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客-陕文化精神探微

客-陕文化精神探微

客\陕文化精神探微摘要:笔者在研究陕西与西安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在陕西地域文化的构成中,不客忽视客家文化的成分。

他们主要分布在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地区,依然保持着比较独特的文化精神、生活方式、语言以及民俗。

客家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客家先民的流浪史,更是一部拼搏史、创业史。

关键词:客、陕文化;客家人;地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近些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每个地域的文化都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

笔者在研究陕西与西安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在陕西地域文化的构成中,不容忽视客家文化的成分。

据研究者统计,在陕的客家人约有280万(一说50万)。

主要分布在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地区,依然保持着比较独特的文化:精神、生活方式、语言以及民俗。

他们原本就从陕西及中原地区迁出,又在若干年后返归,与陕西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客、陕同根在陕西西安市西南20余公里处的长安区马王镇,有一个叫“客省庄”的地方。

“客”是客人的意思,“省”取探望、问候、省亲之意。

它在西周时期名为客省宫,是周天子分封各地的诸侯回京觐见天子、省亲祭祖的临时居留之所,到了东周改为客省庄,遗址是现在的沣河水文管理处所在地。

周朝时,客省庄是京畿重地,热闹繁华,来往的旅客及商贾很多。

学者们已经得出结论,客家人的先祖是黄帝或周代后裔。

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关中之地。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各地客商常来常往,把长安的客省庄作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地。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这里的夷蛮之地乃南方诸国,是周代后裔统辖之地。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正义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于季历。

以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

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

三让也。

又释云:太王病,托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寻根图城、感我底蕴”——佗城客家姓氏图腾及衍生品设计

“寻根图城、感我底蕴”——佗城客家姓氏图腾及衍生品设计
“ 寻 根 图城 、 感 我底 蕴” 是 笔者在 承接项 目后设 计 的项 目名 称, 经甲方认可后确定 下来的。 “ 寻” 意指姓 氏图腾将 进行重新设
② 行动竞争力 : 从 没有 过的姓 氏图腾衍 生品 的开发 , 是首创
者。
计, 为其寻找 一种全 新视觉效果 ; “ 根” 象征着血脉 相连的一种姓 氏文化 , 是 祖辈传 下 的传 家之 宝, 是 我们 的根 源所在 ; “ 图城” 取
与传承 。但 近些年在各种 文化 思潮的冲 击下, 其传承 与发展 都遇到 巨大挑 战 , 岭 南文化传承与客 家文化 传播 也不例 外。在 这种 背景
下, 笔者 以佗城客 家姓 氏图腾设计作 为切入 点 , 以旅游 纪念 品开发 为载体 , 在名称设计 、 项 目策划 、 图腾 设计等方面做 大胆 的创新性设 计与探 索, 对 宣扬河源客 家姓 氏文化具有很 大的作用 。
下来。

把项 目背景大 致分成 四个模块 : 第一, 品牌动机 : 增 强佗城 旅 游

关于佗 城
消费 品市场 实力 , 宣扬佗城 百家姓 文化 。第二 , 品牌名 称 : 寻根 图城 。第三 , 价值 语 : 无。第 四 , 品牌形 象 : 创新、 宣扬 、 清雅 、 脱
俗。
佗城 , 原称龙川城 , 是“ 世界客家古 邑、 岭南 文化 名城 ” , 位于 广 东 省东 北部 , 是秦 朝岭 南 四大 古 邑唯 一保存 最 完整 的古城 。 龙川建 制 于秦 朝 , 是 岭南 历史上 建制 最早 的 一个 县 , 至今 已有 2 2 2 5 年历史 , 是“ 百粤 首 邑” 、 南越王赵佗 的“ 兴王之地” , 素有“ 秦 朝古 镇 、 汉唐 名城” 的美誉 。1 9 9 1 年 佗城被 批准 为广东 省首批

论南越王赵佗

论南越王赵佗

谲 云诡 的政 治 风 云 中 审 时 度 势 、 退 自如 的 生 存 智 慧 。本 进
文不揣 浅陋 , 就此谈一孔之 见 , 各位方家教植
皇派去一万五千) 婚 女子 到军 中, 将士们 缝 补衣 裳 以 未 为 稳 定 军 心 。 由此 可 以 看 出 , 佗 南 下 平 定 百 越 之 后 , 以 赵 便
Se . 2 2 p 01
Vo . 7 NO 5 13 .
论 南 越 王 赵 佗
刘 玲 娣 孙 慧佳 ,
(. 定学 院 中文系, 北 保定 1保 河

