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认识论PPT精选文档
25
26
27
28
心理状态 注意
29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30
我们能获得
陆
真理吗?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31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曹雪芹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实践
32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式怀疑”的方法。笛卡尔为了使他的哲学 获得牢固基础,决心让自己怀疑他好歹总 能怀疑的一切事物。
12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13
14
2
哲学
形而上学 认识论 伦理学 逻辑学 美学
3
认识论研究的典型问题
我们知道什么? 知识的对象是什么? 知识的本源问题 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科学合理性
4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认识与实 践
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节
认识运 动的基本 规律
过程论
第四节
真理与价值
目的论
本章的逻辑结构
第五节
15
16
17
18
19
20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
21
RS SS
22
23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二)第二阶段: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舍罕王赏麦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 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 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 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 国王听后,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 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 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 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 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 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 073,709,551,615颗麦粒(可改写为1十2十22十24……263)。如果把 麦粒折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40000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 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 的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王阳明
❖实践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
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唯心主义者突出强调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 动性、创造性。但是它们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精 神的自我创造。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首先,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
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红 花!
其次,一切反映形式,都伴随着一定的信息过 程,人的认识作为社会人的高级反映活动,本质上 正是主体自觉接受、采集、加工、处理、保存、传 输客体信息的过程。
蛇!
杯弓蛇影
最后,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 求中居于主导的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
第四节 认识系统的结构 一、认识主体 二、认识客体 三、认识中介
一、认识主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
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的“人本身的 自然力”,尤其是人所独有的感知——思维力,是 人的成熟的自然机体中潜在的特殊才能,是人以观 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内部根据。
实践主体
实践工具
实践客体
第四,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第五,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
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
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 次能动飞跃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确认识世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2)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辨析题:真理即事实。
27
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 由于特定的认识对象只有一个,所以不管 在什么情况下,事实上只有一种认识能与特 定的、客观的认识对象的状态、本质和规律 相一致,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 真理是一元性的。
如盲人摸象,众说纷纭,但象只有一种情形。
29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有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特定的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认识 范围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任何特定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既包含绝对性方面,又 包含相对性的方面。 (2)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 理发展的过程。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感觉。
•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的再现。例如,那个苹果已经
2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四章-认识论与教育
批判性思维教学
直接----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间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三)开展研究性的教与学
(案例3)五年级语文课有一篇印度文豪泰戈尔的诗: 《职业》。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对小 贩、园丁、更夫的生活描写表达自己渴望和追求自由 的心情。小贩、园丁、更夫的自由是他们渴望和追求 的自由,还是被迫无奈、心酸艰辛的自由。
关键
思维性质 价值目的 对待公认 原则
创造性 思想的产 发散
思维
生
创新
突破
批判性 思想的判 聚合
思维
断
评定
应用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创新习 惯
创新品 德
创造性 思维
创新精 神
创新能 力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创造性的本质 人发现、发明和形成新事物的特性。 创造性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知识选择的实质
知识与权力
究竟是权力制造知识还是知识增强权力,既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又要从历史和世界视角形成全面系统 的认识,不能笼统而论。
三、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选择
(二)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知识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育价值和目的
依据社会文化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四)教师要树立批判思维的榜样
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
(案例4)四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
但课文则是先写水后写山,老师也是这样讲,还反问学生, 课文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学生不做声,老师自答道,这 是因为作者先看见水,后看见山。我当时很是不解,这位 作者为何总是低着头走路!?但老师没有感觉这合常理!
