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稿约
重庆市第十八届期刊优秀作品(自科优秀作品) 一等奖说明书
重庆市第十八届期刊优秀作品
自科优秀作品
一等奖
序号作品名称作者
责任
编辑
字数刊载期刊及刊期
定评
等次
1 无有机模版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在铝膜
腔内的合成黄莉薇,付文升许甲1000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年2期
一等奖
2 方法转向: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在社区医疗
研究中的应用陈世明,田阡胡永国9621《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年5期
一等奖
3 农村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对
学业成绩的影响霍静静,王潇婕,
邹昌浪,潘运
黄文杰7477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年6
期
一等奖
4 2048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经验
总结李建伟王雪梅5253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年第8
期
一等奖
5 脆性涂层材料断裂韧性和残余应力压痕表
征技术综述毛卫国、杨鹏、戴
翠英、何远武、万
杰
何欣
2600
材料导报2017年13期
一等奖
6 综论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制备·微观结
构·力学与耐久性·工程应用张云升,张文华,
陈振宇
房威
(笔名
典睛)
3875
材料导报2017年23期
一等奖
7 迎接挑战,畅想天空城镇江欢成孙苏,
李红1000
《重庆建筑》2017年第11期
一等奖
8 乡村空间内聚力的探索及其应用——以湖
州市德清县郭肇村规划设计为例朱丽锓,李丽,聂
新军
孙苏,
李红
1000
《重庆建筑》2017年第11期
一等奖。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投稿要求及稿件处理
区健康管理是活动时间与日常生活冲突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不知道从何处获得健康管理信息。
为流动老年人制定适宜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策略,了解他们对健康管理实施路径的需求情况是必须的。
本研究发现,流动老年人对实施路径的需求情况与普通老年人有所不同。
对于健康管理提供时间需求,超过70%的流动老年人希望社区进行的健康管理活动如义诊、讲座等可以安排在周末。
访谈中也有很多流动老年人表示,平时子女上班自己就要照顾孙辈,只有在子女下班或放假时才能有时间外出,但这就与社区医护工作者正常工作时间不匹配。
另外,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短信、电话等方式成为最简单、快速的健康信息获取途径,逐渐被部分流动老年人接受和推荐。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流动老年人表示,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健康信息等,且收到短信电话后有在新社区中被重视的感觉,还希望可以在开展健康服务/活动前一天可再次通知提醒。
就诊时健康管理者的口头宣教/咨询和通过亲朋好友告知的方式获得健康方式的高接受程度也反映出社会支持对提高流动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度的重要性[13-14]。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已被广泛运用到健康宣教健康管理中[15],本次调查中有35.02%的流动老年人表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区健康管理信息。
社区医护人员可根据这种趋势,在原有的数字化服务基础上,更上一层次去探究如何将网络最大化利用,从而改变流动老年人目前健康管理方面不佳现状。
本研究仅在杭州市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调查,样本较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1]周光清,夏瑶,崔华欠,等.我国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7):852-855.[2]李金涛,王建勋.杭州市健康治理实践[J].中国卫生资源,2020,23(3):289-294.[3]廖爱娣.中国流动老人研究现状及展望[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20.[4]胡建江,倪延延,黎秋菊,等.杭州市流动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9):1144-1148.[5]H A R A L A M B O U S B,D O W B,L I NX,e t a l.D e p r e s s i o n i s n o t a n i l l n e s s.I t’s u pt o y o ut o m a k e y o u r s e l f h a p p y:P e r c e p t i o n s o f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a n d c o m m u n i t y w o r k e r s a b o u t o l d e r C h i n e s e i mm i g r a n t s'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 d e p r e s s i o na n da n x i e t y[J].A u s t r a l a s j a g ei n g,2016,35(4):249-254.[6]王翠连,王丽丹,胡婉侠,等.迁移行为对老人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P S M方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4(3):5-10.[7]董芬,江志琴,王俊,等.城市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管理需求及实施路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4):535-537.[8]李莉.重庆主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现状、需求及对策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6.[9]王颖,黄迪.“老漂族”社会适应研究—以北京市某社区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4(7):22-31.[10]王泳仪,王伟,严非.上海市流动老年人社会适应定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2):171-173.[11]易丹,薛中华.重庆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7):4382-4384.[12]唐丹,王菲.流动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2):17-22.[13]B O L Z M A N C,V A G N I G.F o r m so f c a r ea m o n gn a t i v eS w i s sa n do l d e r m i g r a n t s f r o m S o u t h e r nE u r o p e:ac o m p a r i s o n[J].J o u r n a l o fe t h n i c&m i g r a t i o n s t u d i e s,2017,43(2):1-20.[14]王泳仪,王伟,严非.上海市流动老年人口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混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2-37.[15]刘新颖,吴浩.“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891-1909.[收稿日期:2021-02-05](编辑:贾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1年4月第35卷第4期(总第424期)1投稿要求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网站h t t p://w w w.c p h c.c n,在线投稿。
共情疲劳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㊃共情疲劳㊃共情疲劳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田泽宇1,曹潺2,张照莉3,刘丹丹3,熊琳3ә,王卫红1(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2.重庆市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401120;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转移与个体化诊治转化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0)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共情疲劳概念㊁共情疲劳症状表现㊁共情疲劳的评估工具以及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发现学界提出的定义侧重点包括生理㊁情感㊁精神状况以及创伤㊁紧张㊁发生过程㊁情境㊁结果等,个体症状和表现包括生理表现㊁心理表现和社会行为表现,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主要是一般人口学特征㊁个体心理特征以及工作与组织环境因素㊂笔者综合研究现状,提出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实验性研究㊁纵向研究以及干预研究,研究设计和工具也存在不足,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予以改进㊂关键字:共情疲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D O I:10.11986/j.i s s n.1673-873X.2019.04.005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志码:A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T i a nZ e y u1,C a o c h a n2,Z h a n g Z h a o l i3,L i uD a n d a n4,X i o n g L i n4ә,W a n g w e i h o n g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s y c h o l o g y,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0715,C h i n a;2.Y u b e iD i s t r i c tN o.2P e o p l e'sH o s p i t a l,C h o n g q i n g401120,C h i n a;3.C h o n g q i n g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 f o rC a n c e rM e t a s t a s i s 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T r e a t m e n t,A f f i l i a t e dC a n c e rH o s p i t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 C a n c e r I n s t i t u t e/C h o n g q i n g C a n c e rH o s p i t a l,C h o n g q i n