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讲述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阴阳辨证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第二节经络辨证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一、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如(冻疮、脱疽等)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Ø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Ø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三、辨痛l 痛与肿结合辨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l 以原因辨痒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③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中有外科疾病的记载:疾自(鼻)、疾耳、疾 齿、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
成书于秦汉以前,是我国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 科疾病有痈、疽、创伤、痔疾、皮 肤病等。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 熏法及按摩等疗法。
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东汉末年,史上最著名的外科 医生,堪称“外科鼻祖”。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死 骨剔除术及剖腹术,是世界医 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 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敷伤 口治狂犬咬伤,开免疫法治狂犬病先河。
陈自明—《外科精要》 金元时期名著: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发展简史
成熟
明、清时期
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 三大学术流派。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 砷、汞剂治疗梅毒。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
陈实功
王维德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学基本术语。
• 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熟悉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 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 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臁疮等。(图) •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 •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图) •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图)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气味: 略带腥味,质稠-顺证 腥晦恶臭,质薄-逆证 脓如蟹漠-内膜已透
七、辨溃疡
■色泽: ☆阳证: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
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阴证: 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流血水, 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 敛,疮面不知痛痒
☆疔疮走黄: 疮顶突然陷黑无脓,皮肤暗红,肿势扩散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形态 各异,不红不热。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或随喜怒消长。不红不热。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 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 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 邪实之疮疡。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 不能托毒之疮疡。
■肿痛结合 先肿后痛-浅在肌肤 先痛后肿-深在筋骨 痛发数处,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流注 肿势蔓延,痛在一处-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无处不痛-毒邪四散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注重脾胃,强 调“外之证必 根于内”。
手术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
其著作体现了 明以前外科的 主要成就。
“全生派”
“心得派 ”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治疗主张“以消 用三焦辨证揭示
为贵,以托为 了外科 病因与发
畏”,以“温通” 病部位的联系,
为治疗大法。 确立“审部求因”
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 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 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晋书》中记载兔唇修补术。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海藻治疗 瘿病,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 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 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 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
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入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 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 导尿造1200年。
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 参考文献。
夏商时代,《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外科最早用于排脓 的手术器械——砭针。甲骨文中已记载有外科病症名 及单列专科,有疾目、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 分,是外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外科 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 理论基础。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细目二阴阳辨证(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细目三部位辨证(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PPT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PPT课件
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1、局部:红(阳热)、白(阴寒)、 紫(瘀血)、黑(死肌) 2、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疾病状况成正比 或反比 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 麻风) 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
⑴局部病变
二、中部辨证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中部之皮肤病等
三、下部辨证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病因特点:湿热、寒湿 发病特点:起病多缓,病情缠绵,易反复 常见症状:常伴湿邪侵袭表现
以肿的性质来辨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 虚肿的临床特点
1.辨肿的
外形
2.辨肿的
成因
4.辨肿的
部位与形色
3.辨肿 块与节结

多为实证,阳 证。

局限性:红肿高突,根脚 收束,多为实证,阳证。 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 不聚,边界不清。

阳证见之,为邪甚 毒势不聚: 阴证见之,为气血 不充。
不足之脉 (无力) 有余之脉 (有力)

