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尼采与阿Q悲剧命运中的乐观精神
“超人”尼采: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人生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剧?

“超人”尼采: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人生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剧?查拉图斯特拉的开场白:啊!伟大的太阳!假如这世间的人没有被你照耀,你的幸福又在哪里呢?查拉图斯特拉就是尼采,尼采就是太阳,他说:我的智慧已经积累得太多了,我需要人们伸出手来领受我的智慧。
当我们谈论尼采的时候,在谈他的“超人论”、他的“权力意志”,他的“酒神精神”,他的“永恒轮回”,但鲜少去谈他近乎悲壮的孤独。
尼采他渴望智慧被理解,渴望内心被一个女人所爱,他就像一片闪耀的沙漠,每一粒沙子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却唯独缺少生命的绿色。
即便如此,他依然高喊“逃回孤独中去吧”,“孤独,你就是我的家”。
尼采疯了,因为孤独。
在都灵街头,他抱着马儿失声痛哭,这个精神分裂者的人生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剧?超人论:羸弱的尼采所幻想的强大和伟岸尼采拥有一个高贵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这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的名字。
尼采的父亲是宫廷教师,他出生那天恰好是国王的生辰,由此被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尼采命名。
一个高贵的名字并没有为尼采带来高贵的生活,5岁时父亲去世,紧接着弟弟也跟着夭折。
尼采成为了家中唯一的男性,倘若说贾宝玉在女人堆里长大从而更加懂得如何讨女人欢心。
在家庭成员全为女性的情况下,尼采却将自己边缘化。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有理由相信尼采在尚还年幼的时候就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而这些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去世使得心灵在无意识中悄然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尼采过于羞怯,需要通过朋友向莎乐美求婚。
这是所有哲学家的通病,睿智令他们无法融入到世俗的愚昧中,正犹如叔本华以惊人的理性审视自己的人生,在极度自律中保持着单身生活,健全的人格使得叔本华享受于自己的孤独和高雅的精神生活。
但尼采不同,孤独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从17岁开始,尼采的身体便在疾病的攻击下日渐败坏。
但这时候的他还有希望可言,他参加社交沙龙,击剑和跳舞活动,25岁时在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担任副教授。
我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深思和探究作文

我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深思和探究作文阿Q的精神胜利法,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其实,这个话题让我想起
了小时候看的一些电视剧和小说。
那时候,我总是觉得阿Q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他
总是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找到一些方法来安慰自己。
比如说,有一次阿Q被抓住了,他本来是很害怕的,但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
说自己是一只鸟,可以飞走。
虽然这只是一个幻想,但是他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只鸟一样,心情就好多了。
还有一次,阿Q被别人欺负了,他觉得很不爽。
但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说自
己是一只狗,可以咬人。
虽然这也只是一个幻想,但是他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只狗一样,有了一种强烈的保护欲。
这些都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虽然看起来很幼稚,但是对于当时的阿Q来说,这
可能是他唯一能够找到安慰的方法了。
当然啦,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会觉得这种方法很可笑。
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呢?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遇到了挫折,可能会觉得很失落。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阿Q一样找到一些方法来安慰自己呢?或许我们也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找到一
些力量来自我激励。
总之嘛,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看起来很幼稚,但是它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哦!。
阿Q的精神

阿Q的精神,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也被称为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体现在阿Q这个文学角色身上,他通过白嘲、自解等方式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阿Q精神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的交织:阿Q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用自尊自负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和失败感。
他会用一些自我安慰的话来告诉自己,自己并没有失败,而是胜利者。
同时,他也会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自轻自贱的态度,以此来逃避现实。
2.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的双重性:阿Q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时,一方面会表现出排斥异端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另一方面,他也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投降”革命,以此来顺应时势和保全自己。
3.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诽政策:阿Q在面对他人的攻击和嘲笑时,往往会采取怒目而视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强硬和不屈的精神。
同时,他也会在背后用腹诽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往往会采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保持心理平衡。
然而,阿Q精神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过度使用,容易导致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使人们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阿Q精神,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寻求进步和发展。
文学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种下思想之种

