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论与伦理学_江畅

合集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

时 代
某种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崇高而艰
中 国
巨的事业,需要有科学的伦理思想及其精神力量来鼓舞和支持。在多样化的德性伦理学语境里,马克德 Nhomakorabea性
思主义德性论是主流。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德性论的生命活力所在,也是其在

现代世界伦理学领域内建立独特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根本重要意义的问题。
74
学 术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
论 衡
原创性
□ 王文东
摘要:在现代伦理学多样化理论取向的学术环境下,新时代德性伦理学是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 界五位一体的伦理学新形态。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是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发时代之心声、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道德支持和精神鼓舞的重要因素。民族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体现的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主体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追求自主、能动与自由的价值特质,原创性是新时代德性 伦理学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性贡献。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德性论或马克思主义德性伦 理学,是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形态,对于当代人类反思和探讨伦理学的学科结构、 推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范、工夫、境界的统一为基本内容。“心性”即心德,是基于人性内在本质的道德心理、情感、智慧及心
灵的美善之性,心性的美善是德性的基础、源头和内在动力。“行为”即行德或德行,是心德见之于外
的理性行为,是心德由内而外的客观事实。“规范”即道德律,是心德、行德依循之法则,规范以内在
的心德为源头,同时又构成行为之法则。“工夫”即修炼,是身心修养技术以及对由此技术获得的经

江畅简介

江畅简介
(1957一),湖 北 浠 水 人 , 哲 学博士 ,教 育部长 江学者特 聘 教授 ,湖北 大 学 哲学 学 院教授 、 博 士生 导师 ,中华 文 化发展 湖北 省 协 同创 新 中心 主 任 。 中国伦 理 学学会 副会 长 ,中国价值哲 学 研 究会 副会长 ,中国文化建设 与 评 价 研 究 会 常务 副会 长 。《价 值 论 与伦 理 学研 究》《文 化建 设 蓝 皮书》《文 化发 展论丛》《道德 ·价 值 ·文化 丛 书》主编 。 已 出版 专 著 译 著 32部 ,发 表 论 文 260余 篇。4项 成 果获湖北 省优秀成 果 一 、二 、三等奖 ,2项成 果获 教育部优 秀成果 U-、三等 奖 ,一部著 作入选 人民 出版 社2016年 十大优秀 学术著作 (排名 第二 )。2项成果获 第 七 届 吴 玉 章 人 文社 会 科 学 奖优 秀 成 果 奖 和 首 届 罗 国 杰 伦 理 学 教 育 基 金 优 秀 学 术著 作 奖二等 奖。先 后主持 过 国家社 科基金 重大招 标项 目l项 、重点项 目l项 、一般项 目 2项 ,一项 国家课 社科 基金项 目被 国家社科 规划 办鉴定 为优 秀。现 为中共 中央宣传 部 2015年度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体 系研 究中心 重 大课题“弘扬核心 价值观 与继承传 统文化研 究”、2016 年教育部 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 重大项 目“社会主义 核心价 值观社会认 同伦理研 究”首席专 家。近年 来致 力于 文化发展研 究 ,对 当代 中国价值观 和价 值文化作 了较 系统 的阐释 ,其学 术思想产 生 了较 大影响。代表 性 著作 有 :《自主 与和 谐 :莱布 尼 茨形 而上 学研 究》 (1 995、2005)、《幸 福 -9和谐》(2005、2016)、《德性论》 (201 1)、《西 方德性 思想史》(4卷 )(2016)、《论价 值观 与价 值 文化》(2014)、《论 当代 中 国价 值 观》(2016)、 《论 中国价值 文化发展》(2017)。

德性伦理应回答的几个根本问题

德性伦理应回答的几个根本问题

德性伦理应回答的几个根本问题
龙静云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目前,德性伦理(亦称美德伦理)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伦理学界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之一.而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似乎尚未形成气候。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畅教授撰写出版的《德性论》无疑是伦理学众多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龙静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2.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回答:经典词汇语义学视角
3.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回答:新结构主义语义学视角
4.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回答:认知词汇语义学视角
5.创造性模仿:回答二语学习的根本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德性与良心的关系

