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医学
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可以设置以下标准:
1. 病种诊治标准:制定高原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包括不同高原病的分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 医疗设备标准:确定高原病医学中心所需的基本医疗设备,如高原病诊断仪器、呼吸支持设备等,并确保这些设备的质量和功能满足相关的国际标准。
3. 医疗服务标准:制定高原病医学中心的医疗服务流程和规范,包括患者接诊、体检、诊断、治疗等环节,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 人员培训标准:确定高原病医学中心相关医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培训标准,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以确保他们具备处理高原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 质量控制标准:建立高原病医学中心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审核、外部评估等环节,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6. 科研标准:鼓励高原病医学中心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制定科研方向和目标,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不断提高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通过制定这些标准,可以提高高原病医学中心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
高原健康康复医学,为高原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建立健全老年友善组织管理和文化制度 的自然山水、草木天地中康复,青海能
体系,提升老年友善的质量内涵,进一 够成为高原康养的理想之地。
步优化老年患者就医流程、系统开展老 (作者系青海红十字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诊疗,为老年患者
- 38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 国 于 1999 年 进 入 老 龄 化 社 会,
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但伴随着医学 2000 年 11 月 底 第 五 次 人 口 普 查,65 岁
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原”的认知也 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8811 万人,占总人口
发生了变化,随之诞生了“高原健康康 6.96% ;60 岁以上人口达 1.3 亿人,占总
的低能消耗可促进健康。青海红十字医 晚、进程快,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未
院致力于青藏高原卫生健康事业 , 尊崇 富先老、少子高龄化等特征,老年人健
- 37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8
大兴调查研究
读编互动
康状况不容乐观。
提供安全、友善、适宜的医疗环境等服务 ,
院根据此项内容的评价标准,科学统筹、 向,有效拓宽医院在急慢性高原病方面
系统组织、全院动员,不断创新举措 , 诸 的诊疗机制,充分发挥、利用青海在高
如营造老年友善文化氛围、规范老年友善 原环境的有利因素,逐步深化提高针对
工作制度、持续提升老年专科服务能力、 高原医学基础性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希
着力打造老年友善就医环境等等 , 进一步 望在医学引导、护理指导下,人在高原
读编互动
大兴调查研究
高原健康康复医学,为高原群众 健康保驾护航
医学上高原的定义
医学上高原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医学上高原的定义。
你说啥是高原呀?那可不是随随便便有点高度的地儿就能叫高原的哟!高原啊,就好比是大地妈妈脸上凸起的一块儿特别区域。
想象一下,它高高地耸立在那里,跟周围的环境可不一样呢!一般来说,医学上把海拔 2500 米及以上的地区才叫做高原呢!这可不是随便定的数字哟。
当你到了这么高的地方,身体可就开始有反应啦!就好像你本来在平地上悠闲地散步,突然被扔到了一个有点特别的环境里,身体得努力去适应呀。
在高原上,氧气变得稀薄啦!这就像是你平常呼吸的空气中的好东西变少了。
那身体能乐意吗?肯定不呀!于是乎,各种奇妙的反应就可能出现咯。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头晕乎乎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走路都不稳啦。
还有的人可能会心跳加速,感觉心都要蹦出来了似的。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高原反应要是严重起来,那可不得了呢!咱再想想,为啥会有高原反应呢?这就好比你习惯了吃大鱼大肉,突然让你天天啃馒头,你能一下子就适应吗?身体也是这样呀,它习惯了在低海拔地区的环境,突然到了高原,氧气少了,它就得努力调整自己。
那有人可能会问啦,是不是所有人到了高原都会有高原反应呢?嘿嘿,那可不一定哟!就像有些人能吃辣,有些人不能吃辣一样,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呀。
有的人可能到了高原跟没事儿人似的,该玩玩该吃吃,可有的人就惨啦,得难受好一阵子呢。
那要是想去高原玩或者工作,该咋办呢?这可得好好准备准备呢!首先呀,不能一下子就冲到高原上去,得慢慢适应。
就像跑步一样,你不能一开始就拼命跑,得先慢慢热身嘛。
可以先在海拔低一点的地方待几天,让身体有个过渡。
然后呢,到了高原上,要注意休息,别太累着自己啦。
还有啊,多喝水,这就像给身体加油一样,让它能更好地应对高原的环境。
总之呢,高原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医学上对它的定义可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了解。
但一定要记住,要对高原怀有敬畏之心,可别小瞧了它哟!不然,它可是会给你点颜色看看的呢!所以呀,去高原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高原医学研究报告
高原医学研究报告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原医学的相关问题,并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
首先介绍了高原医学的背景和意义,随后探讨了在高原环境下人体的生理变化,并列举了高原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其影响。
另外,文章还讨论了目前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原医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引言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较大。
高原医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体在高原环境中的生理变化,以及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
截至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高原医学的重要性,并且为高原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健措施。
