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树(季淑芬)
基新 本课 理标 念的
课程标准的要求
环节
说 教 材
教学建议
理解课文大意
了解议论抒品味人物感情 情的作用
品味语言 把握主旨
赏析语言
能写表达流畅生动,感 情真挚详略得当的记叙文
和一般的说明文
把握人物
记叙文
说明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
说明顺序及对象
说明文
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 们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提高知识理 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写二 意、 图教
材 编
第三单元 美景依然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第二单元
人物画廊
人与自我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三
教
人与自然
材
内
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及
体
系
第五单元 文明印记
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
人与社会
学习读新 闻的方法
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口 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指导写作与批改,逐步养 成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 息、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 学 建 议
增强对传统 文化的了解
《与朱元思书》
《诗词10首》《周亚夫军细柳》 《愚公移山》
短文两篇
庄子故事两则
《三峡》
第第 三六 单单 元元
《孟子》二章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表达要得体
阅读教学能抓住主要
信息,积累好词佳句,捕 捉作品亮点,吸收思想 精髓;比较各类文体的 不同,掌握基本的问题 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要以读读背 背为主,借助注释弄懂文意, 背诵名家名篇,积累文言词语, 了解文言常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3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3单元基础知识复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g) 亢奋(kàng) 夜深星阑(lán)B.怅惘(cháng)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C.羁绊(jī)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D.冗杂(rǒng ) 晦暗(huì) 张灯结彩(cǎi)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翠羽流苏人情世故B.挑灯看剑千呼万唤C.富贵荣华叹为观止D.吹角连营兴高彩烈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蓬勃磅礴束缚大彻大悟B.震撼恬静流苏叹为观止C.瞳仁摹然严峻嘎然而止D.晦暗恢宏山涯惊心动魄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忌惮(dàn)行辈(háng)凫水(fú)戛然而止(jiá)B.脑畔(bàn)眼眶(kuàng)喘气(chuǎn)米酒油馍(mó)C.亢奋(kàng)晦暗(huì)羁绊(jī)奇伟磅礴(bó)D.斡旋(wò)静穆(mù)争讼(sòng)夜深星阑(lán)5.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踊跃姣洁撺掇马前卒B.恬静严峻缈远风萧萧C.拘束震撼辐射暖融融D.退色燎原思慕熙熙然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相得益章洗耳恭听B.无可质疑消声匿迹C.天衣无缝慷概淋漓D.迫不及待一拍即合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骨骼赌注凋零风雪载途B.追朔雾霭瞄准周而复始C.翩然蔓延萌发诸入此类D.装置迁徒踪迹夜幕降临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孕育(yùn)劫难(jié)连翘(qiáo)山麓(lù)B.稀疏(sū)粗糙(cāo)膨胀(pénɡ)丧失(sànɡ)C.农谚(yàn)腐蚀(shí)深渊(yuān)缄默(jiān)D.褶皱(zhě)鸟臀(tún)狩猎(shòu)喧嚷(xuān)9.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溯洄(shù) 皿(mǐn) 豁然开朗(huò)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mò) 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B.清冽(liè) 幽邃(suì) 参差披拂(cān)C.悄怆(chuàng) 罔不(wǎng) 寂寥无人(liáo)D.溯洄(sù) 寤寐(wù) 窈窕淑女(tiǎo)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阡陌(mò) 窈窕(tiào) 水中坻(chí)卷石底以出(juǎn)B.篆章(zhuàn) 叹惋(wǎn)诣太守(yì) 犬牙差互(cì)C.平旷(kuàng)俨然(yǎn) 水中沚(zhǐ)石青糁之(sǎn)D.好逑(qiú)语云(yù) 诎右臂(qū)悄怆幽邃(sùi)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踊跃地发言。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XXX,又名潜,字XXX,世称XXX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畅]古:中央坦荡,光芒足够。
今:悲观,痛快酣畅,不阴郁低落。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糊口安宁)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4、迁徙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大家安身立命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泰美好的中央。
(2)豁然开畅:豁然,坦荡豁亮的样子。
形容有局促阴暗忽然变成坦荡敞亮。
也比方心理忽然悟出道理而觉得晴明。
(接洽XXX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学设计
11核舟记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rén xū)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2)一词多义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B.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B.其人视端容寂(那)(3)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3单元全单元总复习知识点考点重难要点整理复习完整完美精品打印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考点重难点要点综合归类整理复习梳理汇总汇编精品复习资料精品精编精选超级完整版完美版打印版第三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099 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四十五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四十五第1题【单选题】下面对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B、《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两句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D、《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豁达大度的美好品质。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翻译下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D、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选出对《桃花源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计划1. 引言1.1 概述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石之一。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写作训练和口头表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本教学计划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激发他们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本教学计划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引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与反思。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意义,共同构成了这个全面而系统的教学计划。
1.3 目的本节课旨在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者深入理解第三单元所涉及的课文,并培养他们运用所掌握知识进行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的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其不仅仅能够胜任语文课堂学习,还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第三单元教材中的各篇阅读文本的主题、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
- 掌握并正确使用第三单元教材中的生字词汇和常用短语、句型。
