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风情》中民间歌曲的艺术化处理手法
鲍元恺《炎黄风情》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分析
·84·艺术研究鲍元恺《炎黄风情》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分析黄 爽(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炎黄风情》是音乐家鲍元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管弦乐中最具民族气息的作品。
《炎黄风情》巧妙地将民族音乐与西洋管弦乐融合了起来,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
基于此,本文以鲍元恺《炎黄风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作曲家与作品作了简单的介绍,继而从题材、曲式结构、旋律、调式4个角度分析了《炎黄风情》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最后从《炎黄风情》中总结了几点创作经验。
关键词:鲍元恺;《炎黄风情》;民族音乐元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乐作为人类共通的艺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它们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世界音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成熟的音乐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西洋音乐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深深融入当代中国音乐中。
民族化是西洋音乐在中国发展的主线,它以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巧的融合为主要特点,既为民族音乐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也在推动音乐创新融合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鲍元恺与《炎黄风情》鲍元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教于天津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从1957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登山》,鲍元恺的音乐创作延续至今,2012年第六交响曲《燕赵》在北京首演。
鲍元恺的音乐创作以善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特点,从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在鲍元恺的艺术生涯中,《炎黄风情》是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在鲍元恺的艺术作品序列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发展中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炎黄风情》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以民间歌曲旋律为素材,经作曲家二度加工而形成的大型管弦乐组曲。
《炎黄风情》共分为6个部分,每个部分有4首作品,因此,最初名为《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4年方正式定名为《炎黄风情》。
《炎黄风情》中民间歌曲的艺术化处理手法
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为我 国音乐创作 中的 民间音乐艺术
化 作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 炎黄风情》 的 结构 特 征
鲍元恺对 《 炎黄风情》 这套组 曲的结构 构思可谓 十分新颖 。 由于民间歌 曲的 口头流传 、 集 体创作等性质 , 其结 构往往十分简 洁, 相 对于专 业音乐 , 演唱者 和欣赏者也更 关注歌词 的表现力 。 然而 , 作为以民歌旋 律为素材创作 的大型管 弦乐作 品 , 歌词 已不 复存在 , 过 于简单 的结构形 式也不利 于艺术性 的提升 , 而且 , 众 所周知 , 结构逻辑 的清 晰 、 严谨本身也是专业 音乐 作品可 以被理
合璧应该是 《 炎黄风情 》 获得 巨大成功 的重要 的原 因 , 而鲍 元恺 在创作中的这一观念为我 国民间音乐 的艺术 化发展道路也作 出
了 不 可磨 灭 的 贡 献 。
《 炎黄风情》 以河北 、 云南 、 江苏等六 省经 久传 唱 、 脍炙 人 口,
马 山歌》 、 《 猜 调》 、 《 黄杨 扁担》 等三部性 结构乐 曲也都 具有上 述特征 。
1 9 9 1 年1 O月在天津首演 以来 ,已在 4 O多个 国家和地 区上演 ,
获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和音乐界 的高度关 注 ,一度引起 国内外
形成鲜 明对 比。第四首《 对花 》 中也选用 了两首 民歌旋律写成三
部 曲式 : 由河北冀 中小调 “ 献花” 的羽调式旋 律写成 的首部和再
现部 , 节奏 明快 、 情绪 活泼 , 描绘 出一 幅热烈欢腾 的歌 舞场 面 ; 中 部与之形成对 比的则是 由中速的河北南皮 民歌“ 放风筝” 的宫调 式旋律写成 , 曲调柔美 、 情绪愉悦 。
鲍元恺《炎黄风情》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作品分析
鲍元恺《炎黄风情》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作品分析蔡梦【摘要】鲍元恺在交响乐创作上努力探索西洋管弦乐技法与传统民歌旋律“中西交融”的创新和实践.《炎黄风情》正是这样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共鸣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佳作.作曲家采用了“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融入管弦乐,用西方音响王国的“油画色彩”(管弦乐技术)描绘简易古朴的“民族母语”(民歌旋律).这在组曲中的《对花》《小河淌水》《走绛州》《蓝花花》中,均有突出表现.【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10页(P96-105)【关键词】鲍元恺;《炎黄风情》;管弦乐技术;民族母语【作者】蔡梦【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1990~1991年间,作曲家鲍元恺选择我国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等六个省份共二十四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为基础,对其进行管弦乐体裁的再创作,完成《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
基于六省民歌选材的六个组曲分别为《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
作品于1991年10月在天津首演。
作曲家采用了“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融入管弦乐,用西方音响王国的“油画色彩”(管弦乐技术)描绘简易古朴的“民族母语”(民歌旋律),从而赋予流传久远的传统音乐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走出一条当代中国交响音乐雅俗共赏的艺术道路。
