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瑞先生与其《麦积山石窟志》
麦积山瑞应寺藏道场诸圣牌及牌竿小考
麦积山瑞应寺藏道场诸圣牌及牌竿小考作者:李晓红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20期[摘要]麦积山瑞应寺藏有道场诸圣牌?譹?訛34件以及圣像之下列插的牌竿46件,其创作者主要是寺院的僧人和民间无名画工。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圣牌的裱褙纸上有明代木刻“西方公据”?譺?訛和“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壹日焚化”等字样。
由此可推断,这一批水陆画最晚至清代早期所制,甚至可早至明代末期。
另外寺中还藏有尺寸更小的牌竿若干,其作用与“拜佛如同在寺院”意义相同。
这一批道场诸圣牌有着重要的艺术、文物和文献价值,对研究明清佛教史、民间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民族服饰及中国美术史等都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麦积山瑞应寺;水陆画;圣牌;牌竿[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21-05一、圣牌基本内容圣牌是寺院或者家庭做道场法事时,案上供奉的诸佛、菩萨、诸天、诸护法像牌。
尺寸大小略有不同,一般高440~490毫米,宽270~290毫米。
贴金,裱褙多层,厚度2毫米。
其中,有16件圣牌像的背面有文字,标明了它在水陆法会中的确切位置。
1989年整理这批水陆圣像时,我们和同时整理寺院遗留下来的文书一起编号,“麦”字号是指文书编号。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瑞应寺遗珍》一书中,夏朗云第一次介绍了这批圣牌,本文略取34件圣牌图片。
根据圣牌背面标注位置、尺寸和画风判断,34件圣牌可分为八组。
所有尺寸表示为:高×宽,单位:毫米。
第一组:麦0931释迦佛, 0954药师佛,0928阿弥陀佛, 0957文殊菩萨,0958普贤菩萨, 0932观音菩萨, 0939地藏菩萨,0955韦陀,0938护法。
麦0931释迦佛。
背题“释迦佛中”。
背面第二层裱褙纸反裱,手书内容同麦0930、0939、0955:“乾隆三十八年(朱印)十月壹(朱色)日焚化/敕高超三界右给付正亡鬼准此/口案下给付正亡鬼不许别鬼争夺为此须儭给者承仗/造胜会虔备冥货壹封焚化故收执遵奉/星门下为给付冥财事今逢。
回望历史-50年代麦积山石窟旧影
回望历史-50年代麦积山石窟旧影本篇麦积山石窟资料来源于1954年出版的《麦积山石窟》,是由吴作人先生领队,包括美术史研究者王朝闻、冯国瑞,画家罗工柳、萧淑芳,摄影家李瑞年等十五人通过实地勘察、测绘而收集完成的一部历史巨作。
这里凝聚了他们的结晶,为后来人员借鉴与学习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资料,在此向他们表示致敬。
—序言——石窟图片—麦积山全景麦积山石窟群及瑞应寺麦积山栈道第1号崖阁(涅槃窟)魏第1号涅槃窟内弟子之一明重塑第3号千佛廊魏第3号千佛廊上部石胎泥塑魏第4号散花楼长廊左端天王宋重塑第4号散花楼长廊右端天王宋重塑第4号散花楼长廊右端天王宋重塑(部分)第4号散花楼长廊右端上耳龛内塑像第4号散花楼长廊和七佛阁(部分)第4号第二龛第三龛之间的天龙八部唐重塑第4号第四龛左侧菩萨(部分)明补修第4号第五龛佛与菩萨第4号第五龛右侧菩萨第4号第六龛右侧菩萨明重妆第4号第七龛左侧菩萨明重妆第4号长廊平基壁画(部分)第4号长廊平基壁画(部分)第4号第四龛龛外上壁壁画及薄肉塑飞天(部分)北周第4号第六龛龛顶壁画明重绘第5号牛儿堂前廊天王第5号牛儿堂前廊天王(部分)第5号第一龛右胁侍菩萨第5号第三龛坐佛第5号第三龛左胁侍菩萨第5号第三龛右胁侍菩萨第5号前廊平基壁画魏或北周第9号中七佛阁第二龛左胁侍菩萨第9号中七佛阁第四龛迦叶第12号窟(北周)左胁侍菩萨(部分)第12号窟(北周)右胁侍菩萨(部分)第12号窟(北周)左壁坐佛第13号摩崖造像第14号窟(隋)左侧菩萨与天王隋第14号窟(隋)右侧菩萨隋第15号窟(魏)正壁中坐佛宋修明妆第15号窟(魏)正壁左坐佛宋修明妆第26号窟(魏)左佛座前浮塑伎乐天魏第26号菩萨隋(石刻)第27号窟(魏)右壁坐佛(部分)第28号第二龛迦叶(部分)宋修明妆第30号崖阁(魏)石造檐柱第31号摩崖龛千佛影塑北周第36号窟(魏)右侧中坐佛宋重修第36号窟(魏)右胁侍菩萨第43号崖阁(魏)第43号廊左端天王(部分)宋重塑第43号正壁龙女与中坐佛(部分)唐塑第43号正壁左侧龙女唐塑第43号右胁侍唐塑第60号摩崖龛(魏)左胁侍菩萨第60号摩崖龛(魏)右胁侍菩萨第60号摩崖龛(魏)右胁侍菩萨(部分)第62号窟(隋)左壁坐佛第64号窟(魏)左壁坐佛第64号窟(魏)右壁右侧比丘第69号摩崖龛(魏)一佛二菩萨第69号摩崖龛(魏)右侧持瓶观音第69号与169号两龛之间的浮塑第81号窟(魏)左壁坐佛第81号窟(魏)右壁坐佛第81号窟(魏)右胁侍第82号摩崖龛(北周)坐佛与左胁侍第83号窟(魏)右壁坐佛与正壁右侧菩萨第85号窟(魏)右壁坐佛第87号窟(魏)正壁左菩萨第87号窟(魏)正壁左菩萨(部分)第87号窟(魏)右壁迦叶(部分)第90号窟(魏)左壁坐佛宋重塑第90号窟(魏)左壁坐佛(部分)第90号窟(魏)正壁左侧迦叶(部分)宋重塑第90号窟(魏)菩萨第90号窟(魏)比丘第90号窟(魏)菩萨第97号摩崖龛(魏)坐佛(头宋重塑)第99号摩崖龛(魏)坐佛第100号窟(魏)左壁观音第100号窟(魏)右壁持瓶观音第100号窟(魏)小佛龛弥勒菩萨第100号窟(魏)菩萨(部分)第108号窟(魏)菩萨与天王第112号窟(魏)左壁坐佛第114号窟(魏)左壁右侧观音第115号窟(魏)左壁观音第117号窟(北周)正壁坐佛第121号窟(魏)正壁左角菩萨(部分)第123号窟(魏)左壁坐佛第123号窟(魏)右壁坐佛与童女第123号窟(魏)右侧童女第123号窟(魏)左侧童子第126号窟(魏)正壁坐佛第127号窟(魏)正壁坐佛(石刻)第127号窟(魏)正壁坐佛头光(石刻)第127号窟(魏)正壁坐佛背光(石刻)第127号窟(魏)正壁坐佛背光(石刻)第127号窟(魏)正壁坐佛背光(石刻)第127号窟(魏)正壁坐佛背光(石刻)第127号窟(魏)正龛右胁侍菩萨(石刻)第127号窟(魏)左壁佛与二胁侍(佛宋修)第127号窟(魏)左壁左胁侍第127号窟(魏)左壁右胁侍第127号窟(魏)藻井壁画(部分)第131号窟(魏)左壁坐佛第133号窟(魏)罗睺罗授记宋塑第133号窟(魏)罗睺罗授记(部分)第133号窟(魏)佛手第133号窟(魏)第一龛佛与二胁侍及壁间千佛影塑第133号窟(魏)第三龛佛与二胁侍菩萨第133号窟(魏)第八龛菩萨第133号窟(魏)第一一龛坐佛(部分)第133号窟(魏)第一一龛龛楣影塑第133号窟(魏)飞天(已脱落)第133号窟(魏)头光(已脱落)石刻第133号窟(魏)头光(已脱落)石刻第133号窟(魏)造像碑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3号窟(魏)造像碑(部分)第135号窟(魏)左壁佛与二胁侍菩萨第135号窟(魏)中铺右菩萨魏石刻(头为宋补塑)第135号窟(魏)正壁中龛左胁侍(部分)第135号窟(魏)正壁壁画(部分)第135号窟(魏)坐佛第138号摩崖龛(魏)坐佛第141号窟(魏)右壁第一龛坐佛第154号窟(魏)左壁坐佛第154号窟(魏)左壁天王(部分)第155号窟(魏)左壁龛外比丘第155号窟(魏)左壁坐佛第161号窟(魏)左壁比丘第162号窟(魏)菩萨第162号窟(魏)菩萨第165号窟(魏)正壁左侧供养人宋塑第165号窟(魏)正壁右侧供养人宋塑第165号窟(魏)左壁菩萨宋塑第169号窟(魏)交脚菩萨与胁侍第169号窟(魏)交脚菩萨第191号摩崖龛佛与菩萨瑞应寺观音明塑麦积山顶舍利塔—壁画摹稿—第4号第七龛龛外上壁壁画伎乐天随第5号藻井左边壁画吴为摹第127号前左壁下方壁画吴作人摹第160号窟(魏)左壁壁画供养人随邓白摹第90号窟(魏)右壁左侧壁画供养人萧淑芳摹第154号窟(魏)顶部壁画伎乐天萧淑芳摹第4号长廊平基壁画(部分) 西北历史博物馆摹第127号窟(魏)藻井壁画舍身饲虎图吴作人萧淑芳摹—勘测绘稿—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
法生造像碑初拓本简释
法 生 造 像 碑 初 拓 本 为 蝉 翼 拓 ,纵 1 9 ,横 07 . 米 7 . 3
米 。 由冯 国瑞 先生 个 人 收 藏 , 1 5 先 于 9 3年 捐赠 给麦 积 山
文管 所 保存 。
深 1 米, 厘 内凿 浮 雕 坐 佛 各 一 身 , 中 五 佛 左 端 一 身 残 其
物 资 料 , 麦 积 山 石 窟 的 分 期 断 代 提 供 了依 据 ; 围 的名 人 题 跋 , 于 考 证 造 像 碑 亦 有 重 要 价 值 。 为 周 对
[ 键 词 ] 生 造 像 碑初 拓 本 ; 人 题 跋 ; 国瑞 关 法 名 冯 [ 图分 类 号 ] 874 中 K 7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0 5 3 1 (0 9 2 — 0 6 0 文 10 — 15 2 0 )4 0 1— 3
冯 国 瑞 ( 9 1 1 6 ) 字 仲 翔 , 任 兰 州 大 学 中 文 10 ~ 9 3 , 曾 系 主任 、 兰州 图 书馆 特 藏部 主 任 、 肃 省 政 府 文 化 教 育 甘 委 员 等 , 陇 上 文 化 名 人 、 名 学者 。 冯 先 生 早 年 就 读 为 知