论德性与良心的关系
囝置豳
: . 。 荒 期
JaHivt n报 o luUr经学学 u bnsf院c rfeii济os n e cm o 湖ooi 北E y
论德 性 与 良心 的关 系
江 畅 ( 北大 哲学学院湖 湖 学 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 北 武汉 40 2 湖 30 ) 6
摘 要 : 性 是 人 优 秀品 质 中 的 一 种 , 德 即道 德 品 质 , 良心 是 人 的基 本 道 德 感 , 是 人 的 自我 道 德 控 制 机 制 。 而 也
的 。不服 从 良心 的结 果 是 “ 罪 ” 而 这种 有 罪感 会 有 ,
发 生作 用 并 使 人 的 活 动及 其 主体 成 为 善 ( ) 好 的道 德意 义 上 的善 ( ) 质 , 好 品 即道 德 的 品质 。作 为 品质
特性 , 具有 指 向性 、 向性 、 它 意 多维 性 、 一性 、 定 统 稳
在 中外思 想 史 上许 多学 者对 良心作 过 研 究 , 有
的学 者 是 从 宗 教 、心 理分 析 和 生 物 心 理 学 角 度 研
究, 也有 不少 学者 是从哲 学 的意 义上研 究 。例 如 , 根
收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 4 2
作者 简 介 : 畅 (97 , , 北浠 水 人 , 北 大 学哲 学 学 院教 授 , 学 博 士 , 士 生导 师 , 江 15 一) 男 湖 湖 哲 博 主要 从 事 伦 理 学 、 值 哲 学 和 西 价
德 性 和 良心 是 个 人 道 德 的 两个 基 本 方 面 , 者之 间 存在 着 异 同 , 存 在 着相 互 影 响 、 互 作 用 的 复 杂 机 制 和 重要 两 也 相
的 互 动 关 系 。一 个 人 要 成 为 有道 德 的人 , 既要 有德 性 , 也要 有 良心 , 者 缺 一 不 可 。 二 关键 词 : 性 ; 德 良心 ; 德 感 道 中 图分 类 号 : 8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2 6 6 2 1 3 0 1 — 6 B2 A 1 7 — 2 X(0 0 0 — 1 7 0 J

价值论与伦理学_过去、现在与未来

价值论与伦理学_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三种不同的意见
对价值论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些哲学家认为伦理学作为关于道德的学问,如同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一样,是一门具体的学科,尽管他们也认为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他们看来,价值只有一种,这就是道德,此外别无其他价值。既然已有伦理学研究这种价值,那么价值论,作为研究一般价值问题的哲学分支,便无甚必要。这种意见已不常见,但仍有人主张,例如:Elmer Duncan就持这种观点。另一些哲学家既承认伦理学,也承认价值论,但认为价值论由伦理学、美学和政治理论三部分组成。因此,价值论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而研究道德领域的价值问题的伦理学,像美学和政治理论一样,则被视为价值论的一个分支。相当一些哲学家认为,价值论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学科,但是也有人认为价值论应该由关于价值的哲学学科组成(参见Gerald Runkle:《理论与实践:哲学导伦》,1987年英文版。)。还有一些哲学家持第三种观点,认为价值论如同义务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些哲学家通常认为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哲学分支,根据道德的两个基本层次,即价值和义务,又将伦理学进一步划分为价值论和义务论这两个领域。一些英国哲学家,如摩尔、普里查德、罗斯等持这种观点。
价值论与伦理学:过去、现在与未来
【英文标题】Axiology and Ethics:The Past,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JIANG Cha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Hubei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62,China
二、伦理学原本是价值论
在古希腊早期,伦理学被视为人生哲学,由于幸福被视为真实人生的核心和终极目的,因而伦理学也是关于幸福的哲学。当亚里士多德建立伦理学时,其目的就在于回答当时人们普遍面临且颇感困惑不解的两大问题,即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人生中追求的每一种东西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幸福实质上就是人所追求的价值得到很好实现的状态。因此,伦理学在其最初意义上就是研究人生中的价值,特别是那种根本性的、总体性的价值,以发现人们在追求这种价值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规则的一般价值论。简言之,伦理学最初就是价值论。

