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三篇)目录: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一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多少二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三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一活动目标:1.学习观察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2.能运用对应排列的方法判断出多少,并且掌握添1去1的方法。
3.在活动中学会等待和轮流。
活动准备:1.课件:动物联欢会。
2.不同颜色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
比比谁的反应快:出示两组物体不一样多的图片,请幼儿快速判断:如果一样多,就把手举过头顶;如果不一样多,就用手抱住膝盖。
二、感知5以内的数量。
师:“动物王国要举行联欢会,这几天长颈鹿和大象可忙坏了。
大象力气大负责吹气球,瞧,它吹了好多气球。
”(出示红气球5个、绿气球4个)提问:1.红气球和绿气球,谁多、谁少?”2.你是怎么知道红气球多、绿气球少的?”(看的、数的…….)师:“到底谁多谁少呢?我们给它们排队比一比。
”(两种颜色的气球一一对应摆放,再次引导幼儿观察并点数验证谁多谁少。
)三、用添1去1的方法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
师:“长颈鹿脖子长,它负责挂灯笼,它第一次挂上了5个红灯笼,第二次挂上了4黄个灯笼”(两排对应排列)1.两次挂得是否一样多?多(少)多少?2.怎样才能使两次挂得数量一样多?(启发幼儿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它们的数量相等。
)3.5个红灯笼去掉1个是几个?4个红灯笼和4个黄灯笼谁多谁少?(一样多)四、操作活动。
师:“为了招待客人,它们还准备了许多积木。
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红、绿、黄),这些不同颜色的积木也想来比多少,怎么办?”(引导幼儿轮流操作摆放。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多少二比较数的多少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用目测方法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2、教幼儿认识7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间的数差关系。
活动准备:教具:数字卡1——7数量为3——7的圆点卡片学具:添画圆点和数字作业纸人手一份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认读数字1——7.2、看数字快速做动作。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含反思教学目标:1.同学能够理解并把握“比多少”的概念,能够比较不同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
2.同学能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趣味与应用,培育数学学习爱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数学教具、卡片、图片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放置简易小物品,如饼干、水果、积木等。
3.教学材料:教材及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引导幼儿察看教室内的小物品,询问幼儿物品的颜色、形状和数量等。
2. 通过预习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不同物品数量,引导幼儿感性理解“比多少”的概念。
(二)探究1. 给出不同数量的物品图片,让幼儿选出数量最多的,数量最少的以及两张图片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引导幼儿用卡片、积木等比较物品数量的大小,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感性体验“比多少”的概念。
(三)示范1.老师介绍比较大小的符号“〉”“<”“=”的含义,让幼儿注意符号的使用。
2.设计数学游戏:分组比赛。
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选择一种物品,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尽可能地收集物品进行比较,判定数量多少,获胜的一组用红笔在白板上标记一个“胜”字,幼儿可以体会到比赛的乐趣。
(四)练习1.老师带领幼儿察看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如家庭饭桌上的食物、玩具柜中的玩具等,让他们说一说数量多少。
2.设计游戏:两人比较。
让每位幼儿随机与另外一位幼儿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大小,并说明本身所选的数量是多还是少,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比多少”的概念。
(五)归纳1. 老师对比多少的概念和算法进行小结和总结,巩固幼儿对该内容的把握。
2. 老师可以让幼儿自由探究教室内的小物品数量大小,让幼儿用本身所学的方法进行比较。
反思:此次教学以“比多少”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不同物品数量,引导幼儿感性理解“比多少”的概念,通过分组比赛,两人比较等活动让幼儿巩固把握“比多少”的概念,同时也增长了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授课过程中也有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相关推荐《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活动重点: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活动难点:在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七星瓢虫图卡一张。
画有瓢虫轮廓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一、制作比7少的瓢虫图片(出示瓢虫图片)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可爱的动物,你们想认识一下吗?(幼儿回答)老师:瞧,这个是什么呀?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昆虫吗?它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身上共有几颗“星”?原来它身上有7颗星,所以叫它七星瓢虫。
老师:可不要小看七星瓢虫哦,它可是瓢虫王国的国王呢!瓢虫王国里还有许多瓢虫,有6颗星的,3颗星的。
现在老师是七星瓢虫,是瓢虫王国的国王,请你们把手中的小瓢虫画上比7少的任意几颗星。
(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二、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进行数量多少的排序。
老师:瓢虫国王要挑选一些小瓢虫和它一起去旅游。
(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选择1颗星、两颗星一直到六颗星的瓢虫各一只。
) 老师:我们来看一看七星瓢虫国王挑选的这些小瓢虫各有几颗星?(教师跟幼儿一起点数)老师:国王的要求很严格,小瓢虫要按照身上的数量来排队,国王在最前面,那后面应该是跟着谁呢?(请幼儿来操作,老师带着幼儿集体检验。
