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_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中由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和无生物(地球、气候、水文、地理等)组成的一个完整而稳定的整体。
而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则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生长速度、生产力的稳定性、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等都能够得到保障,从而实现了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保障和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而在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时,我们通常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气象与水文学方法气象学和水文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科学。
气象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气候、大气质量、风向、风速、冰川、云层、降雨量等气象学参数,并对它们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水文学中,我们研究生态系统中不同水源的形成、水的流动和质量、地下水蓄水量等。
通过长期的水文学监测和研究,可以学习地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的知识,从而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野外实验和现场观察法野外实验和现场观察法是最常用的研究生态系统的方法。
当我们在现场观察动植物群落、土壤、气候等时,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我们常常还会采集样本、标记动物、测定生物体重、测量土壤水分、测量草地种植密度,并在野外实验中使用这些数据来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群生态学、生态学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科学性、高度可观察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是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三、计算机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是一种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模拟实验中研究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动态平衡的方法。
2013年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按学科排列)
非线性阻尼Navier-Stokes方程的渐近性态 门限自回归理论研究及其军事应用 He-MgH(X)体系的冷碰撞动力学研究
李文涛 王雪琴 许小涛 凤尔银
序 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学科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物理学
作者 姓名 魏来
指导教 师姓名 王晓方
论文题目 新型波带板用于激光等离子体X光成像的理论研究 铁基超导体的制备和高压研究及LiCu2O2低温下复杂的磁结构研究 部分相干拉盖尔-高斯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无机药物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非共价作用、谱学表现和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磷化镍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含系列双齿磷硫和巯基咪唑配体钌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纳米硒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自由基-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新型磁性纳米孔洞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复合物的设计、性质及其应用 铁、铟催化胺的偶联和串联反应的研究 聚双炔/纳米银复合体系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EGR-1通过NF-kB位点调控IL-8的转录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浸润 世界遗产地旅游者空间感应测度——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资源与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开发及实例分析-以铜陵矿集区为例 硅酸盐岩石中微量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在线分析及其地球化学应用 三种鳄线粒体基因组及鳄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指导教 师姓名 刘焜 刘焜 刘焜
论文题目 激光微造型表面结构对缸套-活塞环摩擦性能的影响 线接触滑-滚条件下微凹坑表面摩擦特性研究 密集颗粒体--表面摩擦特性实验研究及仿真分析 基于风场扰动激光探测的空中目标检测处理技术 贵金属纳米粒子/一维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外磁场对四氧化三钴纳米粒子生长的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Mg(AlH4)2的制备及其催化和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圆柱直齿轮冷精锻工艺模拟及实验研究 导热增强型定形相变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建筑储能中的应用 电池储能电站静动态功能研究及其效益评估 Cross-Kerr介质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基于力敏导电橡胶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研究 基于流形学习和支持向量机的低空飞行目标声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MIMO雷达的测向与DBF技术研究 大气散射光线的偏振特性研究 偏振图像特征融合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三种科氏质量流量计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 基于北斗卫星和ZigBee通信技术的广播电视授时系统研究 城市交通的并行微观仿真研究 磁悬浮隔振器的动态模型与自收敛控制
财政投入对中国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的实证研究
财政投入对中国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的实证研究杨得前;刘仁济【摘要】以DEA模型和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基础,利用200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各投入要素结构以及能源配置结构出现失衡,“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总量”以及非合意性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出现冗余,合意性产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呈现产出不足;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的非有效及波动主要由纯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不稳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最后,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能源配置结构以及推行绿色税制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Based on DEA model and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the paper started from the concept of eco-efficiency,and studied the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 of China from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using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year 2009 to year 2013.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input element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configured imbalance."Three industrial employment","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and"total water"aswell as non-desirable outputs of"sulfur dioxide emissions"and"soot emissions"appear redundant, and desirable output of"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is insufficient. Effective and non-volatility of eco-efficiency of Chinese industry are mainly caused by instability in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progres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has not been fully stly,the paper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fiscal policyrecommenda-tions from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expenditure,energy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green tax.【期刊名称】《财经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7页(P109-115)【关键词】产业生态化效率;DEA方法;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财政政策【作者】杨得前;刘仁济【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2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特征——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济的发展 而变好 , 但 是在 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之后 , 环境质量 开始 恶化 , 最后随 着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促使 环境质量 又再 次回升 。也表 明 中国3 1 个省 的经济增 长与主要工业 污染物排放 量没有 完全呈现 出环境 库兹
