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合集下载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gulations)Regulations of Shandong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adopted at the fif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eople's Congress of Shandong Province on November 28, 2003, promulgated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of Shandong Province on November 28, 2003, sixteenth)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Article 1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protect the health of citizens,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is province, the enactment of this ordinance.Article second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apply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his province.Third, the work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shall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overall planning, rational distribution, prevention and source control.Article fourth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nois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he elimination process, serious pollution equipment and produc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Fifth People's governments above the county leve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nifie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public security, transportation, railway, civil aviation and other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duties, exercis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social life.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by motor-driven vessels and other aquatic facilities shall be subject to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y the maritime author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second chapterArticle sixth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coust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scientific demarcation and adjustment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sou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applicable region, reported to the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o the public.Seventh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the MunicipalPeople's Government in the preparation of urban planning,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sound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rational planning of traffic routes and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Eighth may produ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all,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sions of the prepar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or fill in the registration for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document), and report to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pproval.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shall include the opinions of the units and residents concerned in the loc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received the documents, should be loc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sound environment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timely reply.Ninth facilit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shall be designed, construct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main project, and shall not be dismantled or abandon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If it needs to be dismantled or left unused, the applicationshall be made to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fifteen days in advance.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reply within ten days after receiving the application, and may not approve it because of the demolition or idling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control facilities and the aggravation of pollution.Tenth emissions of occasional intense noise,The reasons, time, place, scope of influence, possible harm, sound sour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ust be reported to the local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in advance.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shall reply within ten days after receiving the declaration. If a discharge is approved, it shall be announced to the public and notified to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f the discharge is not approved, the reasons shall be given in writing.The eleventh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hal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rgan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noise monitoring networks and regularly publish environmental noise monitoring notices.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itution shall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noise in various types of sou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submit the monitoringdata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rly.The twelf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shall set up hotlines for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e-mail and publish them to the public.Thirteen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on-site inspection, shall provide valid certificates of law enforcement, and be checked to keep technical and business secrets.The person subject to the examination shall be subject to examination and shall truthfully reflect the situation.Article fourteenth any unit or individual who has caused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port and accuse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The department receiving the accusation or accusation shall handle or transfer it within three days; if the pollution is serious, it shall be dealt with immediately or handed over immediately.The third chapter is industrial noise pollution controlFifteenth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industrial facilities for noise pollution shall not be us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1) residential and other densely populated areas;(two) hospitals, nursing homes, schools, libraries, kindergartens, apartments for the aged,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three) scenic spots, nature reserves, wildlife reserves;(four) other key protected areas designated by the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Sixteenth because of the use of industrial fixed equipment, mobile equipment caus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shall apply to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the pollution type declaration number, location, operation time, noise valu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relevant technical data.If there are any major changes in the matters mention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the declaration shall be made to the local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fteen days in advance, and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If it is a sudden major change that aggravates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it shall re declare within three days after the change.Seventeenth, engag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in urban built-up areas engaged in metal, non-metallic, food and other processing projects, sh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standards in the factory sector.Article eighteenth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other denselypopulated areas, shall not engage in the following 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1) mechanical cutting of steel, aluminum and other metal materials;(two) machining nonmetal materials, such as stone, wood, etc.;(three) other industrial activities which seriously disturb the normal rest of the residents.Nineteenth industrial products produce noise,Producers shall truthfully specify the intensity of emission noise in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s. No more than the noise limit shall be produced, sold or imported.The fourth chapter, construction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wentieth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y produ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all declare the project to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rted in fifteen days before the name, plac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value of nois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Twenty-first construction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shall not exceed the limit of construction site noise; more thannoise limits and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restrict the operating time or the responsibility to stop treatment. Except for rush repairs and emergency repairs.Twenty-second in the urban built-up areas for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in addition to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strictions, may not use steam pile machine, hammer pile machine and other serious noise exceeding the standard equipment. It shall not be used at night or at noon.Article twenty-third where noise sensitive structur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region, no noise pollution at night construction work; but due to special needs operation of continuous in the night, there should be a proof issued by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If the construction work stipulat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is carried out at night, the resident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nfluence of noise pollution shall be announced within three days in advance.Twenty-fourth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special period,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pprov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for approval, can make restrictions on the time of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that produ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and seven days in advance notice to the public.The fifth chapter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wenty-fifth new construction, expa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ity road and elevated light rail and road crossing where noise sensitive structures are concentrated,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all take measures to set up the sound barrier, effective control of traffic noise pollution.Twenty-sixth have been built or will be built in the railway and city traffic arter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ise sensitive buildings,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all determine the distance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and take the sound barrier and install sound insulation doors and windows and so reduce or avoid the impact of traffic noise measures.Twenty-seventh motor vehicles exceeding the limit of noise shall not be allowed to travel within the urban areas. 