文学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种下思想之种文学一直是人类探索思想、表达情感和传递价值观的有力工具。
在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们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其中种下思想之种,为读者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于世界本质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文学中,有些作品呈现的是乐观的世界观,即人性善良、美好的事物会获得胜利;而有些作品则表达了悲观的世界观,即人性败坏、坏事会获得胜利。
例如,巴尔扎克的小说《老高尔根家的悲惨史》呈现了一种悲观的世界观。
小说中,人性被扭曲且贪婪、阴险的势力主宰着。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舍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走向了悲惨的终结。
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人性的丑陋往往会攫取美好的一面。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人性的警觉,提高我们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正义感。
而尼采则表达的是一种相对乐观的人生观。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应该终身追求美好的事物,不断地自我超越,闯过道德、宗教的界限,最终成为超人。
这种思想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应该为美好的价值与意义而努力。
二、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解。
在文学中,有些作品呈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能够让人明白自己以及周围事物的意义,引导人们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
例如,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作品从人性、幸福、忠诚等角度阐释了人生意义,并通过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秩序及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追寻,读者可以理解到每个人对于自己人生的寻求和追求。
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则是一部悲观的人生观作品。
阿Q这个纸醉金迷却极度自卑、结果一再受挫的人物,代表了一种悲壮的人生命运。
小说告诉我们人生不总是出色的,也往往包含着失败和挫折。
但阿Q也正是因为自身奋斗的精神反而成为了优秀的精神代表,从阿Q的命运中,我们得以品味到“生的意义”是怎样在人生历程中产生的。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阿Q正传》后,我深受震撼,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弱者”。
他长期以来被压迫和歧视,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
他的性格扭曲,自卑而又自傲,总是试图通过吹嘘和自大来掩饰自己的软弱和无能。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的自卑,使他产生了一种病态的心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阿Q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弱肉强食”、“劣币驱逐良币”等社会现象,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小说中的“精神胜利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Q总是试图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来抚慰自己受到的打击和伤害。
他总是告诉自己,“先胜利,后失败”,“精神胜利法”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种信条。
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己的自欺欺人,使阿Q陷入了一种虚幻的世界,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的心理状态,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揭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小说中的“革命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阿Q在被捕后被处决,他在临死前还在高呼着“革命”的口号。
这种对革命精神的宣扬和对革命的呼吁,使阿Q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一种英雄色彩。
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于革命的向往和对于社会的改革的渴望,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于革命的呼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阿Q正传》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
小说中的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软弱和无能,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揭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小说中对于革命精神的宣扬和对于革命的呼吁,使阿Q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一种英雄色彩,对于人们对于革命的向往和对于社会改革的渴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文

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文阿Q的精神胜利法,你知道吗?这个方法可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独创的。
他总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压力,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就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这种心态,就像是我们在吃火锅时,面对那些辣椒和麻椒,不是抱怨它们太辣,而是觉得它们味道好极了。
这种心态,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很多种。
比如他常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让自己觉得自己很有面子。
还有一次,他在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后,还笑着说:“今天我打败了两个秀才!”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却能让人在困境中找到一丝希望。
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
他虽然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压力,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会勇敢地面对困难。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在看到自己的妻子被人欺负时,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为自己的妻子讨回了公道。
这种勇敢的精神,正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真谛所在。
我们应该学会像阿Q一样,用精神胜利法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挑战,而是要勇敢地去迎接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这样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让我们一起学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吧!。
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文

