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 古代文化常识题+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fb4166d844769eae009edcc.png)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1--14套)汇总集(2017-03-27 09:57:52)转载▼分类:语文基础、语言运用、名句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七出,是指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又叫“七去”、“七弃”。
C.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
故叫“大伦”。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也指仁、义、礼、智、信。
B.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是一套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C.太庙,是天子的祖庙。
七庙,是历代诸候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诸候的代称。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和小功。
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丧服,旧时居丧时穿載的服饰。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一边为昭,一边为穆。
后来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C.考妣,旧时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D.亲戚,在古代,只有儿女对父亲才可以称“亲”。
“戚”,表示亲戚关系时比“亲”疏远一些。
使用得也少一些。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4-1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4-1 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4de8363ebed5b9f3f80f1c35.png)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缸中日月张金刚①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
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②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
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③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
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
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④一家人,欢聚忙乱,片刻间,丰收的粮食,盛满了大缸小缸,冒着尖儿;用手抹平、轧实,盖上盖子,便储下了一年的收获、来年的希望。
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
串门的乡亲,习惯望望别人家粮缸的大小、多少,或者干脆揭盖观瞧,咂舌夸赞一番,主人家自是喜笑颜开。
⑤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冼、抹净、晾干。
将鸡蛋整齐码入缸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日,捞出煮食。
腌制越久,味道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
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
蛋清细腻滑润,蛋黄鲜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长,令人回味。
时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近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生。
⑥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
罢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制小咸菜,清新爽脆、风味独特,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
2018-2019学年高中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课时检测 古文化常识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课时检测 古文化常识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b53e7d0b1c59eef8c7b4b2.png)
课时检测古文化常识题题组一古文化常识题对点练(6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即《周易》,儒家经典,相传是周人所作,内容包括《易》《经》两部分。
B.校书郎,东汉征召学士校勘典籍,职位为郎中的,被称校书郎中,简称校书郎。
C.“县治”指县政府所在地,其中“县”是行政区划单位,“治”指地方政府所在地。
D.“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后人使用借代手法以此指高官、贵族等。
解析:选A“《易》《经》两部分”错误,应该是“《经》《传》两部分”。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等代居其位处理政务。
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开垦荒地。
汉以后历代政府多沿用此方式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为国君或卿大夫的侍从官员,负责接待宾客或奉命出使。
解析:选A“大臣或皇太后”错误,“居摄”主要指大臣代幼年皇帝处理政务。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掾,原为“官僚”的意思,后作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掾佐。
B.鼓吹,既指古代的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也指演奏乐曲的乐队。
C.郡府,指郡守的官署。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府,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
D.大司马,官名,西汉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连称。
解析:选A“原为‘官僚’的意思”错误,“掾”是“佐助”的意思。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员,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285c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16c0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b.png)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a8de0f14a7302768f993973.png)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二十五古代文化常识(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二十五古代文化常识(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4c215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2.png)
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2020·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2020·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3.(2020·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39c6f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1.png)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2139d0783e0912a2162ab9.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古代文化常识题1.(2018·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B[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 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9b39a17c1cfad6195fa7ce.png)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1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
”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
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 .《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 .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16 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16 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不分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5dad00c9376baf1ffd4fad56.png)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6 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文化常识题一、专项练1.(XXXX·湖南益阳、湘潭调研)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忠诚耿直。
A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2.(XXXX·河南中原名校质检)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辟:征辟,一种选官方式。
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征辟制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
B.传:传车,古代驿站中的专用车辆,多供信使乘坐。
古代还有公车,是为到京城应试、上书的官民效劳的皇家车辆。
C.路:宋元时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唐代的“道〞、明清的“省〞。
“道〞和“路〞最初属监察区的性质,后转为行政区。
D.榷:设立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在边界设置的互市市场。
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A[“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说法片面。
]3.(XXXX·河南洛阳统考)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
“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根本相近。
A[总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
]4.(XXXX·广东实验中学测试)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后世沿袭设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文学常识(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文学常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0f07e002020740bf1e9b0b.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文学常识(人教版)第1节文学知识1.以下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郭沫假定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巴金是20世纪中国出色的文学巨匠、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和〝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被尊奉为〝至圣〞,是公家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D.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理想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生长史。
【解析】C。
A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说的。
B项,〝激流〞与〝爱情〞弄反了。
D项,狄更斯是英国人。
2.以下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陶醉的早晨»«薄奠»等,其散文«故都的秋»抒发了对南国春色的有限向往和留恋之情。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C.«孔雀西北飞»是我国现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讴歌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忠贞爱情和对立肉体。
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对点练(十四) 古代文化常识题1.(2018·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B[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B[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
这样就可排除A、D两项。
“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
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
“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C[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D[“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