“让中国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旋律了解西方音乐形式,同时,也让西方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音乐形式了解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1]82这是作曲家的艺术创作理想。
《炎黄风情》正是这样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共鸣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佳作。
以下,选择《炎黄风情》中四首民歌主题管弦乐曲进行分析。
《炎黄风情》第一组曲《燕赵故事》包括《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对花》等四首作品。
字字珠玑,句句入胜——浅析《鲍元恺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
浅析《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1 “歌唱”的演奏1.1 同歌唱的律动相结合通过对《炎黄风情二十四首民歌主题钢琴曲》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都是由民歌改编而成,因此在演奏上我们需要去模仿民歌的演唱。
以《拔根芦柴花》这首江苏民歌为例,它本是当地人民劳动中所唱的歌,当地农民们为了在劳动中能够缓解疲劳,便即兴地哼唱一些曲调,从而形成了这类民歌。
由于是伴随劳动唱的歌,故而有劳动的律动在歌曲当中,且歌曲有歡快跳跃的感觉,表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快心情,亦带有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这些情感都应该在钢琴演奏上体现出来。
作者朱培宾先生在谱面上也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标记。
《拔根芦柴花》这首曲子有多处在连线里又标有跳音记号,这是对歌唱的模仿。
因此在弹奏这样作品时,我们应该模仿歌唱的律动,在看到这样标记的时候不能只把其当作断音来弹,而要变成类似钢琴伴奏中的节奏重音,同内心的歌唱保持相同的律动。
还有《杨柳青》中每小节最后的一个音都有一个节奏重音,这看似与钢琴中节拍的重音形式不符,实则是因为它要和歌唱时语言的逻辑重音保持一致,因此在弹奏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应该同其本身的民歌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并且节奏重音即使作品中没有标明也应当要根据其歌词内容的语言逻辑进行,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五线谱记谱的节拍重音。
只有这样,这部由民歌改编的作品才能不失掉其独有的韵味。
1.2 以歌唱的旋律为主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单声部横向优美的旋律线条为主,虽然钢琴作品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法将其改编成多声部的作品,但整个作品优美的旋律线条依旧是作品的“主心骨”,始终贯穿全曲,因此我们在演奏中也应该让这条优美的旋律线条“歌唱”起来。
以《走西口》为例,其中的22-43小节的旋律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好像男女对唱的一样轮流出现旋律线,一条在右手高声部出现,一条在左手的二声部出现,我们在演奏的时候应注意要着重突出主旋律,在主旋律出现时另外一只手都应自动变成伴奏,保持各旋律声部横向的完整性,要适当地减弱作为伴奏声部的音量,让其营造和渲染音乐的氛围以衬托主要的声部。
论鲍元恺《炎黄风情》中的民歌旋律二声部卡农
论鲍元恺《炎黄风情》中的民歌旋律二声部卡农作者:李彤来源:《颂雅风·上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鲍元恺《炎黄风情》组曲中采用原民歌旋律材料完成的二声部卡农段落为例,从原民歌五声性调式旋律的旋法特征与二声部卡农的复调技术原理中,寻找和剖析出由民歌主题组成的二声部卡农既具备严谨的复调技法,又能够获得自然协和音响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鲍元恺炎黄风情旋法二声部卡农前言作曲家鲍元恺于1991年创作完成并成功首演的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旨在用西方音乐形式唱出31首无词的汉族民歌。
这部组曲对于复调音乐技术的运用,正是赋予了古老传唱的民歌主题乐曲以丰富的层次和崭新的活力。
其中运用复调技术完成的二声部卡农,其所在段落兼顾了对位写作的严谨性和实际听觉上的协和自然感受。
本文将从组曲中的四段二声部卡农入手,论述作曲家如何运用民歌旋律,并且进行卡农这一复调技术处理的手法,探讨其能够做到在听觉上产生自然流畅感受的原因所在。
一、民歌旋律卡农的选材与运用特点《炎黄风情》中的二声部卡农段落,均以原民歌旋律或民歌衍生旋律为材料,保存了民歌原本的清晰轮廓,使得人们早已熟知的旋律在不同声部重复被演奏。
巧合的是,其中一些已知民歌旋律,鲍元恺似乎只是将其非常天然地组合一下便成为通顺自然的二声部卡农。
对于这种“巧合”出的协和音响,其实不难解释,首先最根本的前提就是民歌旋律多属于自然调式范畴,这种天然音高的体系当之为音响自然的关键。
除此之外,遵循民歌旋律的旋法特征成为形成声部协和音程的又一原因。
关于组成卡农的材料——鲍元恺所选民歌旋律,它具有以下可以被合理利用的优势与空间:1.旋律简易、质朴、调式结构稳定,多为五声调式五个音构成,部分旋律是具有润饰作用偏音的五声性六、七声调式,但润饰作用的偏音均为经过辅助之功能而不具有骨干音的地位,不会大量频繁出现;2.同宫系统即同音列的五声调式交替,调式中心虽在不断游移,但其音列调式合并后与西方音乐单一七声音列形态相吻合且不超过此范围;3.民歌旋法以四五度关系展开的“基础”,与西方音乐的和声进行逻辑具有某种相似性;4.民歌旋律分句明确,有着异头同尾、同尾异头、上下句按照一定度数落差且节奏重复式并置、起承转合等环环相扣的特征;5.民歌旋律歌唱性强而器乐化弱,流畅、上口,节奏分明,乐句连貫起伏较为平稳。
《炎黄风情》中四首电子管风琴改编曲的技术特点与演奏处理
《炎黄风情》中四首电子管风琴改编曲的技术特点与演奏处理
《炎黄风情》中的四首电子管风琴改编曲包括《茉莉花》、《梁祝》、《二泉映月》和《千年等一回》。
这些曲目的技术特点和演奏处理如下:
1. 《茉莉花》
该曲使用了比较简单的和弦进行和旋律,容易上手。
在演奏中,需要注意掌握好各个音符的时值和力度的控制,以呈现出优美流畅的旋律。
此外,可以考虑在演奏中加入一些颤音、滑音等音乐元素,以增强曲目的表现力。
2. 《梁祝》
《梁祝》的曲子中有许多艰巨的技术要求。
在演奏中需要注意掌握好各个音符的准确性和力度的控制,以呈现出清晰、明亮、富有感染力的旋律。
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弓法和音色变化,以体现出曲目中不同情感和氛围的变化和情感奔放。
3.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中弦乐的描写和音乐气氛的营造是该曲的特色。
在演奏中,需要特别注意弓法的处理,以呈现出弯曲、流畅、委婉的弓音。
同时还需要确保掌握好后期弦乐的变化趋势,以体现出悠扬、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氛围。
4. 《千年等一回》
《千年等一回》的歌词富有情感,旋律优美,中头部的音乐主题带有远古之感。
演奏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速度的变化和力度的处理,准确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和音和变化的音色,以丰富曲目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民歌主题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以钢琴组曲《炎黄风情》为例