0 1 0 ;. 北 大 学 教务 处 , 北 保 定 70 0 2 河 河
010) 70 2
要: 西汉 南越 王 赵 佗 , 河 北 历 史 上 最 早 走 向 岭 南 、 建 立政 权 的政 治 家 。他 于秦 始 皇 时代 率 军 南下 平 定 杨 越 , 后 任 龙 川 县 令 。秦 失 是 并 之
赵 佗 , 卒 年 不 详 , 国 时 赵 国东 垣 县 ( 所 在 今 石 家 生 战 治 庄 市 长 安 区东 古 城 ) 。汉 十 年 ( 1 7 , 邦 率 军 平 定 阳 人 前 9 )刘
夏 侯 陈稀 部 将 赵 利 的 叛 军 , 东 垣 后 , 名 为 “ 定 ” 取 克 改 真 ,
21 0 2年 9月 第 3 7卷 第 5期
河北 大 学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 b i ies y( hlsp ya dS c l ce c) o r a o He e Unv ri P i o h n o i i e t o aS n
朝 纲 、 雄 逐 鹿 中原 之 际 , 审 时 度 势 , 骧 而起 , 南 越 武 王雄 冠 百越 。 不仅 在 汉 代 波 谲 云诡 的 政 治 舞 台 上 成 功 扮 演 了 一 个 智 慧 的 角 色 , 群 他 腾 以

关于客家的起源和另外见解

关于客家的起源和另外见解

“客家”─ 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引言今天,“客家”这个名字好象已经是毫不含糊地,成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呼。

据罗香林先生的考证,他们的祖先由中原经过五次大迁徙来到华南,因为沿海的平原已经被土著占据,所以只能在广东、福建和江西间的山区落户。

由于他们保持了祖先的语言和习惯,经千年而不衰,所以他们觉得跟邻近的民族不一样。

而他们南迁时曾经被称为“客户”,所以引以为荣,自称“客”或“客家”,发音也就是Hakka。

上面是一般的经典描述。

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将近年发掘出来的事实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这个近乎完美的故事,跟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现象、记载和数据并不相符。

整个理论的最大漏洞,在于假设目前讲嘉应方言的人,自古以来无论身在何方都认为自己是“客家人”。

实际上,嘉应方言使用者直至很晚近,才接受这个名字:在广东客粤杂处的地区,只有两百多年,而在“纯客家”地区,则不到两百年;在其它省份和地区就更晚,例如台湾基本上是1945年以后,在四川更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就是在今天,好些地方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也不接受、甚至不知道“客家”这个名字,来代表自己的语言文化。

就是说,“客家”不是一个自称,而是一个他称。

目前很多书本上对客家的描写,是对历史的一场误会。

嘉应方言使用者采用“客家中原说”,最初的目的是要来自辩,但后来就变成了部份人的自大与部份人的自卑。

迟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伸手拥抱这个值得自豪的名称,但最先出现“客家”这个名称的地方,后来也是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最早消失的地方。

如果我们探索历史人口的流动情形,便发现中国的南方人口,无论嘴巴讲甚么方言,都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一般都符合书本中对“客家人”的定义。

但不是每个南方人都称得上客家人,尤其是跟嘉应话使用者曾经有直接冲突的广府人和闽南人。

而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就算居民使用的方言跟嘉应话不能相通,却很多时候被冠上客家的称号,尽管当地居民明言拒绝。

出于整个客家历史误会的延续,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很多“本地人”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客家”或“老客家”。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

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

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一)独特的客家话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

”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

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赵佗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赵佗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赵佗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赵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赵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对赵佗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首先,我们来分析赵佗文化的现状。

赵佗文化是指以赵佗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形式。

赵佗,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担任要职,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佗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成为了研究和传承的重点。

目前,赵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相关机构和学者对赵佗历史事件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赵佗进行全方位的还原和解读。

另一方面,许多展览、演出和研讨会也为赵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平台。

此外,网络媒体也在加强对赵佗文化的宣传,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为赵佗的形象和历史作品的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赵佗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赵佗文化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很多人对赵佗的认知程度较低,这导致了赵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受到限制。

其次,赵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存在一定的知识空白和研究方法欠缺。

此外,赵佗文化受到了商业利益的冲击,一些商家和机构以赵佗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和商业化运作,这对赵佗文化的真实性和纯粹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赵佗文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赵佗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

首先,随着赵佗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赵佗的了解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赵佗作为历史人物的形象将更加立体和鲜活,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其次,赵佗文化将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在推广和传承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与时代的对接,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例如,可以借助现代先进技术展示赵佗文化,引入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赵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形式。

中国最长寿的帝王赵佗,为何被客家人称为祖先?

