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 历史政治地理(11-12-1)
会考史地政知识点总结
会考史地政知识点总结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世界史(1)古代史古代史是指人类社会从最早的文明时期到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文明诞生,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等。
同时,古代史也是军事战争频繁、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
各种强大的帝国和王国相继兴起,如古埃及王国、波斯帝国、古印度的孔雀王国、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等。
(2)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时期。
在中世纪,欧洲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拜占庭帝国的覆灭、罗马帝国的解体等。
同时,宗教也在这个时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天主教会和伊斯兰教分列东西方两大势力。
此外,中世纪还是文艺复兴的时期,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许多文艺巨匠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3)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是指15世纪以后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殖民扩张迅速,西班牙王国成为了全球霸主,占领了许多地区。
同时,工业革命也在这个时期爆发,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政治方面,许多民主制度和宪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确立。
2. 中国历史(1)古代中国古代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大文明和八大古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如诸子百家、兵家和六艺等。
在政治方面,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封建王朝也在这个时期相继兴起,如夏、商、周等。
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也有着让人自豪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以后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饱受战乱之苦。
同时,近代中国也是改革开放的时期,许多重大的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等。
(3)现代中国现代中国历史是指20世纪以后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同时,中国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和平解放和国家统一。
3. 文化艺术史文化艺术史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方面。
历史政治地理
• 2.当今致用价值:
•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疆域及行政区划研究,了解 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经济人口分布状况, 为当今国防、行政区划建设和制定人口发展规划提供 依据发展演变规律。
• 四、周朝疆域 • 1.兴起与迁徙:
• ——周夏同族,兴起于渭水中游,以后东渐发展。 “传称后稷即邰(陕西武功县),而公刘邑豳(陕西邠县), 公亶父、太王居岐(陕西岐山东北)。 • ⑴周文王时: • ——在泾、渭水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灭崇(嵩) 后,在沣水西岸建丰邑(陕西鄠县东)。
• ⑵周武王时: • ——迁都沣水东岸的镐,号曰镐京(陕西长安西南)。武 王灭殷后,计划在东方建立新都—洛邑(王城)。 • ⑶周成王时: • ——周公、召在今河南洛阳湹水西岸,建成镇抚东土 的军事重镇,称为成周,与西周的“宗周”(镐京)构 成犄角之势。 • ⑷周朝王畿:
第二章 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疆域”、“领土”、“中国”和“中 国疆域” • 一、疆域: • 1.定义
• ——指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境界所达到的范围。
•
•
2.特点:非主权归属、非界线明确
——疆域范围不一定具有主权归属。如历代中原 王朝,除拥有主权明确的、正式的范围外,还有 属国、藩国、羁縻单位等许多接受监护的、自治 的附属区域。中原王朝与这些区域或拥有控制权, 或拥有部分控制权,或为名义上的藩国。
• 4. 19世纪末:政治地理名称: • ——“中国”国家意识:受西方文化渗透,致令
“中国”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遭受冲击,尤其是“国 家”概念传入,逐步改变华夏族人观念,“国家”意 识日益加强。
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夏朝和商朝①约公元前20_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
大战与鸣条。
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西周的兴亡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
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
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春秋争霸的原因: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高中历史书目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 古代商业的发展4 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 开辟新航路6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 第一次工业革命8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 罗斯福新政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
第一章 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
国家的规模不 宜过大位臵不 要距海太远利 于贸易发展
2、初创时期(1897—1914年) (1)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
被誉为“政治地理学之父”,主要著作有《人类地理 学》、《政治地理学》等 主要内容: ①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具有生长、扩张和衰亡 的生命周期,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 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
政 治 地 理 学
