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趋势

合集下载

巴曙松: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

巴曙松: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

巴曙松: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人民网大连视窗9月25日电记者王科、张世安报道:在昨天于大连召开的第五届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著名金融学者巴曙松研究员作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十大挑战》的主题演讲。

巴曙松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分化,在未来2—3年内相互间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而中国银行业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本身已不逊色于海外银行,未来与海外银行的竞争将集中体现在如何从庞大的业务信息流中发现机遇和风险。

据巴曙松介绍,当前影响全球金融界最为深刻的风险管理原则,当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这个新的协议经历了相对较长的酝酿时间。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的草案,向全球金融界广泛征求意见。

在随后的6年里,新资本协议一直是国际金融界讨论的重要问题。

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三次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定量影响测算(QIS),并先后于2001年1月、2003年4月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二、第三征求意见稿。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新资本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25个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表示将利用《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俄罗斯等也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实施《新资本协议》。

《新资本协议》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实施已成定局。

目前,尽管中国银监会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制定了“两步走”和“双轨制”的策略,但是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实际动作看,对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能带来的冲击认识还并不充分。

据巴曙松的研究分析,他认为巴塞尔新协议将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10大挑战:——确立资管理理念的挑战:资本管理是资本协议的一以贯之的线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当局将资本看作银行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明确指出:中国利率面临越来越大的上调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明确指出:中国利率面临越来越大的上调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明确指出:中国
利率面临越来越大的上调压力
佚名
【期刊名称】《沪港经济》
【年(卷),期】2004(000)009
【总页数】1页(P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61
【相关文献】
1."系族企业"金融链条的断裂之谜——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J], 舒薇
2.多角度看当前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方向——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J], 巴曙松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16年人民币汇率展望 [J],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巨大,央行可能继续加息 [J],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货币特征为流动性的泛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曙松:构建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巴曙松:构建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巴曙松:构建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月刊君同行在这里读懂宜信月刊君说:5月29日,由宜信公司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携手举办的《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作为本次报告的执笔顾问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发布会上发表了两条重点观点:1、对普惠金融理解为照顾、优惠,甚至白给是错误的,对普惠金融的界定就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要让这一部分人群能够获得这些金融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和产品是多样化的。

2、构建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行业环境和改善消费者体验入手,解决普惠金融的理论指导,研究和制定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相互配合的完整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信用环境,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刊君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巴曙松观点,另外点击阅读原文还有演讲PPT。

(以下内容根据巴曙松现场演讲整理)—巴曙松“在2013年11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边,首次提出来发展普惠金融,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包括唐总在内的中国普惠金融的探索者,看到文件里有这个词时欣喜的感情。

”大概20多年前,金融界就流行这样的玩笑话,说“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当然这说的很不对。

但这说明实际上在传统的金融、传统的客户覆盖、传统的市场上,竞争是比较充分的。

在这一部分层面的客户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必须开始把客户下移,如果仔细看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他的年报,如果最近四五年里面不提一下普惠金融、小微客户、分层客户,这个银行就不上路。

普惠金融一直供给比较缺乏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他提供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当然还有一个误解,就是习惯于说普惠金融就应该优惠,那就使得他的风险不能被收益覆盖之后,就很难有可持续的更大规模的资金进入。