中国最长寿的帝王赵佗,为何被客家人称为祖先?

中国最长寿的帝王赵佗,为何被客家人称为祖先?主流客家观点,是沒有秦汉入粤演为客家的判断的,客家人的认定,最主要的依据是语言学,本人试从历史语言断代的观点,对客家话形成的时间节点和形成地点,作一点语言学的探索。

世上己知的语言,根据研究,一切语言在任何时候,基本的词根语素,在一千年后,平均还会有约百分之八十的同源根保留下来,只要我在八大方言中找出基本词根语素的保留率常数,即知道汉语八大方言被此间的分化时间在找出基本词根语素的保留率常数前,先理清方言间与中古切韵的一,二等的结构关系,按通常研究,是以切韵的,果,假,蟹,效,咸,山,宕,梗这八攝,与各方言间的这八攝作一,二等的结构关系,根据过往研究,这八攝的一,二等主元音,广州话,客家话,赣语是一样关系格局的,即由切韵的主元音为后元音,前元音,演变为现代方言的圆展,而北方方言是由后,前,变为高,低。

语言结构格局分析是可以为系统的动态比较开辟道路,如果两个方言间或亲属语言在动态的演化方式上表现出相似性或一致性,或者说,演化分式相似性是方言确认近亲的一个最有力的依据。

广府,客家,赣语,在结构格局关系上同是圆展,这是这三个方言间是亲属语的有力证据。

了解了这广府,客家,赣语的亲属语言关系后,就可以从基本词根素的同源词上看出彼此间的分化时间,从过往的语言年代学测算的广府,客家,赣语三家的分化年代,广府与赣语为667年(±约丨30年),广府与客家话为634年(±约140年),而广府语是以广州话为代表测算,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代表测算,如果这两种语言不是在中原地区的不同时期曾有远征的结果,那未,客家方言(梅县),极大可能性是以广府语(广州话)直接分离的关系的判断依具,而且,一但这种依据成立,那客家话,很大的可能,是从珠三角演变独立出来,再迁移到粤东地区,受瑶(畲语影响),最后形成今天的梅州客家话的语言面貌。

所以,客家语言与秦汉南粤的軍务迁移人员无关,令有迁移的北方汉人群体。

客家民系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客家民系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江西 广播 电视大 学学 报
2 0 1 4年第 1期
客家民系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陶 谦
( 黄河科 技 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6 )
摘 要 : 客 家 民 系的 形 成 有 其 政 治 因素 、 经济因素 , 也 有 其 自然 因素 , 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其形成原 因 和 形成 时 间 , 国 内 外 学 界 进 行 了 长期 研 究 , 然众 多研 究 存 在 趋 同化 现 象 , 即 多 从 历 史 演 变探 讨 , 而 从 其 文化 内涵研 讨不够 。 本 文 力求 结 合 当今 客 家 文化 传 承 的现 实 。 倡 导 在 客 家文 化 内 涵研 究上 要 与 时俱 进 . 使 其 厚 重 的 客 家 文 化 更
为 近现 代 多 数 学 者 所 认 同 。然 而 伴 随 着 研 究 的不 中原 士 民南 迁 曾发 生 过 多 次 .是 一 个 持 续 不 断 的 对此论点 . 有 学 者 认 为 这 些 迁 移 并 不 断深入 . “ 客 家 是 汉 民族 的一 个 支 系 ” 的理 论 基 础 过 程 。不 过 , 面 临极 大 的挑 战 。 因此 。 有 必 要 再 次 对 客 家 民 系 的 能说明与客家 民系的形成有 直接关 系 ,如 张新斌 “ 自上 古 开 始 到 西晋 之 前 ,中原 族 群 向南 形成作一探讨 .并就与 中原士人南 迁 的关系作一 先 生 说 : 方 的迁徙始 终没有停止 虽然 这种迁移是客观存 分析 。 纵 观 中 国历 史 .生 活 在 早 期 文 明 的 中原 士 民 在 的 .但在 后来 的客家 民系 的各 种记忆 中并没有