g40003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 p a p e r e x a m i n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i t s s y m p t o m s,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t o o l o f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a n d t h e 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b y e x a m i n i n g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s.I tw a s d i s c e r n e d t h a t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s p r o p o s e db y t h e a c a d e m i c c o mm u n i t y s t r e s s s u c h p o i n t s a s p h y s i c a l,e m o t i o n a l a n d m e n t a l c o n d i t i o n s,a l o n g w i t h t r a u m a,s t r e s s,o c c u r r e n c e p r o c e s s,s i t u a t i o n,a n d r e s u l t s,e t c.S y m p t o m s o f c o m-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i n c l u d e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e x p r e s s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T h e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i n g e m p a t h y f a t i g u e a r e g e n e r a l d e m o g r a p h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d i v i d u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h e f a c-t o r s o fw o r k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B a s e do n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t h e a u t h o r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l a c k s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l o n g i t u d i n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r e s e a r c h,a n d r e s e a r c hd e s i g n a n d t o o l s a r e a l s o i n s u f f i c i e n t.W eh o p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c a no v e r c o m e t h e s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K e y w o r d s: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M e d i c a l s t a f f;B u r n o u t;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帮助弱小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此前相较于医务工作者,社会普遍关注更加 弱小 的患者㊂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上对医务工作者这一人群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同时心理学的发展也让人们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健康㊂因此,心理学研究者除了关注被助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开始重视助人者的心理健康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者J o i n s o n[1]首先提出了 共情疲劳 这一概念㊂接着,学者F i g l e y[2]将这一词汇完善并引入助人者的心理健康研究领域㊂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助人者的倦怠感源自共情疲劳,并且倦怠感对助人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助人者的共情与助人的能力[3]㊂但是大众普遍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对共情疲劳更是所知甚少㊂为使社会群体及学界更多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笔者对共情疲劳的概念㊁评估工具㊁对个体的影响和表现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撰写综述,以期对未来相关研究及医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㊂1共情疲劳的概念发展共情疲劳一词源于1992年J o i n s o n[1]关于护士在工作中产生倦怠情绪以致其工作时出现失准情况的研究㊂该研究中,研究者J o i n s o n将这种工作失准情况称之为共情疲劳(C o m p a s s i o n F a-t i g u e)[1],但没有正式给出定义,仅将其描述为面91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8月第16卷第4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9V o l.16N o.4*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医学科研项目(2017M S X M104)㊂作者简介:田泽宇(1996-),女,硕士研究生,E-m a i l:837592538@q q.c o m㊂ә通讯作者:熊琳,E-m a i l:739700897@q q.c o m㊂对患者时,医护人员产生无力感进而出现的情绪情感变化以及躯体变化,例如产生头疼㊁力竭感以及注意力分散导致工作失准等[1]㊂1995年F i g l e y[4]率先在研究中明确了共情疲劳的定义,同时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有学者提出自己的定义㊂在共情疲劳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各学者提出的定义侧重点均有不同㊂F i g l e y[2]认为共情疲劳是一种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倦怠的形式,并将其与简单的倦怠和反移情进行对比,认为共情疲劳是一个多因素模型㊂他的定义要点集中在生理和情绪失调㊂A y-c o c k等[5]在F i g l e y提出的生理与情绪基础上又增加了精神的疲劳,他认为共情疲劳是照顾正经受痛苦与创伤的人时产生的躯体㊁情感与精神上的疲倦㊂2002年时,有研究[2]又提出,共情疲劳的本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 T S D)相似㊂当助人者与患者建立联系并发展为治疗上的护患关系时[6],共情能量被消耗,共情状态也会让助人者承受与患者相同的痛苦感受[7]㊂将共情疲劳定义类似于创伤的还有B r a n c h等[8]将共情疲劳界定为因个体对其关心的人承诺而导致的 精神创伤 ㊂还有一些学者将目光集中在紧张状态上㊂2006年,F l e m i s t e r 等[9]的研究将共情疲劳定义为 助人者对被助者医疗情感需求的紧张与关注 ㊂这种紧张与关注状态可能是潜伏的且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发展[9-10]㊂学者P o t t e r和C o e t z e e等[11-12]在2010年分别定义共情疲劳是一种 紧张 或 结果 ㊂P o t t e r等[11]认为这源于护士看不到患者好转,C o e t z e e等[12]则认为这是由于休息不充分引起的压力超负荷造成的㊂还有学者综合考虑了环境㊁躯体㊁情感和精神等因素对共情疲劳进行界定㊂H a r r i s等[13]将共情疲劳界定为因长期困境暴露及自我牺牲导致的躯体㊁情感与精神上不能去爱与关照的结果㊂我国学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这一特殊的心理状态,并尝试对其进行定义㊂首先,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在翻译时曾被译为 同情疲劳 ㊂在翻译过程中,从词源上学者考虑到C o m p a s s i o n一词译为 同情或怜悯 ,强调因人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的理解进而产生与对方相同的情绪情感,这与心理学术语 共情 的含义更为相近,遂改为 共情 ㊂2011年我国学者孙炳海等[14]首先发表综述区分了共情疲劳与P T S D㊁二次创伤㊁替代性创伤以及倦怠的差异,并概述了共情疲劳的表现和模型架构㊂他将共情疲劳定义为 助人者在援助过程中,以对救助对象的共情为前提遭受二次创伤,使助人者共情的兴趣和能力降低㊂ 孙炳海及郑宇姝等[14-15]认为,共情疲劳的核心为 虽未亲历创伤事件,但助人者因接触创伤者产生了类似P T S D 的临床症状,以及这种状况本质源于助人者在助人过程中倾付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包括共情,因而遭受了一定的共情压力㊂ 类似的,2017年学者杜茜茜等[3]在研究中将共情疲劳描述为:助人者在助人过程中因共情投入遭受二次创伤或卷入性体验,使其对被助者共情的兴趣和能力降低,发生倦怠情绪并伴随一定症状㊂以上这些学者的定义主要都围绕发生过程㊁情感及精神状况㊂此外,近年来我国还有一些学者以医护人员为对象针对共情疲劳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共情疲劳定义为:助人者在助人时,因需要与大量的受助对象发生共情的情绪情感投入,所以助人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以及情绪情感的联结,这种情况会使助人者感到自身能量减弱或情绪衰竭[9-10]㊂该定义除了叙述发生过程以及描述情感及精神状况外,还尝试阐述共情疲劳发生时产生的情感精神上的互动㊂综合分析上述文献,本文将共情疲劳概念归纳为:因救助过程中的情绪情感投入超负荷,助人者产生与被助者类似的创伤体验以及情绪情感的枯竭,导致助人者的共情能力和兴趣下降㊂2共情疲劳的症状与表现很多研究都表明共情疲劳会对个体的身体㊁心理以及工作与生活造成多方面影响㊂本文主要从生理表现㊁心理表现和社会行为表现3个层面针对共情疲劳的症状进行论述㊂2.1共情疲劳的生理表现S o r e n s o n等[16]在其研究中提供了对共情疲劳演变的分析,并确定了共情疲劳的替代术语㊁属性和定义特征㊂其中,他提到了共情疲劳的身体症状以及情绪症状㊂同样的,我国学者于洁等[10]也在其研究中综合叙述了S o r e n s o n等研究中呈现的症状㊂共情疲劳的生理表现主要有:①慢性疲劳或生理上的疲倦感㊂②经常性的头痛或偏头痛㊂③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或嗜睡,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㊁醒得早以及睡不醒等㊂④躯体化或者疑病症,包括躯体肌肉上的紧张㊁疼痛㊁肠胃不适㊁胸痛和心动过速,以及不明原因晕厥等㊂疑病症是指我们对自己(或我们爱的人)可能发生的身体疾病的过度焦虑和警觉㊂⑤其他频繁或持续的疾病困扰㊂杜茜茜等[3]在研究中提到,共情疲劳的生理表现主要有长02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8月第16卷第4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9V o l.16N