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两篇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
中国语⾔⽂学论⽂范⽂3篇中国语⾔⽂学本科毕业⽣语⾔类论⽂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些同学选择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的题⽬,但是,语⾔类论⽂和⽂学类论⽂具有明显的不同。
⽂学类论⽂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写作者本⼈的⽂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
说⽩了,⽂学类论⽂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
但是,语⾔类论⽂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语⾔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事实的结论。
说⽩了,语⾔类论⽂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分材料说⼏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
正是因为如此,语⾔类论⽂的写作对于中⽂系的学⽣来说,具有⼀定的难度,要克服这⼀困难,就要了解语⾔类论⽂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
本⽂试图就语⾔类论⽂的选题、语⾔研究的程序、语⾔类论⽂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个⼤致的介绍。
⼀、论⽂选题学术论⽂的写作和⼀般⽂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你要写⼀篇议论⽂或者⼀篇杂⽂,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
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些⼯具书。
语⾔类学术论⽂,⾸先是⼀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问题进⾏⼀定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类学术论⽂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研究,再写论⽂。
明⽩了这⼀点,就知道语⾔类学术论⽂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个写作的题⽬,⽽更主要的是选择⼀个研究的题⽬。
这样,就要求语⾔类论⽂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性。
这样就要求根据⾃⼰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
⽐如《某某县⽅⾔⾳系调查与研究》,题⽬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调查以及辩⾳、记⾳⽅⾯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是没有办法做的。
再⽐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个本科⽣的创新⽀持项⽬,⼏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个题⽬《⼤学⽣使⽤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备受关注,而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免费范文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免费范文。
1.《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音韵、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中国古代小说以其细腻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魅力。
3.《论当代汉语诗歌的创新与传承》。
当代汉语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传承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创新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当代汉语诗歌的艺术风采。
4.《论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
中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角色扮演、舞台设计和音乐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魅力。
5.《论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散文以其细腻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文体特点、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魅力。
三、结语。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同名18335)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同名18335)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标题: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每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过程,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但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教师要提升教学口语标准化在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中,学生们接触的语文老师各色各样,并且很多学校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担任班主任一职,主要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较高,与学生沟通起来更为亲切。
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日常生活所影响,与学生沟通时经常出现口语不标准的情况,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会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容易发音不准。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严于律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学生进行交流。
有些语文教师由于年龄较大,学习和深造的时间已经离自己教学有段距离,对于一些新事物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所以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察和培训,既能够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口语标准化。
1.2让语文课本变成读本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编制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特别的中心思想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找出文中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中提出,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答不懂的地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提倡精品著作的阅读精品著作之所以是精品就是因为其具有其他著作不能比拟的文学意义和内涵,并且很多著作都是作者对文学经历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而编写的。
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精品著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可以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更多层面的知识。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下对教育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机遇与挑战。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构建和谐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一:应用性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论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
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
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
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
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随着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个教学改革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分析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实质上就是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区别于过去传统平面媒介中的语言形式。
主要是我国现有的网民们为了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或者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需求而采取的形式。
它的形式比较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一种语言形式。
主要类型包括:数字型78(去吧);谐音型粉丝(fans);字母型MM(妹妹);符号型,"0.0”表示“冷漠”的表情等。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有益影响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件的播报。
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得到最大化的普及。