学界 关 于 客 家 民 系 形成 的 讨 论

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客家文化是中国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客家人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建筑、饮食和音乐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

1. 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地域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以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客家文化的历史客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南中国的农耕社会。

客家人是南方汉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在历史上迁徙到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人以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勤劳精进的精神而闻名。

他们的文化逐渐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3. 客家文化的传统特点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建筑风格: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风格而闻名。

围屋是多代同堂生活的象征,也展示了客家人的社群观念。

•饮食文化:客家菜以其清淡、独特的调味品和烹饪方式而著称。

客家小吃如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也深受人们喜爱。

•音乐与戏曲:客家音乐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形式在婚礼、祭祀和传统节庆中扮演重要角色。

4. 客家文化的建筑、饮食与音乐客家文化在建筑、饮食和音乐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风格:客家围屋代表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群观念,这种建筑风格在当地仍然保留,也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饮食文化:客家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风格深受人们欢迎,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音乐与戏曲:客家音乐和客家山歌反映了客家人的情感和生活,这些音乐形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吸引了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5. 客家文化的社会贡献客家地区以其发达的农业和商业活动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社会贡献:•农业发展:客家地区的农业产业繁荣,客家人的勤劳精进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

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

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一)独特的客家话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

”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

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百科名片客家文化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文化源头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是客家文化源头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

客家文化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

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千年前的“南下干部 ”赵佗

二千年前的“南下干部 ”赵佗

二千年前的“南下干部”赵佗“南越王赵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

”(《史记.南越王列传》)。

赵佗(?——前137年),秦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爱国将领,真定(今石家庄)人。

秦朝统一岭南以前,岭南地区散居着众多越族部落,因此被称为“百越之地”,各部落之间“好相攻击”(《汉书·高帝纪下》),不少越人“裸以为饰”(《左传·哀公七年》),“断发文身”,“披草莽而邑”,过着原始的生活。

公元前219年,秦发兵征岭南,屠睢、任嚣、赵佗率兵第一次南攻百越,由于屠睢强攻冒进,残酷征杀,激起了越人强烈的反抗。

越人凭借高山密林的险峻地形进行反击,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屠睢也被越人杀死,使得秦军“三年未能越岭”(《史记·淮南王安传》)。

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率兵第二次征伐百越,作为副帅的赵佗汲取了屠睢失败的教训,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团结越族各部落的头人、酋长,安抚越人,逐渐得到越人的拥戴,成功平定百越之地。

秦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赵佗任南海龙川令。

公元前206年,任嚣病,召回龙川令赵佗,委任他为南海郡尉,掌管南海郡。

此时正值中原战乱,为阻止北乱南扰,赵佗绝道聚兵自守,保证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

秦灭亡后,赵佗率兵吞并桂林、象郡,统一岭南,创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对南越采取和柔政策,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五月,派陆贾出使南越,授赵佗玺绶制书,封他为南岳诸侯王,赵佗向汉称臣,接受汉朝管理。

南越和中原的经济往来、物资交流变得密切起来。

吕后专政时独断专行、听信谗言,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物资交流,禁止出售铁器。

赵佗又听闻在真定的先人墓被掘烧,兄弟宗亲被捕杀。

他一怒发兵攻打长沙数县,又自加“南越武帝”称号,脱离了西汉政权。

吕后死,文帝登位,招用佗兄弟近亲,赐以官爵,厚加奖赏,并专门在赵佗故里,修缮其父母、先人墓,安排村民守灵、祭祀。

佗城的文化遗址的调研

佗城的文化遗址的调研

佗城的文化遗址的调研学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人文学院姓名:刘莉有人说,到河源不到龙川,就感受不全客家古邑的魅力;到了龙川不到佗城,也就领略不到龙川的风采。

佗城北枕嶅山,南濒东江,自2223年前,南越王赵佗开基筑城以来,长期作为县、州的治所。

荣光散去,历史因沉积而厚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小城的街头巷陌、城里城外,那些具象的建筑,留下一串串凝固的音符……赵佗是河北省石家庄人,智勇双全,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遣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征伐南越(即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一部分)。

