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病理生理学笔记---考博专用
病理生理学(笔记及框架图)【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笔记及框架图)【完整版】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病理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
(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第二节病因学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是指能引起某种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即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1、生物性因素:病原微生物、寄生虫2、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大气压、电流、电离辐射3、化学性因素:无机毒物、有机毒物、生物性毒物4、营养因素的缺乏或过多5、遗传性因素:基因的突变、染色体畸变6、先天性因素:是指能够损害正在发育胎儿的有害因素。
7、免疫性因素:过敏反应(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8、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内部条件:机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功能状态等个体差异;外部条件:自然、地域、社会环境因素等)诱因:条件中能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危险因素: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分不清楚时,可笼统地将促进该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当机体抗损伤反应占主导地位时,各种防御功能和代偿措施增强,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当机体以损伤性变化占主导地位时,疾病则逐渐恶化,甚至死亡。
疾病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2、因果转化:疾病的因果转化规律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某些变化(结果),又可作为疾病过程中新的原因而引起另一些变化。
若因果转化的结果使病情更趋恶化,称为恶性循环;若因果转化的结果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或康复,则称为良性循环。
3、局部与整体关系: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病变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引起机体的整体反应,而机体的整体反应也可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和经过;局部与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转化。
病理生理学笔记
病理生理学笔记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规律活动。
包括:①病因;②自稳调节紊乱;③出现症状和体征。
分子病:DNA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基因病: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是脑死亡的标准。
基因病: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
??分子病:由DNA的遗传性变异所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的定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
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为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声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纳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4.低纳血症的三种情况比较(1)低容量年个低纳血症(低渗性脱水)1)概念:失纳多于失水,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2)原因与机制:肾内、肾外丢失大量液体或液体聚集在“第三间隙”3)对机体的影响:易休克;无口渴感;明显失水体征;经肾失纳者,尿纳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尿纳减少。
(2)高容量性低纳血症(水中毒)1)概念:水摄入过多,潴留体内,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纳总量正常或增多。
2)原因与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且输液不当。
3)对机体的影响: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3)等容量性低纳血症1)概念: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改变。
2)原因与机制:血管升压素(ADH)分泌异常综合症3)对机体的影响: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枢系统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学笔记
病理生理学笔记篇一:病理生理学笔记病理生理学笔记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规律活动。
包括:①病因;②自稳调节紊乱;③出现症状和体征。
分子病:DNA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基因病: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是脑死亡的标准。
基因病: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
分子病:由DNA的遗传性变异所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的定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
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为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声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纳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4.低纳血症的三种情况比较(1)低容量年个低纳血症(低渗性脱水)1)概念:失纳多于失水,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2)原因与机制:肾内、肾外丢失大量液体或液体聚集在“第三间隙”3)对机体的影响:易休克;无口渴感;明显失水体征;经肾失纳者,尿纳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尿纳减少。
(2)高容量性低纳血症(水中毒)1)概念:水摄入过多,潴留体内,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纳总量正常或增多。
2)原因与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且输液不当。
3)对机体的影响: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3)等容量性低纳血症1)概念: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改变。
《病理生理学》背诵重点
《病理生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变化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疾病(disease):是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机体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此时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脑死亡(braindeath):是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大脑、小脑、脑干功能永久性消失。
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nydration ):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 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5、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是指患者肾排水功能降低,或再输入大量水,使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6、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在一些病理情况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酸碱度稳态破坏,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V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 ] 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 ):是指CO?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或PaCO3 ) 增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是指细胞外液H+丢失或碱过多而引起血浆HC(Y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紊乱。
同济大学病理生理学2014年考博真题考博试卷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试 卷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第1页 共1页
同济大学
2014 年攻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 1. 低渗性脱水 2. 应激 3. 氧反常 4. 过热 5. 肝功能不全 6. 呼吸性酸中毒 7. 休克的“自身输血” 8. 细胞凋亡 9. 尿毒症 10. 心肌肥大 二、选择题(50 分) A 型题 30 题,30 分,K 型题 20 题 20 分 三、问答题(第 1、2 题各 7 分,第 3、4 题各 8 分) 1. 呼吸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 2. 假性神经递质有哪些?如何引起脑病 3. 休克(非心源性)晚期引起心功能障碍的机制? 4. 病例分析题,主要是全心衰,问 ①心力衰竭的定义 ②主要有哪些病理生理变化,简要说明其机制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
②病理过程。
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3.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1.概念题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
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
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医学考博--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带英文)