于 东 = 大 学 , 考 入 北 平 清 华 学 校 国 学研 究 所 ( 华 大 j E 后 清 学 文学 院 )师 承梁 启 超 、 国维 、 , 王 陈寅 恪 等 国 学 大师 。 他 博学 多 才 , 文 学 、 史 、 古 、 诂 、 在 历 考 训 书法 、 词 等 研 究 诗
20 年 第 2 0K R A
鱼 绸2 谚
考古与 考察 I
法生造像碑初拓本简释
张 萍
( 麦积 山石 窟 艺术研 究所 , 肃 天 水 7 1 2 ) 甘 4 00
麦积山资料整理
林泉胜境 避暑场所 姚兴凿山而修,皇家石窟。
对古印度佛窟
4 北魏 5 西魏
6 北周 7隋 8唐 9 五代 10 宋
造像规模高大,表现帝王形象; 高额深目,鼻梁挺直与额头连成一体,由贵霜-犍陀罗风 格; 袒露身躯薄衣透体。 74,70,78,57,165,156,148,128。
艺术接受和吸 收阶段
风格单一作品少,133 号窟。
追求细致,写实,但人物神情呆滞,缺乏生气。 众生相,人性化情感流露。36 号窟。 观音菩萨定型。
造像世俗化
11 元 12 明
13 清 14 1920 年
作品极少,48 号窟。
1 号窟,有一定艺术水平。涅磐佛。 对前代作品修饰(有些是破坏)。 天水天主教堂意大利教士曾盗去散花楼壁画多帧。
麦积山的特殊性: 位于交通要道,在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在如四川蜀道和丝绸之路的交汇处 开凿艰难,麦积山石窟距离地面最高处 142 米,开凿需要架木凿石,用凌云栈道连接洞窟。 泥塑造像:真实记录自东晋至清的雕塑艺术风格的演变,有东方雕塑馆的称号。
3. 历史/大事件/造像风格
1 秦汉 2 隗嚣割据 3 后秦
5. 保护问题
5.1. 一些背景资料: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西端的北麓, 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之上, 属内陆地区。常年受季风的影响, 四季分明, 降雨丰富, 年降雨约 800~1000mm 日, 大部分时间集中在 7、8、9 三个月内, 相对湿 度 70%左右;年日照约 1654h, 每天平均 5h 左右, 日照百分率 40%为。年蒸发量在 900~1600mm。森林覆盖面积大, 约占总面积 72%的, 植被丰富, 动物种类繁多。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环境, 优于其他石窟, 有“ 塞上江南” 之称。 麦积山地貌属秦岭西端构造侵蚀性低山丘陵区, 其山形独特, 如农家积麦之状, 山体坡度达 85 度 , 岩石裸露, 属第三纪紫红、砖红色砂砾岩, 主要胶结物为泥, 且有铁和钙质, 分布极不均匀,
麦积山石窟的首次考察
麦积⼭⽯窟的⾸次考察2019-05-301952年9⽉底结束了炳灵寺的考察之后,冯国瑞先⽣与赵望云处长、常书鸿所长商量,决定利⽤考察炳灵寺的⼈⼒,紧接着再考察天⽔麦积⼭。
⼤约是同年10⽉3⽇,我随常书鸿所长乘天兰路通车典礼的列车,与西北⽂化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志们同赴西安,在西安进⾏考察准备⼯作之后,⼤约10⽉中旬到达天⽔。
在常书鸿所长的率领下,我们⼀⾏⼋⼈由天⽔乘卡车出发,经马跑泉、⽢泉镇,沿着崎岖的⼭路颠颠簸簸⾏驶,直到中午才到达⽬的地。
瑞应寺的住持朱和尚安排我们住在瑞应寺左边的厢房中。
常书鸿所长和冯国瑞先⽣住⾥间⼀个⼩屋,我们住的房⼦⽐较⼤,兼作会议室和⼯作室。
这⾥没有电,夜⾥⽤汽灯和油灯照明。
做饭就在朱和尚的厨房⾥,屋外的⾛廊上就是饭厅,每隔两三天派⼈去⽢泉镇或是马跑泉买副⾷并取发邮件。
初到麦积⼭,看见⼭势⾼耸,上⼤下⼩,我们才领会到“麦积”名称的由来。
壁⽴如削的崖⾯上满布窟龛,⽓势⼗分壮观。
麦积⼭势之⾼,其他⽯窟不能与之相⽐。
当时崖⾯上栈道残毁,梯道零落破碎,除东崖⼏个⼤窟如上七佛阁、下七佛阁、⽜⼉堂以及下层顺⼭坡的⼏个⽯窟之外,⼤部分⽯窟都⽆法上去,为此⼤家都很焦急。
当务之急,就是马上采购⽊材,并请来⽊⼯师傅⽂得权,⾸先着⼿西崖栈道的整修。
因为西崖不能上去,我们就先开展东崖的摄影、临摹、测绘⼯作。
段⽂杰、史苇湘临摹壁画,范⽂藻摄影,我测绘洞窟,常书鸿所长在窦占彪的配合下调查洞窟。
⽤的⼀架梯⼦是湿⽊料的,⼗分沉重,在从⼀个洞窟移向另⼀个洞窟时,⼏个⼈控制不住,梯⼦倒下来,幸亏有⼀块⼤⽯头顶住,没有出⼤问题。
麦积⼭的西崖,因为栈道残毁,七零⼋落地残存⼀些梁板,不知经过多少年的⽇晒⾬淋,都已经变成⿊⾊,看来许多年都没有⼈上去过了。
西崖需要新修和加固的栈道约100⽶,中间还有很多层已经残破了的楼梯。
当时要想登上西崖,困难真是不⼩,栈道的修理⾮常困难,也⾮常危险。
栈道是在岩体上凿出25厘⽶见⽅、深30厘⽶的梁孔,在梁孔中安插⽊悬臂梁,梁与梁之间的距离1.5⽶,梁上铺设⽊板,当时来不及做栏杆,所有的楼梯栈道,都是下临⼏⼗⽶的深渊,⼈在上⾯只能⼩⼼翼翼地⾛。
兰州大学文学院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兰州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前言兰州大学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发端于1928年创建的国立兰州中山大学国文系,1930年改为中国文学系。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中国语言文学系,2004年改为文学院,是全国首批设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文学院历任领导不仅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届系主任张曦教授(1887—1970)幼承家学,精于小学、佛学,曾在1940年获得教育部向全国各专科以上院校专任教员颁发的教员服务奖。
曾任中文系主任的著名学者张舜徽教授(1911—1992),精通文字、声韵、训诂、经学、史学、文献学等。
曾任中文系主任的冯国瑞教授(1901—1963),被梁启超誉为“美才”、“奇才”,精于金石龟甲。
此外,文字学家舒连景教授(1906—1966),作家、文艺理论家刘让言教授(1914—2006),文艺理论家胡垲教授,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方言学家张文轩教授等先后担任系主任。
他们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引领学院不断向前迈进。
八十余载学术积淀,数代学人薪火相传。
兰州大学文学院在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优秀传统。
一大批著名学者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成果。
张舜徽教授的《积石丛稿》、冯国瑞教授的《麦积山石窟志》是整理和研究河陇地域文献资料的重要成果。
舒连景教授的《说文古文疏证》是1930~40年代全面研究《说文》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老一辈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介入国学研究主流,挖掘河陇地域特色资源,在守正中不断创新。
当代语言学家黄伯荣教授在学院工作二十多年,任教期间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奖,畅销30多年,是目前国内外发行量最大的“现代汉语”教材。
谢晓安教授、赵浚教授倾力参与了《现代汉语》的编写工作。
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教授的《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古汉语虚词》,黄伯荣与赵浚教授合著的《兰州方言概说》《兰州方言》,都在语言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
麦积山石窟冯国瑞洞窟编号考对
麦积山石窟冯国瑞洞窟编号考对作者:高原卢娜李沁来源:《敦煌研究》2018年第02期内容摘要:1941年冯国瑞先生前往麦积山考察,对麦积山石窟进行编号,这是学界首次为麦积山石窟编号。
1944年,冯先生又前往麦积山作编号说明,并绘平面草图,撰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呈报当时的国民党甘肃省政府。
如今冯先生所绘平面草图已佚,导致冯先生所编洞窟无从知晓,笔者根据冯先生《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一文,对先生所编窟号与现行窟號进行了考对研究。