2.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变化在高原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
首先,由于氧气稀薄,人体需要通过加快呼吸来提高氧气的吸入量。
其次,心脏会加速跳动以弥补氧气不足,这可能导致高原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高原环境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感染和神经科疾病的风险。
3. 高原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其影响高原疾病是指在高原环境下发生的一类疾病。
最常见的高原疾病是高反应,其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胸闷等。
另外,高原水肿和高原肺水肿也是常见的高原疾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这些疾病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高原医学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发现,通过适应性训练和药物干预等手段,可以减轻人体在高原环境下的生理变化,提高生存能力。
此外,对高原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5. 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高原医学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了解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机制,揭示高原疾病的发生机制。
其次,研究高原环境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为高原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
另外,发展高原医学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医务人员在高原地区的工作能力。
阐述对高原医学的体会
阐述对高原医学的体会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大气状况、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生态结构与平原不同。
从平原地区进人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时,高原反应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快速进入时,大气氧分压降低,加之高原环境寒冷、空气干燥强烈紫外线辐射等,导致机体缺氧,在神经一体液调节下可发生一系列的代偿性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这个过程称之为习服。
但若代偿功能失调即会发生急性高原病。
海拔越高,大气中的氧分压越低,缺氧也越严重。
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同时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缺氧及寒冷、低气压、紫外线过强等又可致垂体一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大量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进人血液循环引起外周阻力增加.中心循环量剧增;在低氧刺激下,体内抗利尿微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致使体内水钠潴留,最终促发急性高原病。
大部分人的高原反应比较轻可以自愈,只有少部分人的高原反应会进展成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山病,急性高原病病情凶险、复杂、发展变化快.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并可造成多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
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因素与实际海拔高度攀登速度以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急性高原病,若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一般认为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的晚期阶段,共济失调.意识改变为其临床特征,可能因脑疝而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1、高原脑水肿脑是人体所有器官中对缺氧最敏感氧耗量最高的器官,因此脑也是最容易受到缺氧损伤的器官由于脑对缺氧的高敏感性和脆弱性.当人们进入高海拔区后,常常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如视觉异常.记忆.行为.情绪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人们进人4000m的中海拔区的第5d,数字记忆和精神运动能力即有明显降低。
如果快速进人5000m的高海拔区,其书写能力、数学计算记忆功能损害更大,同时听力视力智力和眼一手协调能力明显降低。
高原医疗工作总结
高原医疗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高原地区的医疗工作也面临着
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认真总结高原医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原地区的居民。
首先,高原地区的医疗工作需要特别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支持。
由于高原地区的
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很多常见的疾病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高原地区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投入,以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其次,高原地区的医疗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由于高原地区的居民生
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
再次,高原地区的医疗工作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由于高原地区的医
疗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高原地区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确保高原地区的医疗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总的来说,高原地区的医疗工作虽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是也有着很多的机遇。
只有我们能够充分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大对高原地区医疗工作的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原地区的居民,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原医学重点知识
03
高原环境下的生存与健康
高原环境下的生活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室内空气 流通有助于提高氧气浓度,减
轻高原反应。
避免过度劳累
高原地区氧气稀薄,过度劳累 容易导致缺氧,应合理安排活