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may not register for them or pass the annual inspection.Twenty-eighth departments of public security shall,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and noise of city sound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delimit motor vehicles Jinming area, road and large trucks, tractors, motorcycles prohibited links, time, and setting up clear signs.Twenty-ninth drivers of motor vehicles shall not perform the following acts:(1) honking in prohibited zones and sections;(two) in the non tooting area, sounding horn section; (three) debugging loudspeakers in urban public places.Thirtieth police cars, fire engines, ambulances, engineering rescue vehicles and other special vehicles to install sirens must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s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in addi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gent tasks,The use of sirens is prohibited.When thirty-first railway locomotives drive through the urban areas and the motorized vessels navigating through the ports and lanes of the urban areas, they shall use the acoustic de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state regulations.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ise pollution in social lifeThirty-second, in residential areas engaged in commercial, trade, catering, entertainment, sports, as well as organizations, tourism, train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so that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nois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ore than the noise emission standards,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instruct the treatment within one month; the management still does not meet the standards of the noise emission,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be ordered to shut down or relocate.Article thirty-third no unit or individual may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acts within the built-up area of a city:Shout loudly at night and noon;(two) use a tweeter or solicit customers through other highly noisy means;(three) the use of on-board loudspeakers to be broadcast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four) engaged in decoration, loading and unloadin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noise pollution at noon and at night;(five) raising animals to produce noise and disturb other people's normal rest and life.Thirty-fourth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of air conditioners, cooling towers, fans, blowers, generators, pumps and other noise pollution equipment, the border noise shall not exceed the national limit.Thirty-fifth the use of musical instruments, karaoke machine, fitness equipment for home entertainment, exercise or other activities, should control the volume or take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hall not cause noise pollution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Installation of outdoor units for household air conditioners shall comply with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room air conditioners.The seventh chapter, legal responsibilityThe noise generated thirty-sixth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oth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or the noise at the boundary from exceed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 produc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shall be ordered to make corrections, the deadline governance, and may impose a five thousand yuan fine of thirty thousand yuan.Where a period exceeds the standard during the term of governance, it shall be ordered to go out of business. The term of governance within a prescribed time limit shall not exceed three months. Where the standard of environmental nois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standards of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in the field within a prescribed time limit,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 shall order it to shut down or relocate.Thirty-seventh,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 operating time limit or stop governance decision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shall be ordered to make corrections within a time limit, impose a fine of three thousand yuan and ten thousand yuan. Where the time limit for work is violated and refuses to be corrected,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y seal up the equipment or equipment for producingnoise pollution.The time limit for sealing up as stipulat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shall not exceed three days.Article thirty-eighth any of the following acts shall be punished by 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1) if a person has not discharged any incidental or intense noise without authorization, he shall be given a warning; if the consequences of serious pollution are caused, he shall be fined not less than three thousand yuan but not more than ten thousand yuan;(two) use a tweeter or solicit customers through other highly noisy means,Or unauthorized use of on-board loudspeakers to play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warning shall be ordered to correct, and those who refuse to correct shall be fined not less than five hundred yuan but not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uan;(three) for family entertainment, physical exercise and animal noise disturbing others' normal rest life, or engage in noise pollution decoration, cargo handling, process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afternoon and evening, or at night and noon shouting, seriously interfere with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to give criticism and education, shall be ordered to make corrections by; criticism and education is still correct, punishable by one hundred yuan fine of five hundred yuan.The other thirty-ninth should be a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punished behavio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and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provisions,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r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shall be pun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Fortie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by its superior administrative organ or the supervisory organ in charge of personnel directly responsible and other directly responsible personnel shall be given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constitute a crime,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1) failing to handle or transfer the matter after receiving an accusation or accusation;(two) the matters to be declared shall not be examined and appr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cribed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three) failing to carry ou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four) divulging the technical secrets and commercial secrets of the inspected person;(five) to register or pass annual inspec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exceeding the noise limit;(six) obtaining or accepting other people's property or seeking other benefits through the use of his functions and powers;(seven) failing to perform other duties as provided for in these regulations.Forty-first units and individuals who are endangered by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have the right to require the injured person to eliminate the harm; if the loss is caused, the injured party shall compensate for the loss.Occurrence of 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 disput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r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parties for mediation; if the mediation fails, the parties may bring a lawsuit to the people's court; the party may also directly to the people's court.Those who have been subjected to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not be exempted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eliminating pollution, excluding hazards and compensating for losses.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Forty-second the meaning of the following terms in this Ordinance is:(1) accidental intense noise is a sharp noise that is emitted by accident and has a peak value higher than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 of the sound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at region. The established value of the above standards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local areas;(two) midday means the period between twelve and fourteen p. m. Beijing time;(three) night time means the period between twenty-two and six o'clock in Beijing time;(four) construction, inclu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municipal works, demolition works.Forty-third preven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vibration pollu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regulations.These forty-fourth regulations shall come into force on January 1, 2004.。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百科名片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5.23•【字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12号]•【施行日期】2000.06.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12号)《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业经省政府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李春亭二000年五月二十三日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其正常运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防治环境污染设施(以下简称防治设施),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为防治在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水、废气、粉尘、烟尘、恶臭气体、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污染,而配套建设的各种处理(处置)、净化、控制设施(场所)。