三条学术进路——记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畅

三条学术进路——记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畅

方面 的借 鉴 和 方法 方面 的启 示。 ”我们 合作 出版 的 《 西 方价 值观 念 与 当代 中 国 》 ( 1 9 9 7 年 ) 作 为 一部
兼 顾 中西 的对 比之作 ,借 助 对 西 方价 值 观念 的历 史性 考 察 ,已经开 始 关注 并 反思 西 方价 值观 念 对 当代 中 国 的影 口 向 。 随 之合作 的 《 传 统 价值 观 念 与 当代 中 国 》 ( 2 0 0 1 年 )更是 着 眼于 探讨 在 “ 西 风东 渐 ” 的 过 程 中 ,中 国何 以可能 从传统 社 会走 向现 代社 会 ,从传统 文 明走 向现代 文 明。
从 理论 到现 实 如 果说 江 畅 教授 的 《 现 代 西 方价值 理 论研 究 》 ( 1 9 9 2 年 )主要 是 在理 论层 面 清理 现代 西 方价值 思
想 ,那 么2 0 1 0 年 《比照 与融 通 :当代 中西 价值 哲 学 比较研 究 》的 出版 ,则 预 示他 关于价 值 哲学 的研 究 转 向 了现 实层 面 。他 力 图 通过 价值 现 象 的分析 从 哲学 的角 度 回答 当代 人 类和 我 国社 会生 活 面 临的 种种 重 大现 实 问题 ,使 我 国 的价 值 哲学 研 究面 向我 国现代 化 建设 的 现实 。2 0 1 2 年 ̄ n 2 0 1 3 年 相继 出版 的 《 社
关键 。
从 价 值到 德性
在 伦 理 学 问题 上 ,他 总是 带着 真 正 的哲 学 思 维 来 审 视 每 一 个伦 理 问题 ,把伦 理 学 理 解 为 幸福 哲
学 、价 值 哲学 、人 生哲 学 ,使 伦 理 学成 为 能 为社 会和 个 人 观念 构 建 、 反思 、更 新提 供一 般 价值 原 则和 基 本行 为; 隹则 的哲学 。 从2 0 世纪 9 0 年 代开 始 ,价 值 论就 成 为江 畅教 授 思考 哲 学 问题 的起 始点 ,透 过价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 强以华,杨海军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摘要]在描述西方道德逐渐衰微之历程的基础上,回归伦理学家把当 代社会理解成为道德衰微亦即缺乏道德共识因而缺乏人类共同的精神家 园的无家可归社会。

他们试图凭借回归传统的德性伦理学挽救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

然而,我们认为,尽管他们对于西方伦理学之发展历程和当代社会道 德危机的描述比较正确,但是,他们却未能充分认识到西方道德发展历程 的更为重要的进步意义,因此,他们并不知道,面对当代社会无家可归的 状态, 人类需要的不是返回曾经逃出的精神家园, 而是重建新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道德衰微;精神家园;回归;反思 [中图分类号]825[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1-4799201206-0005-05 在当今世界回归德性伦理学的潮流中,江畅教授出版了他的逾 70 万 字的巨著《德性论》人民出版社 2011 年,该书的出版既给回归德性伦理 学的潮流添上了厚重的一笔,又给了源自西方的回归德性伦理学洪流作出 了中国式的回应。

回归德性伦理学产生于不满当代社会道德现状的共同背景之下,它欲通过回归德性伦理学的方式重塑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消除当代社会由于失 去共同价值观所导致的无家可归的道德混乱状态。

然而,通过回归德性伦理学真能实现这些回归伦理学家的美好愿望吗? 我们有必要对回归德性伦理学的潮流进行一番反思。

一、道德衰微的共识 回归德性伦理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思潮,无论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 说,还是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都基于一种共同的背景,即他们认为当 代社会是一种道德衰微的社会,并且这种道德衰微的社会乃是西方伦理学 史上道德理论逐步衰微的结果。