时空中的政治格局 地理科学专业任选课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 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 规划教材。政治地理学是以地理空间结合有关 学科来说明国家间与国家内的空间政治格局及 其与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本书从发展 的、综合的角度,联系世界形势介绍了政治地 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其内容包括政治 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历史发展,国家的起源与发展、民族和民 族主义;国家的空间特征,国家政治体制、区划、政党和选举地 理,综合国力,国家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地缘政治学的各家学说,20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未 来前景。它为认识国家的政治地理特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势 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本书的内容丰富,观点新颖。 本书可 作为高等学校地理、政治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使用和 社会读者阅读。
(2)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 北:亚极地森林和沼泽地带
世界 政治 力量
陆上 力量
最强的欧 亚大陆 欧亚大陆边 缘地带诸国
西:匈牙利的普斯塔斯 东:中国东北小戈壁 构成欧亚大陆的“心脏地 带”。 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 具有撒哈拉沙漠的非洲
海上 力量
海上力量 发现好望角前 发现好望角后
入海河流航运 加强了海上力量,“把欧洲和亚洲的关 系颠倒过来”边缘活动范围增加了30倍 以上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作为学生们接触学科的开端,涉及到了中国历史的广阔范围。
下面是高一历史1到12课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课:考古与历史- 考古学的定义和作用-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重要考古发现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开化-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起源- 文明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第三课:奴隶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早期奴隶社会的发展- 早期奴隶社会的代表性国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第四课:古代帝国的崛起和发展- 亚洲古代帝国的兴起-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早期古代帝国的代表性国家: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第五课:民族大融合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文明交流的途径和影响- 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第六课:经济变革和城市的出现- 城市的兴起和特点-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七课:古代农业与农民- 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农民的生活和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课: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曹操和王导的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九课:中外货币交流和贸易- 中外货币交流的历史- 古代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第十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基督教的影响和中世纪文化的特点第十一课: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农民起义-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英国的农民起义和法国农民起义第十二课: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萌芽-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哥伦布的航海和欧洲的世界观扭转以上是高一历史1到12课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历史第11-12课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优秀课件
〔3〕文学
《天方夜谭》〔《一 千零一夜》〕是阿拉 伯文学的瑰宝。
《阿里巴巴和四 十大盗》
《阿拉丁和神灯》
英国学者罗伯特·伯瑞弗尔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 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
6. 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 化的开展作出了卓越奉献。
5. 走向幕府时代 〔2〕特征
〔1〕标志
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成
12世纪晚期,源氏武 为摆设,大权为武士阶层掌握。
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 得“征夷大将军”称
镰仓幕府
(1192—1333)
号,建立镰仓幕府。
〔3 〕影
响
室町幕府
(1336—1573)
日本由此 进入近 700年的
幕府统治
时期。
江户幕府
〔3〕改革措施
政治:建立天皇为中 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中央派官治理。
孝德天皇
596—654 日本第36代天皇
二官八省制
日本天皇被鼓吹 为天界主神天照 大神的子孙
3. 大化改新
〔3〕改革措施
政治:建立以天皇为 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①土 〔4〕影响
地、部民收
天皇
归国有成为
公地、公民;
2. 奴隶社会时期的日本
〔3〕统治
〔1〕背景 〔2〕统一
1—2世纪时,日本
大和的最
有100多个小国。 高统治者称为
5世纪,本州中部 兴起的大和政权根 本统一日本。
“大王”,依 靠贵族统治全 国。王室和贵 族各有私有领
地,并组织部
民进行生产。
3. 大化改新 〔1〕背景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全目录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课 鸦片战争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十五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十一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四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五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二十六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课 开辟新航路 第六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八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九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十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十五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七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十八课 罗斯福新政 第十九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十二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十三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第二十四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选修1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探究活动课一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第2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3课 