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九章《机械与人》word全章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考点点睛 精品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考点点睛 精品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考点点睛考点一:杠杆的五要素及平衡条件方法技巧:在杠杆的五要素中,最难理解的是力臂。

(1)力臂:①杠杆的力臂从几何上来看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理解为: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叫做力臂。

[注意]力臂指的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的垂直距离,不是到力的作用点的垂直距离。

②画力臂的方法:①确定支点;②画好力的作用线,作用线的延长线要用虚线;③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或延长线作垂线;④标上相应的符号。

(2)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要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要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其平衡条件为:F1L1=F2L2.命题特点:力臂的作图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在中考中出现的概率很大,一般以填空、选择、作图或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3分左右,难度系数约为0.8,作图的规范性必须要注意。

典型例题:例1:(2008·钦州)如图8-5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图8-5①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②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小格、③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④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若将钩码同时向外移动一小格,则力与力臂的乘积为2×4<3×3,右端会下降,所以①可以;若将钩码同时向内移动一个小格,则力与力臂的乘积为2×2>1×3,杠杆的左端会下降,所以②不可以;若将杠杆的两侧各减一个钩码,则力与力臂的乘积为1×3<2×2,则杠杆的右端会下降,所以③可以;若将两侧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力与力臂的乘积变为3×3>2×4,所以杠杆的左端会下降,所以④不可以。

规律总结:此题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哪边力与力臂的乘积大,杠杆就会向哪端倾斜。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课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

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5、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

计划课时: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要学生自己课前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对照知识结构图,逐一对照复习(一)杠杆①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问:1、杠杆有什么特征?2、请举出在教室里杠杆的实例? ②杠杆的五要素。

画出你所举例子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③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平衡条件:F 1L 1= F 2L 2④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L1>L2;省力费距离;费力杠杆L1<L2;省距离费力;等臂杠杆L1 = L2;不省力不费力;例1:如图1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A B C D 图1(二)滑轮: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例2、在图2的甲、乙、丙三次实验中,若不计摩擦及滑轮重,已知每个钩码重2N,则三次实验的拉力分别为多少?(三)机械功和功率:例3、上海自主研发了一种氢燃料汽车,它使用氢气代替汽油。

在一次测试中,汽车在水平路面受到2400N的水平牵引力,5min内匀速直线行驶了9000m。

(1)汽车受到水平方向的阻力是多少?(2)汽车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功率是多少?(四)机械效率:例4、在图2的甲、乙、丙三次实验中,其中乙实验是用滑轮组将钩码匀速提升10cm,由图3可知,绳端受到的拉力F为 N,绳端移动的距离s为c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为。

图2 图3 例5、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l 、2 、3 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2 中的甲、乙、丙所示。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

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总之,无论是概念。

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

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本章涉及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①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的建立过程;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机械能转化的探究和某一种机械的效率是否恒定不变的探究过程;③上述概念、规律的实际应用过程。

在上述的三个基本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的方法如“杠杆”、“能”、“机械能”、“动能”、“势能”;乘积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比较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率”和“机械效率”等。

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以滑轮组使用的功能;认识某种机械的效率不是恒定的,且不可能大于或等于1;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初步确立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第九章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课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第九章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课

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根据力作出力臂;知道滑轮的实质,及它们的特点;知道做功的必要因素及计算功的公式;知道功率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并知道决定动能、势能的相关因素。

2.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的问题,确定滑轮组承担物重的段数n,进行有关计算。

能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合理利用机械能。

3.复习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验及从实验中归纳实验规律的能力,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难点: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教具:铁架台,杠杆,各类剪刀,滑轮若干,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教学方法:提纲法,自读复习法,实验法,小结法,讨论法一、知识再现1.杠杆是的硬棒,它的五要素是、、、、。

2.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3.杠杆有那三种?结合生活实际分别举例说明。

4.定滑轮的特点是,其实质是一个。

动滑轮的特点是,其实质是一个。

5.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功的计算公式是,功的单位是,6.功率是,它的物理意义是,计算公式是,功率的单位是。

