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
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市场营销的发展史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品牌建设和推广等手段,将产品或服务有效地推向市场并实现销售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以市场营销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市场营销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市场营销古代市场营销主要以传统的交易方式为主,商家通过口口相传、摊位展示等方式来宣传和销售产品。
在古代,商家的经营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为主。
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是“卖什么、卖给谁和如何卖”。
商家通过了解顾客需求,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以此来促进销售。
二、工业革命与媒体时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带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也促进了市场营销的发展。
企业开始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产品供应量迅速增加。
为了有效推广产品,企业开始利用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
在这个时代,市场营销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媒体的力量将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传递给消费者。
三、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市场营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推广渠道和销售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进行精准营销,提高销售效果。
四、大数据与智能营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市场营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消费数据,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偏好,从而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
智能营销的概念也逐渐兴起,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户服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五、社交媒体与口碑营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口碑营销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和产品评价,这些口碑信息对于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新中国财政伴随共和国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改革发展壮大的历程。
回顾过去的七十年,新中国财政先后在恢复建国初期国内经济秩序、建设新中国工业化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根据当时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可以将新中国财政归纳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新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1.第一阶段(1949-1953):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着力恢复解放初期国内经济秩序。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国民党留下一个十分落后的经济社会局面。
生产萎缩,交通阻塞,民生困苦,失业众多。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
面对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中国共产党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提出统一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
同时,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措施,都收到明显的效果。
政策实施不久,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
经过三年的努力,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抗战以来使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72-277页)2.第二阶段(1954-1978):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推进工业化建设。
1954年,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邓小平同志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提出:国家财政还不稳定,经不起重大考验。
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
中国尿素发展史
中国尿素发展史中国尿素发展史是一部漫长而曲折的史诗。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尿素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再到引领世界的重要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尿素发展史的详细描述。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尿素生产技术尚不成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然而,中国政府坚定地意识到尿素作为重要化肥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引进国外技术。
1958年,我国第一套国产化尿素生产装置在南京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尿素行业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尿素行业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产能扩张。
随着国内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尿素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中国尿素产业的蓬勃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尿素产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中国尿素行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内农业持续增长,对尿素的需求稳步攀升;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尿素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新型工艺、高效设备和环保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尿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中国尿素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凭借着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中国尿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尿素生产国和消费国,还是重要的出口国。
尽管中国尿素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未来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对中国尿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尿素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国际合作,以实现更加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回顾中国尿素发展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产业的重要性。
正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国尿素行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尿素行业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基于1996-2015年的数据
消费市场Consumer Market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基于1996-2015年的数据■ 杜昕然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100710)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并梳理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程,把握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行为变化形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发展。
本文利用1996-2015年的数据,从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方面归纳我国消费市场发展规律,为更好把握消费市场发展历史、推动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消费市场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 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消费规模 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合理,消费理念 和方式快速升级,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特 别是1996年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大大提升,虽然期间也有波动,但是消费已经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分析消费市场发展 历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消费市场发展。
消费规模(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总体规模与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1996-2015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呈现高 速增长态势。
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为 28360.2 亿元,2015 年为 300931.0 亿元,增长了 9.6倍。