为作品标题进行音乐创作的形式,更加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想法,李斯特也曾指出,标题音乐是为了表现作曲家当下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李斯特还表示,标题音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标题音乐可以让观众不用猜想作品内涵,音乐的标题已经表现了作品的含义。
是的,标题音乐的标题可以让观众对于作品内容的把握更加精准,并且因为观众已经看到了作品的标题,这对他接下来欣赏表演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所以这样做,更有利于使作品的演奏获得成功,在演奏者进行弹奏时,观众在潜意识里已经跟音乐进行了一个交流,如当你看到标题:山西民歌《闹元宵》时,在器乐演奏前,你就已经猜想到这首作品会是一首欢快热闹喜庆的作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这也增强了欣赏者和演奏者的想象力。
标题音乐是与纯音乐相对应的存在,纯音乐,即为无标题音乐,或被称为绝对音乐。
标题音乐的描绘性和抒情性都是其美学涵义,标题音乐对于实现作品风格的统一具有推动作用。
这部组曲也使用了标题创作手法,以(河北民歌)“燕赵故事”、(云南民歌)“云岭素描”、(陕西民歌)“黄土悲欢”、(四川民歌)“巴蜀山歌”、(江苏民歌)“江南雨丝”和(山西民歌)“太行春秋”这六个地区的代表民歌为参照,使用了诗情画意的标题,如蜻蜓点水般把各地区音乐的风格以及特色表现得恰到好处,更让大家对每个地区的民歌创作与演奏产生了兴趣,鲍元恺先生曾讲到,这六个省的标题只是行政区概念,与文化无关,更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
这种富有诗意的标题创作手法,符合中外文学的审美范畴,它把各组曲的情景描绘得恰到好处。
(二)具有传统乐曲的线性思维由于我国音乐发展内容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准进行创作,后又增加了清角和变宫成为民族七声调式,朱载堉又在17世纪发现了十二平均率。
所以,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和声应用和调式调性理论,记谱法和作曲方式也不相同。
欧洲随着记谱和音乐的发展,大多使用五线谱进行记谱并使用大小调和声体系规定调式调性,而中国传统音乐确实没有太强的记谱意识,尤其以民间民俗艺术为突出,多是以师傅教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中国传统音乐使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授和继承,纵观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留下谱子和作曲家的例子着实不多。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首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经典曲目,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广为人知。
将《炎黄风情》进行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不仅可以为小提琴独奏增添新的曲调,还可以展示小提琴的独特魅力。
改编《炎黄风情》为小提琴独奏版要考虑到小提琴的特点和技巧要求。
小提琴是一种高音乐器,具有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改编过程中应注重保持原曲的音乐特点,并充分利用小提琴的优势展示曲目的美感和感染力。
改编过程中要注意曲调和技巧的协调。
原曲中的旋律和节奏是《炎黄风情》的灵魂,改编时应尽量保持原曲的旋律线和节奏感,使小提琴演奏出原曲的味道。
还可以在原曲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小提琴独奏特有的技巧和装饰音,如颤音、滑奏、琶音等,以增强曲目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改编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一定的改动。
在保持原曲基调的前提下,可以适度调整音调或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变化,以凸显小提琴独奏的特点和风格。
可以在某个段落中加入小提琴的装饰音或即兴演奏,以展现小提琴独奏的技巧和表现力。
改编过程中还应注意到音乐的整体结构和节奏感。
保持原曲的层次感和和声结构是改编的重要原则之一。
要注意小提琴独奏版的表现形式和节奏感,以使整个曲目在小提琴演奏中更加流畅和连贯。
改编完毕后还需要进行演奏和录制,以呈现出最终的效果。
演奏时要注意小提琴的音色和音量控制,保持音乐的动态变化和情感表达。
录制时要注意音质和效果的调整,使之符合小提琴独奏版所要求的音效和效果。
改编《炎黄风情》为小提琴独奏版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充分理解原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并结合小提琴独奏的技巧和特点进行改编。
只有在保持原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提琴的独奏魅力,才能演绎出一首令人称赞的小提琴独奏版《炎黄风情》。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首由中国杂技团队创作的舞蹈音乐作品,于1983年首演。
其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元素,通过舞蹈演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风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尝试改编《炎黄风情》为各种乐器独奏版本,其中包括小提琴独奏版。
本文将对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进行解析与思考。
首先,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对原曲进行音乐结构转换与音色处理。
由于原曲为舞蹈音乐作品,其音乐结构比较复杂,需要音乐家根据小提琴演奏特点和乐器能力进行改编。
例如,将原曲中的打击乐和管乐声部转换成小提琴的弓弦部分,使用变拨、滑音等技巧进行表现,突出小提琴的特色。
同时,改编者还需要根据小提琴的音域和音色特点进行音乐结构上的改编,例如在高音部分增加变奏和重复,加强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
其次,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和呈现。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的是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小提琴独奏版需要通过音乐情感的表现来诠释原曲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例如,在小提琴演奏中涌现出的这种悠远、寂静和深沉的情,回荡在乐曲之间,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深意。
最后,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具备创新性和传承性。
尽管改编者需要对原曲进行音乐结构转换和音色处理,但是要在保持原曲旋律的同时注重个人创新和风格的打造。