7.机械效率是,它的计算公式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

8.动能是,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 ;重力势能是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 ;弹性势能是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有 ;二、展示交流、拓展提升典例1.如图1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第一次杠杆在重物G 和力F1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第二次杠杆在重物G 和力F2的作用下仍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 .F1>F2 B .F1=F2C .F1<F2D .F2>F1>G典例2.某人站在地面上,想用一个滑轮组来提起5000N 的物体,而用来穿绕滑轮组的绳子只能承受1200N 的拉力,则该人应怎样设计并组装这个滑轮组?典例3.A 、B 两个人,体重之比为5∶6,A 爬到六楼所需时间t 1与B 爬到5楼所需时间t 2之比为3∶4,那么A 、B 两个做功的功率之比是多少?分析:求比值的问题通常采用公式法进行比较。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第9章机械与人知识点梳理 精品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第9章机械与人知识点梳理 精品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第9章机械与人知识点梳理一、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某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②有些情况下,可根据杠杆的实际转动情况,来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2、杠杆的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2 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所以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2表示。

3、力臂的方法:⑴找到杠杆的支点O;⑵画出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过支点作出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

((虚线)⑷标出力臂(用大括号,注明是动力臂还是阻力臂)。

4、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3)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或:F1 / F2=l2 / l1说明: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5、杠杆的分类及应用:(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叫做省力杠杆。

特点:能省力但是费距离。

应用: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9章机械与人沪科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9章机械与人沪科版

第8章机械与人8.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阿基米德真能举起地球吗?智 能 提 要问:怎样正确理解力臂的概念? 答: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几何上来看,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其中“点”为杠杆的支点;“线”为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2)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要改变。

如图所示,力F 的大小一样,由于作用在杠杆上A 点的方向不同,力臂就不同.(a )图中F 的力臂l 比(b )图中F 的力臂l ˊ大.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所示.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问:你能总结一下画力臂的一般步骤吗?答:可按下述步骤画力臂: (1)首先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再从支点O 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4)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 1或l 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智 能 拓 展用不准确的天平进行准确的测量我们实验室力测量物体质量的天平是等臂杠杆,它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制作的测量仪器. 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左盘中的物重等于右盘中的砝码重,左盘中的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质量.由于使用不当和部分被损,一些天平实际上的不等臂杠杆,用这样的天平直接测量,不管你是怎样认真地进行正确操作,称量结果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有偏差.在粗略测量和练习使用天平时,都可以忽略由于仪器本身造成的误差.但是在精确测量中,这是不允许的麦纳麦,如何用不准确的天平进行准确的测量呢?第一种方法”是恒载法“.先将另外一个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托盘上,然后把砝码放在另外一只托盘上,直至天平平衡.接着,把待测物体放到放砝码的托盘上,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砝码逐渐取出,使天平恢复平衡. 此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被取出的砝码的质量.由于砝码是准确的,所称出的值就是它的真实值.第二种方法是“替代法”.把待测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盘上,另外拿些沙粒加道另外一只盘上,一直加到使天平平衡.然后,把待测物体拿下(沙粒别动),逐渐把砝码加到这只盘上,直到天平重新恢复平衡为止.这样,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盘上砝码的质量.第三种方法是“复称法”.首先把待测物体(设质量为m )放在左盘,然后往右盘加砝码(质量为m 1)使之平衡. 此时,便有mgl 1=m 1gl 2(l 1、l 2分别为左、右盘到天平中央刀口的距离).接着,又将待测物体放到右盘,然后往左盘加砝码(质量为m 2)至天平平衡.此时,也有m 2gl 1=mgl 2.将两式相比可得21m m m ,只要将m 1、m 2的值代入上式,便可以得出待测物体的质量了.智 能 归 例题型一 会确认并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例 如图甲所示,杠杆OA 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 1和F 2对支点0的力臂L 1和L 2。

(整理)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学案

(整理)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学案

新课标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复习学案(杠杆与滑轮)一、知识梳理活动1:自主阅读(9.1、9.2节)、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完成学案 1.观察课本P 152图9—1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物理学中把 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_______叫做杠杆,这一固定点叫做杠杆的_______。

如图1所示,铡刀铡东西时杠杆的支点是____、F 1是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_______、F 2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_______,请在图中画出动力臂L 1 和阻力臂L 2。

2、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____状态。

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请将三次实验收集的数据填入下表,并完成表格,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课本P 155图9—4,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可知: ①图(a)(c)为_______杠杆,这是因为L 1________L 2 ②图(d)为_______杠杆,这是因为L 1________L 2 ③图(b)为_______杠杆,天平就是一个_______杠杆图1A判定某一杠杆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习课本9.2节内容,思考以下问题:①定滑轮可以改变_______ ,但不能_______,其实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