在过去的20年中,消费市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增速高于GDP 增速。
1996-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平均增速为13.6°/%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增速为9.2°/%前者比后者高出4.4 个百分点(见图1)。
可以看出,消费市 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动力持续增强。
(二) 消费规模增速逐步回落消费增速起伏较大,近年增速逐步回落。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消费规模增速先后经历了 “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
批发市场的历史兴起与现代转化
批发市场的历史兴起与现代转化作者:李群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8期批发市场是向再销售者、机构和家庭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关系广大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的民生实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批发市场。
因此,梳理批发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采取有力的、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加强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中解放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批发市场应运而生于四种主要方式:一是在原有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农民或个体自发兴办而成;二是在原有物资、商品、生产资料等供销流通部门的购销中心或场所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三是政府以及工商管理部门等因势利导,建设而起;四是企业因势而动,新建而生。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批发市场经历过一个迅速兴起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应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全国迎来了一波建设批发市场的热潮,产地批发市场蓬勃发展,销地批发市场逐渐兴盛,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的发展尤为突出,产销地批发市场规模并行扩充。
从21世纪开始,以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批发市场的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升级基础设施、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功能、加快产品革新,推进集团化、连锁化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批发市场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2018年,全国综合批发市场成交额达22090.37亿元,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达73232.85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达17308.66亿元。
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发展快,西部地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等区域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批发市场有如下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其一,批发市场在经历萌芽、兴起、繁荣发展至高峰后,呈现逐渐衰落的态势;其二,产地批发市场日益减少,销地批发市场稳中有升;其三,传统批发市场的发展受到超市、专卖店、电商等现代商业模式的挤压和冲击,传统批发业受到直销、代理、分销等模式的竞争和挑战;其四,以现货、现金和现实交易为主要运行方式演变为虚拟交易模式;其五,批发市场的功能由产品集散、辅助流通向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演化;其六,批发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供销合作社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
浅谈供销合作社与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摘要: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曲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在新的时期下,本文以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为线索,分析了其在农村的渠道优势,总结了其在建设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中的职能,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农村消费市场一、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的成立到1957年,这是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阶段。
1949年11月,国家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
1950年 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供销合作社由分散到统一。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等若干重要文件,通过了成立全国合作社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
1953年,中央决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组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并于1954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供销合作社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这一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从城市到农村建立了批发和零售机构,形成了上下相连、纵横交错的一个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供销合作社遍布广大农村。
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到1994年,这是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前进阶段。
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供销合作社与国有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
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
这次合并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机构合并后,保留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行政职能与商业部合并后,作为群众性合作经济组织仍然可以开展必要的对内对外活动。
同时,在商业部内设立了供销合作管理司,供销合作社的财务、基建、物资帐户是单列的。
《为什么是中国 》 主题教育内容
《为什么是中国》主题教育内容为什么是我国一、我国的悠久历史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我国的庞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和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产品还是生活方式,都需要考虑我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三、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的发展成就不仅对我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全世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投资,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国,也改变了四、我国的和平发展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我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纷争和热点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国际秩序的公平合理化。
我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五、我国的文明交流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博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文明交流,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解我国、认识我国、合作共赢的重要机遇。
总结回顾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文明交流,不断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理解和合作我国,以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百货商场发展历史
