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面试之初中语文说课稿:《芦花荡》
芦花荡 说课稿
芦花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与敌人作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更是让人心生向往,孙犁清新明丽的文风,把我们带入到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使我们感受着这片土地上那份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为此,我为本课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3、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4、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征二、说教法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而科学的方法则是顺利抵达彼岸的助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烘托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对于文本的学习当中。
2.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归纳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3.:设定讲故事的环节来培养学生口述故事的能力。
三、说学法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怎么学如何学,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芦花荡》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5篇)
《芦花荡》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5篇)《芦花荡》初中语文篇1一、作家作品简介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
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二、景物描写品读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节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是号选手。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大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
(板书)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教材学情分析《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
编者是想通过这类题材让同学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念。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字寻找部队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
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
教学目标综合分析了以上几点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播)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我确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初学课文要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同时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还要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确定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还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爱国热情和培养捍卫祖国利益的责任感。
三。
重难点目标的完成会有难易之别,为了完满完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注重情感教育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芦花荡》说课教案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 成长。
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环节时间紧张,导致一些内容没 有深入展开。
评价方式过于侧重于测试和作业,缺 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估,需要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教材特点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质朴优美,适合学生阅读、欣 赏、品味。
教学目标
80%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叙事和 写人两条线索。
100%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圈点、勾画、讨论、 质疑等方法,品味语言,培养阅 读、欣赏能力。
80%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老头子敢于与敌人作斗 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笔记学习法
指导学生做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和心得体会,以便于复习巩固。
拓展学习法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章,加深对课文 主题和背景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03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芦花荡的美丽风光,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 学习兴趣。
背景导入
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本文的创 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 垫。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 的实际能力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 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 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归纳总结法
在完成课文学习后,引导学生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 固所学知识,提高其总结能力 。
芦花荡说课稿初中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初中芦花荡说课稿说课稿是老师为说课而准备的文稿,那么,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
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p 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
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芦花荡》说课稿4
《芦花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从《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可以看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可以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从文体上说,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让学生学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惊心动魄,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二、说教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
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能为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芦花荡》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芦花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雷锋的影响下,薛丁山同学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该课文适用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是该册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
教学时间约为两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并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内容与结构,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知识点;•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符合逻辑和表达流畅的作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课前导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个人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学会感恩,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发现。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内容与结构,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含义,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白板展示雷锋的形象和一些有关雷锋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芦花荡》的大致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 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看到需要帮助的人? - 为什么雷锋被称为“活雷锋”?有什么特别之处?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开始阅读课文《芦花荡》,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并标记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验,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芦花荡的说课稿
芦花荡的说课稿芦花荡的说课稿一、说教材《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对敌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编者精选此文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拼搏奉献的精神。
作者创作此文意在记录战争岁月里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艰辛,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和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因此在教学意图的设计上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的性格,把握英雄人物的品质。
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体会故事的细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意蕴;教学难点应放在体会人物性格和景物特征上.二、说教学目标:基于该文小说的体裁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知老英雄形象,品味作品诗意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梳理思路,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评老英雄的豪爽性格和豪迈壮举,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
三、说教学方法1.直观展示法:展示芦花荡优美的景色,意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设疑理路法:通过设计问题,如文章的人物、具体环境和故事情节是怎样的?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整体上把握课文。
3.点拨法:给予学生阅读指导,意在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认真思考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4.品读涵泳法:品读人物及景物描写,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审美感悟能力。
四、说课时安排由于本文是写人独特,叙事复杂、思想深刻的小说,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景物美,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辅以导入语: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
这里水道纵横,这里芦苇万顷,这里淀水浩淼,这里风光旖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教师招聘面试中学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中学语文《芦花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孙犁的《芦花荡》第一课时内容。