)三、找一找数量是7和比7少的物品。
老师:瓢虫国王所有物品数量都是7件,7件毛衣7副眼镜,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由哪些东西正好是7个,可以给七星瓢虫国王来用。
小瓢虫物品的数量都不能超过7,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的什么东西少于7,它们的数量分别多少?《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2活动目标: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和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比大小的意识,学会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大小关系。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升他们对数量概念的理解。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
•幼儿园中班教室和学习环境的规划安排。
•数量比较的教具和教材,如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水果、玩具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介绍当天的学习内容:比大小,并向幼儿提出相关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2.给幼儿展示两个物体,比如两个不同大小的水果或动物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步骤二:引导幼儿进行数比较活动1.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比如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圆形。
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幼儿用词语表达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2.教师出示更多的图形卡片,让幼儿自由组合并选择两个进行比较,并用词语表达大小关系。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过程。
步骤三:进行实物比较活动1.教师准备一些水果,如苹果、梨子、葡萄等,让幼儿自由选择两个进行比较,并用词语表达大小关系。
2.教师鼓励幼儿用手触摸和称重的方法进行比较,加深他们对大小关系的理解。
步骤四:小组活动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幼儿准备一些玩具或其他物品。
2.每个小组的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选择两个物品进行比较,并用词语表达大小关系。
3.鼓励幼儿相互帮助、交流和讨论,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的大小。
步骤五:总结和复习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对比大小的知识总结,复习之前学习到的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巩固他们对于比大小的理解。
3.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进行大小比较的观察和实践,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流能力。
教学反思该数学活动《比多少》能够培养幼儿对比大小的意识和用词语表达大小关系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具和教材,如图形卡片、水果和玩具,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大小比较的概念。
小组活动的设置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2.能够用“比”字表达两个数的大小关系;3.提高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计算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数学概念“比”,让幼儿在生活真实情境中认识和掌握比较事物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与幼儿交流的方式,了解幼儿们对于比较大小的理解程度,如:“你们了解过什么是比较吗?比如,你们家吃饭时,你们知道怎么分饭量多少吗?”2. 认识“比”的概念1.教师用水果和小球来比较大小,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关系。
2.围绕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幼儿认识并掌握“比”的相关概念,通过实物比较体验,理解“比”这个概念的本质含义。
3.引入比的符号“:”和“/”,通过简单的数学语言和符号呈现幼儿们所体验到的大小关系。
3. 让幼儿们实践,“比”出大小1.以幼儿们熟悉的实物为例,如用苹果和香蕉比较大小,引导幼儿们用“比”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两者大小关系。
2.借鉴幼儿们自己的游戏情境,让他们来组织组成两两队列比较大小。
4. 让幼儿们探索比较大小1.让幼儿们意识到,比较大小不仅是用“比”字表达,还可以用数字表达。
2.将两个数字配对,让幼儿们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从而掌握固定量的比较方法。
5. 让幼儿们总结及反思1.教师在幼儿的实践中引导幼儿明确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意义。
2.让幼儿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本质含义,如用现场画板展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概念。
3.带领幼儿们思考如何将教学中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幼儿们体验感受“比”的体验情境,在实践中完成“比”的学习。
同时,教师的引导需要有个度,不能让幼儿们依赖教师的引导,也不能让他们不能自己思考。
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定制课程,同时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发掘和学习。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含反思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比”这个概念。
•能够简单地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
•能够应用“比较大/小”、“比等于”等词汇进行描述。
2. 教学内容及方法2.1 教学内容本次数学教学的主题是“比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逐渐理解“比较多少”的概念。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比”的概念介绍在“比”的概念介绍环节,老师将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不同物品的数量,逐渐理解“比”的含义。
同时,带领孩子们分别拿出两件物品,通过比较量的多少,并向孩子们讲解“比”的大小关系。
2.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在进行物品数量比较的环节中,老师会引导孩子们通过“比”的概念,进行不同物品数量的比较。