中国百货商场发展历史回顾革新期1894~1949年中国百货商场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诞生于1900年;到2000年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在1900~1990年的90年时间里;中国百货商店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百货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但自1990年起;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消费市场逐步繁荣;中国百货商店历史性转变的帷幕慢慢开启..1990~2000年的十年;是中国百货商店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也是百货商店从深陷困境到全面转型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点;我们将中国百货商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1989年;为百货商店缓慢发展期;1990~1995年;为百货商店的快速成长期;1996~2000年为百货商店的快速成熟期..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百货行业近十年的发展状况;我们首先对1990~200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回顾..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零售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零售商场像生物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明显不同的革新、发展、成熟和衰落4个阶段..西方国家百货商场革新始于1860年;在大约80年以后的20世纪40年代进入成熟期;现在处于衰落期..中国百货商场100多年来的发展;也大体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只是还没有进入衰退期..我们借用零售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百货商场进行革新、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的历史回顾..百货商场革新期:1894~1949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是中国百货商店的萌芽和产生阶段;一些较有影响的大型百货商场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小型日杂店;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百货商场只在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哈尔滨等大城市才有;基本处于百货商场的尝试和磨合阶段..1900年;俄国资本家在中国哈尔滨开设的秋林公司;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百货商场..随后若干家百货商场先后开业..澳洲华侨商人马应彪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1911年在广州设立了分店;1917年10月20日上海先施公司正式开业;商场面积1万多平方米;分为40个左右的商品部;品种1万多种;营业员300多人..1918年9月5日;郭乐先生创办的乐按公司在先施百货对面开张;营业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开业初期每天营业额高达1万余元..随后;新新公司也1926年1月23日开张;形成了上海南京路上百货商场三足鼎立的局面..1928年1月1日;天津的中原公司开张;一、二、三层为百货商店;四、五层为游艺场和戏院;六、七层是露天花园附设酒楼;日销售额五六万元..随后;重庆、武汉、广州等地的百货商场都有一定的发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初期的百货商场并没有“百货商场”为招牌;第一家使用“百货”为店名的是1921年开业的上海金陵东路的“组美百货商店”..在抵制洋货运动中;一些洋货店改为“百货店”;使“百货商店”作为招牌流行开来..但是;好景不长;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内战的爆发;从1933年开始的三四年时间内;有六七十家百货商店倒闭..20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美货的涌人;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如上海永安、先施、大新、新新等大型百货公司的美货销售额已经占销售额的20%~40%;1946年的销售额比上年增加了14.1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升幅为8.6倍..店铺数量在这一阶段也急剧增加..随着内战的爆发;百货商场的虚假繁荣消失;重新面临困境;一直持续到1949年也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未完待续;下一篇为百货商场发展期 1950~1995年百货商场发展期 1950~1995年1950~1995年的45年时间里;中国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40年是传统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发展的时期;后5年是现代百货商店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发展的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是中国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生意最好做的时期;它们依靠短缺环境、垄断政策、中心地段;创造了一个行业几十年“只赚不赔”的神话..在1950~1990年的时期;传统百货商店得到发展..1950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成立时;全国国营百货零售店有48个;门市部87个..当时政府提出一个县成立一家百货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后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达到2803个;1986年国营百货公司零售网点达1.7万个;但是店铺规模较小..全国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职工2000人以上、品种4万种左右的大型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有25家;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有15家;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职工500~600人、、品种1.5万种左右、年销售额5000万元左右的中型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有20家..但到了1991年;全国销售额过亿元的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已有129家;超过6000万元的超过200家..在这一时期;由于绝大多数商品处于短缺的状态;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基本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需求;证劵供应的肥皂、棉布、火柴、点心、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商品数量超过200种;全部证劵直到1993年才全部取消..在这个阶段的很长时期内;中高档化妆品、高跟鞋、西装裙、金银首饰等商品属于“封装修”类有问题商品;禁止商店经营..“文革”中;北京市百货大楼停售的上述问题类商品大约有6800多种;占经营品种数的22%;上海第一家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停售的品种更多;达到8000多种..因此;中国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从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末;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例如在80年代末;上海最大的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基本上还是30年代的大新、永安、先施和新新即一百、华联、时装和第一食品..不过;这一时期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的利润率;由于短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处于6%~7%的较高水平..1986年;国营百货零售商业的经营水平是:销售额304亿元;商品流通费用率4.64%;纯利润率4.32%;全年平均流动资金周转5.18次;每百元流动资金给国家提供利润22.35元..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后期的效益比较分析;反映出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效益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有较好的利润回报..我们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9家重点百货零售店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1980年至1988年;毛利率从12.70%上升至14.34%;费用率由2.36%上升至4.65%;利润率由7.15%下降至6.76%..。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发展史
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发展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非银金融机构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多样性,也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本文将从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起步阶段、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初创和成熟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市场,这标志着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非银金融市场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较为有限。
2. 发展历程1990年代初,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信托市场等新型金融机构相继兴起。
1993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市场开始正式运行,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00年后,我国非银金融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私募基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领域得到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非银金融市场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监管缺失导致市场乱象频发。
市场竞争不充分,一些非银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存在一些机构规模过大、风险过高的情况。
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也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朝着多元化、开放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推动非银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促进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非银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阶段,在未来,我国非银金融市场将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放等方面继续迈出新的步伐,实现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断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崛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那么,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面临着战争的残酷破坏和经济的重建任务。
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率先实行了计划经济,发展了国有经济,推动了农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能保持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成就可谓举世瞩目。
从贫穷落后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惊叹。