病理生理学考博资料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或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水肿(edema):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2、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由于血浆中NaHCO3原发性增加,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NaHCO3/H2CO3>20/1,血浆pH升高的病理改变。
3、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血浆中NaHCO3原发性减少,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NaHCO3/H2CO3<20/1,血浆PH值下降的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由于血浆中H2CO3原发性减少,使血浆NaHCO3/H2CO3增加,血浆pH 值升高的病理过程。
5、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由于血浆中H2CO3原发性增加,使NaHCO3/H2降低,血浆pH值下降的病理过程。
6、缺氧(hypoxia):是指因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是临床各种疾病中极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而且,由于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为低氧血症(hypoxemia)。
7、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8、应激(stress):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使体内凝血系统激活,从而引起微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弥散性微血栓,并继而引起凝血因子损耗、纤溶系统激活和多发性微血栓栓塞的综合病症。
病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考博名词解释气球样变: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毛玻璃样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此等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Piecemeal necrosis:碎片状坏死,多见于慢性肝炎患者,于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带片状或灶状联结,称为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
假小叶:肝硬化时镜下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
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肝硬变: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由多种病因所引起。
病理改变是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继之以弥漫的纤维化,肝实质细胞形成再生结节,肝小叶结构改建,由纤维间隔分成若干假小叶。
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肝质地变硬,故称肝硬变。
早期无症状,晚期: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以及多系统受累。
干线型肝硬变:又可称为管道型肝硬变,是由血吸虫致的肝硬化。
肝小叶本身并未遭受严重破坏,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但肝脏汇管区的纤维化特别明显,切面上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
Apoptosis: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致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形态和生化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
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萎缩、碎裂,形成的有膜包围的含有核和细胞质碎片的小体。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水肿,休克,黄疸,昏迷,炎症等等。
*健康(Health)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disease) 在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当前医学模式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病因学):研究引起,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科学。
包括:原因、条件、诱因。
(1)* 原因即病因,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主要有一下几种因素: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营养性因素;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性因素;⑦精神和社会因素。
(2)* 条件—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外因素。
(3)* 诱因—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加强病因作用的因素.3. 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 1.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 2.自稳态的紊乱; 3.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4.因果转换; 5.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联。
4. 疾病的转归(Fate of disease ) -康复或死亡(recovery or death )*脑死亡(Brain death) :指大脑半球和脑干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
(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经15min 以上人工呼吸仍不能回复自主呼吸;(2)不可逆性昏迷,外界刺激无反应;(3)脑电波消失;(4) 颅神经反射消失;(5)瞳孔散大或者固定。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华
病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
②病理过程。
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3.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1.概念题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
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
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1、内毒素血症:2、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下降的酸碱平衡紊乱。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呼吸衰竭。
5、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
6、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上有单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的总称。
7、功能性分流:8、MODF9、代碱10、高容性高钠11、心衰12、假性神经递质:指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肝功能障碍时,由肠道产生的苯乙胺和酪胺进入中枢后,经非特异性B羟化酶催化生成。
假性神经递质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十分相似,但生理效能很弱,在替代真性递质后,出现意识障碍和扑翼样震颤。
13、休克肺14、肾性骨营养不良:指慢性肾衰竭时,因钙、磷及VitD代谢障碍引起的骨骼病变,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成人的纤维性骨炎、骨软化病、骨硬化、骨质疏松等。
15、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常是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
16、心肌顿抑:心肌并未因缺血发生不可逆损伤,但在再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17、非少尿性ARF :指无少尿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每日平均尿量在1280ml左右,尿渗透压、尿相对密度较低,尿钠明显高于正常,但较少尿型低。
GFR下降,程度比少尿型轻,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和髓质形成高渗状态的能力低下则较GFR降低更为显著,所以无少尿发生。
预后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转化为少尿型。
18、hyperthermia19、热休克蛋白20、粘附分子:由细胞合成的,促进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如整合素、选择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在维持细胞结构和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21、死腔样通气22、白细胞致热原23、独特型抗体24、肺性脑病25、死腔样通气26、无复流现象27、SARS28、发热29、二氧化碳结合力30、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31、多器官功能障碍32、促红细胞生成素33、一氧化氮合酶34、细胞增殖35、缺氧诱导因子HIF36、核黄疸37、水中毒、38、紫绀、39、弥散障碍、40、呼吸爆发、41、内质网应激、42、小干扰RNA43、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2014年-病理生理学笔记---考博专用
第五章组学与疾病(第一至第四章节略)1.简述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特征。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了解分子表型变异的遗传机制,探索基因变异在生物进化、生理过程及疾病进程中的作用。
其中,“拷贝数变异”( 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人类表型变异的两个重要潜在来源。
与疾病易感性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研究是疾病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简述相互作用组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相互作用组学主要包括:(1)蛋白与DNA相互作用组:机体内蛋白质与DNA,尤其是转录因子与他们调控的靶基因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胞内主要的遗传调控网络之一。
