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近代教育起步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因此,新式学堂是对旧式教育的一种突破,却又带有 很浓的保守性,而且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在全国所占 比例很低,没有形成主导力量,此期中国的教育存在三种 模式,即官学与私塾构成的传统学校、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教会学堂和洋务学堂,三者中仍然以旧式学校所占份量最 大,洋务学堂所占比重最少。所以,洋务学堂可以说是一 种探索性的、不彻底的教育革新,但它们为洋务运动培养 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改变中国教育陈 腐空虚的状况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近代学校教育体 系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传统的儒经传授为主的 内容,是中国教育由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渡形式。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马里逊学堂,(马氏曾于马六甲创办西方人在东方 开设的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其目的是
“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 不过马里逊学堂的发展并不顺利,开办不 久就被广州人赶走,后迁往澳门,1840年 只有5名学生。马里逊学堂的主持人为美国传教
士布朗(S•R Brown),1842年又迁香港,中国近 代留美第一人容阂和留英第一人黄宽都是1841年 进入该校的。在香港经过7年多的惨淡经营后,终 于因经费不敷,于1849年停办。
• • • • • •
嘉庆皇帝——颙琰 道光皇帝——旻宁 咸丰皇帝——奕宁 同治皇帝——载淳 光绪皇帝——载湉 清宣统皇帝——溥仪
概况介绍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其船坚炮 利的军事优势,以强制的手段逼迫中国打 开封闭己久的国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信息
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 中国近代史的正式开始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 志的,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改革则是从戊戌变法 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结束, 洋务派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化为乌有,中国 不得不重新寻找民族的出路,清廷也急切地寻求 维持统治的对策,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积极鼓吹下,光绪帝于戊戌年 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 诏,宣布实行新政,此后,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 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近代史知识点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在着手进行教师资格证备考了,这里为各位考生总结了47条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星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囗,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老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海国图志》中匡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延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凉的金田起义,它枟志着气势磅礴的人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大朝田亩制度》太平大压定都大京后,攽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鍪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6.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暈: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2018年中考历史人教版近代化的起步复习教案

2018年中考历史人教版近代化的起步复习教案

2018年中考历史人教版近代化的起步复习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近代化的探索》一、课标解读: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强的侵略,请你列举一下列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及其签订的条约。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了解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列强的枪炮在轰开了中国国门的同时,也轰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和思想,给中国人带来了他们先进的科技与思想。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在中国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是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教育史笔记(2)NEW

中国教育史笔记(2)NEW

中国教育史(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一)洋务教育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1、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依然抱持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甚至呈现出病态发展的衰败景象,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

在中央有国子监,在地方有府、州、县学。

但是,在这些学校中,除初等教育进行正常教学以外,其余官学已经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了。

就连国子监都管理松散,年久失修。

教师年老昏庸,不事教学,学生懒散松懈,不事课业。

师生长期滞留官学,只是将其视为栖身避役之所罢了。

其二,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清朝将程朱理学视为儒学正宗,不仅作为统治思想贯穿在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之中,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甚至发展到“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的地步。

这种以钻研义理、词章和考据为中心的理学化教育内容只能培养出陈腐无用的读书人,不能在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发挥任何作用。

其三,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到了清末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流弊百出。

考试内容空疏,考试形式专制,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尤其是以八股文为标准评定成绩高低,更是严重约束禁锢了读书的个性和思想,根本无法选拔出国家真正需要的实际人才。

(补:八股文是一种极其注重行文格式的文体,规定文章布局必须遵循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一过程。

考生作八股文时要严格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能丝毫阐发己意,行文还要模仿古人的语气。

)可见,鸦片战争前夕,衰败的封建教育,既不能应对国门被强迫打开后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也难以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改革势在必行。

于是,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改革派知识分子,先行觉醒,从理学教育的禁锢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他们的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改革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龚自珍,将人才问题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种种弊端的出发点,讥讽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无才之世”,既平庸又鄙俗。

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

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京师同文馆(重点)

创建:1862年建于北京,学生为满族亲贵十五岁以下的少年。 发展:初创时仅设英文馆,第二年添设法文馆、俄文馆。
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校。1871年,设德 文馆,1895年设东文馆。1898年,科技教育部分归于京师大 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特点:

意义: 张之洞在书中对创建近代学制、改革科举考 试、发展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等诸多晚清 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成为清朝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并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确定 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重点)



