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叙事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叙事类文本解题指导

叙事类文本解题指导
• 真题再现: • 【2016年泰州】《会走路的花》 • 19.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2)文章以“会走路的花”
为题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 “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②概括 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③揭示了 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的 情感。③表达了对那些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 老人的敬意的情感。
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作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总结上 文
• 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点题,卒章显志, 升华文章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画龙点睛, 使结构更加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读者联想。
考点: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实战演练:《县城小书店》
•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6分)
•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
候, ①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② →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③
→2012年秋
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 ①“我”读书买书的经历 • ②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 • ③每次春节回家都到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
考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 真题再现:
• 【2015年泰州】《伍铜匠》18.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
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6分)
• 来到盘龙乡→ ①
→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
→②
→③
——创造多个盘龙纪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事视角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事视角

小说专题训练------叙事视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白朱红娜被漂亮的静静看上,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在她填写资料的时候,我看到,她是一个90后,未婚。

这么年轻充满文艺气质的美女,一定是坐在高档的写字楼里,最好是上海的黄浦江边,或者广州的珠江边,又或者深圳的前海,总之是让人梦寐以求的时尚大都市。

我跟着她,奔跑在路面宽敞的柏油路上,两边高楼林立,夜晚霓虹闪烁,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静静没带我去大都市,而是回到了落后的乡镇。

更可气的是,我一个大城市来的帅气小哥哥,第一次就被她往山里拉。

那个山路哦,何止九十九道弯,路面狭窄,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溪涧,稍不留意,就会坠入溪涧,碰得头破血流,运气不好就要命丧黄泉。

我从未到过这样的山道,可她胆子大,肆意妄为,全然不顾我的感受,我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陪她疯跑。

好在我们要去的筀竹村并不遥远,山路只有十公里,半个小时就到了。

静静把我带到一个废弃的破房子前,房子还是泥土墙,摇摇欲坠,散发出一种古董的味道。

房子正在修建,听说这里要做一个书屋。

妈呀,一个乡村建书屋干嘛?房子的主人是个大胡子,六十岁的样子,有种仙风道骨的味道,静静叫他本哥。

他退休前在深圳工作,退休后云游四方,还在云南开设了一家民宿,后来喜欢上了这里,静静就力邀他在村子修建本真书屋。

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来看书才怪。

静静不顾我的厌烦,隔三岔五就往村里跑,可害苦了我。

因为这些山路,我受了好几次伤,不是脸被刮花了,就是手脚碰破皮了。

这段时间镇里接了好几单项目,静静每天忙得脚跟打背囊,好长一段时间没往村里跑了。

这天中午,静静忙完工作对我说,最近太累了,我们去筀竹村放松一下绷紧的颈椎腰椎吧。

我拉长了脸,怀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情,非常不情愿地跟着她走。

到了山路,一条彩道铺在面前,原来狭窄的山道拓宽了,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铺上了柏油,中间由红黄蓝三条线组成的双向行驶分隔线,仿佛一条彩练,飘向山中。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

考法一:梳理情节结构题点·必备知识小说情节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2 小说的线索安排备考·关键能力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

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答题模式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典题·满分解构例题(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之多角度叙述(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之多角度叙述(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之多角度叙述(附答案解析)电视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每一期访谈一位影视演员,其中有个环节:采访嘉宾的好友,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嘉宾,同时也让观众能更多地了解嘉宾。

不同的人即使身处在同一件事中,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主题展现的也更全面。

所以很多小说运用多角度叙述的手法来突出主题。

【知识构建】多角度叙述的好处(作用):1.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众多人讲述同一件事,会让人觉得故事是真实的、立体的。

2. 小说采用纯客观的叙事视角,记录多人的讲述,能调动读者的思考。

3. 通过不同人的叙述彼此互相补充使事件更完整、细致。

4.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多角度聚焦核心事件,形式新颖,耐人寻味。

5. 突破了单个人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

6. 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存在差异,更能突出主题。

【巩固精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拯救李睿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

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

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

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

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

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

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

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当然,小哲还是有遗憾的。

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

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教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