哲学(马原)认识论公开课课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节 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辨证过程
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理 论广阔的应用前景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 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 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物 候 学 本 草 纲 目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的、 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鸟的翅膀无论 怎样完善, 怎样完善,但若不借 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 体上升的。 体上升的。事实就是 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的空气。没有 事实, 事实,你们永远飞腾 不起来。没有事实, 不起来。没有事实, 你们的‘理论’ 你们的‘理论’就是 枉费了苦心” 枉费了苦心”。
•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特性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完整形象, 完整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 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 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含 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 由部分到全体, 直接到间接的 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 趋势。 趋势。 • 它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 它是用具体的 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 具体的、 是它的突出的特点。 部世界。直接性是它的突出的特点 部世界。直接性是它的突出的特点。虽 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 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 这就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这就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二,理论付诸实践, 第二,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 质条件; 质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三,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马克思 :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掌握群众; 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二、认识的辩证过程★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节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1、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界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社会性。
,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
第三,意识性。
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
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动态性。
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第三,多样性。
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
第四讲认识论(共21张PPT)
2、科学认识中的真理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的深化
德里达说:“语言可称为在场与不在场这个游戏的中项。
4、艺术认识中的真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理是事物与观念或理智相符合,或者是观念或理智符合于事物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的真实的意义,认为抽象的概念是最真实的,是唯一的真理,艺术家所创造的典型体现了概念、理念,因而具有艺术的真实 性。 第二,典型所概括的内容都是某类人物或事物的现实的特性,是把感性直观中变化不定的在场的东西集中、总结、提升为定型的东西,这定型的 东西仍然是在场的东西,只不过它是恒定的在场(constant presence)罢了。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
的深化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此在与世界的融合关系这一存在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上的符合是第二位的 。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
2.真理与实践
只有生活实践( 而不是理论认识)才让 人领悟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这 是第一位的,至于理论认识则是后起的、 第二位的。
三、真理的层次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四个层次的真理观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四种人生境界或四种人生观。
1、常识认识中的真理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3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实践关系) (2)反映和被反映(认识关系) (3)需要与满足需要(价值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和实践关系。
4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认识能力、结 构 2、实践使认识的来源与动力:产生了认识 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
(2)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对同类事物的共 同特性或本质的反映。例如,“苹果”、“水果”就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 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苹
17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的感 谢材料。 (2)用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6
2、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 先验论认为知识、人的认识能力先于实践而存在。
• • • •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提出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柏拉图:认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康德: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认识能力,并独立于一切经验。
孔子 孟子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正确辨析并有效防控非理性因素的 消极、干扰作用。 消极、干扰作用。
• 不健康的情感、习惯、观念等常制约认识的 不健康的情感、习惯、 发展。 发展。 • 一味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易导致非理性主 并往往走向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 义,并往往走向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 次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如果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 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 误。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 对立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对立一: • 对立二: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对立二: • 从实质上说,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在认 从实质上说, 识论上的各自体现,是在认识路线上的根本对立。 识论上的各自体现,是在认识路线上的根本对立。
2、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认为知识、人的认识能力先于实践而存在。 先验论认为知识、人的认识能力先于实践而存在。
(2)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抽象思维, 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对同类事物的共 同特性或本质的反映。例如, 苹果” 水果” 同特性或本质的反映。例如,“苹果”、“水果”就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感觉。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的反映, 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 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是水果。
•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
例如,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苹果是水果, 例如,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苹果是水果,所以苹果中 C,苹果是水果 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这就是一个演绎推理。 C。这就是一个演绎推理 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这就是一个演绎推理。
•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思维”。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思维” 它不是直接接触事物, 它不是直接接触事物,而是 离开具体事物, 离开具体事物,对感性认识 加工形成的认识,因此具有 加工形成的认识, 间接性特点; 间接性特点;理性认识不是 反映事物的表面, 反映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 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 抽象的逻辑思维反映客观事 物,因此具有抽象性特点。 因此具有抽象性特点。 理性认识更深刻、 理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 反映客观事物, 反映客观事物,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 级阶段。
• • • •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提出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柏拉图:认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康德: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认识能力,并独立于一切经验。
孔子 孟子
柏拉图
•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实践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实践关系) (2)反映和被反映(认识关系) )反映和被反映(认识关系) (3)需要与满足需要(价值关系) )需要与满足需要(价值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和实践关系。 和实践关系。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的感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谢材料。 谢材料。 用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 (2)用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 动机、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广义的还包括非逻辑 思维如直觉、灵感、顿悟等。 思维如直觉、灵感、顿悟等。 •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 结果: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 结果: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的重要表现。 的重要表现。
第五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 识活动的人。 识活动的人。 2、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客体和客观事物的区别 3、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确认识世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2)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验和发展。
• 庄子、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者。 庄子、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
庄子 休谟 康德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 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消极地、 和接受外界对象。 和接受外界对象。 • 症结:(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症结:( :(1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 因为引进了实践观和辩证法,所以辩证唯物主义 因为引进了实践观和辩证法, 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驳倒了唯心主义先 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 观反映论的缺陷。 观反映论的缺陷。
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 (2)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 政策等中介。 政策等中介。 理论必须为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所掌 (3)理论必须为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所掌 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第二次飞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 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三星堆青铜神树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与包含。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与包含。
2、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认识能力、结 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认识能力、 构 实践使认识的来源与动力: 2、实践使认识的来源与动力:产生了认识 的需要, 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建构、 2、反映、建构、虚拟 反映具有摹写性。 (1)反映具有摹写性。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 属性、关系和规律。 态、属性、关系和规律。 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 (2)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 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 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 整合、建构和虚拟。 整合、建构和虚拟。 • 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 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 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同样, 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同样,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 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 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 一,其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其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二、认识的本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两条完全对立的认识路线 •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思想和感觉到物。 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 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