【说教材与学情】合理的分析教材和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打鬼子的英雄故事,通过塑造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人物性格的深度理解还不足,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本身及学生现有状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能力方面,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本文层次,赏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我打算通过情境教学法、拓展延伸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说重难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老头子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说教法学法】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教法(1)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本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2)拓展延伸法。
这种方法使得语文课堂不局限于课文自身,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宽度。
2.学法(1)诵读法。
学生以反复诵读的方式,可以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2)合作讨论法。
科学合理的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芦花荡》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 《芦花荡》一、说教材《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篇课文是根据乡土文学的一篇短篇小说改编而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农村孩子范成的成长历程和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乡和珍惜自己的成长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芦花荡》,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掌握乡土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并理解乡土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3.学习运用描写性语言,描绘事物的特点和情感。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芦花荡》,学生能够培养以下能力: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抓住文中重点信息;2.分析描写性语言的运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发现并感受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芦花荡》,学生能够培养以下情感态度:1.珍惜自己的成长环境,感恩家乡;2.对乡土文化保持敬畏和热爱的态度;3.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并抓住文中的重点信息,分析文中的描写性语言;2.运用描写性语言,描述自己身边的事物和情感。
(二)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深度;2.引导学生将描写性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1.创设情境:通过呈现一幅描绘乡村景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2.提问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解解读1.分段解读:以逐段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描写性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性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展示讨论1.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情感体验1.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运用描写性语言进行描述,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芦花荡》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写作风格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目标1.了解《芦花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分析《芦花荡》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3.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芦花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芦花荡》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教学难点:1.分析《芦花荡》的意境和主题2.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2.课文及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幅芦花荡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该课文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芦花荡的印象或了解程度。
导入: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对《芦花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并简要介绍一下。
讲解:1.解读《芦花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芦花荡》的创作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等内容。
2.分析《芦花荡》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通过引用课文中的典型语句和描写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实践:1.阅读课文《芦花荡》: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题等内容。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芦花荡》中的主题和描写手法,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通过回顾课文的内容及讨论,总结《芦花荡》的意境、主题和艺术特点,加深学生对该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堂延伸1.邀请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根据《芦花荡》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故事。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七、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讨论的笔记整理。
2.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芦花荡》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一、教材概述《芦花荡》是山东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小说,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乡村少年拯救芦花荡的故事,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以及劳动的力量和乡土情怀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乡村的淳朴,也可以从中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芦花荡》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了解小说中所描述的芦花荡的自然景观。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的热爱;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精神。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所描述的芦花荡的自然景观;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与学生谈论乡村的美丽和自然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家乡附近是否有一个美丽的自然景点?这个景点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2. 阅读与理解学生开始阅读《芦花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逐段阅读,然后讨论每一段的情节和主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拯救芦花荡的?为什么他能够取得成功?”3. 人物形象分析在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导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小说中的杜少甫和杨白劳是怎样的人物?他们的形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4. 芦花荡的自然景观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芦花荡的自然景观。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小说中对芦花荡的描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认为芦花荡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呈现的?”5. 创新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一、《芦花荡》概述《芦花荡》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小说之一。
该小说讲述的是在上海附近一个名叫芦花荡的小镇上,爱国主义学生颜深对抗“卖国贼”组织的故事。
巴金在该小说中,揭示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描绘了中国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奋起反抗的群像。
小说以充满激情和悬念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经典印记。
二、教学目标1.对巴金及其代表作有初步认识;2.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3.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巴金等作家的文学理想和追求;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5.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爱国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1.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2.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3.小说中通过反映芦花荡的生活情况,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四、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巴金笔下的爱国主义;2.如何通过小说分析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先介绍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学生交流,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2.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进行思维引导,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理解小说中的深层含义。
六、课堂教学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巴金及其代表作品。
然后,开展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自哪些方面等。
2.讲授(3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芦花荡》的背景,包括小说的时间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接着,教师阐述小说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包括对抗日本侵略者、反对卖国贼等。
并分析小说在描写这些内容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
同时,教师还介绍小说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走向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3.学生阅读(30分钟)要求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并体会小说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面试之初中语文说课稿:
《芦花荡》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
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
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
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
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
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
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这就是白洋淀。
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
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
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