尼茨曲线的倒 U 型特征 。
【 关键词 】 环境库兹尼茨曲线; 面板数据 ; 单位根检验 ; 协整检验 【 中图分类号 】 F 0 6 2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9 9 7 ( 2 0 1 3 ) 0 6 — 0 0 7 6 — 0 7
为相 似 【 l 1 0 , 4 6 5 4 8 4 ) , 因而首 次将环 境 与经济 增 长之 间 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提供强有力 的保障。事实 上, 建 设 生态 文 明是 中 国面 临 的迫 在眉 睫的挑 战 。
今年7 月以来 , 四川什邡 、 江苏启东 、 浙江镇海陆续 发生 民众 因担 心 环境 被破 坏 而 反对 工 业项 目的群 体事件 。 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着力绿色发 展、 循环发展 、 低碳发展 , 为人 民创造 良好生产生 活环境 ,才会不断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 事件 ,也才会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因 此 ,理 清经 济增 长 与环 境 负荷 之 间 的关 系显 得 十
分重要 。
( 二) 国 内外研 究现 状
倒u 型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 曲线 , 简称E K E , 即在 经济发展初步阶段 , 经济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 而 当经 济增 长 到一 定 的水 平 以后 ,经济 增 长则 会 有 助 于环境质 量 的提 高 。 国外学者对经济增长 和环境质量关 系的研究 成 果 多 是 对E K E 的实 证检 验 分析 。一 方面 是针 对 E K E 曲线的存在性 的讨论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E K E 曲线 的拐点 的研究 。多数的学者通过选取一些 国家 、 省市和地区的经济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的数据进行 分析来验证E r ( c  ̄ N 设是否成立。当然 , 他们得 出的 结论 也不尽相 同 ,结论 的不 同之处 不仅体现 在
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
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严峻挑战。
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路径和主要内容,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生态化是指将环保理念融入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然而,关于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尚不充分,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方面,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探讨产业生态化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而对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和产业生态化路径的内在研究不足。
另一方面,针对特定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不同产业领域的生态化转型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从微观企业和中观产业两个层面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各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的现状、困境和需求;然后,收集并分析相关行业数据,以揭示产业生态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环保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不充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引导绿色投资等。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行业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例如,高能耗行业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降耗减排的压力,而服务业则需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降低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平衡。
因此,我们建议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的生态化路径和政策措施。
本文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路径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针对不同行业生态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环境规制论文遵循成本论文
环境规制论文遵循成本论文:基于省际数据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关系摘要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研究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将有助于寻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最适环境规制强度,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考虑衡量环境规制的投入与产出的各项指标及其数据的可得性因素后,构建并计算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同时运用2004-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而是正u型的关系。
为此,我们认为,本文结论能够对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遵循成本说”还是“创新补偿说”提供合理的解释。
最后,我们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状况,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应该是加强环境规制强度。
同时认为技术创新对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优势,进行创新投资,用以弥补“遵循成本说”的劣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环境规制;经济增长;遵循成本;创新补偿;“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至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关切、企业重视和广大公众关心的重要问题。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如何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储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即权衡环境与经济增长问题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环境质量,相继出台多项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政策措施,力争发展绿色经济和促进绿色增长。
尽管如此,中国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环境事件与生产事故相伴而生,群体性环境事件呈现上升趋势。
环境污染关系着社会稳定、人民生存质量,同时与经济的持续增长息息相关。
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规制工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成为现时期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我们认为在转型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环境承载能力究竟有多大?环境规制是否有助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否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科学发展观背景下该如何衡量环境规制强度才能体现环境规制的政府行为,同时如何才能保证各年省际环境规制强度数值具有可比性?上述问题是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正视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才能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阶段,正确选择环境规制模式。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经济类
F054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经济类
F055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调查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类
F056