②动滑轮能够_______,但不能_____________,其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___倍的杠杆。

③滑轮组既能_______,又可以_____________,有几股绳子承担物重,拉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_。

活动2:展示交流(每组抽取一名同学展示本组答案)二、典例剖析、方法总结: 活动1: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题目1、俯卧撑是一项常见的体育健身运动,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第九章 机械和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第九章 机械和人》

画力臂的要点:
作出动、阻力 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 作用线作垂线
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L2
L1
O
F1
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起重 物。若物重1000N,不计摩 擦和滑轮重,要用多大的拉 力?
小结
1、知道了力臂的画法
2、理解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滑 轮组的绕法
3、懂得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 系
要求:(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 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 再小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高效展示
1.杠杆的五要素
6组B1
2.杠杆的平衡的条件 7组B1
3.杠杆的分类
8组B1
4.定滑轮、动滑轮 9组B1
5.滑轮组
10组B1
要求:⑴书面展示要分层次、要点化,书写
要认真规范,双色笔。
⑵非展示同学巩固基础知识、整理落实学
案有能力的同学做好拓展。不浪费一分钟,
小组长做好安排和检查。
激情点评
1.杠杆的五要素
1组A1
2.杠杆的平衡的条件 2组A1
3.杠杆的分类
3组A1
4.定滑轮、动滑轮 4组A1
5.滑轮组
5组A1
要求:⑴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 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的变形拓展。
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 大胆质疑。
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示意图:
阻力作用线 支点到阻 力作用线 的距离
L2阻力臂 O支点
杠杆绕着转 动的固定点
F2阻力 阻碍杠杆 转动的力
L1动力臂 支点到动 力作用线 的距离
F1动力 使杠杆转 动的力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机械与人.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机械与人.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基本要求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的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二、教学难点1、能的概念2、会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三、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五、教具准备斜面、光滑长木板、钢球、沙箱、四条腿上铁钉的小方桌、砝码、滚摆、单摆。

(一)新课引入例举生活中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能源危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电能”“热能”等。

能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那么什么是能?什么叫机械能?如何利用机械能?本节课将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二)、新课教学1、课本配文P173图9-33水电站中以上游流下的水冲击水轮机,可以推动水轮机转动而做功;风可以使帆船前进而做功;X开的弓可以使箭射出而做功。

板书: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板书:功的单位——焦(J)能的单位——焦(J)功和能的关系: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越多,因此,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

2、动能和势能板书:动能——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势能。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3、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阅读P174页“加油站”后用控制变是法完成P174。

实验探究1实验步骤:P209 将结填写在课本P174方框中板书: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用控制变量法完成P175页实验探究2实验步骤:P210将实验结论填写在课本P175方框中板书: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九章《机械与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九章《机械与人》

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杠杆一、引入新课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板书:1. 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物理学中叫杠杆)观察和了解学生是否认识杠杆: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质疑1:设立情境。

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出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质疑:古猿用的硬杆是杠杆吗?(强调杠杆有支点) 强调硬杆不是杠杆,硬杆与支点结合就是一种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工具——杠杆。

这也是人与猿的区别所在——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质疑2:一根硬杆不是杠杆,为什么用来撬开茶叶听盖时就是杠杆了?铁榔头是不是杠杆?(分析、讨论):知道杠杆有支点区分硬杆和杠杆的不同,同时进行学科渗透质疑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视具体情况处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教师不做过多解释)(板书: 2.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_9.2 滑轮及其应用(2)学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_9.2 滑轮及其应用(2)学案沪科版

§9.2 滑轮及其应用○2 学习目标: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学习重点:解决滑轮组的相关问题学习难点: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学 习 过 程一、预习导学1、定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它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它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滑轮组在使用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与所悬挂的重物G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移动距离h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物体A 和B 所受的重力都是120N ,滑轮重力及摩擦忽落不计,当分别用力匀速提升物体A 和B 时,F A =______N ,F B =______N 。

二、解读探究4、例题讲解例1:试设计一滑轮组,需要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并要求用60N 的力来提起240N 的重物(不计摩擦及滑轮重)例2:如图,物重为300N ,不计摩擦和滑轮重,P 钩处承受的拉力是______N ,Q 端承受的拉力是______N ,拉力F 是______N ,若拉力F 移动的距离为,则重物上升______m 。

