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word教案
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4、成就: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
自学指导二
阅读书本第二框内容概述:
1、我国教育事业有没有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原因何在?
2、动乱中的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3、文革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的影响
1、没有。左倾错误导致文革爆发
2、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典型事例)
2、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背景
3、发展教育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
内容: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制定方针: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背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这种说法不对
1、说出新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2、新旧中国教育服务对象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扩大自主权
九十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增加教育投资,启动“希望工程”
3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2.掌握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如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壮大等。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同时,教师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讲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展示典型历史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亮点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祖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
2.树立学生对教育的正确认识,让他们明白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亮点四:总结归纳提高历史素养,强化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同时,教师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5.亮点五:作业小结培养研究能力,延伸课堂学习。
教师布置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文。这项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延伸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经过和初步成就,知道党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等重要概念。
2.理解: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领会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3.运用:认清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知道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懂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资料回放】,分析【学思之窗】的内容和“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等图表,掌握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2.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挑战,我们须更加努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
教育赋予人类智慧与美丽,赋予人类进步的力量。
所以,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所以,希望工程宣传画里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新课学习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人民政府先是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革;同时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并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特点: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3)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4)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重点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四幅西部小朋友渴望学习、认真学习的图片既能触动同学内心深处的良知、又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背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接管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一切权力,包括教育的权力2、为人民教育所采取的措施(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要为国家建设、为人民服务;(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毛泽东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建立全日制与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成就(1)表现: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意义:教育: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
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手段,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2)教学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3)教学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4)教学建议①“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1)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夏商周时期,教育主要是贵族化、宗教化的教育,以传授礼仪道德、文学武艺为主。
(2)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实行儒家学说,提倡士族教育,对于庶人的教育很少。
(3)唐宋时期的教育唐宋时期,学校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承发展。
(4)晚清时期的教育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影响,中国开始传入西方的教育,出现了新式学堂。
2. 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解放运动。
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影响:(1)推动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变革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变革,呼吁真正的人道主义教育。
(2)倡导科学教育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教育,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3)推广民间教育新文化运动推广民间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教育水平。
3.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1)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原则的教育体系。
(2)推广义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广义务教育,推动全民教育、普及教育。
(3)加强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也面临许多教育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各级政府也加强了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2.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结合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四、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2.总结重点,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3.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建议,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设计1
高二历史必修三人教版教学设计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通过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任务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二是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要组织学生问题探究,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从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十年和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具体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等。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梳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并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归纳总结,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并学会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1.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3.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展示邓小平和江泽民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彰显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1教育网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后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奖,之前我们在批判中国教育,认为中国未取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所致,之后,又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
本课,我们将以新邵教育发展史为线索,一起探究中国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得与失。
二、总体构建本课知识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我们今天学习《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那么现代历史的起止及分期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现代中国的历史从1949年至今有58年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1956-1966年是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年是文革时期;文革结束后,1978年以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教师:正因为国家的历史呈现这样突出的阶段特征,所以现代中国的教育亦如此。
下面让我们一起结合教材子母标题总体构建本课知识。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1.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进行定期的学生评价和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如恢复高考制度的图片、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等,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等。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此外,教师还进行定期的学生评价和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和依据。
2.教师强调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师提出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时代责任感。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如某地区的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评估等。
2.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1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对我的启示”的感悟文章。要求如下:
a.围绕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政策、制度及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b.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问题,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影响;
c.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b.现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c.如何评价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b.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c.提交一份资料整理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结构合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a.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教育发展历程、政策及改革措施的了解;
b.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教育发展成就、问题的分析能力;
c.论述题:检验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能力。
3.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掌握新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2.掌握现代中国教育政策、制度及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双一流”建设、素质教育、新课改等。
3.了解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问题,分析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3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 、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成果 板书 设计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3、影响 三、 教育的复兴 1、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2、成就 过去 50 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 50 年。50 年来,在以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 教学 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 反思 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 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导入新课:在前面的一课内容当中我们学习了现代文化等情况,今天 我们主要来学习现代教育。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问: 人民教育是如何奠基的? 1 、拉开序幕 :(1) 接管改造旧教育, 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2) 教 教学 育向工农开门, 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1949 年底, 第一次全国 过程 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 开门,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1954 年 9 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权利。 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 教育机会。 问: 为发展教育, 党和政府制订了 哪些教育方针?取得了什么样的 成果? 2、 制定方针: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课题
第 21 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修改与创新
1、知识目标: (1)说出拉开序幕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一系列教育 方针 (2)说出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的严重破坏以及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 教育与经济 发展的概况。 发展和社会 教学 目标 2、能力目标: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 全面进步之 人才,迎接挑战。 间的辩证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 系。 度和“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 破坏, 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 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教学 重、 难点 教学 教材、教案、试卷等。 准备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中历史 7-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三、教育的复兴 9 邓小平复出,自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 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3.成就 17 重点实验室 (1)一批重点高校和□ 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 壮年文盲。
易错提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①有利 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②有 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③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
2.影响 (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8 文化素质 大大下降。 (3)整个民族□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易错提示:“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的 启示:①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 要。②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 发展的根本大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③坚持教育的社会 主义方向。
材料二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 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 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应
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反映 了结论(1)。材料二中“我们国家,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 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 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体现了结论(2)。
【例题】
(2014· 莆田质检)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
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 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 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引自人民网)在 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探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得与失,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过渡时期(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3)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影响(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1.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辨析]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决策,为创建社会主义教育拉开了序幕。
[点拨] 1949~1966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各类学校,培养人才。
人教版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1
人教版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1现代教育的发展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开基创业”。
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的教育方针;在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这是本目的一个重点。
教材介绍了人民政府创建新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
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
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教材重点强调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导读—设问—分析归纳—总结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这既符
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习探究】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二、动乱中的教育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三、教育的复兴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
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
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
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课后研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和腾飞,都必将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首位。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找一些自古自今以来的有关事例,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
国际竞争实际是国家实力,而国际实力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
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
近代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注重教育实现民族腾飞就是很好的例证。
【课堂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
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
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