创新驱动视阈下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滇黔桂三省区数据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
经济类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展位
编号
项目名称
学校
学科类别
F001
时间压力对人类决策中利己-亲社会动机竞争的影响
北京大学
经济类
F002
农民互助资金借款质量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花垣县的案例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类
F003
地票制度下县域金融深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F033
街角就业大有可为——对福州市学生街的调查
福州师范大学
经济类
F034
关于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绩效与政策优化研究调查报告——以江西省各市县农户抽样调查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类
F035
海洋灾害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欺诈风险防范策略研究——基于山东省海水养殖户的调查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类
F036
海上山东: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动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模式探究——基于山东省34家船舶工业企业的实证调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社会类
H011
政策试点中的运动治理与科层治理-对安徽省S县新农保试点过程的个案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类
H012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探讨
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探讨作者:王姿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样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产业自身的改变,也要靠政府与市场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与推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1、前言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于世界第一,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与责任。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许多资源短缺、物种的灭绝、水土的大量流失、空气、水资源等的严重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正常发展。
国家和社会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我们的处境,尽量做到在满足我们生存需要的同时,不损坏自然环境,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协调发展的对策。
2、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2.1资源危机美国与中国是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但煤炭储备美国第一,为2466亿吨,人均储备8300万吨,而对比中国,煤炭储备总量才居于世界第三,储备量为1145亿吨,人均储量却仅仅800万吨。
从宏观上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最后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让由于人类无休止地对各种资源地开发与使用,随之减少的储量已经渐渐走向枯竭。
我们在发展经济地同时,受到资源危机的遏制,正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非再生资源的开采和浪费。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森林、人均天然气、人均石油、人均淡水资源、大多数矿产资源等等都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有的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就更加提醒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地球村的每一点每一滴非可再生资源。
2.2环境污染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是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森林面积逐步减少与物种灭绝等问题。
由于工业化大量燃烧煤、石油,再加上森林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大量增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环境恶化的制约。
论我国产业生态化及其实践策略
生态 系统; ②构造产 业生态系统 的 目的是为了使资源在系统 内得到循环 境成本 , 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 , 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 利 用, 从而减 少废物的产生 , 使产 业特 别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 策 内容 的组成部分 。 . 坏 降到尽可 能低 的限度 ; ③如同工业化发展 的道路一样 ,产业的生态化 地 区支柱产业的选择与产 业扶持政策不 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深刻的影 发展也具有一个从低级 到高级 的不 断变化发展 的过程 , 因为产业生态系 响 。 地方政府在选择地 方支柱产业 时 , 应把环境影响考虑在内 , 不能以 统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不 断完善 的过程 。 “ 饮鸩止渴”的危险方式来发展经济 , 否则将会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 2 我 国产业生态化的实践需求分析 . 长 期来 看也不利于 地 区的可 持续发展 。同时 ,为 了促 进资源的利 用效 21 .我国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现实需求 率、 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 政府部 门应制订 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 () 1 产业生态化的提出源 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要 。绿色象征着 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终结对开采初始原材料 的补贴 、 提供各种可 生命、健康、舒适和活 力, 绿色使人回归自然。( ) 2 绿色消费可 以迎合国 以鼓励提高资源效率和 回收使 用各种材料 与能源 的措施 , 鼓励企业把废 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的目的, 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 、净化 、 弃物转化为副产 品作 为资源 重新利 用。 美化 、 活化的持续生态系统演进, 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 3 转变管理观念 ,在企业 内部建立 环境管 理体 系 - 3 () 3 对企业来讲, 通过生态理念 的创造, 可以诱导消费者潜在 的心理需要, 传统的企业 管理注重生产管理 , 重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 实现企 从而达到占领市场、 扩张市场、 固市场的 目的, 巩 同时可以促进传统产业 业的利润最大化 ,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忽略了生产 过程对环境造 向知识、 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化, 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 成的影响 , 生产过程 中废弃物和有害物 质的排放产 生了严 重的环境污染 济的发展 。( ) 4 对消费者来讲, 营造绿色消费的时尚, 使消费者在获得心 问题。 因此 ,为了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必须转 变企 业管理的观念 , 理满足的同时, 又促进消费者 由传统的生产 、 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向资 将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 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源高效、环境美化、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 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 以清洁生产 战略为基础 , 在企业内部实施 2 我国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理论需求 . 2 清洁生产 审核制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这一环境管理工具 , 对企业正在 现有的诸多学术理论 , 不能 充分满 足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需求。传统 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进行污染预防 的分析和评估 , 出在各个 生产 找 的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及其成果分配科学规律 的理论 , 称行 环节 中可能存在 的污染危险 , 有针对性地提 出预防措施和方案 , 在生产 为经济学。它关注 的是消 费者之 间、企业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 间、产 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污染物 的产生 , 到废物最小 化, 高环境绩 效。 达 提 业之间、部 门之间、地 区之 间和 国家之 间的经 济关系 ,而不关 注经 济行 另外 ,传 统的经济发 展方式将物 质生产和 消费割裂开 来 ,形成大 量生 为及其成果与 自然资源和 自然环境的关 系, 只适合描述 人类 经济活动的 产 、大量消费和 大量废 弃的恶性循环。产业的 生态化是 一个 系统工程 , 短期行为。 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市场机 制不能发挥作 用的 自然 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中。 资源和环境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支持作 用, 以及 人们的经济行 为对 自然环 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 与 自然界和谐发展 、 实现 良性循环的新
