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山西导学案第九课 勇于开拓的山西人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第9课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_未来版

四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第9课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_未来版

四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第9课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_未来版
姓名董海红时间
教学课题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9 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教学目的调查了解家乡的名人及贡献。

树立远大理想,建设家乡。

调查了解家乡的名人及贡献。

教学重难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环节时间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期望)
教学小结。

教学板书: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教学范思:
备注: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生学习活动单
班级姓名时间
学习目的:调查了解家乡的名人及贡献。

树立远大理想,建设家乡。

学习过程:
1 我们家乡有哪些名人呢,把他们记录下来。

姓名主要贡献或荣誉
2 我身边的名人及荣誉。

姓名主要贡献或荣誉
3 采访记录表。

职业工作单位被采访人姓

采访记录
我的感受。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9课导学案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9课导学案
二、想一想:
有一天,地球累垮了,我们该去哪里安家?
学习反思盘点收获
点评学生们的优秀表现,总结学习方法。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有哪些?学习了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课题
9、我们到哪里去安家(第二课时)
主备人
孟立美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全球人口急剧增ຫໍສະໝຸດ 是造成地球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懂得如何爱护地球资源。
学法指导
主要采用:课前搜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方式
学习流程
学习要求
个性化
修改
自主学习
(课前)
课前调查:
调查采访家乡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现状。
一、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众所周知,地球是我们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以给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星球,而且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这唯一的地球“身体状况”又如何呢?
小学六年级品社导学案
课题
9、我们到哪里去安家(第一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体验因为人口急剧增长而导致地球资源紧张的忧患之情。
2、知道全球人口急剧增长是造成地球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懂得如何爱护地球资源。
学习重
难点
知道全球人口急剧增长是造成地球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懂得如何爱护地球资源。
2、指名学生结合前两课的知识,谈谈地球环境的变化。
3、教师小结揭题:是啊,我们焦虑,我们担心,将来有一天地球累垮了,我们到哪里去安家呢?
二、提出目标,指导学法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地球之所以不堪重负,人口膨胀是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今天“关注地球”的话题就是“人口与资源”。对这一主题,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相关的问题呢?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新人教版

9.2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一、学习目标: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2.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到达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开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认识到:促进和谐人人有责、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局部;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共享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重难点:1.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你如何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多媒体辅助四、课前预习:1、我国现在到达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3、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4、我们所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什么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五、学习过程1、代代相传的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活动一】○你能归纳上述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题吗——艰苦奋斗或天才出勤奋。

○你还能举出哪些反映这一主题的格言警句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攀登)。

D、君子以俭德群难。

E、民生在勤,勤那么不匮。

F、俭节那么昌,淫佚那么亡。

G、历览前贤过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H、天才出勤奋等等。

○中国古代神话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民间传说中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的美谈,古籍史料中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的记载,都是这一主题的生动写照。

勇于开拓进取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勇于开拓进取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勇于开拓进取——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勇于开拓进取”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力。

3.引导学生将“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勇于开拓进取”的含义,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学难点:将“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开拓进取吗?为什么我们要勇于开拓进取?2.理解“勇于开拓进取”的含义(1)讲解“勇于开拓进取”的定义和内涵。

(2)举例说明勇于开拓进取的表现,如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

3.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1)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讲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将“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自己是否具备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精神?四、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思考如何将“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写一篇心得体会。

2.观察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找出他们勇于开拓进取的例子,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勇于开拓进取”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课后辅导和跟踪?六、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政治第一册》2.辅助材料:PPT、视频、案例等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班社会山西名人教案反思与评价(一)

小班社会山西名人教案反思与评价(一)

小班社会山西名人教案反思与评价(一)小班社会山西名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西省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

2.掌握山西省著名人物的基本信息和贡献。

3.培养学生对山西名人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1.山西省著名人物的基本信息和贡献。

2.学生对山西省名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PowerPoint幻灯片。

2.山西省名人的资料和照片。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1.观看一段山西省历史人物的视频或播放相关音频。

2.学生观看视频或听音频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例如:“你认识视频/音频中的人吗?”、“他们是谁?”、“你们知道他们的贡献吗?”等。

第二步:展示山西名人(10分钟)1.利用幻灯片或贴图的方式,介绍山西省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如孔子、郭沫若、李井泉等。