(2)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组: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3)miRN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组:一个基因可以调控多个miRNA分子,一个miRNA分子能调控多个靶基因,而一个靶基因又受到多个miRNA的协同调控,它们之间组成了错综复杂的调控网络,实现了对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精细调控(4)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组:即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human genome)主要寻找人类基因组中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基因及其在不同个体中的差异,阐明不同个体在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下的遗传易感性机制。
3.简述疾病的组学发病机制(1)主要疾病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网络:该网络包括与疾病相关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的主要的分子变异。
(2)次要疾病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网络:主要包括已知疾病修饰基因以及它们的多态性或单倍体型。
(3)中间表型网络:该网络也称为反应性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网络。
这个网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某个特定宿主表现出来的诸如炎症反应、血栓形成或适应性的氧化应激等中间表型。
(4)环境基因组网络:环境决定子可以影响主要或次要基因组内基因的转录或蛋白质翻译及翻译后修饰,导致蛋白质、细胞内功能和代谢产物等中间表型的变化。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疾病概论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考博)
简述疾病发生的常见分子机制,并举例说明。
简述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机制。
简述ALI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简述病理性凋亡信号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环节。
简述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
简述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及来源。
简述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细胞损伤的机制。
简述细胞凋亡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原理。
简述肝性脑病发生的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简述细胞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简述ARDS的概念及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简述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增殖信号转导的改变。
简述各型缺氧血氧指标的变化特点。
简述中枢发热介质的类型及作用简述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的机制。
1 .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 DIC 的机制。
缺氧、酸中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1) 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 TF ,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 F Ⅻ a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
主要表现在:① TM / PC 和 HS / AT Ⅲ系统功能降低;②产生的 TFPI 减少。
(3) 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tPA 减少,而PAI-1 产生增多。
(4) 血管内皮损伤使 NO 、 PGI 2 、 ADP 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 胶原的暴露可使 F Ⅻ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
激肽和补体产物 (C 3a 、 C 5a ) 也可促进 DIC 的发生2 .简述严重感染导致 DIC 的机制。
严重的感染引起 DIC 可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 、 IL-l 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 TF 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 TM 、 HS 的表达明显减少 ( 可减少到正常的 50 %左右 ) ,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 ADP 、 TXA 2 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
病理生理学 考博用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基本)病理过程( 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指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3、 Concept of apoptosis由于体内外生理或病理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4、坏死与凋亡9、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的概念 ------指机体活性氧产生过多或抗氧化能力下降,活性氧的清除不足,导致活性氧在体内积聚并引起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
氧自由基引起细胞多种成分的损伤,加速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凋亡。
10、11、12、体液缓冲系统、肺、肾及组织细胞共同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但在作用时间和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及补充,以保持NaHCO3/H2CO3 的浓度比为20/113、14、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活化的反应场所血小板活化释放凝血因子和ADP等,促进凝血血小板活化变形,粘附聚集,网络其它血细胞形成凝血块15、DIC的概念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影响发展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分期:16、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脏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定义DHF 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的顺应性下降、左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而使心搏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ATP缺乏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水解ATP将化学能转为供肌丝滑动的机械能减少肌浆网和胞膜Ca2+转运异常心肌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胞内离子环境收缩蛋白、调节蛋白等功能蛋白合成不足17、心肌肥大(hypertrophy)是指心肌细胞体积(直径、长度和肌节数量)增大并伴间质增生(成纤维细胞增生、基质增多)和心脏重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组学与疾病
(第一至第四章节略)
1.简述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特征。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了解分子表型变异的遗传机制,探索基因变异在生物进化、生理过程及疾病进程中的作用。
其中,“拷贝数变异”( 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人类表型变异的两个重要潜在来源。
与疾病易感性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研究是疾病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简述相互作用组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相互作用组学主要包括:
(1)蛋白与DNA相互作用组:机体内蛋白质与DNA,尤其是转录因子与他们调控的靶基因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胞内主要的遗传调控网络之一。
(2)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组: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3)miRN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组:一个基因可以调控多个miRNA分子,一个miRNA分子能调控多个靶基因,而一个靶基因又受到多个miRNA的协同调控,它们之间组成了错综复杂的调控网络,实现了对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精细调控
(4)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组:即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human genome)主要寻找人类基因组中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基因及其在不同个体中的差异,阐明不同个体在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下的遗传易感性机制。
3.简述疾病的组学发病机制
(1)主要疾病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网络:该网络包括与疾病相关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的主要的分子变异。
(2)次要疾病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网络:主要包括已知疾病修饰基因以及它们的多态性或单倍体型。
(3)中间表型网络:该网络也称为反应性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网络。
这个网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某个特定宿主表现出来的诸如炎症反应、血栓形成或适应性的氧化应激等中间表型。
(4)环境基因组网络:环境决定子可以影响主要或次要基因组内基因的转录或蛋白质翻译及翻译后修饰,导致蛋白质、细胞内功能和代谢产物等中间表型的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