肿疡 溃疡 肿疡 溃疡
毒气盛、正气衰 正气虚、毒亦去 毒气盛、正不虚 正未伤、毒未去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断
中医外科历来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既体现 了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原则性,又反映了 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细致性、灵活性。如局部红肿热 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若是痈表现为局部光软 无头,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而 有头疽则初起即有粟米样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 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蜂窝,化脓、脱腐、收口 较难,并容易合并内陷,病情危重。因此,临床应 以辨病为主要依据。 临床实践证明,从症状入手,进行病、证双重诊断, 并针对疾病、证候、主症进行治疗,建立病证相结 合的诊疗体系,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提 高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2020/6/25
.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20/6/25
.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20/6/25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20/6/25
.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0/6/25
.
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20/6/25
.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邪毒(热毒、火毒最常见) 感受特殊之毒(虫、蛇、疯犬、药、食物、疫毒) 外来伤害(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冻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损伤(早婚、房事过多、生育过多)
2020/6/25
.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18
(三)疼痛性质
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 痛、绞痛、啄痛、抽掣痛
(四)痛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先痛后肿、肿痛并起、肿 蔓痛定、肿痛皆蔓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9
四、辨痒
西医认为痒的机理不清,但与痛有密切 关系
实:风、湿、热、虫-客于皮肤肌表- 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 “热微则痒”
虚: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肌肤失养
病所,增强疗效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4
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 (一)以肿的性质来辨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热、寒、风、湿、痰、气、瘀血、 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5
(二)以肿的病位和形色来辨
1、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 的不同,肿的情况有差异
肿势明显,大多在体表,多为阳、实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7
三、辨痛
很多外科疾病都会出现,是一种自觉症 状
病因:气血凝滞,阻塞不通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意义:疾病的信号;病势进展和消退的 标志
(一)疼痛原因(共性加个性)
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
(二)疼痛发作情况(规范的医学术语)
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病位深浅 发于皮肉
发于筋骨
3.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苍白、紫暗或皮色不变
4.皮肤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甚至发凉
5.肿形高度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6.肿胀范围 肿胀局限,根盘收束 肿胀范围不局限,根盘散漫
7.肿块硬度 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8.疼痛性质 比较剧烈,拒按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成正比或反比 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 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 形成的体表症状。肿势的 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 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与 致病原因的不同,发生肿 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肿肿 的的 病性 位质 与 形 色
1.热肿 2.寒肿 3.风肿 4.湿肿 5.痰肿
6.气肿 7.瘀血肿 8.脓肿 9.实肿 10.虚肿
头面部疖、痈、疔诸疮; 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 ;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 ;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 疖、疔等。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 腰、背,是五脏六腑所 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 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 降出人的枢纽,也是气 血化生、运行、转化的 部位。发于中部的外科 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 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病因特点: 发病特点: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 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 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 、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 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 火郁。
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 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 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 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 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 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 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 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 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 见于冻疮、脱疽等。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 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 疼痛。常见于作腮、大头瘟 等。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 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疤, 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 股肿、湿疮等。
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 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 、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 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 ,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 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 热病的全身症状。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着《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着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第三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第三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三)问饮食 渴喜冷饮,多为热重;渴不多饮,多为湿重。 纳食有味,为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病情较轻;纳 食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 瘾疹常与食海鱼、虾、蟹等有关。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辨病、 辨证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掌握四诊在中医外
科临床上运用的方法和特点。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 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 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㈠局部病变
外科疾病首先表现在体表,并伴有局部病变,注意辨别。 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疔疮多发于面部手足,冻疮好 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庀好 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在未溃时称“肿疡”,已溃者 称“溃疡”。凡肿疡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 色多为血瘀;黑色者为死肌。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 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 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起有缸口,周 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 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 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 难敛的现象。
(二)嗅气味
主要是嗅辨脓液。如果溃疡脓液无异样气 味者,容易痊愈。如果脓液腥臭难闻,病 在深里则较难愈。如胸腹部溃疡闻到臭气, 一般是透膜的见证,常见于脐漏等病。如 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 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 头癣。小腿部糜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 薄脓液,并有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 其他如损骨之指疔、脂瘤等其脓液及分泌 物亦是带有臭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辨病、 辨证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掌握四诊在中医外
科临床上运用的方法和特点。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 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 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
㈠局部病变
外科疾病首先表现在体表,并伴有局部病变,注意辨别。 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疔疮多发于面部手足,冻疮好 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庀好 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在未溃时称“肿疡”,已溃者 称“溃疡”。凡肿疡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 色多为血瘀;黑色者为死肌。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 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 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起有缸口,周 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 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 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 难敛的现象。

㈢望形态 即观察病人的形体状态,包括观察体质与体 位两个方面。不同的体质不仅反应机体正气盛 衰,而且还能说明疾病的某些属性。如肥胖者 多湿痰,瘦者多火。再则不同的疾病,能表现 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若患者行路脚跷者,多 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为脊椎有病。 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 如有头疽、颈痈。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 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妇女手托乳房缓 慢而行者,多为乳痈。其他如脸若狮面,眉毛 脱落者是麻风。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一是以听觉来 辨别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 呃逆等;二是以嗅觉来辨别患者分泌物的 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病人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 证候之一;呻吟呼号,多是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时出现 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疔、有头疽等酿脓期、岩症 晚期、脱疽后期等。 2、呼吸:病人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 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 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 型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 伤,病情更为危重。 3、呕吐、呃逆:由于病邪犯胃,胃气不降,浊气上干, 而致胃功能失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 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如疮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 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 症晚期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多不良。
(一)问寒热
形寒发热是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 标志着病邪鸱盛。发热通常可分三期,即上升期、持续期、 下降期,这与疮疡病程演变的初、中、后期基本相一致。 如疮疡阳证,初起体温逐渐上升,常在37.5-38℃之间, 多因为毒内发、外感风邪所致。如寒多热少,为风寒表证, 如热多寒少,为风温表证。中期发热持续不退,常在38- 39℃之间,兼之疮疡肿势渐渐增大,这是酿脓的现象。后 期,脓毒已泄,发热逐渐下降,是一般正常的演变规律。 若脓泄而发热依然不退,是为毒邪未清,正不胜邪。若疮 疡中、后期,出现寒战、高热,多为毒邪走黄或内陷。疮 疡阴证一般不发热,中期可有低热,后期则往来潮热。
青紫舌:多属瘀血征象,常见于瘀血流注。 白苔:见于外科疾病兼有表证,或属寒证,或属 脾胃有湿。 黄苔:多为邪热蕴结,疮疡在化脓阶段多见此苔。 腻苔:多为湿重的征象,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 热。如黄腻不化,舌绛起刺,体温升高,疮疡兼 见疮陷色暗,则为病情恶化或并发内陷、走黄之 象。 黑苔:有寒热之分,热者是苔黑乌燥,为热极似 火,火过炭黑所致。寒者是苔黑而薄湿润,为阳 虚极寒,命门火衰,黑色上泛所致。
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辩证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 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疔、蛇串疮 等。所以在就诊时,应先明确诊断,然后 再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个体差异和其他 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 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也有一 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 的规律、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局部红肿 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痈是局部光软 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易脓、易溃、 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即在肿 块上有粟米状脓头,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 范围常超过9cm,难脓、难溃,常可合并内陷。 肉瘿与石瘿均为瘿,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 是恶性肿瘤,其转归预后绝然不同,必须及早 区分开来,因此,在外科中,辨病尤为重要。
以上所述的八种临床上常见的脉象,在运用时, 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有余与不足,方可得出 正确的诊断。 不足之脉 (无力) 肿疡 溃疡 毒气盛、正气衰 正气虚、毒亦去
有余之脉 (有力)
肿疡
溃疡
毒气盛、正不虚
正未伤、毒未去