2.教师简要介绍每个山西名人的基本信息和贡献,同时展示相关的照片。

3.学生可以在手册上记录他们的名字和贡献。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山西名人。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所选山西名人的信息。

3.学生可以使用幻灯片、绘图或写作等多种方式展示所选山西名人的基本信息和贡献。

第四步:展示和交流(10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选择的山西名人。

2.学生可以向其他小组提问有关所选山西名人的问题。

3.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扩展自己的知识。

第五步:评价和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2.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强调山西名人的重要性和贡献。

拓展活动1.邀请一位山西名人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山西名人的故事和贡献。

2.组织学生参观山西省的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增加学生对山西省名人的实际感受和了解。

参考资料1.山西省文化厅官方网站2.山西省博物馆官方网站很抱歉,由于文本编辑器的限制,我无法继续为您提供更多的内容。

山西名人,小班教案

山西名人,小班教案

山西名人,小班教案主题:山西名人教学目标:1.了解山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2.了解山西的历史名人;3.学习山西名人的事迹和贡献;4.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山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2.了解山西的历史名人。

教学难点:学习山西名人的事迹和贡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山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山西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授(15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山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

帮助学生了解山西的位置、山川地貌、气候特点等。

2.介绍山西的历史名人,如孔子、曹操、晋文公等。

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三、学习(2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山西名人,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渠道,了解该名人的事迹和贡献,并制作一个简要的展板。

2.展示活动: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展板,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评论。

四、小结(5分钟)1.总结山西名人的事迹和贡献,引导学生思考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多了解和研究山西名人及其文化。

五、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继续了解和研究山西名人,并写一篇关于自己选择的山西名人的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山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小组活动对山西的历史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七年级《探究山西》教案 校本资源 地方教材

七年级《探究山西》教案   校本资源 地方教材

探究山西教案七年级岢岚三中2015年11月17日第一单元第一课谁不说俺家乡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山西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家乡的位置和行政区划及家乡的人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山西名称的由来,了解家乡的位置和行政区划及家乡的人口【课堂活动流程】一、导入新课:由郭兰英演唱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导入二、导读自学,书中探宝:1 . 自学课本了解山西名称的了解山西名称的由来太原的由来及相关的桐叶封弟的历史故事(提问学生说)2. 掌握家乡的位置和行政区划:(提问学生说)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平行四边形南北682千米东西385千米面积15.6579 千米2 占全国1.63%经纬度北纬34°34′58"--- 40°44′30" 之间东经110°14′42"--- 114°33′17" 之间3. 了解山西的位置对山西的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提问学生说)(中部经济带,利用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利用西部资源,联系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开发建设,扩大外贸)4. 了解古代山西---南北方的大通道及山西的著名关口(提问学生说)(娘子关,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5.掌握家乡的位置和行政区划(提问学生说)(11个省辖市,119个县市区,省会太原,现有人口3427.36万)6.家乡人口分布特点及古今的人口变化流动原因(提问学生说)三、学生归纳总结本课要点(提问学生说)第一单元第二课家乡的山山水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山西的地势与地形;山西的气温与降水;知道山西的河流与湖泊;黄土地上的人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准备好第九课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导学案

准备好第九课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导学案

第九课第一、二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懂得“劳动创造了人类”的道理;2、懂得劳动创造了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3、体会任何一项劳动成果都是人们坚持不懈、辛勤劳动的结果,懂得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理解劳动及劳动人民的伟大。

学习重点: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学习难点:劳动成果的获得需要人们的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二、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3、劳动创造的人类文明包括和。

4、是精神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5.如何理解“劳动”?(劳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6.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物质文明有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8、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精神文明?(二)合作探究1、我们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2、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三、巩固与反思:(一)自我检查,单项选择:1、_____让人与其他动物最终区分开来()A、上帝B、劳动C、女娲D、恶劣的自然条件2、劳动①是美好生活的源泉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③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明④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劳动创造了自然②劳动创造了人类③劳动创造了世界④劳动创造了文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劳动创造的人类文明包括:①物质文明②和谐文明③精神文明④小康文明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

下列属于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是()①纺织机具②《本草纲目》③瓷器④犁、耙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6、以下属于我国古代的精神文明的有()①《诗经》②《物种起源》③《本草纲目》④《史记》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④7、在原始社会之初,人类像动物般生吃捕到的猎物和其它食物。