三、巩固提高1、如图,物体重为4N ,如果用一恒力F 向左拉绳,使物体在桌面上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 ,则物体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4N D 、6N2、如图,动滑轮重1N ,拉力F G 分别为( ) FA、5N、10NB、10N、9NC、5N、4ND、5N、9N3、如图,放在桌面上的物体A重100N,通过滑轮挂有重为30N的物体B,刚好能使A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和桌面间的摩擦力为()A、30NB、60NC、100ND、15N4、如图,海潮要站在地面上用滑轮组把重400N的重物吊到二楼,已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N,请画出绕绳的方法(绳、滑轮重及摩擦不计)5、如图,如果静止时的拉力F=4N,则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甲是______,乙是______。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_9.2 滑轮及其应用 (1)学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_9.2 滑轮及其应用 (1)学案沪科版

§9.2 滑轮及其应用○1学习目标:知道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学习重点: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学习难点:1、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2、进行实验探究拉力、物重及吊起动滑轮绳子股数间的关系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定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滑轮组。

二、解读探究2、定滑轮○1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2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改变施力的方向?○3依据图9—15分析定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__杠杆。

○4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使用定滑轮?3、动滑轮○1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2动滑轮能否省力?能否改变施力的方向?○3依据图9—16分析动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__杠杆。

○4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使用动滑轮?4、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有哪些好处?○2组装滑轮组,总结方法。

○3分析以上组装图,总结拉力F、物重G、吊起动滑轮绳子的股数n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升高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滑轮组在水平使用时的情况分析三、巩固提高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杠杆,使用它时不能__________但能______________;动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杠杆,使用它时不能__________但能______________。

无论使用何种简单机械,省力的必定________距离,省距离的必定______力。

2、如图,物体重G=100N,不计绳子、滑轮重及摩擦,则:F1 = _________ ;F2 = ________;F3 = ________;F4=________。

3、如图,绳子、滑轮重及摩擦不计,试按要求画出各滑轮组绕绳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复习第九章 机械与人上海科技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物理复习第九章 机械与人上海科技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复习第九章 机械与人某某科技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复习第九章 机械与人二、基本要求:复习整章节的内容,便于在脑中形成明确的知识体系。

掌握基本内容,提高解答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跨越障碍: 1. 杠杆杠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开瓶器、扳手、剪刀、钳子、核桃钳等,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总是能够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画力臂的方法是:1)辨认杠杆,确定支点O ;2)画出力,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有时可不用延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标垂足,垂线要用虚线; 4)用大括号标明力臂的X 围,在旁边标上字母L 1或L 2。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2211l F l F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发现:当动力小于阻力时是省力杠杆,此时L 1>L 2; 当动力大于阻力时是费力杠杆,此时L 1<L 2; 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为等臂杠杆 L 1=L 2。

所以区分杠杆时可以根据力臂的大小。

4. 滑轮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

滑轮是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1)定滑轮: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的特点: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是不省力。

因为此时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对应的是一个半径长度,此时L 1=L 2,所以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2)动滑轮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的支点在固定绳与轮的接触处,重物对轮的力是阻力,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动力,这样动力臂就是轮子的直径,而阻力臂就是轮子的半径,显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当然动力就是阻力的二分之一,即21GF =,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力,那么此时拉力21动G G F +=。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学案(精品)科版版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学案(精品)科版版

导学案年级学科课题:9.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型执笔讨论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

学习重点: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4、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5、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________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这个点就叫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使杠杆转动的力叫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2.杠杆上从支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动力臂,用字母___表示;杠杆上从支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阻力臂,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

3.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__________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合作探究:1.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__,使杠杆处于__________。

在实验时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便于__________。

下表是某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数值。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 122 6 42.一根杠杆的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4:3,若阻力是16N,当杠杆平衡时,动力是N。

3.如图9-1-1所示,为使杠杆平衡,F1、F2、F3三个力分别作用在A点,其中最小。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九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

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总之,无论是概念。

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

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本章涉及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①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的建立过程;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机械能转化的探究和某一种机械的效率是否恒定不变的探究过程;③上述概念、规律的实际应用过程。

在上述的三个基本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的方法如“杠杆”、“能”、“机械能”、“动能”、“势能”;乘积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比较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率”和“机械效率”等。

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以滑轮组使用的功能;认识某种机械的效率不是恒定的,且不可能大于或等于1;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初步确立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第九章《机械与人》教案(沪科版初二)1