关键词:麦积山;冯国瑞;冯氏编号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2-0069-09A Study on the Serial Cave Numbers ofthe Maijishan Grottoes in Gansu by Feng GuoruiGAO Yuan LU Na LI Qin YANG Cailan WANG Jiarong(Archeology Department, Art Institute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Tianshui, Gansu 741020)Abstract: when Mr. Feng Guorui investigated the Maijishan Grottoes in 1941, he numbered the caves. In 1944, he described the caves he numberde, drew sketch plans of the caves, and finally wrote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which was submitted to the Gansu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the Kuomintang. He was the first scholar to conduct such surveys of these archaeological sites, though his sketches have since been lost and there is no way to tell which caves he originally numbere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termine the answer based on a study of Mr. Feng’s article,“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ijishan Grottoes at Tianshui.”Keywords: Maijishan; Feng Guorui; cave serial numbers by Mr. Feng.冯国瑞[1](1901—1963),字仲翔,号牛翁,又号渔翁,晚年号麦积山樵、石莲谷人,甘肃天水人。
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建年代考略
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建年代考略作者:王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24期摘要:天水麦积山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麦积山石窟的始建年代目前主要有周穆王说、汉代说、后秦说、西秦说、东晋说以及六国共建、七国重修说。
现对此六种观点考述后,论证“后秦说”为麦积山开窟造像之肇启。
关键词:天水;麦积山;始创;后秦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24.031汉代,随着佛教东传,我国佛教信徒首先在天山南麓的龟兹、库车、克子克拉罕开窟造像,随后石窟艺术随着佛教不断东传,进入河西四郡,遂由敦煌莫高窟经永靖炳灵寺,传至天水麦积山(图1)。
由此,麦积山进入佛教开窟造像的时代。
然而,麦积山从何时开始开窟造像?学界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对此考述后,认为麦积山始建于后秦时期。
1 学界六种观点1.1 周穆王说麦积山创建于周穆王时期,始载于唐《法苑珠林》:“秦州(天水旧称)麦积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
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
”①同样持有此观点的,还有清代天水籍学者张仲翮,其《麦积山记》载:“周穆王敕为灵安寺。
”②周穆王,昭王子,名满,周朝第五位帝王。
他在世时,佛教还未东传我国,更何谈在秦州建寺庙之说,并且在《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史记·周本纪》中都未有这样的记载,可见“秦州麦积山……周穆王所造”并不可信。
1.2 汉代说对于麦积山始建于汉代,并无定论,仅是一些学者据少量考古和文献资料推测。
如项一峰先生根据“在麦积山西崖废墟中考古发现了汉代的绳纹砖”③,由此推测麦积山建造年代很可能在汉代。
然而是否可以认定此汉砖即为麦积山早期寺庙的建筑构件,并由此论证麦积山的开窟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徐日辉先生认为:“麦积山在后秦时期已经闻名遐迩,其创造年代应该早于后秦,当为东汉佛教兴起之时。
”④从逻辑上来看徐先生的“大胆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目前缺乏更为直接性和说服力的证据来肯定麦积山始建于汉代,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小心求证”。
论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贡献
冯 国 瑞 (9 1 9 3 , 仲翔 , 号 麦 积 山 樵 , 肃 1 0 ~1 6 ) 字 别 甘 天 水 人 。 9 1年 , 国瑞 考 入 南 京 东 南 大 学 。 业 后 考 12 冯 毕
入 北 平 清 华 大 学 国 学 研 究 院 深 造 ,受 业 于 梁 启 超 、 王
国 维 等 国学 大 师 门下 , 着 深 厚 的 国学 功 底 。 有 冯 国端 在 文 学 、 史 、 古 、 诂 、 法 、 词 等 方 历 考 训 书 诗 面 都 有 开 创 性 的研 究 成 果 。 是 对 甘 肃 的 文 明 和 文 化 他 史 进 行 实 地 考 察 、 证 、 究 的 第 一 人 , 陇 上 “ 窟 考 研 为 石 走 廊 ” 弘 扬 做 出 了 开 拓 性 的 贡 献 . 创 了 麦 积 山 石 的 开 窟 艺术研 究的先河 。 冯 国 瑞 先 生 曾 六 次 上 麦 积 山进 行 实 地 考 察 。 14 90 年 . 由 重 庆 回故 里 和 朋 友 整 理 地 方 文 献 , 集 到 不 他 收 少 关 于麦积 山 的资料 , 由此 产 生 实 地 考 察 之 意 。 14 91
2 1 年 第 2期 01
总 第 15期 9
鱼绸 谚 互
T E SL 0 D H IK R A 考 古与 考察 I
论 冯国瑞对麦积 山石窟的历史贡献
张 萍 马 千
( 麦积 山石窟 艺术研 究所 , 肃 天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1 2 ) 甘 4 0 0
[ 要 ] 文 主要结 合历 史 资料 和文献 典籍 , 面评述 了冯 国瑞 先生 其人 其 事 , 摘 本 全 并从 保 护石 窟和 捐赠 文物 等方 面 阐述 了 他 对麦 积 山石窟 的历 史 贡献 。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2019章节测试答案
14、藻井图案, 一般绘于洞窟窟顶,起到装饰作用,方显洞窟之华丽。早期 (北朝时期) 各窟内装饰以忍冬为主、到汉代, 图案的结构形式、装饰内容、绘制手法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到唐代则更为华丽, 达到鼎盛时期; 五代、宋以后趋向简单和呆板。
答案:错
15、地藏菩萨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表示持戒精严,握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答案:对
第3章 单元测试
1、中国现有石窟的分布,就整个封建时代佛教的发展传播情况来说,主要是沿着当时对外的交通路线( )的路线传播。
答案:自西向东
2、根据大量调查发现,中国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北,包括了(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少。
答案:古代的西域、河西四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上游
3、北方开凿石窟较多的原因主要有( )。
答案:对
8、宋代,特别是北宋,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答案:对
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答案:对
4、英国( )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答案:约翰马歇尔
5、河西四郡是指()。
答案: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6、石窟是展示( )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答案:佛教艺术
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王仁裕《玉堂闲话·麦积山》注解
王仁裕《玉堂闲话・麦积山》注解刘雁翔(天水师范学院 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1)摘要:原收《玉堂闲话》,赖《太平广记》得以流传的《麦积山》一文,系五代著名文人王仁裕亲身游历麦积山石窟的实录,含有诸多历史信息,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并加以援引。
但就现在所见论著和资料看,援引之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多有误解,致使在判断隋舍利塔何在、刻庾信铭文的七佛阁何在等一些重要问题时出现偏差,因此对《麦积山》一文逐字逐句细抠详审、重新料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读通、读透了本文之后,自然就会有一连串的新结论,如隋塔原本在山下而不是山顶,庾信铭所在当是中七佛阁而不是上七佛阁等等。