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散文阅读真题讲评(结合近四年命题规律)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散文阅读真题讲评(结合近四年命题规律)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以及灯下的笑脸,火中明亮的瞳仁,以及 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一个接地气的话题指向——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 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 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 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 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 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 的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 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雪,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 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 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遁。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 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 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闻 到。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 乡的理由。
9否.做文到观末了点画这二线一认的点句为?子文请表简章明要没,说有作明做者。不到(愿不6在分为回)放忆牛往赋事时予为意放义牛。“赋这予可意以义是”。从你《认为放本牛文是
【观参点记鲁观考一》 迅答:点案做所 的一】到属 《了认散 朝。文 花为①类夕文文型拾章章以即》少回,做年忆教到视性材角了散中来不文也写,出引为紧发导放贴讨来少牛论思年过考赋的《的心予理朝。意,花同写义夕学放拾们。牛》都的从中学快本乐“习写,过文作也写放 牛的的时烦书的恼,回写都忆内写”与得容真“童来实年而看的生感,动;受的②”的确文“章交都就错是事转论从换事”少,。只年掌记握的录了当视年这角的一悲“、朝欢花心忧乐夕理,拾出拒式绝”拔高 放观牛点发阅写的二,读 作意:义没方 时记,做法 被录也到, 回不。了就 忆对①可筛当当文以选年中年生的将、的活放那过刻牛些滤放意生隐的牛美活藏少化虽生的年。然活真“往意切事,义,,”有但从不仍文快正然本是乐经中过“,意读了义也回出”忆的来有的。 表烦过那 达滤恼些 吗甚在 ?;至重塑, 已经从书被作写赋予回者了忆流意这义露种;行的②为其写中,作对不“正态放是度松被”来““意看自义由,””所他“驱野使“孩就的子事吗”?等论的在事强文化”中,,,读放作武牛者侠而就感叹 虚实是已有放经无等或牛,隐,其或实放显已地牛经说渗的入明悲了了当回欢下忆忧经中验乐“和放是现牛实单的感意纯受。义的”,属就于是孩“规子整”的生活悲中欢 【生题解不是忧““非无拔旁析仅一乐都 拘逸高】 要 道是 无,斜理 开意文“束规出是解 放章地义的整这 型“结进意””机种 题的那尾入会义心目生的自种”态,活,”句己之写,鼓上子的还励外作只学表自要考有、露的模在据生放干出“悲式小此对农牛作宇欢的对文,活者宙文学、才忧警不”章作成是 ;无乐惕做品为从 再矛。,出有规套结盾相自这包整合车的应己生全驾写一含的的辕活文作观着判阅里的中心点一断读暂多“态老与理时次,种,把赏解逃出试式是写析,离现题”对作,。做,的要无本出的求试能考 够体自“现现省在个意”人“就识思算考。现的在拒回”“绝答当。强然参后行考来升答我华案就给知、出道寻的了找是”等两“表意种述义不,同”我,的们这观其点一实,点可考以即生读便还可 以有对出其于来他,不观作从点者,事的只叙写要述作言始之的终成围同理绕学,着们便一可来个得核说分心,。在也转:很放能牛共往情事之。于“今日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小说的叙事艺术一、小说的叙述人称,它主要有三种形式: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

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二、小说的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顺叙是按照时间先后来写,属于正常写法;而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也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在中国传统的戏文中常常出现,高考很少涉及。

但倒叙、插叙、补叙是小说叙述中的特色,容易混淆,所以,它们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宠儿。

1、倒叙,就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呈现出来,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比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先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呈现出来,然后再说她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鲁镇祝福景象;再比如,契诃夫的《套中人》,小说一上来就讲到,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然后接着介绍他的一些奇怪的情形,这样安排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错题集11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原卷版)

高中语文错题集11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原卷版)

易错题11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解不清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易错原因——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叙事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二】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三】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四】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五】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六】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是就小说的叙事特点进行评析。

叙事特征是个大范围,实际上考题切入比较小。

叙事特征主要包括: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

★易错原因——1.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2.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03高考小说阅读:叙事人称及其作用-备战2022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03高考小说阅读:叙事人称及其作用-备战2022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叙述人称及其作用【命题趋势】叙述人称及叙事视角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点,常考查作品的叙述人称或视角属于何种类型以及该类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等。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可以说是个热点。

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

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轮复习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典题领航】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

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

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

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

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

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

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

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

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

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

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虚构和真实”叙事考点探究

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虚构和真实”叙事考点探究

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虚构和真实”叙事考点探究近年来,在高考试题命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加大了对鉴赏评价高阶能力的考查,针对富有特色的作品,命题者往往因文设题,比如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考查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2019年的《理水》考查的是小说的“真实和虚构”,依然是延续叙事学的角度来设置题目。