o.4期的耗竭感等生理不适,以及失眠㊁频繁患病等㊂共情疲劳所产生的身体不适会使个体工作效率低下甚至误工,此时个体会体验到体感敏感度下降,且相关知觉与觉察能力也有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 述情障碍 ㊂因此,出现这种情况的个体可能无法识别自己的现况[3]㊂2.2共情疲劳的心理表现心理表现主要分为情绪表现与认知改变㊂S o-r e n s o n等[16]的研究中提到,情绪表现主要有心情低落㊁无法感受快乐和幸福㊁感觉空虚㊁麻木㊁抑郁以及无力无助和绝望等㊂P o r t n o y[17]在研究中提到,心理情绪表现还涉及精神状态的缺乏以及注意力下降㊂杜茜茜等[3]则在研究中表明,共情疲劳在情绪上还有逃避㊁焦虑以及易怒等情况㊂认知的改变包括一些观念的变化,例如对负性事件习以为常,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所以从救助者转为旁观者或者过分夸大自己的责任和意义,目标㊁信仰与生活意义的缺失以及对社会失望等㊂2.3共情疲劳的社会行为表现共情疲劳的社会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上,普遍表现为不愿进行助人工作,拒绝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工作生活中信任感缺失,这些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3]㊂共情疲劳的社会行为表现主要有:①酒精及药物使用的增加㊂②其他成瘾行为,如疯狂购物或工作㊁暴饮暴食等㊂③缺勤旷工㊂④做决定的能力受损㊂⑤忘性大,主要指忘记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忘记接送孩子㊂⑥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可能表现为避免社交以及听到家人抱怨自己最近情绪不稳定等,长此以往,个体的社交会被隔离并失去重要的社会支持㊂⑦对受助者进行妥协式的照顾,指可能因为经验或训练不足,对一些边缘性(无法对症下药)的受助者采取保守型的措施㊂⑧沉默式回应,是指因个体听到的创伤事件太难忍受导致对诉说者无法回应的现象,或转变为改变话题的反应模式㊂我国学者于洁等[10]归纳的共情疲劳的社会行为表现包括缺乏反应与同情心㊁无法分担或减轻痛苦,以及人际互动减少㊁人际距离变大㊁缺勤㊁药物滥用等㊂3评估工具3.1共情疲劳自我测试量表(C F S T)C F S T也叫共情疲劳自我测验或同情疲劳自测量表[18]㊂1995年,F i g l e y[4]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开发了C F S T㊂这是个为测量共情疲劳而设计的量表㊂该量表包含共情疲劳和倦怠2个分量表,共40道题目,采用l i k e r t5级评分㊂量表的评分标准见表1㊂表1 C F S T评分标准评定等级共情疲劳倦怠极高风险41分以上86分以上高风险36~40分76~85分中等风险31~35分51~75分低风险27~30分37~50分极低风险26分以下36分以下但有学者[19]指出,并未在其他文献中找到C F S T评分标准的依据㊂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86~0.94,且通过该量表能够得到反映抑郁情绪的稳定因素,并与疲劳感㊁幻灭感㊁无价值感之间存在相关性[4,19]㊂3.2共情疲劳量表修订版(C F S-R)1996年,F i g l e y[20]再次提出修订C F S T量表,在三维结构的基础上,将 共情满意 加入量表中,修订编制了共情满意和疲劳测验(C S F T)㊂经本次修订后的C S F T,共包含65个条目,其中共情疲劳维度23个条目,共情满意维度26个条目,职业倦怠16个条目,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86~0.94㊂之后,学者G e n t r y,B a r o n o w s k与D u n n i n g在2002年再次进行修订,形成了现在的C F S-R㊂C F S-R包含30道题目,共情疲劳分量表22道题目,倦怠分量表8道题目,被试对题目进行10级评分㊂但是该量表依然在心理测量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之后的学者又继续对其进行了修订[19]㊂3.3共情疲劳短版量表2006年,因在研究中发现C F S-R存在多个潜在因素而对该量表因子效度提出质疑,A d a m s 等[21]通过数据驱动对C F S-R进行了修改删减,并编制出共情疲劳短版量表㊂共情疲劳短版量表含二次创伤与倦怠2个维度,共有13道题目㊂中文修订版量表仍采用l i k e r t5级评分,从 从没有/几乎从没有 到 十分频繁 分别计1-5分,所得分数越高表明被试共情疲劳水平越高㊂郑宇姝等[22]在研究中证实,该量表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785,倦怠分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834,二次创伤分量表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708㊂在随后的初步因素分析中发现,B a r t l e t t球形检验显著,且KMO=0.900,较适宜因素分析㊂另外, P e a r s o n相关系数为0.618,在P=0.01水平呈双12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8月第16卷第4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9V o l.16N o.4侧显著㊂该量表与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 r o Q O L)均是共情疲劳早期相关研究中各量表的最新修订版[15]㊂3.4P r o Q O LP r o Q O L又译为救助人员生活质量量表,主要测量对象是护士㊁警察㊁心理医生等救助者,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共情疲劳量表之一㊂该量表也是在前文介绍的C F S 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㊂最初由S t a mm[23]编写,目前已被许多国家的学者翻译成多种语言㊂该量表包含3个独立分量表,即共情满意㊁倦怠和共情疲劳/二次创伤压力㊂量表采用l i k e r t6级评分,要求被试依据30d内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㊂我国学者陈华英[18]以及郑杏等[24]分别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并在中国本土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㊂陈华英[18]在针对305名临床护士的研究中共提取5个公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642%,P r o Q O L总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91,共情满意㊁倦怠和共情疲劳/二次创伤压力3个分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分别为0.87,0.73, 0.84㊂郑杏等[24]针对328名不同临床科室护士的研究得出,P r o Q O L总量表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71,共情满意㊁倦怠和共情疲劳/二次创伤压力3个分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分别为0.82,0.73, 0.76,各分量表分别提取1个因素可解释总变量的45.38%,28.98%,30.40%,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㊂此外,还有李小琴等编制的本土共情疲劳量表以及其他用来测量二次创伤以及P T S D的量表等[19,22,25]㊂4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目前,关于共情疲劳发生原因的相关研究中,大多认为产生共情疲劳的根本原因是助人者在助人行为中所发生的共情反应[4,26]㊂但实证研究较少,不能形成结论[27]㊂而关于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一般人口学特征㊁心理行为特征以及工作与组织环境这3个因素㊂4.1一般人口学特征影响共情疲劳的个体人口学特征中的重要因素是个人创伤史[4]㊂A d a m s等[21]也发现,个体经历的消极或创伤事件以及相应的体验对共情疲劳的发生有正向作用㊂人口学的特征还包括性别㊁年龄㊁婚姻状况以及学历等㊂关于性别方面,S p r a n g 等[28]的研究表明,女性产生共情疲劳的概率大于男性,其原因可能在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现象使得女性角色的易感性更强,病耻感更弱㊂关于年龄方面,越年轻的人产生共情疲劳的概率越大[19]㊂关于婚姻状况方面,有研究[21,29]发现未婚者发生共情疲劳的可能性相较已婚者要高,但也有研究认为差异并不明显[19]㊂关于学历方面,R u d o l p h等[30]认为共情疲劳发生率与学历显著相关,其中,医疗卫生机构硕士工作者的风险最高,其次为博士,最后为本科㊂此外,也有研究[19]表明,工作年限㊁个人创伤史,甚至专业的创伤培训都会影响共情疲劳的发生㊂职业类型与共情疲劳的发生也密切相关㊂R o s s i等[31]针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场所各类工作者的研究表明,社工人员与精神医师的共情疲劳水平居前2位,分别为16.0%和28.6%㊂我国最近有研究[32]指出,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个人月收入㊁健康状况以及职业认知度等㊂4.2心理行为特征在助人者心理行为特征方面,应对方式一直备受关注㊂J a c o b s o n[33]在其针对职场援助工作者的研究中发现,在遇到工作压力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个体的共情疲劳水平较低㊂另外,控制点和乐观对应对方式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所以乐观与内控个体会降低共情疲劳发生率[19,34]㊂除此之外,助人者的心理资源㊁自我照顾能力也会影响助人者的共情疲劳状况㊂心理资源中的抗逆力(又称 复原力 心理弹性 )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㊂P i e t r a n t o n i等[35]针对救灾一线群体抗逆力的研究表明,抗逆力能有效预防助人者的各种心理不适问题㊂在自我照顾能力上,S m i t h[36]认为,自我照顾能力犹如过滤器,可以精炼并加工类似于创伤事件等刺激助人者的信息材料,减轻这些刺激信息的影响㊂如果上述机制能够有效运转,将有助于减少共情疲劳的发生或降低共情疲劳水平㊂4.3工作与组织环境在工作与组织环境方面,Y o d e r[37]针对护士共情疲劳及其原因的质性研究发现,工作设置与规定(如工作量㊁工作时间㊁床护比等)㊁所照顾患者情况(如患者病情㊁表现以及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要求等)以及护理人员自身情况(如精力㊁工作经验等)都是引发护士共情疲劳的主要因素㊂有研究[21,29]还发现,社会支持对共情疲劳的发生有影响,不仅如此,工作信息量和工作习惯也都与共情疲劳的发生有关㊂此外,还有研究[28]发现,被助者的创伤严重程22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8月第16卷第4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9V o l.16N o.4度和助人者的工作卷入程度会影响共情疲劳的发生㊂S n y d e r[38]认为,这是由于个体在接触创伤人员并产生互动时,会出现 情绪传染 现象,即如果对某人的负面情绪给予一定的情绪反应,那么个体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体验㊂除了特殊的助人工作本身的特点,社会文化准则的变化也会给助人工作及机构带来变化,从而影响助人者的工作压力㊂有时,文化背景会对助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导致助人工作复杂化和困难化,致使助人者工作压力增加,从而引发共情疲劳[19]㊂5结语近年来,共情疲劳这一助人者常见的心理状态渐渐进入我国学者视野㊂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归纳了共情疲劳概念并梳理了一些经典研究以及近年来的一些相关文献㊂虽然既往开展了很多相关的调查研究,但笔者并未找到相关的实验性研究,质性研究也是寥寥无几,相关的干预研究也不甚符合实验研究的标准㊂因此,除了深入剖析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性研究以及设计相关实验证实导致共情疲劳的变量对未来干预共情疲劳㊁促进助人者心理健康有极大的意义㊂在研究设计方面,研究者可以考虑对助人者的助人经历进行长期追踪的纵向研究,这对深入探究共情疲劳的原因以及明确因果关系可能会更有帮助㊂在探索共情疲劳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时,可以纳入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方法,这将有助于探索共情疲劳对个体的影响㊂另外,还可以采用干预的方法针对助人者的共情疲劳进行干预,或针对不同类型的助人者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㊂在研究工具方面,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具基本都为问卷,且问卷的编排大多围绕共情疲劳的表现,缺少真正从心理角度出发的共情疲劳心理学量表㊂另外,除了量表测量,实验法目前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之处㊂今后的共情疲劳相关研究建议引入实验法㊂因为实验法测量更加准确,更不容易受到社会道德压力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数据会更加可靠㊂参考文献[1] J O I N S O N C.C o p i n g w i t h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J].N u r s i n g,1992,22(4):118-119.D O I:10.1097/00152193-199204000-00036.