可以使用不同的物品,如石头、彩色积木、小猪等。
老师会让孩子们用手将物品放入两个空桶子中,并让孩子们来比较两个桶子里的物品数量多少。
3.进行比较语言的应用在引导孩子进行物品数量比较的基础之上,老师将会引导孩子们掌握“比较大/小”、“比等于”等比较词语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孩子们进行场景描述。
2.2 教学方法本次数学课采用“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方法如下:1.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比”的概念。
2.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比较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表述,并积极给予反馈、引导连接。
3.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孩子们的能力考虑不周:在掌握“比较大/小”、“比等于”等词语的使用方法时,孩子们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需要采取更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如图表形式,图片比较等。
2.教学难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对于“比较”本身的概念还不太理解。
对于这部分孩子,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从容易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法,更加贴合孩子的实际需要。
综合来说,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在鼓励发言、互动参与的环境下,学到了“比”的概念以及数学应用中的基本知识。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多少”的概念,能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
2. 学习用“比多少”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两组相同数量的玩具,如小汽车、小熊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两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两组玩具一样多吗?哪组多?哪组少?”2. 讲解:教师讲解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比多少”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3. 示范:教师示范比较两组玩具的数量,如:“第一组小汽车有5辆,第二组小汽车有7辆,第一组小汽车比第二组小汽车少。
”4. 练习: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比较练习,让幼儿自己尝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用“比多少”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五、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境,让幼儿练习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用“比多少”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2.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次活动的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认知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幼儿对“比多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技能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 情感评价: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表现和积极态度。
七、教学拓展:1. 延伸活动:开展“数量猜猜看”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猜猜哪组物体的数量多或少。
2. 主题活动:结合数学周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故事会”,让幼儿讲述生活中比较数量的故事。
八、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2. 注意教学语言的简化和直观性,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
3.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含反思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教学目标:1.能够用比较的方法来察看和描述物体的大小和数量。
2.学习使用比较的方法,表达物体大小和数量的大小关系,加添数学思维和认知本领。
3.通过带有视觉的金球和银球的游戏,理解概念。
4.学习使用不同的量词和比较运算符。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拿出一个篮子,里面有一些装有球的袋子。
同学可以任意去选择一个袋子,把球取出来,然后把球放在大桌子上面。
老师让同学对比那些球的大小和数量。
2.呈现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大球,一个是金球,一个是银球。
老师让同学把球依照大小放在黑板上的相应的位置上。
(这个时候,老师应当注意不要让同学把球放得太靠近了,让他们保持肯定的距离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认得到球的大小和数量。
)3.游戏老师把球分为两个颜色,并供给应同学一些量词,如:多、少、一半等,让同学把这些量词关联到球上,然后选择 gold 和 silver 球的数量。
同学把球放在大桌子上,依照他们所选出的位置进行分类,并进行讨论,看谁的分类最全,并且最准。
4.总结老师引导同学讨论已经完成的内容:他们如何在分类期间使用量词,并谈论他们如何使用比较方法来识别物体的大小和数量,以及他们怎样用比较方法来解决问题。
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使用信条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小型游戏,让同学通过对比和分类来理解物体的大小和数量。
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忙同学发觉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认知水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同学们对比较概念的理解存在肯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重视了引导同学,有效的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数量和大小,让同学从感性上深刻理解概念,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更加重视同学交互式的参加,让同学通过肯定的游戏方式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发挥他们更好的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念和参加度。