在这次战争中,赵佗屡建奇功。

平定后,秦始皇在南越地区置桂林、南海、象郡,任嚣为南海尉(郡的最高长官)。

南海郡下设博罗(今属惠州市)、龙川(今属河源市)、番禺(今属广州市)、揭阳(当时管治潮州汕头)四县。

历史悠久的龙川比广州的建制还早14天,当时的龙川县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

龙川处于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秦始皇委任赵佗为龙川县第一任县令。

按照现在的标准,时年仅仅24岁的赵佗已经是副省级的干部了。

赵佗到龙川后,选中现在的佗城为县署之所,掘井筑城。

后来龙川县在新址建城,为了纪念赵佗,把这里称作“佗城”。

佗城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遗址,如学宫、考棚、越王庙、越王井、正相塔、天后宫等。

因秦时五十万军民入百越期间曾在龙川据点,成为中原先民的早期聚居地之一,因而佗城姓氏愈百,祠堂众多。

第1页共7页学宫:据旧志记载,龙川县于唐代始建学宫于城北。

现存的孔庙建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占地面积7287平方米,建筑规模极为宏伟。

庙前有照壁、长廊、丹墀路、泮池、大门、棂星门;两侧为东西庑廊;正中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五王殿等。

各自独立建筑,又浑然一体,设计新颖,构筑奇特,显示出中国古建筑工艺的高超。

人物记广东河源篇

人物记广东河源篇

人物记广东河源篇在广东河源客家文化公园里,有32座名人名贤雕像,包括我市现辖各县区历史上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本土俊杰,一些虽非广东河源籍但在广东河源为官从政、游历传学或戍边屯兵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物。

司马迁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世。

”广东河源地处粤东北,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可传于世的人物,并不一定都是“人臣”,也可能是普通读书人或普通民众,但他们都有着可堪传世的事迹与精神。

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东河源大地上涌现的仁人志士、无畏战士,也是堪为作传者,其战斗经历亦堪记录。

2020年,本报推出“广东河源人物志”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赵佗是龙川、广东河源、广州乃至岭南历史上一个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

他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使古龙川越人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赵佗细心呵护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的嫩芽,并大量施予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①寻找赵佗2018年4月上旬,一彪人马扛着铲子、锄头等沿用数千年的劳动工具,和一些新近出现的高科技器材,蜿蜒地朝着东源双江牛颈筋岭进发。

他们顺着曲折回转的山路上岭,约摸30分钟后,到达了传说已久的“赵佗故城”遗址。

他们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会同广东河源市博物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对“赵佗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测绘。

这座“赵佗故城”,坐落在逶迤几十公里的牛峙山的其中一个山岭上,海拔436米,位置颇为险要,南北两边多是悬崖峭壁,若非猿猴,无法攀登。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

全市总人口为340多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

1、河源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

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

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

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

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河源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区客家人共同的族群优点和文化特征,但也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

(1)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筑的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客家屋式。

其中河源地区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是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是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是以走马楼为主体。

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

(2)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

河源的烹调技术和菜色制作别具一格,如扬名海外的“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创造。

岭南第一人——南越武王赵佗

岭南第一人——南越武王赵佗

标题:岭南第一人‎——南越王赵佗‎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孙晨‎摘要:赵佗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岭南地区的‎首批开拓者‎,赵佗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去世,一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

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岭南地区逐‎渐告别愚昧‎,发展起来,建立了等同‎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其人兴起于‎秦朝而活跃‎于汉朝,一生经历颇‎丰,他的一生记‎录了大转折‎时代的国家‎统一与分裂‎,政局的稳定‎与动荡,其个人亦得‎长寿。

关键词:赵佗,开发岭南,长寿,南越武帝正文:一、赵佗介绍1、少年从军行‎征岭南关于赵佗早‎年的记载很‎少,古代以及近‎代一些学者‎的对其进行‎的研究考证‎多来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及一‎些自己的推‎理,还有一些后‎人的附会与‎臆造之词,使其早年经‎历更加扑朔‎迷离,从荒芜丛杂‎的文章与百‎科中探寻,我试图整理‎出关于赵佗‎早年的事迹‎,重现被历史‎遗忘的部分‎。

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人,在战国时这‎里属于赵国‎,他少年从军‎,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由此可见他‎的家庭一定‎不是一般贫‎民家庭,应当是贵族‎,赵佗在军中‎勇猛作战,表现良好。

也建立了一‎些战功。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的‎努力,与当地人进‎行斗智斗勇‎,终于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遂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