一般来说,外科疾病在未溃之前,正是邪盛 的时候,应该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为邪去正 衰之际,应该见不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 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 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已溃之后见有余之 脉,如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 化。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外科疾病在未溃(肿疡)或已溃(溃疡) 之时,见到结代之脉,均属气血衰弱、或寒痰 瘀血凝滞,是更为不良现象。若在痛极之时, 亦可偶尔出现结、代之脉,这并不一定都为坏 现象。不论肿疡与溃疡而见散、促之脉,均为 气血衰竭、脏腑之气将绝、且病邪尚在进展, 预后多不良。
㈣舌苔
注意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舌为心 之苗,苔为胃气的反应,因此,脏腑气血 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能 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

舌质红:外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
见之多属阴虚。红而起刺者属热极;红而干燥者 属热盛而津液不足。 舌绛:为邪热入于营分,多见于疔疮走黄、有 头疽内陷。 舌质淡白:多为气血两虚,如淡白而胖,多属 阳虚,多见于疮疡溃后,脓出过多的患者,或为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痰。 舌胖嫩而舌边有齿痕:多属气虚、阳虚,系统 性红蝴蝶疮后期或应用大剂量激素之后,常能见 到这种舌质形态。 舌光如镜,舌质红绛伴口糜:为病久阴伤胃虚 或应用大剂量抗生素之后。
(六)问旧病 如肛漏、瘰疬、流痰病人曾经患过肺痨病, 一般治疗比较困难。痈、有头疽、疔疮、疖等 病人,以往有过消渴证,一般比较顽固难愈。 肝肾宿疾而近期功能不佳者,对砒剂的外用、 内服,以及黄药子的内服均属禁忌。 (七)问职业 有许多皮肤病,常与个人劳动职业有关, 如染匠、渔民、机器制造工人,常发生皲裂疮。
㈡望神
《素问· 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说明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的盛衰,外 科疾病的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凡病人精神振 作、形容如常、目光有神、呼吸均匀,这是正气 未衰,无论新久疾病,均属佳兆;若精神萎顿、 形容憔悴、目陷睛暗、呼吸急促或不均匀,这是 正气已衰,不论急、慢性疾病,均属凶险;若神 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胞 的表现,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6.涩脉:肿疡脉涩,为实邪窒塞、气血 凝滞;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之象。 7.大脉: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 脉大,为邪盛病进、其毒难化。 8.小脉:肿疡脉见细小,为正不胜邪; 溃疡脉细而小,大都属气血两虚。 这些脉象可以单见,也可兼见,如浮数 互见属表病,沉迟互见属里病。并以浮数 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沉迟 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一般 热实阳证易愈,寒虚阴证难治。
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 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疾病 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 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 综合分析与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 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 等作出综合性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一 个证的概念。外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及 体征,因此,辨证不仅要辨全身症状, 还要辨局部症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 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首先的方法之一。 因为问诊可以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 诊治经过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全过程,从所得的资料中可 以进一步选择其他检查,作出明确的诊断。 问诊的顺序包括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 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 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治疗经过(包括药物、手术、X 线摄片、病理切片、其他各项检验等)。还要追询与现 在有关的旧病情况(既往史),家庭中有无遗传性或传 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个人史如月经、胎产、职业、嗜好 等。
2.沉脉: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病在 深部,为寒凝络阻、气血壅滞;溃疡脉沉, 是遗毒在内、气血凝滞未解。

3.迟脉:肿疡多是寒邪内蕴,气血衰少; 溃疡脉迟,多是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4.数脉:肿疡脉数,为热邪蕴结,其热 正盛,或为酿脓;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净、 毒邪未化、正气已衰。 5.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有 痰、或为酿脓;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 退、或痰多及气虚。
(二)嗅气味
主要是嗅辨脓液。如果溃疡脓液无异样气 味者,容易痊愈。如果脓液腥臭难闻,病 在深里则较难愈。如胸腹部溃疡闻到臭气, 一般是透膜的见证,常见于脐漏等病。如 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 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 头癣。小腿部糜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 薄脓液,并有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 其他如损骨之指疔、脂瘤等其脓液及分泌 物亦是带有臭秽的。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三)问饮食 渴喜冷饮,多为热重;渴不多饮,多为湿重。 纳食有味,为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病情较轻;纳 食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 瘾疹常与食海鱼、虾、蟹等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