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区域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八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56课时 荒漠化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
第十八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命题点 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森林和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和保护的措施。
题型设置 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综合题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形式 常结合农业用地统计图,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结合区域图,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第56课时 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本质:□01土地退化过程。
(2)不同地区荒漠化的表现⎩⎨⎧云贵高原——□02石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03水蚀西北地区——沙漠化——□04风蚀华北平原——□05盐渍化——不合理□06灌溉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1)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降水量 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距海远,降水少植被 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地生产力 自东向西降低(2)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基本条件:降水□01稀少。
动力条件:多□02大风。
□03物质条件:多□04沙质沉积物。
(3)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05放牧、过度□06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荒漠化的防治⎩⎪⎨⎪⎧合理利用□07水资源构建□08防护体系调节□09农林牧用地的关系解决牧区□10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考点七十二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X 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从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01青藏高原,□02冬春季节多大风;从图中可知,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西部有□03湖面,沙源东部为□04河谷。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环境保护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止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2分)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2分)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梗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答对1项措施得2分。
答对其中3项即可得6分。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切沟会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
切沟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对切沟危害的防治措施,可以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
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梗等。
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
在水流集中区域,可以设置障碍,如种植草地、灌丛等。
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减少水土的流失,对切沟填埋。
都是减少切沟危害的措施。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治理措施。
2.B【环境保护】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失去原有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下图为中国土地退化类型分区图。
(10分)⑴I2区最主要的土地退化类型是,其自然原因是、。
(3分)⑵我国南、北方都比较突出的土地退化类型是,对中下游地区的危害主要有。
(3分)⑶南方亚区土地污染严重,其中重要污染源之一是重金属,简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根本措施。
(2分)⑷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土地环境管理方面应当采取措施有、。
(2分)【答案】(1)冻融侵蚀(1分)海拔高(1分)气温多在0℃上下波动(气温低)(1分)(2)水土流失(1分)河湖淤积;旱涝加剧;形成地上河(2分)(3)挖去受污染的土层,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2分)(4)加强土地退化监测与预报;加强土地保护执法力度;加强环保宣传(2分)【解析】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气温多在0℃上下波动。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环境保护考向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一讲高考】【例1】(2016•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例2】(2015•山东卷)4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10分)【例3】(2014海南地理)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例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讲典例】【例1】42.(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10分)【环境保护】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4分)【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__生__态__平__衡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__水__资__源___。 ②利用___生__物__措__施___和__工__程__措__施____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能__源___问题。 ⑤控制__人__口__增__长____,提高人口素质。
人类活动 露天开矿 战争和营
造宫殿 滥用土地
产生的影响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下 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 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 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 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 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 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C )
高三地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天山博格达峰部分垂直自然带谱,回答下列下列小题。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A.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B.荒漠带、针叶林带、草原带C.草原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D.针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答案】A【解析】天山的山麓地带因降水少,所以①自然带为荒漠带,北坡因海拔高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所以②自然带是草原带,③自然带是针叶林带。
【2】在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高度高达5500米左右,明显要比博格达峰的北坡雪线高,导致这种差异存在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坡度D.年降水量【答案】A【解析】珠穆朗玛峰的维度明显低于博格达峰,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所以雪线明显高于博格达峰的北坡;而珠穆朗玛峰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其将数量比博格达峰的北坡多,受气影响雪线应降低;坡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大。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带分布。
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罗拉多河发源于阿根廷与智利交界的安第斯山脉东坡,为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北边界。
流域位于南纬28°05′~39°03′,西经62°05′~70°20′,上游段(包括格兰德河)河长920公里,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如果从支流萨拉多河算起,河流全长1430公里。
干流自西向东流淌,在布兰卡港以南200公里处流入布兰卡湾,最后汇入大西洋。
材料二科罗拉多河流域水系示意图(1)描述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3分)(2)说出潘帕斯草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有利的区位条件。
(4分)(3)说出巴塔哥尼亚高原主要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成因。
(3分)【答案】(1)以山地为主(或上游以山地为主,下游以平原为主),(1分)地势西高东低,(1分)北高南低。
(1分)(2)大牧场放牧业。
(1分)气候温和,草类茂盛,(1分)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1分)临近港口,交通便利。
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源与环境问题必刷题含答案
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源与环境问题一、选择题(共21题)农业生产在获得人类所需产品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造成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壤污染主要是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的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清除③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不会危及人类健康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严重,尤其是城郊、工矿区周围土壤污染较重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④2.有关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B.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C.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D.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中国铝土矿缺口很大,其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其次为几内亚、马来西亚、印度、巴西等国家。