关键词:王仁裕 麦积山 隋塔 庾信铭 天堂洞 “错简”中图分类号:G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06)02-0065-15王仁裕,字德辇,生于晚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卒于后周世宗景德三年(956年),享年77岁。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笼统地说他是“天水人也”,按“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和“王公墓志铭并序”,①准确的里籍应是秦州长道县汉阳里(今甘肃礼县石桥乡)人。
此公先后在李茂贞岐及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朝廷任职,做过秦州节度判官、翰林学士、谏议大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等官,堪称宦海中的“游泳健将”。
不过,无论如何他没有同时代的另一个做官高手———自号“长乐老”的冯道那样讨人厌恶,因为就本质而言,他还是一个厚道的文人。
除了忙于做官之外,还忙于写作,留有诗文数百卷。
“著述之多,流传之广,近代以来,乐天而已。
”②乱世文章不值钱,写得多,留下来的并不多,现在能看得到的也就是:《全唐诗》卷736存诗一卷计15首,《开元天宝遗事》4卷;另有《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的部分佚文散见于《太平广记》等古籍,计二百多条。
我们要注解的、出自《玉堂闲话》的“麦积山”即有收稿日期:2005-12-24作者简介:刘雁翔(1964-),男,甘肃武山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副编审,主要从事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代史研究。
法生造像碑初拓本简释
法生造像碑初拓本简释作者:张萍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摘要]法生造像碑初拓本由冯国瑞收藏,发现于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上面的“大魏”等文字是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为麦积山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周围的名人题跋,对于考证造像碑亦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法生造像碑初拓本;名人题跋;冯国瑞[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16-03法生造像碑初拓本为蝉翼拓,纵1.79米,横0.73米。
先由冯国瑞先生个人收藏,于1953年捐赠给麦积山文管所保存。
冯国瑞(1901~1963),字仲翔,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兰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甘肃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员等,为陇上文化名人、知名学者。
冯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后考入北平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文学院),师承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
他博学多才,在文学、历史、考古、训诂、书法、诗词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成果。
他第一个实地考察、考证、挖掘、研究并推介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弘扬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940年,冯先生自重庆归故里,潜心研究地方文献,发现了许多麦积山研究的相关资料。
1941年,他亲赴麦积山实地勘察,写成《麦积山石窟志》,刊印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
随后又多次上麦积山考察,绘出其平面图和维修保护纲要,写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上报甘肃省政府,要求保护麦积山石窟,修复栈道。
1948年,在冯先生倡议下,地方人士联合成立了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修保管委员会。
1953年7月,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吴作人、王朝闻、常任侠等一行14人来天水考察麦积山石窟,冯国瑞先生以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身份陪同,攀崖考察53天。
1960年,冯国瑞先生将家中珍藏文物捐赠给麦积山文管所。
1961年3月4日,麦积山石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与宣传,冯国瑞先生功不可没。
中国石窟寺研究读书报告
中国石窟寺研究读书报告石窟寺研究》共收论文23篇,是作者自1951年迄1996年间陆续写作和发表的论文。
据作者“前言”中所述,这23篇论文,除第一篇是概括性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外,其它22篇依论文的内容,可分六组。
第一组两篇:《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的类型与年代》(1982年撰文,1990年发表。
以下凡列两个年代的均同此例,只列一个年代的则是发表年代)和《凉州石窟与“凉州模式”》(1986年),探讨我国现存两处最早的石窟遗迹问题。
第二组五篇:《〈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1951、1956年)、《云冈石窟分期试论》(1978年)、《〈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1982年)、《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987、1991年)、《恒安镇与恒安石窟》(1987、1994年),都是研究大同云冈石窟的论文。
对云冈石窟的修建历史、编年分期,以及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寺发展上的地位,都作了缜密的研究。
第三组两篇:《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1990年)、《南朝龛像遗迹初探》(1989年)。
研讨了云冈以后的洛阳龙门和巩县等北魏石窟,以及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岩和浙江新昌剡溪宝相寺龛像诸问题,特别是南朝石窟对北朝石窟影响的问题。
第四组九篇:《〈莫高窟记〉跋》(1955、1982年)、《参观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札记》(1956年)、《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1978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1982年)、《东阳王与建平公(二稿)》(1981、1988年)、《建平公于义续考》(1986年)、《〈武州圣历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合校》(1990年)、《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1989年)、《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1989年),主要研讨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和晚期部分洞窟的问题。
敦煌早期洞窟研究不只是编年的事,而且涉及佛教东传中的若干问题;敦煌晚期密教窟的研究,也涉及了密教传播的问题。
冯国瑞与炳灵寺石窟
夏乘车
,
经 北 塬 到莲在
。
志 》中 就 写 道
:
河 州 之 唐述
”
、
时亮二 窟
,
永靖县 城 )
到县 城 启
,
今 已不知其所在
。
表达 了他探 寻炳灵 寺石
靖 中学 稍 作 短 暂 访 问
过 午饭 后
,
窟 的愿 望
。
此后
,
,
因工 作需 要 冯 国瑞 多次 到
又 马不 停碾
临夏地 区 考 察
每次准备去探访 炳灵 寺石
北 师范学 院 中文 系教 授等职
兰 州大学 中文 系 主任
,