产业系统经济与生态经济动态变化分析——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模型
探 讨 ] , 廖重斌 ( 1 9 9 9 ) 选取 2 4个 变 量 指 标 对 1 9 9 4年 的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的 环 境 与 经 济 的 协 调 状 况 进 行 了探 讨 研 究 ; 李艳、 曾珍 香 ( 2 0 0 3 ) 利用 A市 1 9 9 0年 至 1 9 9 9年 的数 据 对 该
市 的静 态协 调 度 和 动 态 协 调 度 进 行 了评 价 _ 6 ; 赵芳 ( 2 0 0 9 ) 对 中国 3 E系 统 2 0 0 0年 至 2 0 0 7
年 的协 调 发 展 程 度 进 行 了测 度 与 评 价 ; 史亚琪 ( 2 O 1 0) 等选取 了 2 5个 独 立 指 标 , 建 立 了 经 济 与环 境 复 合 生 态 系 统 和 谐 循 环 发 展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测算 了连云港 1 9 9 6年 至 2 0 0 7 年 经 济 与 环 境 复 合 生 态 系统 的综 合 发 展 指 数 ; 傅珊 ( 2 0 1 3 ) 利 用 协 整 检 验 和 因 果 检 验 对
清 福 华
( 湖南科 技大 学 商 学院 ,湖 南 湘 潭 4 1 1 2 0 1 )
摘
要: 随着经济的持 续增长 , 资 源损 耗加 速 , 环境 污染 日益严 重, 经 济发展 方式 的转 变 已经迫 在眉 睫。
在综合众 多学者研 究成果 的基础上 以科 学、 简明、 实用的原 则构建产业 系统经 济与生 态经济的指 标体 系, 利用 “ 泛珠三角” 以及“ 环 渤海” 两个省域 2 0 0 5年 至 2 0 1 4年 的面板统计数 据 , 并联合 动 态因子 分析模 型 , 实证 分析 2 l世 纪以来“ 泛珠三角” 以及“ 环渤海” 的地 区生态经济与产业经济 的动 态发展趋 势。基于最后动 态因子模型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化及收敛性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化及收敛性研究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3)1.3 研究进度与安排 (4)2. 文献综述 (5)2.1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6)2.2 产业发展与产业体系研究回顾 (8)2.3 时空演化与收敛性理论概述 (10)3.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11)3.1 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特征 (13)3.2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分析 (14)4.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化历程 (15)4.1 历史阶段划分 (16)4.2 不同历史阶段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 (18)4.3 影响产业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19)5.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收敛性分析 (21)5.1 产业体系的收敛性定义与理论模型 (22)5.2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收敛性实证分析 (26)5.3 产业体系收敛性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27)6.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29)6.1 产业体系的现状分析 (30)6.2 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7.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未来趋势与发展策略 (32)7.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5)7.2 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36)1. 内容概括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间演化历程,并深入探讨其演化过程中呈现出的收敛性特征。
我们将分析中国科技革命和工业化进程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以及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提升,呈现中国产业体系发展轨迹。
我们将从全球产业体系变化视角,探讨中国产业体系发展中呈现出的收敛性特征。
具体分析包括:世界主流产业结构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角色演变,以及中国产业与发达国家产业在技术、规模和效率等方面的差距与 convergence。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依据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证——基于省级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中国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证——基于省级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13年第5期经济经纬ECONOMIC SURVEY No.5 2013 中国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证一一基于省级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马晓钮,李强谊,郭莹莹(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要:笔者利用我国30个省1999年-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权度的提高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也说明了财政分权可能会降低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力度。
同时笔者还发现,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和上一期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将加重本期环境污染程度,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O关键词:财政分权;环境污染;静态与动态模型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刀D850005-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BRK049) ;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基地项目(010112B05)。
作者简介:马晓级(1978-) ,女,回族,新疆巴州人,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李强谊(1986一九男,湖南岳阳人,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郭莹莹(1989-) ,女,河南商丘人,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O中圄分类号:囚1O.42;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伽-1悦{2013)05 -0122 -06收稿日期:2012-11 -却方政府行为逐渐被关注,财政分权是否会影响环境一、文献综述质量这一命题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有关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的研究中,Lopez等成就,2010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2000)在研究腐败与环境质量问题时,发现财政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生态产业理论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产业理论发展趋势分析标题:生态产业理论发展趋势分析引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产业理论的发展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态产业理论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经济学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业发展理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生态产业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经济的兴起和生态产业的发展1.1 生态经济的背景和定义1.2 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的关系1.3 生态产业的定义和特点二、生态产业理论的发展历程2.1 早期的生态产业理论探索2.2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与生态产业理论的发展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生态产业理论的影响2.4 生态产业理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三、生态产业理论的发展趋势3.1 生态产业理论的价值观转变3.2 绿色技术与技术创新在生态产业中的应用3.3 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3.4 科技创新与生态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四、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4.1 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4.2 生态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4.3 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发展的难题五、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5.1 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5.