任嚣为南海‎尉(郡的最高长‎官)。

南海郡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

客家人从哪里来?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客家人从哪里来?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客家⼈从哪⾥来?⼀部迁徙史,⼀部⾎泪史说起客家⼈的历史,是⼀部⾎泪史,是⼀部迁徙史。

客家⼈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南⽅,中间经历了五次⼤迁徙。

也正因为这五次⼤迁徙,从中原⼈慢慢孕育、形成和发展成为客家民系。

历史上,往南迁徙的中原⼈有很多,但并不能认为往南迁徙的中原⼈就是客家⼈。

秦始皇统⼀天下后,对岭南的百越发动了3次战争,最终占领岭南,并任赵佗为龙川令,战后留下30万秦军镇守岭南,这30万秦军并不是客家⼈,⽽是⼴府⼈的先⼈。

那么怎样才算客家⼈呢?第⼀,家族式迁徙。

客家⼈的祖先都是以家族的⽅式迁徙的,并不是个⼈的⽅式迁徙,这样的好处就是他们⾮常重视和继承家族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化,不容易被其他⼟著同化。

特别是客家⼈⽆论迁徙到哪⾥落地⽣根,⾸先要做的事就是⽴祠堂、祭祖和修家谱等,客家⼈把这句谚语常记于⼼:“宁买祖宗⽥,不忘祖宗⾔”,由此知道客家⼈⾮常的重视并继承家族的传统⽂化。

第⼆,地理环境的影响。

客家⼈迁徙的过程中,⼀般会选择靠⼭的地⽅,客家⽼话常说“逢⼭必有客,⽆客不住⼭”。

虽然⼭区环境⾮常的恶劣,条件也落后,不太适合⼈民居住,但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竞争相对⼩,受到外界⽂化的⼲扰也⼩,所以客家⼈的语⾔、风俗可以⼀代⼀代的传承下来。

第三,⾮常重视教育。

客家⼈⾮常重视⼦孙后代的教育,在客家地区,存在有很多和读书有关的谚语,⽐如“唔读书,没⽼婆”,“唔读诗书,有⽬⽆珠”等等。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才使得这部分中原⼈受当地⼟著的影响不⼤,最后形成今天的客家⼈。

那么客家⼈经历了哪五次⼤迁徙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客家⼈不得不⾛上背井离乡这艰苦的道路的呢?第⼀次⼤迁徙晋元康元年,以贾后与外戚争权为导⽕线,从⽽导致了“⼋王之乱”,“⼋王之乱”造成社会动荡,西晋内耗严重,百姓苦不堪⾔。

这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这个机会,进军中原,各⾃为王,互相攻伐,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了胡⼈的天下,他们不重视农⽥,只知道牧放⽜⽺,⽽且不把汉⼈当⼈看。

客家人起源

客家人起源

客家人起源客家先民大多原是中原汉人,且以望族居多,,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及政权更换的原因,辗转南迁,自秦汉以来,历经千年历史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

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

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江西赣南,福建闽西,及广东粤东、粤北这一三角地带,(现今这一带还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为国内外公认的客家发源祖地,也就是说,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是在这里开始真正地形成,关于客家祖地,江西及广东地一些客家研究专家认为应是江西赣南石城县的葛藤村,客家起源的传说就是发生在葛藤村,本人对于这一点倒认为没有什么差距,实际上宁化的石碧村和江西的石城只相距40余公里,从地理学上来说这一距离基本上可以突略,呵呵,不过我是江西石城人,有偏袒之嫌了)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述评分三个部分介绍了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的认识:关于赵佗的研究,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以及关于赵佗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认识。

最后文章对赵佗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认识做了简短的评论,认为目前的研究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将来研究的方向与思路。

标签:赵佗;客家文化;赵佗与客家文化赵佗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对社会发展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客家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引导者客家民系群众的社会发展;赵佗与客家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研究赵佗与客家文化就显得必然,下文分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关于赵佗的研究关于赵佗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观点:1.章子繁的观点章子繁认为赵佗是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他在《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中写道“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鸡犬相闻,它世代受汉文的浸润,历史上,曾长期受中国朝廷的辖属或保护。

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远在秦汉时代,此人堪称世界范围内最长寿的帝王——他就是赵佗”[1]。

2.赵明信的观点赵明信更专注与赵佗的政治地位研究,他认为赵佗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爱国将领。