在创新的同时,小提琴独奏版改编还需要具备传承性,继承和发扬原曲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唯有如此,小提琴独奏版改编才能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注重音乐结构的转换和音色的处理,强调音乐情感的表达和呈现,具备创新性和传承性。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出充分的考量和打造,才能让《炎黄风情》在小提琴独奏版中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炎黄风情》是一首源自台湾的流行音乐歌曲,由五月天乐团创作。
该曲在原版中采用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结合,极具民族风情。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进行解析与思考。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能够突出小提琴的高亢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
小提琴是一种具有高音区演奏特点的乐器,能够通过弓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表现力。
将《炎黄风情》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版,能够充分展现小提琴在音乐中的独奏特点,以及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激昂的节奏。
小提琴独奏版改编中常常会对原曲进行创新和变奏。
在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中,常常会对原曲的旋律、和弦、节奏等要素进行重新演绎。
这样的改编手法不仅能够让小提琴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也能够带给听众新鲜感和惊喜。
在改编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传统乐器的元素,使得整个演奏更加丰富多样。
在改编中,需要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进行合理运用。
小提琴独奏版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感觉。
在演奏中,需要注意对节奏的掌握、对音色的处理以及对细节的处理等方面。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还需要考虑到乐曲的整体结构和音乐表达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奏更加完整。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还需要准确地表达出原曲中的民族风情。
《炎黄风情》这首歌曲的原版中融合了西洋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呈现了独特的东西方结合之美。
在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中,需要通过合适的演奏技巧、音色处理和音乐表达来还原这种风情。
这需要演奏者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小提琴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首中国红色经典乐曲,曲调高亢激昂,旋律动人,富有民族韵味。
近年来,许多音乐人试图将其改编成不同形式的演奏曲目。
其中,小提琴独奏版备受注目,因其能彰显小提琴艺术表现力,展现音乐的多样化魅力。
本文旨在分析小提琴独奏版《炎黄风情》的改编要点和音乐表现力,并探讨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改编要点:1.保留原曲的旋律:改编作品必须保留曲调和旋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炎黄风情》的旋律吸引力强,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如何在保留原旋律的同时充分展现小提琴表现力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注重节奏和韵律: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灵魂,改编作品需要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音乐充满活力和魅力。
4.突出民族特色:《炎黄风情》是一首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乐曲,改编作品要在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同时,加入更多的民族元素,有效地突出曲目的文化内涵。
音乐表现力:小提琴独奏版能充分发挥小提琴的表现力,在音乐表达上能展现丰富的情感和表达力,让人深受感动。
《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情感的丰富性:小提琴独奏版强调了音乐情感的传达。
在演奏过程中,小提琴手通过弓法、颤音、延音等手法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使整个曲目更具有感染力,能够让听众深刻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2.音乐语言的多样性:小提琴独奏版可以运用小提琴的各种技巧,如颤音、拉弓、弓速变化等来表现出音乐语言的多样性。
小提琴独奏版不仅展示出原曲的旋律和旋律的演奏技巧,同时还有独奏的技巧,展示了音乐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内涵:《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
这首乐曲深深融入了中国音乐传统和历史文化,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小提琴独奏版将原曲的民族文化特色更深层次地展现出来,既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韧和勇气,也表达了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持久力和坚定性,体现出中华民族矢志强国的伟大意志。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其激情澎湃、热情洋溢的曲调和旋律而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而将其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版,则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尝试。
下面将对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进行解析与思考。
改编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原曲的特色和精髓融入到小提琴的音乐表达中。
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因此在改编中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小提琴的特点来呈现原曲的韵味。
可以通过运用琴弓的不同强度和速度来表现原曲中的动感和情感,利用小提琴的特殊音色变化来诠释原曲中的情绪起伏。
还可以通过运用小提琴的颤音、滑奏等技巧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在改编过程中需要保留原曲的基本曲调和旋律,同时进行一定的改动和创新。