尔后我们需要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意义,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到此结束。
1.2 目的意义在过去的70年间,新中国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格局。
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对于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挖掘发展潜力,指导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方面,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党领导和中国人民奋斗的伟大力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成就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启示,在应对当前经济挑战、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消费大变革
消 费等诸 多 方 面将 发生 历史 性 的
转变 。 国 内消费 结 构变 化 总体 上将
2 %的增 长率 , 5 预计 A股市场 整体 人 1需求 、 口结构 、 易斯 拐点 : 3 人 刘
趋 势 向好 , 将呈现 “ 并 整体上涨 、 结
和局部收入提 升等多重分 析 , 我们 认 为未来三年 中 国将步入 “ 工业 后
业化 阶段 ” 。在未来 的三年 中整 个
控政 策之间 的博 弈 , 这种博弈 的结
入平稳增 长期 , 在消费增 长持续超 果不 确定性很大 , 都会加大对 明 这 预期及 出 口显著复苏 的拉动下 , 今 年市场走势进行判断的难度 。
年 G P增速有望 达到 94 D . %。通胀
点 , 后工业化 阶段” 而“ 的标志就是 命 ” 。届 时服务 消费和耐用 品消费
由商 品生 产 经济 为主 逐渐 转 变 为 行业 都 将 明显受 益 ,得 到 持续 提
服务经济为主 , 消费在 G P占比得 升 。这值得投资者认真分析 。 D
以大幅提升 。该报告指 出 , 在美 日 ( 自: 日经济新 闻) 摘 每
年市场 的分析 , 需要综 合考虑企业 上升 , 而非 耐用 品持续 下降 。个 人
盈利 、 宏观面 、 流动性 、 政府 政策 以 及全球经济 变动等众 多因素 , 这些 因素之间存在着 复杂 的博 弈关 系。
比如 目前 国 内资产 泡 沫 和宏观 调
消费结构 中同样也有此 规律 。在耐
I om t n 资讯 6 n r ai ・ f o 1
21 0 0年 第 1 ( 期 总第 3 -期 ) 4 0 上
矗
■ ■
■■■I
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精心整理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一、建国50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遭受过巨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的50年。
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统,物价迅速下跌。
同时又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不灵,纷纷破产。
对投机资本的沉重打击,是我们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正常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支持。
自此,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一部分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
同时,政府”的阻力,也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进行得最顺利、搞得最好的一次。
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被彻底消灭了。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职工、农民收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
2.第一个1953年国。
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30年,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可以长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30年,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股票市场萌芽及最初探索阶段(1978-1991)1986年11月14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时,向来宾赠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600651)公司股票,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股票发行创"新纪元"1984-1986年,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辽宁等地的部分集体和国有中小企业纷纷开始股份制试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如广东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北京天桥百货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上海延中实业等公司还公开发行了股票。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前期股份制试点的成绩做出肯定,允许继续试点并提出了规范性意见。
从此政府逐渐加大对股份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股份公司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设立和运作,股票发行更加规范,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发行数量也越来越多。
上海、深圳出现了股票的公开柜台交易,沈阳、武汉、成都等地也出现了股票的公开交易或场外交易。
成立了一批专门从事股票发行、转让或交易相关业务的证券公司,从而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1987年1月,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国营企业。
该公司股票的发行,拉开了国营大中型企业股份制试点的序幕,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截至1990年底,我国共有4750家企业发行了各种形式的股票,共筹资42.01亿元。
其中,公开发行股票筹资17.39亿元,非公开发行筹资24.62亿元。
论文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原因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选择了对外开放的正确道路。
30年来。
中国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发展。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奖出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十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为主要特征所构成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到了需要做十调整的时候。
本文在回顾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挑战,从而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
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道路的历史选择(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途径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途径是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也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战略选择。
1、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条由古典经济学所阐述、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实了的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适用性。
这不仅是因为外贸可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产出和出口,而且因为外贸可以换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等,为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提高产出与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促进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削减进口,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本国幼稚产业,实现工业化;发展制造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
可见,该战略的立足点,一是为了消除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障碍,二是为了消除贸易条件不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出口促进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本国自然条件优越或劳动力便宜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出口的扩大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基础的强化和工业化进程;出口的扩大有助于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由于出口促进的多为工业和制造品工业,因此出口扩大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市场营销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概述
市场营销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概述市场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研究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并通过产品开发、定价、促销和渠道选择等手段,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实现盈利的一种商业活动。
市场营销的发展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受到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市场营销历史的主要演变和发展趋势的概述。
一、市场营销历史演变1.生产导向时代(19世纪)在这个时期,由于产品供应紧张,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的生产和生产效率,忽视了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
2.销售导向时代(20世纪上半叶)随着产品供应过剩,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开展销售和促销活动来推动销售。
这个时期,企业将重点放在销售和广告上,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