- 学习理解和运用第三单元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如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等。
2.2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文本解读,理解故事情节,并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整理。
- 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归纳总结出作者表达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方法与技巧。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语文阅读及写作的兴趣。
- 提高学生对于美好价值观念的认知与体验,培养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困难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3.1 文本解读:在这一部分,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并理解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一、课本结构与单元主题。
1. 第一单元。
- 主题:民俗文化。
这个单元的课文通过描写各地的民俗活动,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内涵。
- 写作手法:文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里从嗅觉、视觉等多方面写景,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急切又兴奋的心情。
2. 第二单元。
- 主题:自然之美。
课文着重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
- 阅读技巧:在阅读这类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要注意抓住描写景物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同时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
3. 第三单元。
- 主题:科技之光。
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 学习目标:学习本单元要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并且能够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4. 第四单元。
- 主题:演讲词。
让学生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 演讲技巧:学习演讲词要注意演讲者的观点表达、语言节奏、情感的抒发等方面。
在演讲时,要根据演讲的内容调整语速、语调,与听众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5. 第五单元。
- 主题:古代游记。
带领学生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名胜。
- 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同时,可以通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理解文意,并且要学会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6. 第六单元。
- 主题:古代人物传记。
讲述了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
-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如宋濂的勤奋、刻苦、谦虚等品质就是通过他的求学经历和对马生的劝勉表现出来的。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读音。
2. 重点字词含义。
三、写作训练。
1. 记叙文写作。
- 描写方法:结合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的描写,可以学习到如何描写人物、场景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缤.纷(bīn) 俨.然(yǎn) 邑.人(yì) 间.隔(jiàn) 叹惋.(wǎn) 篁.竹(huáng)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箬.篷(ruò) 多髯.(rán) 椎.髻(chuí) 壬戌.(xū) 篆.章(zhuàn) 雎.鸠(jū)窈窕..(yǎo)(tiǎo) 荇.菜(xìng) 寤寐.(wù) 琴瑟.(sè) 蒹葭.(jiā) 溯.洄(sù) 诎.右臂(qū)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tiáo)蒙络.摇缀(luò) 参差.披拂.(cī)(fú) 往来翕.忽(xī) 石青糁.之(sǎn)悄怆..幽邃(qiǎo)(chuàng) 君子好逑.(qiú) 左右芼.之(mào) 白露未晞.(xī) 在水之湄.(méi) 道阻且跻.(jī) 在水之涘.(sì)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1)便要.还家(同“邀”,邀请)(2)左手倚一衡.木(同“横”)2.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4)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5)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相类似/今义:属于)(6)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能够相比)(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挑选/今义:简单(跟“繁”相对);使简单,简化](8)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9)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离开)屋舍俨然(房屋)(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5)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6)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7)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隶而从者(跟随)(8)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9)环如鸣珮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10)以全石以为底(把)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过清(因为)(1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读qí,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读jī,零数、余数) (12)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直)拓展1(13)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14)右左右流之(与“左”相对)道阻且右(向右迂曲)(15)采左右采之(采摘)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4)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5)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6)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关雎》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3.《关雎》中"()"两句,通过对男子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4.在《关雎》中,从听觉的角度表现河岸鸟鸣的美好场景的句子是:()。
5.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6.《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7.《蒹葭》中"()"两句交代时节已是深秋,天刚破晓,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
8.《蒹葭》中表现男子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9.《蒹葭》中,“()”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感情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10.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
"11.学校组织学农活动,同学们来到农村,看到一片片农田和整齐的村舍,情不自禁地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来形容所见之景。
12.《桃花源记》中“()”蕴含着《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思想,呈现出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
13.廊桥是木与水的守望。
过路人在此歇脚,常见老人孩子在此休闲,再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桃源景象。
14.《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安然自得的语句是:"()。
"15.《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而无果,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无人问津"的句子是:“()。
”16.《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语句是:"()。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习重点及单元重难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习重点部编版初中语文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