可见,高考的考查越来越倾向于对具体的小说的文本特征的考查,越来越去模板化,杜绝伪鉴赏、真套路的情况。

而虚构恰恰是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小说的虚构,我们不能回避,有必要做一个梳理。

一、文学艺术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小说的通行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由这个定义,我们归纳出了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因而,传统的小说教学更关注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分析。

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小说”的定义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小说文本的主要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反映社会生活”这个说法,它只道出了一部分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功能;其实,小说还肩负着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以现存的世界为逻辑起点,探索人性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小说的真实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里已经发生的真实,而是要和现实生活有间离,它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间离机械的事实,才有艺术想象的自由。

下面以《外国小说欣赏》虚构单元里的《沙之书》为例来梳理小说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我”买到了一本页码无穷无尽的奇书,在令“我”执迷的同时,也让“我”感到了难以名状的恐惧,最后“我”放弃了这本书,把它藏进了图书馆里。

读者可能会觉得作者的叙述不可靠,因为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也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

但是,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讲述了读者所熟悉的现实: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看书的细节,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沙之书”的最后下落。

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嵌套叙事”专练

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嵌套叙事”专练

嵌套结构也可以称为嵌套结构。

它是叙事学中的一个术语,原意是指一环到另一环的复杂叙事结构。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

例如,在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故事被另一个故事覆盖,然后另一个故事又被另一个故事覆盖的情况。

空间与嵌套:《祝福》深层叙事结构分析作者简介:陈娟,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张期梦,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语文教师,成都市骨干教师《祝福》文本在呈现时采用了“排版空白”这一特殊形式,其作用不止于情节转换,对揭示文本意蕴也具有重要启示。

《祝福》中共有四处排版空白,将文本分为五个层次,呈现出框架和两层嵌套结合的三层叙事结构,如下图所示:一、三重空间设置:山里-鲁镇-城里第一重空间:山里——祥林嫂的原生空间和被动选择空间。

卫家山和贺家墺作为祥林嫂寻求改变的出发点和改变失败的转折点,具有原始、野蛮和家长权威等共同特征。

祥林嫂的悲剧在其原生空间里已有伏笔,她只是供交换的物品。

在野蛮的山里人面前,弱小的祥林嫂毫无反抗之力,她始终是丈夫或儿子的附属品,一旦失去依靠,自然走投无路。

所以,祥林嫂要逃离山里,去寻找能让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生活的空间,于是她两次选择了鲁镇。

第二重空间:鲁镇——祥林嫂的选择空间,“我”的原生空间相比山里空间的自然性,鲁镇文化则呈现出传统闭塞、礼教森严、迷信盛行、自私冷漠的社会性。

在祥林嫂最需要关心来抚慰创伤时,鲁镇的人们表现出“集体的一致”: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四婶三次紧张的呵斥;柳妈丑陋的狞笑、猎奇的询问、致命的支招;镇上没有姓名的男女对其悲惨遭遇的赏鉴不耐烦……鲁镇无法改变祥林嫂的命运,她的逃离以失败告终。

第三重空间:城里——“我”的选择空间《祝福》中对“城里”这一空间只有一段叙述:“福兴楼的清燉鱼翅……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把握叙事技巧,分析文本特征精准突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把握叙事技巧,分析文本特征精准突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把握整体叙事技巧,分析文本特征精准突破分析小说的文本特征题型归类文本特征题主要针对某一文本的整体特点提出,或是内容上的特征,或是情节上的特征,或是叙述手法的特征等。

这类题目分成两类:1.整体叙事技巧题:此类题考查偏多,命题者有时会指明文章所用某种手法或技巧,让分析某种手法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有些甚至还需分析其艺术效果;有时会让围绕某一文本特征去找寻文本如何体现这一特征,此类题目难度更大。

即使没有要求分析技巧手法带来的效果,实际作答时也需加上效果分析。

2.文本特征分析题:此类题大多只停留在分析层面,命题者常指出两两相对的特征,要求结合内容分析其体现。

另外还有一种是根据相同内容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现分析其异同。

审题示范第一步:抓题干关键点第二步:分析关键点[2022·全国甲卷,T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

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6分)[王愿坚《支队政委(节选)》、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①“内容相近”“文体不同”——文体特征②“艺术表现也有差异”——相近内容在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③“比较”——分别说明[2020·全国卷Ⅰ,T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①“冰山”理论——需理解的内涵②“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从整个思想内容来看,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海明威《越野滑雪》) 文本内容只显示了一小部分③“情节安排”——情节如何体现“冰山”理论④“及其效果”——运用这种方式有什么效果[2020·浙江卷,T12]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 ①“哪些手法”——思考叙事技巧②“结构紧凑”——结构上的文本特征[2019·全国卷Ⅰ,T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在末尾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全部常识不尽符合。