解 放后 曾任
兰 州 图书馆特藏部
、
主任
,
甘肃省政府文化 教育委员会委员
。
主 任等职
冯 国瑞 先 生 博学 多 才
,
著述甚 丰
、
,
在文
学
、
历史
、
训诂
、
考古
,
、
书法
诗词 等方 面
都有 开 创性研 究 成果
是 享誉 陇 上 的 著名 学
,
者 和 诗人
,
根 据西 秦 高僧
提 出 了麦积 山石 窟
与炳 灵寺石 窟的关 系问
题
,
认 为二 者 之 间在
”
“
营
建上 完全 相似
;
根据崖
,
壁 石 质 和 石 刻造 像
认为
炳灵 寺石 窟的
“
崖壁石质
,
不 亚 于 龙 门伊 阙
比 敦煌
“
麦积强得多
” ,
石 雕要
麦积山石窟第四窟研究综述
第34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4,N o .42018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18ʌ收稿日期ɔ2018G04G20ʌ作者简介ɔ冯维伟(1994-),男,甘肃天水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考古学研究.麦积山石窟第四窟研究综述冯维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㊀710119)ʌ摘要ɔ麦积山石窟第四窟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其壁画㊁造像㊁建筑等在麦积山石窟乃至全国石窟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虽然关于第四窟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但是相关研究基本只涉及其中的某一两方面,并没有对其做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第四窟的研究内容,可为今后的研究做些许铺垫.ʌ关键词ɔ麦积山第四窟;壁画;造像;建筑ʌ中图分类号ɔK 87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8)04G0006G04AR e v i e wa b o u t t h e 4t hC a v e o fM a i jiM o u n t a i nG r o t t o e s F E N G W e i Gw e i(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h a a n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71011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4t hc a v e i s t h e l a r g e s t o n e i n M a i j im o u n t a i nG r o t t o e s .I t sm u r a l s ,s t a t u e s 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c c u p y ane x G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M a i jiM o u n t a i nG r o t t o e s a n de v e n t h en a t i o n a l g r o t t o e s .S i n c e t h e 1940s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4t hc a v eh a s c o n t i n u e d t o t h e p r e s e n t d a y ,b u t t h e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b a s i c a l l y o n l y i n v o l v e s o n e o r t w o a s p e c t s ,l a c ko f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s t u d y .B y c o m b i n g t h e r e s e a r c h c o n t e n t o f t h e 4t h c a v e ,i t i s p o s s i b l e t o m a k e s o m e p r e pa r a t i o n s 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t h e 4t hc a v eM a i j iM o u n t a i nG r o t t o e s ;m u r a l s ;s t a t u e s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㊀㊀麦积山石窟现编号共计221个,大致可分为东㊁西崖两部分[1].第四窟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崖最高处,它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宽31㊁高15米,距离地面高度可达70米.第四窟凿成八柱七间的崖阁式洞窟,亦称 上七佛阁 或 散花楼 .1915年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在其著作«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就已引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学界始知大都督李允信建造七佛龛之事.1941年,冯国瑞先生首次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后著有«麦积山石窟志»,国内由此开始对麦积山的调查与研究.国内学者对第四窟的研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碑铭题记㊁壁画㊁造像及建筑等几个方面.一㊁碑铭及相关研究由于麦积山石窟缺乏大量文字记载,故碑铭及题记成了研究的重要资料.据北周文学家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载: 大都督李允信者,籍于宿植,深悟法门,乃于壁之南崖梯云凿道,奉为亡父造七佛阁 .据考察,七佛阁左外侧靠柱础处的长方形浅龛极有可能是当时放置庾信碑的地方[2].学界对七佛阁的功德主为李允信已基本无疑,对于第四窟的具体开凿年代以及庾信做铭时间,学界还有不同说法.项一峰已做过相应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冯国瑞先生认为:庾信当时从长安经过秦州或在作李允信的宾客时为其做铭.阎文儒先生认为:第四窟是在李允信为大都督时建造的,庾信做铭必在天和三年之后,但最迟不过建德三年,原因是周武帝灭佛之举.何静珍先生认为:庾信可能在保定五年跟随周武帝到秦州而看到麦积崖.从他撰写佛龛铭来看当时第四窟已建造完毕,因此其具体修造年代应在保定五年之前,不会在天和之后.项一峰认为:李允信如果当时掌管实权就不应该被称为 大都督 ,因此可能是在天和五年宇文广病逝至次年宇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亮任秦州总管期间他暂时接管秦州诸事,为其亡父造七佛龛应该也是此时所为.其始建年代应在天和五年或六年,庾信撰写«佛龛铭»应该也是此时[2].在具体开凿年代这一问题上,暂时只能确定一个大致的年代范围,如果要准确到具体某一年可能证据暂时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崔玲对第四窟㊁庾信及其铭文从文献角度进行了介绍[3].夏阳还对第四窟第四龛龛楣的 麦积奇观 及其落款 天雄赫瀛书 做了考释,他认为赫瀛为河南浚县人,因浚县与天水都曾属号称天雄军的节度使管理,故将 天雄 贯与名前[4].从碑铭及题记而引入的相关问题都为深入研究第四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壁画研究上世纪40年代,冯国瑞㊁阎文儒等多位学者就已开始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实地勘察.50年代由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勘察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察.其团长吴作人在«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报告»中讲述了第四窟外顶部的伎乐天及各龛内顶部的人物与树木都是用 薄肉塑 (绘画与浮塑的结合)来表现的[5].此后,有多位学者注意到 薄肉塑 壁画了.项一峰认为龛内顶部的 薄肉塑 壁画的绘塑技法㊁艺术特征与龛外顶部的相似,应该是北周同时代的原作[2].傅抱石在«中国绘画»(麦积山壁画伎乐天部分)中指出,麦积山散花楼窟顶的平棊式天花板上的壁画中都绘制有四个伎乐天人[6].张学荣认为麦积山石窟北周最具特色的壁画首推七佛阁前廊后壁上面的五组 薄肉塑 壁画,那种绘塑结合的制作方法,严谨巧妙的构图设色及精细高超的绘画技巧在其他地方的同期作品中很少见[7].第四窟的壁画研究是此窟研究的重点,而壁画研究又主要集中在 薄肉塑 壁画上.