网络语言可以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充分的表达说话人的具体表达含义和心理真实感受,并受到青年人的热爱,青年人并将网络语言实际的应用到自己生活中。
有诸多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广大的受众群体应用到语言文学中。
这主要展现于语文的作文内容中。
当前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出题的过程中,都会选用网络语言,以此来充分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实际看法。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进行传达特定的教育意义,进而全面体现出其设定的社会深意,不断教育当前阶段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其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虽然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我们也需要将此内容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别的对待,进而全面的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造成的阻碍作用。
(二)负面影响从另一个角度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看似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言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进而从侧面来具体阐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语言意境汉语言文学论文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
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
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
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关系引言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语文教育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
汉语言文学要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就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很大,而且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汉语言文学在反映我国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的同时,也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展现出来,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汉语言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
汉语言本身就是一门我国特有的专业,这门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的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衡量教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实用性,而是通过人文观念等展现的,不能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
2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2.1教学目标相同: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保证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就是汉语言文学,两者在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
2.2表达形式不同: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语言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看法分析,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波动。
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则主要体现在可以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
虽说两者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但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3专业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比语文教学更加专业,一般情况下,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建设下文学社团建设路径分析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创新汉语文学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本篇论文以独特的视角,在分析了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文学社团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文学社团纳新机制,招聘多种专业人才;以文学社团为依托,构建科学的文学交流平台;将汉语言实践性教学融入到文学社团的建设过程中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同时运动诸系统;空间文学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实践育人的重要基地与平台。
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文学社团建设相结合的新的育人模式。
一、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文学社团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及意义1.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文学社团建设结合的必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培养不仅仅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实践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标准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育人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新的实践育人模式与实践教学的方式。
在高校校园里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与基地,是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文学社团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各种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通过文学常识竞赛、开展有意义的读书交流会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与自身气质。
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文学社团的发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同学们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让学校更多的人了解与认识这个专业,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名度。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范文(建议25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范文(优选25篇)一、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渗入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中国教育历来看重文化成绩,轻视实践能力,这一点在当下高校中也普遍存在。
正因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把时间花在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上,而对于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却缺乏热情。
据笔者对一个毕业班55名同学的调查,有60%的同学表示在大三之前几乎没有主动练习过三笔字、简笔画,有70%的同学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法枯燥乏味,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没有主动思考过、练习过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针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思想上加强学生对教育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务必让学生明白,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范生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层面,也是将来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端正了思想之后,全体教师也应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因地制宜渗入到所有课程体系的教学之中。
一般而言,学生的“三字一话”有较多的练习时间,但真正的课堂教学却鲜有机会接触。
因此,个人认为可以根据课程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亲自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以笔者所带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我将所带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月一个小组选4个同学主讲2节课,不讲课的同学也必须参与到找资料、做课件的过程中去。