那段文章主要计三点:一、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身为男子必需留胡子。

二、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三、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

如今试从文物方面来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几事:一、古代男子并不确定必需留胡子。

二、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可并不确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

挑担子的绝不是每人都留胡子。

三、晋唐以来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确定留胡子。

这风气始终接着到晚清。

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

故宫有几件雕玉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殷商时期关于胡子状况,似乎还无什么确定必需规则。

而且胡子和个人身份地位关系还不大,因为安阳出土一个白石雕刻着花衣戴花帽的贵族,和另外一个手戴桎梏的陶制奴隶,同样下巴都是光光的。

春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

山西侯马发觉两个人形泥范,是有确定身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个彩绘漆瑟,上面绘有些乐舞、狩猎场景和贵族人物形象,也不见有胡须模样。

近二十年湖南长沙大量出土战国楚墓彩绘木俑,男性中不论文武装扮,却多数都留有一点儿胡须。

但其中也有好些年纪大但并不留胡子的。

关于古代由商到汉,胡子去留实大有伸缩余地,并不受法律或确定社会习惯限制。

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

特别具体地反映出很多劳动人民形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

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其实魏晋以来有很长一段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美的标准。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山谷风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山谷风

山谷风山间路上,杂树丛生,刘少奇和阎大勇边走边谈。

初夏的平山,山色青青,荫绿四野。

旺盛的草木,也见证着这方水土的宽厚和富庶。

相传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滹沱河两岸便有了人烟。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商汤之祖就是在此地发祥。

经春秋,历汉唐,这里先后又被称为蒲吾县、房山县,唐肃宗至德元年,始称平山县。

阎大勇望望刘少奇:“听山里老人们说,平山,老年间叫蒲吾、房山,后来唐朝的时候,安禄山造反,这一反不要紧,朝廷下了令,凡是地名里带着‘安’、‘禄’、’山’三个字的就都得改,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哩。

”刘少奇颇有兴致:“哦,还有这么一番来历啊。

”阎大勇也笑了:“只是叫了个平山也不太平。

闹八国联军的时候,洋鬼子就在这儿设了大本营,向井陉、娘子关发兵哩。

民国十六年,泰军和晋军又在这儿打起来了。

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把山里人杀惨了……”平山,经年战乱,兵戈不断,使得滹沱河两岸血雨腥风,草木皆惊。

尤其是1937年秋,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就攻陷了平山,烧杀抢掠,制造了三十三起惨案;地主武装也乘兴作乱,使这一方水土满目疮痍,饿殍遍野。

虽说太行山麓年年返青,却如忧乱伤怀的古人所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阎大勇指着不远处,叹口气说:“这后山上,还真有个白毛仙姑洞。

起初,山里人不知道那里住的是个受苦的佃户女儿,只道这地方,又多了个云游的仙姑呢。

”刘少奇望望后山,很感慨:“没来平山之前,就知道平山出了个白毛女,看来平山也有不平事啊。

”阎大勇点着头:“那出戏,我在县上也看过。

可不,没兴土改那会儿,挣着穷命种一年地,到年根儿下,还是交不起地租,就差和杨白劳一样喝卤水了。

”临近山顶,山路也越发崎岖,阎大勇紧走几步,回身伸出了手…………伴着鸟语松风,刘少奇和阎大勇渐渐接近了山顶。

绕过青石岩,拨开灌木丛,抬头看,瓦蓝瓦蓝的天空,仿佛一伸手就能叩出声来。

绵绵群山,终于一望无边地铺展在眼前了。

阎大勇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刘少奇:“吟子上风大,找块地儿坐吧。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情节类”试题专练2篇(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情节类”试题专练2篇(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情节类”试题专练2篇(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神医顾文显“他是哑巴?”邬先生用下巴朝对面的板凳扬了扬,示意匪首坐下,然后脑袋转向了一直在旁啰嗦的师爷。

“邬先生!”师爷满面惊恐,“这是我们山寨的大瓢把子(寨主),你怎敢瞎说!”“他更是病人!”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看来病得不重,还有心思在这里摆谱。

