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菜单
高三总复习·语文
谋
策
略
.
备 考
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
锦
囊 合文意分析。
演 实
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
专 题
通
切 脉
2.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关
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
点 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
实
赵野木
战
.
专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 题
通
切
关
脉 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
搏
.
考 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
点
考 向
统治地位的画种。
菜单
高三总复习·语文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
谋
策 略
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
谋 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
策
略 .
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
第5编 第5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科普阅读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 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 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 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 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 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 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 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 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 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 绝妙的错误”。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 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 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 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 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 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 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 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 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化学控 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 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 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 手记(续)》,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 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 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 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 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 已经走得很远了。
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 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类(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性实用文本科普文文本阅读(一)文体知识梳理(二)阅读步骤和要求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
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2.把握对象特点。
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
3.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整体阅读示例(202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
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 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
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
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
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

科普文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动物预测地震之谜孝文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
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
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
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
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
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
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
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
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
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
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
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
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
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
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

步骤三、规范表述
: 人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化为一种预警系统,这决 定了噪声必然是令人烦躁的。鼻子对烧焦的味道是 什么反应,耳朵对噪声就是什么反应。这种感受是 极难忽略的,所以,音乐中的不和谐也会有令人不 安的特质。
所以,音乐中的不和谐也会有令人不安的特质。
步骤一
人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化为一种预警 系统,这决定了噪声必然是令人烦躁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科普文
科普文章: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
性文章。它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 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有科技的 正确性,又有内容的生动性,还有题材的 广泛性,以及篇幅的简短性。 它的题材十分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 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宇宙;无论 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方面,还是物 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 可找到科普文章的题材。
步骤二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案示例:
1:(4分)不论是什么噪声(2分)都令
人难受(2分)。(或“哪怕是再轻微的 噪声(2分),也令人难受(2 分)。”“难受”可以有“不安”“烦 恼”等类似表达。)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 的语言特色。
从词语分析语言特色答题思路: ①解词;②分析词语手法、风格 ;③作用。
一、科普文的结构
科普文章以传递信息为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 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 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 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 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 引论: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 本论:详细部分) 主体部分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列式、承接式、对 比式、层进式、总分式。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 3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

3.结尾 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 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 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 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13 段太尉逸事状
栏目 导-1引5-
首页
X Z D 第新四知部导学分 论述重类难和探实究用类文本阅读写读拓展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 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 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常用的 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阅读时要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 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3.掌握常用表达方法——说明的方法 (1)下定义:准确揭示概念内涵特征。 (2)举实例: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引用(事例、数据、名言格言谚语、神话、新闻报道、逸 事趣闻):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增强趣味性。 (4)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事理和特征。 (5)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6)列数字:准确,更有说服力。 (7)摹状貌: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描摹,更具体形象。 (8)分类别:对事物性质特征进行分类,一目了然。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带给读者。它常常把 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 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 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 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 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栏目 导引
首页
X Z D 第新四知部导学分 论述类重难和探实究用类文本阅读写读拓展
高考语文专题(19)科普文章阅读及答案

专题十九科普文章阅读[学法——理清顺序,品味语言]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科普文章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专题从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入手,让考生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科普文章的内容概要。
一、科普文章的内涵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
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章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一、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四、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1、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
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
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
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
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
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
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
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②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
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1、揣摩写作技巧。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
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
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
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科普文的类别(一)科学小品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
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
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
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介绍性说明文1.概念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
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2.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
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
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
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
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二.科普文的说明方法(1)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用语准确严谨)(2)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真实准确)(4)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详细精确)三.、科普文阅读要求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
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
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
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
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
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
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
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
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
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
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
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
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
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
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
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
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