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篇1】角的度量评课稿这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
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篇2】角的度量评课稿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
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篇3】角的度量评课稿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
夏老师人教新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夏建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同时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夏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
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听评课记录
角的度量听评课记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教者便从学生画角、比较角的大小中引出量角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量角是因为有需要,掌握这个技能是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层层突破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庄老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现为主,再通过提问解答的形式进行再补充完善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
教学读角和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尝试,然后说说想法,再由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把自己经验进行总结归纳重点,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在纸量角器上画50度的角时,由于画的开口不同,学生比较两种画法的不同点,得出用量角器量角应注意的地方是关键看零刻度线指着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这些既是量角的重点,也是难点。
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尝试,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整个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联系生活,巧设总结在落实了本课的双基后,教师再次回归生活展现了椅背、滑梯等生活中的用具,让学生体会学习量角不仅能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而且更大意义的是在于生活中的应用,使学习本课的意义更上了一个台阶,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的小结是:我是量角器,我想说……,这个小结方式让学生角色转变,不仅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在梳理新知中充分发散思维。
四、建议: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应先出示一个普通角,而不是90度的角。
因为认知的规律应是从普通转向特殊的。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角的度量》评课稿篇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
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
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
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四年级角的分类评课稿
四年级角的分类评课稿尊敬的评课教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某某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分享我的一堂角的分类课。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角,并且能够正确地描述角的大小;2.学生能够分类、区分不同类型的角;3.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1.打印好准备材料:课堂PPT、角的分类表格、练习题册;2.准备角模型:锐角、直角、钝角的纸板模型;3.活动准备:任务卡片、计时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示范物,展示几个不同的角,例如:直角、钝角、锐角等,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角是什么吗?角的大小有哪些特点?”收集学生的回答,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知。
2.角的概念与特点(10分钟)使用PPT展示角的定义与角的特点。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明确角的两边、角顶点,并且强调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形成。
指出角的单位是度,介绍刻度尺和直尺等角度测量工具。
3.角的分类(15分钟)首先,向学生呈现三个角模型:锐角、直角、钝角的纸板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模型特点。
然后,展示角的分类表格,通过几个实例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对角进行分类,并总结分类的原则。
最后,让学生自主填写分类表格,以加深理解。
4.角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任务卡片和练习题册。
任务卡片上有不同类型的角,要求学生根据角的特点贴标签进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师生共同参与纠正。
之后,分发练习题册,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题目要求练习角的分类。
时间到,引导整理最佳答案,共同检查。
5.角的应用(15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小明走路时,抬起手臂打了个招呼,他的手臂在这个动作中形成了什么类型的角?”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给出解释。
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描述角的类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发现的角,让学生互相学习。
6.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
四年级角的分类评课稿
四年级角的分类评课稿一、引言今天,我们听了四年级的一节关于角的分类的数学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的特征和性质,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定义和特征。
3.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角,并能够根据给定的角进行分类。
4.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定义和性质:教师首先介绍了角的定义和性质,包括角的起点、终点和大小。
2.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定义:教师详细讲解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角的分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将不同类型的角进行分类。
4.练习:教师设计了多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2.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角的特征和性质。
3.练习法:教师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和流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角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教师详细讲解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同时,教师还通过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角。
3.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了多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归纳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在观课中,老师们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王老师的这节数学新授课,现将老师们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旨在正确认识、了解教学中课程开发、师生的双边关系的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二、观察结果分析:(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一)总体评价:《角的度量》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
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二)主要优点: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资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上、课堂氛围”等方面的优点作如下分析:A、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
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学会迁移。
3、该教师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4、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这是其次次听X教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娴熟,会常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忙学生把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X教师一开头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推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忙学生进一步稳固已有的方法。
最终再出示一组简单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把握状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拟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泼,各环节的处理比拟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缺乏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精确。
角的度量评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展说课。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熟悉了角的大小比拟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根底。
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把握角的度量方法,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规律思维力量。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学问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局部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详细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拟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肯定的进展,但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留意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力量。
依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学问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熟悉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小学数学教研课《角的分类》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
小学数学教研课《角的分类》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角的分类》听课点评记录
小学阶段“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
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地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地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握激励的时机,适当、适量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查农一小梁秋敏听了杨明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这节课,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意识到得较深刻,教学方法上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目标达成的较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杨老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知识的整合性。
讲授新课前复习了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不仅为新知识作铺垫而且也为估测角奠定基础。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选择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然后再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度量角的方法。