综上,我认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授课课程,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培育了同学的数学思维和认知本领,还让同学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来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并激发学习爱好。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比多少”的意义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大圆形纸板和小圆形纸板各若干。
2. 不同数量的小球,如红色球、蓝色球和绿色球各若干。
3. 活动用具:积木、计数卡片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预备活动:老师利用大圆形纸板和小圆形纸板示范比较:阐明大圆面积大、小圆面积小的概念。
2. 引导问题:请同学们根据示范,找出最大的圆形纸板和最小的圆形纸板。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活动一:我是比数王1. 教师展示不同数量的小球,如红色球、蓝色球、绿色球。
鼓励学生观察,找出最多球的颜色。
2. 教师把红色球堆成一堆,蓝色球堆成一堆,绿色球堆成一堆。
请同学们观察,找出最多的颜色堆。
3. 引导问题:红色球堆和蓝色球堆哪个球多?你是怎么判断的?活动二:我最强大1. 教师利用积木示例展示不同数量的积木搭建成的不同高矮的结构。
鼓励学生观察,找出最高的结构。
2. 教师用不同数量的积木搭建出几种不同的结构,请同学们观察,找出最高的结构。
3. 引导问题:哪个结构最高?你是怎么判断的?活动三:找数字1. 教师用不同数字的计数卡片示例,如1、2、3、4、5等。
鼓励学生观察,找出最大的数字。
2. 教师展示不同数字的计数卡片,鼓励同学们观察,找出最大的数字。
3. 引导问题:哪个数字最大?你是怎么判断的?活动四:探索综合1. 教师给出一组不同数量的小球、积木和计数卡片,让同学们自由探索、观察,找出最多和最大的。
2. 教师引导同学们发言,介绍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过程。
3. 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比多少”的意义和方法。
巩固活动:1. 同学们分组进行小组竞赛,比较和判断给出的不同物品的数量和大小,争取找出最多和最大的。
2.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小结: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掌握了“比多少”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了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一对一比多少
中班数学教案一对一比多少一对一教学在中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孩子的数学学习阶段,一对一教学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帮助孩子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本教案将探讨中班数学一对一教学的比例问题。
通过了解比的概念与应用,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比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1. 了解比的含义与使用。
2. 能够通过图形、实物或数字表示比,并进行比较。
3. 学会用比例关系表达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
4. 锻炼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具有对比性的实物,例如不同大小的水果、玩具等。
2. 准备图片或卡片,描绘不同大小的图形。
3. 准备数学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观察实物引起兴趣,引出比的概念)1. 让孩子观察教师准备的不同大小的水果,例如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小西瓜等。
教师:大家注意看,这是一个大苹果,这是一个小苹果。
你们看,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的大小关系,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词呢?引导孩子思考,并鼓励他们告诉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孩子回答问题。
教师:对比一下大苹果和小苹果,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一对什么呢?孩子:大苹果和小苹果是一对大小不同的水果。
教师:很好!你们发现了,我们可以用“一对”这个词来形容它们的大小关系。
这种表示大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比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二、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初步理解比的含义与使用)1. 使用实物进行比较。
教师:现在我拿出一些不同大小的玩具,你们看看它们的大小关系。
教师将准备好的玩具放在桌上,然后逐个与孩子进行比较。
教师:请你们从这些玩具中找出一对大小不同的玩具,并用口语言告诉我。
孩子:我找到了一对大小不同的玩具,一个是小汽车,一个是大卡车。
教师:很好!你发现了一对大小不同的玩具。
我们可以说小汽车和大卡车的大小关系是一对。
2. 使用图片或卡片进行比较。
教师:现在我将向你们展示一些图形,请你们观察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
中班数学教案: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中班数学教案: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与比较,判断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2.能够使用简单的比较词汇描述物品的数量;
3.能够用图形表示物品数量的差异;
4.能够通过数学符号对物品数量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数量卡片:有1、2、3、4、5五种数量卡片各若干张;
2.相关的教具:摆线板、图形卡片等;
3.钟表;
4.能够反映数量变化的图像或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步: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品的数量
首先,通过放置数量卡片,让孩子们观察、感受不同数量的变化,同时引导孩子们使用简单的比较词汇描述物品的数量差异,例如少、多、更多、更少等。
第二步:差异的可视化
借助摆线板等教具,将数量展示为图形,让孩子们更形象地理解数量的差异。
例如,可以使用摆线板将“3”摆出来,然后使用数量卡片来比较“2”与“4”的数量大小,并让孩子观察并描述数量差异。
第三步:比较符号的引入
引导孩子们认知“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符号,并在上面加以标注,以
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量的差异。
第四步:使用数字进行比较
让孩子们使用数字进行数量的比较,例如1比3少、4比2多等。
第五步:通过游戏强化认知
在间隔一些时间后,使用游戏的方式巩固孩子们的认知。
