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8.2-城市化ppt复习课件(含答案)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8.2-城市化ppt复习课件(含答案)

考点二ꢀ城市化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一、城市化的进程ꢀ集聚和城市ꢀ不断扩大、ꢀ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必备知识预案自诊ꢀ,它3.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的压力。

ꢀ2.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3.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差异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易错辨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典题示例(2017江苏卷,21~22)(双选)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思路分析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命题立意ꢀ本题以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为依托,考查城市内产业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阶段之间的关系,需要综合图示曲线和图例信息进行计算,读图能力要求较高;利用所获信息判断城市化阶段,体现综合思维素养的具体运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7.2城市化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7.2城市化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7.2城市化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下表是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数据。

完成1~2题。

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即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我国( )A.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C.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2.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 )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表中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为3.01%,举家迁移比率为负值,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而户籍人口比率年均增长为 2.38%,说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人口城镇化快于人口市民化;举家迁移比率只有20%左右,说明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农村生活。

第2题,表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78%,大于城镇化率的3.01%,说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大于城镇人口的增长,则表明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2013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时表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而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是( )A.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特大城市,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B.优先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加快西部地区脱贫步伐C.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4.关于我国“保住耕地红线”的措施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力度C.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城乡交通运输D.因地制宜,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步伐【答案】 3.C 4.A【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且之后比重逐年下降,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4.D 5.C 解析第4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城市化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城市化

城市化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44 分)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 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 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 岁男性人口及20~54 岁女性人口) 。

据此完成1~3 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 年B.2040 年C.2047 年D.2050 年3.据图推测,2020 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下图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 相对上一年) 示意图”。

读图回答4~5 题。

4.2004~2012 年间,该市(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5.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2019·河北五校联考)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 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 含预测) 情况。

读图,完成6~7 题。

6.2007~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 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 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7.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7.2 城市化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易错警示】(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

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知识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阴影表示城区范围)【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练)(含解析)

7.2 城市化(湖北武汉一中2019届期中)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城。

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年~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1861年~1871年B.1931年~1941年C.1971年~1981年 D.1991年~2001年2.1861年~1961年的近10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A.城市化起步B.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3.1991年~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C.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D.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

读图可知,大伦敦都市区自1811年之后人口增长率长期为正值,直至1939年人口达到历史峰值,此后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大约1991年以来人口又呈现出正增长态势。

第2题,读图可知,1861年~1961年,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经历了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外伦敦的人口增速快于内伦敦核心区,说明人口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散,即此阶段为郊区城市化过程。

1961年~1991年,内伦敦和外伦敦人口均呈负增长,此时应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1991年以后大伦敦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

第3题,1991年~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重现正增长,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国际移民的迁入,国际迁入人口多为年轻的成年人,直接造成了伦敦人口的高出生率。

(甘肃省酒泉一中2019届期末)美、日、德三个国家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

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中图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中图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 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1.D 2.C 3.D[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第2题,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造成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2019·内蒙古联考)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将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多余的水进入排水管道。

城市小区内可以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来收集多余的雨水,随后再慢慢排水,来缓解高频率集中式降水带来的内涝。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城市中,适于引进海绵城市概念的是( )A.乌鲁木齐B.包头C.郑州D.西宁5.建设下沉式绿地,主要作用是( )A.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含蓄能力B.减少城市水土流失C.防治城市土壤盐碱化D.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6.城市水循环受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 )①地表径流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下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C 5.A 6.B[第4题,依据材料,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内涝。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7.2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7.2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第2节城市化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2015·新课标Ⅱ)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解析: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面积缩小,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度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增加建筑物,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答案 A、B、C 错误,故答案选D。

答案:D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解析: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答案选D。

答案:D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解析: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今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故答案选A。

答案:A4.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A.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第一产业发达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D.城市化水平较高解析:上海位于平原地区,重庆位于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地形影响,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小于上海,A对。

城市化水平主要是看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是第一产业,B错。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城市化(建议用时:20分钟)(2017·青岛模拟)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2.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弹性系数为正值,故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故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和东北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说明城市化随着人口和产业发展出现了城市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发达,水资源丰富,这些条件都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但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产业过度集中,产生众多的城市问题,使得城市化弹性系数降低。

【加固训练】(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1)选A,(2)选D。

第(1)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2019-2020版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7.2城市化

2019-2020版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7.2城市化

课时提升作业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 特 点 起步晚 速度快 原 因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 发展,城市化进程快
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 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 水平低, 工业化进程 且不均衡 拉美国家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 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畸形发展
课时提升作业
(3)措施。
①增加绿地面积。
②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
距离之外。 ③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④在城郊之间建立绿化带,防止郊区污染物流入城市。
课时提升作业
【跟踪检测】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
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
【思维流程】
课时提升作业
【尝试作答】(1)
A
,(2)
C