改编者可以根据小提琴的音域和技巧要求对原曲进行适当的转调和改变,使得小提琴演奏起来更加舒适和流畅。
还可以在改编中添加一些变化和装饰音,以增强原曲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对原曲进行节奏和速度的调整,使得小提琴的表演更具感染力和独特性。
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需要注重对原曲的理解和演绎。
改编者需要深入剖析原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使得小提琴独奏版能够真实地传达出原曲的风格和情感。
演奏者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技巧和音乐素养,以准确无误地演奏出改编版的乐曲。
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在进行改编时需要注意保留原曲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要适当地进行改动和创新,使得小提琴独奏版能够在保持原曲韵味的展现出小提琴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
改编者和演奏者需要对原曲有深入的理解和演绎,同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够真正地演绎出这首改编版的《炎黄风情》。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首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音乐作品,其曲调优美,情感丰富,一直深受广大乐迷的喜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尝试对《炎黄风情》进行改编,其中小提琴独奏版更是备受瞩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一改编作品进行解析和思考,探讨其在传统音乐中的创新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改编作品的具体特点。
小提琴独奏版的《炎黄风情》在编曲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以适应小提琴这一乐器的特点。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加入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以突出小提琴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上更加突出了《炎黄风情》所表达的中国文化情感。
通过小提琴独奏的演奏形式,更加立体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内涵,使得整个音乐作品更富有魅力。
这一改编作品在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上都颇具挑战性,要求演奏者具备卓越的技巧和深厚的情感,从而在演奏中更加生动地诠释《炎黄风情》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那么,《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呢?可以看出,传统音乐作品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对传统音乐进行改编,使之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关注和喜爱。
《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乐器相结合,不仅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更能够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这一改编作品也对演奏者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他们在技巧和情感上都达到更高的水准,从而更好地诠释《炎黄风情》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是一次富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交流意义的尝试,通过这一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更能够看到其在现代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形式。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也必将在音乐领域中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曲调激昂,意境深远,是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而在当今音乐界,小提琴独奏版的音乐作品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将《炎黄风情》进行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不仅是对原曲的一次革新,也是对小提琴这一乐器的再次肯定。
本文将对《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进行解析与思考,探讨其在改编过程中的创新之处,以及对于小提琴独奏版的表现力和技巧要求。
我想提到的是《炎黄风情》这首曲子的原曲。
它由著名作曲家陈辉编曲,是一首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
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音韵美感,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曲子的旋律激昂澎湃,节奏感强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豪迈与激情,堪称是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在改编小提琴独奏版时,也要考虑到小提琴的音域和表现力。
小提琴的音域较广,可以通过高音和弓法的运用,表现出原曲中激昂澎湃的旋律和节奏。
小提琴也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情感表现,展现原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改编过程中,可以根据小提琴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曲子既能保持原曲的风格特色,又能发挥出小提琴独奏版的音乐魅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改编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一些技术和乐理方面的问题。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对乐曲结构和旋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重新编排,使得曲子更适合小提琴的演奏特点。
在演奏技巧方面,小提琴的音色和弓法的运用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变,以表现出原曲中多样的旋律和情感。
在乐理方面,也需要对调性和节奏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调整,以使得改编后的小提琴独奏版更加完整和饱满。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炎黄风情》是一首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现代作品,由著名音乐家陈其钢所创作。