动和休息时间。
注意保暖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应注意 保暖,避免感冒。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 于减轻高原反应。
高原病防治
高原医学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涉及高原病的防治, 包括急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等。
高原适应与康复
高原医学在高原适应和康复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如对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体适应机制的研 究。
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医疗保障
高原医学还涉及在高原特殊环境下进行医疗保障 的研究,如高原部队的医疗救治等。
高原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础理论研究
高原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生理、 病理和药理等方面的研究。
临床应用研究
高原医学在临床应用方面主要涉及高原病防治、高原适应和康复等 方面的研究。
高原环境适应机制研究
研究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包括生理、生化、免疫等 方面的变化。
高原医学在临床的应用
1 2 3
高原地理环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02
高原地区海拔高,重力作用相对较弱,可能导致静脉曲张等疾
病。
高原地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03
高原地区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可能导致孤独、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
02
高原病及其防治
高原病的症状与分类
症状
高原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乏力、 失眠、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这些 症状在高原地区较为常见,主要是由 于缺氧引起的。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高原反应是指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稀薄空气和低氧环境,造成人体适应能力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在高海拔地区,气压降低,气温也较低,并且氧气含量较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高原反应的医学知识点,包括其症状、原因和预防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高原反应的常见症状。
高原反应的症状因人而异,但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失眠、胸闷、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并在登高后的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症状是暂时性的,随着身体适应高原环境,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高原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高山病,其症状包括肺水肿、脑水肿和高反病。
那么,高原反应的原因是什么呢?高原反应是由于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导致人体血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
在低氧环境下,人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来增加血氧的吸收和利用。
这些生理变化包括肺血管收缩、心脏排血量增加以及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
然而,这种适应过程需要时间,对于未经过充分适应的人来说,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为了预防高原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戒烟和限制饮酒是非常重要的。
烟草和酒精会影响肺部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重高原反应的症状。
其次,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也是必要的。
进行有氧运动,增加心肺功能,可以提高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此外,充足的休息和饮水也是预防高原反应的关键。
适当的休息可以减轻身体的疲劳,提高适应能力,而饮水可以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缓解高原反应的症状。
另外,如果您计划前往高海拔地区旅行,建议提前进行适应训练。
适应训练可以通过提前到高海拔地区进行短期逗留来增加身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适应训练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和饮水,以及及时就医。
如果在高海拔地区出现高原反应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医生可能会建议您使用一些药物,如扑尔敏、酮康唑等来缓解症状,并给予适当的休息和补充氧气。
1、内科学(高原医学)专业简介
花子共享1、内科学(高原医学)专业简介内科学(高原医学)是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医学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平台, 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的地域、自然资源优势,紧跟国际高原医学研究的发展前沿,积极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相关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低氧生理和高原病的防治展开系统研究,内容涉及高原低氧生理、低氧细胞生物及分子生物、组织形态学、慢性缺氧环境中免疫功能变化、中藏药开发研究、高原运动生理及高原训练、高原病临床防治研究等数个方向。
高原医学实验室下设低氧生理实验室、低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形态免疫学实验室、中藏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和高原疾病临床实验室等5个现代化实验室和一个标准实验动物饲养室,并在可可西里建立了国内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现场固定实验研究基地。
目前开展有《慢性高原病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高原病易感性相关基因研究》、《藏羚羊高原适应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及《藏药抗缺氧(三味檀香散)作用机制》、《低氧严寒环境因素损伤适应机理与干预措施》等多项课题。