改革的后果 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第七单元资料与注释探究活动课二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第3课 明治维新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八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4课 戊戌政变 第九单元资料与注释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选修2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第2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 第3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 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2课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3课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
【新教材】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XX高级中学高一地理组XXX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
有些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任务很艰巨。
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地理思想和方法。
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地理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地理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以地理课本为蓝本,以课程标准为理念,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教学中,应该关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得出地理规律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活动中心放在使学生自我获得知识,完善知识,弥补不足,以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1、深入钻研新教材。
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
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
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地理应用;重视地理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政治地理
内陆国家,如蒙古、阿富汗等。它们的海上贸 易需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容易导致和过境国家 的政治纠纷。内陆国的出海权和过境自由一直是内 陆国关心的问题 。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1.首都 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是国家的象征。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政府各部门及外国 使馆所在地。
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
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
1.地理位置。 2.领土面积。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二)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固素。自然 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第 三 节 国 家 权 力
(三)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四)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 的标志。
(五)军事力量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六)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实力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 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 第 三 节 国 家 权 力
(七)国民士气 (八)政府的质量 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 1.政治性质。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2.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 中心地区。 起源型核心区是国家最初的发展源地,国家后来的版图都 是在这个核心区的基础上进化而成的。在这块地区出现的国 家就开始向四周扩大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最 后把其纳入自己政治管辖范围。如中国的核心区则是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在美国和加拿大,核心区位于五大湖地区。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1、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资料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与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地理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文献资料
1、以《禹贡》为代表的先秦地理文献 2、正史《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3、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4、方志与总志 5、其他文献资料(如诗文等) 6、考古资料 7、今人研究论著
中北 心京 主大 办学 《历 九史 州地 》理 杂研 志究
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
沙漠与绿洲——自然地理 都护与州道省区——政区地理 民族与文化——民族地理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
徐松《西域水道记》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研究》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敦煌史地新论》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金钰铭主编《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载《地理集刊》第7号,1964年)
也承认在学科分类上是属于地理学,但他又 指出,就其学科性质说,历史地理学是介乎 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 资料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的政治内涵。