原曲以古筝为独奏乐器,融入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技巧,展现了浓郁的中国
民族音乐风格和情感。
而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版,则是将原曲的音乐要素重新演绎和发展,
通过小提琴的独奏来体现原曲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在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注重保留原曲的核心音乐元素。
原曲中的旋律、和声和节奏
等要素都是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关键。
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将原曲的这些要素尽可能
地保留和发挥,使得小提琴独奏版在演奏时能够传达出原曲所要表达的独特风情和情感。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需要考虑到小提琴的特点和技巧。
相比古筝这样的弹拨乐器,小
提琴是一种拉弦乐器,具有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改编过程中,可以运用小提琴的特点,使得原曲的音乐能够在小提琴独奏版中发展出新的表现力和魅力。
可以通过小提琴的弓法
和变化的音色来表现原曲中的旋律和情感。
小提琴独奏版的改编还需要考虑到乐曲的难易程度和演奏的可行性。
小提琴是一种技
巧性较高的乐器,演奏难度较大。
在改编过程中,需要根据小提琴演奏的特点和乐手的实
际水平来进行调整。
可以对原曲中的一些技巧性要求进行适当的简化或改编,使得小提琴
独奏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提琴的演奏和表现。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1. 音乐元素的保留与改变:在改编小提琴独奏版时,需要考虑如何保留原作中的音乐元素,并使其适应小提琴的独奏演奏。
《炎黄风情》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例如古筝、二胡等乐器的演奏,这些元素可以通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特点进行替代,以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情。
2. 独奏与伴奏的平衡:在改编小提琴独奏版时,需要考虑独奏与伴奏之间的平衡。
原作中的交响乐队伴奏可以通过重新编曲或者降低部分乐器的音量来与小提琴的独奏相协调,以使独奏部分更加凸显。
3. 技巧与表现的结合:小提琴是一种具有广泛表现力和变化丰富的乐器,通过运用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演绎出《炎黄风情》中的音乐形象。
通过使用颤音、滑奏、颤抖等技巧,可以表现出音乐中的激情、哀思和喜悦。
4. 曲式与结构的调整:在改编小提琴独奏版时,可能需要对原曲的曲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小提琴演奏的特点。
可以在原有乐段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增加或缩减部分乐段,使独奏部分更加突出和流畅。
5. 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与表现力:小提琴独奏版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术和表现力。
演奏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技术水平,同时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以更好地演绎出《炎黄风情》中的情感和意境。
改编《炎黄风情》为小提琴独奏版不仅可以丰富小提琴曲目的种类,也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尝试。
它可以为小提琴演奏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技艺和风采的舞台,同时也能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改编《炎黄风情》为小提琴独奏版需要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与调整,以适应小提琴的演奏特点,并使其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音乐素养,同时也需要对中国音乐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相信改编小提琴独奏版的《炎黄风情》可以成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炎黄风情》是一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原作由中国作曲家冼星海在1951年创作,是中国音乐历史上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古典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古代的风情和文化特色,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喜爱。
如果要将《炎黄风情》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版,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留原作的精神和韵味,并将其适当地融入到小提琴的演奏中。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思考:我们需要认识到小提琴和古琴的音色和特点是有一定差异的。
古琴的音色柔和且具有特殊的共鸣,而小提琴则具有锐利的音色和强烈的表现力。
在改编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小提琴的音色来传达原作的感觉。
第二,我们可以考虑对原作进行一些改编和变化,以适应小提琴的演奏特点。
可以在某些部分加入小提琴的技巧和乐器特点,如颤音、滑奏、和弦等等。
这些技巧能够丰富演奏的表现力和音色变化,使得小提琴能够更好地表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还可以在和声和伴奏上做一些改编。
考虑到小提琴是一个独奏乐器,伴奏可以相对简洁一些,以充分展示小提琴的个性和独奏性。
可以根据小提琴的特点和音域来进行一些和声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小提琴的演奏范围和技巧要求。
我们还需要在演奏方法和风格上进行一些调整。
小提琴是西方音乐的代表乐器,它具有独特的演奏方法和表现方式。
在改编《炎黄风情》时,我们可以将一些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风格融入到原作中,以增强演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改编《炎黄风情》成小提琴独奏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音色、技巧、和声、风格等等。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类似的作品和改编版本,同时也需要创新和寻找适合小提琴的表现方法和形式。