预期研究目标为增加寒冷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高辐射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空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环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找出高原适应动物和人特异性基因(包括种群差异和不同疾病间差异);继续加强藏药学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完善藏医藏药学理论,建立中藏药实验室研究数据库,把实验室建设成国际化的高原医学研究基地。
争取到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教育部及地方性研究项目,还特别参与了青藏铁路医疗保障、高原运动医学等重大研究项目;《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研究》获2006年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促进了高原医学的发展。
2、民族医学(藏医藏药)专业简介民族医学(藏医藏药)源远流长,博采欧亚诸医学之长,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千百年来,它为藏族和其它民族的防治疾病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示了东方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
民族医学(藏医藏药方向)的学术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医学理论,涉及生理、病理、解剖、诊断、保健、药理等领域,是藏医学的立论之本;二是对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神奇的效果,其中对心脑血管、风湿、类风湿、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一些病种的疗效甚至超过西医;三是在很多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独创性,如胚胎学、尿诊、外科手术等。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归纳
高原反应医学知识点归纳高原反应是指当人体暴露在高海拔地区时,由于缺氧和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高海拔地区通常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对于未经适应的人们,高原反应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那些计划前往高海拔地区的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一、高原反应症状高原反应的症状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
轻型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胃口变差、失眠、气促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暴露在高海拔地区后6-12小时内出现,经过几天的适应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重型高原反应症状是指肺水肿和脑水肿,这是高原反应的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二、高原反应的机制高原反应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主要因素被认为是导致高原反应的原因。
首先,缺氧是高原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较低,导致氧气压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在高原地区会缺氧。
其次,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寒冷、干燥和风大等因素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高原地区的紫外线辐射也比低海拔地区强,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三、高原适应高原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时间逗留在高海拔地区后,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和缺氧状况的过程。
高原适应可以减轻和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高原适应的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代谢调节系统的适应。
在心血管系统适应方面,人体通过增加血液的氧运输能力和调节血压来应对缺氧的挑战。
呼吸系统则适应于缺氧环境,增强肺功能和氧气的吸收。
代谢调节系统适应于高原环境,提高脑部和肌肉组织的供氧能力。
四、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对于计划前往高海拔地区的人们,预防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措施包括逐渐升高海拔、充足休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此外,口服药物如乙酰唑胺(阿司匹林)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如布地奈德)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
对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的患者,及时就医治疗是必要的,以避免进一步恶化。
高原医学课件
高原医学教案第一章高原医学概论一、由于高原环境具有大气压及氧分压低,气候干燥,紫外线强等特有的环境特点,高原环境对高原居民的健康影响很大,部分人群出现急性和慢性高原性疾病,给高原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改善人类在高原地区的健康水平,促进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高原地区的建设,我们研究、诊治和预防高原病。
对开发高原,建设高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原的定义高原-----一词无明显的定义,有人曾描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称为“高原”。
地理学角度----海拔在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而面积又比较辽阔的高地。
医学角度----海拔3000M以上,产生明显生物效应(机体反应)的地区。
三、四种海拔高度目前国际上,根据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时出现的生理反应,划分为四个海拔高度:1、中度海拔:海拔在米之间,当人体进入此高度时,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如呼吸和心率轻度增加,运动能力略有降低、肺气体交换基本正常,很少发生高山病。
2、高海拔:高度在2500---4500米之间,多数人进入这个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增加,头痛、食欲不振、睡眠差、运动能力明显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90%,甚至发生高山病。
3、特高海拔:高度在4500---5500米之间,进入这个高度时缺氧症状进一步加重,动脉血氧饱和度<80%,运动和夜间睡眠期间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进入此海拔时应采用阶梯式或阶段性适应,否则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严重的急性高山病。
4、极高海拔:高度在5500---8844米之间,进入这个高度的只有探险登山运动员,逗留时间也很短。