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实践5.3 生态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六、生态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6.1 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的结合6.2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生态产业中的应用6.3 低碳经济对生态产业的影响6.4 生态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协同发展结论:生态产业理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未来,生态产业理论将更加注重价值观的转变,推动绿色技术与技术创新的应用,积极探索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生态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此外,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绿色金融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引导生态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协同发展。
通过合理引导和支持,生态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作者:米亚玲毛必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0期米亚玲,毛必文(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 730020)摘要:本文主要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演变、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形成以及实现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路径、产业生态化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文献的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产业生态化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产业生态化;实现路径;研究方法;评价标准;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10-0132-02人类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即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提取物质,以形态、用途的转变为基础,以物质为载体,进行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流通.产业系统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化的生产在现代产业体系的运行下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在创造满足现在大量物质需求的同时,高消耗、高污染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危机的边缘,人类的未来也变得不可预知.因此,实现产业生态化,使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产业生态化的演变1.1 产业生态理论始于“产业代谢”理论罗伯特·埃尔斯(Robert U·Ayres)在1988年提出了产业代谢理论.他认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系统,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开发子系统,它们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线性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吸收自然的低熵的物质然后把高熵的物质排出返还到自然环境中.1.2 产业代谢理论到产业生态系统的提出在产业代谢理论的影响下,罗伯特·埃尔斯(Robert U·Ayres)在《制造业发展战略》一文中首次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在产业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企业更应该注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产,形成一种更为有效的、系统的生产模式,即产业生态化模式.1993年Braden R.Allenby和Thomas Graedel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三级进化理论,一级生态系统是无限的资源到无限的废物的线性流动阶段;二级生态系统是有限的资源到无限废物的不完全循环阶段;三级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实现废物的完全再利用的完全循环阶段.1.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形成了产业生态学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产业生态化,清洁化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从而催生了产业生态化理论.李慧明等认为,产业生态学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方法和视角,以“优化资源生产率”为生态产业理念和原理,将生态产业等同于循环经济.2 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2.1 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到了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连续性原理”和“大自然没有飞跃”,还有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经济学家的主要目标应该在于经济生物圈而不是经济力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由最初的产业代谢理论发展到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再到形成了以产业生态学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巴里·康芒斯把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归纳出了三个误区:(1)只关注了产业系统内部结构中出现的小问题,却忽视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所引起的本质性问题.(2)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强调的“企业环境主义”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冲突的.(3)太过简单的看待产业系统内部的重构的需求与经济、政治环境的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2.2 产业生态化相关实践的研究相对于产业生态化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国外发达国家对产业生态化实践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早,对于具体的一些政策的制定以及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了.由于有关产业生态化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实践研究的现实不容乐观,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很多政策措施的实行使得我国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实践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李孔岳通过“工业共生”的原理对沱牌集团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研究,不仅解决了园区的污染问题,也为以后相关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3 实现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路径3.1 走“清洁生产”之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1989年首次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充分的实现企业从生产过程到成品全面达到环保要求”.清洁生产能够实现污染的控制从末端处理转向了生产的全过程,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对此陈晓涛提出清洁生产应当是全方面的污染处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还需要从原料、工艺、技术等领域达到清洁效果.3.2 建设生态工业园1995年,Cote和Hall将生态工业园定义为:“生态工业园应当是实现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个良性循环的空间载体,它既实现了一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同时也把一个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通过直接处理和末端污染物资源化,最大限度的实现生态化运作”.Lowe,Moran和Holmes强调生态工业园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载体,在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源和污染的管理实现.3.3 经济发展形成宏观层次上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由K·波尔丁提出的,人类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的实现循环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提倡“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产业生态化.