例如,让孩子们根据教师所说的数量叠床单,以此验证孩子们对数量比较的理解程度。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孩子们对数量的多少和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已经掌握了使用简单词汇、图形以及符号进行数量比较的方法,并能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比较。
对于那些还需要提高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认知。
2024年《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精彩教案
《比多少》中班数学活动精彩教案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1.教具:苹果、橘子、葡萄等水果图片,小汽车、飞机、轮船等玩具图片,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卡片。
2.学具:水果模型、玩具模型、图形卡片。
3.课件:水果、玩具、图形的动画。
四、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水果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提问: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2.活动一:比较水果数量教师将水果图片摆放在桌上,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数量。
提问: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它们一样多吗?邀请幼儿上台演示,用手指比划出“多”“少”“一样多”。
3.活动二:比较玩具数量教师出示玩具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玩具的名字。
提问:哪种玩具最多?哪种玩具最少?它们一样多吗?邀请幼儿上台演示,用手指比划出“多”“少”“一样多”。
4.活动三:比较图形数量教师出示图形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提问: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它们一样多吗?邀请幼儿上台演示,用手指比划出“多”“少”“一样多”。
5.活动四:游戏环节游戏一:“找朋友”游戏教师将水果模型、玩具模型、图形卡片摆放在桌上,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找到相应数量的物品,如“找出5个苹果”。
游戏二:“猜猜看”游戏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盒子,里面装有不同数量的物品,幼儿通过观察盒子的外观,猜测里面有多少个物品。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学会了比较数量吗?五、活动延伸1.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比多少”的游戏。
2.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比多少”的主题墙,让幼儿随时观察、比较。
六、活动反思1.本次活动中,幼儿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游戏环节。
中班数学教案数数比较多少
中班数学教案数数比较多少中班数学教案:数数比较多少引言:数数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和理解数量概念的重要途径。
而在中班数学教学中,数数比较多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在中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数数比较的活动,以及如何设计相关的教案,旨在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数感。
一、数数比较多少的概念引入在开始进行数数比较的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引导来帮助幼儿认识数数比较多少的概念。
可以用一叠纸板、一堆积木或者一把小石子等物品进行展示,然后提问幼儿:“你认为哪一堆物品多一些?哪一堆物品少一些?”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幼儿对数量的观察和比较,为接下来的数数比较活动做好准备。
二、数数比较多少的活动设计1. 教具准备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数比较的概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体的数量教具,如图形卡片、水果、小动物玩具等。
这些教具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或卡片,能够直观地呈现给幼儿。
2. 活动一:物品比较教师可以将不同数量的物品展示给幼儿,然后鼓励幼儿观察和比较,判断哪一堆物品多一些,哪一堆物品少一些。
教师可以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例如:“这堆苹果比那堆香蕉多还是少?”“这堆花比那堆草多还是少?”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数量的多少。
3. 活动二:数量对比教师可以给幼儿出示两组数量不同的卡片或图片,让幼儿比较两组数量的多少。
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比较。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组卡片有几个?那组卡片有几个?哪一组多一些?”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培养数量对比的能力,并逐渐理解数量的概念。
4. 活动三:数数排序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不同数量的物品,要求幼儿按照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排序。
例如,给幼儿一堆水果,要求幼儿将它们按照数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数数比较的概念。
三、数数比较多少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能观察和发现物品数量多少的差异;(2)能通过直接比较和数数的方式判断哪一组物品多一些,哪一组物品少一些;(3)能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序物品。
中班数学教案比大小比多少
中班数学教案比大小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比大小,比多少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2. 培养幼儿对大小和数量的感知能力。
3. 帮助幼儿理解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1. 不同大小的水果、蔬菜图片或实物模型。
2. 不同数量的小球、积木或糖果。
3. 数字卡片或数字图形。
教学步骤:1. 引入:比大小教师可以以故事、图片或实物的形式引入比大小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大苹果和一张小苹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然后可以让幼儿试着用手指比划出“大”和“小”的形状。
2. 游戏:找一样的大小教师可以准备几组大小相同的水果、蔬菜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将它们放在桌上。
然后,教师鼓励幼儿找一样大的水果、蔬菜放在一起。