进入此高度时机体的生理机能呈进行性紊乱,常失去机体内环境自身调节功能,出现极严重的高山反应,显著的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
动脉血氧饱和度70%---60%之间。
常常需要额外供氧。
四、高原病的定义1、人类与高原斗争的核心是缺氧,当人体暴露于低氧环境时,体内产生一系列代偿调节,如增加肺通气量、加快心率、提高肺动脉压等机制建立新的代偿机制,适应低氧环境。
高原基本医学知识
高原基本医学知识一、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这是因为随着高原高度的提升,空气的含氧量随着高度的提升而递减。
一般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已经适应了平原海拔50-300米的高度,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比如青海湖海拔3196米,拉萨3700米,这些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
而习惯平原海拔高度的人一下还不能适应这样的海拔高度,于是就会出现了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失眠、胸闷、气喘、头晕、头疼、恶心、腿无力、食欲减退等。
一般经过过3-5天的身体适应,症状会逐渐消失。
什么叫高原病?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而因高原其他非缺氧性致病因素,如寒冷、太阳辐射等引起的冻伤、日光性皮炎等急病则不属于此病范畴。
高原病有以下特点:(1)在高原环境发病;(2)致病因子主要是高原低压性缺氧;(3)低氧性病理生理改变是其发病机理的基础和临床表现的根据;(4)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呈好转甚至痊愈。
常见的高原病有以下几种:(1)急性高原反应;(2)高原昏迷;(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4)高原高血压;(5)高原心脏病;(6)高原肺水肿;(7)混合型高原病等。
1、日光性皮炎是指由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引起皮肤被照射的部位出现急性炎症反应。
由于中波紫外线作用浅表,仅表现在皮肤的表皮。
且日光强烈照射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随后黑素细胞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加速合成黑素,从而使被晒皮肤变黑。
所以日晒伤多在日光强烈照射后4—6小时,在被照射皮肤出现边界明显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肿,12—24小时达到高峰。
并伴有局部灼痛或刺痛,有的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
更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2、高原指甲凹陷症是指甲局部性病变,表现为措甲扁平、粗糙、光泽减退,典型者指甲反转呈匙状,故称凹陷症。
发病诱因:本病在内地少见,患者一般都是到高原后逐渐发病,回平原后好转并自愈,所以高原缺氧是主要病因。
高原医学课件
针对高原环境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研究高原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高高原病的治疗效果。
高原环境对生殖与遗传的影响研究
探讨高原环境对生殖与遗传的影响,为高原人口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高原医学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1 2 3
加强基础研究
未来高原医学研究应注重基础研究,深入探讨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更加 科学、有效的方案。
慢性高原适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会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通过调节呼吸、循环和神经系 统功能,以适应低氧状态。
03
高原疾病的防治
高原肺水肿的防治
01
急性高原肺水肿
由海拔4000米以上进入高原,出现严重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症状,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02
慢性高原肺水肿
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和肺功能减退等。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高原病的发 生风险。
提供医疗保障
建立健全高原医疗保障体系,提高高原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高原地区居民的 健康权益。
高原医学实践的前景与展望
01
拓展研究领域
高原医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循环系统
高原缺氧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以及血管收缩等生理反应,以维持重要脏器的 氧气供应。
神经系统
高原缺氧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身体为适应高原 环境而做出的反应。
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与过程
急性高原适应
人体进入高原后,首先会出现一系列急性高原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这是身体为适应高原环境而做出的生理调整。
中国高原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原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原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第一支青藏高原卫生大队深入到青藏高原进行高原病
防治。
之后,在1978年青海省委书记谭启龙的指示下,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的正式起步。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国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0年,第一次高原医学远征队进行了以高原心、肺功能为中心的现场研究,并取得了大量高原生理资料。
1984年,青海省卫生厅组织《高原低氧适应的综合考察》项目联合研究行动。
1987年,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标志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原医学研究更加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2000年,第六届高原医学分会暨第六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会议在青海西宁、西藏拉萨召开,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高原医学和人类健康”,300多名中外医学专家会聚青藏高原,共论高原医学和人类健康。
此外,我国对高原医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认可。