成娟、张克让认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指,在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对集群空间的产业集群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优化,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4 产业生态化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4.1 产业生态化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外对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方法多数集中于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陆根尧等提出了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来对产业生态化的各种数据进行比较实现静态分析,可以很直观的从相关的数据上得出产业生态化应该在一个怎么样的状态下合理、高效的进行.王国印在研究产业生态化的方法上提出了“产品—产品”与“产品—废物--产品”耦合成“资源—产业—环境”的耦合分析法.更进一步把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制定出一个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模式.4.2 产业生态化相关的评价标准产业生态化的评价标准是检验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生态化的评价国外一般包括生态效率分析评价、物质流能量流分析评价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Seppalaaetal (2005)通过建立的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结合其物质流动规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该区域物质输入与需求量进行测算,对比分析,得出该区域的物质生产力状况.国内由于对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研究较晚,在评价标准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产业生态化程度.袁增伟等对江苏造纸业生态化转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原料、技术和设备等指标的分析来评价其生态化发展状况.这种分析方法比较适合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更有现实意义.5 结论5.1 加强理论研究产业生态学是当前的一门比较新的研究学科.但是通过对产业生态化进行检索发现,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并且相对于现实所面临的各种状况来说,产业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发掘,需要有更加完备的产业生态学理论基础,来指导产业生态化的进行.5.2 强调从经济上进行产业生态化研究当前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强调在生产的过程中模拟我们的生态系统来进行生态化的生产.进行实际应用时,我们还有待于从企业自身的规律出发来研究产业生态化.必须建立起一套真正适合企业自身的机制来进行生态化生产.5.3 探索更多的分析方法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分析方法,大多数学者主要采用的是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基础上的定性的分析方法,定量的分析还是比较少.同时在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方法上不仅要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还要有更多的耦合,比如动态的分析和静态的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更多的产业生态化模型.参考文献:〔1〕李鹏梅,齐宇.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J].未来与发展,2012(6).〔2〕袁增伟,毕军,张炳,刘文英.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陆根尧,盛龙,唐辰华.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和动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3).〔4〕王国印.论产业生态化的两种形式及其耦合[J].当代经济研究,2012(8).。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研究——基于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研究——基于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许正松;孔凡斌【摘要】不同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尽相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称为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本文在回顾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国民经济细分行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以全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使用2000年至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造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至2013年,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压力有所增大,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别.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促进中西部省份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以技术进步降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对策建议.【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生态效应;技术进步【作者】许正松;孔凡斌【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通常认为,第一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弊有利。
例如,农业与林业生产中绿色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农业面源污染则会破坏环境①许正松等:《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分析》,《企业经济》2015年第9期。
但从第一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均较为有限②彭建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地理学报》2005年第9期。
第二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产出种类决定了其单位产出的污染程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相对于轻工业需要更多的能耗,对环境的污染也更为严重③赵雪雁:《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期。
于是,处于高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通常会发生较为严重且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服务业发达的地区则通常生态环境较为优良,这是因为现代服务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少④许正松、孔凡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4年第8期。
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基于我国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实证分析
聚影响区域发展质量的方法,仍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方面,现有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
要素生产率和污染排放之间关系的分析,大多从特定污染物排放进行测算,并不能科学反映以更少
的资源与环境成本为代价获取更大的经济、生态价值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7]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
在分组检验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或环境间关系时,多以区域的地理或经济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如分
反映制度和政策因素的控制变量 X i,t 。 所有解释变量都以自然对数的形式引入方程。
考虑各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对各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分组 y mi,t ,m 为分组数, m = 1,…,M 。 上
述模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lnD mi,t = α′m lnD mi,t - 1 + β m A mi,t - 1 + γ m X mi,t - 1 + μ mi + v mt + ε mi,t
力密度与地理集中度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 GDP) 影响生态效率。
[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产业集聚;生态效率;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 F27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1X(2020)05⁃0034⁃09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的凸显,我国近年来颁布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
. All Rights
Reserved.