下图示意2008—2015年中国铝土矿生产量与进口量及进口量所占比例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数据表明中国铝土矿()A.进口量大于生产量B.进口比重直线上升C.对外依存度比较高D.2014年进口量最少4.中国铝土矿开采加工的现状,极有可能导致()A.国内铝土矿资源逐渐枯竭B.停止进口国外铝土矿资源C.世界铝土矿产量急剧下降D.世界电解铝产业加速衰退5.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部分地区涉及电解铝生产企业削减产能30%,原因是()A.保护矿产资源B.减少环境污染C.进口成本提高D.市场需求降低下图是“世界某一地理事物分布地图(图中面积大小表示该地理事物数量的多少)”,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总量B.年蒸发总量C.水资源蕴藏量D.石油蕴藏量7.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质条件D.经济水平欧洲土地有限,农牧业普遍采取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天然放牧被圈养取代。
这对促进欧洲各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如1996年欧洲爆发了疯牛病,2001年2月英国爆发的口蹄疫又迅速在欧洲蔓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1~3题。
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
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
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A.喜光,耐寒暑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D.抗风沙5.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西沙群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且对环境影响小。
由于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1~4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1.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解析:选D。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
2.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解析:选A。
分析两地的农业发展,可知两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3.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解析:选D。
太湖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气象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生产。
而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解析:B。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
2023北京高三一模地理汇编: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3北京高三一模地理汇编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单选题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
下图为两传统民居,其中甲在南非,乙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读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地的民居相比()A.甲以木板为材料,容易拆卸运输B.甲无窗,门窄小,为抵御严寒C.乙以土石为材料,房顶坡度大D.乙配有梯子,在积雪掩门时便于出入二、选择题组(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依托,发展与冰雪活动相关的产业经济。
北京携手河北张家口共同成功举办了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市成为雪上项目比赛的主要承办地,冰雪经济迅速发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在冬奥会举办过程中,京张两个区域间存在密切互动,北京向张家口输出()①技术①资本①农产品①清洁能源①高端人才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与哈尔滨相比,张家口市发展冰雪经济的优势是()A.冰雪活动更加丰富多样B.冰雪资源存留时间更长C.冰雪活动的历史更悠久D.更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2022年10月31日,我国首个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项目成功发电。
该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南侧海域,离岸30千米,水深30米,与海上风电同场。
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模式。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深远海“风光同场”一体化设计()①开发成本低①实现风光互补,保证输电稳定性①共用基础设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①改善深远海域生态环境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开发海洋风电、光电资源()A.改变油气资源短缺状况,保证能源安全B.降低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保证生态安全C.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D.增加海洋水产品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三、综合题6.(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一、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有黄河、小清河和弥河等多条河流入海,基础饵料丰富,是渤海的传统渣场。
说明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
答案: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迅速减少,超过其资源再生能力,海上石油开发导致石油泄漏,海洋污染;黄河调水调沙、其他入海河流水量变化,改变了黄河口及莱州湾水域盐度与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沿岸的工业生产、养殖、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
解析: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主要是该海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过度捕捞引起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具体可以从海洋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
二、知识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①“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②“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跟踪训练1.下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示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
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只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则东付浓度较大可能是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公路东侧较多的缘故。
【答案】特点: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一、知识讲解1.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经典高考试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右图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0分)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
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2.下图是中国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欧美入境旅游联系图,箭头指向表示境外游客在某城市旅游后的流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
解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溶蚀作用。
优质的地质地貌,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地质地貌,往往是几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大自然的变化所形成的,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从旅游开发到旅游业经营的全过程均应加以保护,具体措施主要有: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合理疏散旅游人流;减少山地旅游垃圾滞留量;保护山地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防治周边的工业生产企业带来的污染与破坏等。
答案流水侵蚀(溶蚀)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6分)解析丽江古城旅游业不利的区位因素主要是远离东部发达地区,距客源较远。
古建筑现在主要存在被毁和过度利用等问题。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答案】B【解析】依据图列和自然带分布知识,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因此B项正确。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解析】通过读图分析:荒漠化面积和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大约6000万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从图中可以看出过渡放牧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综上所述,A项正确。
【考点】读图分析推断荒漠化严重区出现的自然带;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降雪等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B.P地等温线向北弯曲主要是河流因素C.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主要是地形因素D.图示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答案】C【解析】图中降雪等日数数值东南和西北部较大,中部较小;P地等温线向北弯曲表明气温较高,是因西部山地对寒冷气流的阻挡;图示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所以不合理的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而Q处年降雪日数大,是因处在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雪日数多。
故选C。
【2】关于图示地区环境问题描述错误的是A.图示地区西北部土地荒漠化严重B.图示地区西南部面临河源湿地萎缩威胁C.图示地区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D.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凌汛【答案】B【解析】图示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多大风,土地荒漠化严重;图示东南部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图中河流是黄河,冬季结冰,因该河段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所以有凌汛;而图示西南部的河源,已得到有效的保护,没有萎缩现象。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习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并能结合实例,描述出各因素的相互转化以及不同因素对环境的作用。
2.能通过实例说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新功能。
3.结合具体区域实例,能说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会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整体性的表现也可归纳如下:一、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1.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1)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如下图所示。
③雨影效应。
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如下图所示。
④影响大气环流。