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主席Peter Hackett曾担任第六届高原医学分会暨第六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会议的主席,这表明我国的高原医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高原医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过程。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高原医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高原地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原病(急诊医学)
高原病1.高原病(high-altitude illness)又称高山病,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在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轻重不一、或急或缓的缺氧综合征。
2.在我国,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急性高原病的诊疗如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急诊较常见。
3.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平原和(或)氧疗,这比明确诊断更重要。
4.所有高原病患者都应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5.诊断高原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发病;②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③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④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6.对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发病地区确无医疗条件而有较好的运送工具及抢救设备者,可将患者由高原转往海拔低的地区治疗。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肺部疾病病史,今天晨起乘车前往海拔约4000m地区旅游途中突然出现进行性心慌、气短1天,胸闷、憋气1小时来诊,伴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痰,不能平卧。
查体:BP110/80mmHg,P110次/分,SpO276%,急性病容,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及湿啰音,心律齐,双下肢轻度水肿。
【问题1】患者来诊后急诊应做什么?思路1:患者胸闷、憋气的原因尚不明确,所有类似患者都先进抢救室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建静脉通路,吸氧,快速采集病史。
思路2:完善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知识点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非职业性高原病参照此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由低海拔进抵海拔3000m以上地区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发绀、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外周水肿、尿少等。
高原医学课件
高原医学课件高原医学课件:探索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与适应机制一、引言高原医学是一门研究高海拔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健康影响的学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扩展,高原环境变得越来越常见,因此了解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课件将介绍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适应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二、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压降低,氧气含量下降,这会对人体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缺氧会导致心率加快,以增加心肺血流量;同时,呼吸频率也会增加,以吸入更多氧气。
然而,长期处于高海拔环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生理适应问题,如高原病、高山肺水肿等。
心理方面,高原环境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高海拔环境的孤独感、气候恶劣、缺乏隐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人体在高原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机制:1.生理适应:包括增加心肺血流量、提高呼吸频率和血红蛋白含量等,以增加氧气供应。
2.代谢适应:随着海拔升高,人体会通过增加糖酵解和脂肪代谢来获取更多的能量。
3.行为适应:如缓慢攀登、充分休息等,以减轻身体负担。
四、高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高原疾病主要包括急性高原病、高山肺水肿、高山昏迷等。
这些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做好适应性锻炼:在进入高原环境前,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受性。
2.合理安排攀登计划:选择合适的攀登速度和路线,避免过度劳累。
3.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能量: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4.定期检查身体状况: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不幸患上高原疾病,应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吸氧、药物治疗、休息等。
五、总结高原医学是一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学科,它不仅关乎到高原工作和生活人员的健康安全,也涉及到登山、探险等极限运动的安全保障。
《高原医学基本概念课件》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范围内 的高原医学研究与交流。
高原医学基本概念课件
欢迎来到《高原医学基本概念课件》!本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高原医学的基 本概念,包括高原的概况、高原病的定义和症状,以及高原适应的生理变化 和机理等内容。
高原概述
1 地理特征
高原指海拔超过1000米,地 势较高的地区。
2 生态环境
高原地区气候独特,气温低、 气压低,氧含量较少。
3 文化特色
为了更好地摄取氧气,人体会 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血管扩张
血管扩张有助于增加氧气和营 养物质的供应。
高原适应的机理
氧气传递增加 血液黏稠度降低 红细胞增多
新生红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导致氧气传递能力的增 加。
血液黏稠度的降低有助于提高血流速度和氧气供 应。
红细胞增多能够增加氧气携带能力。
高原医学的应用
1
高原病防治
科学用药和适应性锻炼,预防和治疗高
高原运动表现
2
原病。
了解高原环境下人体运动表现的变化,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3
高原科学考察
开展高原科学考察,探索高原医学的发 展前景。