划,界定和规范了不同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地区的功能和发展原则,以期达到经济与生态价
值共创的目标。 从实践经验可以认识到,优化开发区整体开发密度较高,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而重点开发区虽然生态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
Rights Reserved.
环境影响,有利于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 [23] 。 针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关系
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论文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论文一、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我国生态产业学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献综述、关系梳理等表面研究过多,产业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太少,实践探索太少;在进行废物再利用是,没有注重减量化,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影响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有效构建;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本质研究过少,没有比较完善的研究机制和方法,从而呈现出形式化的废物再利用循环形态。
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重理论和方法的有效研究,不断探索更深层的实践,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有效利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开发绿色产品,才能促进生态产业新研究系统的不断完善,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产业生态学发展的趋势展望对产业生态学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生态学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的范畴越来越大,呈现出沿理论系统化、研究具体化和方法集成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
因此,产业生态学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会变得更加强烈,使得生态学、农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必须不断深入,才能更好的满足产业生态学研究的各种需求;二是会对各种学科产生无法估量的冲击力。
各学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发现等的出现,最终产生更多分支,使得各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等都会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三是基本理论的研究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未来产业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生态产业学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的认知度会更加广泛,从而使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变得大众化、普及化,是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须趋势;四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研发将成为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学的未来研究必然将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避免工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进一步恶化;五是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
中国31个省(区、市)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中国31个省(区、市)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邓路;李蓉蓉【摘要】通过构建DEA和运用BCC-DEA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1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和各省(区、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全国纯技术效率为0.967,整体未能达到资源最优化使用。
其中沿海及内陆大部分纯技术效率有效,但是西部省市普遍纯技术效率较低。
全国整体规模技术效率较高,为0.978,其中有16个地区规模效率值为1。
全国固定资产、社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和用水投入均有一定程度的冗余量,其中辽宁、吉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宁夏7省市的4种生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冗余量,尤其是能源投入。
通过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产业生态化;DEA模型;技术效率;评价【作者】邓路;李蓉蓉【作者单位】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4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
中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科学合理的测度当前我国的产业生态效率程度,对于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效率的概念理论基础来自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WBCSD(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给出生态效率的定义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富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使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逐渐减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
随后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提出一个更为简洁的概念:生态效率是使用生态资源来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率。
产业生态化则是把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刘曙光;王璐;尹鹏;郭付友【摘要】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法,诊断我国287个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产业生态化发展依赖工业化规模扩张与总量增长,导致产业环境系统资源配置低效;②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极不协调,仍有众多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③产业系统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生态环境系统分布较均衡,与产业系统发展存在“内在互补”;④产业生态化水平基本形成“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核心集中于中部地区,但呈现由东向西逐次递减的空间格局;⑤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区域分工与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差异以及区域间环境管理力度差异是产业生态化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7页(P1488-1493,1519)【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绩效评价;驱动因素;熵值法;耦合协调【作者】刘曙光;王璐;尹鹏;郭付友【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9.27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赖压缩型工业化模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严重依赖物质资源要素消耗的“资源—产品—废物”产业线性发展模式尤为盛行,引起对资源环境的显著胁迫作用[1]。
产业是人地系统最重要的结合点,是连接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界面,而产业系统是经济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资源转换器”,是环境系统中各种污染物规模和类型的“控制体”[2],是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进行联系的重要桥梁,推进产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陆根尧,盛龙,唐辰华(浙江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并探讨了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可以划分成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这样四大类型,进入本世纪以来四大类区域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在逐年提高,但区域之间呈现出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发展思路与相关制度不完善、区域间经济与技术基础存在差异、产业生态化实施内容和路径上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造成的差异等,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差异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上述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发展[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2)03-0147-13一、问题提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
我国自从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规定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产业生态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产业生态化的理论思想来源于国外学者Ayres 于1984年提出的“产业代谢”理论和Frosch 于1989年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催生了产业生态学,而产业生态化是对产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
产业生态学的内涵至今仍然在不断扩展之中。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1991)的定义,产业生态学是研究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产业发展高级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深度延伸。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生态化已有一些研究,并形成了若干基于不同角度的观点。
如Allenby (1994)[收稿日期]2012-0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08AJY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模式、机制及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批准号70873112)。