通过合理的改编与思考,我们可以使小提琴独奏版的《炎黄风情》更加动人、生动和富有个性。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炎黄风情》是一首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乐曲,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版无疑是对该曲的再创作和发展。
下面是对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改编《炎黄风情》为小提琴独奏版,要充分考虑到小提琴独奏的特点。
小提琴独奏具有高亢激昂、悠扬深沉、灵活自由等音色特色,这些元素应当被合理地融入到对《炎黄风情》的改编中。
可以通过改变音符的演奏方式、音调的变化、速度的控制等手段,展现小提琴独奏的风采。
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还需要考虑到演奏技巧和难度。
小提琴独奏作品通常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和专业水平,适当考虑到小提琴独奏的技术难度,可以使改编版更富有挑战性和表现力。
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技巧练习,如琶音、颤音、变速弓等,以提高曲目的艺术品质和演奏效果。
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还应该考虑到整个乐曲的结构和起伏变化。
在改编过程中,要注重乐曲的整体结构,使其具有合理的起伏和张力,体现乐曲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可以通过增加引子、加入转调、改变曲速等手段,使整个改编版具有一定的情感和音乐性。
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需要充分考虑到小提琴独奏的特点、保留原曲的旋律主线、考虑演奏技巧和难度,并注重整个乐曲的结构和起伏变化。
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可以打破原曲的束缚,使小提琴独奏版具有更加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音乐的观念——从鲍元恺的《炎黄风情》说起
音乐的观念——从鲍元恺的《炎黄风情》说起作曲家鲍元恺诞生于1944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
他最先接触了长笛,然后对作曲产生兴趣,学习作曲。
1973 年,他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在他的创作之路上,立志于将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西洋管弦乐的创作中去,将中国的民族风情用西方的作曲技法进行重构,中国民族风情在曲调的音符之间浓郁地泄露出来,以此创作出《炎黄风情》并于1991年首次呈现。
本首作品在主题上,选取了云南、河北、四川、江苏、陕西、江苏以及陕西等地,24首的地方民歌旋律。
结合管弦乐器中的诸多乐器配置,将人民生活的画卷以多层次的音乐色彩构建出来。
作品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共计包含6个组曲,每个组曲选取了4首民歌,对应着中国诗词元素起、承、转、合结构,遵循了古代文化的特征,使得整部作品在曲式结构方面极具民族特征。
在旋律方面《炎黄风情》在引用24首民歌时,并没有对音符做任何的改变,而是通过新颖的配器手法与丰富作曲技法将这些旋律材料重新组合。
鲍元恺做出改变的地方就是其中的配乐和旋律发展,音响效果也远远丰富于原来单一的民歌,音乐层次和内容丰富的同时又不缺民歌的韵味,展现了中西音乐的完美结合。
《炎黄风情》这部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点就是在西洋管弦乐队当中加入民族乐器。
其中的中国民族乐器包括:三弦、板胡、喷呐、堂鼓、堂锣、板鼓、小擦、小锣等。
混合乐队本身融汇了西方管弦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当中的不同音色和民族文化,具有跨度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范围。
在《炎黄风情》中,加入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有《夫妻逗趣》、《走绛州》、《闹元宵》和《看秧歌》;这些乐曲其中是通过以西洋乐器作为基础,中国传统乐器作为辅助和填充的一种混合方式,中华民族的风韵从传统乐器的使用当中得以表现出来。
《炎黄风情》创作完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此时正处于商品化大潮阶段,音乐创作也受其影响,各种流行音乐风靡一时。
就在这一阶段,借鉴西方音乐体裁,融合中国传统作曲技法以及思想理念,借用中国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西洋管弦乐曲《炎黄风情》却能突出重围,并掀起一股“鲍氏清新传统风”,进而发展成“鲍元恺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黄风情》中民间歌曲的艺术化处理手法作者:姚晓婷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一部以我国六省区的30余首不同风格的民间歌曲旋律为素材,用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对其进行艺术化加工,并以管弦乐组曲形式呈现的经典巨著。
用西方交响乐的形式来诠释中国民歌的深刻内涵,使其艺术性大幅提升,真正从形式到内容上做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植根民族音乐之土,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目的。
【关键词】《炎黄风情》创作特征管弦乐
引言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鲍元恺先生于1990-1991年间创作完成的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
作品自1991年10月在天津首演以来,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获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和音乐界的高度关注,一度引起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
在笔者看来,对中西音乐创作技法的完美合璧应该是《炎黄风情》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的原因,而鲍元恺在创作中的这一观念为我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化发展道路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炎黄风情》以河北、云南、江苏等六省经久传唱、脍炙人口,并深受大众所喜爱的30余首民歌旋律为主要创作素材,西方管弦乐的形式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灿烂而生动鲜活的音乐画卷,并展现了中国民歌独特艺术魅力。
作品中对我国民间歌曲主题旋律的引用比较直接,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与原始民歌也有相当一部分保持一致。
与简单、纯粹的对民歌旋律进行配器改编的方式则泾渭分明,作曲家结合音乐内容与情感的表达对作曲技法经过了精心的选择,通过严谨的结构布局、丰富的乐队编配、复调化的织体、色彩性的和声、变奏式的发展等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尽量突出了作品的中国风味,也尤其是在乐队编制、配器等管弦乐技法方面对原始民间歌曲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为我国音乐创作中的民间音乐艺术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炎黄风情》的结构特征