”“嗯——”匪首鼻子一哼,截住了师爷想说的话。

他起身换上一副笑容,“听说神医邬先生您一针救活过娘儿俩,特意登门求治。

”“那是人娘儿俩命大,不是我的手段。

”邬先生也笑笑,“诊金随意,带来了吗?”胡子头儿那个气呀,这世上还有敢朝他要钱的,这人天胆!他把嘴角朝桌子方向一撇,师爷小跑着出去,很快,捧回两封银元放在桌上。

“我这些日子……”匪首想诉说病痛之苦。

“这回到你装哑巴的时候了。

”邬先生一挥手,“我看病从来不问病人,问了就不会看了,把手伸过来。

”匪首恨得心尖尖痉挛,暗说,病好了再说。

邬先生把脉、开方。

然后定定地注视着匪首,盯得这位杀人如麻的魔王心里没了底。

“不用再来第二回了。

不过,你这病去不了根。

十年之后的今日必犯,那时你还找我。

我活着,不废话了;我死了,还有老婆孩子会告诉你如何医治,那时才或许一次去根。

”匪首相约十年后见,点头哈腰地离开了。

邬先生坐回原处,冲老伴哼了一声:“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

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

”邬先生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为人耿直,好像跟这世道格格不入:富人求治,必须得先付丰厚诊金,有时还要听他训斥;而穷人钱无论多少,他是一视同仁,除有病危者,坚持先来后到,你钱再多,也要等候,连匪首那杀人魔王都得听他摆布,何况别人?这天先生去邻村给一穷人的母亲看病,人都奄奄一息了。

见屋内锅空灶冷,他大骂接他来的男子:“不孝逆子,要把娘冻死呀!”直到一针扎下,老太太有了说话的气力,才替那“逆子”道出实情:娘是继母,母子同时患病卧床,见继母病危,儿子才挣扎着请先生,哪有力气劈柴生火?邬先生大喊惭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年《静流》
11年《第9号 车厢》 12年《母亲的 中药铺》 13年《牛铃叮 当》 14年《走眼》
叙写材料情节分析,题目探究, 作品主旨
15年《捡烂纸 的老头》
人物特点,赏析情节,结构探 究,写作用意
课题缘起——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几个调查 调查二:学生说 1.妈妈说我高中开始就没时间看书了,阅读题怎么做的出来? 2.每天做一篇阅读,用不同颜色的笔校对分析答案。为什么下次做的还是与 “神答案”不一致。 调查三:阅卷者说 学生答题过于注重技巧的归纳与灌输,缺乏深刻的事实理解基础,不能 结合文本材料分析其手法及作用;缺少阅读思维的建构与整合,常出现曲读、 误读主旨,感悟、评价脱离文本等问题。 1.叙事类阅读文本是我们复习阶段的关注重点
2.单纯的“看书”不等同于应试指向的阅读
3.复习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复题目,寻找“万能公式”
寻找一个基点:基于应试而高于应试;以不变应万变

实验练习——教材文本试题化 《最后的常春藤叶》 苏艾、琼珊、老贝尔曼
高考经典题例:
1.概括或分析所描写的人物形象 2.简要分析某一处情节,为什么?(如老贝尔曼冒雨画叶) 3.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的好处? 4.你认为作者刻画这一(些)人物有什么用意?(文章主旨)
答题不可怕;读“懂”是关键 内容重于形式;理解高于技巧
读“懂”是关键—构筑“知人论题”树 形图
阅读 进程 记录
人物
阅读批 注记录
作者为什么要种这棵树?
删繁就简,知人论题—以“八校联考”阅读文本为 例 老哑巴
出身、名字 外貌 缺陷、脆弱 黑瘦 示好(我们害怕、不理解)
工作:喂牲口、锄草 打扫场院
勤劳、整洁
主要考点
叙写内容概括,叙写材料赏析 (包括人物、景物及其他), 叙述人称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景物、人 物),标题赏析,词语赏析, 主旨补写。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事件、细 节动作 材料作用),叙写内容概括, 句子赏析,谈感悟。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事件、景 物、人物),补写内容,叙述 人称,看法。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细节动作 及其他),句子赏析,句子理 解。 叙写材料赏析,艺术效果,主 旨概括,谈感悟。
身份:捡烂纸 低微
外貌、服饰
破、脏、老
吃烧饼
穷、省
喝汤
可怜、卑微的自尊
打架事件 死亡,留下巨款
多疑、自尊、阿Q精神