第四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治设施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治设施的义务,有权对破坏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七条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实际处理能力必须与污染物排放量相适应。

经处理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并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排污口应当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防治设施的管理应当纳入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体系,保障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

防治设施应当与产生污染物相应的生产和其他活动的设施同时运行、同时维护保养。

第八条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防治设施的类别、数量和处理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去向以及变更情况,对防治设施的运行和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检测处理效果,并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定期报告运行和使用情况。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第十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药品监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政主管部门,在物种引进、转基因技术或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工作。
第三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专门检查,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以及上级人民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第二十二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包括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总量、需要削减的排污量及削减时限。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将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
凡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县(市、区),必须按规定标准向上一级政府缴纳超总量排污费。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建立长期固定的资金渠道,逐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在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建设布局。
第七条 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篇一: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8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二十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月23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五章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推行清洁生产,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和其他水上设施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划分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规划交通干线走向和各类功能区域。

第八条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导读:本文是关于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希望能帮助到您!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第九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分类划定环境功能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百科名片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18修正)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18修正)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8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二十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月23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五章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推行清洁生产,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和其他水上设施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划分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规划交通干线走向和各类功能区域。

第八条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doc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doc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推行清洁生产,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和其他水上设施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划分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规划交通干线走向和各类功能区域。

第八条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包括该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应当按照建设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规定及时批复。

第九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并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需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提前十五日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的十日内批复;因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加重污染的,不得批准。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号)《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03年11月28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11月28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推行清洁生产,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和其他水上设施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划分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规划交通干线走向和各类功能区域。

第八条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修正)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修正)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1.12.07•【字号】•【施行日期】1996.12.14•【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环境管理)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

(环境管理)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

(环境管理)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1988年9⽉8⽇青岛市第⼗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988年9⽉24⽇⼭东省第七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1988年10⽉15⽇青岛市⼈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1989年1⽉1⽇起施⾏。

根据1994年10⽉12⽇⼭东省第⼋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批准的1994年9⽉24⽇青岛市第⼗⼀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等⼗九件地⽅性法规适⽤范围的决定第⼀次修正。

