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阅读答案(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题)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浙江专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①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②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却是”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专题10 古诗词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专题复习训练卷(原卷版)
专题10 古诗词鉴赏(一)【2020·浙江金华、丽水一模】古诗阅读(4分)蝶恋花·密州上元①[宋]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中两处写“霜”,上阕用“霜”写________,下阕用“霜”写________。
(2分)2.本词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寂寞”,请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
(2分)(二)【2020·浙江嘉兴、舟山一模】古诗阅读(5分)南乡子·四川道中作曹伯启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①阑:尽。
②石栈: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1.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2分)2.本词用了什么手法来凸显“蜀道难”的?请结合有关内容分析。
(3分)(三)【2020·浙江衢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5分)菩萨蛮①宋▪陈克绿芜②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③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④杨花转。
几处簸钱⑤声,绿窗春睡轻。
[注]①菩萨蛮:词牌名。
②芜:丛生之草。
③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④宝甃:华美的井、池。
⑤簸钱:唐、宋间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的画面。
(2分)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一句的妙处。
(3分)(四)【2020·浙江绍兴一模】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6分)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最新贵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贵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吴音渐已变儿童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三节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第三节古诗文阅读巩固练习1. (2018·绍兴、义乌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6)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ɡ):关锁。
④绠(ɡěnɡ):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绠不可竭.()②三日而后汲.视()③悦.人襟灵()(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①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南宋]王十朋钱清①地古思刘宠②,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
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解析版)
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9年中考广西北部湾卷】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__________(2)又欲.作“推”字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答案】1.(1)在;(2)想要。
2.伸出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1)“于”翻译为“在”;(2)“欲”翻译为“想要”。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考查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二、【2019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1)
2020学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共三大题,20小题,满分为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一、积累(14分)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jié____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fá____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 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
(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轻jié____ 困fá____(2)加点字“埋”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1分)A.máiB.mán(3)填入文中 正确的一项是( )(1分)A.惊B.警2.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春去春回几番景,花开花落总关情。
春水初生,白居易信马踏春钱塘湖畔,“①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紫嫣红的春天款款而至;夏花绚烂,周敦颐流连荷池。
“予独爱②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之风盈盈其间;秋风萧瑟,秋瑾小住京华,“③__________,秋容如拭”,知音难觅的孤独涌上心头;北风卷地,冬雪骤降,岑参戌守边塞,“④__________,__________”,以想象化冬为春,奇情逸发。
而当落花时节,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即便潇洒如李白,也不免在“⑥__________”时生出几分伤感;然而,也总有人能跳出落英伤怀的窠臼,龚自珍就以“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赋予了落花别样的情意。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2分)A.梅、鹤B.竹、兰C.兰、鹿D.竹、梅二、阅读(48分)(一)名著阅读(8分)4.文学世界,万物有灵。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 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 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运用能力。
运用名句要符合语境方能增添文采。
A 赞贾爷爷老当益壮,C 祝愿你立志成才,D 表达旅法华侨的思乡之情,所引用诗句都符合语境。
B 不符合语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景比作梨花盛开的景象,给人以美感和遐想。
这里用来形容富春江两岸的夜景不合适。
此句指的是雪景,并不是指的火树银花的夜景。
所以答案为B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其使用是否准确。
来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出自《南齐书·礼志上·晋傅玄朝会赋》。
示 例:~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柳亚子《浣溪沙》词)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燃放烟火,火树银花,绚丽灿烂。
【考点定位】古诗文名句的运用能力。
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6 分)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⑴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 吴音渐已变儿童”一句点明此意。
⑵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吴音渐已变儿童;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2.古诗阅读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⑵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
2.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部编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答案为: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吴音渐已变儿童”一句点明此意。
⑵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1 / 1。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鉴赏题】含答案解析汇集
2019 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
古诗文名句积累。(10 分)
(1)刑天舞干戚,
▲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
▲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富贵不能淫,
▲
,威武不能屈。(《(孟子)二章》)
(5)班级准备在教室里张贴励志标语。请参照右图,给三幅标语中的主题词各写两句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 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 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连续的古诗文名句。
①【乐观】 ▲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奉献】 ▲ , ▲ 。(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2
③【抱负】 ▲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1)猛志固常在(2)溪云初起日沉阁(3)伤心秦汉经行处(4)贫贱不能移(5)①沉舟 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先天下之忧而 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评分标准:共 10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漏字、增字不得分。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F.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①作者相同的是(
)
②运用典故的是(
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19年温州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14分)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宋]陆游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
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
抚卷累欷⑥。
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
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4分)(1)【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2)【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14.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分)1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2分)16.“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5分)答案:13.(1)A.本来 B.顽固(2)A.容易 B.交换14.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15.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16.示例1:累欷。
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
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
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乌鲁木齐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乌鲁木齐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⑴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 吴音渐已变儿童”一句点明此意。
⑵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吴音渐已变儿童;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2.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艾青大堰河,深受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1)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精]2021中考语文解读-古代诗歌鉴赏阅读
中考语文解读-古代诗歌鉴赏阅读【2019·杭州真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答案】清幽恬静【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019·衢州真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枕石高攀龙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古诗词阅读》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1).这首词词牌名是,与的民间传说有关。
(2). 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3). 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2.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口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B.梅花C.菊花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峨眉山月歌王勃李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峨眉山月半轮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夜发清溪向三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án):回旋,弯曲。
④坌(bèn):并,一起。
⑤榱(cuī):椽子。
⑥墀(chí):台阶。
⑦虡(jù):柱子。
⑧然上人: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
中“闲”的妙处。
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
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A.遗憾;
B.修长/培养;
C.记下/立志;
D.所以/旧的,原来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为: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根据句意停顿为: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月来松闲”句意:明月照在闲适的松林中。
“闲”用来指松林,是拟人修辞,表面是写松林的清幽,实则作者内心的写照。
(4)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
意: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美丽的山峰就平息了追求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忧人处之,百虑冰息”句意: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意思是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前者的“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和后者的“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后者更能表现作者的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答案:
(1)A
(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
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
(4)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
“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
“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
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
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禹锡记。
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