[2]F I G L E YC R.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p s y c h o t h e r a p i s t s'c h r o n i c l a c ko fs e l fc a r e[J].J o u r n a lC l i nP s y c h o l,2002,58(11):1433-1441.D O I:10.1002/j c l p.10090.[3]杜茜茜,靳艳,邹启云.护理人员共情疲劳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2):200-202.D O I:10.11997/n i t c w m.2017012062. [4]F I G L E Y C R.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c o p i n g w i t hs e c-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 i cs t r e s sd i s o r d e r[M].N e w Y o r k:B r u n n e r/M a z e l,1995.[5]A Y C O C K N,B O Y L ED.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om a n a g e c o m-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i no n c o l o g y n u r s i n g[J].C l i nJ O n c o lN u r s,2009,13(2):183-191.D O I:10.1188/09.C J O N.183-191.[6]D U N N D J.T h e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t y o f c o m p a s s i o ne n e r g y[J].H o l i s tN u r sP r a c t,2009,23(4):222-229.D O I:10.1097/HN P.0b013e3181a e c e b b.[7]K L O P P E R H C,C O E T Z E E S K,P r e t o r i u sR,e ta l.P r a c t i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j o b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n db u r n o u t o fc r i t i c a l c a r e n u r s e s i n s o u t h a f r i c a[J].J N u r sM a n a g,2012,20(5):685-695.D O I:10.1111/j.1365-2834.2011.01350.x.[8]B R A N C H C,K L I N K E N B E R G D.C o m p a s s i o nf a-t i g u e a m o n gp e d i a t r i ch e a l t h c a r e p r o v i d e r s[J].M C NA m J M a t e r n C h i l d N u r s,2015,40(3):160-166.D O I:10.1097/NM C.0000000000000133.[9]F L E M I S T E R,B O N N Y.B ea w a r eo f c o m p a s s i o nf a-t i g u e[J].J W o u n d O s t o m y C o n t i n e n c eN u r s,2006,33(5):465-466.D O I:10.1097/00152192-200609000-00002.[10]于洁,季红,王兆秀,等.护理领域共情疲劳概念分析[J].护理学报,2018,25(20):10-14.D O I:10.16460/j.i s s n1008-9969.2018.20.010.[11]P O T T E RP,D E S H I E L D ST,D I V A N B E I G I J,e t a l.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a n db u r n o u t:p r e v a l e n c ea m o n go n c o l o g y n u r s e s[J].C l i n JO n c o lN u r s,2010,14(5):56-62.D O I:10.1188/10.C J O N.E56-E62. [12]C O E T Z E ES K,K L O P P E R H C.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w i t h i nn u r s i n gp r a c t i c e:ac o n c e p ta n a l y s i s[J].N u r sH e a l S c i,2010,12(2):235-243.D O I:10.1111/j.1442-2018.2010.00526.x.[13]HA R R I SC,G R I F F I N M T.N u r s i n g o ne m p t y:c o m-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s i g n s,s y m p t o m s,a n ds y s t e mi n t e r-v e n t i o n s[J].J C h r i s tN u r s,2015,32(2):80-87.D O I:10.1097/C N J.0000000000000155.[14]孙炳海,楼宝娜,李伟健,等.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㊁结构及其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18-1526.D O I:10.3724/S P.J.1042.2011.01518.[15]郑宇姝.医务工作者共情疲劳㊁心理资本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32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8月第16卷第4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9V o l.16N o.4[16]S O R E N S O N C,B O L I C K B,WR I G H T K,e ta l.A ne v o l u t i o n a r y c o n c e p ta n a l y s i so f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g u e[J].J N u r sS c h o l a r s h,2017,49(5):557-563.D O I:10.1111/j n u.12312.[17]P O R T N O Y D.B u r n o u ta n d 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w a t c h f o r t h e s i g n s[J].H e a lP r o g,2011,92(4):46-50.[18]陈华英.中文版同情疲劳量表的信度㊁效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39-41.D O I:10.3969/j.i s s n.1672-1756.2013.04.012.[19]张敏.专业助人者的共情疲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20]F I G L E Y C R.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c o p i n g w i t hs e c-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 i cs t r e s sd i s o r d e r i nt h o s ew h ot r e a tt h e t r a u m a t i z e d[J].J o u r n a l o fP s y c h o s o c i a lN u r s i n g&M e n t a l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s,1996,34(11):52.D O I:10.3928/0279-3695-19961101-26.[21]A D AM SR E,B O S C A R I N OJ A,F I G L E Y C R.C o m-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i s t r e s s a m o n g s o-c i a lw o r k e r s:av a l id a t i o ns t u d y[J].A mJO r t h o p s y-c h i a t r y,2006,76(1):103-108.D O I:10.1037/0002-9432.76.1.103.[22]郑宇姝,张琳琳.医务工作者共情疲劳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基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30-135.D O I:10.13815/j.c n k i.j m t c(p s s).2017.02.027.[23]S T A MM B H.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q u a l i t y o fl i f es c a l e: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 f a c t i o n,b u r n o u t,&c o m p a s s i o nf a-t i g u e/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s c a l e s[C].B a l t i m o r e M D:S i d-r a nP r e s s,2005.[24]郑杏,杨敏,高伟,等.中文版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的信效度检测[J].护理学杂志,2013,28(5):13-15.D O I:10.3870/h l x z.2013.05.013.[25]李小琴.医护人员同情心疲劳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26]B E C K C T.