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大学品牌文化趋同化现象

合集下载

试析我国大学品牌文化趋同化现象

试析我国大学品牌文化趋同化现象

试析我国大学品牌文化趋同化现象
陈肃;何岸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我国大学品牌塑造的问题表现为大学品牌文化的趋同化,亦即大学理念文化的趋同化、大学组织行为文化的趋同化和大学物质文化的趋同化.我国大学品牌文化的趋同化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大学外部原因,又有大学自身的原因.政府、社会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外部条件;而大学构建和提升自身的品牌文化是塑造自身品牌的根本途径.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陈肃;何岸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处,天津,300191;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处,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中的“阶层固化”现象 [J], 宋韬
2.试析我国石化行业的管制俘虏现象--从茂化实华停产风波看石化行业垄断的维持[J], 黎霆
3.试析我国货币现象: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J], 高原;
4.试析我国的高学历失业现象 [J], 李文言
5.试析我国播客环境恶化现象 [J], 谢瑜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高校同质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自身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趋同。

高校同质化不仅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引发高校生存危机,更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对此通过分析导致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同质化;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在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1]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然而,在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同质化便是其中之一。

高校的同质化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解决同质化的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的多样化办学。

一、高校同质化的概念和现状(一)相关概念同质,是指观察单位间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

[2] 同质化是同质的状态。

它代表着个体间的区分度减少,逐步向统一性发展的过程。

高校同质化就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的高校在组织结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甚至在大学文化等方面趋同化、一致化的发展趋势,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日趋雷同,没有自己的特色。

[3]高校同质化不仅表现在高校发展的外部趋势上,更表现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内部建设上。

(二)高校同质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以至于向综合性院校方向发展。

[4]各高校纷纷以“省内名校”“全国一流”为奋斗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向本科学校看齐,专科学校努力升级为本科,本科院校招收研究生,最终可以办成全国名校,甚至挤入世界名校排行榜。

高校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赞扬的,但盲目的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发展也会使我国高校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

众多高校热衷于开发新校区,扩大学校规模,势必在占地面积上争夺高低,却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是否符合。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是指高校在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式,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品牌,提高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评价体系是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进行评价和测评的一套标准和方法。

下面将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的现状及评价体系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是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结合,在强化校园文化的也注重提升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二是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外延。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校园文化的外延,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力量参与进来,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是完善了校园文化的管理体制。

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注重加强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提高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尽管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在内容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仍然以传统文化为主,创新文化的开展相对较少,这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和局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在传播上还有待加强。

虽然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于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面向大众的传播上仍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高校的资源和经费有限,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等环节上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建立以下评价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进行评价。

一是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

评价体系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形式、参与人数和反响等方面对高校的文化品牌培育机制进行评价,以此判断学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思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相似等方面。

这种同质化现象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出现,首先与高校数量的急剧增加有关。

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和民办高校的兴起,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导致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一些高校不得不采取与其他高校相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以迎合市场需求。

这种同质化现象使得高校之间的差异化逐渐减少,办学特色不明显。

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化有关。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普遍存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为了应对各类考试的要求,高校普遍采取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导致了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得教育目标相对单一。

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还与师资力量的相似有关。

由于高校数量的急剧增加,一些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往往面临师资力量的不足。

为了填补教师缺口,一些高校只能通过招聘相似背景和相似经历的教师来满足教学需求。

这种师资力量的相似性使得高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和师资结构相对类似,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现象的存在。

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同质化现象使得高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难以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

这不利于高校的品牌建设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其次,同质化现象导致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一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只能通过不断降低录取标准和提高招生人数来保持生源稳定,这无疑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同质化现象还使得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往往面临困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

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高校应加强办学特色的建设,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_趋同_现象探析_吴耀武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_趋同_现象探析_吴耀武

48中国高校科技2014・10 关键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种机遇与挑战,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竞争大潮中的一个重要支流,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必须反思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片面追求办学资源,争当“一流”,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中产生了趋同现象,趋同的结果使得这些院校在同一个平台内同质化竞争,在竞争中又往往容易处于劣势,难以健康发展。

1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中的趋同现象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专科层次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本科;第二类是由职业技术学院或单科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第三类则是由前两类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