其实,我们在反思回归德性伦理学的时候,我们也承认回归伦理学家 对于当代社会所谓道德衰微的描述。

所以,回归伦理学家对于当代社会所谓道德衰微的描述是我们与回归 伦理学家的共识。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_社会学论文.doc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_社会学论文.doc

“回归德性伦理学”的反思_社会学论文如何实现我们的真实本性并达到我们的真正的目的。

违抗这些训诫是不会成功的,也得不到人作为一个特殊物种所特别追求的合理幸福的善。

”然而,根据麦金太尔的分析,启蒙运动以来,随着劳动走出家庭开始服务于非人格的资本,劳动便逐渐沦为仅仅服务于人的动物性生存、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制度化了的贪欲的工具,社会则被看成是由陌生人集合起来的个人攫取适意的东西的竞技场,人们都在最小限度的约束之下追逐个人利益。

这样一来,人们便不可能在道德上达成真正的共识,共同善和美德共同体的观念遭到排斥,灌输一种道德观也不再是政府的合法功能。

与这种社会历史相适应,伦理学家们放弃了亚里士多德基于客观目的论的人性论,首先不去关注真正幸福(善)的问题,而是代之以一种规范伦理学,试图首先关注人在与别人相关时该怎么做的问题,从而解决陌生人在追逐个人利益的竞技场上如何规范相互之间的行为。

因此,近代的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理性在实践领域之中应对目的保持缄默,从而导致了伦理学中失去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体系之三个构架(要素)中的一个构架(要素),最终只剩下了其余两个构架(要素),它们作为关系极不清楚的要素组成了新的两重道德构架,内在地威胁着道德理论和道德标准的客观性和非个人性。

依据麦金太尔的分析,启蒙筹划的失败本身无非是拒斥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种历史后果,既然如此,那么,他也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人要为一种前现代的道德和政治观点辩护以反抗现代性,那么他要么使用某些类似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术语,要么什么也不用”。

他采用了某些类似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术语,也就是说,他要在“类似”的意义上复兴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伦理学,一方面,他要根据当代社会的新的变化、针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值得商榷的内容修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另一方面,也是实质的方面,他要恢复和重新确立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基本精神。

这种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有所变革和补充的复兴的伦理学就是麦金太尔的回归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学。

德性与恶性

德性与恶性

“德性”与“恶性”的形而上学分析———兼与江畅教授商榷徐瑾〔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人生目的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最高的幸福是理论理性及其推动的沉思,理论理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人是质料(身体)与形式(灵魂/理性)的实体性结合。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为善(因为作为形式的理性本身就是善),不过人性中也含有恶产生的因素(源自质料性身体及其产生的欲望)。

德性是克服根植于质料性身体的欲望,不断将人所本有的理性彰显出来的过程,并以最终达到至善(纯粹理性/纯形式)为目的;而恶性正好相反,表现为理性的遮蔽与欲望的追逐。

因此,应当确立从“自善”走向“至善”的伦理信仰,以促使人们形成道德自律,防止和克服恶性。

〔关键词〕德性恶性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3-0015-04“恶性”的提出是一个较新的伦理学概念,何为恶性?恶性与德性如何区分?本文主要从古典形而上学视角对此加以解读与诠释。

一德性幸福与沉思万物都有向善的本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善”,一种是“最终的善”,前者通常也被称为“善事物”,后者被称为“善”或“最高善”。

那么属于人的善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这样三种善,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称为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

在这三类善事物中我们说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可以说,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对于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

”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如江畅教授定义的:“德性是一种特殊的善,是善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品质善”。

在明白德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明了什么是最完善的德性活动,这就是作为最高善的幸福。

“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不过幸福也有两个层面:一种是世俗的合乎伦理德性的幸福,一种是形上的沉思的“至福”。

德性论与伦理学

德性论与伦理学

德性论与伦理学在当今社会,德性论与伦理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性论与伦理学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两者。

德性论与伦理学概述德性论是一种人类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的古老道德哲学,它认为这些准则和品质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形成的。