这样一来,通过一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整个班级的同学大都有了一次上课的经历,即使没有上讲台的同学也充分体会到了备课上课的不易,学会了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的一些基本方法。
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在不影响教学质量前提下,学生们将有相当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的自信心。
二、建立健全的培训与考核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与课程体系改G及思想教育相配套的还有具体的培训与考核制度。
因为只有建立健全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将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范文(热门13篇)_2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范文(热门13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形式,通常是拿着沉甸甸的纸质书本,让学生进行枯燥的阅读,而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阅读形式发生了改变,电子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又便捷的方式。
因此,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与互联网电子阅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购买纸质书籍价格贵、携带不便的困扰;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书籍种类繁多,教师需加以引导,就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便捷的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汉语言文学书籍。
在一些网络交流平台上,各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沟通讨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阅读的视野,比如,对于一些古文献的学习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布分内容和信息。
但是,互联网的环境相对比较浮躁和嘈杂,对于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专业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和督促。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范文第2篇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并不利于留学生真正掌握好汉语语音的学习。
基于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留学生汉语语音的发声方法汉语语音是留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学习内容,而发声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基础布分。
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就需要注意掌握好汉语发声方法,以夯实汉语语音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而汉语语音具有独特的发音特点与发音规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法来指导留学生掌握好汉语语音的发音。
1.运用五度标记法对零基础的留学生而言,在汉语语音的发声学习中,声调是重点学习内容。
但是留学生在初学时很难理解这四个声调之间的区别,再加上汉语同音字比较多,教师必须让留学生学会区分声调,正确掌握好声调的发音技巧,才能避免学生混淆汉语词义,形成汉语发音的思维习惯。
因此,教师可通过五度标记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声调的高低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声调发音。
汉语言文学文章
汉语言文学文章
**《汉语言文学:探索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语法和词汇,还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思想。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汉字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载体,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规范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汉语言文学中的诗词歌赋、文言文等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人交流的工具,也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搭建了桥梁。
总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学科。
它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关系引言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语文教育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
汉语言文学要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就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很大,而且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汉语言文学在反映我国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的同时,也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展现出来,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汉语言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
汉语言本身就是一门我国特有的专业,这门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的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衡量教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实用性,而是通过人文观念等展现的,不能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
2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2.1教学目标相同: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保证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就是汉语言文学,两者在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
2.2表达形式不同: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语言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看法分析,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波动。
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则主要体现在可以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
虽说两者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但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3专业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比语文教学更加专业,一般情况下,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本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言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对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发展;变迁;历史;影响。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迁。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汉语言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对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二、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变迁。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等。
在这一时期,汉语言文学以诗歌、赋、辞等形式为主,内容多以咏史颂德为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汉语言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言文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宋代的诗人苏轼、辛弃疾等则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后人的楷模。
这一时期的汉语言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涉及到了政治、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汉语言文学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小说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涉及到了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的汉语言文学虽然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但在内容上却逐渐呈现出了粗糙化的趋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低谷时期。