这些升格为本科的学校通常都建在地级城市,多以该城市的名字命名为“某某师范学院”或“某某学院”,一般本、专科教育并存。

考察其十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或趋同问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1办学定位趋同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办学格局中健康发展的前提。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发展催生的产物,其历史使命则应该为所在地区的发展担负着应用人才的培养和新型技术的推广,而这些又进一步影响着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因此,这类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应该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然而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其办学定位上如出一辙。

如,在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的近期目标是办合格的本科,长远目标是办成综合型大学,并申报学术型硕士授权点,这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初衷极不相符,其理应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申报硕士点也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该是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型学位授权点。

1.2学科建设趋同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和国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则是这所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
习 对 学 生 终 身 有 朋 的 地 理 .所 以 教 材 中 增 添 了 很 多 与 我 们 生 活 紧 密 联 系 、 社 会 进 步 发 展 的 内 容 。 这 些 内 容 的 与 在
幸 福 的 家 庭 环 境 , 鼓 励 子 女 进 行 创 新 小 制 作 。 样 能 促 多 这 进 子女 学 习 能力 的提 高 , 而 增强 他 们 的创新 思 维能 力 。 从 2营 造 和 谐 的 社 会 环 境 。 社 会 中 的 其 他 人 员 , 应 该 . 都 尽 自己的一分 力量 , 祖 同的未来 人才 的培 养做 力所 能及 为 的事 情 。 如 机 动 车 辆 经 过 学 校 时 尽 量 不 要 鸣 笛 , 学 生 的 为 学 习 提 供 一 个 安 静 的 环 境 。在 学 生 开 展 地 理 观 察 、 理 调 地 查 的时候 , 关 人 员要积 极 配合 . 励学 生 的创新 型学 习 。 有 勉 综 上所 述 ,新课 程 背 景 下 的创 新 教 学倡 导 对话 、 合
理 念 上 过 于 贫 大 求 全 , 现 出趋 同化 的发 展 态 势 。 服 同 呈 克 质化 办学 的倾 向 , 须科 学定位 , 理 分 层 , 确 分 工 , 必 合 明 实 行 分 级 分 类 教 育 , 导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朝 多元 化 方 向 发 展 。 引 关 键 词 :高校 趋 同化 办 学 理 念 考
1营 造 和 谐 的 家 庭 环 境 。 家 长 应 该 塑 造 一 个 和 谐 而 .
社 会 学 家 、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马 丁 ・ 罗 教 授 , 美 国 和 西 加 特 以
广益 。 新思 想 就会 随 之形 成 。 创
3培 养 学 生 的 爱 国 热 情 。 新 课 程 标 准 明 确 指 出 要 学 .

我国高等院校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性院校发展为例

我国高等院校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性院校发展为例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其他类型院校中,也可以借鉴单科性院校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 以运用。例如,综合类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 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行业特色类院校可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 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地方高校则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和地方需求,培 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为了克服这些瓶颈,单科性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2、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4、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三、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 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以下趋 势:
1、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交叉融合的现象将更加普遍,培养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2、产教融合将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校企 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单科性院校是指那些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的高等院校,如医科大学、美术学院、 音乐学院等。相较于其他类型院校,单科性院校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例 如,在专业领域内享有较高声誉,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生源;专注于某一学科领 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特色鲜明,易于形成品牌效应等。
然而,单科性院校也存在一些瓶颈。首先,受学科限制,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其次,由于资源有限,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弱;再次,过于依赖某一学科领域, 风险相对较高。

浅谈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doc

浅谈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doc

浅谈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 关键词:大学组织理性;理性关联;趋同化摘要: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化是需要解释的现象。

基于社会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关系理论对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此研究视角下指出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和一致性因果关联是大学趋同的普遍性前提机制,而社会理性的强制机制与大学组织理性的合法性诉求机制是促使我国大学趋同的现实因素。

当前,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倍受人们关注的趋同现象,正如像有的学者所总结的,“我国大学具有一样的发展目标、一样的价值取向、一样的管理体制、一样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一样的科研导向。