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出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的内涵。
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1)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
(2)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
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1)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2)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三)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第二章 历史政治地理(2014)
分一般比县更广阔。这也是后期郡地位超过县的
原因。
■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确 立于秦统一后。
郡县统辖关系:
最初,县与郡没有什么统辖隶属关系,郡县的大小 规模也没有规定。只是县设在较发达、人口密集的
内地。与此相反,郡多设在边远地区。
观点:“县小而地位高,郡大而地位低”
二、秦朝时期的行政区划——郡县制
■
5、郡县的起源:
■
郡县的起源与中央集权的发展是同步,即中央 集权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划。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起源的时间顺序:县的起源早于郡。
■ ■
郡县设置地区: 县区: ① 兼并别国而获取的领地和自国采邑区设县。 ② 把若干个小乡合并为一个县。 ③ 县一般设在本国内地,较发达地区。
■
郡区: 早期多设在边远、未开发地区,所以它的范围划
武则天(691)开始,中央按十道的划分,派遣了监察官、行政 官,才真正具有了地方政区单位性质。
■
唐后期全国分四十多个道——政区混乱,割据势力。
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混乱历史。
六、宋辽金时期路、府、州
1,宋:地方一级政区为路。 路长官:转运使(漕司),征收和转运各地赋税; 提点刑狱使(宪司)掌管司法; 安抚使(帅司)掌管军事。 三权分立制:避免唐朝后期地方权力集于一身的弊端。
2、明朝:直隶省的创立。京师及其附近地区为南、北直隶。 共有15个省。 3 、清朝:内地 18 省,边疆地区实行将军制(东北三省和外 蒙),少数民族区实行大臣制(青海、西藏、天山南北、 西南—土司),共有26个一级地方行政区。
清光绪年间设台湾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并改原有省制,全国共有23个省和4个地区(内蒙、 外蒙、西藏、青海)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绪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也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就其主要凭借的资料(历史文献)和研究的时间(人类历史时期)而论,它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就其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而论,它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是介于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和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密切。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共同的,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地理学是研究今天人类活动的地理,历史地理学则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学应属于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不同于“考古学”。
后者主要根据历史遗物、遗迹,地理环境只属于它广泛的研究对象之一,其研究的时间包括文字记载之前的原始社会;而历史地理学则主要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对象仅限于地理环境并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开始,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要内容的历史地理学,也就不能不追溯到原始社会,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和上限,只是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才有能力以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其影响也越来越巨大深刻,以致今天地理环境的面貌,无处不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
另一方面,即使对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地理环境的研究,除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外,也还必须借助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及遗物等所提供的资料。
因而,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虽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相辅相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地理学也不同于“古地理学”。
后者是研究人类历史以前地质时期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演变规律,也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在大地表面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痕迹以前的地理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地理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学
南京栖霞寺隋代释迦经变浮雕
2020/10/30
2020/10/30
绪论
• 一、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 • 1、定义: • (1)国外:俄塔基谢夫、谢列多宁、雅
尊斯基,是一门以历史科学为基础,根据此 分期对本国、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和政治地理等加以描述的科学。 • (2)欧美:是一门地理学科,是对某一 地域作各方面的地理学评述的科学 • 李特尔、赫特纳、施禾特、克拉克等
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 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 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 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 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 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 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 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 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 境的形成和特点。”
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聂立申著
2020/10/30
2020/10/30
2020/10/30
参考教材: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020/10/30