3.市场导向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市场导向时代强调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消费者需求分析,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关系营销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权益的提升,企业开始注重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关系。
关系营销强调企业通过建立和维护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增强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5.数字营销时代(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营销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引擎优化、社交媒体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等方式,更精准地触达目标消费者,并进行数据分析来优化营销策略。
二、市场营销发展趋势1.个性化营销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个性化营销可以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购买体验和忠诚度。
2.社交媒体营销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企业需要加强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提高品牌认知和口碑。
3.移动营销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信息和购买产品。
GDP发展史简析ppt课件
我国在2001年,已将重庆市作为唯一的试点城市,开展资源环境核 算。200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实物核算,为 绿色GDP核算奠定了基础。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国 家统计局一起,会同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加 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并分别在海南省和重庆市开 始了部分指标的试点。全国已取消乡镇一级GDP核算,广东、河南、江 苏等省也正积极推行绿色GDP的探索与核算。
精选版课件ppt
14
作为GDP衍生指标的人均GDP可以 有效传达的真实信息量同样有限
• 1.人均GDP无法反应老百姓的实际收入状况。GDP首先是一个经 济产出总量,它可以体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总量,但无法体现出财 富的流向。面对人均GDP,我们至多知道经济总量增长了多少, 却不可能知道普通百姓从经济总量增长中获利几何。
精选版课件ppt
8
中国的GDP发展史
• 1 . GDP的确立
•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
标。
•
1985年开始,中国建立GDP核算制度。
•
1993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
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这迈出了
走向国际通行办法的第一步。
精选版课件ppt
• 绿色GDP
绿色GDP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 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 本。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 的虚数)
中国旅游业发展史简介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
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
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2023年国内经济形势与展望:回顾与展望
2023年国内经济形势与展望:回顾与展望2023年国内经济形势与展望:回顾与展望2023年,中国将迎来建党一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首个年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将出现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政策、产业、消费、外部环境等方面回顾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2023年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展望。
一、政策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基建、数字经济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2023年国内GDP的增速预计将达到6%左右。
其中,从“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我国的发展战略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未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质量和效益。
二、产业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不懈努力。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科技领域的发展,同时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力争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高集成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由于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未来我国的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将进一步快速发展,这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推动力。
三、消费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未来将不断完善和扩大消费体量。
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会继续逐步扩张,其中经济实惠的快消品和互联网购物将成为市场的主要走向。
此外,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未来养老、医疗、家政等服务业领域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四、外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实施一系列便利化政策,努力维护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
2023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出持续缓慢增长的态势,外部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因此,推动新技术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打造更加便捷的外贸环境,对于我国外部市场连接至关重要。
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一、回首看历史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
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
“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
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作者:杜昕然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并梳理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程,把握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行为变化形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发展。
本文利用1996-2015年的数据,从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方面归纳我国消费市场发展规律,为更好把握消费市场发展历史、推动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消费市场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合理,消费理念和方式快速升级,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特别是1996年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升,虽然期间也有波动,但是消费已经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分析消费市场发展历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消费市场发展。
消费规模(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总体规模与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1996-2015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8360.2亿元,2015年为300931.0亿元,增长了9.6倍。
在过去的20年中,消费市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增速高于GDP增速。
1996-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13.6%,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9.2%,前者比后者高出4.4个百分点(见图1)。
可以看出,消费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动力持续增强。
(二)消费规模增速逐步回落消费增速起伏较大,近年增速逐步回落。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消费规模增速先后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
1996-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三年下降,从1996年的20.1%下降到1998年的6.8%,下降了13.3个百分点。
此后,在一系列的经济刺激和复苏政策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和消费市场增速同步上升,从1999年的6.8%上升至2008年的22.7%,上升了15.9个百分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市场再次进入下行通道,消费市场增速持续下滑。
2009-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15.5%下降到10.7%,下降了4.8个百分点。
近期消费增速的回落,除受国际输入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消费市场理性回归等因素影响。
(三)人均消费支出日益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在过去的20年间呈日益增加趋势。