而伦理学则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学科,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德性论与伦理学的关系德性论和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性论为伦理学提供了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而伦理学则是对这些品质和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可以说,德性论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伦理学则是德性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德性论与伦理学在写作中,作者应该注重运用德性论和伦理学的思想。

首先,作者应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主题,确保文章行文清晰、连贯,让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

其次,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同时尊重读者的意见和感受。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引用经典著作、事例、数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应该给予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

最后,作者应该意识到德性论和伦理学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方式和态度。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等方面来确保自己的写作具有足够的道德性和伦理性,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总之,德性论与伦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重运用德性论和伦理学的思想,明确写作的目的和主题,同时尊重读者的意见和感受,反思自己的写作方式和态度,从而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哲学体系涵盖了伦理、政治、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的德性伦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随着社会、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德性伦理学再次受到,并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观点。

国际德性(美德)伦理高端论坛

国际德性(美德)伦理高端论坛

作者: 蛰泰[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538-53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大学校长;中国伦理学会;迈阿密大学;华盛顿大学;文学院院长;万俊人;高端论坛;道德情感主义
摘要:2016年8月13—1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由中国伦理学会和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哲学学院和《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

湖北大学校长熊健民,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出席论坛并致辞,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迈克尔·斯洛特、华盛顿大学教授茱莉亚·德莱福分别作“阴阳与道德情感主义”“斯密与道德美德事实”的主题报告。

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和内地高校的20余位伦理学专家与会,共同讨论“德性与情感”这一主题。

德性伦理学研讨

德性伦理学研讨

德性伦理学研讨围绕某一学者或者某一学者的最新作品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是现代学术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欧美学界已经形成一种习惯。

在国内学界这种方式还不太普遍,除非享有某种文化特权或者社会特权的人,才会有这样一种方式。

西方学人把这种方式叫做“workshop”,意指围绕某一本书或者某一学者的最新研究的课题或论文展开“学研工作”。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使用这种方式越来越多了。

据我所知,北京、上海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青年学者也经常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术讨论,有的已然有些制度化样态了。

这种学术工作方式值得赞赏。

关于德性伦理的研究,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前不久我在为《求是学刊》创刊20周年专门撰写的一篇特约论文里谈到,德性(美德)伦理至少有多个面向,德性(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可能性条件至少有十个。

江畅教授对这些问题有相当充分的注重。

德性不但是一种内在性的道德研究,也是一种道德目的论的研究,与人的基本的生活目标比如说幸福直接相关,也常常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作为德性论的祖师爷,也是这样看的。

其次,按照麦金泰尔教授的研究,德性与个人的人格、品格直接相关;与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即职业息息相关。

比喻说,勇敢只属于军人或武士,不可能属于一般的普通人;智慧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只属于智者;节制的美德则属于普通民众。

可见,德性往往是具体的,德性伦理学与其它类型的伦理学之区别就在于,它不追寻某种普遍的伦理原则,而是根据我们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或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独特身份、自身职业和人生目的等人格化的特点而展开道德探究的,这是德性伦理学的又一面向。

德性伦理所基于的文化土壤往往是社群,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共同体,所以它更多代表的是传统社会,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在现代社会到底怎么复兴或重建它,这是一个颇有考究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公共化的社会,基本底线是公共理性。

但德性伦理并不诉诸理性或知识。

在现代社会里如何讲德性?这是值得探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德性论与伦理学江 畅* 〔摘要〕 伦理学中有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但没有专门研究德性问题的德性论。

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而且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系统的回答。

因此,应该建立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

德性论研究什么是德性以及如何形成德性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

德性论与价值论、规范论一起分别从人的品质、目的、行为方面解释和回答人生问题,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共同给人生提供伦理学原则并研究回答人生的伦理学问题。

德性伦理学属于德性论的研究,但德性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伦理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关键词〕 德性 德性论 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4-0008-08 自古以来,哲学家对德性问题有很多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德性伦理学学派,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哲学家研究过德性问题。