赵佗是最早在广大岭南地区确立政权,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的组织者,是秦朝统一以来最早成功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政策的杰出政治家,是最早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开发岭南的伟大先驱[2]。

3.吴木的观点吴木也认为赵佗是“开发岭南第一功臣”。

他在《赵佗征戍南越及称王年代探讨》一文中写道:秦朝时,赵佗参与统一岭南的军事行动,任南海郡龙川令,行南海尉事,建立南越王国;汉朝时,两度归汉,使中国金瓯完整。

他在百越地区奋斗一生,引领百越地区走向文明。

然而,赵佗征戍南越,任龙川令,自称南越武王等时间、年代,史籍多略而不载,或所记相互矛盾,后世史学家众说不一,甚至得出错误判断。

就上述问题,吴木查阅了史籍资料,进行了探讨,就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考、赵佗有无参与首次攻越、赵佗任龙川令的时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之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3]。

4.朱风祥的观点朱风祥认为,秦援之际对峥南地区的开发,赵佗超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和辑百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弹合了疆越之间的民族债痕;他把先进的中原盘化和生产技术带到岭南,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和汉越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赵佗经略岭南的经验,后世帝王在处理民族矛盾和协调民族关系时,也多所采纳。

朱风祥认为赵佗对岭南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让越人参政;第二,尊重越人习俗;第三,鼓励汉人和越人通婚;第四,止越人“好相攻击”之俗[4]。

5.李翰的观点李翰以三大书证和三大物证来表述自身的观点,认为说“赵佗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是犯了“前不见古人”之错,无视南粤先民的创造力和贡献。

南越王赵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整合和开发岭南地区有很大的贡献,无可置疑;但是,把他说成“是开发岭南第一人”,就有“英雄创造历史”之嫌[5]。

二、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我国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比较多,但比较分散,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丘菊贤的观点丘菊贤对客家研究的缘起进行了论述。

客家先民,中国正史称中原汉人,客家先民多是客家学人撰文时常用的称谓。

由于古代中国腹区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多次受边塞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骚扰及天灾战祸等原因,被迫多次向南方迁徙。

根据历史记述,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有过若干次,北宋末和元末明初两次超过300万之众;迁移时间跨度,若从西晋末开始到元明之际为止,已超越千年之久。

其认为客家研究全面开展的三次风暴和一次高潮进行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客家文化以及梅州客家文化进行了论述[6]。

2.蒋武生的观点蒋武生的观点有四个方面:关于地域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基本原则的问题。

其认为文化以流域论,这已经是基本常识。

就客家文化而言,无非就是研究四条流域或四条江河的客家文化,即以梅州为代表的梅江流域客家文化,以赣州为代表的赣江流域客家文化,以汀州为代表的汀江流域客家文化,以河源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客家文化。

前三条流域或三条江的客家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丰硕的成果,梅州是世界客都,赣州是客家摇篮,汀州是客家首府,这些城市名片已经为社会所认同,为全球客家族群所认同。

关于东江客家文化研究目标和文化品牌打造的问题。

其认为世界客属大会是全球客家人的盛会,也是客家文化研究成果为全球客家族群认同的最好平台。

因此,凡世界客属大会举办城市,都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展示一批客家文化研究成果,从而得到参会客家乡亲肯定。

如上所述,梅州世界客都、汀州客家首府、龙岩客家祖地、赣州客家摇篮等等城市名片,之所以叫响,得益于其理论研究和世客会的认可。

关于赵佗是岭南人文始祖和岭南客家先祖的问题。

其认为研究岭南文化历史,如何评价南越国开创者和奠基人赵佗其从其事,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赵佗已经盖棺2000多年了,可谓千古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翻检历史典籍,后人对其评价,长期以来存在相悖的两种意见。

一种是否定观点,对赵佗的历史贡献持否定态度,历代封建文人持此观点较多。

另一种是肯定观点,可称之为功臣论或先驱论。

现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普罗大众,都不会否认赵佗开发岭南的功绩彪炳千秋,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是仍然缺乏高度。

关于祭祀赵佗与佗城保护开发的问题。

明确提出赵佗是岭南人文始祖和岭南客家先祖,既是对赵佗经略岭南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大客家文化品牌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客家文化理论研究创新之举。