在探讨 薄肉塑 壁画的艺术特征等问题之前,首先应该讨论其形成原因.王锡臻[8]与韩燕[9]等学者的文中已有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与功德主 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的地位是分不开的.第二,由于其处于窟顶的砂砾岩上,不宜直接绘制, 绘塑结合 的制作技法既衬托出了主体形象,还增强了画面视觉冲击力.第三,其可能为民间艺人创作,具有地方性特点.第四,与其它壁画㊁帷幔㊁流苏㊁宝饰等构成一个变化有序的艺术结构.此外,王锡臻还认为麦积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灭佛时没受到影响,这也是 薄肉塑 壁画形成的一个原因.麦积山在灭佛时到底有没有受到影响,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将此作为 薄肉塑 壁画形成的一个原因,似有商讨余地.薄肉塑 壁画的艺术特征是一个关注点较高的问题,尤其是龛外顶部的五组飞天.其风格独特㊁形式新颖,巧妙地利用了浮雕的表现手法塑造飞天的肌肤,并勾绘出飞动流畅的线条,对飘带㊁衣裙等进行彩绘.他们互相衬托形成的完美整体,产生了极强的形式美感[10].创作者为使浮塑与绘画部分统一协调㊁结合自然,绘制部分采用色彩平涂法,部分细节用线条勾画.所塑凸起部分与彩绘部分结合部处理的非常巧妙,从手指㊁脚趾㊁眉弓等处开始,由高而低至彩绘部分逐渐消失,与壁画墙面融为一体.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仅增加飞天轻盈优美之感,而且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智慧与想象力[8].第四窟的 薄肉塑 飞天,呈现出了新的造型特征,其面部及躯体由北魏中晚期和西魏时期的清瘦秀美转向丰圆,衣着渐趋薄而贴体,有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相融合的趋势[11].滑岚与韩燕文中还讨论了 薄肉塑 壁画在中国传统壁画中的重要地位.沥粉塑 佛像是麦积山发现的又一独特的艺术品.它是将露在衣服外的肌肤用浅浮线勾勒来表现,应是受到工笔画技法的启发而作.项一峰«麦积山石窟第四窟七佛龛壁画初探»一文讲道,从第六龛内顶部左侧一处题记可知, 沥粉塑 佛像为明代重修时所做. 沥粉塑 与 薄肉塑 结合的壁画应是修复 薄肉塑 壁画时用 沥粉塑 代替 薄肉塑 的修复方法.文章还对七佛龛内顶部壁画中现存的 薄肉塑 沥粉塑 像以及可初步判断为原作的绘画等题材分布情况做了介绍,并且对壁画内容做了试读.七佛龛各龛都有其主要的壁画题材,但是各龛也不免会兼备其他经变的题材[2]. 薄肉塑 壁画的制作工艺有学者做了一些说明,但是其详细工艺还未有深入研究.段一鸣认为,工匠先在崖体凿出平面,再打小孔,然后将木条打入小孔中,在木条末端缠绕麻线,在此基础上覆泥.墙面做好之后再上稿,待稿子半干时再塑造[12].第四窟龛外顶部的七幅飞天为何有两幅是平绘而非 薄肉塑 ,项一峰认为 薄肉塑 壁画制作所费时间短,再根据麦积山与武山拉梢寺现存的北周壁画映证来看,壁画的形式未统一并不是 灭法 前草率完工或 灭法 停工后续[2].这个问题还可进一步商讨.首先, 薄肉塑 壁画并非几天就可以完工的,在窟顶既塑又绘并非一件易事,其7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制作难度及对工艺要求之高,王锡臻㊁段一鸣等学者已做了探讨.制作一幅精美的 薄肉塑 壁画甚至可能会耗费数月时间.再者,拉梢寺与麦积山其它北周壁画没有受到破坏,也不能充分说明在制作 薄肉塑 壁画时没有受到 灭法 的影响.拉梢寺与麦积山相距不近, 灭法 并不一定会同时影响到两个地方.孙晓峰也认为西崖部分空窟的出现及第四窟未彻底竣工都说明了北周武帝灭佛期间麦积山虽未遭破坏,但是受其影响而转入低潮[13].总之,笔者认为窟顶两幅非 薄肉塑 壁画极有可能是受到了 灭法 的影响.对于此问题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期待今后学者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学者在做麦积山北周世俗人物服饰研究时,以第四窟前廊右侧上方平綦内彩绘车马出行图与二十六窟中的人物为例[14].第四窟与第二十六窟壁画中女性束高发髻㊁丫髻或戴纱帽,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脚穿鞋履,样式呈多样化,有圆头㊁方头㊁云头等[15].第四窟内非 薄肉塑 壁画的研究相对有所欠缺,以后的研究还需多加重视.三㊁造像研究项一峰«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东崖部分)»中将第四窟每龛内的佛像,耳龛中的居士㊁弟子㊁菩萨,东西两端的力士及龛外柱上天龙八部浮塑都进行了介绍.文中还将每龛的壁画以及长廊右端石柱外下题记都做了介绍[16].在此之前的«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中也对第四窟从时代㊁建筑㊁造像㊁壁画㊁题记等方面做了介绍[17].孙纪元«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一文对第四窟华帐之间的天龙八部浮雕也做了介绍,形态各异的造像将建筑㊁雕塑及绘画巧妙地融为一体[18].魏文斌«麦积山石窟的分期㊁造像题材与佛教思想»一文,他将第四窟划为崖阁式七龛窟.第四窟中有影塑造像,窟内每龛内上部贴三层影塑千佛,他认为这与莫高窟428窟的五排千佛形式相似,反映了两地之间佛教的交流.最后作者认为北周洞窟流行七佛造像是与李允信开凿七佛龛有关,褒扬了大都督李允信为祖父开龛追福与思念的孝道[19].此时期的造像基本已摆脱前期秀骨清像的特点.佛像面部较为圆润㊁颈肩部较粗㊁腹部突出;菩萨衣饰多变不定等.第四窟的造像虽是此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但其造像研究相对于壁画而言整体有所欠缺.不管是各龛内部的菩萨弟子造像还是龛外的天王力士造像,它们都对研究麦积山石窟造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在造像这部分的研究中还需多从艺术㊁佛教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四㊁建筑研究麦积山石窟建筑方面的研究从石窟发现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辜其一先生1951年发表的«麦积山石窟及窟檐纪略»是首篇对麦积山石窟建筑艺术的专题性研究文章.文章从石窟历史㊁佛龛㊁装饰与状銮㊁窟檐㊁窟廊制度等方面做了研究.辜先生还对第四窟的拱㊁柱㊁檐㊁天花藻井等建筑部位进行了介绍[20].傅熹年先生对北朝建筑及相关问题做了详细探讨.他认为第四窟为北朝建筑,并且第四窟内有建筑室内雕饰与表现建筑的壁画.他从柱廊外檐及屋顶㊁柱廊内部㊁洞窟内部㊁彩画及壁画几方面做了与建筑相关的详细论述[21].董广强对第四窟的阁崖式建筑形制及七个帐幔式龛做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第四窟的檐柱㊁斗拱㊁檐檩㊁额枋㊁天花等建筑结构,他认为此时期阁崖的仿木结构程度增加,建筑的细部表现也很清晰.长廊的人字坡顶各构件的设计,说明当时设计者不仅为了美学价值,而且认识到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各构件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此时期的建筑上承秦汉浑厚雄伟之势,下启隋唐严整明朗风格,从七个帐幔式大龛可以看出一些少数游牧民族的风格[22].第四窟很好地反映了 帐的外观形象.第四窟的帐内空间大,帐内有帐杆㊁帐柱㊁柱础,饰莲蕾等,外部有山花蕉叶㊁垂帐,上部伸出龙㊁凤㊁象首等各种精致华丽的装饰.它是北朝时期石窟中最完整的帐形象,是模仿当时最华贵的帐而建.第四窟是北朝时期佛殿的一个缩影,他与第九窟反映了世俗社会与佛寺中以帐供佛的现象[23].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2007年对第四窟上方的桩孔进行采集,发现了庑殿顶上方的横槽㊁四层桩孔㊁琉璃瓦㊁坐佛及字迹等遗迹.根据东题记可知,南宋绍定元年八月麦积山第四窟完成了一项重修工程.横槽与桩孔应是散花楼开凿时的遗迹,即属北周遗迹.横槽与桩孔可能是为防止雨水进入窟内而建造的防水设施.结合南宋重修与现存残木推测,桩孔内少量残木可能为南宋人重修时所为.琉璃瓦也是南宋人放置,主要是遮挡雨水,并非只为装饰[24].李裕群对东崖的崩塌做了相关探讨.他将第四窟及向下的区域定为中区,第四窟以东的为东区,以西为西区,文章将东崖的坍塌区限定在东区及中区.作者认为第四窟中心部分坍塌最深近4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米,两边较浅,平均深度约2米.作者以阎文儒先生判断的第四窟开凿年代在建德三年周武帝灭佛之前为依据,判断东崖的坍塌必在建德三年以后,但是不可能晚于隋代[25].张睿祥在做麦积山北朝至隋窟檐建筑的研究时,首先认为第四窟为一座七间八柱式单檐庑殿顶的形象.其次,作者将第四窟窟檐划分为佛殿式窟檐,介绍了各建筑构件,对各构件做了类型划分.最后,他将第四窟窟檐作为其划分的第三期(北周武帝灭佛之前)的代表,还与其他石窟窟檐建筑做了详细比较[26].第四窟建筑方面的研究从上世纪至今都在进行,辜其一先生首先对第四窟的各部位以建筑角度进行了研究,傅熹年先生做了更加详细的分析.