根据1997年8⽉16⽇⼭东省第⼋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的1997年7⽉24⽇青岛市第⼗⼀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等⼗件地⽅性法规⾏政处罚条款的决定第⼆次修正1997年8⽉16⽇重新公布)第⼀章总则第⼀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障环境安静,保护⼈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条本规定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交通噪声、固定源噪声、建筑施⼯噪声和其他噪声,超过相应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现象。

第三条本规定适⽤于市南区、市北区、四⽅区、李沧区和各县级市、崂⼭区、城阳区、黄岛区的城区以及乡镇⼈民政府所在地、疗养区、风景名胜区。

在上述区域内,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和本规定。

第四条市⼈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监督管理的机关。

市和县级市、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按管理权限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助理员对本辖区的环境噪声污染进⾏监督检查。

第五条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环境噪声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员,出⽰检查证件或佩带检查标志,有权进⼊所管辖范围内的噪声场所监督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和个⼈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检查⼈员必须保守被检查单位或个⼈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山东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山东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山东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概述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山东省制定了全面的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目标和任务目标1. 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重点改善大气污染;2. 提升水环境质量,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3. 确保土壤环境质量达标,重点防止农业面源污染;4. 加强噪声与固废污染的治理;5. 采取措施减少环境事故的发生。

任务1.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力度;2. 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3. 提高监测监控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4. 投入资金,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力度;5.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合力解决跨区域污染问题;6. 注重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重点工作大气污染治理1.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行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 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推广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3. 主动减少工业和交通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4. 加强大气污染物减排监测与追溯,落实管理责任;5. 制定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及时应对重污染天气。

水环境保护1.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水环境监测体系;2. 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和效果;3. 严禁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直接排污入河;4. 推广生态修复,保护湿地和江河湖泊生态系统;5.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土壤环境防治1.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明确污染状况与责任主体;2. 推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3. 加大工业和固体废物处理厂的污染治理力度;4. 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5. 加强土壤修复工作,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噪声和固废治理1. 严禁噪声污染产生源头,加强噪声治理;2.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制度,加强垃圾分类和再利用;3. 限制固废倾倒和焚烧行为,推动资源回收利用。

环境事故防范1. 建立环境事故应急预警和处置体系;2. 加强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3. 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处理环境事故并追究责任;4. 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百科名片山东省环境爱护条例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依照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爱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爱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连续进展,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爱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环境爱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相和谐;(二)污染防治与生态爱护并重;(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四)资源开发利用与爱护相结合;(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六)全面规划、统一治理、分工负责;(七)政府治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爱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爱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爱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待政策,进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爱护和生态建设,鼓舞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治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益。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县以上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爱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治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治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爱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治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爱护实施监督治理。

第二章爱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都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进展与环境爱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3-12-01 00:00 【大中小】【浏览3477次】【关闭】【收藏】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推行清洁生产,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和其他水上设施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划分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规划交通干线走向和各类功能区域。

第八条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包括该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应当按照建设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规定及时批复。

第九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并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需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提前十五日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的十日内批复;因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加重污染的,不得批准。

第十条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申报排放的原因、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声源基本情况和防治措施。

公安部门应当在接到申报后十日内批复。

批准排放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不批准排放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环境噪声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环境噪声监测公告。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并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设置环境噪声污染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场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被检查者应当接受检查,并如实反映情况。

第十四条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和控告。

接到检举、控告的部门应当在三日内处理或者移交处理;污染程度严重的,应当立即处理或者立即移交处理。

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十五条在下列区域内不得建设、使用产生噪声污染的工业设施:(一)住宅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区;(二)医院、疗养院、学校、图书馆、幼儿园、老年公寓、机关、科研单位所在的区域;(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四)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重点保护区域。

第十六条因使用工业固定设备、流动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造成污染的设备种类、数量、安装位置图、运行时间、噪声值、防治措施和相关技术资料。

前款申报事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提前十五日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属于突发性的重大改变致使环境噪声污染加重的,应当在改变后三日内重新申报。