当前,除了继续进行学术理论论证之外,还要在实际操作层面,围绕祭祀赵佗和佗城保护开发问题,做好总体规划与具体策划,虚功实做,实功真做,逐步推进[7]。

3.高惠冰的观点高惠冰认为: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颇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近年来,文学界、史学界、艺术界、新闻媒体以及客家地区的党政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倾注了较大的热情,促进了客家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客家文化研究中,有对客家族群迁徙和传播的研究,有对客家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有对客家语言的研究,有对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居屋建筑、教育情况等的研究,取得不少的成果。

然而,目前较多的仍处于较表层的感性化的研究,并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要使客家文化研究更深入发展,必须在此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及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

客家文化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化,不仅要研究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客家文化的发展历程,还要研究客家文化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研究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还要研究客家文化负面的扬弃问题;不仅要从纵的方面研究客家的历史,也要从横的方面研究客家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8]。

4.徐维群的观点徐维群对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颇有研究。

其认为: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进程、拓宽就业空间,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客家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反本追源的气质。

其内容既有静态的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又有动态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非常丰富多彩。

海峡两岸,客家区域都把客家文化作为一个响亮的经济品牌进行开发和经营,因此,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客家文化产业,把客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客家文化带动客家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客家地区的发展无疑是一条良好的发展路径。

同时。

开发客家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客家人的共识和内在需要。

也是客家文化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最好途径之一。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形式多样的客家文化产业正为客家地区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诸如,开发中,出现文化与经济两张皮;发展规划显得分散、混乱;产业形式单一,品种质量在低层次徘徊,创新性独特性不足;经营上缺少市场运作观念,营销手段简单,品牌意识淡薄;区域合作不够,单打作战或重复建设等问题。

实践上的误区与理论上的研讨不深入是相关联的。

只有对发展的规律、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寻找到制约发展的瓶颈。

徐维群试图从分析客家文化产业的特性为起点。

对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种关系:文化与经济、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形式、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区域合作与地方特色等关系.进行学理上的思考,旨在能探索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9]。

三、关于赵佗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纵观古今,有不少学者研究赵佗,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客家文化,然把赵佗与客家文化融合起来研究的却不多,翻阅有关文献,主要的代表观点有:1.卢建平的观点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本文通过大量史实和史料论证客家民系与广东省内的广府、潮汕民系同根同源;而且着重论述客家民系的形成与秦始皇时南下的赵佗、秦军没有任何关系,赵佗他们既不是龙川客家的祖先,更不是全世界八千万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民系源自中原,根在河洛,与广东的广府人、潮汕人同种、同根、同源、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赵佗在龙川主政,在广州立南越王国,对的南越开发功不可没。

人们可以记念他,但不能迷信他,不能将他当戍祖先来顶礼膜拜,更不能据此就将他当戌自己的祖先。

客家人是来自中原的汉族,赵佗及秦军也是中原的汉族人,但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龙川是“古邑”,但不是“客家古邑”,因为在江西、福建、广东的纯客家县中,客家人居住的历史比龙川长的县,比比皆是。

大量的史实和史料证明,把赵佗当戍客家人的先祖的观点是荒谬的,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是经不住历史的检验的[10]。

2.张荣芳的观点张荣芳认为,秦代“谪遣戍”之民确有一部分为客家先民。

河源包括龙川,是客家古邑,这是实至名归的。

为什么?有三个理由:第一,秦代龙川县的辖地,按今天广东的文化区域划分,有潮汕民系,有客家民系,但主要是客家民系。

客家文化分布与秦代龙川县所辖的粤东、粤中、粤北范围基本一致。

从这一点上说,龙川是客家先民生活、繁衍之地。

因此,将龙川称之为客家古邑是名正言顺的。

河源,属于古龙川之地;现在,龙川又在河源市的范围之内,所以说河源是客家古邑,也是实至名归的。

第二,秦代“谪遣戍”之民确有一部分为客家先民。

唐代翰林学士韦昌明所撰之《越井记》碑记,碑文说明几个问题:到唐代时,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这四家之民“实与越井相终始”,即都是秦徙民。

据新编《龙川县志》载,赵、韦、官、任四姓居民是第一代进入龙川并与当地南越人杂处的中县人;唐代的龙川,已形成客家民系。

第三,龙川县的建立以及赵佗在此地经营开发,为客家先民和以后形成的客家人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1]。

3.杨鹤书的观点杨鹤书认为,在龙川、东江、粤东一带,赵佗所率军民与当地的蛮夷山越互化,成为最初的一批客家先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