高原医学的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势
医学研究
高原医学将注重解决高原地区的 特殊医疗需求。
技术创新
借助先进技术,提高高原医学的 诊断和治疗水平。
高原地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值得探索。
高原病的定义和症状
1 定义
高原病是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2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水肿和 脑水肿。
高原适应的生理变化
红细胞增多
在高原环境下,人体会产生更 多的红细胞以增加氧气携带能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指由平原或较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
这种表现多在生理范围内,通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生,常在短时间内逐渐消退。
本病以移居高原的居民为主影响因素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
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大约50%---70%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分度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度急性高原病:----轻度:症状较轻,活动能力基本不受限制,静息时,心率<100次/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不需药物及给氧治疗;----中度:症状较重,静息时心率、呼吸增加,但其心率<110次/分。
呼吸<24次/分,活动能力部分受限,生活自理困难,需要对症治疗;----重度:症状严重,静息时心率>110次/分,呼吸>24次/分,活动能力严重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需卧床休息,对症和吸氧等处理。
发病原因高原的低压性低氧环境是引起的急性缺氧的根本原因。
常见于急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的人群。
诱因:精神紧张、晕车、晕机、上呼吸道感染、妊娠、劳累等。
年老体弱、患慢性疾病或体型肥胖者更易发生,且较严重,反应时间亦延长。
发病机制急性高原反应是整个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高原上的低氧分压、气候寒冷、紫外线强、温度低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影响,而其中以低氧分压为主。
由于氧分压的下降,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引起发病: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大脑皮层功能发生失调,早期兴奋,后期则出现抑制;缺氧刺激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排量增加,同时左心房压力增高;急性缺氧时,影响肺泡与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速度缓慢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由于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量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那么机体要吸入较多的氧气进行代偿,海拔越高,大气中氧分压越低,机体缺氧程度也就相应加重;同时肺动脉发生收缩肺动脉压力上升肺毛细血管募集现象成倍增加,这种现象是机体借助增加肺循环血量来改善缺氧的应急措施。
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及周边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由于排除二氧化碳过多而形成碱中毒。
由于机体因缺氧,组织无氧代谢增加而产生的血肿乳酸堆积,部分地中和了碱中毒,但碱中毒严重者,加重组织缺氧。
与此同时,碱中毒减轻了缺氧对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刺激的强度,使换气受到限制,又加重缺氧。
急速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中,机体内抗利尿素、醛固酮分泌立即增加,由此而出现尿钠减少,水钠在体内潴留、肠系膜血管及胃肠道充血水肿、血压上升。
移居高原初期部分病人以消化道的症状较为突出,这是因为:1)缺氧早期肺、脑血流增多,胃肠道血流减少,消化腺分泌下降。
2)交感神经兴奋使胃排空时间延滞、饥饿收缩和小肠的运动与张力减弱,唾液分泌受抑制;3)由于水钠潴留,胃肠道可发生轻度水肿,抑制吸收障碍;4)应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和血糖偏低均可抑制胰腺分泌;5)碱中毒时,胃液酸度下降,不利于食物的消化;6)急性缺氧时,肝脏可出现轻度肿大,胆汁分泌相对减少。
临床表现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海拔高度;2、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常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头痛、头昏、兴奋不安,失眠多梦、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耳鸣、眩晕、手足麻木等。
部分病人表现为表情淡漠、嗜睡。
严重者可产生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肌肉共济失调。
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劳力性呼吸困难。
多在夜间睡眠时发生,患者常因憋气而惊醒。
循环系统:口唇、指甲发绀,心率加快或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肺动脉区及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音增强,肺动脉区第二心音增强或亢进。
患者心慌、心前区发闷。
也有病人心动过缓胃肠道:常见为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腹痛。
由于消化功能出现紊乱,大多病人均有体重下降的现象。
水钠潴留和碱中毒:尿量减少,患者出现颜面及手足等处水肿,这类病人往往病情较重。
由于碱中毒的影响,部分病人可产生唇、舌及四肢麻木,肌肉抽搐,食欲不振等现象。
但同时存在着组织的无氧代谢增加,这类碱中毒往往不严重。
其他:全身软弱无力,一过性肝肿大,鼻衄等。
鼻衄常反复发展,适应后随之减少而停止。
诊断一般不难,本病诊断的依据是: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出现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但无器质性改变或损失(原有器质病变除外);经短期休息或治疗后,临床症状或体征在2周----3周内能够消退或痊愈者。
疗治轻者无需治疗,一般在几天内自愈。
重者治疗方法:1、休息:休息能减少耗氧量,应适当休息,避免活动过多,但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度活动,可使肌肉产生肌酸部分中和碱中毒,有利于尽快适应。
2、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高糖剂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为宜。
少吃脂肪,进食不宜过饱,禁止饮酒,尽量不要吸烟。
3、吸氧:宜持续吸氧,氧流量以1—2升/分为宜。
4、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的轻重可选用一种或几种;1)氨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增强心肌收缩力和轻度利尿作用,并可以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换气功能,可以常规使用。