中国银行业面临转型挑战

中国银行业面临转型挑战

验的。从银行业 中,一部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问题 ,被充裕的信贷
对于银行的自身经营来说 ,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带 资金所掩盖,一旦经济回落才容易浮现出来 ,如果发放 来的风 险也是不容忽视 的。一方面 ,银行进行风险管 贷款的时候正赶上经济扩张时期 ,因此意味着这一轮银 理 和 对 冲 的 工 具 和 外 汇 市 场 提 供 的创 新 渠 道 非 常 有 行贷款的投放是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
中国经济 已经连 续5 超过 两位数 地增 长 ,与此 同 年 时,信贷投放速度也快速增长 ,20 、2 0 、2 0 年 05 06 07 我 国各项贷款余额 同比增长 1. 27 %、1. 47 %、1. 6 %, 4 如果2 0年还是按照3 万亿的数字估算 ,到年末预期 08 . 6 也将有近 1%的增长 ,那么连续四年我国5% ̄ 贷款 6 o 9
都 是 新 发放 的 ,再 加 上2 0 年 的数 字 的 话 ,将 有6 % 04 0
的贷款是在这一轮经济扩张时期发放。
对市场变化 的能力。从 目前的经营状况评估 ,可以说
而这 一轮银 行信 贷投 放是没 有经 过完 整经济 周期检 从平均水平上国内银行到 目前为止还缺乏这种 能力 ,
是根据市场化 的要求降低企业债 的审批门槛 ,提高审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同样 ,没有一味扩张而永不调
批效率。资本市场高效 的融资效率和较高的估值吸引 整 的经 济 。
了大量企业再融资。
由于银行贷款亲经济周期效应的存在 ,使得过去
5I经 息2 0 国 信80 济 / f 中 0 8
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 ,对于一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 到少数客户 中,其 问的集中度风险是不容低估的。 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分流 了一部分 的银行优质 对于商业银行的另外一个挑战,是随着直接融资的 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 、发债 的企业是经过层 发 展吸 引更 多的商业 银行 参与 资本市 场业务 ,开 始涌现 层 审核 ,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 ,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 出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何有效利用和共享金融 失 迫使 银行提高 对相 对陌生 的中小型企业 的贷款 比 控股集团的客户基础 、渠道、风险管理等平台,整合资 例 。信贷风险加大,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 源非常关键。而目前我们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还停留 系正是在脱媒的压 力下才建立的,在 能够提供抵押担 于股权投资层面,风险监管依然存在不少真空,缺乏跨 保 、公开评级等的大型企业开展业务 时,商业银行基 行业的监管部门,缺少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 本上无需什么风险模型 ;负债方面:股票 、基金 、券 相 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当然 ,多元化 的融资格局形成有利于原来集中在 商银行的理财产 品等层出不穷 ,多样化的产品分流 了 银行体系的风险的分散 ,过去仅仅是银行贷款承担大 部分经济波动的风险 ,现在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投资 风险。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对于分散风险、增强应对冲 目前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 、短期融资券 者 、企业、银行共同承担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的 等直接融资 的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空间较 大。

巴曙松:当前金融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巴曙松:当前金融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巴曙松:当前金融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金卡工程》
【年(卷),期】2016(0)9
【摘要】一、在宏观趋稳、微观分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描述经济“新常态”的时候,我们发现经济运行波动出现新的特点,2013年之后与之前的经济波动有一个很大的差别。

比如上几轮的经济周期波动,1998年是一个低点,随后中国加入WTO、国企改革、国有银行改革、房地产市场启动,启动了一轮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上升周期,
【总页数】2页(P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与房地产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J],
2.我国增长模式转型,当前和今后应当优先和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J], 李(摘)
3.当前值得广电媒体研究的几个问题 [J], 董鹏程
4.当前工程审计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问题 [J], 张程
5.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几个问题 [J], 宋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2012年05月15日 10:20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考虑国际银行业的经验,从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同金融机构的影响来看,大型银行由于其风险定价能力较强、传统业务占比相对较低、存款来源相对稳定的优势,受到的冲击较小。

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方面原因,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必将远大于大型银行。

一、中小银行所依赖的高利差盈利模式无法持续。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体制影响,传统利息收入过高,而非利息收入明显偏低。

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均值达到84.6%,其中中小银行均值远高于大型银行,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同期汇丰银行的利息收益只占总收入的50%。

就小型存款机构而言,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从北京银行(10.08,-0.01,-0.10%)(601169)、南京银行(9.21,-0.12,-1.29%)(601009)、宁波银行(10.11,-0.07,-0.69%)(002142)、华夏银行(10.50,-0.07,-0.66%)(600015)、光大银行(微博)(3.01,0.00,0.00%)(601818)五家上市中小银行2010年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小银行的利差收入在主营业收入中比重较大,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甚至达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中小银行对高额利息的依赖程度。