首先,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 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 开展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其次,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 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 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再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 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最后,固守“中学为体”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受到尊 孔读经的封建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摆脱以新卫 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内地传教的权 利,教会学校迅速扩大。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数量由 200所发展到约800所,学生人数达两万人左右。 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招生对象由主要收容贫穷 子弟转向注重吸收富家子弟特别是新兴买办阶级 子弟。 第二阶段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学校数到1899年增至2000所左右,学生达4万人 以上,一些学校升格为大学,当时中国高层次教 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持。

中国教育史 7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中国教育史 7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七、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
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3.洋务留学教育的影响:○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 ○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四)“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333中教史近代

333中教史近代

333中教史近代摘要:一、近代中国教育的背景与特点二、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三、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正文:一、近代中国教育的背景与特点近代中国教育,通常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开始,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中国教育的背景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开始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也促使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振兴之路。

其次,国内政治动荡,战乱频仍,对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再次,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革,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制度的变革: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开始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2.教育内容的更新: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近代教育开始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培养实用人才。

3.教育方法的改进:传统教育以背诵、讲解为主,近代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能力培养,引入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

4.教育层次的多样化:近代教育开始兴办大学、中学、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使得教育逐渐普及。

二、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中国教育在艰难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式学校的创建:洋务运动时期,一批新式学校应运而生,如北洋水师学堂、江南制造局学堂等,培养了一批具备西方科技知识的人才。

2.留学教育的兴起: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大量中国青年赴美、赴欧留学,他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回国内,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3.教会学校的设立: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设立了许多教会学校。

这些学校不仅传授宗教知识,还教授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4.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从清末开始,政府逐步推行新式教育制度,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近代)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近代)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近代部分)一、洋务教育的内容、特点及中体西用1、洋务教育的内容1)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A简介:兴办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其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B学堂种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C京师同文馆:最初作为外语学校设立,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1869年聘丁韪良为总教习,总揽全馆教务;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D福建船政学堂:①介绍: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州船政局的组成部分。

福建船政局也称“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②组成: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③地位: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2)洋务留学教育:1872年留美学生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容闳倡导)三届留欧学生2、洋务教育的特点1)积极方面A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B教学内容——以学习西文和西艺为主C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D教学组织形式,洋务学堂普遍制定分年课程计划,确定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2)消极方面A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还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C洋务学堂的管理具有官僚习气3)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特征,启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3、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经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2)内容:中学也称旧学,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学者必须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择西学可以补吾阙漏着用之3)影响:A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C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1、早期改良派饿教育主张:1)全面学习西学,突破民族文化本位观念2)改革科举制度,抨击但并未彻底否定,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3)建立近代学制,逐步向教育多样化,职业化,普及化转变4)倡导女子教育2、维新教育实践: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北洋西学堂与南洋公学、经正女学(经正女学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万国公报》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变革1)设立京师大学堂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4、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五育:军民国教育——寓兵于民实利主义教育——使教育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从现象世界出发而摆脱现象世界的过程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2)并举:同时进行,不可偏废2、改革北京大学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应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A改变学生的观念B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C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D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A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B沟通文理,废科设系C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此外,北大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观念变革及几种教育思潮1、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的变革——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人类个体和集体发展的活动。

它具有计划性、组织性、有目的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引导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自我。

1.2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等各个阶段的人群。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1.3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德育、体育、审美等多方面的素质。

1.4 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

1.5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践、自学、游戏、实验等。

它还包括多种媒体和技术,如黑板、书籍、电脑等。

二、近代中国教育思想2.1 民族教育思想近代中国,民族教育思想成为教育理论的主流。

其核心是以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化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德育为先的教育观近代中国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只有品德好的人才能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2.3 教育改革思想近代中国,一些教育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想。

他们主张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推行新式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4 教育模式的探索近代中国,以新式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发展。

包括孔子学校、近代学堂、西学东渗等。

2.5 教育国际化的视野近代中国,国际化的教育思想逐渐兴起。

这包括接受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三、近代中国教育制度3.1 考试制度的改革近代中国,封建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考试制度。

这种制度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3.2 学制的变革近代中国,学制的变革是非常明显的。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起步

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起步

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起步
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评价洋务运动
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3、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①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

③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④历史意义:
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4、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3)旗帜:“民主”和“科学”
(4)意义:
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考研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追求的梦想,而其中的教育史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要一环。

了解教育史的知识点对于备考考研非常重要,下面我将对教育史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接触,引进了现代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国际大学和女子教育等方面。

义务教育方面,中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学堂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汉和张謇的改革,他们提出了养学校法、办农学校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此外,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言论》也提出了早期普及教育的观点。

国际大学方面,1895年,田汉创办了田汉学堂(后来改名为南洋公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面旗帜。