八年级独立编排,每册4个现代文单元,2个古诗文单元。
阅读按双线组织单元,各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
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阅读每单元一般4课,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教读课文由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组成,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
自读课文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没有设置练习,目的是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
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
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既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同时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写作写作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八、九年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
综合性学习七-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3次,3次活动各有侧重,分别为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三个方面。
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生活专题,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
something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 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 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 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 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 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 《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 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4、《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分辨
“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兼说“义
由来: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
的.....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朱熹编在一
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
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提出了对古
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的意细。主要内容:1、礼 2、乐 3、三礼
三礼——《礼记》《周礼》 《仪礼》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
经典常谈 朱自清
《说文解字》
主要内容: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
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
演变。
《说文解字》
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特点:1、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
篆之外,兼收籍文古文”。2、分析偏旁,定出部首,
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3、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经典常谈 朱自清
战国策
主要内容:本章趣味性很强,延续了朱自清顺滑的笔法,先介绍周朝末 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然后写动不动就兵戈相见战国时代,继而引出纵横家 这一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朱自清对纵横家进行了非常辛辣和精彩的评论,完 美的解释了何为“以顺为正者”。最后引出《战国策》,整个内容水到渠成, 极其流程,读完有一种舒畅之感。主要内容就三个:战国时代——游说之客— —《战国策》。 《战国策》 内容: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 的。 时间: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 四〇三—前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 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特点: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 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胜。——就是写的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顾之前所讲过的写随感的四个基本要求)
之一:读懂文本,感真情
之二:深耕原文,明要旨
之三:筛选甄别,凸重点
之四:联系实际,有针对
二、写作目标
1.明确全篇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2.能结合学生的一些例文片段或全篇,给学生以示范或激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如果能当堂做一些写作实践、反馈、再修改升格,想必效果会更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写作是在本学期学习了三个单元之后,鼓励学生学会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也写过一些读后感类的文章,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指导和专门的训练,只是大多时候任其他们依葫芦画瓢的自由发挥,如果经过专门的指导点拨,想必孩子.明确全篇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3.养成读书、观影后常写读后感的习惯,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整理(共5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整理一、关雎【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②/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的陆地上。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①〔洲〕水中的陆地。
②〔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③〔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④〔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小伙子对文静善良美好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写作手法: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参差/荇菜,左右/流⑤之。
窈窕/淑女,寤寐⑥/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时左右求取。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成了空想,日日夜夜不停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身直到天亮。
⑤〔流〕求取。
⑥〔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⑦〔思服〕思念。
服,思念。
⑧〔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写作手法: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给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春秋》三传第六
简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 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 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 一部编年史。
三传: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gǔ)梁传》。 《左传》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以叙 事为主。 《公羊传》《榖梁传》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 机构。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 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 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 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