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中小银行为了取得存款资金而提升利率,通过银行业间的不断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导致了融资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存款利息支出;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间为了夺得市场客户,通过不断的竞争形成了一种比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减少了贷款利息的收入。

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伴随着利差的逐渐缩小,中小银行长期依赖的高利差的盈利模型将无法持续,面临的改革和转变收入结构的压力十分紧迫。

巴曙松:转型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主线

巴曙松:转型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主线

巴曙松:转型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主线2012年的中国金融市场,最引人争议的话题,就是中国银行业的走向。

关于这一话题的分歧,最典型的体现在银行业的股价上:一方面是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持续上升、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一方面则是银行业的股价不断回落,估值持续处于低位。

导致这一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争议。

毫无疑问,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自身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适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分享了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红利。

然而,当前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出现显著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国内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势在必行,银行业监管政策趋于严格,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程度逐步加深,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这些都成为市场担忧银行盈利下降的种种理由。

在这种环境下,2013年的中国银行业发展必然需要通过推进转型,来实现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于实体经济能力的提高。

经济转型需要金融转型作为支撑,金融转型要服务于经济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实质性阶段,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和客户结构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

从目前的经营状况看,银行需要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引导信贷资金向新能源和绿色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绿色产业中去。

同时,需要有选择性地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探索新型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版权质押等担保方式,扩大非利差业务比重,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

另外要发展消费金融等个人金融业务,加大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力度,为拉动内需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虽总体趋于平稳并已出现触底回升迹象,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美国在“财政悬崖”压力下就业形势和房地产市场仍未明显好转,欧洲陷于主权债务危机泥沼,短期内难以自拔,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局势下自然受到影响,出口稳定增长难度较大;从国内形势看,企业仍然面临成本上升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两大主要问题,经济已难以重现前十年的高增长态势。

报告:中国去产能时代 银行业“黄金时代”逝去了

报告:中国去产能时代 银行业“黄金时代”逝去了

银行家信贷投放的首要重点行业;同时银行家也日益加 大在医药、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信贷支持。冶金、房地 产、造纸连续三年成信贷限制性行业榜首。产业的变迁 也对应着银行信贷支持和限制之间的轮换
,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 出口向内需切换,便伴随着冶金业、房地产业和造纸等 行业的持续性信贷限制,显然在银行家眼里也是大势已 去。五、地方债务置换牵动与地方政府的
年有所差异的是,银行家对于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分化预 期愈加严重,对于一线城市,不论是销量还是价格,均 有超过五成银行家认为未来一年会继续上升;但是对于 二三线城市,银行家的预期普遍较为悲观
。二、息差收窄,唯有业务深耕细作迎接银行利润个位 数甚至是负增长时代。在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准入开放、 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等改革推进和产业结构转型之下,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状况逐步恶化。在受
于降低信用风险、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业务联系、释放 资本占用。责任编辑:wq
三亚豪华游艇一日游
ty9719htvv
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济下行影响,不良早在2013年就率先爆发。而当前不良 风险已通过产业链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蔓延,特别是本身也是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不良风 险正加速暴露。四、看新增信贷都流
向哪里信贷投放重点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医药等新兴产 业。商业银行不同年份的重点信贷支持行业往往体现了 银行家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判断。从近六年的 调查数据看,城市基础设施正一步步成为
3、2015)成为受访银行家们最为关注的战略调整重点,反 映出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差异化竞争的重要 性日益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是下一步银行业 务拓展的重点区域。继经济发达
地区的大城市之后,商业银行的下一步业务拓展重点逐 步向中小城市靠拢。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特别是在近 两年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集中。2014年银 行家的区域战略重点还是在县域和小

巴曙松: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巴曙松: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2012年10月11日 10:40:2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金融改革引领经济转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为了进一步总结过去十年我国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的顺利进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他从过去十年我国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与开放、金融改革主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巴曙松认为,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中国银行(601988)业改革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改革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从趋势上看,金融改革更为注重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配置结构的合理化等方向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和地方金融改革相继启动。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都稳步推进,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发行、审批、退市制度,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放眼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如何围绕服务和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格局,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围绕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多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做好变革,是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也给中国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与开放构成过去十年金融改革主线中国经济时报:在亚洲金融危机之中,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令全球关注,这也同时孕育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机遇,过去十年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一种探索阶段,请你谈一谈这一阶段我国金融改革的主线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巴曙松:市场化、规范化经营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正常运作的微观基础,也是金融改革的起点。