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 i cs t r e s si nn u r s e s: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A r c hP s y c h i a t rN u r s,2011,25(1):1-10.D O I:10.1016/j.a p n u.2010.05.005. [27]B A D G E R K,R O Y S E D,C R A I G C.H o s p i t a ls o c i a lw o r k e r s a n di n d i r e c t t r a u m ae x p o s u r e:a ne x p l o r a t o r ys t u d y o fc o n t r i b u t i n g f a c t o r s[J].H e a l t h S o c W o r k,2008,33(1):63-71.D O I:10.1093/h s w/33.1.63.[28]S P R A N G G,C L A R K J J,WH I T T-WO O S I E Y A.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b u r n o u t:f ac t o r s i m p a c t i n g a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q u a l i t y o fl i f e[J].J o u r n a lo fL o s sa n d T r a u m a,2007,12(3):259-280.D O I:10.1080/15325020701238093. [29]B O S C A R I N OJ A,F I G L E Y C R,A D AM SR E.C o m-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f o l l o w i n g t h eS e p t e m b e r11t e r r o r i s ta t t a c k s:as t u d y o f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a m o n g N e wY o r k C i t y s o c i a l w o r k e r s[J].I n tJ E m e r g M e n tH e a l t h,2004,6(2):57-66.[30]R U D O L P H J M,S T AMM B H,S T AMM H E.C o m-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ac o n c e r nf o rm e n t a lh e a l t h p o l i c y,p r o v i d e r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C]//C A:p o s t e r p r e s-e n t a t i o na t t h e13t ha n n u a lm e e t i n g of t h e i n t e r n a-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f o r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s t u d i e s.M o n t r e a l:P Q,1997.[31]R O S S IA,C E T R A N O G,P E R T I L E R,e ta l.B u r n-o u t,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a n d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m o n g s t a f f i n c o mm u n i t y-b a s e d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e r v-i c e s[J].P s y c h i a t r y R e s,2012,200(2/3):933-938.D O I:10.1016/j.p s y c h r e s.2012.07.029.[32]石丛丛.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5):437-440.D O I:10.16821/j.c n k i.h s j x.2019.05.014.[33]J A C O B S O N J M.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b u r n o u t:r e a c t i o n sa m o n g e m p l o y e ea s s i s t a n c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p r o v i d i n g w o r k p l a c ec r i s i si n t e r v e n t i o na n dd i s a s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s e r v i c e s[J].J o u r n a lo f W o r k p l a c e B e h a v i o r a l H e a l t h,2006,21(3/4):133-152.D O I:10.1300/J490v21n03_08. [34]I N J E Y A N M C,S HUMA N C,S HU G A R A,e t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g e n e t i c c o u n s c o m-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t h er o l e so fd i s p o s i t i o n a lo p t i m i s ma n d l o c u s o f c o n t r o l[J].J G e n e tC o u n s e l i n g,2011,20(5):526-540.D O I:10.1007/s10897-011-9379-4. [35]P I E T R A N T O N IL,P R A T I G.R e s i l i e n c ea m o n g f i r s tr e s p o n d e r s[J].A f rH e a l t hS c i,2009,8(S1):S14-20.[36]S M I T H B D.S i f t i n g t h r o u g ht r a u m a:c o m p a s s i o nf a-t i g u e a n d H I V/A I D S[J].C l i n i c a l S o c i a lW o r kJ o u r-n a l,2007,35(3):193-198.D O I:10.1007/s10615-007-0096-2.[37]Y O D E RE A.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 i nn u r s e s[J].A p p lN u r sR e sA n r,2010,23(4):191-197.D O I:10.1016/j.a p n r.2008.09.003.[38]S N Y D E RJ.T h e r o l e o f c o w o r k e r a n d s u p e r v i s o r s o-c i a l s u p p o r t i na l l e v i a t i n g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b u r n o u tf o rc a r eg i v e r si nth eh u m a n-s e r vi c e si n d u s t r y[J].S o u t h e r n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J o u r n a l,2009,74(4):373-389.D O I:10.1080/10417940802516834.收稿日期:2019-04-20;编辑:胡永国42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8月第16卷第4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9V o l.16N o.4。
CBT疗法在中晚期骨癌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与研究
CBT疗法在中晚期骨癌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与研究发布时间:2022-03-10T07:28:36.71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2期作者:李洪梅邵淑军[导读] 目的探讨CBT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在中晚期骨癌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李洪梅邵淑军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摘要】目的探讨CBT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在中晚期骨癌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中晚期骨癌患者80例均分为A(n=40)、B(n=40)两组,并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展开研究,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B组添加CBT疗法干预,并将两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干预后B组较A组心理状态HAMA与HAMD量表评分更低,生命质量FLIC量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CBT疗法应用到中晚期骨癌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可进一步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并对生命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疾病预后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CBT疗法;中晚期;骨癌;护理干预[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B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one cancer.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one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n = 40) and group B (n = 40).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July 2020 to July 2021.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B was added with CBT therapy interven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HAMA and HAMD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the scores of FLIC in quality of lif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BT therapy to the clinical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one cancer can further stabili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disease prognosis.[Key words] CBT therapy; Middle and late stage; cancer of bone; Nursing intervention骨癌早期的疼痛比较轻微,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可由间断性转变为持续性,且夜间疼痛会更加明显,按压疼痛部位局部可能会出现压痛【1】。
小分子团水的研究进展