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文阿Q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是一个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的代表。
他的一生,充满了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情节。
今天,我们就来辩证地看待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
我们要明白,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阿Q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虽然身处困境,但总是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优点,给自己打气。
这种精神胜利法,有时候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度过难关,走出阴影。
比如说,阿Q在被抓壮丁的时候,他总是告诉自己:“我虽然是个矮子,但我力气大!”这种自我安慰,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试着从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方面,给自己打气。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压力。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他在很多时候,都是用自己的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
他总是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高官显贵,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种幻想,虽然能够给他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却无法改变他现实中的困境。
就像阿Q在被抓壮丁的时候,他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将军。
现实却是他在田里干活,还要忍受别人的嘲讽。
这种幻想,让阿Q越来越远离现实,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既要学会像阿Q一样用精神胜利法来激励自己,也要警惕过度依赖幻想的危害。
我们要学会正视现实,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既要从中吸取教训,也要避免走入歧途。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
的中国小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和阴暗面。
阿Q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阿Q的懦弱、自卑和自欺欺人让人感到悲哀,他总是在失败和
挫折面前寻找借口,从不肯正视自己的问题。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让
人感到无奈,他总是抱怨命运对他不公,却从不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种消极的心态让他一次次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阿Q的形象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的处境。
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像阿
Q一样逃避和自欺欺人。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积极面对生活的决心。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阿Q
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成为一个自欺欺人的失败者,而是要成为
一个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尼采与阿Q悲剧命运中的乐观精神
作者:刘婧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
摘要:尼采与阿Q同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但二者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截然相反。
尼采正视人类的悲剧性,引领人类从小我的悲剧走向整个宇宙生命本体的大喜。
阿Q则逃避现实,盲目乐观,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
关键词:尼采;阿Q;悲剧命运;乐观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13-01
尼采与阿Q,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过的伟大哲学家,一个是经典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二者本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他们身上共同赋有一种与悲剧命运相背离的乐观精神。
痛苦与乐观的并存使二者存在某些形而上的联系,看似类同,但细剖之,二者又绝然不同。
一、正视悲剧VS逃避悲剧
在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上,尼采选择的是勇敢面对,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而阿Q恰恰相反,一味沉浸在自我欺骗、掩耳盗铃的逃避之中。
尼采认可叔本华的观点,即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最后两个成份,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但仅限于此,尼采认识到人生悲剧命运的时刻也是他致力于为全人类解决痛苦的时刻,尼采的全部哲学都建立在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提出酒神精神、强力意志、生命轮回、超人以及命运之爱等解决之道。
而阿Q却没有摆正自己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对于他自身的一切悲剧命运都一律采取一叶障目式的逃脱。
他的乐观归根结底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满足他的虚荣心而已。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阿Q这种逃避式的消极态度,势必造成他人生的真正悲剧。
二、诉诸艺术VS盲目乐观
尼采认识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他并没有象叔本华一样,认为解除痛苦的方法是禁欲和苦行,尼采弃悲观主义、禁欲主义、虚无主义而诉诸艺术,“艺术,除了艺术别无他物!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尼采从悲剧艺术入手,而酒神精神的提出正是要解决在悲剧命运的面前如何肯定人生,他认为原始酒神祭祀中的疯狂行为,就是将个体毁灭融入宇宙本体,从而将个体的悲剧性化解在整个宇宙的无限之中。
与尼采的宏大视野和缜密的思维相比,阿Q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悲剧的真正根源,而是听之任之,在悲剧命运的笼罩下,仅依靠自己那点可怜的无知,在你来我往的交际中自得其乐。
三、主动出击VS坐以待毙
尼采与阿Q都是深谙各自的悲剧命运,但二者对待各自悲剧命运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尼采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摒弃悲剧结局的方式方法,在悲剧命运的笼罩下通往乐观的天堂,而阿Q不仅不发掘悲剧生活的深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还充当悲剧命运的拥护者,盲目乐观的行径加剧了其悲剧性。
在全民信仰基督教的时代,尼采冒天下之大不韪,果敢地提出“上帝死了”,他的目的在于戳穿基督教的虚伪,让人重新回到现实生活,重视生命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尼采进一步提出生命轮回学说,即告诫人们生命是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意在将个体的有限纳入无限的宇宙本体之中。
相对于叔本华的否定人生,尼采的观点是肯定人生,并且要依靠爱来取得肯定,这样尼采便提出了命运之爱,他极力肯定人生的价值。
尼采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生辩护者”,他从心底里热爱生命,为生命唱赞歌。
反观阿Q,他对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没有一点权衡,甚至最后以“被革命、被杀害”来结束宝贵的生命,并且在亵渎生命的过程中仍然怡然自得、盲目乐观,他的乐观是毫无意义的、表层的、盲目性的假开心,乐观的表象更加透出其悲剧性的命运。
四、大喜VS大悲
尼采认识到人生是痛苦的、短暂的,但他没有像叔本华一样对人生气馁与绝望,反而充分显示了他的“超人”精神,批判叔本华的“认命”哲学。
尼采探索出一条解决人生痛苦的道路,那就是引导人类与宇宙生命合为一体,拓宽视野,不因个人的毁灭而否定人生,宇宙生命是能够承载一切的、永不停息的。
以此来规劝全人类走出痛苦的梦魇,不再沉迷于基督教的虚伪当中,给人以希望和憧憬,并由此生出由衷的快感,将小我的悲剧转变为整个人类生存的大喜。
实际上,阿Q在他的悲剧生存中,一直扮演的是小丑的形象,哗众取宠,供众人娱乐,由于他自身的麻木、虚伪、好“面子”等人性特点造成了他面对悲剧人生时乐观生活态度的假象。
他所谓的喜是建立在自我空想、别人耻笑、自欺欺人等病态的发展态势之上的,他越是喜,就更加显示出他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的确定性,他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大悲中的大悲”。
从深层来看,阿Q生活在中国懦弱、内外交迫,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无动于衷,统治阶级腐朽软弱的大环境下,阿Q作为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势必会造成这样一种“乐观”精神。
参考文献:
[1]鲁迅.阿Q正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