如北美西部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坡向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导学案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环境问题的危害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自然系统(1)特点①由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来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
2.环境问题的产生(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损害自然环境的,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特别提醒] 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1.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2)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的风险。
(3)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2022·全国·高二期中)读人类社会与环境关联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要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收到环境中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A.修建道路B.人口迁徙C.封山育林D.开采矿产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相互协调3.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主要途径有()①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③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④积极开发利用资源。
高三地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 1492年,哥伦布航海期间,每天都用船上的象限仪观察北极星,只要数据为28°,他就坚信自己航向正确。
读哥伦布航海线路图和所使用的象限仪图,回答下列各题。
【1】哥伦布每天用象限仪观察北极星,保持28°,是为了()A.顺风航行B.顺水航行C.向西航行D.向西南航行【答案】C【解析】哥伦布航海期间,每天都用船上的象限仪观察北极星,保持数据为28°,主要保持纬度不变,纬线指示东西,故是为了向西航行,C对,D错。
与顺风、顺水无关,A、B错。
【2】在航行途中,如果只考虑海水运动,船只行驶较快的是()A.甲航段B.乙航段C.丙航段D.丁航段【答案】D【解析】结合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规律,丁航段是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航行较快,D对。
其它航段是逆洋流航行,速度较慢。
A、B、C错。
【考点】北极星的高度与当地地理纬度的关系,洋流的分布规律。
2. 2012年6月24日,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了7 000米水深,并且在7 020米的最大深度成功坐底。
读图,完成小题。
【1】流经图示区域的洋流流向及性质分别是 ()。
A.自南向北、寒流B.自北向南、寒流C.自南向北、暖流D.自北向南、暖流【答案】C【解析】可用代入法将各选项代入图中验证。
A选项自相矛盾,因为自南向北即从纬度低的海域流向纬度高的海域应为暖流,而不是寒流;同理,自北向南即从纬度高的海域流向纬度低的海域应为寒流,D选项也自相矛盾。
最后可根据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确定C选项正确。
【2】下列有关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A【解析】海沟一般处于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上,而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大洋最深的地方,B、C、D三选项中板块交界地带都不是图中大洋最深的地方。
3.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完成小题。
【1】图示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的有 ( )A.③④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答案】C【解析】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和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
高三地理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高三地理生态环境保护试题1.近年来“生态浮岛”技术发展迅速。
浮岛上可种植水稻、美人蕉、空心菜、芦苇等多种植物。
左图是“生态浮岛”景观图,右图示意“生态浮岛”原理。
说明“生态浮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答案】据图可知“生态浮岛”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或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沉降),净化水质(使水质改善、水体变清);根据图文资料,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吸收CO2、释放O2,净化空气;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温,减少水中光照,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解析】主要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对生物的物质循环的影响。
据图可知“生态浮岛”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或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沉降),净化水质(使水质改善、水体变清);根据图文资料,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吸收CO2、释放O2,净化空气;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温,减少水中光照,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考点】环境保护和物质循环2.【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张家口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河北省保定市,西、西南与山西省接壤,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探明矿产地158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
工业发达。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河北省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为做好京津生态屏障,张家口市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案】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体系;控制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禁止滥采乱采,保护地表植被;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解析】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结合张家口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分析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文字描述可能出现环境问题,针对性的分析相对的措施。
【考点】环境保护3.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 2000-4000 之间的谷地里。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10 分)【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莱湖区 1950 年和 2010 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该地 60 多年来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简析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湖泊面积减少(2分);居住用地增加(2分);工农业用地增多(2分)。
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或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增加(2分);工业废水的排放,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
【解析】读图比较,2010年比1950年湖泊面积减少,聚落等居住用地增加,工农业用地增多。
湖泊面积减小,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增加。
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考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2.(10分)环境保护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
某企业为确保盐产品外运道路不为沙漠所侵吞,采用资金补助牧民种树护路的方式,从而拉开了“库布齐治沙模式”的序幕,现如今,该企业硫化碱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结合材料,说明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
(10分)【答案】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2分);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2分);延长了产业链(2分),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牧民收入,(就业)(2分);社会可持续发展(2分)。
【解析】仔细读图,图中左边有人类活动场所,右边是主要产业。
生态表现为植树种草,治理荒漠,改善了生态环境。
经济体现为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景区)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民生从提高牧民收入,增加就业等方面分析。
库布齐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实际上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3.(10分)环境保护2013年3月,武汉市环保局发布的《2012 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城区湖泊水质较往年有所好转,但形势不容乐观(如图)。
高三地理选择性必修3_《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名师训练(解析版)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单选题1.读漫画,完成下题。
图中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根据性质划分属于( )A.生态破坏问题B.环境污染问题C.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答案】C【解析】图中地球在锅中加热,其含义是全球气候变暖,它主要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森林造成二氧化碳增大所引起的,根据性质划分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正确。
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回答下题。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2.C2.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据此选C正确.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A【解析】3.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选A正确。
4.图片中反映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4.B【解析】图示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选B正确。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意义的环境问题;②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
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须停止发展;③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④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5.D本题是对环境问题本质的考查。