小分子团水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水分子团结构与功能的探索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水分子团的结构、改变方法、特性及研究展开综述,并对小分子团水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小分子团水;结构;特性;功能;研究进展水,乃生命之源,亦生命之本,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部分,在成人身体中的比列约占70%。
水是世间一切生灵赖以生存的基础,充足的优质水才能保障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愈来愈多的水分子团簇结构的论文在著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发表。
由于一系列微观理论和算法的介入,对于水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层面。
微观测试技术的发展,则使水分子团的相对大小得以量化。
诸多研究表明:改变液态水分子团的大小,将改变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小分子团水能诱发一系列有利于生命体的生物效应。
1.小分子水及其结构水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但在通常状况下,水并不是以一个单独的分子存在的而是以分子簇的形式存在的。
按照构成水簇的水分子个数,可以分为小分子水簇、一维水簇、二维水簇和三维水簇。
关于水分子簇的研究目前是物理学的一个热点,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随着水分子团簇的变小,水的溶解性、渗透性、代谢性、扩散性、乳化性均有所增强,另外由于水分子之间氢键的断裂,使得小分子团簇水带有负电荷,因此具有抗氧化作用,水分子团越小抗氧化能力越强[1]。
Saykally等人[2]应用FIR-VRT方法研究了液态水分子簇结构,证实了二元水,三元水,四元水,五元水的分子簇结构确实像预测的那样呈半平面环状结构。
更大一些的水分子簇具有三维空间结构,六元水是从环状结构向三维结构的过渡。
观测发现六元水的存在形式有:笼状结构、半平面环状结构、有机体中的椅式环状结构。
2.改变小分团水结构的方法水分子间主要存在着范德华力、拟共价键和氢键这三种作用力,其中氢键是构成液态水分子团的作用力。
改变液态水分子的团簇结构,从本质上讲就是改变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
改变水分子簇结构,需要通过外加能量改变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影响氢键的重排,就可以改变水分子簇的大小。
医学科普期刊有哪些书目
医学科普期刊有哪些书目一、中国医学科普期刊中国医学科普期刊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
以下是一些较知名的中国医学科普期刊:1.《人民卫生报》《人民卫生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国医学科普领域的开山之作。
该期刊定位于传播医学知识、推动健康素养提高,涵盖了疾病防治、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内容。
2.《大众健康》《大众健康》是中国卫生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全国性医学科普期刊,创刊于1997年。
该期刊面向广大读者,以普及全民健康知识为宗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疾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医学科技前沿等方面的内容。
3.《中国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是国内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期刊之一。
该期刊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健康知识、健康饮食、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4.《医家》《医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的一本国内医学科普期刊。
该期刊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解答大众关切的医疗问题,做到科学、权威、接地气。
5.《中国健康管理》《中国健康管理》由中国卫生信息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健康管理领域的知名期刊。
该期刊主要介绍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享健康管理经验,推动健康管理的发展与应用。
二、国际医学科普期刊除了中国医学科普期刊,国际上也有许多优秀的医学科普期刊。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国际医学科普期刊:1.《The Lancet》《The Lancet》是全球知名的医学期刊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声誉。
该期刊发表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普及了医学知识,关注全球医疗卫生问题。
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是美国医学界的权威期刊之一,以高质量的研究和文章著称。
该期刊定期发表关于医学科普和临床研究的文章,为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
国内医学方面的主要杂志期刊
国内医学方面的主要杂志期刊1.内科学《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中华肾脏病杂志》、《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2.外科学《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伤》、《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3.妇产科学《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4.儿科《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小儿急救医学》、《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5.口腔医学《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种植学杂志》6.眼科学《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7.耳鼻咽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8.皮肤性病《中华皮肤科杂志》、《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9.精神病学《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⒑肿瘤学《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⒒麻醉学《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⒓中医内科《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国中医急症》、《中医药学刊》、《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国中医风湿病杂志》⒔中医外科《中医正骨》、《中医肛肠病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针刺研究》⒕中西医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⒖医学影像《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⒗护理《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⒘病理《中华病理学杂志》⒙医技《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⒚药学《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晦洋药物杂志》、《中国药房》、《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药物生物技术》,《中国临床药学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⒛疾控与公卫专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热带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职业医学》、《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生病杂志》、《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学校卫生》、《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1.综合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国综合临床》《医师进修杂志》、《中国基层医药》、《中国医师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健康杂志》、《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2.基础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3.学报类1.国家级单位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中医研究院院报》2、原卫生部属医学院校类:《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3、军医大学类:《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4、中医院校类:《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5、药学院校类:《中国药科大学学报》附注:判断是否国家级医学期刊的依据是:以职称评审有关文件附录中国家级期刊的定义为依据,其中的国家一级学会指中华医学会。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创刊10周年回顾
杂 志还 承担 全 国 学会 的 学术 活 动 , 如每 年 年 会 的 组 稿 、 审稿 , 2次 全 国性优 秀论 文 、 科 研 项 目的 评 审 , 课题 调 研 设 计 、 统计 、 撰 稿 等 工 作 。根 椐 不 同阶段 学会 需要 , 组 织 专 家论 坛 和 特 约稿件 , 如 卫 生部 原 副部 长 王 珑 德 的 “ 遵循客观规律 , 科 学指 导保 健 ” 、 中 国疾控 中心 结核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主任 姜 世 闻的“ 结核 病 现 状 及 高等 院校 结 核 病 控 制 有 关 问题 ” 、 卫 生 部 肝 病 防
满足 广 大 民 众 高 标 准 、 全方位的保健 需求, 为全 民族 的健 康服 务 。
本刊 主要作 者 和读 者群 体 为从 事疾 病控 制 、 预 防保 健 、 临床 医学、 心理 健 康 、 运 动 保 健、 性保健 、 营养保健 、 健康教 育 、 社 区卫生 、 医院管理 等保健 医学研 究及相 关工作 的人 员。
治组 专 家北京 大 学人 民 医院 肝 病 研 究 所 王 豪教 授 的“ 正 确 认 识 乙型 肝 炎 的 预 防 、 诊 断 与 治
疗” 等, 对 引领 保 健 医学研 究方 向 , 指 导 学校 卫 生工 作和 疾 病 防控 发 挥 了积 极 作 用 。 《 保 健 医学研 究 与 实践 》 杂志 1 0周 年 , 是 一 个 阶 段 性 的 句号 , 同 时 也 是 一 个 新 的起 点 。 我们相信 , 《 保 健 医学研 究 与 实践 》 杂 志 改 版 后 必将 得 到 进 一 步发 展 , 上 一 个 新 台阶 !