课时提升作业
【知识详解】
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
特 点 原 因
起步早 目前速度趋 缓(甚至停滞)
工业化开始早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课时提升作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 城市人口比重 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 大(70%以上) 市人口 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 一些城市出现 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交通条件 逆城市化现象 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郊区基 础设施逐步完善
课时提升作业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压 城市发展 力大;②工业生产、城市扩展对生态环 不合理 境造成破坏;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城市化(建议用时:20分钟)(2017·青岛模拟)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2.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弹性系数为正值,故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故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和东北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说明城市化随着人口和产业发展出现了城市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发达,水资源丰富,这些条件都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但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产业过度集中,产生众多的城市问题,使得城市化弹性系数降低。

【加固训练】(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1)选A,(2)选D。

第(1)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八7-2城市化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八7-2城市化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八7-2城市化城市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完成1~3题。

1.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引起我国城市化水平出现上述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 )①交通拥挤②住房紧张③出现逆城市化④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1选B,2选B,3选A。

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50%多,且增长速度较快,应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第3题,结合我国城市化率的变化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在该阶段,容易出现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知识拓展】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016·保定模拟)“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我国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半城市化”阶段,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20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

据此回答4、5题。

4.“半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用地紧张B.农业发展缓慢C.老龄化程度加剧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5.在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 )A.城市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B.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D.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解析】4选C,5选B。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八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八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八城市发展与城市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某某十校联考)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某地区T1~T4四个不同时期(时间相同)的土地城市化(可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比来衡量)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T1B.T2C.T3D.T42.T4时期该地区土地城市化水平约为( )A.37.5%B.50%C.75%D.87.5%【解析】1选C,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在T1时期,该地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为0,城市化水平为0,在T2时期,白色区域被城市占据,而T3时期,灰色区域被城市占据,T4时期三角区域城市化,在T3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最多,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

第2题,读图可知,T4时期只有网格部分还是农村,约占总面积的1/4,所以土地城市化水平约为75%。

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化,准确获取城市扩X模式、扩X形态以及建成区重心转移态势等信息对于指导区域发展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读某某市建成区扩X与城区重心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对某某建成区扩展的理解合理的是( )A.建成区呈现斑块状扩XB.建成区主要向东部扩XC.建成区在2003~2008年间扩X最快D.建成区南北向扩X可能因交通改善4.关于某某市城市重心迁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重心持续向南移B.有整体向东移动的态势C.2010年后移动速度最快D.移动速度整体趋缓5.为了解决某某市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某某市建成区的扩X应( )A.加快发展速度B.不断压缩城区规模C.无限扩大城市规模D.加快新城组团发展【解析】3选D,4选B,5选D。

第3题,图中显示,某某主要向外围扩X,向南北方向扩展明显,这可能与南北向交通改善有关,选D。

第4题,图中显示,某某市城市重心波动移动,但有整体向东移动的态势,其中,2009~2010年移动速度最快,据此选B。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6.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6.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一般分为景观城市化(即可以被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的发展变化,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的变化)与人文城市化(即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人口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下图表示某城市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该市A、B、C、D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A区域B.B区域C.C区域D.D区域2.B区域(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C.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解析】1选A,2选B。

第1题,图中A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指数最高,说明城市建筑用地比重大且城市人口比重最高,因此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B区域人文城市化指数较高,但景观城市化指数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超过建筑用地增长速度,容易产生居住、交通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87~201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东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B.西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C.东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D.西北方向上城市发展最快4.该市规划新建一化工厂,最适宜的位置及理由是 ( )A.甲处位于河流的上游B.乙处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C.丙处位于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D.丁处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城市东北部气温增幅最大,由此判断该地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最多,城市发展最快。

第4题,该地常年盛行西风,与季风无关;丁处位于盛行西风的下风向,且距市区较远,避免了给城区带来大气污染。

(2018·开封模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5、6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C.降水量增加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6.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A.①②B.④⑤C.③④D.②③【解析】5选D,6选D。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十八 城市化 中图版-中图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十八 城市化 中图版-中图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核心素养测评十八城市化建议用时:45分钟(2020·某某模拟)如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下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加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效应出现【解析】1选A,2选D。

第1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

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强烈的人为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地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打破养分平衡,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导致城市地区较郊区气温高,产生热岛效应。