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可见只有发展才能最终解决环境破坏和贫困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选项②是错误的。
高三地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试题答案及解析1.(11分)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其中乙为丹麦。
在过去的25年中,因为风电发展,丹麦经济增长75%,但能源消耗总量却基本没有变化,成为当之无愧的“风电王国”。
(1)说出甲国小麦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2)据图表资料描述丹麦的气候特征,并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角度分析其原因。
(4分)(3)简述丹麦成为“风电王国”的原因。
(4分)【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南部,(1分)纬度较低,热量较丰富;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阴雨天较少,光照较充足。
(2分)(2)冬温夏凉,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
(2分)位于40°N—60°N(或者55°N—57°N)之间的大陆西岸,深受西风影响。
(2分)(3)自然原因:位于盛行西风带内;地势低平,距海近(或位于大陆西岸),风能资源丰富。
(2分)社会经济原因: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经济发达且增长快,能源需求大;风机制造业发达(风电技术先进);政府扶持;全民参与。
(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解析】(1)读图可以判断,甲国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甲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农作物成熟。
在东南部纬度较低,热量较丰富。
东南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阴雨天较少,光照较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成熟。
(2)读图,丹麦位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深受西风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结合图表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多。
(3)丹麦成为“风电王国”,从自然原因分析,丹麦位于盛行西风带内,风力稳定。
该国位于大陆西岸,距海近,地势低平,所以风能资源丰富。
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该国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但是经济发达且增长快,能源需求大。
该国风电技术先进,风机制造业发达。
再有政府扶持,全民参与等因素影响,最终发展成风电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 展状况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1)题,由图可以看 出,新疆地区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 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 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破坏植被。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 ,可采取的措施有
4.我国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4.我国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1)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2)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 确的是( C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形成 原因。由图示信息看,本区域沙漠广布,多时令河, 可推断出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主要环境问题为 土地荒漠化。再由环境变化信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 面积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化面积不 断扩大,由此不难得出本区域荒漠化发展主要是人类 乱砍滥伐植被引起的。
(1)简述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 人为原因。
答案: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面积大幅 下降。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 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砍 伐,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河 湖的淤积。
(2)扼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 的影响及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
【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西北地 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土地多疏 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 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少雨 年份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近现代西北荒漠化的 发展主要是人为因素起决定作用。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B )
(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C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危害、分布以及防 治对策。第(1)题,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其带 来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导致农业土地的生产功能下降、 退化乃至消失殆尽。A、B、D三项与题干并不存在逻 辑或因果上的关联,所以排除。
(2)南方地区“红色沙漠”主要发生在 江南 丘陵 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答案: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 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河道易淤积和湖泊萎缩。
【解析】第(2)题,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分析 主要发生地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 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对地形的影响, 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解析】第(3)题,荒漠化的防治要结合区域特征因 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但最有效的措施应是恢复自然植 被,因此正确选项为B。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重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过度放牧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 干旱和半干旱 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 的不同措施。
答案: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还草,合理载畜等。 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 等。
【解析】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 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 有差异,荒漠化防治措施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 答。
(A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2)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 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 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 从根本上减少开发矿物能源。
答案:影响:①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②削弱 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③破坏了水平衡,改 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④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 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⑤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 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保护措施:退田还 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影响及治理措施。图示直观地反映出湿地的变化,主 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要从当地、上游地 区两个视角加以分析:从当地来看,人口增长对土地 的需求加大,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最主要的原因;上 游地区对森林的砍伐,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 增大,也加快了河湖的淤积。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 护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形成原因找对策,有的放矢。
【考点3】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 3—1 】 ( 湖 北 襄 阳 2013 届 高 三 模 拟 ) 下 图 分 别 是 “ 长 江 中 游 湿 地 50 年 的 变 迁 图 ( 阴 影 部 分 表 示 湿 地)”“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洞庭湖1825~ 2006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
)
A.西北、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地区
C.华南、西南地区
D.东北、发展较快且集中分 布的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正确选 项是A。
(3)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B )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 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字母表示 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 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 人口增加 ,B 高温多雨 , C 滥伐森林 ,D 水土流失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的 措施。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 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课 区域环境问题
【锦囊】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 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 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 理的人类活动。
3.治理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 出对应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 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