笔者不赞同德性伦理学家把伦理学理解为德性伦理学,也不赞同其他哲学家只是将德性问题作为伦理学的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从属性问题,而主张德性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研究领域,伦理学要对德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关于德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应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德性论。

德性论与价值论、义务论(规范论)一起构成伦理学的三个内在分支。

本文拟对为什么要建立德性论、德性论研究什么、德性论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德性论与德性伦理学的关系等问题作些阐述。

一、建立德性论的必要性首先,德性问题是人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在世界上生活面临的问题,即是通常所说的人生问题。

人生问题很多,其中有不少需要研究也值得研究。

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研究不同的人生问题。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生问题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大类,即人的目的问题、人的品质问题和人的行为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是人生的重要问题。

人的目的问题涉及的是人活在世界上为了什么。

一般来说,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获得幸福。

幸福是一种总体性的终极价值,它是由一系列价值构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价值。

价值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认识、选择、构想、创造、分配等一系列活动才能获得,就是说,人是通过活动获得价值的。

人的活动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价值?这就取决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

人能否获得价值、获得多少价值,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四个方面,即观念、知识、能力和品质。

观念所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向,知识、能力所涉及的是活动完成的可能性,品质所涉及的是这种可能性能否正当地变成现实。

可以说,观念正确是人活动完成的前提条件,必要的知识、能力是个人活动完成的可能条件,道德的品质是个人活动完成的保障条件。

道德品质体现了正确观念、特别是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要求,没有体现正确道德观念的道德品质这种保障条件,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强也是不能正常地达到活动的目的的。

以正确观念为前提,以德性作为人活动的保障,人的活动就既有正确的方向,又有正当的方式,人的知识、能力就能朝着活动的正确方*  作者简介:江 畅,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湖北武汉 430062)。

向正当地变为现实。

一种品质能称为德性的,就是因为它是正当地实现正确人生目的的稳定倾向性和习惯性,因为它是稳定成型的正确人生态度和养成习惯的正当行为方式。

因此,是否具有德性的品质关系到人生的目的是否正确,关系到这种正确的人生目的能否顺利实现。

约翰·克刻斯指出:“过好生活需要两类德性:完善地指导自然的、正常的人的倾向的德性和指导其他德性发展的德性。

前者,即第一层次的德性,属于我们品质的立法力量,而后者,即第二层次的德性,属于它的司法力量。

前者根据某种生活和品行应当是什么的观念促使行为;后者促使对指导这些行为的观念进行考察。

”[1]刻克斯的话深刻揭示了德性与好生活的密切关系。

其次,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乍看起来,德性问题是一个个人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般说来,德性总是个人的德性,德性如何所直接涉及的也是个人幸福与否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难想象,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组成社会的个人的德性普遍不好,不仅社会不会有普遍幸福,甚至社会还会是可怕的。

人总是具有品质的,不具有德性品质,往往会具有恶性品质。

恶性品质意味着对不正确人生目的的稳定倾向性的习惯性,意味着稳定成型的不正确人生态度和养成习惯的不良行为方式。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这种恶性品质,社会不可能是幸福美好的,相反可能是一种“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

即使人们不普遍具有恶性品质,但也不普遍具有德性品质,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即使不是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也不可能是幸福美好的。

因为德性是幸福所必需的品质,个人不具有德性,个人就不可能有幸福,社会成员不普遍具有这种品质,社会就不会有普遍幸福。

因此,品质问题或德性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缺乏德性的社会是可怕的,至少不是美好的。

麦金太尔在《依赖的理性动物:人类为什么需要德性》一书中充分论证了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他认为,我们人类对于许多种类的痛苦都是脆弱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时地由于某种疾病而遭受痛苦。

其中只有很小的部分才能由我们自己应对。

当我们面对身体疾病和伤害、不充分的营养、精神的缺陷和烦闷,以及他人的攻击和轻视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生存,更不要说我们的繁荣,都得借助别人的力量。

我们的保护和维持对他人的依赖在儿童和年老时期最为明显。

他指出,现代道德哲学特别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强调做独立选择的能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人的脆弱性和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依赖性在道德上的重要性。