第九章《机械与人》教案(沪科版初二)1

第九章《机械与人》教案(沪科版初二)1NO:教学目标1.明白杠杆的平稳条件,会依照力作出力臂;明白滑轮的实质,及它们的特点;明白做功的必要因素及运算功的公式;明白功率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明白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明白得动能、势能、机械能并明白决定动能、势能的相关因素。

2.能利用杠杆的平稳条件解决实际的咨询题,确定滑轮组承担物重的段数n,进行有关运算。

能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运算,解决简单咨询题。

合理利用机械能。

3.复习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验及从实验中归纳实验规律的能力,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杠杆平稳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难点杠杆的应用,滑轮的应用,机械效率的应用,能量转化应用。

教具铁架台,杠杆,各类剪刀,滑轮假设干,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教学方法提纲法,自读复习法,实验法,小结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出复习内容,要求认真复习对待。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对比知识结构,逐一对比每一节复习①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②杠杆的五要素杠杆③平稳状态: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平稳条件:F i L i = F2L2省力杠杆L i>L2;省力费距离;广如瓶盖起子、手推独轮车④ 分类费劲杠杆L i v L2;省距离费劲;应用Q 如钓鱼竿、理发剪刀等臂杠杆L i = L2;不省力不费劲;如天平'①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滑轮 J ②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③ 滑轮组: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F=1/n G 总〕<斜面三、例题分析:例1、如下图的杠杆,画出它们的动力臂 L i 和阻力臂L 2。

分析:画杠杆的力臂是力学中的差不多作图之一,它的差不多方法能够分以 下几步:〔1〕找出支点所在的位置;〔2〕画出力的作用线〔虚线〕〔3〕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标出必须的符例2、如图,一个轻质直角尺可绕轴 0转动,OA=OB=0.1m 在0A 的中间挂 一重为20N 的物体,使直角尺平稳,那么作用在 B 端的最小力是多少牛? 分析:要使B 端的作用力最小,且杠杆平稳,那么L i 需最大例3、某人站在地面上,想用一个滑轮组来提起 5000N 的物体,而用来穿 绕滑轮组的绳子只能承担1200N 的拉力,那么该人应如何样设计并组装那 个滑轮组? 做针对练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九章《机械与人》w o r d全章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杠杆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时安排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学时学习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学时课前准备1.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

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和动力F1及阻力F2的示意图。

思考:F1和F2是谁受到的力?说明学生说出杠杆的特征后,教师顺势给出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几个名词。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若在课堂上播放实景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效果更好。

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此时不急于硬性给出“力臂”的概念,而是称之为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二学时课前准备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三、杠杆的分类活动4:标出下图中杠杆的支点,并画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然后思考讨论:1.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上图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哪个既不省力,也不费力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为什么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既不省力又不费力?3.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请列举几例,并画出这些杠杆的示意图。

说明本节安排的活动较少,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巩固练习题。

教师还可安排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题。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

3.能根据要求选择滑轮或组装滑轮组,学会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1.收集信息找出生活中常用的滑轮,有关滑轮的图片、使用滑轮的实况录像(如升国旗、起重机提升重物等),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定滑轮和动滑轮活动1:组装滑轮,提升重物1.用铁架台、滑轮(一个)、细线(一根)、钩码组装滑轮,利用你组装的滑轮将钩码提升一定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组装方法?2.各组之间交流组装方法,并讨论各种组装方法有哪些异同点?说明先让同学们动手实验,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以便于由具体的滑轮抽象出杠杆的实质。

此活动不给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

活动2:定滑轮的作用和实质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使用定滑轮拉起重物(钩码)的拉力,改变拉力的方向多次测量,并记下每次拉力的大小,比较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有什么关系?2.比较定滑轮和等臂杠杆,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活动3:动滑轮的作用和实质1.先猜想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钩码)时拉力的大小,然后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比较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有什么关系?2.动滑轮的实质是什么?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你们的观点。

通过比较定滑轮和等臂杠杆,理解定滑轮的实质。

此活动时发给学生弹簧测力计。

填一填⑴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思考: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二、滑轮组活动4:组装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动手做一做,并画出你所组装的滑轮组,你还能设计其他的组合方式吗?2.按照课本图9-17(a)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你能发现什么?理解动滑轮的实质。

