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2010.10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导言:中央大国,西高东低
• 内陆辽阔,空间充足。 •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 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 埃及:尼罗河 • 古代以色列(犹太):约旦河 • 古印度:印度河、恒河 • 古代中国:黄河、长江 • 重要的古代文明基本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 “熟知非真知!”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文化”寻根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周易·贲》
•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
——西汉 刘向《说苑·指武》
•民族的文化意义比血缘意义更重要,文化是一个 民族精神上的血液,如果共同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 族在精神上就会解体。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 自己的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认同感。
• 西方文化重视分类,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提倡人对自 然界的征服,在这种基调下才有了近代科学技术打破 神学束缚狂飙突进的成就。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然
而什么是文化?
• 两汉三国:从郡国制到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期郡国并存, 至景帝削藩,武帝设十三刺史部州,加强了中央集权。东 汉末年,部州逐渐居于郡县之上,形成三级制行政区划。
• 随后因国家分裂,州的设置范围缩小,到隋朝又回复到郡 (州)-县二级制。

中国文化概论第10讲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10讲PPT

2010年11月21日
“道学”的主要来源 道学”
• “道学”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 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是佛家,主要是禅宗。 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 发生论。 • 北宋以后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 线联系着。 • 宇宙发生论,就是要回答“世界从哪里来”、“人 从哪里来”、“人如何认识世界”这样的基本哲学 问题。
2010年11月21日
四、宋明理学
• 唐代儒学的复兴:韩愈、李翱 • 北宋初年的儒学宇宙发生论:周敦颐、邵雍、 张载 • 二程 • 朱熹 • 陆王心学
2010年11月21日
唐代儒学的复兴:韩愈、 唐代儒学的复兴:韩愈、李翱
• 隋唐实现统一,使中华帝国进入黄金时代,儒学继汉 代之后重新被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唐太宗在太学 内建孔庙,命令学者编写儒家经典的官方版。 • 然而董仲舒等人的汉代经学著作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兴 趣和需要。道家的复兴和佛教传入使人们研究学问的 兴趣转移到形而上学问题,以及超道德的价值,儒家 经典必须在此基础上被重新解释,应对道家和佛教的 挑战。
• 董仲舒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帮助发展人性, 使人性与天道真正合一。 • 王者以庆、赏、刑、罚为“四政”,相当于 四季,天有四时,王有四政。政府官员分四 级,模仿一年四季,每个官员有三个副手, 模仿一季有三月。 • 社会上政治的过失必然表现为自然界异常现 象,所谓“灾异”,引发了后来的统治者一 直很重视天文现象。
2010年11月21日
精神修养的方法
• 照道学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 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镜的明,好比心的 “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 • 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激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 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 一视同仁,也就是“溥”。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 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 然而生,自然而行。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节

马兴波
mercybow@
地理环境与开放和封闭
•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 绝对的开放和封闭。 • 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 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其关 键在于接受者的态度。 •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内,内陆城市长安 和洛阳反而比大多数沿海地区更加开放。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 中国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根本原因不是 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的过 于优越。在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中国的确 是打压乃至全世界最强大和最富庶的国家, 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 尽管当时中国人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也是 一种保守的表现,但与近代中国已经处在 落后地位时的夜郎自大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 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三层次说:物质、制度和风俗习惯 • 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 与价值 • 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 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马兴波
mercybow@
四层次说
•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这种 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 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 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 衣食住行 酒文化 茶文化 旅游文化 服饰文化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分裂势力
马兴波
mercybow@
民族
• 在历史上除了月氏族完全离开中国,在公元前2世 纪迁到中亚外,其它各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 中国。 • 现今的56个民族中,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族 是在前1-2个世纪中迁入的,余下绝大多数都是在 中国形成的。 • 汉、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 古、满族都曾在中原地区建立过政权,蒙古和满 族还曾建立过统治全国的政权。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2、物态文化:物态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心态文化: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心理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一一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4、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在天道观上,崇天命而尽人事。

在历史观方面,标榜“信而好古”。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在修身治国方面,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5、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解脱。

道家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协调从人际协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

道家的“自然”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

6、阴阳学派:以邹衍为最重要代表人物的阴阳家,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

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1. 了解、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3. 能运用所学与域外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合乎实际的理解。

提升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

本课程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文化概念、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递进考核。