回首过去十年,金融改革攻坚中主要以微观金融主体的改革为主,机构改革主要遵循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的思路,通过对外开放和新设股份制机构,以外部竞争推动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改革。

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洞悉经济转型

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洞悉经济转型

者坏事时,首先会去判断这个与我们这家银行会有什么 关系,并尽快向相关的业务部门部署相关工作。但是, 根据我的经验,当银行的规模过5000亿以后,我们再看 新闻就会发现,几乎每个事件都与我
们相关。所以,达到一定规模的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等 业务已经渗透到了宏观经济波动的整个过程。不仅中国 是这样,欧美国家也是这样。有一次,在与纽约金融界 交流时,大家提到的一件事,到现在还印
象特别深刻。他们说,曾有一年的10月份,美联储发现 清算、结算的业务量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以前这种大幅 的波动往往可能是因为金融体系出现了大问题。最后经 过反复研究后他们找到了原因:中国从
那一年开始,开始实施国庆节放长假的规定。直到现在, 当时我所受到的震撼都还记忆犹新。其实,那时中美经 济的直接往来并不多,但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金融业 务往来,中国放长假的政策都能影响到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关于“商业银 行”,我想提供三个视角及其思考:首先是,从商业银 行的经营看到宏观经济的波动。从实操层面说,我亲身 经历了兴业银行(601166)、民生银
行(600016)等多家银行从区域性小银行扩张到局部区 域内,再扩张到全国、进而股改上市的过程。所以,我 自己有切身的体会。当银行只有几百亿、一两千亿规模 的时候,看到新闻里有什么好事或
的过程中,银行能够发挥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比如,对 于产能过剩、高杠杆的行业,金融业应如何推动并购与 重组?现在,国内外都非常关注中国企业的高杠杆问题。 经济增长在回落的同时杠杆率在上升,
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体系可能把资源分配给了 长期效率比较低的行业和部门,这才会出现杠杆率还在 增加而增长速度却在下行的现象。当然,并不是说增长 速度快,贷款投放多,杠杆率就一定上升
。因为,如果投放产生的效益足够好,在高速增长的时 期,杠杆率将可以保持在低位,甚至有所下降。所以, 高杠杆与金融体系把宝贵的金融资源继续分配给低效率 部门直接相关。要促进经济转型,银行业

中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中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加快转型:中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CF40午餐会时间:11月16日CF40午餐会主讲人:马蔚华论坛理事、招商银行行长CF40午餐会对话嘉宾:刘勇论坛成员、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局长陈超论坛成员、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论坛特邀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武剑论坛特邀嘉宾、光大银行董事会专职董事寇日明论坛理事会单位代表、中国再保险(集团)副总裁王良论坛理事会单位代表、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盛跃庆论坛理事会单位代表、招商银行北京代表处主任李小涛论坛理事会单位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赵众论坛理事会单位代表、慕荣投资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程漫江论坛会员单位代表、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董事总经理徐忠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王信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高自强论坛嘉宾、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美国作家博西迪和查兰的著作《转型》一书曾如此解释转型的意义:“在变革快如闪电、形势瞬息万变、竞争激烈、价格下滑、利润被压缩的时代,以往的做法和熟悉的管理办法已不再灵验,于是,企业转型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招行行长,我对此有切肤之感。

现阶段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当下这一大环境中,加快转型,才是中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事关中国银行业的生存。

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对于银行而言,要赢得生存发展空间,必须适应自身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外部环境以及社会需求。

约束条件方面,要着重分析董事会与监管当局的具体要求;外部环境方面,要密切关注整个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社会需求方面,要前瞻性地分析客户群的需求,准确把握社会金融需求的变动趋势,这对于银行业尤为重要。