诗:主要有《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三曹诗,陶渊明、 第五部分 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诸家诗作。
文:先秦和汉代的《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
《史记》和《汉书》,南朝梁昭明太子的《文选》,韩愈、柳宗 第六部分 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唐宋的佛典、语录、传奇和话本,明
清的章回小说。
肆 章节梳理
《说文解字》第一
简介:东汉和帝时期许慎所作,是一切 古典工具或门径。 特点: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 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 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 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 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 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 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 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 “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
本书旨在使读者对于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几种经典和思想有所认识,并且激发他们对于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分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前后阶段,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感性认同,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他们需要通过阅读优秀的国学启蒙读物来拓宽视野、提高修养、培养品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朱自清先生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本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特点;能够分析并欣赏部分经典原文或评注。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归纳、总结等)有效地获取并理解信息;能够运用讨论、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本书或国学的看法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于国学经典的热爱和尊重;形成积极向上、博雅求知的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好奇和探究。
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国学吗?你能说出几种国学经典吗?你觉得国学经典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或价值吗?呈现目标:通过展示本书的封面、目录、作者简介等信息,让学生了解本书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目标。
例如: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谈》,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经典的启蒙读物。
这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说文解字》到《论语》等多种经典内容。
这本书旨在使读者对于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几种经典和思想有所认识,并且激发他们对于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指导:通过给出一些阅读策略或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本书前言部分,并把握作者写作的动机和方法。
例如:在阅读前言之前,你可以先浏览一下全书目录,看看有哪些你感兴趣或不熟悉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一、课文内容主题9.《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11.《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12.《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文体常识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诗经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2)诗经“六艺”《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是诗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作者作品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10.《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1.《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
12.《<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蒹葭》。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四、单元字词汇总字音字形第9课:缤纷 bīn fēn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遂迷suì 要还家yāo 邑人yì间隔jiàn 叹惋wǎn 诣太守yì 语云yù刘子骥jì 豁然开朗huò 怡然自乐yí世外桃源yuán第10课:篁huáng清冽liè 坻chí参差cēn cī嵁kān 缀zhuì 佁然yǐ翕忽xī俶尔chù远逝shì 卷石底以出quán悄怆qiǎo chuàng 幽邃suì第11课: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有奇jī弥勒lè 黍shǔ轩敞xuān chǎng 箬篷ruò péng 糁之sǎn 峨冠é guān 髯rán 衣褶zhě矫首jiǎo 诎qū袒胸tǎn 椎髻zhuījì 壬戌rén xū篆章zhuàn第12课:参差cēn cī辗转zhǎn 琴瑟qín sè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淑女shū荇菜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 蒹葭jiān jiā萋萋qī溯洄sù huí未晞xī湄méi 跻 jī涘sì沚zhǐ特殊用法字词释义《桃花源记》一、一词多义1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3遂: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4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5.之: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代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处处志之(助词,协调音节,无意义,不译。
)二、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3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今:好像) 4无论..魏晋(古:不用说,(更)不必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 今:(1)不够;(2)缺点。
)三、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小石潭记》一、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 古义:听到。
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二、一词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 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2)隶而从者 跟随。
3、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澈; (2)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清。
4、差:(1)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动词。
5、见:(1)下见小潭 看见; (2)明灭可见 看见,动词。
6、乐: (1)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7、以 (1)以其境过清 因为;(2)卷石底以出 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3)全石以为底 把。
8、而 (1)乃记之而去 不译,表顺接关系;(2)隶而从者不译,表修饰关系;(3)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9、环(1)如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
10、为(1)全石以为底作为;(2)为岩成为。
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喜欢的意思。
《核舟记》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二、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7、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8、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9、盖:1.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
今意: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