课程内容
•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4学时) •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文献研究法 • 野外考察法 •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侯仁之先生
2020/10/30
侯仁之(1911~ )中国历史地理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1911 年 12 月 6 日 生于山东恩县(今武城县)。1936年毕 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利物浦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该校又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兼任教授。1952年以后,历任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和地理学系及地质学 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 系教授。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李白盛唐时期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诗仙”杜甫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诗歌深刻放映历史时代“诗圣”白居易辉煌不在的唐中期直如白话,通俗易懂4、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的城市。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4)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1、唐朝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
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
柳公权自创“柳体”,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
2、唐朝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
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
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因为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
七年级历史基础知识点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曲折而艰辛。
详细描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此后,中国开 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意志帝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皇帝掌握实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
0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 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 理都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的颁布
法国大革命为共和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权宣言》强调了人权、自由、平等原 则。
1875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马关条约》,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畿服制:是与“九州”地理概念相对应的区域划分。 畿服制:是与“九州”地理概念相对应的区域划分。 注意:距离上的划分。 注意:距离上的划分。
■
以王畿为中心,按距离的远近,向四周划分区域。 以王畿为中心,按距离的远近,向四周划分区域。 五服 王畿千里以外为“ 王畿千里以外为“服” 九服 每“服”距离为五百里。 距离为五百里
注意: 九州”并不是真实的行政区划, 注意:“九州”并不是真实的行政区划,而是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同时, 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同时,归于观念上 的产物。 的产物。 后来, 九州”一词逐渐演变为“中国”的代名词。 后来,“九州”一词逐渐演变为“中国”的代名词。
诸侯国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⑤ 诸侯国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诸侯可以脱离义务关系,甚至与中央王朝武力对抗, 诸侯可以脱离义务关系,甚至与中央王朝武力对抗,根据利 益和势力的消长,两者之间处于时战时和的关系。 益和势力的消长,两者之间处于时战时和的关系。 ⑥ 除了诸侯国外还有众多的方国、部落势力,有些势力是 除了诸侯国外还有众多的方国、部落势力, 未臣服于中央王朝,或没被分封,是独立的势力。 未臣服于中央王朝,或没被分封,是独立的势力。 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的众多部落集团和种族势力。 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的众多部落集团和种族势力。
■
分封: 分封:天子按宗法等级把畿内和畿外的土地和居民分别分 封给诸侯和卿大夫,诸侯或卿大夫也有各自的分封。( 。(统 封给诸侯和卿大夫,诸侯或卿大夫也有各自的分封。(统 治和管理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基础) 治和管理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基础)
小结:分封制下的统治体制: 小结:分封制下的统治体制:
天子和诸侯以及卿大夫通过分封, ① 天子和诸侯以及卿大夫通过分封,拥有各自的直接统治 区和间接统治区。 区和间接统治区。 诸侯由天子册命, ② 诸侯由天子册命,中央王朝卿大夫负责处理王朝内政和 有关诸侯的政务。 有关诸侯的政务。 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机构和政区, ③ 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机构和政区,诸侯 对中央负有一定的义务。 对中央负有一定的义务。 通过监国制度和定期的巡狩制, ④ 通过监国制度和定期的巡狩制,加强中央和诸侯国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
■
宗法等级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
天子→诸侯→ 天子→诸侯→卿→大夫。 大夫。 畿内: 畿内:伯→子→男三等。 男三等。 畿外(诸侯国) 畿外(诸侯国):公→侯→伯→子→男五级。 男五级。 侯外: 等四方。 侯外 : 夷 ( 东 ) 、 戎 ( 西 ) 、 蛮 ( 南 ) 、 狄 ( 北 ) 等四方 。
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 3 、 分布 :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经济相对发达 , 人口密集 , 政治地位较高的地区( 分之3 淮水、 政治地位较高的地区(占4分之3),淮水、秦岭以南只有 12个郡 个郡( 分之1 12个郡(占4分之1)。 4 、 组织结构 : 主要根据自然地理 、 民族成分 、 经济状况划 组织结构:主要根据自然地理、民族成分、 分郡县。 分郡县。 平均一个郡辖有20个县 郡辖县制度) 县下设有乡, 平均一个郡辖有20个县(郡辖县制度),县下设有乡,乡 20个县( 下有亭,十亭为一乡;乡里有三老、 游徼;亭有亭长, 下有亭,十亭为一乡;乡里有三老、秩、游徼;亭有亭长, 分别掌管乡亭具体事务。 分别掌管乡亭具体事务。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随着领地的扩 大,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为了有效管理郡,其下开始设置 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为了有效管理郡, 县,到了战国中期形成了郡管辖县的行政关系。 到了战国中期形成了郡管辖县的行政关系。