现在这三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改变。

在刚刚结束的G20首尔峰会上,各国首脑主要对四大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只有巴塞尔协议Ⅲ获得通过,而这也是与银行业直接相关的一个议题。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起着难以估量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金融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特别一些风险隐患。

由知名金融问题专家巴曙松等人不久前提供的《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对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地下金融状况、资本管制效能等五个方面进行主观风险评估判定,认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风险状态是☆,即风险严重尚未失控,但可控程度面临挑战。

对于经济开放日益加深、外贸依存度高达40%、引进国外投资排名世界第二的我国来说,发生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不言自明。

因此,维护金融安全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就更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开放的、新的金融体制既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又推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

当然,这对于规范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领域还潜伏着较大风险。

(一)银行的不良贷款,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以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不断增加,目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

如果不是我国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难以为继。

“高储蓄----高信贷----高投资----高增长”的机制,掩盖了我国金融业的高风险。

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然偏高。

虽然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但这是采用非常规手段如加大贷款量等来实现的。

由于部分行业的盲目建设,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难度加大;部分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加、潜亏问题仍很严重;不良贷款的行业和地区集中度依然较高;风险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资本充足率仍然偏低;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之困——专访著名金融学家巴曙松

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之困——专访著名金融学家巴曙松
3 决策 I 0 0 4 8 1. 2
) 资金 或搭 桥 贷款 充 作项 目资本
易转移到 中央财政 或者商业 银行 体系 。 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偿还这些贷款 ,或者 转嫁为商业银行 的不 良资产 ,或 者 由中 央财政事实上承担偿还的责任 。
来推高土地价格 ,从而对房地产泡沫形
同时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并不会 出
现风险集 中爆发的现象 , l 如 0年期的贷 款项 目, 照惯例 , 非一次性还 款 , 按 并 可 能从第二年开始就还款 ,风险被逐年分
拳 ,治 理地方投融 资平台风险 问 , 题 。据统计 , 全国 3 0 8 0多家地方融资机 构负债 已达 5万亿元 。对于地方投融资 平 台治理 , 中央却面临两难局面 , 不整顿 不行 , 一整顿又怕“ 但 投鼠忌器”从地方 。 上来说 , 财政普遍困难 的情况下 , 在 如果 没有融资平台 , 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 如何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之困 ?为 此 ,本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金
巴曙松 : 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
进行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 的融资 由
来 已久 , 但是投融资平 台发挥主导作用 ,
速的信贷增长 ,不仅加大 了地方政府的
债务负担 ,同时也对银行业 的经营风险
形成显著 的潜在压力。 《 决策》从微观风 险管理 角度看 , : 地
方投 融 资 平
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之困
专访著名金融学家 巴曙松
■ 本 刊 记者 吴 明 华
“ 视 地 方 政 府 投 融 资 平 台 的融 资 风 险 显 然 是 不 忽 对的, 但是 , 过份 夸大 其融 资风 险同样 也是 不客观 的 。”
从● 年 初 始国 院 始 “ I 今 年 开 ,务 开 出重

巴曙松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背景下的宏观金融政策挑战与趋势

巴曙松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背景下的宏观金融政策挑战与趋势

巴曙松: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背景下的宏观金融政策:挑战与趋势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中国的外汇储备近年来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2005年以来更是呈现加速的趋势,2006年6月底已经达到9411亿美元,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一。

从目前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特征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趋势要想在短期内进行扭转,必须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即使现在开始着手采取抑止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政策措施,外汇储备可能依然还会继续增长,只不过增幅有可能减缓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下一步的宏观金融政策决策,需要考虑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这一市场背景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趋势很难在短期内扭转从外汇储备的形成结构分析来看,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等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又可归结为是中国长期以来注意吸引外资、鼓励出口政策和外汇管理“宽进严出”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驱动因素很难在短期内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和逆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下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发展趋势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推进了国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服务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驱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其竞争优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虽然人民币升值给一些出口企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这些行业中的不少企业的议价能力出乎市场意料地在经历了短期的冲击调整之后也随之提升,而原来一度被视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潜在竞争对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出现的短暂调整之后,其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措施、交通物流状况等方面的制约使得其很难在短期内对中国的制造业形成有效的替代,导致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这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因而由贸易顺差担任外汇储备增长推动力之一的格局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去产能、去杠杆考验中国金融体系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去产能、去杠杆考验中国金融体系