近年来,董广强㊁张睿祥等学者以阁崖建筑与帐形洞窟㊁窟檐等为主题,对第四窟从建筑的角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总之,第四窟所体现的建筑形制及结构,不仅是石窟寺研究中的重点,并且为研究唐宋之前的木构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五㊁结语上述关于麦积山第四窟的研究文章虽有不少,但基本只涉及到了研究内容中的某一两个方面,并没有文章对第四窟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者在之前就提出了麦积山石窟之后研究所需注意的问题,如与其他石窟对比研究不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需加强与西㊁南面石窟的横向对比研究.文献资料缺乏,应加强与秦州史地的考察与研究等[5].第四窟是麦积山石窟中集碑铭题记㊁壁画造像㊁建筑等为一体的洞窟,其所承载的信息量极大㊁历史及艺术等价值极高.今后应加强美术考古㊁音乐考古㊁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并且研究自然也应向之前研究者所提出的建议方面多加关注,以增加单个洞窟的全面研究.要将其置于整个麦积山石窟乃至全国同时期洞窟中做全面考虑.ʌ参考文献ɔ[1]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历次编号及新编洞窟的说明[J].敦煌研究,2008(5):30G34.[2]项一峰.麦积山石窟第四窟七佛龛壁画初探[J].石窟寺研究,2010:120G128.[3]崔玲.麦积山与庾信铭文[J].社科纵横,2005,(5):158G161.[4]郑国穆.麦积山石窟史研究综述及今后注意的几个问题[J].敦煌研究,2003,(6):7.[5]吴作人.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报告[J].文物参考资料,1954,(2):3G23.[6]卢秀文.麦积山石窟国内研究概述[J].敦煌研究,1992,(2):115.[7]张学荣.关于麦积山石窟中的北周洞窟㊁造像和壁画[A].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8]王锡臻.麦积山第四窟北周飞天壁画艺术[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3G45.[9]韩燕.麦积山第四窟 薄肉塑 壁画的形象特征与表现特色[J].芙蓉,2016,(3):179G184.[10]滑岚.麦积山第四窟薄肉塑壁画艺术探微[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9.[11]徐玉琼.论麦积山石窟北朝壁画飞天造型特征及其来源[J].源巢湖学院学报,2010,(5):86G90.[12]段一鸣.浅议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 北周薄肉塑艺术探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13]孙晓峰.三武灭佛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J].敦煌学辑刊,1998,(2):103G108.[14]曹小玲.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世俗人物服饰调查与研究[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4,(00):168G183.[15]吴亮.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供养人像的服饰艺术[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2):17G18.[16]项一峰.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东崖部分)[J].敦煌学辑刊,1997,(2):92G107.[17]吴作人.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J].文物参考资料,1954,(2):22G40.[18]孙纪元.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A].孙纪元.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八麦积山石窟雕塑[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G23.[19]魏文斌.麦积山石窟的分期㊁造像题材与佛教思想[J].中国文化遗产,2016,(1):30G42.[20]辜其一.麦积山石窟及窟檐纪略[J].文物参考资料,1951,(10):187G192.[21]傅熹年.麦积山石窟中反映出的北朝建筑[A].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03G135.[22]董广强.麦积山石窟阁崖建筑初探[J].敦煌研究,1998,(3):23G27.[23]董广强.麦积山北朝帐形洞窟浅议[J].敦煌研究,2003,(6):42G47.[24]白凡.麦积山石窟第4窟庑殿顶上方悬崖建筑遗迹新发现附:麦积山中区悬崖坍塌3窟龛建筑遗迹初步清理[J].文物2008,(9):71G86.[25]李裕群.麦积山石窟东崖的崩塌与隋代洞窟判定[J].考古,2013,(2):86G96.[26]张睿祥.麦积山石窟北朝至隋窟檐建筑的初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责任编辑:王敬儒]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麦积山石窟冯国瑞洞窟编号考对
麦积山石窟冯国瑞洞窟编号考对
高原;卢娜;李沁;杨彩兰;汪嘉荣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1941年冯国瑞先生前往麦积山考察,对麦积山石窟进行编号,这是学界首次为麦积山石窟编号.1944年,冯先生又前往麦积山作编号说明,并绘平面草图,撰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呈报当时的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如今冯先生所绘平面草图已佚,导致冯先生所编洞窟无从知晓,笔者根据冯先生《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一文,对先生所编窟号与现行窟号进行了考对研究.
【总页数】9页(P69-77)
【作者】高原;卢娜;李沁;杨彩兰;汪嘉荣
【作者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甘肃天水741020;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甘肃天水741020;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甘肃天水741020;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甘肃天水741020;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甘肃天水741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4
【相关文献】
1.冯国瑞与麦积山石窟 [J], 王锷
2.论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贡献 [J], 张萍;马千
3.陇上学者冯国瑞先生著述考 [J], 丁楠
4.清代冯国瑞墓志考 [J], 李志军;董佩佩
5.冯国瑞先生与其《麦积山石窟志》 [J], 丁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积山石窟的首次考察
麦积山石窟的首次考察
孙儒(亻间)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1952年9月底结束了炳灵寺的考察之后,冯国瑞先生与赵望云处长、常书鸿所长商量,决定利用考察炳灵寺的人力,紧接着再考察天水麦积山。
大约是同年10月3日,我随常书鸿所长乘天兰路通车典礼的列车,与西北文化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志们同赴西安,在西安进行考察准备工作之后,大约10月中旬到达天水。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孙儒(亻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4
【相关文献】
1.林泉含高致,窟寺藏深山-——记麦积山石窟考察实践 [J], 王力维
2.林泉含高致,窟寺藏深山——记麦积山石窟考察实践 [J], 王力维
3.麦积山石窟艺术考察 [J], 靳双双
4.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启动并顺利完成首次西伯利亚考察“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专项圆满完