秦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郡县制 二、秦朝时期的行政区划——郡县制
• 这种职能表现在商王朝以王畿为中心,划分内服和外服, 这种职能表现在商王朝以王畿为中心,划分内服和外服, 区别了诸侯国的等级,而各诸侯国对商王朝承担一定义务。 区别了诸侯国的等级,而各诸侯国对商王朝承担一定义务。 • 只是各诸侯国的独立性相对较强,未被商王朝臣服的方国 只是各诸侯国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和部族更是如此。 和部族更是如此。
第二章 历史政治地理
• 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产物 •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为管理(或统治)资源和居民,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为管理(或统治)资源和居民, 通过行政权力而划分的区域。 通过行政权力而划分的区域。
内涵:行政区划的划分是国家的特征之一,具有两层内涵。 内涵:行政区划的划分是国家的特征之一,具有两层内涵。 地域 居民 自然区 依据 行政区 较复杂,民族成份(重要原则) 较复杂,民族成份(重要原则) 山川千古不易、山川形便。 山川千古不易、山川形便。
3、都护: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郡级政区单位,管理周边少 都护: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郡级政区单位, 数民族地区的事务。 数民族地区的事务。 公元前60年 汉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其长官都护 60 西域都护府 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其下不设有县级单位, 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其下不设有县级单位,仍保留本地 区、本民族原有的管理体制,而都护只起监管作用,不直 本民族原有的管理体制,而都护只起监管作用, 接干涉当地的政务。 接干涉当地的政务。
5、郡县的起源: 郡县的起源:
■
郡县的起源与中央集权的发展是同步的, 郡县的起源与中央集权的发展是同步的,即中央集权之下 的地方行政区划。 的地方行政区划。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起源的时间顺序:县的起源早于郡。 郡县起源的时间顺序:县的起设置了县,其次是秦武公十年( 688年 楚国武王最先设置了县,其次是秦武公十年(B.C 688年) 秦国设县。 秦国设县。 郡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惠公元年( 650年 设置。 郡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惠公元年( B.C 650年)设置。
■
■
畿服制体制: 畿服制体制:
■ ■
各服对中央王朝负有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朝贡)关系。 各服对中央王朝负有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朝贡)关系。 九州”地理观念相比,畿服制是以“ 为单位, 与“九州”地理观念相比,畿服制是以“里”为单位,具 体规定了里程和所承担的义务。 体规定了里程和所承担的义务。 畿服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 畿服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是当时人们对商周时期实 行的分封制加以理想化的产物。 行的分封制加以理想化的产物。并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 行政区划区和统属关系。 群雄争霸) 行政区划区和统属关系。(群雄争霸)
■
分封制(包括畿服制) 分封制(包括畿服制)
西周时期,在商王朝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基础上, 西周时期,在商王朝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基础上,形成了较为 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 ■
宗周:王畿为畿内,是周王的直接统治区域。 宗周:王畿为畿内,是周王的直接统治区域。 外服:也称畿外,分封给各诸侯(封国) 是诸侯的管区。 外服:也称畿外,分封给各诸侯(封国),是诸侯的管区。
● ●
诸侯等级:由爵位来划分,依次有侯、 诸侯等级:由爵位来划分,依次有侯、伯、子、男。 政区划分和行政职能管理的意义上说, 政区划分和行政职能管理的意义上说,中国最初的行政区 划职能是通过分封制来实现的。 划职能是通过分封制来实现的。 即政区划分的历史是从商代分封制开始。 商代分封制开始 即政区划分的历史是从商代分封制开始。
• 划分行政区的最终目的:居民行政区的划分(国家的管理 划分行政区的最终目的:居民行政区的划分( 和职能性质)。 和职能性质)。 • 划分的结果:可导致两种倾向性结果。 划分的结果:可导致两种倾向性结果。 政区自然属性上的独立 区域和国家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反对 融合
一、 先秦时期的政区沿革
传说:黄帝“画野分州”“黄帝有二十五子, ”“黄帝有二十五子 1 、 传说 : 黄帝 “ 画野分州 ”“ 黄帝有二十五子 , 其得姓者 十四人,为十二姓” 十四人,为十二姓”。 按姓划分,最初意义上的分封制。 按姓划分,最初意义上的分封制。 • 夏朝,不清,一般认为是城邦联盟制下,盟主、各小国、 夏朝,不清,一般认为是城邦联盟制下,盟主、各小国、 部落拥有独立权。 部落拥有独立权。
三、汉代政区沿革
一)西汉初期的郡县制: 西汉初期的郡县制: 1、沿革:封子弟为王、侯,进行分封制。但西汉景帝 沿革:封子弟为王、 进行分封制。 (B.C157~B.C141)以来, (B.C157~B.C141)以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这 些王国和侯国的土地和行政权,到汉武帝(B.C141~ 些王国和侯国的土地和行政权,到汉武帝(B.C141~ B.C87) 王国和侯国的地位下降到与郡县相等, B.C87)时,王国和侯国的地位下降到与郡县相等,趋向 二级政区制发展。 二级政区制发展。 2、数量:全国范围内有郡83、国20,郡国共有103个单位。 数量:全国范围内有郡83、 20,郡国共有103个单位。 83 103个单位 侯国等县级政区达到1587 1587个 平均每郡( 县、邑、道、侯国等县级政区达到1587个,平均每郡(国) 辖有15 16个县级单位 15或 个县级单位。 辖有15或16个县级单位。
3、分封制: 分封制: 商朝开始出现“王畿”记载。 商朝开始出现“王畿”记载。 • 畿内:即商王都城周围为是王畿区,称“内服”,下有许 畿内:即商王都城周围为是王畿区, 内服” 多采邑(未臣服的部族或种族聚居区), ),是商王直接统治 多采邑(未臣服的部族或种族聚居区),是商王直接统治 的区域; 的区域; • 畿外:为诸侯、方国,其下也有采邑,称为“外服”,是 畿外:为诸侯、方国,其下也有采邑,称为“外服” 诸侯、方国的领地。(甲骨文中称之为东、 。(甲骨文中称之为东 诸侯、方国的领地。(甲骨文中称之为东、西、南、北四 土)
1,郡县制的确立——秦统一后 郡县制的确立——秦统一后 ——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 废除了分封制, 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六国后, 废除了分封制 , 在全国范围 221 年秦统一六国后, 内推行郡县制,实行了郡县两级政区制度。 内推行郡县制,实行了郡县两级政区制度。 2、郡县数量:初有36个郡,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到了秦 郡县数量:初有36个郡,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 36个郡 朝末年达到48个郡(没有包括首都周围)。 48个郡 )。县估计可达到 朝末年达到48个郡(没有包括首都周围)。县估计可达到 900~1000个左右 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县单位)。 个左右( ——县单位 900~1000个左右(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