1995年人均消费支出为2311元,2014年为17806元,增长了6.7倍。
受经济发展波动和消费政策影响,人均消费增速波浪式上升。
1996-1998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明显下降。
1995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16.2%,1998年增速降低至3.1%,下降了13.1个百分点。
1999-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振荡上升。
1999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5.7%,2008年增速上升至15.0%,上升了9.3个百分点。
2009-2014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缓慢上升。
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9.3%,2014年增速为10.0%,上升了0.7个百分点(见图2)。
这说明我国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的货币支出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人均消费支出在不同时期增速不一,但总体为正,表明人民在满足更高生活水平的动力和迫切愿望在不断增强。
(四)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居民家庭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稳定。
1996-2014年的CPI平均值为102.3,最高为108.3,最低为98.6,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受紧缩宏观调控政策影响,1996-1999年CPI呈下降趋势。
1996年为108.3,1998年为98.6,下降了9.7。
随着国家适度宽松宏观调控作用的显现,2000年CPI回升至100.4。
2001-2008年CPI振荡上升。
2001年为100.7,2008年为105.9,上升了5.2,期间除2002年CPI低于100外,其余年份均处于100-106合理范围之内。
2009-2014年CPI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
2009年为99.3,2011年上升至105.4,增长了6.1,随后温和下降,2012年和2013年均为102.6,2014年为102,相对稳定(见图3)。
可以看出,除1996年之外,CPI处于98-106之间,属于温和可控的宏观调控区间。
这期间有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分别是1998年为99.2,1999年为98.6, 2002年为99.2,2009年为99.3。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价格水平较为稳定,并无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国家宏观调控较为得力。
(五)消费经济贡献逐步提高消费的经济贡献可以用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消费贡献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1996-2014年,消费贡献率呈现“高位-低位-高位”的格局。
1996-2001年,消费贡献率整体呈现高位状态。
1996年消费贡献率为60.1%,2001年为50.2%,6年内的平均贡献率为57.7%。
2002-2010年的9年间,消费贡献率处于低位。
2002年消费贡献率为43.9%,2010年为43.1%,9年内的平均贡献率为42.6%,均低于50%的水平。
2011-2014年,消费贡献率处于高位。
2011年消费贡献率为55.5%,2014年为51.6%,4年间平均贡献率为52.9%,重新站上50%大关。
从图4可以看出,2001-2008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50%,这段期间,正值我国入世之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大,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相对较小;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前,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超过了净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消费结构(一)商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首先,食品消费支出占比逐步降低。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商品结构的重要指标,它是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96-2014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1996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48.8%,食品支出在居民人均支出中占比接近一半。
2014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35.8%,食品支出比重降低了13个百分点,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大幅减少,20年中我国恩格尔系数平均每年降低0.65%(见图5)。
这说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质提升。
其次,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提档升级。
家庭耐用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0年来,我国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断普及、不断更新提升的过程。
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5.7辆,摩托车24.5辆,移动电话216.6部,计算机76.2台,与1996年相比,耐用消费品类型实现了质的飞跃,家庭拥有数量明显提高,汽车、家电、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已成为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在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4%,家具类增长16.1%,通讯器材类增长29.3%,汽车类增长5.3%。
其中汽车消费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重要标志,呈快速发展态势。
截至2015年末,我国私人轿车拥有量为8793万辆,同比增长15.8%;2016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8.1%,销售额同比增长7.7%,约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5%。
(二)服务消费占比逐步提高居民消费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趋势明显,服务消费比重逐步提高。
1996年我国城镇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为887.9元,2015年城镇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为5364元,增长了5.13倍,年均增速为8.5%。
从服务型消费所占比重来看,1996年,城镇人口服务型消费所占比重为26.7%,2015年为34.1%,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其中,交通通信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5.1%上升到2015年的13.3%,上升了8.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也有明显增长,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9.6%上升到2014年的11%,上升了1.4个百分点(见图6)。
(三)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一般来说,劳动力人口也是消费的主力人群。
随着80、90后成为主要劳动人口,这个群体已经晋升为消费主力。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为9.2亿人,其中80后人口为2.28 亿,90 后为1.74 亿,二者共占劳动力人口的43.6%。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联合撰写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0、90后消费者的消费力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贡献65%的消费增量。
同时,80、90后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高。
他们会采用新的消费方式、购买新的消费商品、尝试新的消费体验,采用新的支付方式。
据安信证券的一份调查显示,80、90后的信用消费倾向更强,平均每月信用卡消费达8000元。
(四)东部地区是消费主引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消费的规模发展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0%,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1995-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为57%,且基本保持稳定。
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规模占比为56.2∶25.4∶18.4,2014年为56.7∶25.1∶18.2。
东部地区始终是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和支撑力量。
近年,中西部地区增速不断加快,区域消费日益均衡。
2016年1-5月,重庆、贵州、云南、四川、安徽、河南等地实现了11.4%-12.9%的较高增长,超过东部地区。
但在总体规模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居全国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见图7)。
消费方式(一)消费方式网络化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依靠其产品量大、价格低廉、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等优势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
一是网络购物人数不断增多,网络零售市场增长迅猛。
2008年末,我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为7400万人,到2015年末,达到4.13万人,增长4.6倍。
网上交易额也大幅增加,2008年我国网上零售额为1257亿元,2015年3.9万亿元,增长了30倍;2016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2367亿元,同比增长28.2%。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143亿元,增长26.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6%。
二是网购方式从PC端转移向移动端。
在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中,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2.12万亿元,年增长率达136.7%,占网络零售交易额的55%,比2014年增长8.7%,远高于我国网络市场零售额的整体增速,移动端网购交易额也超越PC端(见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