”我们把大学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称为大学趋同化发展。

对于我国大学趋同现象的原因,当前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董云川教授在罗列了趋同表现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中国‘千校一面’的主导因素是中国传统意识中的‘大一统’观念和政府对教育管理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高度控制性集权”;而以王义遒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则在研究大学定位时探讨了这一现象,并认为高校趋同源于高校办学目标过于笼统、国家对学校的投人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取决于学校、高校领导人的面子观和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全等原因。

有些研究者则在探讨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趋同的原因,如李爱民认为主要是由于大学管理者缺乏个性从而使大学理念落后,导致大学没有独创理念,只得模仿移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国大学趋同的缘由,为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一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过于笼统,大多只是作现象陈述而没有给出深层原因;二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从大学如何定位及如何建设特色大学角度触及到的,没有将大学趋同作为专门论题进行研究,所以对问题解释力度不够。

本文运用组织社会学中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联理论来分析和说明我国大学趋同化现象,以揭示我国大学趋同的深层原因。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是指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吸引更多学生,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机制,通过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形象,从而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评价体系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进行评估和衡量的一套标准和方法。

以下将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和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方面,大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积极进行相关工作。

许多高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特色、校园环境等方面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增加学校的影响力。

一些高校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等方式,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

还有一些高校注重培养学科特色,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实力,吸引更多有志于该领域的学生。

一些高校也注重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吸引学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品质的培养。

他们只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活动的热闹等外在表现,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中,一些高校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

他们虽然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不够充分,导致品牌形象的建设效果不明显。

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一些高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时,仅仅以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进行衡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等指标。

评价体系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

在评价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时,应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包括学校知名度、学生满意度、社会影响力、学生参与度等。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分配上也需要更加理性和公正,不仅要注重学校的宣传效果,还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社会的认可度。

为了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知名度和吸引力的体现,也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如何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成为高校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机制现状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

一、机制现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主要是由学校和政府两个主体共同构建的。

在学校方面,首先要确定学校的定位和办学宗旨,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品牌策略。

其次,需要通过加强师生员工的品牌意识教育和培训,夯实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础。

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校自身的实力和品牌形象。

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强高校品牌建设的政策指导和经费保障,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支持。

不过,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各项工作相对分散和松散,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机制。

很多学校还没有制定具体的品牌建设方案和品牌推广计划,导致品牌形象没有形成统一的“样板”。

(二)重视程度不够相比于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上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部分学校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上,没有付出足够的力量去打造自己的品牌。

二、评价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品牌建设的成果评价和品牌影响力的评价。

前者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和创新能力方面,后者则重点关注品牌形象的传播、承袭和发展情况。

为了全面测量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效,评价体系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参与者来设定不同的指标和标准。

比如,为了了解学校品牌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可以关注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指标;为了了解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和影响力,可以考察学校在社会媒体上的曝光度、网络关注度、品牌口碑指数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和动态性的原则,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更新。

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综述【摘要】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趋同现象的定义、表现特点、影响因素、现状分析以及对高校组织的影响与挑战,揭示了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的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出现主要受到制度环境、政策导向以及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应加强对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以确保高校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研究结果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研究,定义,表现特点,影响因素,现状分析,影响与挑战,展望,结论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组织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间开始出现了一些相似的组织特点和管理模式,表现为一种向同质化的趋势发展。

全球化影响下,国际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国高校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组织经验和管理模式,导致高校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逐渐凸显。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组织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变革,这也推动了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出现。

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背景十分复杂和多元化,需要深入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指导高校的未来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表现特点、影响因素、现状分析、以及对高校组织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通过对趋同现象的定义和相关理论的探讨,我们将揭示高校组织趋同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还旨在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趋同现象所带来的挑战,促进高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为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品牌既是高校的形象代表,也是高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尚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一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不佳。

建立完善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对于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目标模糊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导致建设过程中缺乏导向性和关联性。

由于高校办学层次不同、办学理念不同,所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上目标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高校需要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建立高校个性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2. 没有系统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效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导致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品牌评价体系对于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目标评价中,应当考察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是否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相契合,是否与高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相融合。

也需要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否与高校发展战略相一致。

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评价中,应当考察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是否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否具有长期规划和导向思想,是否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也需要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是否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内外资源,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3. 校园文化品牌成效评价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成效评价中,应当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是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认可,是否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同和赞扬。