三、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当代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迁。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分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小伙伴们。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
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
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全
汉语言文学作为目前高校重要的教学科目,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教育创新汉语言文学论文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
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
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中应用性教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主流专业。
又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均对从事人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具有一定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随着社会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改变汉语言教学应自身因素而导致的应用性不强, 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 该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分析, 就应用性教学方向, 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案:采用应用性教学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归纳并总结了一些在汉语言文学中有关应用性教学的研究。
通过该文接下来的介绍和阐述, 希望能够为汉语言教学的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1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 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然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 它体现着人类历史人文精神,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代表着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学里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对其深究, 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以及文化, 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背景下, 引入应用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汉语言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推动意义。
当前, 社会在不断进步, 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解决现代企业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体系中, 不仅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 并且还要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综合性人才, 因此这就提出了应用性教学途径, 为汉语言文学培养针对性人才。
2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 在教学改革研究中, 该文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和分析, 特别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当代文学这些方面, 并依此提出了采用应用性教学的策略, 在保全该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 整个教学过程中, 重点采用应用性教学, 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增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分析,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范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范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双重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内涵以更好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重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篇1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摘要: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理念和目标后现代教育有着太多的相同点,无限度地放大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在这次浪潮中进行了一场革命,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并不可以完全地用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也不能把未成形的思想与孕育的温床一起全盘抛弃。
借鉴后现代教学思想,对于推进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一种革命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为此本文对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合作计划;汉语言文学一、后现代教学的主要理念阐释1.人人平等,去除中心。
以课程和教师作用为出发点去考虑,后现代教学大力提出“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模式。
这里所说的“去中心”就是不赞成一学科知识、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权威、教学控制,并赞成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互动关系。
美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不要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并且,教师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发现新的自己。
多尔提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平等成员关系中的领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等于无视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的作用从新整理,从外在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的共存,权威也随之进入其中,教师应该做到自己是情境设计的领导者,而不是学生课堂的专制者。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从现代科学技术,值得一提的更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对教师作用所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行认真探讨,并在专著中强调“现在,所谓的传播媒介并不完全是在一群沉默的学生面前讲道理,由助教回答制定的问题,并协助探讨实习作业”,学术知识已可以演变成电脑语言,传统教师的作用将被电脑记忆库所取代,教师的教学也将委托给链接“传统记忆库”与电脑记忆库的机器,并且学生在终端机前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利奥塔又指出,“传统的教学法没有完全失势,学生仍然必须从教师处学习一些东西,不是学内容,而是学习终端机学习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两篇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两篇篇一“三畏”的孔儒意识冻结了汉语汉文发展的自由开放的一切的可能性;汉语概念没有定义;汉文句子没有标点;全部的汉语汉文没有语法和文法;中国人的全部的言、行、思丧失了自然的逻辑;解决的惟一办法是逐渐地废除孔儒对汉语汉文的历史影响。
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主要是汉语、汉文,基本上是在孔丘及其儒家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之下逐渐地积累形成的。
非常明显,汉语中的词汇,全都缺乏精确的定义。
这是因为,孔丘所谓的“正名”,完全指的是人们的身份遵照礼乐的严格的规定性,例如诸侯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天子,大夫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诸侯等。
总之,人们必须严格地遵守礼乐对于各色人等的安排。
说白了,孔丘的“正名”完全与定义语言之中的词汇的内涵无关。
正是因此,孔丘在《论语》之中所说到的任何一个名词,都没有精确规定的“定义”。
孔丘的这种完全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事实上是把“定义”的责任赋予了传统的惯性,诚如孔丘自己所言:“述而不作,敏而好古。
”正是这种“述而不作,敏而好古”的说法,彻底埋葬了中国人的语言和语文中名词的精确性、动词的准确性和形容词的明确性。
今天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吗?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有些中国人还在继续荒唐地崇拜孔丘,把他当作中国人永远的楷模。
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做法完全不同。
老子非常重视“道”和“德”等重要概念名词的“定义”。
除了老子之外,墨子也有这种良好的习惯,然而自从孔丘以来的儒家文人们则全然没有给名词以一个精确定义的习惯。
孔儒们的这种完全按照传统运用语言、文字的极坏的恶习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汉语的习惯,这种极坏的习惯一直沿袭到了今天。
造成的后果,即是中国人的语言中的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概念的几乎绝对的模糊性。