7CHINABOND 2015. December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争议,在2015年下半年进一步升温。

如何处置依然显著存在的过剩产能,以及还处于积累中的债务杠杆,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将进一步考验中国金融体系。

因此,相关的改革和对策更显紧迫。

2016年去产能、去杠杆压力仍大已公布的201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总体平稳基调下继续呈现弱势,无论是企业盈利状况,还是投资状况等,都加大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

即使有较为平稳增长的消费、一线城市房地产的回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等积极信息,但这些正面信息依然没有对冲经济回落的趋势。

如果结合2015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力度在加大的托底政策,包括10月24日的降准和降息等,我们对短期中国经济增长倒并不悲观。

随着这些短期托底政策力度的如期加大,2015年四季度乃至2016年初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呈现短期回升态势,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托底政策效果在短期显现之后,中国经济如何处置依然存在的过剩产能,以及还处于积累中的债务杠杆,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去产能、去杠杆考验中国金融体系2016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更为沉重的去产能、去杠杆、提高经济效率的中期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进展差异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不同行业的差异和分化上。

具体来说,服务业和消费行业的表现一直良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活动开始活跃,但是房地产投资回升较弱,一些创新型行业表现也比较出色。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第二产业的增长非常疲弱,PPI 已连续四年下降,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库存依然居高不下,一些产能依然过剩的上游行业、高杠杆行业在2016年必然面临破产重组、清理过剩产能的艰难任务;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也不能主要依靠部分高杠杆行业的债务持续上升和积累,而是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去杠杆的过程。

但这又是中国经济重新走入上升周期、推动经济转型进展所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和巴曙松教授相关的讲座观后感

和巴曙松教授相关的讲座观后感

和巴曙松教授相关的讲座观后感
看了和巴曙松教授相关的讲座后,我懂得了中国的经济。

当前,我们正站在全球与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转折点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会对金融市场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大变局中,有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格局的重构,有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摩擦与合作的模式重组,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与经济增长动力的培育,同时全球也面临许多共同的经济挑战,例如,疫情的冲击与供应链的恢复,收入差距的持续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绿色金融的发展,等等。

以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以及与全球经济的密切联系,如果脱离全球经济趋势,很难看清楚中国的经济状况;同样,如果不考虑中国经济的走势,同样也难以清晰完整地把握全球经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以开放的视野来分析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是当前金融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所一直强调和推动的方向。

也正由于此,我们在第100期特地邀请邢自强博士为我们剖析中国经济治理框架的转变和对资本市场的启示,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这些多元化的选题,使不同学科和经济金融的不同分支领域在这个多元化的金融专业交流平台上相互碰撞,使得听众可以从中灵敏感
知到金融体系不同细分领域的变化,打破金融研究中因为专业细分可能导致的知识分隔,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
上传时间:2008年7月22日
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幅调整,银行板块是受到冲击最大的板块之一,这实际上凸现出市场对于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经营状况的担忧。

这些担忧中,可能有不少盲目的成分,但确实有一些担忧值得从制度层面、从经济金融结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从技术上濒临破产到成为业绩快速成长的上市公司,国内银行业在经营绩效、服务水平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对银行业进行业务转型提出了全面挑战。

首先,融资结构转型启动,传统的利差依赖型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

资本市场发展不太完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的时期,银行充当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主要融资桥梁,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所经历的“脱媒”时期,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明显上升,银行经营失败的案例明显增多,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同时也表现在资产方与负债方,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迫使银行业尽快建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由原来基于交易的风险合规审查,向基于收益、资产组合、风险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在当前的环境下,传统的商业银行对于原来不太熟悉的中小企业的风险定价缺乏经验。