也需要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是否得到了高校内外的关注和重视,是否得到了高校内外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化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化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

持 以学 术 文 化 活 动 为主 导 , 开展 新 形 势 下 极 富 内涵 的 校 同 文 化 活 动 ,以本 科 学
2 足学生需求。 . 立 形成 品牌 效 应
高校德育 的有效手段 和重要环 节。在办
学 过 程 中 ,学 生 的成 长 不 仅 需 要 以课 堂
在具 体的实施 过程中 ,我们 坚持立 足学生需求 , 组织设计合理 , 努力满足学

动体 系。大力 推进精 品校园文化活动建
设 , 一 步繁 荣 校 园 文 化 。 进 为 了进 一 步 巩 固 “ 品 校 园 文 化 活 精 动” 建设 实施 以 来 取 得 的 良好 效 果 , 善 完 “ 品校 园 文 化 活 动 ” 建 培 育 的 制 度 规 精 创 范, 以打 造 校 同文 化精 品 为 导 向 、 发挥 以
始, 逐渐形成 品牌效应 , 并有反馈机制衡 量体系的优 良与否 , 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 力 、吸引力都是检验T作成果 的重要标
志 。 院 在 活动 中着 力 打造 了一 系列 品牌 本
教学为主体 的知识学 习,同样需要 以文 化活动为主体的环境熏陶 。在高校校 园
文 化 品 牌 建 设 的 过 程 中 ,我 们 着 力 从 指 导 思 想 创 新 化 、 动 内容 内 涵 化 、 动 组 活 活 织 丰 富 化 三 个 方 面 来 突 出 品 牌 化 发 展 的
理念。
观、 人生观 、 价值 观 , 满足学 生 的精 神文 化需求 , 营造积极 向上 的校 园文化 氛围 ,
升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 。
的教育引导作用 ,切实提高思想教育 的
针 对 性 和 实效 性 。 教 育 融 入 活动 , 活 把 在

从“趋同现象”审视我国高校的发展

从“趋同现象”审视我国高校的发展

从“趋同现象”审视我国高校的发展作者:李帅军卢盈来源:《高教探索》2012年第03期摘要:高校办学目标的雷同、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趋同、人才培养方式的同一性是存在于我国高校发展中的问题。

趋同化现象归因于传统计划思维逻辑下的高校发展观的阻碍、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合理的目标定位以及单一化评估制度的施行。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祛除我国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高校;“趋同现象”;高校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无论从在校生人数、办学层次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在大众化进程积极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发展也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高校趋同化。

在高校发展中哪些因素造成了“趋同现象”的产生,应如何消除这种不应该有的或者是暂时性的“趋同现象”,是突破我国高校发展瓶颈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等学校发展中的“趋同现象”高校“趋同现象”是“大学在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1]。

高校趋同化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模式以及校园建设方面。

(一)办学目标定位趋同自高校合并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似乎对合并升格的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院校想升研究型大学。

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提出“宏伟”的办学目标,争“国际一流”、“全国一流”,甚至一些起步较晚的民办高校也提出建立“东方剑桥”、“东方哈佛”的目标。

一些高校不考虑学校实际,在办学层次上向纵深发展,所追求的发展目标都瞄向研究型大学,追求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在办学目标上,追求综合化、追求大而全,致使各个院校缺乏特色,相互之间总是在简单地模仿,缺乏有效的竞争。

这将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高校群体结构的合理布局,最终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为了与高校办学目标保持一致,就会出现另外一个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趋同。

我国高校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校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校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众多中国高校面临的生存危机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对高校品牌塑造和内涵建设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品牌塑造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实施高校品牌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品牌塑造内涵建设办学特色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育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顾海良认为在持续的生源下降面前,质量差的高校倒闭是不可避免的,高校应该未雨绸缪。

面对生存危机,高校要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塑造品牌、苦练内功,以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求生存与持续发展。

一、塑品牌,树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的定义告诉我们,品牌是区别于竞争者,代表独特的属性、价值、文化和个性的一个复杂的象征,是一种对社会的承诺和质量的保证,是全面整合资源所确立的竞争优势。