活动2和活动3可放在一起测量,比较得出结论后,再分析其实质。

先动手组装,根据实物画图分析,由具体到抽象、深入浅出。

思考:由动滑轮的实质可知:拉力等于物重的二分之一,通过测量发现,拉力却大于物重的二分之一,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滑轮组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为研究机械效率埋下伏笔。

第三节 做功了吗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机械功的概念,会判断各种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2.通过归纳生活中大量做功实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1.复习回忆若不计弹簧测力计所受重力、绳重、机械重及各种摩擦,如图1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物重为G 的物体匀速提升一段距离h ,则拉力大小为F =G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s =h ;如图2所示,①若使用图中的杠杆,已知OA =2OB ,则拉力大小为F 1=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 s 1= ;②若使用定动滑轮,则拉力大小为F 2=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 s 2= ;③若使用动滑轮,则拉力大小为F 3=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 s 3= ;④若使用图中的滑轮组,则拉力大小为F 4=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s 4= 。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图1 图2合作探究一、机械功活动1:(1)分析“课前准备”中“回忆复习”的内容,在各种提升物体的方法中,拉力与上升距离的乘积有何特点?(2)阅读课文第164页“机械功”部分的内容,理解物理学中给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赋予了什么物理意义。

二、怎样才算做功活动2:根据课本第164页图9-22(a )和(b )两个做功的实例和(c )没有做功的实例分析下列问题。

1.归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列举生活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的实例,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分析下列实例是否做功,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1)人搬石头,但没有搬动(2)人在平直路面上将油桶推到仓库里(3)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停留了5秒钟 (4)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说 明通过归纳得出Fs=Gh ,使学生意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从而引出功。

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共同归纳出做功的必要因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列举不做功的情况,让学生分析。

三、怎样计算功活动3:看书自学课本第165页,完成下面内容:1.估算一下,用手匀速托起4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把你的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你做的功大约是多少2.在平地上,小明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 的箱子,前进了10m,小明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m,他做了多少功?3.你认为计算功的多少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计算做功的多少时要注意:力必须是做功的力;距离必须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学习目标1.经历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明确功率的含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2.知道功率的定义、公式、单位,了解常见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

3.通过对比功率和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会进行有关功率的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1.复习回忆复习回顾“第三章第三节快与慢”中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简要记在下面)。

2.家庭实验请与同学或家人合作,测量你上楼时的有关数据,填入下表中,以供课堂讨论和计算用。

(请勿一味求快,务必确保安全)3.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活动1:仔细观察教材第167页图9-26和图9-27,思考讨论:图9-26的两幅图中,谁做功快图9-27的两幅图中,谁做功快与同学相互交流你们的判断方法。

说明许多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要比较做功的快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做功的多少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二、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活动2:阅读教材第168页上半页内容。

思考1:教材对功率的定义采用的是上面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中的哪一种?思考2:功率概念的引入方法和速度概念的引入方法是类似的,你还知道哪些采用这种方法来引入的物理量比较这些物理量的引入过程,你能发现哪些相同之处活动3:阅读教材第168页下半页表格中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回答下列问题:1.明确这些功率所表示的含义。

例如马拉车长时间的功率为450W,表示马每秒做功J。

领会这种定义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填一填要比较做功的快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⑴;填一填要比较做功的快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⑴功率的定义:。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机器的功率,写出来,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活动4:利用课前测得的有关上楼的数据,计算自己上楼时的功率。

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两者是否一致,为什么对功率单位瓦特形成感性认识以及估计常见事物的功率,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列举,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与课前实验相呼应,让学生体验到利用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通过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第五节机械效率学习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在实例中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经历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测算简单机械效率的方法。

3.知道任何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增强节能意识,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课前准备1.复习回忆在图1甲、乙、丙中,若不计机械重、绳重及摩擦,F1= 、F2= 、F3= 。

如果参照图甲、乙、丙进行实验,你认为F1、F2、 F3与物重的大小关系可能会怎样?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什么是机械效率活动1:参照“复习回忆”中的图甲、乙、丙进行实验,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施加在绳子末端的拉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2.哪些功对我们是有用的3.3.哪些功对我们是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说明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既能弄清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又能把有用功、额外功甲乙丙图14.这些功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二、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活动2: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出如图2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课本第171页的表格中(在原表格下再增加一行)。

讨论:1.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理论依据(即原理)是什么?2.根据测算原理,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如何测量3.只测重物移动的距离或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能不能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重物移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都不测出,能不能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总功区分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