2007~2016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下图为部分城市)。

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

有专家认为“收缩”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

读图完成3、4题。

3.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开发时间较晚③较高的城市化率④经济面临转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 )A.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B.优先发展制造业,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C.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D.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解析】3选C,4选D。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跟踪检测7.2城市化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跟踪检测7.2城市化
②增加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负担
③充分利用了公园、绿地等蓄水空间
④城市地表径流会污染河流、湖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城市自然水文系统只起辅助作用,是由于()
A.城市地面硬化多,蒸发、下渗少
B.城市降水多,排水困难
C.城市需水量大,降水比重小
D.城市污染严重,降水难利用
5.修复城市水文系统,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2020】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高效演练跟踪检测7.2城市化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7.2 城市化
下表为1800~20xx年中国城市化率(%)的国际比较,读表回答1、2题。
年份
1800
1900
1950
20xx
20xx
中国
3.8
4.4
11
36
49
美国
6.1
40
64
79
82
英国
20
69
84
79
80
德国
5.5
49
72
6
77
85
1.表中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为()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2.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
A.城市化水平低B.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C.城市化速度慢D.城市化问题较少
【解析】1选B,2选A。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1950~20xx年,英国城市化比重下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而此时段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上升。第2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突出,但并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单项选择题如图为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时段城市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2.目前,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分别是()A.P、N B.M、PC.M、N D.P、M解析:1.C 2.A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慢,在P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此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在N时段,人口可能向郊区或周围卫星城集聚,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第2题,目前,中国处于P时段,英国处于N时段。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3~4题。

3.图表数据表明,德国()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4.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解析:3.C 4.D第3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

故C正确。

第4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5~6题。

5.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6.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集中程度高解析:5.C 6.D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高,说明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但是中部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城市化(建议用时:20分钟)(2017·青岛模拟)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2.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弹性系数为正值,故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故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和东北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说明城市化随着人口和产业发展出现了城市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发达,水资源丰富,这些条件都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但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产业过度集中,产生众多的城市问题,使得城市化弹性系数降低。

【加固训练】(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1)选A,(2)选D。

第(1)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2017·张家口模拟)HD指数是用来评价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协调程度,HD<0.30为协调状态,0.30~0.55为不协调状态。

“十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超过3%(每年常住人口净增加60万人以上),提前10多年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 800万人口的目标。

下面图甲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乙为北京市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变化趋势。

据此回答3~5题。

3.北京市近年来H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B.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很快C.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D.城市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4.图甲中北京市人口分布对北京市区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②荒漠化③交通拥堵④住房困难⑤环境污染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5.为解决北京市人口分布所产生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凝聚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卫生等功能B.在周边城镇新区均衡配置教育和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C.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D.加快利润较高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解析】3选A,4选C,5选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HD<0.30为协调状态,0.30~0.55为不协调状态。

读图乙可以看到,北京市近年来HD不断增加,表明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为不协调状态,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导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超过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是增长状态;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无关。

第4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属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乡村。

第5题,结合前面分析,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是避免人口在中心城区高度集聚,促进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北京市经济和人口分布相协调。

在全市范围内均衡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凝聚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卫生等功能,导致人口分布更不均;城市内部划分有不同功能区,不是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加快利润较高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流动人口增加,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良性发展。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3)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应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建议用时:25分钟)(2016·海南高考)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1选C,2选B,3选A。

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附近最为平衡。

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

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

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化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第3题,结合图可以得出,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我国东部某城市正在研究打造多条贯穿城市的“通风廊道”,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

廊道包括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主要由该市的知名公园和大片绿地组成的一级通风廊道。

下图为计划中的五条通风廊道示意图。

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廊道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公园与绿地分布的限制B.城市主导风向的变化C.城市规划中的街道走向D.楼层高度变化5.通风廊道在改变城市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 )①提高城市交通通达度②减轻雾霾污染程度③利于城市住宅区开发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合理的规划是( )A.严格控制建筑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B.拆除一切建筑物,置换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保证廊道畅通C.大力修建城市中的林荫大道,提高绿化面积与交通用地面积D.开挖河湖池沼,增加城市湿地的面积,扩建人工景点【解析】4选B,5选C,6选A。

第4题,根据材料,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图中廊道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原有公园与绿地分布的限制、城市规划中的街道走向、楼层高度变化不是主要原因。

第5题,通风廊道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使城市空气更加流通,在改变城市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减轻雾霾污染程度,②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对;不能提高城市交通通达度,①错;与城市住宅区开发关系不大,③错。

第6题,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合理的规划是严格控制建筑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根据材料,廊道主要是由知名公园和大片绿地组成一级通风廊道,不是拆除一切建筑物,置换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廊道宽度500米以上,不是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廊道主要是利用原有的景点,打通关键节点,不是开挖河湖池沼,扩建人工景点。

【知识拓展】城市的“五岛”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7.(能力挑战题)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1)1990~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中期阶段。

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因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而被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