识记:对大纲中有关文明、文化概念,文化地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名称和知识的含义,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文化遗产、狭义文化、民俗、宗法、仁爱、禅宗等概念的识记等。

领会:对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如文化生成的土壤、宗法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与道德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结构的理解等。

简单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能运用文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如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王朝政治关系的分析等。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

中国文化概论全国2010年-2012年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全国2010年-2012年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全国2010年-2012年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全国2010年-2012年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D)A.文化现象 B.文化政策C.文化产品 D.文化思潮2.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

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C)A.“纪传时期”B.“编年时期”C.“方志时期”D.“纪事本末时期”3.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B)A.相对的 B.必然的C.显性的 D.隐性的4.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A)A.“湖广熟,天下足”之说B.“广湖熟,天下足”之说C.“天下足,广湖熟”之说D.“熟广湖,天下足”之说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B)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C.夏代 D.商代6.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A)A.两期 B.三期C.四期 D.五期7.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C)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8.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D)A.栽培小麦 B.井渠双灌C.栽培谷子 D.使用水车9.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C)A.栈车B.轿车C.路D.轩10.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D)A.春秋B.战国C.秦代 D.汉代1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C)A.鲁班 B.蔡伦C.毕昇 D.伏羲12.下列选项中演变为宗法制度的是(B)A.母系家长制 B.父系家长制C.禅让制D.分封制13.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郡县长官的是D)A.吏部B.户部C.丞相D.皇帝14.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C)A.分封制 B.宗法制C.科举制 D.君主专制制度15.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C)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B)A.郑国子产《刑书》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D.汉《九章律》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C)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18.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C)A.周公B.孟子C.孔子D.朱熹19.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D)A.元始天尊B.灵宝天尊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20.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B)A.五礼 B.六艺C.五射 D.六书21.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C)A.在明明德B.在亲民C.在止于至善 D.平天下22.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B)A.假名 B.谚文C.字喃 D.汉字23.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人是(A)A.老子B.陆机C.曹丕D.葛洪24.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B)A.东汉魏晋阶段 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25.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B)A.欧洲 B.泰西C.远西 D.西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包括(ACDE)A.农具 B.壁画C.筷子 D.煤炭E.水电2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AB)A.土地的过当开垦B.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C.海水晒盐的布局欠当D.草场天然资源利用超量E.山石的过分开掘28.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BDE)A.民部 B.刑部C.乐部 D.工部E.兵部2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AC)A.指南车B.渔网C.乐器 D.百鸟衣E.七巧板30.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以下属唐代健舞的有(ABC)A.《胡腾》 B.《胡旋》C.《柘枝》 D.《绿腰》E.《兰陵王》三、名词解释题31.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概论第5讲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5讲PPT

2010年10月17日
“杯酒释兵权”的影响
• • • • • • • • 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和职权 疏远禁军将兵关系,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削弱地方军事力量 稳定国内局面,巩固统治,最温和的方式 文官集团最快乐的朝代 重内轻外的军事政策导致了“积弱” 中央养兵百万消耗财政导致了“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2010年10月17日
武则天时代
• 一代女皇登上皇位的历程。 • 反对贵族政治,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糊名” 考试、开创殿试的先例。 • 打击贵族政治,瓦解了西魏以来垄断中央政 权的关陇贵族集团,使寒族有更多的机会参 与政治。自武则天以后,中国可以说彻底摆 脱了汉魏以来世族门阀控制政权的局面,进 入科举官僚治国的时代。
2010年10月17日
• 户籍制:整顿地方基层组织,设保、里、党, 由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 • 开皇二年(582年)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 年龄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 (10-17岁)、丁(18-60岁)、老(60岁以 上)。同时核实户籍,根据各户的人口情况 调整赋役。 • 隋朝创建的制度多数为唐所继承,影响深远。
2010年10月17日
范仲淹与王安石的变法
• 面对庞大的官僚与军队,对内“积贫”,对 外“积弱”,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年) 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改革,整顿官 僚机构,与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 • 庆历新政涉及官僚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 问题,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震动极大。保 守派于庆历五年初将范仲淹等人斥为“朋党” 驱逐出朝廷。
2010年10月17日
一脉相承,胡汉交融
• 脱胎于北朝的隋唐,继承了北朝胡汉交融的 新传统,改革了原有的华夏文化和价值观, 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即位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声明 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 衣食有余”。 • 根据魏征的政治见解,偃武修文,从谏如流, 良好的政治氛围造就了贞观之治。