依赖于单一的贷款抵押担保等评估体系,需要向基于偿还能力和现金流等的多元化风险评估体系转变。

与此形成对照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商业银行盲目“堆大户”,把大量信贷堆积到少数客户中,其间的集中度风险是不容低估的。

另外,直接融资的发展吸引更多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开始涌现出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何有效利用和共享金融控股集团的客户基础、渠道、风险管理等平台,整合资源非常关键。

而目前我们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还停留于股权投资层面,风险监管依然存在不少真空,缺乏跨行业的监管部门,缺少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

前段时间,流动性过剩似乎成为最为流行的词汇,实际上这种流动性过剩在总体格局下的分布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局部市场、局部金融机构中甚至可能出现短期的流动性不足。

2007年末,不少银行遇到局部流动性短缺,年末不少银行需要大量介入资金才可能平账,这是多年在银行体系所没有出现过的。

当然,多元化融资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原来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风险的分散,过去仅仅是银行贷款承担大部分经济波动的风险,现在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投资者、企业、银行共同承担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的风险。

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对于分散风险、增强应对冲击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带来压力测试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波动是市场固有的特性。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同样,没有一味扩张而永不调整的经济。

由于银行贷款“亲经济周期效应”的存在,使得过去5年经济扩张时期发放的贷款并未经过整个经济周期的检验。

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和效益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有较大关联,经济扩张时一般贷款投放较多。

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超过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信贷投放速度也快速增长,过去3年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14.7%、16.4%,如果今年还是按照3.6万亿元的数字估算,到年末预期也将有近16%的增长,那么连续4年50%的贷款都是新发放的,再加上2004年的数字,将有60%的贷款是在这一轮经济扩张时期发放的,但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

当然,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看,也没有必要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盈利过于悲观。

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业的拨备提取更充足,风险评级也应更加严格。

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除深发展稍低外,其它银行的拨备率都接近甚至超过100%。

这个指标不算太低。

另外,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利率的谈判能力可能提高,净利差可能上升,盈利有可能提高。

中国的中长期利率是一年一定,近年来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提高,客观上加大了今年的利差收入。

同时,当前中国企业大概有1000万户,而目前五大银行的公司贷款户不超过10
万,还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与经济周期对银行业相伴随的一个问题就是,商业银行开始需要学习压力测试,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回落、汇率或者利率的调整、房价波动等约束条件,进行预警性的压力测试。

第三,利率、汇率市场化考验银行定价能力。

2004年10月和2005年7月,国家对调控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两个市场化杠杆——利率和汇率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揭开了对商业银行独立的风险定价能力进行考验的大幕,原来习惯于简单照搬政府机关确定的利率和汇率的商业银行,开始要学习独立进行风险的定价,目前看,这个方面的进展十分有限。

如果简单进行评估,当前中国的银行业对利率、汇率的风险定价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意味着原来所有汇率、利率的定价权由政府行使,现在定价权交给了银行自己,资金成本综合考虑了占用的资本金、风险因素、竞争因素等,关键是看银行有没有定价能力,有没有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从目前的经营状况评估,国内银行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这种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的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银行的自身经营来说,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对冲的工具和外汇市场提供的创新渠道非常有限。

银行替国家部分地承担了外汇风险,近期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汇兑损失考验银行风险定价。

另一方面,银行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借短用长”形成存贷款期限错配,存在潜在金融风险。

另外,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可能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第四,操作风险管理还刚刚起步。

随着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升级、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现代商业银行正在面临不断增大的操作风险。

直接来看,操作风险源于现代商业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这种依赖将会变得越来越多,随着银行IT架构、业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

同时,不少银行缺乏对于核心业务系统的备份以及相应的应急测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银行业信息承载能力从平均水平上仍比不上业务发展速度,很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容量非常有限,高峰时段满负荷超负荷运行十分普遍。

在当前利差收入较高、业务扩张空间较大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分支机构扩张的浪潮,如何有效管理不断扩张的分支机构,成为客观上的一个新挑战。

这种扩张既包括国内分支机构、也包括海外并购和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等,但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却是进展有限。

《文汇报》2008年7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