学校品牌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校园文化的结晶,是学校的象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办学市场化的背景下,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品牌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高校品牌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有着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筑风格、自然环境等形成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高校管理者需要细心经营和培育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如何有效地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恰当定位,使学校形象塑造、校园文化、办学质量、各种资源与环境等更好地支撑学校品牌,使学校良性、可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个好的品牌,既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最佳体现,又是学校特色的形象化展示。

因此,加强高校品牌建设、树立学校形象,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发展、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抢占声誉高地,落实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校通过品牌策划,整合资源,统一行动,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品牌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品牌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使之成为常态性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可以不断扩大高校的知名度、提高办学的美誉度、增强公众的信任度、争取师生的追随度,最终成为社会知名的教育品牌,从根本上化解高校生存的危机。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现状及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场所。

高校的文化品牌建设不仅仅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更是对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

如何有效地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机制现状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更新在过去,高校的文化建设一直以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成果为主导,而对于校园文化的培育往往顾此失彼。

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也日益受到关注。

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念从简单的“学科导向”逐渐转变为“人才培养导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学校领导的重视在当前高校管理中,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态度越来越端正。

他们意识到高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不仅仅取决于学术成就,更与学校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理念有关。

学校领导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3.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机制的建立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建立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机制,成立了相关的机构或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的措施。

在这些机制的推动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4. 学生参与的增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随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提高,校园文化品牌逐渐形成。

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进行评价。

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考量学校的资源和潜力,遵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

论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及其危害

论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及其危害

论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及其危害【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表现在学校招生政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单一化。

同质化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人才评价标准不够多元化、学校追求排名和名利。

同质化带来的危害包括丧失创新能力、损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

解决方法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导学校树立办学理念、倡导综合素质教育。

在应对同质化现象中,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共同努力,保障教育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应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同质化现象、高等教育、危害、解决方法、对策建议、未来展望、背景介绍、研究意义、表现、原因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是指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学校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等方面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现象。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及其危害,以期能够提出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日益凸显。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理念单一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危害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同质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对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潜在的机制和规律,为我们制定改进教育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研究同质化现象可以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特色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了解同质化现象对高校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高校开展个性化和综合化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高校朝着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经济条件下 , 大学面临大学教育市场 。我 国大学教 育市场必然 由卖方市 场走 向买 方市 场。大学要 在各个 市场 竞争 中取得胜利 , 必然要塑造大学品牌 。我 国很 多大学在全 世界 、 国内甚至某个 地区缺乏 自己的特色 , 未能 真正有 效地
塑造 自身 的 品牌 。 品牌 实 质 上 是 一 种 文 化 系 统 。大 学 应 有
自身的原 因。政 府、 社会创设 良好 的外部环境是解决这一 f ̄的外部条件 ; * - l 而大学构建和提升 自身的品牌文化是 塑造 自身品
牌 的根 本 途 径 。
关键词 : 学; 大 品牌 文化 ; 同 化 趋
中图分类号 :6 9 2 G 4.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 2 1 (0 9 o 0 7 0 1 3— 64 20 )9— 0 6— 4 0
20 0 9年第 9 总第 1 5期 8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n uao l i h E i
No 9 2 9 . 0o s ra.No. 8 ei1 15
试 析 我 国大 学 品牌 文 化趋 同化 现 象
收 稿 日期 :09— 6—2 20 0 8
大扩招的背景下 , 办学层次上 , 高校 大专努力升本科 , 在 各 本
目前 , 很多大学都 有 自己的校训 , 训是学校 为树立 良 校 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 校师生共 同遵 守的精神理念 , 它是大 学理念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 。一则好 的校训 , 往往 可以反映

科学校努力上硕士点 , 硕士 点学校 努力 申报博士 点; 专科 学 校努力改学院 , 学院 努力改 大学 , 教学 型大学努 力转 变为教 学研究型大学 , 教学研 究型 大学努力 转变 为研究 型大学 , 研
校成员的反感。
( ) 学 理 念 文化 的趋 同化 … 大
大学理念文化的趋同化突出表现 为大学校训 的雷 同 、 发
展 目标 的趋 同 。 1校 训 的 雷 同 .
2 发展 目标 的趋 同 . 当前 , 国各大 学的发展 目标呈 现趋 同现象 : 我 提高 办学 层次 , 追求学科 门类齐全 , 把学 校做大做全 , 办综合性大学 。 自从 2 O世纪 9 O年代以来 , 特别是 在近些年来高 等教育