0321_中国文化概论_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试题及答案

0321_中国文化概论_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C)A.文化产品B.文化内涵C.文化现象D.文化事象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B)A.羌B.吐蕃C.鲜卑D.回纥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D)A.中原文化B.齐鲁文化C.巴蜀文化D.屈原文学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C)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B)A.社会生活B.精神生活C.物质生活D.家庭生活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D)A.七百年B.六百五十年C.六百年D.五百年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C)A.政治观念B.经济观念C.国家观念D.文化观念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B)A.夏朝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9.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A)A.一次同余式组解法B.二次同余式组解法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D.高次同余式组解法10.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D)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素问》D.《本草纲目》11.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C)A.公元2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8世纪D.公元12世纪12.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A)A.宗族B.家庭C.什伍里甲D.个人13.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D)A.明代B.宋代C.汉代D.隋唐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3 思想观念方面
讲究“和”、“天人合一”、“中 庸”。
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和 为贵、家和万事兴
天人合一:人顺应自然。“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不走极端,具有包容性,讲究 兼收并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 人之心,予忖度之。
4 审美观念方面
质财富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体现 在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文化的特点
1、社会性
2、民族性
3、传承性
4、时代性
文化的社会性
1 文化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当然,也会随 社会的消亡而消亡。
2 个人的文化特点要受社会的制约,反映出 社会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民族性
1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跨国家的民 族一般具有相同的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 具有不同的文化。
约600年
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约80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5年
汉(公元前206年—265年)
471年
晋(265年—581年)
316年
隋(581—618)
37年
唐(618—960)
342年
宋(960—1279)
319年
元(1279—1368)
89年
明(1368—1644)
山地占65%,耕地面积少。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都处于内陆。 所以,中国文化具有陆地文化 的特点,不具有海洋文化的特 点。在农、林、牧、渔等生产 活动中,农占主要地位。
2 历史经济因素
中国历史经历的阶段: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约400年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3 类型文化
中国文化表现在各个方面, 形成不同的类型文化,主要有: 思想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 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

贲卦。

椽传》。

2、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3、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一)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二)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三)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四)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两个自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a、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b、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式——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又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3、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4、在汉语体系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所以属于“小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
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
A.中原文化
B.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社会生活
B.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
A.七百年
B.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
A.政治观念
B.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9.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本草纲目》
11.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
A.公元2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2世纪
12.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宗族
B.家庭
C.什伍里甲
D.个人
13.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
A.明代
B.宋代
C.汉代
D.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A.分封制
B.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九品中正制
15.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A.《周易》
B.《管子》
C.《商君书》
D.《韩非子》
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B.程颐
C.王阳明
D.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 )
A.止于至善
B.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德育和智育并重
18.“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首先提出它的是( )
A.《礼记·大学》
B.《礼记·学记》
C.《荀子·劝学》
D.《论语·学而》
19.“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 )
A.天人合一
B.知行合一
C.中庸之道
D.抽象思维
20.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语文平等
C.说话平等
D.民族平等
21.“孜然”一语借用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词汇?( )
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纳西族
22.下列人物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3.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 )
A.阎立本
B.李思训
C.吴道子
D.王维
24.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
A.15世纪初叶
B.15世纪末叶
C.16世纪初叶
D.16世纪末叶
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 )
A.张之洞
B.沈寿康
C.孙家鼐
D.冯桂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汴水
D.广济河
E.金水河
27.中国文化的源泉包括( )
A.夏、商、周文化
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
D.汉唐文化
E.明清文化
28.下列各项中属于服饰构成要素的有( )
A.质(原料)
B.形(样式)
C.饰(佩带的饰物)
D.画(图案)
E.色(颜色)
29.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体现分权
B.魏晋开始实行
C.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D.中书省负责执行
E.共同听命于皇帝
3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有( )
A.上帝崇拜
B.鬼魂崇拜
C.太阳神崇拜
D.动物神崇拜
E.月亮崇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政策
32.“大一统”意识
33.血亲五服制
31.引经注律
35.祖先崇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37.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38.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39.简述汉字的特点。

40.简述禅宗的传播。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42.试述人生礼俗的家族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