例如,教师可以说:“请你找一个和这个苹果一样大的苹果放在一起。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和尝试来完成这个任务。
3. 比大小游戏:大和小谁多教师可以将一堆大小不同的小球或糖果放在一片桌布上,并询问幼儿哪边的球多,大球还是小球。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手指指出多的一边,并帮助他们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4. 数量比大小游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卡片或数字图形,例如圆圈、三角形和方形,每个图形上有不同数量的点。
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和比较这些图形上的点的数量,并询问幼儿谁的图形上的点最多,谁的图形上的点最少。
5. 比大小活动:整理图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例如大、中、小圆圈或方形,然后让幼儿根据大小依次排列或整理这些图形。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每个图形的大小,并鼓励他们用手指指出每个图形的大小顺序。
6. 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幼儿总结自己在比大小和比数量方面学到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例如“大和小的手势是什么?”、“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以及“你能用手指指出哪个图形上的点最多吗?”等。
教学延伸:1. 给幼儿提供比大小和比数量的练习,例如让他们比较和排序不同大小的水果、蔬菜或玩具。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一、教学目标:1. 认识比较符号“<”和“>”,能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初步概念。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符号“<”和“>”的认识。
2.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用“<”和“>”进行表示。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两组相同数量的物体(如小球、玩具等),比较符号“<”和“>”的图片。
2.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包括两组不同数量的物体(如小卡片、贴纸等),比较符号“<”和“>”的图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两组相同数量的物体,提问:“这两组物体一样多吗?怎样表示出来呢?”引导幼儿认识比较符号“=”。
2. 新课导入: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物体,提问:“这两组物体哪个多?哪个少?怎样表示出来呢?”引导幼儿认识比较符号“<”和“>”。
3. 讲解和示范:教师讲解比较符号“<”和“>”的含义,示范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用比较符号进行表示。
4. 幼儿操作: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比较两组不同数量的物体,并用比较符号“<”和“>”进行表示。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比较例子,用比较符号“<”和“>”进行表示。
2. 完成数学作业单,巩固比较符号“<”和“>”的认识。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评估幼儿对比较符号“<”和“>”的认识程度,以及能否正确运用比较符号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
3. 收集幼儿的作业单,评估其在家庭环境中应用比较符号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角”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物体,进行比较游戏,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 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如“购物体验”,让幼儿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比较符号,提高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多少”的概念,能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难点:让幼儿能够主动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两组相同或不同的物品,如小球、小棍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幼儿对“多少”的兴趣。
2. 基本部分:(1)教师展示两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各自的数量。
(2)引导幼儿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多少,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自己选择物品进行比较,并说出比较结果。
3. 巩固部分:(1)教师设置一个简单的场景,让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比较结果。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多少”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访谈或作业,了解幼儿对比较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主动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多少”,如家庭成员的数量、玩具的数量等。
2. 鼓励幼儿尝试用比较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2. 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后作业: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并说出比较结果。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反馈。
九、教学策略:1. 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引导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多少”的概念。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程内容:学习“大于小于”的概念。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教案背景
在幼儿园中班,孩子们正在学习比较大小的概念。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教授孩子们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巩固学习成果。
3.学生了解1-10之间的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引入环节
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大小,例如:
1.通过比较身高,教师让学生大声说出谁更高;