七年级下第九课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九课导学案
①必须是由相互依赖的个体构成②有固定的目标,有固定的领导体系
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3.就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选出你赞同的观点()
①如果班级是一个美丽的花环,“我”就是其中的一朵花②如果班级是一个链条,我就是其中一环③如果班级是夜晚的星空,我就是其中的一颗星④有一个最优秀的班主任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②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③每个人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④同学们应各尽所能,发挥特长,奉献集体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8.班级中的每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应该是()
A.个人不影响集体B.集体不影响个人
C.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集体D.良好的班集体决定个人的一切
9、小明想竞选班长,带领大家一同创建良好的班集体。以下是他的演讲提纲。其中不恰当的是()
3、闻名世界的指挥家卡拉扬指挥交响乐团时强调三个高,即“起点高、专业高、团队高”如果把我们班集体比作一支乐队,那么这三个高的含义应该是()
①共同的集体目标②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③同心协力、团结奋斗④关心学生、爱戴老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句话说明了()
A离开社会,自己照样能生存和发展
B个人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C独自在家上网,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D鲁宾逊在孤岛上也能生活得很快乐
4.武汉市中学生汤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题为《武汉市禽流感成功阻击战背后的隐患》的调查报告,并把调查报告寄给了该市市长。汤伟同学的行为()
A、不值得提倡,因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1)在移民工作中,部分群众的利益虽然受到损失,但他们是怎样处理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

.精品第二单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 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 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3、 能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诊断补偿1、 复习兴中会、同盟会的创建及辛亥革命等知识。

2、 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的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新知导学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质量监测P034-035“选择题”。

二、重点讲析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历史背景:①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②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③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为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基本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后期)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

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

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第一篇: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导入新课:大家一定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在这首歌中感受愚公的精神,播放歌曲和歌词,师生共唱。

结合所学习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和歌曲,谈谈自己对于愚公移山的看法和感受。

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目标: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二、自主学习,问题导航1、能够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名言警句。

2、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3、艰苦创业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是怎样的?3、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去做?4、…………三、合作学习,快乐多多活动一:艰苦奋斗精神大搜索请同学们从已学的知识中搜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等。

看看哪个小组收集的更多。

活动二:课堂大讨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任选其中一题来讨论(1)身处逆境的人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身处顺境的人是否也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2)如今时代不同了,条件改善了,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或“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吗?讨论后的结论:——————————————————————————————————————————————————————————————————————————————————————————————————————————活动三:讲两代”铁人“的故事也可结合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如袁隆平、杨利伟、钱学森、王选)等团结拼搏、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事迹进行讲述。

九年级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

九年级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导学案

第九课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学习重点】如何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学习难点】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导学流程】①预习②学生交流讨论③展示④达标检测
【预习导航】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案,认真阅读课本p120-125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和疑难之处。

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地位?(我们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P120-122
2、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为?p123-124
3、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p123-125
【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同步学习P53 第9题
【达标检测】《学习与测评同步学习》P52 第1——8题
【学后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部编9上语文导学案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

部编9上语文导学案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

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导学案(人教版)

9.《故乡》学习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关于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等;散文诗集《》、散文集《》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给下列字注音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髀.()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五行.()..()()潺潺课堂探究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4. 故乡的景色怎样?找出来读一读看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5.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这些人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我冒了严寒,……。

⑵时候既然是深冬;……。

⑶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⑷我所记得的故乡。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

⑸这祭祀,说是30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1. 将下面词语填入到文中的空白处。

A. 本也如此B. 全不如此C. 也就如此2.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心情怎样?答:3. 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4. 选文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⑴⑵⑶⑷⑸5. 选文的第4段在《故乡》全文中有何作用?答:6. 选文的(3)段运用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勇于开拓的山西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山西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外迁;了解晋商文化;了解山西历史上的几位先驱人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山西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外迁;晋商文化;
课堂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就有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思想倾向,这一课却告诉你,山西人敢于打破常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外迁。

无论迁徙时群体行为还是个体行为,都显示出山西人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导读自学,书中探宝:
1.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等人为了寻求一套据说存在于印度的完整的佛经,西经戈壁,翻越葱岭,历经艰险,终于在403年到达印度。