市井百态,关注社会底层,“他”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抹去的卑微 “符号”
应用高考,知人论题—以“2015年浙江卷”阅读文本 为例
根据树形图辅助答题: 1.概括或分析第三段所描写的 人物特点
11年《第9号 车厢》 12年《母亲的 中药铺》 13年《牛铃叮 当》 14年《走眼》
①神态反映人物什么心理。②“买玉”情节简要分析?③探究小说结尾 ? ④为什么要用“走眼” 做题目。⑤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叙写材料情节分析,题目探究,作 品主旨
15年《捡烂纸 的老头》
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②虚拟旁观者评说的艺术效果?③赏析画线句子 ? ④首尾四段的结构安排 特点和用意⑤作者刻画人物有什么用意。
考题
①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②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③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④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⑤请赏析“我” 的形象与作用。 ①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②指出三处“似乎”在句中的作用。 ③联系全文, 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能揭示主旨。 ④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哪一个合适。 ⑤赏析贝格斯太太形象。 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②品味文中加点动词 ③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 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④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 同点? ⑤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①开篇写“我”的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②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 ③故事的 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④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⑤故事带给你哪些思 考?请结合作品谈看法。 ①简析“抓药”细节。②写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③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甘草” ? ④赏 析文中画线句。⑤谈对 “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的理解。 ①引号词语的特别用意。②赏析段中划线句子?③为什么把纠纷成为“黑色幽默” ? ④“牛铃” 有什么艺术效果。⑤概括主旨,谈谈感悟。
爱花、种花 上山挖花 住宿事件 物是人非、死亡
爱美,热爱生活 高兴
羞辱、挣扎、哭、弱势 精神的摧残
揭示人性冷漠,对社会底层要更多的尊重、关怀。
删繁就简,知人论题—以“八校联考”阅读文本为 例
考题重现: 1.文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 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怎样的 情感?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第三处达子香花描写在文 章中的作用。 4.标题“哑巴与春天”有什么好处? 5.作者刻画“老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 用意?
主要考点
叙写内容概括,叙写材料赏析(包 括人物、景物及其他),叙述人称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景物、人物), 标题赏析,词语赏析,主旨补写。
10年《静流》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事件、细节动 作 材料作用),叙写内容概括,句子 赏析,谈感悟。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事件、景物、 人物),补写内容,叙述人称,看 法。 叙写材料赏析(包括细节动作及其 他),句子赏析,句子理解。 叙写材料赏析,艺术效果,主旨概 括,谈感悟。
浙 江 省 温 州 中 学 苏 丰 华
“知人论题”树形 图
——叙事类文本在阅读与答题之间的策略
课题缘起——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几个调查
调查一:08年-15年,浙江卷叙事类文本考查占垄断地位
年份
08年《乌米》 09年《魔盒》
考题
①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②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③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④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 目的? ⑤请赏析“我”的形象与作用。 ①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②指出三处“似乎”在句中的作用。 ③ 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能揭示主旨。 ④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 太”,哪一个合适。 ⑤赏析贝格斯太太形象。 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②品味文中加点动词 ③指出弟弟 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④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 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⑤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①开篇写“我”的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②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 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④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⑤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看法。 ①简析“抓药”细节。②写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③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甘 草” ? ④赏析文中画线句。⑤谈对 “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的理解。 ①引号词语的特别用意。②赏析段中划线句子?③为什么把纠纷成为“黑色幽默” ? ④“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⑤概括主旨,谈谈感悟。 ①神态反映人物什么心理。②“买玉”情节简要分析?③探究小说结尾 ? ④为什么要 用“走眼”做题目。⑤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②虚拟旁观者评说的艺术效果?③赏析画线句子 ? ④首尾四段 的结构安排特点和用意⑤作者刻画人物有什么用意。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 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扩大视野,高于高考——题目可以创造无穷,文本核心始终如一
设计题目: 除了相同的悲剧命运(死亡),结合文章谈谈关于这两个人物有何不同?
一个有价值的作业:完成历年高考阅读题的“知人论题”树 形图
年份
08年《乌米》 09年《魔盒》
人物特点,赏析情节,结构探究, 写作用意
删繁就简,知人论题—以“八校联考”阅读文本为 例
小贴士: 1.严格按照阅读进程,梳理脉络,搭建 树形叙述主体。 2删繁就简,忽略具体描写;融入情景, 批注尽量直达人物内心。 3.破除侥幸功利心,牢固树立复习策略 要高于完备于具体应试答题的观念,牢 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应用高考,知人论题—以“2015年浙江卷”阅读文本 为例 捡烂纸的老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