鲍元恺对《炎黄风情》这套组曲的结构构思可谓十分新颖。
由于民间歌曲的口头流传、集体创作等性质,其结构往往十分简洁,相对于专业音乐,演唱者和欣赏者也更关注歌词的表现力。
然而,作为以民歌旋律为素材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歌词已不复存在,过于简单的结构形式也不利于艺术性的提升,而且,众所周知,结构逻辑的清晰、严谨本身也是专业音乐作品可以被理解的重要前提,这在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专业音乐中尤为突出。
从而,在《炎黄风情》中,作曲家除了从全曲的整体布局方面精心安排以提升结构美之外,在单首乐曲中,也会
通过采用性格具有明显差异的民歌主题来获得对比,使结构简单的民歌变为最具普遍性的再现性三部曲式结构类型,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如第一组曲“燕赵故事”中的《小白菜》和《对花》两首便是如此。
第一首《小白菜》中选用了“小白菜”和“哭五更”两首河北民歌的旋律:民歌“小白菜”的四句旋律全部由下行五声音阶构成,且依次降低,带有哭泣的音调使音乐十分凄凉,作曲家还用了四重奏、弱音器、弱奏等手段来予以强化;而构成中部的“哭五更”虽然在音乐情绪上仍以悲为基调,但旋律起伏明显较大,再加上双重调式、配器织体的改变、演奏法等方面的处理,从而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首《对花》中也选用了两首民歌旋律写成三部曲式:由河北冀中小调“献花”的羽调式旋律写成的首部和再现部,节奏明快、情绪活泼,描绘出一幅热烈欢腾的歌舞场面;中部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由中速的河北南皮民歌“放风筝”的宫调式旋律写成,曲调柔美、情绪愉悦。
此外,由两首民歌旋律素材为基础写成的《爬山调》、《放马山歌》、《猜调》、《黄杨扁担》等三部性结构乐曲也都具有上述特征。
丰富的管弦乐技法
鲍元恺正是借助管弦乐队的强大表现力,通过多样化的乐队编制、特殊色彩性乐器的使用,以及渲染式的配器等丰富的管弦乐技法,将一首首质朴的民歌旋律进行精心的艺术化加工,使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典雅之作。
1.多样化的乐队编制
在管弦乐队的编制方面,作曲家并不拘泥于典型或完整的双管、三管编制,24首乐曲中,使用整个管弦乐队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有《对花》、《蓝花花》、《太阳出来喜洋洋》、《闹元宵》和《看秧歌》这几首,它们基本都处于各自组曲的最后,除了《蓝花花》是为了加强其戏剧冲突外,其余几首在音乐情绪方面都较为活跃,使用带有铜管组的大乐队显然与其热烈的音乐形象十分相符。
《看秧歌》中除了使用完整的三管编制管弦乐队外,还加入了小堂鼓、板鼓等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从而也使其成为24首小曲中使用乐器种类最多的一首,作曲家将其安排在整部套曲的最后,除了符合其热烈的音乐情绪外,其终曲性质不言而喻。
2.新颖的乐队音响
《炎黄风情》在乐队音响的拓展方面同样十分富有特色。
作曲家在对民族风格“音色”的理解及控制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在以西洋管弦乐器为主的基础上,通过模拟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音色、场景的营造及意境的渲染、特色民族乐器及打击乐器的创意使用,以及特色鲜明音的色对置等,不仅获得了十分新颖的乐队音响,也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音乐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这些民歌旋律的艺术表现力。
3.渲染式的配器手法
通过管弦乐配器手法来渲染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或意境的例子在《炎黄风情》中可谓俯拾皆是。
《茉莉花》中使用小提琴、中提琴先后演奏主题,旋律优雅细腻,精致委婉,表现少女以茉莉花自喻,对美好爱情充满幻想的浪漫情怀。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爽朗明快民歌旋律主题贯穿全曲,铜管乐器演奏如粗野的呐喊,弦乐演奏情感表达从压抑到爆发转接,加之定音鼓迅猛敲击,以表现雄性的阳刚之美。
《黄杨扁担》中铜管乐器的使用极为突出,共使用了四支圆号、三支小号和三支长号,这同样与为了突出音乐情绪的欢畅、愉悦有关。
《对花》在创作上全曲通过对置的音色布局、多变的节奏、丰富的力度变化及频繁的转调手法描绘出对歌场上热烈欢腾的场面。
《小放牛》中也同样运用了音色对置的手法来表现一问一答的谐趣图景,最后乐队全奏把音乐推向高潮。
独特的主题发展手法
《炎黄风情》中的主题原型全部来自于经典民歌旋律,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对原始旋律进行发展是《炎黄风情》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获得了升华的又一重要手段。
《炎黄风情》中发展主题旋律的手法主要有装饰、重复、变奏、展开等,但作曲家在对这些发展手法的使用方面又常常有着中国式的处理,与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手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
虽然变奏手法在《炎黄风情》中十分典型,但完全以变奏曲式结构写成的乐曲却只有《女娃担水》一首。
此曲由原始民歌主题加五次变奏组成,构成真正的变奏曲式,只是就变奏手法而言较为传统,每一次变奏都基本保留了原始民歌主题旋律的基本轮廓和陈述结构,显然属于严格变奏范畴。
在主题进行变奏或重复的过程中,加入复调化的对位声部也是《炎黄风情》中发展主题,推动音乐继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曲家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管弦乐在多声部复调音乐表现方面的优势,除了个别主题在初次陈述时就采用对比复调织体外,更多的是在主题旋律重复或变奏时,再配以一两个对位化声部,从而使织体变得更为丰富,音乐表现力也随之加强。
如由四首一部曲式乐曲组成的第五组曲“江南雨丝”中,就大量使用了复调化的主题发展手法。
下例是《拔根芦柴花》结束前主题旋律(Fl.+Vl.I+Vl.II)与对位声部(Vle.+Vc.)构成的二声部对比复调。
再比如前文提及的《茉莉花》主题的最后一次变奏重复时,中提琴声部的对位化声部与小提琴的主题旋律形成二声部对比复调。
此外,对句在民歌中十分常见,在《炎黄风情》的创作中,这种对句往往通过音色对置的手法做配器处理来展开,形成应答式呼应,这在一般的音乐作品中类似上下句的处理。
如:《对花》是对句歌在民歌中常见的形式,其歌词内容常依照季节的次序问答花名,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作曲家在管弦乐的表达中保留了这一形式。
再如:原民歌《爬山调》中的句法结构均为散板式的上下句结构,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表现山村男女青年唱山曲表达心声的情景,作曲家也通过管弦乐丰富的变化予以重现。
结语
作曲家在《炎黄风情》的创作,直接借用原始民歌旋律进行发展或对民歌主题旋律进行配器改编的创作方式。
作曲家让中国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旋律来了解西方的音乐形式,也让西方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音乐形式来了解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的初衷也以《炎黄风情》成为得以实现的载体。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