0.1—0.2g/次,tid po2)去痛片:对急性高原反应性头痛有效。
3)消呕宁;2—4片/次,bid po,对恶心呕吐较严重者有效。
呕吐严重者要注意水、电解质的紊乱。
4)镇静剂:对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心动过速者可酌情使用异丙嗪、氯丙嗪或安定等。
5)新药:高原安、高原宁等。
预防1、进入高原前的准备工作:消除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慌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
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应争取在进入高原前治愈。
有晕车或晕机者,事先准备好晕车药物。
妇女不宜在月经期前进入高原,这是由于在月经期强,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间接引起水钠潴留,以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在进入高原前应进行一些适当的适应性锻炼。
进入前1—2天开始使用抗缺氧药物,如红景天等。
使用药物暂时减少不适应症状,不但不能提高机体对于低氧的适应能力,而目还会延缓人体的适应能力。
2、妇女进入高原时或移居高原初期应尽量避免受孕,以免诱发或加重高原反应。
3、到达高原后,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4、对进入高原人员都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壮者都适应低氧环境,凡是心、肺、肝、肾等有疾病的、高血压二期、严重贫血者都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5、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温。
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加强粘膜及皮肤的护理,防止皮肤干裂。
6、出入高原或在途中应避免或食用不消化食物,并不宜活动过多。
应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
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糖和增加肺部弥散能力,以便提高机体进入高原的适应能力。
绝对禁止饮酒。
高山病人入睡时间最好采取半卧位,减少右心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慢性高原反应(机体机能失调)概述人们进入高原后,机体的某些功能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始终不能达到新的平衡,而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征。
其特点:临床表现繁多,症状时轻时重;经各种治疗效果不显著,在除去其它疾病后,返回平原绝大多数临床表现可迅速消失。
急性高原反应与慢性高原反应的区别:1、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进入高原后,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而此类症状可迅速消失。
2、早期两者临床表现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为了与急性高原反应相区别,以进入高原三个月后“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症状不见好转,可能以专为本病。
定义:慢性高原反应:是机体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调节过程,是机体始终不能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平衡,形成一种高原机体失调的现象。
高原机体失调一般来说属于功能性的改变,但个别也有可逆性的病理形态上的改变。
发病机制机体具有对环境的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即应激性。
它不仅包括由于外界环境迅速的变化,集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其内环境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机体摆脱了外环境的约束而自由生活。
如果对外环境变化,机体内环境不能相对稳定,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功能失调和病理形态上的改变形成疾病。
也包括由于外环境迅速变化造成机体的死亡等。
临床表现高原机体功能失调在高原患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高原居住时间越长患病率越高。
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症状时隐时显,时轻时重,变幻多端。
绝大多数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
一般临床表现1、体重减轻:人们进入高原后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的程度和速度差别很大。
久居高原回到平原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显著者,返回高原在2---3个月内可迅速降到原来水平。
2、脱发:脱发的发生时间较迟,一般发生在进入高原数年以后,多为均匀性脱发,完全脱落者少见,大多表现为头发稀疏。
3、浮肿:一般为晨起颜面和午后下肢凹陷性浮肿,多见于女性,在返回平原后有的在短时间内浮肿消失;有的相反更明显,在平原居住2---3月后方可完全消失。
4、甲床及末梢线状出血:甲床或手、足的远端皮下出现2—3毫米,宽1毫米左右的线状出血,患者无任何不适。
其原因可能和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微循环缓慢,以及血液凝固机制的改变有关。
多发生在居住高原较久者,返回平原后短时间内仍可继续出现,大约一年以后方不再出现。
精神、神经症状:1、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一般表现为:健忘,特别是近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
在阅读时很难集中精力一次读完一篇文章。
这些表现多发生在移居高原10年以上者,30余岁即可发生。
脱离高原后长时期可能有所好转但不十分明显。
2、头痛:表现似急性高原反应,但头痛时有时无,随天气变化而加剧,经吸氧后头痛可缓解。
3、短暂性晕厥:患者无任何原因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
发作前无明显先兆,发作后除感全身无力,精神紧张外无其他不适,临床上也无任何阳性发现。
4、睡眠的改变:长期居住住在高原者失眠较为多见,睡眠增多可被人们忽略。
睡眠增多的人多伴有多梦,由入睡开始做梦一直到睡醒,醒后却不能叙述梦的大概内容,由于多梦对人们的精力影响不大,故也不被人们所重视。
5、心因性反应:长期居住高原的人可逐渐产生某些强迫观念,如明明记得出门时把门锁了,但总以为没锁,宁可跑回去看看才放心。
以及一些人们不太注意的精神改变。
当遇到急性的精神因素刺激时,可表现出思维和行动上的异常,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多见于女性。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一般表现为干咳,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X线无任何改变,一般治疗无效。
有些患者应用小剂量快速强心药后可有一段时间的好转,甚至咳嗽停止。
2、咯血:患者偶有痰中带血,一般仅一、两口,不伴有其他不适,检查也无任何阳性发现。
3、呼吸节律的改变:久居高原者夜间熟睡时可出现潮式呼吸,在中年就可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