成首次西伯利亚考察 [J],
5.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 [J], 任贾文;闫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积山石窟历次编号及新编窟龛的说明
2008年第5期敦煌研究NO 1512008 (总第111期)DUNH U ANG RESEARCH T OTAL 111麦积山石窟历次编号及新编窟龛的说明魏文斌 白 凡(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甘肃 天水 732000)收稿日期:2008-01-20作者简介:魏文斌(1965- ),男,甘肃省定西市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佛教石窟考古研究。
白凡(1979- ),男,甘肃省天水市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助理馆员,主要从事石窟考古工作。
内容摘要:本文统一说明50多年来麦积山石窟自发现至今历次的编号过程,并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近几年来新发现、清理的窟龛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编号;介绍中图分类号:K 87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5-0030-05麦积山石窟是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约1600年的历史。
虽经历了无数历史浩劫及自然灾害,但是仍保存了大量的洞窟。
这些窟龛的准确数目,历次调查者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未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麦积山石窟的真实面貌,仍有一部分洞窟,尚未编入序列。
近年来,随着石窟考古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对以前漏编和新发现的窟龛进行了连续编号。
现将新的编号情况予以公布,并将新增补的窟龛加以简单介绍。
一 以往的洞窟编号情况麦积山石窟的现存洞窟,由麦积崖本体和东面的王子洞窟区等三部分组成。
本体崖面由于地震的破坏,从中部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崖和西崖。
三部分现存洞窟的编号历次调查都有所变化。
自1941年冯国瑞先生首次调查麦积山石窟并对洞窟进行编号以来,较为重要的编号工作有以下几次:111941年夏,冯国瑞著5麦积山石窟志6,石印本发行。
该书首次将洞窟按区域统一编号。
书中确切提到的洞窟有121个,但受当时客观条件所限,部分崖面栈道被毁,许多洞窟由于无法登临未被编号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按 仲 举 指 陈蕃
, ,
,
东 汉 汝南 人
,
,
郡 举孝廉
,
官 乐 安 豫 章太 守
,
、
累迁 为宦
封高 阳 侯 灵 帝 时
)
。
宦 官 曹节 王 甫 等悠 横
蕃 与 大 将 军 窦武密 谋 诛 之
事泄
,
官所 害
。
( 见 《 绛 华楼 诗集 》 )
一 九 三 六年
,
他 的 学 生 甘 谷 谢 鸣风在 北平 红 叶 山 庄 整理 他 的 诗 稿 四 卷
,
教 于 郭沫若 同 志
一 九四 O 年
,
( 俱见 《天 水 出 土 秦 器汇 考 》 )
他 们在考 证 古 文 物 方 面
,
多有创见
并想
,
以 祖 国 古代 文 明来激 发 人 民 热爱 祖 国
御 侮 图存
先 生返 天 水
。
,
担任 天 水 县 志 局编 纂
并 筹 备 成立 了
》
、
“
” 陇南 丛 书编 印 社
》 古月
从梁 启 超
、
王 国维
: “
、
陈寅洛
、
吴必 诸 先 生 学 ( 见 《 绛 华 楼 诗 集 至 利 学 院 宏开 来 多 士
, , ,
堂 感 赋 呈 陈 寅洛
,
、
吴雨生 两 先生诗
忆 昔 中元 佳节
梁 任 公师 〕 王 静安 师 〕 新会〔 海宁 〔 与义 宁 〔 陈 寅洛师 〕 王 陆 经 筵 说 义
,
、
一 九 二 五 年春
、
天 水 周 子 扬 ( 希武 ) 先 生 由青 海赴 东南
。
杭州
、
镇江
,
南京
至 庐 山而别
。
赠 冯诗 云
“
邱壑 江东 共掸 奇
。
盆 城 烟 雨 怅别 时
一 九二 六 年
,
诗 中各 有 佳 山水
难 写 匡 庐 话 别时
( 见 周 子 扬 《 榆 仿游草 》 )
,
,
国瑞 先 生 又 赴 北 平入 清 华 大 学 国 学 研 究 班
,
但 可 获 见其 屋 略
, ,
为研 究 西 北 史 地 的 一 个 重 要 文献
,
佛 教导 源 于 印 度
已 闻名 于 世 窟
,
。
,
。
,
刊 印 《 绛华 楼 诗
集
》行 世
。
一 九 三 七 年 芦沟 桥 事变 爆发
先 生 杂入 流 亡 队伍 辗 辗 到 大 后 方 重 庆
、
此时
,
,
全 国学 人
,
,
荟 萃 山城
,
国瑞 先 生与 同 门 吴 子 馨 ( 其 昌 )
,
商承 柞 等 学 者 相 聚 谭 艺
。 。
,
考 释文 物
并 多 次求
,
存古 学 社
”
。
该 学 社 由 天 水 前 清 翰林 哈 锐
。
前 清进 士 陇南 书 院 山 长 任 文 卿 二 先 生 主 讲 勤读 苦 研 尤嗜
。
聚
,
集 天水 士子
,
,
讲 文课 艺
,
国瑞 先 生 酷爱 文 史
,
,
《饮
冰室 文 集
、
》
,
每 次 课艺
下 笔悠 肆 汪 洋
爱 国激 情
,
溢 于 言表
,
, ,
。
、
仇 池记
》
、
《 陇右 记 》
。
、
《 南雍 州 记 》 等 书
,
但 由于 历 代 学 者
,
多所微引
,
,
内容 尚分 见 于 群 书
,
国瑞先 生 邃 于 史 学
,
尤其
遍 阅 群书
,
辑 侏 旧文
,
逐 条 考证
,
写 成 《秦 州 记 》 一 卷
每 条 系 以笺 注
。 ,
,
考证精
,
确
微 引颇 洋
虽非 原 书
在 同 学 中崭 露 头 角
先 生得 哈
,
任二 先 辈 的 悉 心 指
, ,
教
于 此 时 就 打 下 了 坚 实的 国 学 根 底 一 九二 四 年
,
。
先 生 二十 四 岁
,
,
负岌 南 游
,
,
当 时 因军 阀 战 争
、
交通梗 阻
遂 淹 留西安
。
对
当 时 所 游 的 山川胜 迹
常有 题 咏
, ,
,
抒 发 了 他 热爱 乡 土
,
同业 更 有 径 阳 吴 〔 吴 雨 生 师〕
,
朴学 华 辞 勤 墨 朱
, ,
门墙跻 列 伺 奇 字
,
龙 象一 时 尽 大 儒
。
。
”
治考 订 训 沽 之 学
国 学 班肄 业 一 年
,
得 诸先 生 亲 炙 心 传
,
始 进 入 古 金 器 铭 文考 释 研 究 的 堂 奥
。
先 生 在 清 华大 学
。
卒刊 印
《壮游
,
草诗 集
》一
卷
其 诗 苍 凉沈郁
的激 赏
颇有 唐 音
。
后 居金 陵时
。
诗 格顿 变
,
。
他 的 昭 陵六 骏 歌
得到
南通 张季 直 考察
,
(誊 )
引 入 张 的九 录 题 跋 中
,
后来 道 路通畅
,
国 瑞先 生 赴 南 京 入 东 南 大
: ,
学 ( 解放 前 中央 大 学 的 前身 ) 肄 业 曾偕 国 瑞 游苏 州
,
独往独来
,
讫 不 能行其 志 而去
,
《
绛华 楼 诗 集
:
》序
“
) 去 北平
”
,
住 温泉 红
,
叶山庄
与吴 雨 生
,
、
刘大 盼 等往 还
潜心治学
这 一 年 北 平 爆发 了
一 二九
学生 运 动
先
生 曾赋 诗记 事
抒发 了 他 的爱 国 热忱 和 同 情 学 生 运 动 的 心 情
《 十 二 月 九 日书 事 》
“
士 气峥嵘 未 可 非
,
剑 南 翁语 岂 容 讥 陈 东 慷 慨 言无 状
王械,
( 按指 宋陆游 ( 按陈 东
、
.
,
及 老年 念 念 不 忘 恢 复 中 原 之 意 )
,
。
宋 丹 阳人
,
贡入 太 学
,
,
钦 宗时
)
,
伏 阂 上书
,
请去 蔡京
、
高 宗 即位
,
又 动黄 潜普
汪伯 彦
终受 诬 陷
论死
。
仲 举模 糊血 满衣
,
颇 为 梁 任 公 先 生 所器 重
,
一 九 二 七 年先 生 返 里 O 年去 青 海 云
: “
先在 甘 谷 中学 任 教半年
、
后去 兰 州
“
通 志 局 ” 担 任分 纂
一九 三
历任 青海 省 政 府 秘 书
、
秘 书长 等职
。
。
一 九 三 五 年先 生 离 职
”
( 据他 的 学 生谢 鸣 凤
居 青海 数年
冯
国瑞 先 生 与 其
丁
《麦 积 山
析
石 窟 志》
冯 国 瑞先 生 字 仲 翔 生 幼年启 蒙 于 家乡 私 塾
“
,
甘肃 天 水 市 人
,
一 九 O 一 年生
,
一 九六 一 逝 世
,
终 年六 十 一 岁
,
。
先
,
继 考 入 甘 肃省第 三 中 学
、
( 今 天 水 一 中前身 ) 肄 业
,
同时 还 课 艺 于
致 力 于 陇南 文史 研 究 出 土 秦器 汇 考 古代 秦州
,
当时 出版 印 行 的他 的著 作 有 《 秦 州记
, ,
《 麦积 山 石 窟 志 》 和 《 天 水
》等
。
为 三 国魏 置
领 域 非 常广 阔
》
,
凡 现在 的 陇南 以 至 河 西 一 带
《
,
都归 秦州 所 属
,
。
南 朝 刘宋 南郡 王 从 事 郭仲产 曾著 《 秦州 记 原 书都 已 失 传 擅长考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