第十七条从事工业生产以及在城市建成区内从事金属、非金属、食品等加工项目的,应当符合厂界环境噪声标准。

第十八条在居民住宅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区内,不得从事下列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生产活动:(一)机械切割钢材、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二)机械加工石材、木材等非金属材料;(三)其他严重干扰居民正常休息的工业生产活动。

第十九条工业产品产生噪声的,生产者应当在产品说明书中如实载明排放噪声的强度。

超过噪声限值的,不得生产、销售和进口。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二十条进行建筑施工作业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十五日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期限、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第二十一条进行建筑施工作业的,应当采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不得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超过噪声限值并严重污染环境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限制其作业时间或者责令其停工治理。

工程抢修、抢险除外。

第二十二条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建筑施工作业的,除受特殊地质条件限制外,不得使用蒸汽桩机、锤击桩机等噪声严重超标的设备。

确需使用的,不得在夜间和午间作业。

第二十三条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产生噪声污染的夜间建筑施工作业;但因特殊需要必须在夜间连续施工作业的,应当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进行前款规定的夜间施工作业的,应当提前三日公告噪声污染影响范围内的居民。

第二十四条在中、高考等特殊期间,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时间作出限制性规定,并提前七日向社会公告。

第五章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第二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高架和轻轨道路穿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设置声屏障等措施,有效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第二十六条在已建成或者将要建成的铁路和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确定间隔距离,并采取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门窗等减轻、避免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

第二十七条机动车辆超过噪声限值的,不得在城市市区内行驶,公安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登记或者通过年度检验。

第二十八条公安部门应当根据噪声污染程度和城市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划定机动车辆禁鸣区域、路段以及大型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禁行路段、时间,并设置明显标志。

第二十九条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在禁鸣区域、路段鸣喇叭;(二)在非禁鸣区域、路段长鸣喇叭;(三)在城市公共场所调试喇叭。

第三十条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特种车辆安装警报器的,必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除执行紧急任务外,禁止使用警报器。

第三十一条铁路机车驶经城市市区以及机动船舶航经城市市区的港口和航道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声响装置。

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三十二条在居民住宅区从事商业贸易、餐饮娱乐、体育以及组织旅游、培训等活动使周围居民受到环境噪声影响的,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在一个月内进行治理;经治理仍不符合噪声排放标准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关闭或者搬迁。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建成区内实施下列行为:(一)在夜间和午间高声喊叫;(二)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通过其它高噪声的方式招揽顾客;(三)未经公安部门批准使用车载高音喇叭巡回播放;(四)在午间和夜间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装饰装修、货物装卸、生产加工等活动;(五)饲养动物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休息、生活。

第三十四条在经营活动中安装使用空调器、冷却塔、抽风机、鼓风机、发电机、水泵等产生噪声污染设备的,其边界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值。

第三十五条使用伴唱机、乐器、健身器材等进行家庭娱乐活动、身体锻炼或者其他活动的,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不得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安装家用空调器室外机的,应当符合房间空气调节器安装规范。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三十六条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作业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其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治理,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限期治理期间严重超标的,应当责令其停业治理。

限期治理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经限期治理仍不符合场界环境噪声标准的,应当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其关闭或者搬迁。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作业时限或者停工治理决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作业时限,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封存产生噪声污染的器材或者设备。

前款规定的封存的期限,不得超过三日。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一)未经批准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给予警告;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二)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通过其他高噪声的方式招揽顾客,或者擅自使用车载高音喇叭巡回播放,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三)进行家庭娱乐、身体锻炼以及饲养动物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休息生活,或者在午间和夜间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装饰装修、货物装卸、生产加工等活动,或者在夜间和午间高声喊叫,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应当给予处罚的行为,国家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有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其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接到检举、控告后不按规定处理或者移交处理的;(二)对申报的事项不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批的;(三)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建筑施工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有关设施、设备实施监督管理的;(四)泄露被检查者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五)为超过噪声限值的机动车辆办理登记或者通过年度检验的;(六)利用职权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七)未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职责的。

第四十一条受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加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发生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