整个环节设计的,流畅自然,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教师准备的学具、纸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培养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升杨老师精心设计了新颖的习题,如“一坐到底”,选题精准、课堂气氛活跃,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还注重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以及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尽管杨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
1、教师在让学生记忆“量角器”构造的同时,增设认识“几度角”、“几十度角”的环节,会不会更好呢?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也能为下面学习“量角读刻度”做铺垫。
2、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并要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给多数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在测量身边的角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出示钟面上的角度,让学生测量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4、要注意时间的掌控,做到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说、多练。
5、在练习题的设定上要有梯度,还要注重量的积累,觉得本节课的习题略少,可以在适当增加一些典型题。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几点见解,说的不完善处还请多多指正。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9月21日上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乌兰浩特市片区联合体(联盟校)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后听了三节《角的度量》,感叹于三个教研团队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
听完后我的感受也颇多,下面我将对本节课部分环节谈一些感受。
一、引课环节。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
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
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绍。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新知的自学环节。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三课时角的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以及如何对角进行分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角的分类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他们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角的分类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到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了解角的分类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了解角的分类方法。
2.难点:对角的分类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角的分类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角,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角可以怎样分类呢?”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三角板、量角器等教具,展示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角的分类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提出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用量角器对各种角进行分类。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理解和分类。
夏老师《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夏建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同时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夏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
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角的度量》是一节有关角度测量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了解不同角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角度是几何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掌握好角度的测量方法对于后续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评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2.让学生了解不同角度的单位;3.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了解了不同角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定义和分类;2.角度的单位和换算;3.角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单位和换算等基本概念;2.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角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3.练习法:教师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得当的。
教师采用了讲解、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效果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徐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总体来说比较完整,对于第一次上数学公开课的徐老师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能把握教学重点,控制好教学环节,组织好学生课堂活动与交流,教学语言干净利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做到如此不错矣。
但教学当中自然有优点与不足,下面本人就本节课部分环节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建议。
1、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手中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探究的方法。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比较拘紧,参与面不广。
尽管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有精彩的,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等等,但整个环节比较零乱,如果能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再汇报,这样学生说起来也比较有自信,比较完整,教师适时地进行补充,就能把所有的信息反馈出来,也较为系统。
2、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徐老师又分以下几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找出1°角,并说出为什么?(2)在量角器上找出几个角的度数(2°、10°等)(3)读一个媒体上标数的角(50°)。
再找出一个跟它一样大的角。
此题是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因为读角时虽然都是50°,但一个是看外圈,一个是看内圈的。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所以相当重要。
但在第三个小环节上,教师没有加强内圈外圈的辩别,导至后面量角的教学环节出现不扎实的状况。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度量》评课稿1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
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
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评课稿角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励老师的这节课,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我感触很深。
励老师的课很扎实,整堂课一直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教学,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教学思想。
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还体验数学课堂的乐趣。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浅见:一、找准起点,唤醒学生已有的旧知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所以本节课一开始,励老师就通过问题1、什么叫做角?说说角有哪些特征?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通过这些问题的回顾,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唤醒学生已有的旧知,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有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问。
励老师在课上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几个导向性明确有思考和操作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如:什么叫平角,什么叫周角,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角和周角?直角、平角、周角有什么关系,如何验证?请将所有类型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这样通过自学举例、操作验证,让学生通过自学初步建立了角的概念,沟通了知识结构,形成了知识网络。
在单元展开时先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归纳,使学生理解各种角的意义及科学分类的方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操作演示,使重点与难点认识到位。
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评课稿一、引言角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认识对于学习几何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以及角的性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相关知识。
二、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的图形部分。
其中,两条射线称为角的边,它们的公共端点称为角的顶点。
通过这个定义,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角的概念。
三、角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角可以分为三类:锐角、直角和钝角。
锐角指角的度数小于90°,直角指角的度数等于90°,钝角指角的度数大于90°但小于180°。
通过对角的分类,学生可以对角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将角按照大小进行分类。
四、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是指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
我们通常使用度来度量角,1°等于一个直角的1/90。
学生可以通过度量角的大小来比较角的大小,并能够将角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和分类。
五、角的性质1. 互余角:两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90°,则它们互为互余角。
学生可以通过互余角的概念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求解缺失的角度。
2. 相邻角:共享一个公共边且不重叠的两个角称为相邻角。
相邻角的度数之和等于180°。
学生可以通过相邻角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求解缺失的角度。
3. 对顶角:由两个交叉的直线所形成的两对相对角称为对顶角。
对顶角是相等的,即它们的度数相等。
学生可以通过对顶角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4. 同位角: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所切割所形成的两对内角和两对外角称为同位角。
同位角是相等的,即它们的度数相等。
学生可以通过同位角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六、评价角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角的定义、分类、度量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和掌握角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评课稿
我把这些课堂提问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类:
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
(1)教学组织问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备好了吗?等
(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回答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
(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量?