[作者简介]陆根尧(1952—),男,浙江慈溪人,浙江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盛龙(1988—),男,浙江浦江人,浙江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唐辰华(1986—),男,江苏常州人,浙江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012年3月第3期(总288期)Mar.,2012No.3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案例研究】147认为,产业生态化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闭路循环的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生产活动,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或消除环境破坏、最终实现产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Erkman(1997)指出,产业生态化是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并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决定如何进行产业调整,以使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相协调。
黄志斌等(2000)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将产业活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消耗加入生态系统的总转换之中,在实现产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同时求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本文认为,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具有两个层次,狭义上是指构建模仿自然生态循环的产业系统,广义上是指在理念与原则层面,追求更高的“资源使用率”和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和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和谐流动的产业体系,使所有产业都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国外对于产业生态化的评价主要包括运用生态效率分析、物质流能量流分析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方法进行分析。
生态效率是生态资源使用的效率,可视为一种投入产出比,等于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除以环境影响(即投入,指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生态效率是产业生态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它可以用于衡量企业与行业的生态水平,如Suh et al.(2005)评估了中小企业污染防护项目的生态效率,同时也有用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如Seppalaa et al.(2005)建立的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
物质流分析主要研究物质的流动规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测算某区域的直接物质输入量(DMI)、物质需求总量(TMR)等,进而对该区域的物质生产力进行评价,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Bringezu(2001)对若干欧盟国家进行的DMI分析。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分析,即通过一组或者几大类指标从不同角度同时反映系统发展的特性,另外还有热力学评价指标,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生态学家Odum(1996)创立的Emergy效率指标。
国内一些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的评价研究,主要是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若干方法,估算某些局部区域或行业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赵林飞,2003;袁增伟等,2004;邹伟进等,2010;李娣等,2010)。
本文认为,对产业生态化的评价,既要深入分析产业生态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异同,准确把握和反映产业生态化的主要内容,又要能为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实践价值。
因此,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分析,对我国更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国外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较少;国内虽有一些基于局部区域或行业的实证研究,但也为静态分析,缺乏动态研究。
本文将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整体的静态分析和动态研究,揭示我国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为促进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1.研究方法对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现有相关文献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层次分析法前期专家评分具有主观因素干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可以客观赋权,使分析更为科学;二是在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再进行聚类,将我国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科学地层次细分,可以使分析结果更为直观和深入。
上述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方法。
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因此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能。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也是一种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分析方法。
但是,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用有限个不可观测的隐变量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公因子一般不能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148性组合。
聚类分析则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
它是把分类对象按一定规则分成若干类,这些类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根据数据的特征确定的。
类内的对象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的对象差异性较大。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静态比较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动态研究。
2.指标体系构建选择变量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练、准确、全面地刻画出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
已有一些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本文提供了借鉴,但都还存在值得改进之处。
例如,有的侧重考虑工业生态化,有的没有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有的仅适用于某个行业而不具有普适性。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产业生态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异同,以便准确把握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然后再来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产业生态化基本理论可知,产业生态化要求把产业的演进与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最终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最优化。
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简单叠加,能量利用低效且单向。
两者最大的差异是“再生资源”,而再生资源表现的是一种循环利用的方式。
因而,“资源循环利用”是产业生态化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源循环利用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源消耗的下降和污染排放的减少。
资源减量和污染减排反映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也是衡量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重要依据。
事实上,这三者也构成了循环经济的“3R”标准。
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在本质上都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其基本原则也是相通的。
不同的是,循环经济指标需要涵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产业生态化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两者在具体指标的设定上是不同的。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及科学、系统、完整、可操作等原则,选择变量和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评价目标即产业生态化水平作为一级指标,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保护水平、资源消耗水平、污染排放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5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
其依据是: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需要有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来反映;生态保护水平反映自然生态的现状,又体现环境保护的投入,良好的自然生态状况,既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结果;资源消耗水平衡量产业发展所需消耗的资源量,资源减量化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衡量产业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污染排放水平衡量产业发展所引起的污染排放情况,产业生态化使产业发展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进行循环,进而将引起终端污染排放的大幅减少,因此,污染减排化直接反映了企业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系统循环的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是衡量产业生态化水平十分关键的指标,因为产业生态化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闭路循环的模式来发展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就要求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循环利用,达到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
由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所建立的二级指标,既相互联系,又明显有别,并突出了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但是,这些二级指标所表示的每一个方面,还需要有具体的三级指标来刻画和表征。
因此,本文在上述5个二级指标下面又建立了18个具体的三级指标,以便实证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说明如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4项具体指标。
产业生态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些指标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生态保护水平。
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等3项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