刊登载 , 成 为教 育行 政 部 门与 学会 的 主要 载 体 和 交 流 平 台 , 也 是 全 国 高校 医务 人 员发 表 科 研 成 果 和 经 验 总 结 的 重要 园地 , 为 宣传卫 生政 策、 引导科 学保健舆 论 、 交 流 学 术 成 果 与 经
慢性肾功能衰竭运用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方案的疗效观察程晓晶
慢性肾功能衰竭运用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方案的疗效观察程晓晶发布时间:2023-06-19T08:26:14.4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程晓晶[导读] 目的探讨应用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20年7月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对象展开本研究,截止2022年10月纳入6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
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将患者分组,分组后参考组、研究组例数相同,均为33例患者。
参考组为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为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营养指标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统计值<0.05,有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指标均优于参考组,差异统计值<0.05,有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差异统计值<0.05,有意义。
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营养水平,且具备较高的治疗安全性,推荐临床应用和推广。
如皋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血透室江苏南通 2265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20年7月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对象展开本研究,截止2022年10月纳入6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
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将患者分组,分组后参考组、研究组例数相同,均为33例患者。
参考组为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为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营养指标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统计值<0.05,有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指标均优于参考组,差异统计值<0.05,有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差异统计值<0.05,有意义。
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营养水平,且具备较高的治疗安全性,推荐临床应用和推广。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肾脏病5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肾脏病 5 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07-01T11:04:22.7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蓝欣欣尹燕蔡晓雯黄桂群赵茹茹[导读]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蓝欣欣尹燕蔡晓雯黄桂群赵茹茹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广州510000【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以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选取的90例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实施常规护理的是对照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是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短,观察组的住院费用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
结论: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为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明显比常规护理占据优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慢性肾脏病5期;应用效果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不仅科学而且高效[1]。
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将时间作为横轴,对患者实施入院指导,接诊时对患者实施诊断,从饮食、用药患者检验指标等多方面对患者展开指导,将具体的指导作为纵轴,合理制定日程计划表,明确护理内容[2]。
该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效果颇佳[3]。
因此,该护理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临床获取效果良好[4]。
本研究对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实施护理时运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90例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选取时间: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组别:对照组,观察组。
病例详情:对照组共45例,男女之比为25:20;年龄15~64岁,平均(39.21±7.38)岁;血肌酐129-719mol/L,平均(455.01±55.28)。
卫生保健实践指引报告清单RIGHT的解读-RightStatement
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清单(RIGHT)的解读陈耀龙王小琴王琪杨克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兰州,730000背景报告规范是循证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提升研究的报告质量和透明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
1996年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小组首次提出了针对RCT的报告规范,并且在2010年进行了更新[3-4],目前已经被包括中华医学杂志、JAMA、The Lancet、BMJ等多家知名医学期刊引入稿约。
此后相继有研究小组制订了针对系统评价、观察性研究、诊断性试验、病例报告以及动物试验等研究类型的报告规范。
但在卫生保健领域,如何规范化报告实践指南,一直没有国际公认的标准。
2013年,由中国学者发起,联合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12个国家以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EQUATOR协作网、国际指南协会GIN、COCHRANE协作网、GRADE工作组、AGREE工作组等7个国际组织的30余名专家,共同成立了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工作组。
该工作组历时3年,完成了包含7个领域,22个条目的报告清单,旨在为卫生政策与体系、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领域的指南提供报告标准。
2017年1月,RIGHT声明全文正式发表在《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5]。
本文将对RIGHT的制定过程和清单条目进行介绍,为国内指南制订者、指南使用者和期刊编辑提供参考。
RIGHT的制定方法和过程RIGHT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基于Moher等人提出的卫生研究报告标准研发指南[6],在成立的RIGHT工作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清单制订小组(以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科研人员为主)和多学科共识专家组(包括多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指南方法学家、临床流行病学家、临床医生、期刊编辑和患者代表)。
医学院校开设_大学生健康教育_课程必要性探讨_王淳
223第13卷 第2期 2011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2 Feb .,2011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1-2]。
国内许多高校顺应全球性普及健康教育的趋势,相继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从性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营养、急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传染性疾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等方面向大学生介绍卫生与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3-4]。
但在许多医学院校中,并没有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其原因主要在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医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接触有关疾病及健康知识,而且学习过程更专业、更系统,所以,删去了对医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过程。
然而,大学生运动猝死、近视率和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校女大学生怀孕、大学生吸毒犯罪等现象在增加。
由此可见,医学专业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身体或心理上的健康问题。
因此,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也应受到重视。
1 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健康知识缺乏在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包括公共类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而医学专业课程则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才开始接触,传染病学等课程在大学四年级开始学习。
所以,很多低年级学生对卫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并不了解。
此外,医学院校中开设了许多非医专业,如管理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这些学生医学院校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探讨王淳,宫照东,王晓波(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提高大学生卫生健康知识、增进自我保护意识,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尚未开始相关课程。
文章从辽宁中医药大学低年级学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渴望程度,以及本校《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在医学院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为医学院校普及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保健医苑》杂志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3年第期保健医苑保健医苑本期话题|苦恼。
如对外表的过度担忧会造成患者的低自尊、对家人和朋友的回避以及给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造成困难。
他们经常感到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想过自杀。
当别人说他们看起来很好的时候,躯体变形障碍患者会觉得很难相信这些安慰的话。
一些人经历过这种可调节的苦恼,能够恢复的很好。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疾病毁了他们的人生。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出现了针对躯体变形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
躯体变形障碍不是虚无的,而是一种真正的可以通过正确的治疗痊愈的医学心理疾病。
有一种特殊的药物叫做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治疗躯体变形障碍非常有帮助。
还有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法叫认知行为治疗,对躯体变形障碍的治疗也很有效。
这两种治疗方法常常能减轻患者对外表的过分关注和强迫行为,还能减轻情绪困扰和痛苦,改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的抑郁状态。
同时也能帮助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对他们的外貌感觉更好,认知行为功能更好,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保健医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北京医院主办、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协办的医学科普杂志。
《保健医苑》内容广泛,涉及医疗保健、疾病防治、健康养生、心理咨询、用药指导、护理知识等各个方面。
一批长期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作者针对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疾病和养生保健等问题撰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健康指导和保健服务。
《保健医苑》是“卫生部保健局在中央保健系统惟一推荐和使用的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央及地方保健对象和广大中老年读者。
《保健医苑》杂志专门设置了保健亲历、专家论坛、名人访谈等特色栏目。
您可以通过保健专家的回忆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保健良方,也可以重温领袖和伟人的风采;您可以通过保健专家的经验体会和普通病案分析,了解前沿的健康理念和健身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本领。
我们竭诚欢迎广大医护人员和读者踊跃投稿,来稿一律不退,请自备底稿,如3个月内未得到本刊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会名单
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对SAS评分与SDS评分的影响邓彬彬
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对SAS评分与SDS评分的影响邓彬彬发布时间:2023-05-18T03:17:15.016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8期作者:邓彬彬[导读] 目的:针对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对SAS评分与SDS评分的影响展开分析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目的:针对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对SAS评分与SDS评分的影响展开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护理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措施;乳腺癌;SAS评分;SDS评分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癌症人人谈之色变,很多患者确诊后会出现焦虑、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有部分患者受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放弃治疗,对患者疾病康复极为不利[1]。
