、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爰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二、优秀作文及点评优秀范文1归来是为了张起岀发的帆(结合材料主题拟一个五言体标题:心安无乡愁扬帆再起航)敬爰的鲁迅先生:您在那边,安康否?(问候语最好单独成段)(正文第一段最好点明作者的身份以及写信的原因:我是您众多重孙中的一员,长期在省人民政府工作,今天应家乡之邀返乡参观访谈),我怀看忐忑的心情写下这封信,想告诉您,我们的家乡(变得)愈发美好了。
这个静谧的水乡小镇,也已跟上时代的步伐,焕然一新了。
那些白墙黑瓦的小屋也有了高楼大厦相伴,曾经泥泞坑洼的小路现在能跑汽车。
我看看乡邻们的笑脸,感到欣慰与满足。
但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我们的老房子。
我循路而来,这里已经被划成了一片景点,唤作"鲁迅故里"。
请您不要发笑,这几幢老房子,仍是保留了原貌的。
三味书屋、百草园尚在,甚至您刻在书桌上的"早"字也留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二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微导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柔软之地。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起它。
那里的一井一泉,一石一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早已溶成生活的血肉,难舍难离,这就是乡土情结。
而今,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早已不为故土所累,鹏举鸿飞,鱼游濠水,各自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心若没有归处,到哪里都是流浪。
”吾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故土家园已成为现代人安放心灵的归宿,支撑忙碌、空虚的心灵长出骨架,走向安宁,走向伟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抒情散文+为面目全非的故乡而哭泣夜哭吴佳俊①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②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③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
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
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
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④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为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
我一定要找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
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
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
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地记述在这里。
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⑤树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
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
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祥和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
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缀满繁密的白花。
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愁郁的季节。
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蜓随着它们一起转。
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
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蜓也哭。
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
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
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⑥土地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
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
我每天从原先的田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
它们试图强迫我下跪,再试图覆盖我。
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
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嘤嘤地哭。
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⑦夏天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溽热、干燥的。
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坼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
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
待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⑧我肯定也哭过。
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
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
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
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
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眷念和哀愁。
如今,在这个充斥着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来源充满疑惑,再详细写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
B.前文说“我”只能“缄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
C.文章第⑤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欢乐。
D.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
答案B解析并非对各种哭声的来源都清楚,只是其中几种。
2.文章第②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承接上文“各样的哭声”,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彻夜难眠”“苦痛和忧伤”。
(2)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针对本段内容,要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关注描摹的“我”在夏夜听到的这些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不同的感受;结合上下文内容“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分析,本段文字承上启下,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时注意要分别答出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
3.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涵:①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②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③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
(2)现实意义:①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乡愁);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③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立足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又要拓展分析“哭”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其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如本题,结合“哭”的内涵分析,主要是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思念等;结合“树、土地、夏天”的哭泣分析,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等。
答题时注意现实意义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哭”的内涵,不可随意生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抒情散文+忧虑消逝的故乡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①“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绕的旧影?②当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③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
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④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
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
“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
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⑤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
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⑥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
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
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⑦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⑧“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
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
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⑨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⑩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
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⑪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⑫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
而它的“旧主”们,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
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⑬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⑭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