我 国大学 品牌文化 趋 同化 的表 现
印象相 当模糊。有研究 表 明, 在不 断使用 的过程 中 , 个词 一
从两个或两个 以上大学之间的比较来 看 , 国大学品牌 我 塑造 的问题表现为大学品牌文化 的趋 同化 , 即大学理念文 亦 化 的趋 同化 、 大学组织行为文化的趋同化和大学 物质文化 的

雷 同, 而且排列顺序 都一样 , 均为“ 团结 、 勤奋 、 求实 、 创新 ” 。 此外 , 中国人 民大学 、 天津 大学均 以“ 实事求 是” 为校训 。 这些大同小异甚至完 全相 同的校训 究竟能 在大学 生心
目 中留 下 多 少 印 象 ? 许 多 大 学 生 对 自己 就 读 的 大 学 的 校 训
趋 同 化
给人的信息量是会不 断衰减 的 , 最后衰减到 大家看到这个词
时, 没有任何感觉 。雷同 的校训可 以折射 出我 国大学教育的
标语化 、 口号 化 倾 向 , 大 学 在 酝 酿 自己 的 校 训 时 不 太 注 意 各
自己的特点 , 校训不 仅起不 到应有 的作用 , 至还会 引起学 甚
陈 肃 , 何 岸
( 津 广播 电视 大 学 发 展 规 划 处 , 天 天津 30 9 ) 0 11
摘要 : 国大学品牌塑造的问题表现 为大学品牌文化 的趋 同化 , 我 亦即大学理念 文化的趋 同化、 大学组织行 为文化 的趋 同
化和 大学物质文化 的趋 同化 。我 国大学品牌文化的趋 同化既 有历 史的原 因, 又有现 实的原 因; 既有 大学外部原 因, 又有大学
工程技术 大学 、 西 民族学院等 1 广 2所 大学 的 校 训 不 仅 用 词
自己的品牌文化。每一所大学应有 自己独特的理念文化 、 组 织行 为文化和物质文 化 , 有鲜 明的办学 特色 , 而 塑造 自 具 从 身品牌, 强在 大学教 育市场 中的竞 争力 。然而 , 国各大 增 我 学之 问存在品牌 文化的趋同化 , 本文试 图从 品牌 文化趋同化 角度 出发分析我 国大学 品牌塑造 中存在 的问题 及产 生的原 冈, 并针对 这一 问题探索塑造我国大学品牌的对策。
的差别 是词语排列顺序不 同。根据姚得 义主编的《 大中学校
校训集锦》, 笔者对所列 12所大学校 训进行统 计得 出:0 0 12
所大学校训 涉及用词 总共才 7 6个 , 中还 没有把意 义相近 其 的词归为一 类。在这 些 校训 词汇 中 , 团结 、 “ 勤奋 、 实 、 求 创 新” 的使用频 率分 别 高达 5 . % 、5 1 、3 7 、9 O 。 2 9 4 .% 6.% 4.% 更值得 注意的是 , 重庆 大学 、 山东 大学 、 华南理工 大学 、 西 广 师大 、 北方交通 大学 、 白求恩 医科 大学 、 中国金融 学院 、 辽宁
究 型 大 学 又 想转 变 为世 界 一 流 大 学 ; 科 性 院校 向 多 科 性 院 单
所学校 的培养 目标 、 良传 统与 特色 , 优 也是学 校精神 风貌
的真实写照。学校理念集 中表现在校训 上 , 但我 国许 多大学 的校训基 本雷 同。“ 团结 、 勤奋 、 实、 求 创新 、 严谨 、 取 、 进 献 身……” 这些格式相近的 L号式 、 1 标语式校训 , 我国大学 比 在 比皆是 .我国许多 大学校训 都是 “ 四词 八字 ” “ 词八 字” 、二 或“ 四词 卜 六字 ” 口号式校训 , 多词 的重复率 非常高 , 很 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