3、识记性问题:哪里有角?这是什么角?
4、理解性问题:这两个角一样大吗?为什么?
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为什么呢?
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吧?记住了吗?对吗?
整理结果如下:
从提问类型、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和学生回答的类型四方面统计的结果来看,两位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下:在提问类型上,教学性质方面的提问以识记型问题为主,林老师和励老师的理解性问题分别占22.9%和13.2%,识记型问题分别占25%和26.4%,发散性型问题分别占4.2%和9.4%,管理型问题分别为12.5%和20.8%,判断性问题分别占8.3%和7.5%,无关性问题分别占27.1%和22.6%。
从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别来看,励老师有思考价值的占62.3%,有直接答案的占35.8%,林老师有思考价值的占67.5%,有直接答案的占30%。
从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方面,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分别占37.5%和40.4%,提问后个别回答,分别占57.5%和53.8%,提问后,讨论汇报分别占5%和2%。
在教师理答方式方面,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分别占17.5%和26.9%,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分别占20%和9.6%,提醒指引分别占47.5%和42.3%,“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或对学生回答不理睬的情况分别占22.5%和25%。
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上,以“认知记忆性回答”为主。
其中认知记忆性回答分别占35%和40%,推理性回答分别占35%和16.7%,机械判断分别占15%和33.3%,无回答分别占15%和10%,创造评价性回答,没出现。
教师在“提问后,让学生齐答,的情况分别占37.5%和40.4%,提问后个别回答,分别占57.5%和53.8%,这说明这两堂课中,个别回答是回答问题中的主要方式。
个别回答则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即时性情况,能部分地弥补班级授课制中的一些不足,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
却很容易出现“一生一师”式的私塾式教学的局面,教师将注意力仅放在某个学生身上而忽略其他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
教师不断暗示和提示这个学生,直至学生回答正确。
这样做对被提问的学生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有利于该生对所问及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致使问题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集体回答仅次于个别回答,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回答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
集体回答问题有它的好处能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投入学习,进行思考,使不习惯于思考的学生或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受感染,活跃课堂气氛等。
但集体回答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充当“南郭先生”,混水摸鱼,滥竿充数。
通过听课观察,可以得出这两堂课中教师课堂提问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师
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在20-30次左右。
这两堂课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很少。
基本上是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的。
教师提问次数均为50次左右,平均每0.7分钟左右提问一次,而师生问答和学生思考时间分别占一堂课的80%和75%左右。
2.所提问题的类型以理解性型问题和识记性问题居多,极少有
发散性问题提出。
3. 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回答问题的形式以个别回答为主,其次是集体回答。
4. 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质疑。
课堂上的提问主动权基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就算学生提出质疑,也是在老师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这个问题后才来回答,学生因此而显得很被动,所以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情况比较少见。
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思维的灵动,“问出”课堂的精彩。
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是问题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问题信息得以正确传输的前提条件,是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课堂流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希望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
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自觉追求教学语言、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此基础上再去精雕细琢,让教学语言绽放出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