如此语言的模糊性再加上汉字本身的一字多义、一音多义,这使得整个汉语的精确性没有了。
不仅名词模糊,动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等同样模糊,说白了,是整个汉语的模糊。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不要说其他,《论语》之中最重要的“仁”、“义”二字就缺乏精确的定义。
说到头来,除非有实物的名词比较准确之外,其他所有稍稍抽象一点的概念,就全都只能模糊、混沌了。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
说到最后,汉语事实上严重地缺乏精确地描述抽象事物的能力。
中国人不能兴起近现代人类的自然科学,汉语的缺乏抽象地描述事物的能力,就是第一道最难过的坎。
其次,中国人把许多语言中重要概念的逻辑结构、逻辑程序完全地弄颠倒了。
造成这种毛病的根源还是在于孔孟的儒家。
一方面孔丘以“礼乐”为本,另一方面,孟轲以“善”为本(即所谓“人性本善”),孔、孟二位相继把理应属于相对范畴的东西视为“本”,以致从一开始,中国人就丧失了“真”(存在)的真“本”。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
“本”错了,即是思维的“出发点”错了,所以后来的“过程”和“末”,也跟着全都错了。
一方面逻辑的结构错了,正确的逻辑结构应该是“真—善—美”,而孔孟的逻辑结构只有“善—美”,丧失了“真”;其次逻辑的顺序也错了,以“礼乐”和“善”为“本”的孔丘和孟轲,全都从相对的“善”出发而向作为绝对的、本的,存在的事物进行推论。
这等于说从相对范畴的事物出发向绝对范畴的事物进行推论,如此推论的结果绝对只能是极端的错误。
例如孔丘把“礼乐”当作人存在的根据(本),孟轲则把人心的“善”当作事物存在的根据(本),显然,以这两种根据所做出来的推论都将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错误的推论。
因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型的词汇的使用,全都深深地积累和浸染了儒家文人思维的习惯。
篇二论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新词汇环境自然选择协同进化恒定性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
学者们认为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
学者们把一些生态学概念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各种语言现象。
本文试从环境(environment)、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生态学是生物学家Haeckel(1866)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该词来自希腊语Oikos(房子),意思是整个地球就像个大房子一样,人类在这所房子里具有和其它有机物一样的地位,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决于其它物种的存在。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
受达尔文的影响,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Schleicher)认为:“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过程”(裴文,2003)。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Haugen(1971)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这一概念。
之后,Haugen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
此后,“语言生态”的隐喻开始被语言研究者接受并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德国Bielefeld大学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语言生态学”或“生态语言学”为题的着述,使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
1990年,M.Halliday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AILA)上的报告促使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做出新的思考,即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考察,从而形成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
20世纪9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变得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
学者们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生态学应用于语言研究领域。
同时,一些生态学概念被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
本文从环境(environment)、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二、从生物产生和依存的环境(environment)看新词汇的产生在某一生物群落中,由于自然的长期演化,当温度、湿度以及气候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群落中就会产生新的物种。
生态语言学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自然、社会、文化、人群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语言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构成生态语言系统。
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类环境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语言体系中就会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我们将汉语语言体系看成是一个生态语言系统,那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词汇以多渠道、多形式在汉语语言体系内部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导致新词汇的产生。
(一)以形象比喻来表达词汇意义“蚁族”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草根网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裸考”指考生没有任何加分(如三好生、体育特长生、少数民族考生等),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校。
(二)以数字、字母或符号来彰显个性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520——我爱你;MM——妹妹或美眉;GG——哥哥;(-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咪着眼睛笑;Zzzzz……表示睡觉打呼的样子。
(三)以汉字谐音来表达词汇意义大虾——大侠;邮箱——油箱或幽香;斑竹或斑猪——版主。
(四)以飞白构词故意运用白字示错的修辞方式来追求新奇独特或标榜新潮。
例如:“我”用“偶”替代;“什么”用“神马”替代;“悲剧”用“杯具”替代;“院士”用“院仕”替代;“诺贝尔奖”用“暖被儿奖”替代。
(五)以仿词派生来创造新词汇“淑”字以前仅用于形容女孩,现在“淑”被单独作为一个自由语素,转移修饰对象,温文尔雅的男孩也可以称作“淑男”。
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新词汇的产生则对原有生态语言系统进行了更好的补充和完善,这样便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现象和新情况。
三、从自然选择(natural election)角度看汉语新词汇的产生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力是生物的活动能力,生命呈现着生生不息的动态。
作为交际与传承文化载体的语言同样具有这一显性。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存在交融、消退、旧词复出、变异等生命发展的特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物种进化的规律。
适应环境的物种得以生存,不适应环境的物种消失、消退或被融入其它物种中。
词汇也是如此。
一些词汇因为失去了生存使用的环境,逐渐退出原有的生态语言系统。
一些语言在交际中并不是被全盘吸收和接纳的,往往会产生语音、词汇结构、语法规则等的变异。
变异产生的原因与人们的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词汇的自然选择体现在:词汇的消退,旧词复出,旧有词汇意义被吸收融入新词汇中,固有词汇增加新义和专业词汇应用的泛化。
(一)词汇的消退1.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古汉语词汇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少数民族的称呼等,因为这些事物的消失而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皐陶——传说中的夏初人;天姥山——古地名;单于——古代匈奴首领;匏-古代乐器。
2.一些不适应文明社会进步发展的词汇也逐渐退出日常交际的舞台。
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涌现的反映时代特色的文革词汇。
如:揪斗、黑后台、黑线人物、黑七类、文斗、武斗、文攻武卫、一小撮、三反分子、批林批孔等词汇,由于带有很强的侮辱性和疯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因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而被淘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旧词复出并被赋予新义囧,本义“光明”,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已经不再使用,近年来,它被民众“望形生义”而复活。
由于其形象如“八字眉、张口结舌的方块脸”而重新被吸纳入汉语语言词汇系统,并被赋予“悲伤、无奈或者是极为尴尬的心情”义,通“窘”。
(三)旧有词汇意义被吸收融入新词汇中菜鸟——网络新手;艺人——俳优,挂——死;旅途——客路。
(四)固有词汇增加新义炒,原指烹调形式的一种,现增加词义为:①经营、倒卖,如:炒股;②价格暴涨,如:炒卖;③辞退、解雇,如:炒鱿鱼;④宣传,如:炒明星。
宰,原义为“主管、杀”,新增加词义为“诈取钱财”,如:宰客。
(五)专业词汇应用的泛化“病毒”原为医学名词,指比细菌更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病原体,现指能让电脑软件或硬件出现错误的指令或故障。
“冲浪”原指一种水上运动,现用来表示上网时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连续不断地链接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