本文就针对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对SAS评分与SDS评分的影响展开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6.48±4.31岁;研究组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7.75±4.48岁,病变部位:右乳腺癌29例、左乳腺癌31例、双侧乳腺癌16例,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
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路径探索——以《IJOS》为例
信群,或开通相应的微社区,通过可 视化手段鼓励受众参与,增进彼此的 联系。
总而言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 平台可视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 意义,图标对以符号、公式、数据等 为核心要素的生物类、科技类、物理
类、化学类等科技期刊来讲,可视化 生产与传播的优势更为明显。但在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许多 运营者没有充分意识到可视化的重要 性,随着期刊微信运营体制的完善发 展,科技期刊出版者要尽快制定可视 化发展计划,以思维可视化、内容可
视化、传播可视化为发力点,满足新 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要和审美需 要,切实达到提高期刊吸引力的目的, 助力科技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保健医学研究 与实践》编辑部
34 传媒∷MEDIA 2019.3(上)
报刊观察 Journal Observation
事宜;对于分歧较大的稿件,编辑将 进一步送审审稿委员会,汇总审稿意 见和编委意见后进行确定。为更好地 尊重作者意见和审稿人意愿,不断完 善评议机制,实行了发表前、发表后 开放同行评议,增加了读者对于期刊 的阅读时间;开设了独立的第三方评 议,增加了评论与反馈的客观性、科 学性;运用基于网络的同行评议系 统,缩短稿件评议时间,提高即时互 动评议效率。第二,《IJOS》建立审 稿人动态数据库,编委会有三分之二 编辑来自美国、芬兰、英国等海外国 家顶级专家,定期追踪审稿人学术动 态,按照期刊贡献率进行排名和调 整,确保优质审稿人资源。建立专家 审稿模式,主编负责、编委会终审, 每一篇稿件确保由全球10位以上专家 双向盲审。审稿通过后,集体讨论, 充分尊重编审委员会意见。第三, 《IJOS》完善作者信息交流系统,确 保编辑有充足时间与作者交流。稿件 审定期间,及时将专家委员会审稿意 见反馈作者,帮助作者按照要求修改 文章。定期追踪作者创作进程,了解 反馈作者文章被引用情况,并对作者 进行相应的分类和评价,增强作者群 体对期刊的满意度,提高期刊对于作 者的内在吸引力,提升期刊的整体学 术影响力。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期刊名称:杂志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所属分类: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西南大学出版地方:重庆快捷分类:医学国际刊号:1673-873X国内刊号:50-1184/R邮发代号:78-149创刊时间:2004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简介《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是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会刊,坚持学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并举,正确把握和引领保健研究的方向,及时报告保健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保健医学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保健医学实践的新经验,为广大保健医学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杂志稿件涵盖了调查研究与群防群治、心理保健、临床医学、运动保健、营养保健、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并发布了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和各省市高校保健医学会重要会议和信息。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办刊宗旨:贯彻党中央和政府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并举,正确把握和引领保健医学研究的方向,及时报告保健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保健医学研究的现代经验。
为从事保健医学工作的研究人员开辟一个学术交流园地,为提高我国保健医学研究的水平,促进保健医学的发展,满足广大民众高标准、全方位的保健需求,为全民族的健康服务。
发表本期刊联系编辑微信766085044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栏目设置专家论坛、调查研究与群防群治、心理健康、临床医学、师生保健、性健康、营养保健、慢性病防治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荣誉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目录论著_专家论坛方法转向: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在社区医疗研究中的应用陈世明;田阡;4-12论著_心理研究群体认同在群际威胁与内隐城乡刻板印象间的调节作用张野;张珊珊;董韵迪;13-17论著_调查研究西安市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梁志静;张亮;代晓勇;黄引怀;18-22+32 2015年重庆市奉节县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周安政;张克燕;廖和平;陈振恒;吴春平;黄萍;23-272004-2015年重庆市北碚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罗柏生;周光华;周永超;28-32业余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情况调查及预防措施研究李忠义;满明允;33-36论著_临床医学幕上肿瘤患者动态脑电图中出现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与继发癫痫的关系方升;钟光宇;但炜;37-41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汪健;刘建军;王毅军;42-45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控制、血清炎症指标及血糖代谢的影响郭占胜;刘鑫;蔡亚敏;46-49健康儿童在不同坡度上行走时的步态分析梁亚利;张静;50-53读者·作者·编者论文中“讨论”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41关于中介冒充我刊进行征稿的声明45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表达方法的要求49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及重点攻关项目论文优先发表启事104结构式摘要的撰写要求108关于《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投稿方式的通知本刊编辑部;112论著_短篇论著美托洛尔联合莫雷西嗪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钟慧;郑文琦;54-56TE与EC方案用于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周海核;邢淑芳;57-59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观察彭一梅;60-61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及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比较赵映辉;62-64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手足口病100例临床观察姚玉霞;65-66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姚小卫;67-69复方玄驹胶囊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106例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张杰;张兴勇;70-72综合护理对脑出血并发深静脉栓塞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茹利敏;73-75综合护理应用于风湿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许艳;76-78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童玉荣;王震芳;王芳;79-81+84优质护理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影响刘欣;褚海茹;邱晨;82-84优质护理对老年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李艳霞;85-86+95心理护理在老年腹外疝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王雪莲;卜娜;刘慧艳;87-89系统化护理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杨小梅;熊楠;喻小红;90-92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干预效果观察陈静;93-95卫生管理2006-2015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文献描述性分析刘兰;任重;袁新健;刘秋利;96-100综述表面肌电图应用于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评估中的研究进展罗莉斯;彭莉;汪振环;裴希俊;李盈盈;101-104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鄢雯影;105-108影像学技术的研究进展王斯;109-112关于我们CNKI荣誉版权公告客服中心在线咨询用户建议知网招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稿约
一㊁本刊栏目
本刊设置专题研究㊁心理研究㊁临床医学㊁调查研究㊁卫生管理等栏目㊂
二㊁投稿要求
1.内容应具有先进性㊁科学性和逻辑性,实验设计合理㊁论点明确㊁资料可靠㊁数据准确㊁结构严谨㊁推断合理㊁文字简练㊁层次清楚㊁必要时应进行统计学处理㊂
2.文题:应简洁明了,恰当地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不设副题㊂
3.摘要:除综述㊁卫生管理及病例报道栏目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需按目的㊁方法㊁结果㊁结论格式撰写㊂
4.投稿方式:使用本刊官方网站(h t t p://b j y x.s w u.e d u.
c n)投稿系统㊂首次投稿需要作者在线注册,已完成注册的作者可以直接在线投稿㊂
三㊁论文撰写要求
1.1篇幅
专题研究㊁心理研究㊁调查研究㊁临床医学类文章4000~6000字(不低于版面页3页);短篇论著㊁病例报道类文章2000~3000字(不低于版面页1页);综述4000~ 6000字(仅计算正文文字,字符和参考文献不计算在内,不低于版面页3页);其他文章3000~5000字(版面页1.5~ 2页)㊂
1.2作者简介及基金注释
所有论文须提供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㊂如有通讯作者须提供其电子邮箱,格式如下:通讯作者:姓名,E-m a i l:ˑˑˑ㊂如有基金项目资助须提供基金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㊂
1.3文章层次编号及格式
1.3.1层次编号:正文各层次编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例如"1""1.1""1.1.1",各级标序均顶格,后空1字标题,二级标题后空1字接排正文,正文内连续叙述中的序号采用① ;② ;③ ㊂
1.3.2格式
①专家述评㊁综述㊁卫生管理㊁医学教育等类型文章使用条目式,即1㊁2㊁3 等㊂②论著类:采用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2方法(分组);1.3统计学处理;2结果;3讨论㊂
③误诊分析㊁病例报道:采用1临床资料;2讨论㊂④临床护理:采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方法(包括护理措施);2结果;3讨论㊂也可采用1临床资料;2护理体会㊂1.4参考文献
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3年内的文献为主(应占50%以上),论著类文章要求不少于20条,综述类文章要求不少于30条,其他栏目文章10条以上㊂按G B/T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 [] 标出㊂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㊂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 等 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㊂外文期刊名用缩写,以‘I n d e x M e d i-c u 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㊂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㊂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㊂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㊂举例:
[1] D A M I A N O A,H A N D L E YK,A D L E RE,e t a l.M e a s u r-
i n g s y m p t o md i s t r e s sa n dh e a l t h-r e l a t e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i n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 o f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 r e f l u x
d i s
e a s e t r e a t m e n t:
f u r t h e r v a l i d a t i o no f t h e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R e f l u xD i s e a s e
S y m p t o m A s s e s s m e n tS c a l e(G S A S)[J].D i g D i sS c i, 2002,47(7):1530-1537.D O I:10.1023/A:1015815102175.
[2] B A K E RS K,J A C K S O N M E.T h e f u t u r eo f r e s o u r c e
s h a r i n g[M].N e w Y o r k:T h eH a w o r t hP r e s s,1995.
[3]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
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 651-654.D O I:10.3760/j.i s s n:0254-1432.2003.11.004.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
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H O P K I N S O N A.U n i m a r ca n d m e t a d a t a:D u b l i n C o r e
[E B/O L].[1999-12-08].h t t p://w w w.i f l a.o r g/I/i f l a64/
138-161e.h t m.
[6]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
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1998.
四㊁修改权
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对来稿有权做文字修改㊁删节,凡有涉及不愿意修改的,则请作者提前告知㊂
五㊁相关费用
稿件审核通过后须付版面费(具体金额以本刊录用通知为准)㊂来稿刊出后,寄赠当期杂志2本,重要文章斟付稿酬㊂
六㊁联系方式
官方网站:h t t p://b j y x.s w u.e d u.c n;
邮箱:b j y x023********@163.c o m;b j y x y j@s w u.e d u.c n;
电话:023-********/023-********㊂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医院‘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编辑部;邮编:400715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