随后,中国大学堂、顾炎武书院、京师大学堂等也相继建立。

女子教育方面,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是女子教育的兴起。

清末民初,许多进步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严复创办的女子师范学堂、曹成相创办的小学堂等。

二、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与融合。

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耶稣会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传播了许多西方科学和教育知识,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言论》为代表,中国教育家开始提出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观点。

他们积极借鉴西方教育经验,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中国现代教育制度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现代化的学制、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

学制方面,中国教育制度最早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课程制”,即根据季节安排具体课程。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一、中教史概览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时期就有了“师保”这一职业,这个职业主要是为了教授各种技术和知识。

此外,还有“秦士”的存在,可以视为古代的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了私学,同时也呼吁国家应当兴办学校,这时期便有了官学、私学两种教育形式。

此后,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政府和私人之间摇摆,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中不断发展。

2.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近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三个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私学和宫廷教育,宫廷教育由皇帝和王室贵族直接管理,私学则多由地方名士和学者开办。

近代时期,中国的教育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有了现代学校体系的雏形。

而近代教育时期,则是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风波的时期。

现代教育时期则是中国教育体系开始系统化,并面向全国推行,直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完善。

3. 中国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

其中,学前教育主要指0-6岁的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高等教育包括高中及以上的学历教育。

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相对完备,但在质量、公平和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古代教育1. 秦汉教育在秦汉时期,官学和私学并存。

官学主要是贵族子弟和宫廷官员子弟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书和兵法;私学则多是由地方名士和学者开办,也有的是家庭教育。

同时,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

另外,还有职业教育,比如医学、技艺方面的教育。

2. 魏晋南北朝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迅猛,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教育组织形式。

当时的私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书法、音律和正宗经学外,还有并增加有音律、书法、诗文赋、史述、兵器、乐谱等等。

3. 唐宋教育时期在唐宋时期,封建科举制度逐渐确立。

科举考试成为获取地位和财富的捷径,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科举学习。

第七章近代教育起步

第七章近代教育起步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以一种修养面对两种结果 必须首先学会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拒绝



仍然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被拒绝是面试后的两种结 果之一。 被拒绝是招聘单位对我们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我 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什么地方与用人要求不一致,而 不仅仅是面试中的表现。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想去”等等。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再做努力。
第二节 洋务学堂的兴办
一、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了解识记) (一)类别:
1.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 方言馆等,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2.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主 要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官兵。 3.技术实业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主要培养能够制造、使用和维修机器的人员和一些 通讯人员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内地传教的权 利,教会学校迅速扩大。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数量由 200所发展到约800所,学生人数达两万人左右。 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招生对象由主要收容贫穷 子弟转向注重吸收富家子弟特别是新兴买办阶级 子弟。 第二阶段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学校数到1899年增至2000所左右,学生达4万人 以上,一些学校升格为大学,当时中国高层次教 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持。
第三节 留学教育的起步
一、幼童留美(了解识记) 1872年,应曾国藩和李鸿章之请,清政府派出第一批 幼童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计划在 1872年至1875年,每年派出30人,共4批120人,15年 后,逐年回国。学生从12岁到16岁,多为南方子弟。 主要学习军政、船政、制造、测量等专业,同时在监 督领导下,“随时课以中国文义”,早晚还要拜孔子 牌位。 1881年,继任监督吴子登认为学生沾染“洋气”太重, 请示朝廷全部召回国。 据统计,第一批留学生中,后来担任总理、外长及各 级军政官员的占53%,作教师、工程师、技师、医生、 律师等专业工作的占44%。

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

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
主要内容?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二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三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三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五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六近现代教育思想家专题第一讲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启步?第一节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前奏?第二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前奏一清末官学教育的腐败二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复兴三传教士在华活动与教会教育三传教士在华活动与教会教育清末教育的空疏腐化一官学教育有名无实儒学寖衰教师不举其职望到校祀孔其余时间校园书声无闻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教育学院 郑刚 jyxyzg@

导言

1、何谓近现代教育?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传统教育与近现代教育的关系? 3、你如何认识教育现代化?

教育史的性质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 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 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一、洋务学堂(一)特点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张之洞 培养目标:洋务人才 教学内容:“西文” “西艺” 学校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技学堂
代表性学堂:
方言学堂(外语):京师同文馆、上海广 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 武备学堂(军事):福建船政学堂、广东 水陆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 学堂、湖北武备学堂 实业学堂(科技):福州电报学堂、天津 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 堂、江南储才学堂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近代教育起步知识
点整理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
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
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
①外国语(“方言”)学堂,
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
③专门技术实业学堂;
其特点为
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
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
④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
生出发赴欧;
(3)留学教育的意义:
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
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
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