2.通过比较手指头的个数,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数字更多。
2. 认识比的符号
教师向学生展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并教授符号的意义。
3. 比较大小
教师出示1-10之间的两个数字,通过让学生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
4. 数字游戏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抽取一张数字卡,并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表示。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获得奖励。
5. 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资源
1.数字卡片
2.符号卡片
教学评估
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游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幼儿数学教育》
2.《学前教育教学方法》。
中班数学《比多少》教案
中班数学《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比”的概念,培养“比”的数量意识;
2.能够辨认简单的分数形式,如1/2、2/3等;
3.能够在生活和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概念。
教学重点
1.“比”的概念;
2.“比”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分数的认知。
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情景模拟法;
3.个别化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引入
老师出示四张卡片,分别为“大”、“小”、“长”、“短”,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过程中蕴含有“比”的概念。
二、理解“比”的概念
1.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比”的概念,进而推导出“比”的定义,即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在数量上的对比。
2.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比较,如大小、重量等。
三、学习分数的认知
1.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分数是一种数值的表达方式;
2.出示不同形式的分数,并让学生辨认。
四、比的运用
1.针对生活实际问题,如长方形面积的比较等,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使用“比”的概念;
2.做一些和“比”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题目,逐渐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且在生活实际问题中能够熟练运用;
2.学生能够认知一些分数的基本形式。
参考资料
王薇:《小学数学教学》
作业
1.家里比一比自己的身高和父母的身高,写出来,并判断是几分之几的关系;
2.观察自己和同桌的书包,询问书包的大小、重量,并判断出哪个书包大、哪个书包小,并算出两个书包大小的比例。
中班数学:比多少
中班数学:比多少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
通过数学的学习,幼儿可以培养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班阶段,孩子们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比如“多少”和“少于”。
本文将从比的概念入手,探讨中班数学中的“比多少”问题。
二、比的概念比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中班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的情景,比如“大”和“小”、“多”和“少”等。
通过比的学习,幼儿可以培养对数量和大小的认知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比多少的理解“比多少”是中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关系,让幼儿学会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这种比较。
举个例子,如果老师问:“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这时,幼儿就需要用数学方式来表达这种差异。
四、比多少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比多少”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际物体来进行比较,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受“比多少”的含义。
五、比多少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目来帮助幼儿巩固“比多少”的知识。
比如,让幼儿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判断哪一组多、哪一组少。
通过这些练习,幼儿可以逐渐掌握“比多少”的技巧,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六、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比多少”在中班数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比的概念,幼儿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数学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比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比多少”的含义,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以上是本文关于中班数学中“比多少”问题的探讨,希望可以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一、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二、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
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
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四、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
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
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
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
因此,在活动中
BRP/P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
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
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