法显在印度并没有发现现成的戒律经本,于是刻苦学习梵语,四处搜集、抄写戒律和佛经。

2.法显先后周游了29个国家,抄写了许多佛经与戒律,完成了求法的宏愿。

411年秋天,法显乘船渡海,踏上归途。

途中又历经种种艰险,几乎丧命,终于在413年回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归来时已近80岁高龄。

他是当时中国走的最远的人。

3.从明朝初年开始,明朝政府采取“移民宽乡”的政策,50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

大量来自运程、临汾、晋城、长治等地的山西移民不断从洪洞迁往祖国各地,也有的从山西的南部、中部迁到北部。

4.据记载,历次移民分布在18个省市的500个县,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如今北京一带仍有名为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蒲州营、大同营的村庄,这些村庄就是当初山西移民的聚居地。

5.在山西右玉县城西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重镇,名为杀虎口。

因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关隘,屯兵防御。

杀虎口还是中原与塞外边贸往来的重要咽喉;尤其在明清时期,此地客商往来频繁,边陲要塞又成为贸易中心。

6.山西人擅长经商,久已著称于世。

明朝初年,明朝政府为解决北部边疆地区均需问题而采取的“开中制”,极大的促进了山西商人的迅速崛起。

当时全国33座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山西有太原、平阳、蒲州3座。

山西商人资本雄厚,“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7.山西五台人福建巡抚徐继寓于1848年出版了亚洲第一步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瀛环志略》。

全书共10卷,其中配有44幅地图,对世界各大洲及各国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尤为可贵的是,徐继寓在书中盛赞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还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并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功绩。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观察《明代山西移民路线示意图》,说说山西移民主要迁徙到了什么地方?请
你查一查,你的老家在哪里?
2.想一想,为什么山西人成为“走西口”的主力军?到过内蒙古的人往往会发现,内蒙古汉族人的方言和山西北部地区的方言很相似,这和“走西口”有关系吗?
3.山西商人不畏艰辛、敢冒风险的开拓创业精神,被西方学者称为“山西精神”,不过准确地讲,应是“晋商精神”。

讨论:今天的山西商人与过去相比是否存在差异?为什么?
4.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君主专制时代,朝野上下充满愚昧、颟顸的时候,徐继寓却能独具远见卓识,这说明了什么?
四、知识梳理巩固记忆:
1.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等人为了寻求一套据说存在于印度的完整的佛经,西经戈壁,翻越葱岭,历经艰险,终于在403年到达印度。

法显在印度并没有发现现成的戒律经本,于是刻苦学习梵语,四处搜集、抄写戒律和佛经。

2.法显先后周游了29个国家,抄写了许多佛经与戒律,完成了求法的宏愿。

411年秋天,法显乘船渡海,踏上归途。

途中又历经种种艰险,几乎丧命,终于在413年回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归来时已近80岁高龄。

他是当时中国走的最远的人。

3.从明朝初年开始,明朝政府采取“移民宽乡”的政策,50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

大量来自运程、临汾、晋城、长治等地的山西移民不断从洪洞迁往祖国各地,也有的从山西的南部、中部迁到北部。

4.据记载,历次移民分布在18个省市的500个县,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如今北京一带仍有名为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蒲州营、大同营的村庄,这些村庄就是当初山西移民的聚居地。

5.在山西右玉县城西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重镇,名为杀虎口。

因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关隘,屯兵防御。

杀虎口还是中原与塞外边贸往来的重要咽喉;尤其在明清时期,此地客商往来频繁,边陲要塞又成为贸易中心。

6.山西人擅长经商,久已著称于世。

明朝初年,明朝政府为解决北部边疆地区均需问题而采取的“开中制”,极大的促进了山西商人的迅速崛起。

当时全国33座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山西有太原、平阳、蒲州3座。

山西商人资本雄厚,“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7.山西五台人福建巡抚徐继寓于1848年出版了亚洲第一步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瀛环志略》。

全书共10卷,其中配有44幅地图,对世界各大洲及各国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尤为可贵的是,徐继寓在书中盛赞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还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并盛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功绩。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山西商人不畏艰辛、敢冒风险的开拓创业精神,被西方学者称为“山西精神”,不过准确地讲,应是“晋商精神”。

余秋雨先生对山西商人曾做过精彩概括:一是潇洒经商;二是艰苦奋斗;三是讲究信义;四是目光远大。

讨论:今天的山西商人与过去相比是否存在差异?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