这一切都要求人类必须有德性。

他力图证明:“依赖的理性主体的德性,需要有为其充分运用而由我所称的得到承认的依赖性这种德性与之相伴随,而且理解这一点的失败会遮蔽理性主体的某些特征。

而且,为了实现人类理性动物所特有的独特潜能,需要这两组德性。

弄清它们怎样和为什么被需要,是理解它们在人类繁荣由此才能获得的人类生活中的本质地位的前提。

”[2]再次,德性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

尽管德性问题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自近代以来德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被忽视、被边缘化了。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倡导个人自由,同时为了个人自由得以普遍实现,也为了社会有序,建立起了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

自由化和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格局。

人们普遍认为有了个人自由和完善法制,人类社会就会进入理想的美好状态。

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虽然人类有了普遍的个人自由和完善的社会法制,但并没有真正进入理想的美好状态。

现实的情形是,在自由和法制的现代社会,充斥着犯罪、恐怖、敌对、战争、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个人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和冷漠无情;社会和自然环境恶化与个人贪婪之心恶性膨胀交互作用,使个人生活得沉重和痛苦。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普遍忽视内在的良好品质,只讲强力,不讲德性,是根本原因之一。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

不公正被武装起来就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人生来便装备有武器,这就是智能和德性,人们为达到最邪恶的目的有可能使用这些武器。

所以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

”[3]德性问题与许多其他社会问题不同,它不是显性的、外在的,而是 2010年第4期隐性的、内在的,因而这一问题尽管已经十分严重,但直到今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都觉得我们的生活世界问题严重,但并不都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我们自己缺乏应有的德性,忽视应有的德性修养。

因此,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使这方面的理论成果渗透到现实生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最后,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德性问题。

德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不少学科涉及德性问题。

例如,心理学要把德性作为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教育学要研究德性的养成问题。

但是这些学科都不是将德性与人生目的、价值特别是幸福联系起来研究,将它作为人生的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之一来研究它的实质、要求及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这个任务只能由作为人生哲学的伦理学来完成。

实际上,伦理学自古以来一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西方自古希腊开始一直到中世纪,德性问题占据着伦理学的中心地位。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西方伦理学的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伦理学家们更多地关注规范问题,而淡忘了德性问题。

当然,不能否认许多伦理学家研究或涉及过德性问题,但他们已经使它成为次要的或从属的问题。

与西方不同,中国历来都重视德性问题,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今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伦理学对德性问题的研究要么将德性问题作为伦理学的中心问题,要么将德性问题作为从属的问题。

前者的问题在于突出了德性问题而忽视或贬低了价值问题和规范问题,后者则突出了价值问题或规范问题而忽视或贬低了德性问题,因而两者都不能很好地从理论上回答德性问题,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德性问题与价值问题、规范问题的关系。

今天看来,不仅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德性问题,而且还必须将德性问题与价值问题和规范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伦理学的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使之与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一起共同回答人生哲学问题。

建立德性论伦理学不仅是研究和回答现实生活中德性问题的需要,而且也是伦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西方伦理学史看,伦理学早期主要关注德性问题,近代以来重点关注价值问题和规范问题,而不重视德性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性问题才引起部分伦理学家的重视。

今天看来,近代以来伦理学重视价值问题和规范问题很有必要,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德性问题。

因为如以上所述,德性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之一,伦理学绕不过它,绕过了它,伦理学就是不完善的,而且价值问题和规范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这种有缺陷的伦理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和人生,难免会发生偏颇和问题。

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看,德性问题虽然与价值问题、规范问题有紧密的关联,但它既不完全是个价值问题,也不完全是个规范问题。

说它不完全是个价值问题,是因为其中有规范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养成等方面的内容;说它不完全是个规范问题,是因为其中有很多价值方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应当怎样,而且涉及怎样更好、怎样最好方面的内容。

德性问题的这些内容是价值论、规范论包含不了的。

因此,建立德性论,使德性问题重新回到伦理学的怀抱,对于完善伦理学学科,增强伦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